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师与舞蹈教学论文

2022-04-20

摘要:教师个体教学方法素养的提升,有一条从实践到理论的路径,即从教学方法的熟练到教學方法论的自觉。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舞蹈教师与舞蹈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舞蹈教师与舞蹈教学论文 篇1:

幼儿教师舞蹈教学模式的思与变

【摘要】舞蹈作为职高幼师学生的一门重要必修课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教学目的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让幼师学生掌握舞蹈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深对艺术之美的理解,提高其自身艺术鉴赏力和文化艺术素养;二是让幼师学生了解幼儿舞蹈教学的基础知识与创编方法,提升学生幼儿舞蹈的组织教学能力,为胜任幼儿教育工作做好准备。然而教学评估表明,幼师学生大部分掌握了基础的演绎技能,但对艺术的理解力、创编力和组织教学力不尽如人意。如何进一步提高幼师舞蹈教学质量,是亟需认真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幼师 舞蹈教学 模式

一、幼师专业学生舞蹈技能的要求浅析

准确把握幼师专业学生舞蹈技能的要求,是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实践、持续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经多年中小学生音乐舞蹈教学和近五年幼师学生舞蹈教学实践,我认为幼师学生的舞蹈技能完全不同于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要求。对于幼师学生而言,通过舞蹈技能训练以期实现三个价值层面的目标要求:

1.塑造幼师特有的沟通能力和亲和形象。幼儿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龄前儿童,与幼儿沟通需要幼师具有极具亲和力的语言,包括肢体语言的沟通能力。因此,幼师学生自身的形体塑造和娴熟的肢体语言运用是其最基础的职业素养之一。这一职业素养的训练和培养,一方面来自于文化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很重要的来自于舞蹈技能的训练。

2.把握舞蹈技能融汇于幼儿教学实践的方法。根据幼儿心理及其成长规律,创制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因而,其教学特点就是寓教于乐,寓教于乐最好的方式就是游戏活动,游戏活动更多地采用拟人化的角色扮演和舞美动作设计,幼师把舞蹈动作进行简化运用于游戏活动,不仅有利于增进幼儿之间的沟通与友爱,更有利于增强幼儿入园学习的兴趣,促进幼儿智商情商的开发。

3.掌握适合幼儿特点的游戏和舞蹈的基本创编能力。幼儿天真无邪、懵懂可爱,其潜能和兴趣有待幼师的激发,从这个角度看,实施幼儿启蒙教育对其一生意义重大。启蒙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比如性格与习惯养成,比如基础知识与常识,比如音乐舞美艺术。因此,幼师应具备一定的舞蹈创编能力和幼儿艺术天份的发现与培养能力,重点组织对具有一定舞蹈艺术兴趣和潜力的孩子进行舞美训练。

舞蹈技能的价值呈现于三个方面,这是递进的价值体现过程。

二、舞蹈技能教学的现状分析

1.现行教学模式取得的实践经验和成果。(1)遵循舞蹈教学的规律实施渐进式的教学。从我校近三年幼师专业生源舞蹈基础摸底情况看,有一定舞蹈基础的学生占比仅2-3%,有一定形体表现力和动作协调性的学生约占10%,没有舞蹈基础和动作协调性比较差的占比超过80%。基于这一现状,针对幼师专业毕业生舞蹈技能要求,通常课程实施比较明显的分段设计,第一阶段主要从最基础的站姿、手位、方位及芭蕾形体组合训练开始,第二阶段注重呼吸、体态的训练,如古典身韵组合练习,第三阶段转入民族舞蹈的入门组合学习,第四阶段重点进行成品舞蹈学习,第五阶段进行幼儿舞蹈学习,第六阶段进行舞蹈创编练习。实践表明,这样的教学方案总体上实现了舞蹈技能普及性教学目的,经过训练,大部分学生具备了幼儿教学所需的基本舞蹈教学技能。

(2)施行示范模仿“双带”结合的教学模式。幼师专业一个班级学生人数多为五十人左右,加之学生基础和悟性差别较大,舞蹈老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实施教学计划,难度较大。因此在教学中,通常采取老师分解动作示范教学,学生模仿学习,当半数学生基本掌握动作要领时,对挑选出来悟性较好的优秀学员进行检验,纠正规范动作后再由这些学生带领进行分组训练,此时老师逐组进行指导,同时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训练并规范动作。这种教学方式,较好地解决了大班教学与学时偏紧的矛盾。

(3)理论与技能教学并重,提高学生舞蹈艺术理解力。实践表明,舞蹈教学与其他学课一样,加强对学生实施舞蹈艺术的理论培训十分重要,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知其然“,更应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比如,在教授民族舞蹈时,要让学生了解舞蹈来自于本民族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劳作场景和生活状态等等,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舞美动作的创作来源,从而提升学生对舞蹈学习的兴趣,加深对动作的记忆,增强舞美表现力,也为学生创编动作提供方向指引,积累创作灵感。

