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交流与舞蹈教学论文

2022-04-16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要使学生能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因此,自主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熏其真谛在于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局面?熏挖掘他们自我发现、自主探索的潜能。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非语言交流与舞蹈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非语言交流与舞蹈教学论文 篇1:

中职学校内职班创新舞蹈课程教学的研究

一、引言

中职内职班创新舞蹈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培养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与基本功课程的训练,掌握舞蹈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技术技巧,具有一定的舞蹈编创能力。作为一名中职学校内职班舞蹈教师,应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根据学生本体上的特殊性,给予学生以专业的舞蹈课程为指导,不断探讨与创新出一个适合中职学校内职班学生学习的,舞蹈课程教学方式与方法,切实提高中职内职班学生的舞蹈基本功与舞蹈素养。

二、中职学校内职班舞蹈教学课程的背景与意义

(一)中职学校内职班舞蹈教学课程研究的背景

从2011 年开始,内职班成为了国家一种特殊的民族教育,相继在上海、安徽、广东等内地9个经济发达省市开设,目前已经有33所国家重点中职学校成为合作办学基地。内职班的开设,是国家经济战略的一部分。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国家鼓励新疆学生来到内地接受教育,并给予他们生活、学习上的大力支持。

在2014年5月28日至29日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中指出:“让适龄的孩子们学习在学校、生活在学校、成长在学校。” 显然,校园已经成为新疆学生成功成才的重要平台。他们在学校的时间占据90%,如何更好地促进新疆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成为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

结合新疆特有的民族舞蹈文化,各中职学校也相应地开设舞蹈课程。至此,极具表演性与艺术风格的新疆舞蹈已经成为内职班教育中一门重要的课程。近几年来,根据内职班的学生的本体特殊性,编创了适合内职班学生的舞蹈,并多次在市级、省级、国家级舞蹈比赛中获得佳绩。但是,从现在的舞蹈教学现状出发,我们发现内职班的课程教学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课程的开设仍然处于萌芽期,没有真正得到实质性的突破。内职班舞蹈课程教学体系需要进行改革创新,包括课程内容、教学模式等,形成一个多元化的创新型舞蹈课程教学。

(二)中职学校内职班舞蹈教学课程研究的意义

在现有的舞蹈课程教学研究中,主要研究对象是中小学、大学等内地学生,在以内职班学生为研究对象的舞蹈课程教学研究很少。本研究以内职班学生为研究对象,结合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实证调查和系统探讨,并以实际的舞蹈比赛求证,最后建立健全中职学校内职班舞蹈课程教学体系,为广东省以及其他8个省市的内职班开展舞蹈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三、中职学校内职班学生本体特殊性的分析

中职学校内职班的定义,是国家为了解决新疆地区技能型人才不足的问题,促进新疆地区经济发展和长治久安,对新疆各地区的初中毕业生进行考核和筛选,将其中符合要求的学生送往中、东部發达地区的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接受教育,利用这些中、东部地区较好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为新疆培养一大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办学模式。内职班学生有别于内地普通的中职生,既有学习习惯的差异,又有文化基础薄弱、语言交流障碍等内因,导致学习困难,现行的中职专业课程体系不能适应内职班学生的正常学习。内职班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探讨建设新疆内职班舞蹈专业课程体系的实践与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根据内职班学生本体的特殊性从而不断研究与探讨,制定出创新舞蹈课程教学,针对内职班学生特点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突出强调以生为本新型舞蹈课,通过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服务功能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寻找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完美结合点,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舞蹈教学的课堂活动过程中强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与探究,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激发学生的认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真正构建出人性化、主体化和高效化的舞蹈课堂,直接助力学生的舞蹈学习和艺术成长。

四、中职学校内职班创新舞蹈课程教学的实践运用

(一)有效地创新舞蹈课程教学编制

内职班学生的到来,意味着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也引进了我们的美丽校园,创新课程教学是基础,使维族舞蹈艺术文化以课程形式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增加学校素质教育内容,丰富学校校园文化生活。

