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沟通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的论文

2024-04-13

非语言沟通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的论文(精选8篇)

篇1:非语言沟通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的论文

非语言沟通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以师生双方语言交流为基础而展开的。在传统教学中虽然也强调过教态、仪表等,但没有完整系统阐述非语言沟通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非语言沟通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非语言沟通及其实现方式

在交际中,许多人往往只注重语言交际,认为词语是传递和领悟信息的唯一途径,忽略了交际还需要依靠非语言符号,不了解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相结合这一事实。其实人们在交往中有时用有声语言,有时用无声语言,有时在用有声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中辅以无声语言,以便增强交际的效果和感染力。

非语言沟通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如教师在讲解教材内容时,可通过变换声音的高低和讲解的速度,附加某种表情动作,会使他的语言更生动形象,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当教师发现学生的注意力下降时,他可以运用多种姿态及手势,以某种特殊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感,使其注意力得到回升。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中就包括非语言沟通。大量实践证明,它是激发学生无意识注意的有效方法,由于丰富的表情语言会以它的外部形式诱发注意力,而枯燥的、单调的缺乏表情活力的语言是不能从外部吸引和保持注意力的。

二、非语言沟通与课堂上的德育功能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充分运用非语言沟通会使师生之间配合更加默契、合作更加愉快,进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因此,非语言沟通的运用会密切师生感情,具有启智作用,它是形成融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挖掘学生创造潜力的直接因素。教师对学生的一举一动,往往直接影响学生的智力情绪。对学生每个智慧的火花、学习的进步,都应给予赞扬和鼓励。教师亲切的目光,友好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都能成为学生努力获取知识的动力。反之,教师的情感冷漠、轻蔑,喜怒无常,不顾学生的情感需要,只顾冷冰冰地传授知识,其结果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课堂情绪低落,造成师生关系紧张,情感对立,最终影响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学生有无学习兴趣,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否建立起良好的情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产生融洽的课堂气氛,也会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语言体系不可能脱离情感体系而独立发展。

三、非语言沟通的课堂效果与教学信息反馈

教育实践表明,非语言沟通能影响学生的情绪状态,不同的情绪会明显地妨碍学生的学习效率。心理学家提供的一项对原始材料的分析表明:那些情绪最低落的学生在课下可以把刚学到的新知识几乎忘掉1/4;而那些情绪处于最佳状态的学生只会忘掉1/20。一个人的情绪好坏总是有原因的,他所处的客观环境对他有直接的影响。一个学生在学校里,他的情绪变化与他所在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学习气氛以及教师的风度、举止、表情等,都有直接关系。然而教师的非语言沟通运用不当时,就会给学生的情绪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在教学的信息传递中,教师首先要有健康的心里,学生才会有积极的学习欲望。教学过程是信息双向传递的过程。教师的知识输出与非语言的使用和学生的信息反馈若能及时有效相结合,学生的学习状态愈好,教学效果则愈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教师的语言及非语言沟通有效配合,这样才能不断地激励学生,使他们达到理想状态。与此同时,教师要全面地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时传送出学生所需要的非语言信息。

四、非语言沟通方式的效应与课堂中的灵活运用

非语言沟通在课堂上的表现形式可分为两部分:即面部表情和身段表情。有关资料表明,心理学家在有关人对人的知觉特点的形容中,特别强调面部表情对识别情绪状态的意义。因此,一个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在课堂上的面部表情应该是多样的,随时变化的,可根据每节课的内容适当变换节奏:时而快迅、时而慢迅、时而严肃认真、时而幽默风趣、时而全神贯注、时而面带微笑。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感到满意时,应以点头微笑表示赞扬;当学生的表达有误时,教师可稍稍摇头,表示否定;而当对某一问题表示怀疑时,教师又可微微皱眉,其目的是启发学生全面思考、慎重回答。

人体各部位的姿态表情可笼统称为身段表情,而手势在其中又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一方面从手势使用可以示出一个人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的看法,另一方面,使用手势又可把一定的个性品质表现出来。例如教师在课堂上无论摆手、搓手、双手交叉等,都能微妙地转达教师的情感色彩,进而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听课质量。

在日常交际中,如果一个人毫无表情就难以达到交际的目的,而一名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如果不能适当利用非语言沟通,那么他就难以获得良好的课堂效果。恰当地应用非语言沟通能融洽和沟通师生关系,对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深化教学效果,对圆满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无疑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篇2:非语言沟通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的论文

在喉癌根治术后失语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可以通过写字板、图片、手势语等各种非语言沟通方式来达到有效的沟通目的。这就要求护理人员逐步掌握心理学理论及技巧,提高综合素质。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环境的质量下降,喉癌患病率逐年上升,我科收治的喉癌患者占耳鼻喉科疾病的3%。目前喉癌的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放化疗,喉癌根治术常导致患者不同程度的失语,因此行之有效的沟通为术后护理的重中之重。我科针对此类患者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非语言沟通方法,获得了患者全面的健康信息,解决了患者的健康问题。

1 概念

非语言沟通是伴随沟通而发生的一些非词语性的表达方式和行为的沟通形式。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要性及必要性为(1)喉癌根治术后失语患者,因突然不能说话而得不到所需的帮助,感到害怕和痛苦。因此,护理人员应设法与患者建立有效的沟通方法,减少沟通障碍带来的不良影响。(2)喉癌根治术后失语患者,有时因自己的需求得不到理解而出现躁动不安,不能有效的呼吸。如果只采取简单的非语言交流方法,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如气管导管脱落,坠床等。

2 沟通的主要方法

非语言沟通在临床应用的方法多种多样。我科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针对喉癌根治术后失语患者的心理特点逐步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

2.1 写字板的应用 对于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患者,备好写字板,让患者写下自己的需求,护士给予及时的解决。此种方法可以使护士更好的把握患者的思想动态,从而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

2.2 图片的应用 对于术后几日最痛苦而又缺乏书写能力的患者,可以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及喜好,自制图文并茂的`卡片。嘱患者点头或摇头来表示确认或否认,从而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并予以合理解决。

2.3 手势语的应用 手势语适合文化程度低无法书写的患者,患者只需用简单的手势来表达自己的主要意愿。当然,这时可能需患者较亲近的家属帮助解释。

2.4 呼叫器的应用 病房床头备有呼叫器,患者只需轻轻按下呼叫器,护士即来至患者身边,解决患者的各种需求。

2.5 其他 根据患者的不同需求,运用其他非语言沟通的方法:如触摸,空间效应,体语,类语言等。护士可以通过微笑,坚定的眼神,各种动作语言,消除患者的不安全感,缩短了护患间的距离,从而达到护患之间的默契与配合。

3 体会

篇3:非语言交流在医患沟通中的作用

1 仪表与服饰

人的服饰同人的行为、举止一样, 有着丰富的信息传播功能, 它可以显示人的职业、爱好、社会等级、性情气质、文化修养、信仰观念、生活习惯及民族地域的风俗等, 医患双方的仪表、服饰给相互之间传达着正副方面的信息, 如从患者的着装和修饰可以解读出患者的社会地位、健康状况、婚姻状况、职业文化以及宗教信仰, 为临床治疗、护理提供信息, 相反医护人员服装污浊、衣帽不整, 鞋袜邋遢, 能增加患者对医务人员不信任感, 继而对治疗、护理产生芥蒂, 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疾病的康复, 因此, 医务人员应该把仪表着装作为重要的形象来看待, 给患者以美感。

