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2022-11-23

1 大学生创新能力及现状分析

1.1 创新能力

从词源学上看《现代汉语词典》没有“创新能力”的词组, 但对“能力”作了解释, “所谓能力是指做事的本领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技能”, 据此推断, 创新能力是指主体从事创造出符合社会意义的具有独创性和革新性的产品活动所具备的本领或技能。

创新能力是指创新主体从事创新活动所具备和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智力化能力、创新人格化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核心。创新智力化能力是基础和手段, 创新人格化能力是动力和方向。这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提升、共同构成创新能力。

1.2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目前,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较低,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具有创新意识, 但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 (2) 思维相当敏捷, 但缺乏创新性思维的方式; (3) 有创新的灵感, 但缺少必备的创新技能; (4) 有创新的兴趣与热情, 但缺乏毅力。

1.3 现状分析

造成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较低的原因主要包括: (1) 被动实践是我国高等教育实践环节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2) 大学生本身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的培养与重视; (3) 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激发机制; (4) 课堂教学作为大学生创新能力教育的最基本途径没有承担起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贵任, 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阵地作用。 (5) 家庭在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也起到了很大的制约效应; (6) 社会对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2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2.1 我国法律规定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可见,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法律规定的高等教育中心任务之一。过去, 高等院校在概括高等教育的任务时, 一般总是提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 在对“社会需要”内涵的把握上却出现了偏差, 很少抓住时代的特点, 以至于所培养的人大多是“适应今天社会需要”, 甚至是“适应昨天社会需要”的人。因为未来并不是人们要去的地方, 而是人们要创造的地方。

2.2 我国现实国情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首先, 国际科技竟争的需要;

其次, 我国现阶段的战略任务需要;

第三, 我国现阶段科技发展水平的需要;

第四,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决策的需要。

2.3 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1995年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 江泽民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997年底, 中国科学院向党中央提出了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其主要内容是三大工程:技术创新工程、“211”工程和知识创新工程。党的十五大文件中也多次提到创新教育。中央关于《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及“跨世纪素质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是“整体推进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意识”。1998年起, 由中央教科所牵头组织, 全国20余个省市参加的综合性研究课题“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验”开始进行。其目的是: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1999年6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要求, 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2002年我党的十六大报告中, 先后有52处论述到创新、创造, 并且提出:“坚持教育创新, 深化教育改革, 优化教育结构,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造就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3 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3.1 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正面培养

3.1.1 注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充足的知识和技能储备

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 除了要求大学生具备系统精深的专业知识之外, 还必须要有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 注重知识结构的整体性。

3.1.2 启发学生主动实践, 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

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重要形式, 即一般与特殊之间的分析与综合, 它需要借助主动实践。

3.1.3 以大学生人格培养为核心, 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 改革教育方式

创新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入化, 是以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培养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要培养创新型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是教师, 他们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要把过去以“授业”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受教育者对知识的主动追求。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3.2 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外部载体建设

3.2.1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 以适应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需要:要实践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必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树立多元化人才观, 采取多样化的培养方式, 因材施教, 为创新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及条件。

3.2.2 注重教育者人格的塑造, 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育者本人的人格素质对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提升教育者的人格素质, 才能在传统文化心理和现实客观需要之间进行调和, 作为教育者本人要有包容百家的宽阔胸怀, 要有民主作风, 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和“学术性格”, 要理解和宽容学生在创新中发生的错误, 使学生有一种创新安全感和光荣感。

3.2.3 加强创新文化建设, 注重创新素质与能力培养

作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学校、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要把构建创新文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自身的历史使命, 促进并引领全社会的创新文化建设, 努力成为科技创新的不竭源泉。

3.2.4 建立一套高效的、科学的评价机制

首先, 改革现行的考试制度;

其次, 改变那种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评价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质量的知识质量观;

最后, 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激励机制。

3.2.5 创新纪律管理模式, 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纪律和制度具有约束人们行为的性质, 用许多条条框框把人们的行为约束在规定的范围之内。纪律约束的这种性质与创新活动是有矛盾的。而所谓创新就是提供新颖的有价值的成果, 突破原有的条条框框, 需要尽可能大的自由度。

摘要: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当前高校老师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而后指出了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 最后, 笔者根据工作经验, 给出了一套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创新能力,大学生,培养,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周贵红, 龙振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点体会[J].吉林教学, 2008 (6) .

[2] 张守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N].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4 (3) .

上一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分析化学》课程中的应用下一篇:改良法小切口刮除术治疗腋臭62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