维族舞蹈的舞姿复杂多变,内职班大部分学生从未接触过舞蹈课,如果直接进行成品舞蹈的教学,不仅学生学习难度过大,也容易对维族舞蹈产生厌倦感。根据内职班学生的特点,把不同年龄和年级层次的学生划分开,挖掘内职班学生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舞蹈课程教学。针对低年级段学生(高一年级),采用欣赏教学(舞蹈剧目和原生态舞蹈)建立起对舞蹈的兴趣和初步认知,对中年级段学生(高二年级)开展基本音律和简单动作的教学,动作选择更注重舞蹈语汇的典型性和难度的适宜,可以简单尝试编排一些简单舞蹈段落,通过自由创作和展示让学生获得自信,找到跳舞的快乐。通过前期教学,高年级段学生(高三年级)已经积累了一些舞蹈动作,教师可以开始编排一些舞蹈组合或者舞蹈剧目,锻炼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

(二)运用信息化技术,强化中职学校内职班学生学习成效

通过深入内职班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了解到内职班学生们千里迢迢从新疆来到我校学习与生活,大部分学生年纪偏小,处于14~16岁之间,人生中第一次离开温暖而熟悉的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时,非常不适应这里的生活,作为中职学校内职班的一名舞蹈教师,需要做的是让学生在校也能感受到家乡浓厚的载歌载舞氛围。根据内职班学生本体的特性,提炼出更多原生态的舞蹈动作与艺术风格,更好地把课程实施创新课程教学融入到课程实践中,为内职班学生量身制定具有新疆民族特色的原创舞蹈作品《楼兰少女》。

刚开始教学时只是运用传统的言传身教示范法进行教学,发现这种传统教学,对于中职学校内职班没有舞蹈基础和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这种传统型舞蹈课程教学,开展较为困难,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也使学生感觉学习较为困难。为了能帮助内职班学生提高快速记忆舞蹈动作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中职学校内职班舞蹈创新课程实践当中,多媒体技术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不受空间的限制,极大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方便教学展示,合理运用舞蹈APP软件,将每节课所学校到的舞蹈动作与知识,用手机记录下来,并上传舞蹈APP软件共享舞蹈视频与信息,在课下学生可打开舞蹈APP软件,进行舞蹈镜面和动作分解学习,这样学生即使是在操场,宿舍或者课室都能随时温故而知新,如特殊原因缺课的学生也能在家把所学知识给顺利消化,通过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及较强的网络互动性有效,提高中职学校内职班创新舞蹈课程教学的可操作性,刺激了学生多种感官,使得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接受到更多的知识,大大提高中职学校内职班创新舞蹈课程教学的学习成效。

(三)中职学校内职班创新课程教学的实施

为内职班学生原创的舞蹈作品《楼兰少女》《夏曼古丽》《巴郎仔》《傣家情》《风笛少女》《夏曼古丽》等等,这些原创舞蹈作品不仅得到了我校内职班学生的极度喜爱,并在省级,市级各种权威的舞蹈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受到各界专业舞蹈人士的赞赏,大大提高了学生们对创新舞蹈课程教学的浓厚兴趣,在创作舞蹈作品时,发现内职班的学生已经非常努力学习舞蹈课程了,但在舞蹈动作质感和情绪表达方面的表现力很是非常薄弱,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在舞蹈课程教学中出现的小问题,开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有针对性的中职学校内职班学生基本功课程训练,为解决学生身体软开度,体能和舞蹈技术技巧的素质训练,从真正意义上解决学生在跳新疆舞时脚下“脏乱差”问题。把基本功训练课程的一个半小时时间分解为三部分,首先进行腰、肩、胯、腿的软度训练,再进行芭蕾把杆形体训练,最后进行跳跃训练和旋转技巧的训练。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力和技术技巧能力有明显的提高。

为更好地促进创新舞蹈课程教学与研究,使学生吸收舞蹈知识中,也能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舞蹈,进而培养学生舞蹈自由创编舞蹈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舞蹈表演能力和即兴创作能力时,让学生们了解什么是“时空力”,准确掌握编创舞蹈的基本知识要点。首先,从最简单的根据音乐的快慢或者不同情感音乐,让学生随心所欲的跳舞开始,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再进行舞蹈创新课程教学中的“趣味编创法”的课程,所谓的“趣味编创”,就是带着学生到大自然中创作,让学生感受大自然所赠予我们的一切,模仿风、雨、太阳、雪等自然景观,同时进行动物模仿训练,让学生观察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观察模仿提炼精华创作舞蹈动作。在“趣味编创”中,最受到学生喜爱的创新教学课程,是让学生们用自己四肢写出自己的名字。在这个训练时,可以开发内职班学生的创新想法,运用人体的四肢协调配合能力,使得学生们稀奇古怪的想法变为现实,中职学校内职班创新舞蹈课程教学的研究,不仅提高内职班学生“四美”能力,更促进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五、展望中職学校内职班创新舞蹈课程教学研究