2 形体姿势

形体姿势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健康情况及其自我概念。自信和健康状况良好的人其走势往往步态稳健, 昂头挺胸, 而垂头弯腰、踢踏缓慢步行传达给人的信息则是精神萎靡、情绪低落, 思维迟钝, 面对患者跷起腿倚在沙发上, 则体现出无礼和轻慢, 在实际工作中医务人员的形体动作非常重要, 如果一个手术患者在手术开始的时候看到医务人员诚恳友善的点头鼓励, 而会给患者的带来无尽的温暖和安全, 与患者交谈, 身体保持略微前倾的坐姿, 则体现出对患者的礼貌和恭敬。

3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人际沟通中最丰富的情感源泉。人的内心情感表露在面部体现的最为直接, 但可以受自我意识的调节和控制, 当患者要寻求帮助向医师护士提出请求、帮助时, 会仔细观察我们的面部表情, 医护人员要时刻注意我们的表情, 尽可能地去控制一些会给患者造成伤害的表情, 医务人员要学会怎样表达与患者沟通的面部表情, 细心体察病人的表情。有时医务人员一个浅浅的微笑胜过千言万语。

4 目光接触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 它既可以沟通情感, 也可以折射出个体的心理特征, 从而影响对方的言行。从对视的目光中可以感受到彼此是厌恶还是友善, 友善的目光可以产生很多积极的效应, 如医师镇定、自信的目光, 可以给恐慌的患者带来安全感;护士热情的目光, 可以使孤独的患者得到温暖;护士鼓励的目光, 可以让沮丧的患者重建自信。此外, 通过观察患者的副语言行为, 可以知道患者想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实质, 为医疗护理提供帮助。另一方面, 与患者对视目光的高低也能影响沟通效果, 患者仰视医师的目光能让患者产生自卑心理, 医师仰视患者的目光很难让医师注意力集中, 不能很好地倾听患者述说, 最佳状态是:医务人员与患者的目光在同一水平, 目光平和、亲切, 表达出医患之间的相互平等和尊重。

5 身体接触

触摸是—种很有效的沟通方式, 可以交流关心、体贴、理解、安慰和支持等情感, 当一个危重患者向我们寻求帮助的时候, 我们要做的正面效应是握紧患者双手, 轻拍患者肩膀, 如果怕脏、嫌弃而后退, 必然会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和消极情绪。医务人员对不同身份的患者可分别对待, 对孤独自怜的患者、儿童和老年患者, 可以近距离接触, 加深情感沟通, 让患者感到医师、护士的可亲可信, 医务人员主动和善意的身体接触可以给患者安全感。例如, 对一个临终的患者, 当任何治疗、护理已经不再有意义的时候, 过多的语言也变得苍白无力, 而温暖的触摸却能把我们的关怀传递给患者, 抚摸患者的额头、握紧患者的手, 能给垂危者以安慰, 减轻恐惧给他们带来心理安慰和情感支持;对治疗取得进展的患者轻拍或轻按患者的肩头表示鼓励;为患者身体检查后帮助其坐立等。这些有益的身体接触, 都会传递着医务人员的善意和关怀,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总之, 副语言是作为语言的一种补充手段, 在医患沟通行为中主要用于强调、补充和代替语言信息。它通常与医务人员与患者沟通同步进行的, 但其作用却是不可或缺的, 在实际交流行为中, 副语言所包含的信息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它既可以直接地表达情感信息, 还可以辅助语言形象地表达理性信息, 医务人员是医患关系中的主导者, 只有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心理特质,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运用好副语言沟通技巧, 才能促进护患和谐, 增进信任, 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

篇4:浅谈非语言沟通在临床中的应用

临床上常见语言沟通障碍的患者,比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鼻喉腔的疾病,失语,聋哑,危重病,传染病隔离,语种不同,方言不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脑部疾病等患者,这些患者如果意识清楚但语言沟通障碍,无法与医生,护士,家属交流,身心需求得不到满足。非语言沟通作为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应用于这些患者,可获得患者全面的健康信息,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

1 概念与分类

非语言沟通是伴随着沟通而发生的一些非词语性的表达方式和行为的沟通形式[1]。非语言沟通一般分为,体态语言,类语言,空间效应,触摸和环境物理因素[2]

2 重要性与必要性

2.1 非语言沟通应用的重要性。①非语言沟通是融洽医患关系,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内容。在医疗护理中,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切不可忽视感情的交流。而非语言在感情交流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国外心理学家研究指出,感情的全部表达=7%言词+38%声音+55%体态语言[3]。②非语言沟通是搞好优质服务,提高护理质量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医护人员友善的面部表情可给患者带来良好的心境,帮助患者战胜疾病,减轻心理负担,利于身心康复,提高满意率。

2.2 非语言沟通应用的必要性。①非语言沟通是言语沟通障碍患者沟通的需要。言语沟通障碍患者,因无法说话而得不到所需的帮助,感到痛苦与害怕。因此,护理人员要设法与患者建立沟通的方式,减少沟通障碍带来的负性影响。国内王军等[4]对使用呼吸机患者的需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这特殊期间患者最迫切需要的是与护士进行沟通,恰当的沟通是了解患者其他需要的前提。②非语言沟通是言语沟通障碍患者治疗护理的需要。随着诊疗水平的提高,言语沟通障碍患者增加,由于突然的言语沟通障碍,患者会因自己的需要不能被医护人员所理解而出现躁动不安,导致呼吸机对抗而不能进行有效的辅助呼吸。有的患者因不能沟通而导致精神,神经症状[5]。临床上医生常采用镇静药物,冬眠疗法治疗这类患者,护士则采取简单的非语言与患者进行交流,采用约束带防止拔管,坠床等意外,而更多时候则是束手无策,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期。

3 应用现状

非语言沟通在临床上应用的方式很多,常见的有:图卡片,写字板,摇铃,体态语言,触摸和他人暗示,空间效应等,根据不同患者分别给予护患共同认同的方式进行沟通。

图卡片在言语沟通障碍患者中的应用。侯明君[5]根据患者主要需求自制成图文并茂的卡片,嘱患者点头或摇头表示确认或否认,从而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并给予合理解答或解决。主要适用于患者术后最痛苦又无法用语言表达和缺乏书写能力的情况下使用。

手勢语在言语沟通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手势语特别适合术后当日的患者,大多经口气管插管,双上肢也被有效固定,全身又有各种引流管,不能讲话和翻身。这时患者只需单手用简单,规范化的手势语就能表达自己的主要意愿,满意率达96.02%[1]

写字板在言语沟通障碍患者中的应用。对于要求较高,言语沟通时间较长(>72h),又有一定文化的患者,备好写字板,让患者将自己的需求写下来,并及时给予解决。这样,护士既可以满足患者的需求,又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动态,进行必要,有效的心理护理,满意率达84.81%[5]

摇铃在言语沟通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摇铃主要用于呼唤医护人员,特别是在重症监护病房另有重大抢救或年老体弱患者拍床声音较小时,护士将摇铃备于患者手边,以便患者有事时,轻轻一摇就能及时呼唤护士,作为其他语言交流方式的补充,满意率达97.37%[5]

其他体态语言及相关的沟通技巧应用。曹力燕[6]等应用距离,触摸,首因效应等应用于外宾门诊,急诊,缩短了护患间的距离,解决了言语沟通障碍问题。

4 小结

本文比较系统地综述了非语言沟通的概念,分类及特点,结合实际阐述了其在临床中应用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应用现状,说明了应用非语言与患者进行沟通,对协调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做好人文关怀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107—108