(4)加强技能抽测和实践锻炼,让学生在展示成果中自查不足。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检验、明晰方向,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为此,多年来,本人在教学中坚持“两个注重”:一方面,注重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技能抽测,给学生一定的压力,以促其加强练习,让学生在接受检验中查找自身差距,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同时对教学质量进行适时评估并予以改进优化;另一方面,注重将舞蹈技能训练从教室向外拓展到演出舞台、拓展到比赛场,通过让学生带着成品舞蹈参与相关演出和比赛,与专业学校学生同台竞技,让学生在实践中开拓视野、锻炼胆气、积累经验、查摆不足。

2.现行教学方式的弊端分析。尽管目前幼师舞蹈教学模式基本满足了培养幼师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但一些弊端依然存在。比如:

(1)幼儿教师舞蹈教学的定位仍不够清晰。目前幼师专业学生的舞蹈教学,大多参照艺术院校培养专业舞蹈学生的模式进行,只是在标准、程度和要求上适当降低,对幼师类学生舞蹈技能训练的定位比较模糊,缺乏针对幼师舞蹈教学明确的目标指向和配套的教学方案。

(2)教学模式单向性、单一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不够。被动模仿式的教学模式致使学生对舞蹈表演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如何让学生处于一种主动研学状态需深入思考。

(3)学生在组织开展游戏舞蹈能力方面的训练仍显单薄。从教学成效看,大多数学生自身具备了舞蹈的基础技能,但是针对幼师职业需求,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提升职业能力方面,仍是目前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三、改进幼师舞蹈教学模式的对策与建议

据上分析与思辩,本人认为应在进一步转变教学理念、明晰教学定位的基础上,针对幼师舞蹈教学特点,充分研究其内在规律,积极探索创新与实践,实现教学模式“五大转变”,真正提升幼师舞蹈教学实效。

1.从灌输式教学向导入式教学转变。灌输式教学的本质反映是让学生“知其然”,然而这种教学方式正如“依瓢画葫芦”,教与受的过程直接高效,但学生接受技能动作往往是机械的、僵硬的、不知其然的。因而,本人更倾向采用导入式教学方法,既注重学生“知其然”的基本要求,更注重学生“知其所以然”的本质要求。在具体教学中,增加课前准备环节的设计,要求学生预先通过网络和书籍搜集相关内容,了解舞蹈作品的文化背景及基本内涵,以利于学生更容易掌握每次课程的重点和要领,更深刻理解教学计划的内在逻辑关系,更快缩短老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落差度。

2.从单向式教学向互动式教学转变。传统的单向式教学过程中,常出现部分学生学习缺乏兴趣、注意力难以集中、跟不上课程节奏等现象。为改变这一现状,本人注意探索“填空式”教学模式,即在某一舞蹈组合教学完成四分之三的进度时,有意空出余下四分之一或几个八拍的内容,通过互动参与的方式,让学生分组讨论,集思广益,与老师共同完成这部分编排内容,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

3.从技能式训练向技能、内涵并重式教学转变。技能教学与内涵提升对于舞蹈教学而言互为作用、相辅相承,示范模仿式的教学难以实现学生对舞蹈艺术内涵的理解,因而,本人尝试运用三种方法改进教学效果:

一是采用鉴赏点评法,即通过集体观看经典舞蹈作品录像,由老师和学生共同点评其中的风格、韵律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对艺术内涵的鉴赏能力。

二是采用体悟点评法,即在一个组合训练结束后,让领悟力、表现力强的学生分析主讲舞蹈动作的内涵理解,其他学生补充交流,触发启迪学生的体悟能力。

三是采用“对标”分析法,在分组创编教学中,将自创部分与原创作品进行比对,分析两者之间在内涵理解、动作设计和队形编排方面的差异,增强学生对创编基本规律的认识。

4.从案例式教学向情境式教学转型。案例式教学通常采用观看录像、内涵解析、动作分解、场景模拟等方式教学,由于学生对舞蹈的感性认识不足,很难把握舞蹈的精髓。为克服这一弊端,本人尝试引入情境式教学方法,尽可能通过多种方法与途径为学生创造舞蹈情境。

一是参与道具的制作准备,在民族舞的课前,辅导学生自制简单的服装道具,课上请学生展示自己的手工作品,对舞蹈房进行舞台布置,并且运用自制的服装和道具进行舞蹈学习。

二是引入角色扮演,在儿童舞蹈的学习中,让学生扮演各种动物形象,模仿动物的神态、姿势、动作及特点,让学生融入到舞蹈学习的意境中,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舞蹈动作的特点及细节,明晰动作,提高对舞蹈的理解及表现力。