从内职班学生文化以及民族特性出发研究,进行实证调查和系统探讨,并且结合实际的舞蹈比赛求证,提炼出更多原生态的舞蹈动作与艺术风格,制定出适合中职学校内职班学生学习的课程教学,成功解决了一些现有问题。但是,从现在的舞蹈教学现状出发,我们发现内职班的课程教学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课程的开设仍然处于萌芽期,没有真正得到实质性的突破。笔者相信中职学校内职班创新舞蹈课程教学的研究,会不断创新与进步,最终将形成一个多元化的中职学校创新舞蹈课程教学。

责任编辑何丽华

作者:吴盛君

非语言交流与舞蹈教学论文 篇2:

好课不断磨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要使学生能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因此,自主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熏其真谛在于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局面?熏挖掘他们自我发现、自主探索的潜能。在自主学习与交流的音乐欣赏教学中,音乐文化与知识技能已不是学习的终端结果,而收集、实践、交流与探索这一自主学习与交流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学追求的目标。

初中一年级(14册)《非洲的灵感》一课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欣赏活动,以积极的态度感受非洲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理解世界音乐文化的多元性等。 由于社会生活环境等原因,学生对非洲音乐了解甚少,可以说?熏那是一个陌生而遥远的世界。下面就这一课的几次设计、加工与教学尝试结合自主学习这一教学策略的运用进行分析与阐述。

【第一次试教】

一、 请学生交流对非洲的认识与了解

学生1:“非洲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

学生2:“非洲属热带和亚热带气候。”

学生3:“非洲大部分是黑色人种,埃及人创造出以金字塔为象征的灿烂文明”……

教师:“关于非洲音乐你知道哪些?”

学生4:“非洲人很喜爱音乐,表演时常用到鼓……”

学生5:“非洲舞蹈很野蛮。”……

二、 介绍非洲鼓及节奏训练

出示中国鼓,找区别。

学生以凳子代鼓创造节奏。师生练习齐拍一组节奏。

三、 感受非洲舞蹈

播放录像片断,介绍非洲舞蹈的风格特点与社会作用。

请学生模仿非洲舞动作(教师跳一个动作请学生模仿一个动作)。

四、 出示地图依次找到加纳、几内亚、中非的位置,再分别听各地的民间曲子《巴马亚》、《寻找朋友》、《啊伊亚》。

五、 小结非洲音乐特点,结束。

【案例分析】从教学过程与内容安排可以看出,教师对这节课是做了大量准备与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设定了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项音乐活动,并分别向学生展示了非洲乐曲、歌曲、非洲鼓和非洲舞蹈,好像为学生端上了一个非洲音乐文化的“拼盘”。而学生在教师设定的音乐活动中总显得有些被动。为什么教师的“良苦用心”学生却不领情呢?对此我们进行了反思:

1. 教师意识到了自主学习的有效性,课前与学生对非洲的了解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但教师未对学生的资料进行分析与利用,只在课始时相互交换一下,便放在一边,继续使用教师准备的材料。

2. 在认识与感受非洲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带”与“给”,虽然有节奏敲击、舞蹈等热闹场面,但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3.对于学生在音乐活动中闪现的即兴创作与表演的闪光点没有及时把握加以发展,而这些“闪光点”往往是良好的教学素材。通过分析与思考,找出问题所在,我们决定重新设计、再次试教。

【第二次试教】

在上课的前一周老师与学生共同做了如下准备:

1. 学生在课余时间多渠道(互联网、书籍、书刊、传播媒体、音响等)收集关于非洲音乐的材料。 2. 教师准备一些相关的资料并把学生收集的交流材料做成简单的课件,随时与学生进行交流与补充。 3. 教师根据材料的收集情况将学生分为非洲乐曲、非洲鼓、非洲舞蹈三组,以方便进行交流和活动。

上课这一天,学生的座位自然的分成了三组,每一小组自觉地推选出了小组长。

教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在这里举行一个‘非洲音乐文化聚会’,通过前段时间的收集与探索,我们的三组同学对非洲的音乐文化都有了不同角度的认识与理解,现在,就让我们互相展示、互相交流、继续探索,老师也带着自己的材料加入你们。下面就开始我们的‘非洲音乐文化聚会!’”