[2] 梁慎.非语言交流艺术在护理工作中应用,现代医药卫生,2001,17(12):1027

[3] 林记明.体态语言的功能及其应用,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9(4):47—51

[4] 王军,邵越英,丹金秀.30例使用呼吸机病人需要的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2001,16(10):586-588

[5] 侯明君,叶江洪,顾晖.非语言交流在心脏术后建立人工气道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解放军护理杂志,2000,17(4):1-3

篇5:非语言沟通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的论文

面试作为招聘过程的重要一环,对用人单位和应聘者来说,都有着重要意义。面试的成功与否关系到用人单位能否招到合适和正确的人才,同时也是用人单位向外界宣传自身品牌和优势,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关键时刻。而对应聘者来说,面试是展现自身能力、才华、素养的重要渠道,是决定求职成败的重要环节,也是个人职业生涯的关键一

步。如何在面试这样重要的环节中获得成功,也就成为用人单位和应聘者共同关注的话题。

一、非语言沟通在面试中的重要作用

在面试中,语言沟通无疑是影响面试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不少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对此也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讨。然而,另一个对面试成败同样重要的因素——非语言沟通,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1、非语言沟通本身的重要性

非语言沟通是指通过身体动作、体态、语气语调、空间距离等方式交流信息、进行沟通的过程。在沟通中,信息的内容部分往往通过语言来表达,而非语言则作为提供解释内容的框架,来表达信息的相关部分。因此非语言沟通常被错误地认为是辅助性或支持性角色。其实根据Kramer的估计,在沟通中非语言信息占了94%(Seinfeld,January 29,1998),而人类学家Ray Birdwhistell的估计也有65%(Knapp,1972)。显然,如果我们单纯重视语言沟通,将无法保证沟通的全面性和正确性。McNeill等人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他们发现如果只是对话语倾听会丢失75%的意义(Mahany 1997:E-3)。

2、非语言沟通在面试中的重要地位

由此可见,非语言沟通对沟通的有效性有着重要意义。而面试由于其在招聘环节中的地位和自身的特点,更加突显了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首先,在招聘过程中,面试常常是用人单位和应聘者的第一次会面,因此也就成为双方确定第一印象的关键环节。虽然第一印象的主观性颇受非议,但其对面试决策的影响作用却又毋庸质疑。其次,面试又具有时间短暂、面对面交流和双向沟通的特点。时间的短暂性使用人单位和应聘者双方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在短暂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在语言信息有限的前提下,识别和解读越多的非语言信息就越有助于在面试中获得成功。而以面对面方式展开的交流,也使非语言信息无处遁形,此时传递的错误信息可能就此让成功擦肩而过。此外,面试还具有双向沟通的特点,是双方相互了解、相互评价的动态过程。对非语言信息的理解,有助于根据对方透露的非语言信息及时调整策略,进而增加成功的机率。

二、面试中的非语言符号

非语言沟通作为一种信息交流过程,它不同于语言沟通之处在于信息交流渠道的不同,在非语言沟通中,信息是通过非语言符号进行交流的。面试中的非语言符号具体有以下这些类型。

(一)身体语言

又称行为语言。是指通过人体各部分动作来传递信息、沟通交流的非语言符号。它既可以是动态的,也可以是静态。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换句话说,你的身体任何时候都会“说话”。根据人体的部位,体态语言又可细分为首语、面部表情语、手语言、臂语言和脚语等。在面试中,正确地传递和接收头部、脸部、手部、臂部、脚部等的信息,有助于增加成功的概率。

1、头部语言

简称首语,是指运用头部动作、姿态来交流信息的非语言符号。点头和摇头是最基本的头部动作。点头表示同意、肯定或赞许,摇头表示反对、否定或批评。在面试中,面试官根据应聘者的头部动作,常常就能了解应聘者的态度、情绪、价值观等,而且可以对应聘者的性格是否自信进行推断。而对求职者来说,及时捕捉面试官通过头部语言透露的信息,也有利于找到面试官对自己看法的蛛丝马迹。

2、面部表情语

面部表情语是指运用面部器官,如眉、眼、鼻、嘴来交流信息、表达情感的非语言符号。体语学的创立者伯德惠斯特尔指出,人的脸部可做出大约2.5万表情,可以说是非语言信息最丰富、最集中的地方。而在面部表情语中,最有表现力的当属眉眼语和微笑语。

眉眼语,顾名思义指运用眉毛、眼睛的动作、姿态所表达的非语言符号。

意大利艺术家达芬奇曾有过“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的论述,一语道破了眼睛的微观动作能显示内心情感的语言功能。而当眼睛在传情达意时,富有表现力的眉毛也会积极“响应”。眼睛的动作,根据运动的主要部位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眼珠的动作。在面试中,应聘者如果不注视对方,或回避对方的视线,一般会传递出负面的信息,如不诚实、有所隐瞒、不自信、不把握、不感兴趣或厌恶等。而如果长时间注视对方,一般情况有两种意思,一种是说明对对方比对谈话内容更感兴趣,一种是向对方挑衅或施加某种压力,以起到震慑作用;而注视时间太短,则又会有对对方和谈话内容都不感兴趣或厌恶的嫌疑。因此,应聘者和面试官在面试过程中,最好保证注视时间占谈话时间的30%-60%。视线的角度和视线停留的部位也有不同的含义。在面试中,面试官如果想显示权威和居高临下,可采用视线向下,并用眼睛看着对方脸上以双眼为底线,上顶角到前额的三角形区域。如果要营造平等气氛,则可采用平行的视线,用眼睛看着对方脸上的以双眼为上线,以嘴为下顶角的三角形区域(社交注视);而对应聘者来说,可以采用视线向上,表示尊敬、敬畏,也可用平行视线表达出理性与冷静,但视线停留的部位最好是在对方脸上以双眼为上线,以嘴为下顶角的三角形区域。

(2)眼睑的动作。眨眼除了有保护眼睛的作用外,也能表情达意。在面试中,面试官往往能通过应聘者眨眼的频率和次数,判断应聘者是否处于紧张、焦虑或惶恐不安的状态,因为在这些状态下,眨眼一般会频繁一些。

(3)瞳孔的变化。根据1960年赫斯等人的研究,瞳孔的放大与收缩,能分别传达出正面和负面的信息,面试官可以根据应聘者的瞳孔因何放大,判断其爱慕什么、喜欢什么或对什么感到兴奋,而根据瞳孔的收缩,也可判断应聘者厌恶、戒备、愤怒的对象。

微笑语,是指通过略带笑容,不出声地笑,来传递信息的非语言符号,是由眼睛、眉毛、嘴、脸部肌肉共同表现的面部表情。微笑作为世界通用的语言,是最富有吸引力、最有价值的。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找100人作为受试者,让他们根据陌生人的照片进行判断,说出对哪些人的印象最好,哪些人的品德和能力更强。结果90%的受试者指出面带微笑的人的能力、品行最好,给人留下最好的印象。由此可见,微笑对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面试中,应聘者应把微笑贯穿于面试的全过程,以真诚的微笑向面试官传递出友善、关注、尊重、理解等信息,建立在面试官心中的良好形象,进而增加面试成功的概率。对面试官来说,适时的微笑也有助于营造和谐融洽的交流氛围,从而有助于面试的顺利进行。

3、手语言

是指通过手的动作、姿势表达信息、传递感情的非语言符号。在面试中,如果应聘者将掌心向上,会给人以诚实、谦逊或屈从的感觉,如果以这种方式与对方握手,也会表达出服从的意味。但是如果掌心向下,则会传达出抵制、支配、压制的信号,最好不要采用。面试中较合适的握手方式是手掌侧立与对方握手,并且是手掌相握,而不是只抓指尖,这样能显示平等友好且不会过于冷淡。此外,手势语使用的频率和幅度也值得关注,面试交谈过程中,过多的手势语和幅度过大的手势,往往会给人造作之感,而且过多的信息也容易被对方曲解。

4、臂语言

臂的动作也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在面试过程中,如果面试官采用双臂紧紧交叉于胸前,一般会产生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表达的是防御心理或傲慢态度,不利于建立平等友好的面试氛围。而应聘者如果采用“握臂”或“局部臂交叉姿势”,则会显示出内心紧张并竭力掩饰的自制信号。前者指双臂交叉的同时,一只手或两只手都握住另一胳臂的上面;后者指用一只胳臂横过胸前,握住另一只自然下垂的胳臂,或者左右手在体前相握的姿势。但对于某些善于掩饰紧张心理的应聘者来说,还有一种“伪装性的臂交叉姿势”,即用一只手触摸另一只手上的挎包、手表、袖扣等物品,实际上也是紧张的外在表现。

5、脚语言

英国心理学家莫里斯经过研究发现,人体中越是远离大脑的部位,其可信度越大。面试官可以通过应聘者的脚步对其性格、情绪进行推断,一般情况下,脚步沉稳,表示其沉着、踏实;脚步轻快可反映其内心的愉悦;脚步小且轻,表示其谨慎、服从;脚步匆忙、沉重且凌乱,则可判断其性格开朗、急躁、缺少城府。此外,脚语还能透露出人的心理指向。若面试官或应聘者一坐下来就跷起二郞腿,则可能表明他(她)有不服输的对抗意识,或是有足够的自信,或是有强烈的显示自己的欲望。

(二)类语言

类语言,是指人体发音器发出的类似语言的非语言符号,如笑声、哭声、叹息、呻吟、哼哼及各种叫声,还包括说话时的语音、语调、音调、音速、音响等。在面试中,面试官可以通过应聘者表达句子时采用的语调和重音,理解其强调的重点及态度倾向。也可以通过其采用的叹息声、哼哼声等,判断其情绪状态和态度,或是诚恳或是虚假,或是谦恭或是傲

慢,或是同情或是讥笑。此外,语速也可以表示情感,语速快表明激动、兴奋;而语速缓慢则表示悲伤、漠不关心。类语言除了影响内容表达和对所表达内容的理解外,还有助于调节沟通。面试中,应聘者如果适当采用“嗯”、“哦”等声音,可以向面试官表示自己在注意倾听对方的讲话。而且注意倾听面试官通过类语言表达出的信息,也有助于理解面试官的态度和心理。

(三)形象语言

形象语言,指通过相貌、穿着、打扮等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非语言符号。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形象语言具有交际功能,能够表明主体的身份、地位和职业,而且也可以表现情感和价值观念。在面试中,应聘者应根据面试的公司、应聘的职位、面试的时间、面试的地点等的不同,选择得体的衣着服饰。一般情况下,面试场合以正式、职业、稳重的形象为宜,太过休闲和放松易给人以轻浮之感。面试者可以选用深色制服、套装、套裙,因为深色调的服装能给人成熟、稳重、权威的感觉,套装也能传达出成熟、干练等素质。从而能向面试官传递出精明干练、办事可靠、对工作负责等信息,有助于应聘者在面试中脱颖而出。

(四)时空性非语言符号

时空性非语言符号具体包括时间性非语言符号和空间性非语言符号。时间性非语言符号是指通过守时、迟到、早到传达信息的非语言符号。一般情况下,在面试场合中,无论是应聘者还是面试者都应遵循守时的原则,或者宁可早到,毋宁迟到,面试场合的迟到可能会被理解为对面试本身不重视或对对方不尊重,或者二者兼有。

空间性非语言符号则指通过人际距离、空间布置传达信息的非语言符号。美国西北大学人类学教授爱德华?T?霍尔(Edward Hall)博士有一个著名的论点是“空间能说话”,一语道破了非语言符号中的个人空间机制。他把美国人的人际距离分为亲密距离(intimate distance)、个人距离(personal distance)、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e)和公共距离(public distance)四种,并对四种距离的具体适用范围进行了解析。亲密距离为0-18英寸,适用于很亲密的朋友关系,亲人关系之间,关系不够亲密的人之间或陌生人之间,用亲密距离内的体语会有威胁对方、侵犯对方或表示防卫的意味。个人距离为18英寸-4英尺,适用于关系友善,较熟悉的同事、上下级之间,一般不含亲昵或爱情的成分在内。社交距离为4英尺-12英尺,适用于社交场合,个人色彩较淡薄。社交距离又细分为下限和上限,下限是4英尺-7英尺,上限是7英尺-12英尺。公众距离为12英尺以上,下限为12英尺-25英尺,适合于不太正式的聚会。而非常正式的场合则用上限公众距离,即25英尺以上。面试作为社交场合的一种,个人色彩较淡薄,应聘者与面试官之间的距离较宜采用社交距离,但当双方有身体接触(如握手、拍肩)时,则可以采用个人距离。如果面试时的人际距离过近,可能会对对方造成威胁,进而使对方建立防御心理,而过远的人际距离则可能显得过于疏离,也不利于面试的正常沟通。

除人际距离外,空间性非语言符号还包括空间布置,对面试来说,具体指面试场所的布置。面试场所的布置,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能向应聘者传递出无声的信息,进而影响着面试的成败。一般来说,面试场所的布置包括面试场所的选择、桌椅的选择、桌椅的摆放位置和摆放角度等,这些要素既能营造出宽松、融洽的交流氛围,也能制造出紧张、威严的审判式氛围,从而对面试的顺利开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用人单位应选择宽敞明亮的面试场所、舒适的桌椅、并合理布置桌椅的摆放位置和摆放角度,努力营造出平等、开放的沟通氛围,从而促进面试的有效进行。

三、面试中非语言沟通对语言沟通的作用

(一)非语言沟通能对语言沟通起到补充作用

首先,相对于语言沟通来说,非语言沟通信息量大,能够多方面多层次进行信息交流。在面试中,面试官和应聘者的头部动作、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臂部动作、服饰装束、空间距离等都能传递信息,面试官可以从应聘者的点头、微笑、皱眉、手臂交叉、手势动作等获取更多关于应聘者的信息,而应聘者也能从面试官的身体动作、面试场所布置、人际距离等掌握更多用人单位的相关情况及面试官的态度,从而在信息量上弥补面试双方语言交流的不足,使面试官和应聘者进行更有效的交流。其次,非语言沟通具有连续性特点。连续性是指,只要双方在各自的视线范围内,非语言信息交流就能不断的进行。面试中,面试官和应聘者的交谈可能会出现暂停,此时虽然语言沟通停止,非语言沟通却仍在进行,双方仍可以用非语言符号进行沟通,从而保证交流的连续进行。再次,非语言沟通还具有变化性。变化性是指非语言交流的信息是变化的,在面试中,面试官或应聘者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臂部动作等都在不断变化。这些变化往往与语言信息的传递相伴进行,能够对语言信息起到强调和渲染作用,从而增加沟通的生动性和直观性。非语言沟通的这些丰富性、连续性、变化性的特点,从数量上和生动性上对语言沟通起到了补充作用。