每一组学生的脸上都充满了跃跃欲试的表情,交流的时机已成熟了。“我们组先来!”话音刚落,第一组的组长走上前来,“我们组给大家带来一首音乐《非洲的节日》,里面主要的乐器是马林巴” (播放磁带)。听音乐的过程中带动其他同学边听音乐边动起来。

教师:“感谢第一组同学给我们带来这么好听的音乐。”(鼓掌)

教师(面向第一小组学生):“整个音乐给你们什么样的感觉?” (第一组成员谈音乐感受)

教师(面向其他学生):“其他同学你们听了有什么感觉?你们也来说说。”

学生:“随意、轻松……”

教师:“大家说得很好,非洲音乐确实具有随意、放松、即兴、舞蹈感、律动感的特征。”

教师:“刚才第一小组说到马林巴,你们有没有在音乐中听出马林巴的音色?”

学生:“听出来了。”

教师:“有没有看到过这件乐器?”

学生:“没有。”

(出示图片,介绍马林巴。)

接下来,第二组学生结合网上找到的资料介绍了非洲鼓。第三组学生为大家播放了电影《我是谁》中非洲舞蹈的片断以组长汇报组员补充的形式向大家介绍了非洲舞蹈 。两组的介绍赢得了学生们热情的掌声,同时,教师启发、引导体会音乐中贯穿的非洲鼓诉说的情感,与“舞蹈”这一非洲人交流感情的特殊方式,师生分别用身边的发声器物(敲凳子、敲地板等)模拟非洲鼓、即兴舞蹈的方式参与其中,进一步探索和体验非洲音乐与其中表达的情感。

这时,教师也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进来。

教师:“这几天我也收集了一些非洲音乐资料,还学了一句非洲话,想听吗?”

学生:“想!”(听老师录制的非洲民间歌曲《非洲妈妈》,学一句非洲话(略))

教师:“这句话是‘祝你好运’的意思。”

用这句非洲话随节奏即兴说唱。

学生谈感受:“放松、随意、无拘无束” ……

【案例分析】很明显,这节课学生对非洲音乐文化的了解更丰富、交流也更主动了。这节音乐欣赏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教师找到了简明而又实用的教学方法———自主学习。 1. 课前,将学生的资料收集界定在非洲音乐这一区域内,对非洲的人文地理只作概要性介绍,这样就避免了大量无效信息的出现。 2. 教师课前根据资料收集情况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确立了非洲乐曲、非洲鼓、非洲舞蹈三个主题。之后,各小组在根据各自的主题继续查询并对收集到的音乐信息进行处理、分析,这是一个独立操作与互助合作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在这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非洲音乐的认识与理解。 3. 课堂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各小组相互展示、交换信息的过程,经过师生的相互补充、共同参与,在语言介绍的基础上通过节奏敲击、即兴舞蹈、学说非洲话、说唱等音乐活动,使学生在动态中进一步感受非洲音乐。 4. 教师也作为学习主体的一部分,向学生汇报了其对非洲音乐的收集与非洲相关文化的学习。这时,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学过程始终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进行。

然而,在此基础上,如何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增加音乐文化的信息量,在学生充分进行了自主学习与交流之后,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通过适当的介入与引导把学生引向更深入的体会与理解,使学生在浅尝辄止的感性体验后更深一步理解非洲音乐文化的价值与内涵呢?为此我们决定进一步设计加工,再次试教。

【第三次试教】

第三次试教,总体教学策略不变。在学生分组对非洲音乐文化作了广泛的收集整理,对非洲音乐文化拥有一定的认识与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第三次音乐文化聚会形式的课堂教学。 在此之前,教师对非洲音乐文化及音乐表演做了更充分的准备,包括非洲鼓的实物展示、演奏非洲鼓、Rap说唱表演、鼓语交流、歌曲《啊伊勒拉》等,为学生进一步体会非洲音乐文化内涵、拓展音乐资源做深入交流提供帮助。在第二次试教过程框架的基础上,学生带来的非洲乐曲、非洲鼓、非洲舞蹈与教师准备的非洲民间歌曲相继进行四个专题的交流与展示,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机地引导学生演奏非洲鼓;用鼓语节奏代替语言交流,并请学生猜一猜师生的鼓语对话“说”了什么;一领众和地演唱《啊伊勒拉》;欣赏老师的即兴Rap说唱表演;讨论欣赏体会等一系列穿插的音乐活动使非洲音乐的风格、社会功能、非洲音乐对现代爵士音乐的本源性作用、非洲音乐与非洲人民生活的融合等一系列新的教学目标在这场“聚会”活动中生成而解决了。