(二)非语言信息能对语言信息起到验证作用

篇6:非语言沟通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的论文

在观众回答:“你是通过哪些非语言因素来明白人物和剧情的?”问题中,所供选择的非语言因素有“音乐和唱腔的旋律、演员的面部表情、演员的姿势、演员的手势、演员的眼神以及锣鼓的节奏”。从数字统计来看,观众们认为演员的手势对他们理解人物和剧情起到的作用最大,63.2%的观众选择了此项。其次是音乐和唱腔的旋律以及演员的姿势,有52.6%的观众选择。再次是演员的眼神,有48.2%的观众选择。随后是锣鼓的节奏,有42.1%的观众选择。最后是演员的面部表情,有33.3%的观众选择。(其实在京剧表演中,演员的面部表情是表现人物情绪和性格的重要手段,但之所以在问卷中并未体现,是由于在问卷调查中观众观看的剧目多是武戏,所以较为细腻的心理刻画就相对较少,而且热闹的武打场面也冲淡了观众对细小之处的注意。)在调查中,外国观众们认为手势对他们理解剧情和人物的帮助最大。在京剧中,手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细微的手势变化表示着剧中角色的种种心情变化,不同的手势表示不同的意思,比如用中指指自己心口表示表白心愿;双手食指亮开划一圈再合并比喻成双成对;中指和食指交错轻敲脑门,表示若有所思……这次调查的结果也不禁令我们想起当年梅兰芳先生访美的时候,他的手势也是最受人关注的。当时美国的艺术家们还专门为梅兰芳先生的手拍照和塑像,表达了他们对梅兰芳先生“双手表现力的惊叹与折服”①。时隔多年,笔者所调查统计出的结果依旧印证着手势在京剧表演中的巨大作用。

由于东西方戏剧观念不同,西方重写实而东方重写意,所以西方戏剧较少注重演员身体的功能,多用对白来推动剧情的发展,而中国京剧则更偏爱用外形的动作,特别是手的姿势来外化人物的心理变化。在京剧的发展过程中,演员们“依寻人的心理反映,找出动作的根源,整理出一套可以共通的动作语言,不借口说,而能更广面的,不受限制地和旁的民族交通而畅行无阻。”②由于这种中西方戏剧中对手势运用的不同,外国观众便对京剧中演员手势运用的种类之多、造型之美产生了兴趣。外国观众对京剧表演中眼神运用的关注,是因为眼神的使用是中西艺术中的一个差异。希腊罗马的雕像中常有“有眼无珠”的现象,而这在注重眼能传神的东方,是绝不会出现的。在京剧演出中,眼神是传达人物思想感情的主帅。艺人说“做戏全凭眼,情景在心生”、“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可见眼神的重要性。而且,从完整的京剧做工方面来看,绝大部分身段动作和脸上的表情,都是需要得到眼神恰如其分的配合才可以产生“传神”的效果。但这在西方的戏剧中则不太被重视,所以外国观众看到京剧演员的目光流转,就颇感兴趣。

在回答“您是否喜欢京剧的脸谱、服装?”这一问题中,有89.5%的观众选择了喜欢,不喜欢或不是很喜欢的总共也不到4%。这说明外国观众对于京剧的脸谱和服装是有兴趣的,脸谱谱式的夸张与多变,服装的华美与艳丽,确实给了外国观众视觉上的冲击。在回答“您是否可以通过服装看出人物身份?”的问题中,有57%的观众回答“可以”,有20.2%的观众回答“不能”,有11.4%的观众表示可以看出一些,可见大部分观众是可以从服装上看出人物身份的不同的。但能读懂脸谱和化妆的观众则并不多,如在问题“您是否可以通过脸谱和化妆了解人物性格?”中,有43%的观众表示可以,虽是大部分,但这个数字仍然没有超过半数;有27.2%的观众认为无法理解;18.4%的观众可以理解一部分。由于做问卷的观众中,有一部分是北京语言大学的留学生,在看戏前,老师给他们讲过一些关于京剧的知识,所以有的人在此题旁边写到:能看懂的是因为之前老师讲了,若是不讲也不明白。如此看来,若调查的都是一般观众,表示能够看懂脸谱和化妆的观众百分比又会降低。还有观众写到,他旁边的朋友认为台上的小生是个女人。可见,京剧的脸谱和化妆对于外国观众来说还是不容易理解的。也有观众在问题旁写到:虽然不懂,但很喜欢。这也说明了脸谱和化妆对于引起外国观众对京剧的兴趣确实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

从调查结果来看,外国观众对于京剧服装的不同款式表现不同的人物地位和身份比较容易理解,因为这从服装表面的华丽程度上就比较容易看出来。比如凤冠霞帔和青褶子的华美程度是显而易见的。不过,对于服装上的纹样,不同的文化会则会对其有不同的阐释。比如京剧服装上的龙纹样。在中国,龙是帝王的象征,受人尊崇;而西方的龙则被当作是邪恶的化身。不过随着文化的全球化,西方观众也渐渐了解了中国龙的寓意,所以在西方的影视作品中,龙也有了正面的形象,成为了正义慈悲的化身。京剧脸谱不容易读懂。首先是因为脸谱的图案是夸张、变形的,突出显示人物性格且带有某种程度的象征和寓意,如果不了解该人物的性格和事迹,便很难将脸谱的图案和这个人物联系在一起。其次,是脸谱的颜色。由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等,所以同样的颜色词便有了不同的象征意义。京剧脸谱无论是图案还是色彩,都是蕴涵着一定意义的审美符号,只有了解了色彩与图案符号的意义,才能对各种脸谱进行深度的审美。

从观众的角度来说,了解脸谱的象征意义,有助深入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而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就会影响对京剧表演的欣赏。二十年代初,有一些美国议员在北京看戏,梅兰芳“饰妇女,体态声容无不酷肖”他们看出来了,“又一人状似强徒,貌极狰狞,声极粗厉,面涂黑色,一望而知为狡猾之人也。反之,善人之面则涂白色。故中国戏剧中,人之善恶可以其面色之黑白而衡断之”③,这话却恰恰说反了。④所以,对脸谱理解的偏差是会影响观众对整出剧目的理解的。由此可见,不管是服装还是脸谱,在京剧中被观众理解的时候都是通过其表象与象征意义共同作用的。而这里的“象征意义”就与社会文化有关,不同的文化对同一现象有着不同的理解。所以,外国观众要想真正理解服装、脸谱的含义还需要去了解他们本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不同。

京剧中非语言要素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优势从问卷及以上分析中就可以看出,外国观众对京剧中非语言因素最感兴趣,而且理解京剧主要也是依靠其中的非语言因素。由于这些非语言因素有一定的共通性,且避免了因语言不通而引起的交流障碍,所以利用京剧中的非语言因素进行京剧跨文化传播是存在一定的优势的。然而,其局限性也不容忽视。“在跨文化沟通中,非言语沟通是最容易产生误解的部分,因为非言语信号的编码和解码充满了灵活性、不确定性和情境性。”⑤在戏剧的观演关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就是观众的“解码”阶段。由于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即编码过程,“无法从简单意义上决定或保证观众将如何解读”⑥,所以观众产生误读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受众者自身存在一定的差异,“包括观念差异———政治观、阶级观、价值观、美学观等;背景差异———文化背景、艺术修养、身份地位、民族信仰、生活环境等;个性差异———气质禀赋、兴趣爱好、特定氛围等”⑦,所以人们对同样的非语言符号就可能会产生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理解,产生误读的现象。比如有观众在问卷旁边注释到:他身边的朋友以为台上的小生是个女人。在京剧中,小生这个行当多用来表现年轻的男子,不带髯口(胡须),扮相清秀、英俊,与老生和花脸都不同;在唱念时采用真假声结合,假声听起来较为尖、细、高,显得比较年轻,由于旦角(除老旦)的唱念也是用假声,所以容易使外国观众产生混淆,而懂戏的观众则可以听出小生和旦角(除老旦)的假声实际是不一样的,小生的假声比较刚、劲、宽、亮,听起来声音很清脆,但是并不柔媚。外国观众会把小生当成女人,一方面是由于他缺少看戏的经验,另一方面是由于在他的印象中,舞台上扮相清秀的,用假声的一般都是女人,有了这样的心理定势,就很容易产生误读。当然,在跨文化传播的情境中,产生误读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编码者和解码者并不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中,但是我们应尽量让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可以对同一个概念产生同样或是类似的反应,减少京剧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误读现象,这是论文的下一部分要讨论的问题。

不难理解,“不同的文化结构势必会带来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与欣赏观念上的差异。史雷格尔指出:‘每一个民族,都是按照自己的不同风尚和不同规则,创造它所喜欢的戏剧。一出戏,是这个民族创作的,很少能令别的民族完全喜欢。’”⑧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戏剧风格,必然存在差异。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观众无法完全理解京剧的故事、程式动作、服装造型、音乐等方面,也无法从戏曲中真正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内涵。在跨文化传播中,差异是无法避免的,虽然差异会使一部分观众无法接受京剧,但差异也可以被用来打动观众,因为“文化交流中往往首先从注意对方迥然有异的东西开始。”⑨虽然存在语言差异,但外国观众依然可以看懂京剧,这就说明其中的非语言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有了这些丰富的非语言因素支撑,我们就不必担心外国观众会接受不了原汁原味的京剧,就可以用突出强调京剧与西方戏剧差异的方法,给外国观众心理上造成冲击与震撼。就心理学层面而言,受众都有好奇心,喜欢接受新颖的、罕见的信息。京剧是与西方戏剧迥然不同的戏剧样式,大多数外国观众看京剧也是因为对它好奇。所谓“强调差异”,就是为外国观众提供原汁原味的京剧,用与他们的文化完全不一样的艺术形式给他们冲击,在碰撞中激发起他们的兴趣。

传统京剧剧目多取材于中国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或是古代的文学作品,外国观众对于故事发生的背景本就不熟悉,所以有些东西再怎么解释,没有共同文化背景的人也是很难理解的。所以,在调查问卷中回答“无法理解京剧”的观众中,多数都写的是因为不了解故事。此外,没有共同的生活经验也是外国观众看京剧表演时产生迷惑的原因。民国初年就曾发生过一名外国观众将演员的“洗马”动作当作“打扫房间”,第二次又将“敲钟”的动作当作“洗马”的事情。而他的仆人———一名普通的中国观众却不但能领会“洗马”的全部程序,还能指出这匹虚拟的马是黄色的。⑩那么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就可以将京剧演出中的一些元素进行适当的改变,创造出与外国观众共有的意义空间。最容易进行改变的就是京剧表演中的非语言要素,我们可以将京剧中传统的程式性动作稍加改动,变成外国观众所能理解的动作,如适当增加一些西方人常用的动作,就会使他们感觉更容易接受。但要注意的一点是,笔者所说的“改变”,是在强调差异的基础上改变,是在保持京剧原貌的前提下进行的适当改变。创造共通的意义空间,并不是把京剧排成西方话剧,也不是使京剧变得不成为京剧,而是要想办法在保持京剧特色的基础上使观众更容易接受与理解,达到审美共鸣。对于外国观众而言,新鲜感、奇特感要有,亲切感、熟悉感也不可缺少。所以,我们要把握好这个“度”,即在强调差异的同时,又要在舞台演出中创造出共通的意义空间。

在京剧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非语言因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语言因素的作用也不可忽视。观众虽然可以通过非语言因素看明白故事,但这种“明白”是模糊的,要想深入理解人物情感还是不能缺少语言因素。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共同构成京剧跨文化传播这个完整的系统,在此系统中,这两部分相互联系,彼此分工与合作,使整个系统具有新的功能。所以,我们也要把握好这两部分之间的关系,使它们按照合理的方式结合,促进系统持续健康发展。在问卷中有这样的问题:“你是怎样看懂的?你为何没有看懂?”据统计,观众能看懂的原因归结为有英语字幕的帮助以及通过看演员的动作,其中通过动作来理解的更多一些。看不懂的原因归结为他们本就不熟悉故事,再加上语言的障碍,所以看不明白。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反馈,我们可以看到,非语言因素在京剧跨文化传播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也充分说明了真正理解京剧,是既要靠非语言因素又离不开语言因素的。

在京剧跨文化传播中,翻译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京剧资料、演出说明书的翻译可以帮助观众了解京剧艺术的特点,熟悉舞台剧目的故事内容;演出时字幕的翻译可以协助观众理解舞台上进行的剧情。翻译是否到位,也会对外国观众理解和接受京剧产生重要影响。所以,成功的京剧跨文化交流是一定要兼顾非语言因素与语言因素的。

篇7:非语言沟通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的论文

摘 要:非语言符号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非语言 符号,应从衣着服饰与仪容仪表、表情、手势与身姿、空间与距离等几个方面入手。非语言符号,指的是除语言文字之外,各种作用于人类感觉器官的负载信息的标志或记号。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非语言符号具有什么样作用以及如何适当地运用,本文作以下探讨。

一、非语言符号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传达一定的教学信息,辅助甚至代替语言符号传递教学内容。非语言符号配合语言符号完成知识的讲授。物理课程的实验操作,能让学生对书本知识印象深刻;生物中的标本展示,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细致地进行观察;语文的图画配诗,为的是让学生揣摩诗中意境,数学中利用道具,也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平面几何向立体几何的思维过渡等。非语言符号能让抽象的理论更加具体,能让知识的传授更为形象、生动,使学生们更容易与自己的心象思维相结合,更好地掌握知识。

非语言符号能化解语言符号在教学中“不可言传”的困境。语言符号是一个理性的符号系统,我们可以使用语言和文字去陈述那些能够表达清晰的、讲得明白的东西,这既是它的优势也是它的弱势,而对于那些凭借感觉表现出来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语言符号则显得无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就是有许多知识往往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述清楚,而使用非语言符号却能轻易地使人理解。以舞蹈教学为例,如果教师用语言去描述每个动作,不仅连一个简单的动作都有可能需要累赘的文字才能表达出来,而且恐怕学生们在听完之后仍处身于云里雾里一般,所以有经验的舞蹈教师通常会首先使用形体语言做示范,学生们加以模仿就会很快地掌握。