在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感受非洲舞蹈的过程中,师生通过化装、头饰、面具等形式体会非洲人民对美的追求,伴随非洲歌舞的画面共同即兴表演。教学活动在共同参与的歌舞、说唱、演奏的综合艺术活动中结束。

【案例分析】这节课在第二次试教的基础上,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只停留在相互间收集信息的展示与交流上,更体现了教师在自主学习中的主导作用。教师不仅为学生搭建了相互交流与展示的平台,并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提供的音乐信息进行拓展与迁移,设计一系列音乐活动引导学生在音乐实践中对非洲音乐进一步的理解与体会。同样是陌生而遥远的非洲音乐,同样的45分钟,《走进非洲》一课经过反复打磨、多次试教,终于使学生对非洲音乐文化的感受与交流生动而充满活力,对非洲音乐文化的理解也更深刻、更准确了。

从第二、第三次试教可以看出《走进非洲》一课是初中音乐欣赏教学充分运用了自主学习策略的一次有效尝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从个体、小组的局部认识到多方位、多角度的全面了解;从课前准备到课堂教学是一个连贯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从最初的陌生茫然进入到感受与体验,将世界民族音乐文化的幼芽植根于学生的心中,通过熟悉、了解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进而培养了主动了解人类一切优秀音乐文化的兴趣,这一教学过程对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意义。

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每一位社会成员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须进行终身学习,以不断促进自身知识、技能的发展。苏霍姆林曾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而只有自主学习才能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作为个体终身学习生涯的一个片段,学校教育为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必须把受教育者培养成自主学习者。学会自主学习,是个体进行终身学习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好课不断磨!新课程是实现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教学必须一改过去的老套路,强调教师的个性、创意和教学资源的开发,不拘泥模式、样式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走进非洲》一课正是在不断打磨的过程中凸现了教材的特点意图、学生的教学资源价值,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角色转变等影响着课堂教学走向的问题。在围绕着这一系列问题的不断的设计与加工的过程中,在对这一课不断打磨的过程中,磨出了自主学习策略在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磨出了新课程教与学的方式的转变;磨出了对音乐新课程理念的更深一步理解。

(案例描述根据德清二中姚鑫淼老师教学实录整理)

孙志梅浙江省德清县教育局教研室

作者:孙志梅

非语言交流与舞蹈教学论文 篇3:

聋人舞蹈无障碍教学方式的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的人口的不断增多和一些意外事故的不断发生,导致我国聋人的人数不断增多。而聋人作为弱势群体,聋人在身体上有一定的缺陷,所以我们更应该多给予他们关怀,让他们也能很好的融入社会这个温暖的家,感受到这个社会给予他们的温暖,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和谐

【关键词】聋人舞蹈;无障碍教学;方式

前言

据官方数据统计,我国截止2011年残疾人高达8000多万人,其中听力有问题以及语言交流障碍的残疾人达到2000多万。人们常说“当上帝让你听不这个世界的声音时,是想让你享受这个世界的宁静”,所以作为一个残疾人,不应该悲观绝望,应该勇敢的活下去,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而作为一个止常人更不应该对残疾人有任何的歧视,应该佩服他们活着的勇气,在生活上应该多给予他们关爱,而不是可怜他们。

一、聋人中的强者简介

众所周知,德国著名的作曲家第八交响曲的创作者贝多芬,他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创作出了举世闻名的交响曲,大家可想而知在失聪的情况下创作音乐要有多难,但是在贝多芬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他创造了奇迹。来巾国来说,众所周知的《千手观音》这一舞蹈,就是有聋哑人表演出来的,在2005年,当《千手观音》这一舞蹈展现在我们面前时,真是让我们的双眼都为之一振,那精美绝伦的舞蹈让我们至今难忘,这一舞蹈是有21个年轻的聋哑人演奏出来,她们用她们那曼妙的舞姿向我们展示出了肢体语言的出神人化和大爱无形的感染力。同时,她们用《千手观音》这一舞蹈向全世界完美的诠释了身残志坚这个词,让我们看到残疾人身上巨大的散光点,也证明了她们(他们)活的精彩漂亮,赢得了全世界对于残疾人的尊重。