虽然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是泾渭分明的两个符号体系,但是语言的传播始终离不开音调、语速的变化,文字的显示又伴随着字型字体等,这就意味着语言符号是无法独立展示的,而非语言符号则不需要依赖语言符号。一般情况下,非言语行为与言语行为是同时作用,共同完成交流任务的,任何教学内容的传授和人际间的交流,都不可能由单一的语言形式进行,它总是以灵活多样的非语言符号来进行辅助。

(二)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建立积极的交流氛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一种很微妙的行为,传播的效果与信息本身的“有用”程度有关,同时也与传播双方的亲密程度有很大关系。从心理角度分析,传播的双方要想有效地进行交流,彼此必须具备一定的认同感,可以说情感交流是教学传播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有时候它的作用甚至大于传播内容本身所拥有的效果。英国留学论文网开放大学是一所著名的远程教育大学,它的学生在开学时便能得到所有的教材,包括文本资料,光盘,录像带等等,以便他们回家自学。但是,当英国开放大学在固定时间通过 BBS、电视等媒体进行教师现场教学时(教学的内容和学生们领到的教材几乎一致),它的学生不论在哪里,都会非常自觉地打开电视或广播来接收教学节目。据调查,学生们普遍认为那些VCD、录像带没有真人感,他们渴望着能有教师和论文格式更多的学生同步参与,在一种友好的气氛中获得知识,而当学生通过电视、BBS 学习时,能真切目睹教师的动作、表情、神态,这些多种多样的非语言符号传达着更为真实的信息,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让学生获得更稳定的归属感,调动积极的交流氛围。非语言符号的特点决定了它比语言符号更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润物细无声”似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

(三)协调和调控教学过程的交流状态,排除传播的不利因素,力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的有效调节与控制。教师可通过观察学生的体态从而及时、准确地洞察和了解学生的注意状态和学习情况,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学生对教师的讲授是否理解、接受程度如何、情感体验等信息究竟是怎样的,学生的表情、眼神、坐姿、手势等都会随时给教师发出真实可靠的反馈信号。如教学难度、密度或进度超过学生的承受力时,学生会下意识地发生皱眉、挠头等体态信号;当教师讲授的内容正合学生兴趣和需要时,学生又会发生点头微笑、两眼有神、身体前倾等信号;而当对教师讲授的内容不感兴趣或不愿接受时,学生即会发出身体后仰、打哈欠或左顾右盼等信号。教师的调控不外乎是对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消极因素的控制,比如教师听学生发言,不断地点头,或者亲切地微笑,这代表着理解,鼓励学生说下去。不仅如此,非语言符号比语言符号更显得自然,又不干扰学生积极的思维连贯性。对于精力不集中的学生,教师可以使用目光的暗示,或者不经意地走到他的身边,这时非语言符号的使用可以最有效地而且不带侵犯地去调整课堂秩序。

(四)教师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品行产生影响,达到育人的目的。所谓“身正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同时也要塑造和完善学生的品格,这就是“培才”和“育人”的两大重要目标。亚里士多德曾提出,美德不能仅仅是教,还要通过表现美德的行为来形成习惯。言语有时候并不能代表实施者真实的想法,而行为却更容易让人信服,依据非语言符号展现的教师形象,学生进行各种评价,这种评价过程本身也就是品德标准的形成过程。

二、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非语言符号

前面提到,非语言符号对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作为主导非语言符号的教师来说,必须把握住这种符号的使用技巧。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衣着服饰和仪容仪表。虽然教师的外在形象与教学能力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这些同样吸引学生的关注,影响他们的成长。据调查,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在教师背后议论教师的衣着、发型;初中生中有 59%的学生关注过教师的服饰;高中生关注教师服饰的比例则明显上升,达到了86%。学生对教师的喜爱度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知识渊博程度,而且与教师所展示出的外在形象明显相关。所以从某种角度来看,教师的服装也是一种教育环境,衣着整洁、样式简洁、色彩搭配合理、经常换洗,往往反映了一个教师做事有序、行为处事简洁明快和干练,注重卫生和健康等良好的生活习惯。穿着样式复杂服装的人,总是给人一种办事不利索、累赘的感觉;衣着色彩搭配反差较大的人,往往会使人有不协调、易变、难以沟通的感觉。因此,对教师的穿着地最基本要求就是整洁,对于破损的地方,要及时修补;要与授课内容相协调,如体育、户外活动,教师相应地就要穿着适合运动的服装,如果是一身西服套裙配高跟鞋,则显得很不协调;衣服的款式不可过于时尚性感,与衣服相搭配的装饰品不应过多,或过于复杂、庞大; 另外,教师服装之外的形象细节也应该注意,这些细节部分有些是由于未注意而造成的不雅观,比如临上课时嘴角尚留有汤渍,或者身上有沾污等,而有些都是与教师身份不合适宜的,比如有的男教师喜欢留长发,即使修剪得很有“型”,也是应该避免的。

(二)表情。表情是情绪的外在直观反映,通过面部的活动,人们甚至可以做出 25 万种的不同表情。如此丰富的面部表情当然能反映心灵微小的变化,因而它被人们相信最具信息冲击力并远远超过声音和言辞。美国口语传播学者雷蒙德•罗斯(R.Rose 1986)认为,人们所得到的信息总量中,65%的信息是非语言符号传达的,其中仅仅面部表情就可传递 65%中的 55% 的信息。表情往往传递着内心的感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表情对于学生来说即是进行着情感交流,和谐的情感体验可以创设出愉悦、宽松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活跃思维发展个性;而不愉快的情感交流不仅影响着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学生们的身心健康。笔者曾经看到一篇六年级小学生的 《假如我是一名校长》 的作文,文中写道: “让那些终日板着面孔、永远不苟言笑、动辄大发雷霆的老师下讲台!”可见,学生们都渴望教师给予他们更多的肯定,因为这些肯定的背后代表着教师的关爱、理解和宽容,肯定的心灵体验会随着知识的积累,构筑起他们的自信。因此,教师要首先学会合理运用表情,例如:开课前,教师精神饱满,面带笑容地走上讲台,和蔼端庄地环视同学并问好,这会使紧张或松弛的气氛马上改变;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除认真倾听以外,还可以用微笑消除他们的紧张情绪,鼓励他们大胆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当某些学生排斥学习或扰乱课堂时,教师不妨先用责备的目光给予提醒,而后再用意味深长的目光去注视,使他读出老师的期待与鼓励。其次,教师应该学会读懂学生的表情。敏感的教师通过学生的表情,洞察他们的心理,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在关爱中健康学习成长。例如,在师生互动的环节中,怯懦的孩子常常预言又止用试探的目光看着教师,这时一个鼓励的目光才能使他有足够的信心站起来,如果经常这样做,强化他的成功体验,不久他的怯懦就会无影无踪;当一个孩子面露难色时千万别让他发言,可以先让有把握的学生示范,给他一个再次倾听再次学习的机会;有的学生目光呆滞,凝神不动时,那表示思想肯定是开小差了,教师不妨来个敲山震虎,可以让旁边的同学发言,既给了他面子又让他的思想回到课堂上。把握好表情反馈,可以强化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将学习当作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来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并可以不着痕迹地帮助学生留学论文网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使得他们的自尊心和学习热情不被挫伤。最后,教师应控制好自己的不良情绪,不要把不利于课堂和学生的表情带入课堂。任何一个富有责任心的教师,碰到问题学生都有头疼的时候,也都会有“恨铁不成钢”的时候,但教师的天职决定了我们不能任意放纵自己的脾气,尤其最忌讳的是在课堂上与学生发生冲突。因此,教师应该努力平息自己的不良情绪,尝试把事情转移可以把问题留到课后,等待平心静气时单独解决。