二、聋人舞蹈的起源以及教学模式

早在20世纪80年,改革开放后不久,聋人舞蹈就开始出现在这这个世界上,开始出现的只是一些较为简单的手语舞蹈,尽管只是一些简单的手语舞蹈,但是从这些简单的手语舞蹈巾表达着那些聋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民族文化也变得多元化,而聋人舞蹈在也不限于那些简单的手语舞蹈,向着专业的各类舞蹈形式发展,但是在聋人舞蹈飞速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难题,如何将各种花式的聋人舞蹈传授给这些聋人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聋人舞蹈没有统一的编排,所以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全国各地办起了聋人舞蹈培训学校。并且我国政府对于特殊教育这一块也加大了重视力度,在全国各地让一些技术人员对于聋人或者聋哑人进行一些专业的舞蹈培训,让这些聋人展现出了他们(他们)具有聋人特色的舞蹈,这些舞蹈也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赞美。在这些聋人舞蹈学校巾,主要的教学模式是以手语为主视屏为辅的模仿式教学,在这些教学中“律动课”对于聋人的舞蹈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舞蹈艺术的欣赏的眼光越来越高,以前的对于聋人舞蹈的小学模式越来越落后,以前的“律动课”,主要就是奏乐老师一边弹奏钢琴二胡等乐器一般击鼓来带动整个聋人舞蹈的节奏,还有通过敲击地板来训练聋人的节奏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新型的教学。现在的舞蹈动作难度越来越大,而且各种奏乐需要专业人士的专业指导,所以以前那种旧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这些新的舞蹈。

三、新型模仿式教学的简要分析

当今,我们随着我们社会的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对于各种艺术的飞速发展,20世纪八几十年代的聋人舞蹈已经被社会所淘汰,因此那些“律动课”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聋人舞蹈。通过大量的实践表明,使用“联调”收语来养成发音习惯的聋人学生,在长期的锻炼下,可以在朗读文章诗词以及说话等都十分有节奏,并且说出来的话也容易听懂吐词也比较清晰。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电视、电脑等播放视频的电器随处可见,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些来通过视频来教授聋人学生舞蹈,对于一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聘请专业舞蹈师当面对聋人学生开展面对面现场教学,这样使聋人舞蹈教学变得方便。因此新型的模仿式教学模式对于现在艺术含量很高的聋人舞蹈来说十分重要,而且国家教育局对于特殊教育这一模块十分重视,聋人舞蹈教学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聋人学生对于现在生活的态度,将直接关系剑聋人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对于以后的生活的态度,也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关爱聋人学生的生活,为了让聋人学生能够积极乐观的生活,为了让聋人学生更多的感受到整个社会对于他们(她们)的关爱,我们应该积极改革创新聋人舞蹈的教学模式,让聋人学生更好的学习舞蹈,实现他们(她们)的人生价值。

四、舞蹈教学对聋生的生活信心的培养

聋生最大的身体缺陷在于缺少一种感受世界的途径,生理的缺陷导致了其感情世界白信心的缺陷。通过教育者的温情教育,一个微笑、一个眼神就可以将聋生多年的被取笑和被歧视的精神包袱去掉。在打破这个自卑感的同时,聋生的教育就出现了无数种可能性。

五、结束语

通过上义,我们对于聋人舞蹈的起源发展以及聋人学校旧时代的教学模式有了简单的了解,同时对于新时代的教学模式有了一定的了解。新时代聋人舞蹈的教学模式是模仿式,这种教学模式非常简单且能很快的让聋人学生学好舞蹈,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对他们(她们)浓浓的关爱而不是可怜。这些新型的教学模式虽然解决了很多聋人舞蹈教学巾的问题,但是在新型的聋人舞蹈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解决。希望通过本篇文章能给聋人教学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资料

作者:叶涛

上一篇: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教学论文下一篇:机械设备建筑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