(三)手势与身姿。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指出,从非论文格式语言行为中所流露出的无意识冲动,经常显示在手的动作、位置和紧张程度上。可以说手是人体里仅次于面部表情的最富表现力的部分,有时手势又具有眼神和表情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千手观音”这一舞蹈的成功,手势起着关键的指挥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手势有助于描摹事物复杂的形状外貌,表达潜在情感,有助于有声语言的陈述、说明和强调,有助于组织教学秩序,调控课堂气氛,有助于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教师使用手势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内容需要。手势必须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成,融为一体。明明讲的内容平静恬淡却非要来个激昂的手势,只能有害无益;第二,自然流露。手势不是附加于内容上的装饰物,而是感情表达的一种辅助方式。应该自然流露,与内容水乳交融。“为手势而手势”只能给人生硬的感觉;第三,协调得体。上课不是表演,但手势对塑造教师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内容、阐发作品精髓,营造良好气氛有着重要作用。身姿语是指人体躯干所发射出的信息。大体说来,姿态包括静态的“姿势”和动态的“举止”。前者如坐、立、躺、蹲、靠等,后者包括类似耸肩、摇头、拍打、拥抱、握手等动作。教师在授课时,应该以站立为主,站在讲台前,能在无形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也便于观察学生的反应。同时,站立授课也有利于保持教师的讲课激情,曾经见过有的教师习惯坐着甚至半靠着墙讲课,这种形象就给学生带来无精打采的感觉。教师使用身姿语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应站、走得体,要处理好动与静的比例关系。既不要在讲台中央僵直不动,也不要不停地走来走去,固定不变的位置会使人感觉疲劳,走来走去也不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第二,举止动作要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对低年级学生轻抚头部,可以被认为是关心和理解,但是高年级的学生,这种动作则受到普遍反感,因此教师应注意不同学生的性格和心理特点。

篇8:非语言沟通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的论文

关键词:儿科,非语言沟通,护理技术,服务态度,满意度

当今社会护患关系日趋紧张, 尤其是儿科这个高风险的科室更为突出, 现在多数家庭为独生子女家庭, 儿童是家中的小皇帝, 情感表达直接而单纯, 当其生病住院时, 对护理操作会有着不合作的举动;护士既要医治小儿机体上的疾病, 又要考虑小儿的心理需求, 还要顾及家属的情感需求, 因此, 护理纠纷的发生呈上升趋势[1,2]。语言沟通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沟通技巧, 但仅有语言是不够的, 我们发现在儿科护理工作中, 非语言沟通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主要就非语言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中的作用效果做一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2014 年7 月—2015 年7 月我院儿科收治的120 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2 组, 试验组和对照组, 各60 例。对照组中男28 例, 女32 例;年龄4 个月~13 岁, 平均年龄 (6.09±4.67) 岁;住院时间5 d~28 d, 平均 (10.53±3.90) d。试验组中男33 例, 女27 例, 年龄3 个月~13 岁, 平均年龄 (5.67±6.02) 岁;住院时间为4 d~26 d, 平均 (9.31±3.26) d。2 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及住院时间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实验方法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的语言沟通方式与其进行沟通并护理。在常规的基础上, 用非语言沟通技巧对试验组患儿进行沟通护理。

1.2.1 表情沟通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贝恩认为[3], 在患儿从医护人员处所得到的信息中, 有7%的有效信息来自医护人员所提供的文字, 有38%的有效信息来自其音调, 有55%的有效信息来自其面部表情。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 若医护人员的表情比较严肃, 患儿容易产生惊慌及害怕的心理, 甚至拒绝接受医疗安排。对于儿童来说, 医护人员的温和、亲切的表情可带来更多的安全感。在护理患儿时, 医护人员采用真诚的微笑、准确轻柔的操作, 可显著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感, 使患儿心理上主动接受治疗;当患儿的病情有所加重时, 医护人员要表现出关切的表情, 使患儿及家属都能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怀[4]。

1.2.2 眼神交流医护人员要多与患儿及家属进行短暂的目光交流, 以有利于患儿及家属从中获得更多的关怀和鼓励。即使在与患儿进行语言交流时, 也要与对方目光相交接, 并不时地微笑点头, 让他们感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和同情。

1.2.3 动作和姿势沟通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时, 言行举止要得体, 动作要轻柔, 态度要镇定。在患儿生病期间, 家属对患儿的状态以及护理人员的一举一动都特别注意, 护理人员任何一个不合理的动作都可以引起患儿家属的担忧。另外, 护理人员的言行若不当, 很容易导致护患纠纷的发生。因此, 护理人员的操作技术应该要过关, 以熟练、准确、高效、精湛的护理操作技术赢得患儿家属的信任, 以便获得更高的满意度[4]。

1.2.4 触摸沟通在患儿及家属允许的情况下, 尽可能地多抱抱患儿, 抚摸患儿的疼痛部位, 这样可以缓解患儿的紧张情绪及恐惧的心理, 增加其安全感。医护人员可以根据患儿不同年龄段要求, 选择不同的触摸方式, 以便获得更好的沟通效果。

1.2.5 改善住院环境一般来说, 患儿更喜欢接近自己年龄段的环境, 尤其是接近幼儿园的环境, 可以在地面上贴上小脚丫, 在四周的墙壁上贴上唐老鸭、米老鼠等卡通形象, 在病房里面放置几盆漂亮的小花或活的小金鱼, 使患儿保持愉悦的心情。同时保持病房的环境安静、清洁, 温湿度适宜, 空气流通, 这些均可以降低患儿的负面情绪。可鼓励患儿家属自行携带一些合适的玩具, 与医护人员一起为患儿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

1.2.6 问卷调查患儿家属对护理技术的满意程度及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满意度, 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发出调查问卷120份, 收回有效问卷120份, 回收率100%。

1.3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非语言沟通技巧对护理技术满意度的影响试验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技术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1) 。见表1。

2.2非语言沟通技巧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满意度的影响试验组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见表1。

3讨论

已经有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5,6], 在儿科患儿的护理操作过程中, 运用非语言沟通技巧可提高沟通效果, 获得患儿及家属的信任和配合, 也使得护患关系更加融洽。因此, 护理人员应努力掌握非语言沟通的技巧, 尽可能地提高自我修养及护理技术水平, 从而提升护理效果。在本次研究中, 我们使用常规的沟通方式与对照组患儿进行沟通, 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技巧与试验组患儿进行交流, 结果显示, 试验组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技术及服务态度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二者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因此, 把非语言沟通技巧巧妙地运用于儿科患儿的护理过程中, 可以显著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 进而提升临床护理质量, 本研究支持了前人的观点[5,6]。因此, 非语言沟通技巧在儿科临床护理上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郑翠萍, 邵玉红.优质规范化护理服务在儿科病房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 2008, 12 (9) :828.

[2]谢侠.优质护理在儿科中的应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 (9) :158-159.

[3]王晓红.人际交流中得体语初探[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12 (2) :23.

[4]李小寒.浅谈非语言护理沟通技巧[J].实用护理杂志, 2000, 16 (5) :58-59.

[5]唐晓丽, 刘娅萍.非语言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3 (5) :193.

上一篇:访问外星球优秀作文450字下一篇:职称聘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