三是启迪式教学,即利用课余时间播放一些经典的舞蹈题材影片,触发学生对舞蹈艺术的灵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

5.从模拟式教学向实践式教学转型。提升幼师舞蹈教学的实战能力是教学的核心要求。本人体会,一位能够胜任幼儿教育工作的合格老师,应该具备三项实战能力:

一是把握幼儿成长的阶段性教学规律的能力。

二是根据幼儿心理和行为特征,策划、组织、编排适合幼儿的舞蹈及活动的能力。

三是调动幼儿学习兴趣、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娱乐活动的能力。

因此,本人针对高年级学生,尝试将模拟式教学转向更为逼真的实践式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针对学生幼儿教学规律认知能力的培养,请经验丰富的幼儿园园长、已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师姐”、“师哥”现身说法教学体会,创制机会带学生观摩幼儿园教学过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针对舞蹈及活动组织策划能力培养,指导舞蹈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备课,让其进行说课,以清晰教授的内容、步骤与方法;针对引导能力、沟通能力培养,让学生轮流扮演幼儿教师角色和幼儿角色,模拟教学结束后让学生来点评教授过程是否清晰,指出不足,提出改进建议,课后让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增强教学的现场感和真实感。在这一系列的教学实践中,本人还及时掌握回馈信息,完善方法步骤,修改教学细节。

本人认为,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通过以上五种教学模式的组合运用,并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诊断评估机制、在校学生意见征询回馈机制、毕业生回访机制、师生实地调研机制等等,幼师舞蹈教学质量必将得到持续的提升。

作者:封霓

舞蹈教师与舞蹈教学论文 篇2:

从方法到方法论:教师个体教学方法的理论自觉

摘 要:教师个体教学方法素养的提升,有一条从实践到理论的路径,即从教学方法的熟练到教學方法论的自觉。教师在个人教学实践中通过熟练的操作,让内隐于自身的操作策略更加自动化,当高度的自动化融入自己的“身体结构”时,教师教学方法的实践状态达到艺术化水平,这是教师教学方法的实践之维;教师在个人教育理论中将教学方法应用过程中的自我作为对象进行反思,反省内隐策略中自己与学生是否协调,自身与教学目标、手段是否相融,自身与教学氛围是否一致,这是教师教学的方法论意识和理论之维。教师个体教学方法的实践操作与理论反思是同时进行的,方法的熟练与方法论的反思实际上是教师教学方法素养不可缺少的两部分,但在教师反思的过程中存在两种不同的状态:一是被动和不自觉状态,二是主动和自觉状态。教师需要养成从方法到方法论的自觉意识,达到教学方法论的自觉状态,一方面可以主动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另一方面可以让个人的教学方法理论上升为社会的公开的教学方法理论,为教学方法理论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论;个人知识;社会知识;自觉意识;理论自觉

在现代泰勒模式中,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普遍性程序被应用于具体教学的过程中;在后现代多尔理念中,教学方法被理解为教师个体去中心的经验行为。然而,两种模式并非截然对立,无论是普遍程序与个体的结合,还是个体经验向普遍形式的提升,都能部分消解普遍方法与具体操作法的对立。本文从个体教学方法整体素养生成的角度,探究教师教学方法从实践中不断熟练,再到自我理论中不断反思的过程,从方法的熟练到方法论的反思,凸显教师教学方法的理论自觉的重要性。

一、教学方法:熟练与教学方法的实践之维

教学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以达到教学目的、由一整套教学方式组成的操作策略。 但这种操作策略有两种存在形式:一是普遍与公开的外显操作规则,二是教师个体内隐的心智操作策略。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们广泛认同的这句话,实际上反映着教学方法两种存在形式之间的关联。意味着从理论上看,普遍与公开的外显操作规则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们需要遵循的,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师们根据自身特点实现着不同个性的内隐操作策略。

从教师个体来看,不同个性的内隐操作策略是在不断熟练过程中获得的,教师需要对指导学生学习达到教学目的、由一整套教学方式组成的操作策略反复不断地熟练。这一过程体现了教师教学方法的实践之维,即怎样做和做得怎样。

第一,“怎样做”在操作过程中达到熟练状态。

“怎样做”,需要将书本教学方法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新教师自己拥有知识,但对怎样将这些知识教给学生,让学生也能理解和把握知识不熟悉;新教师学习课程与教学目标,但对如何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素养不熟悉;新教师学习各种教学方法的普遍原则,甚至可以背诵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操作程序,但对如何在实际中应用不熟悉。教学方法作为教学实践中的操作过程需要新教师去熟悉,在此意义上,新教师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把自己理解的书本理论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中的过程。

“怎样做”,教师需要找到教学方法实践中各要素之间的连接。教学方法需要落到实处,需要连接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学生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之间的操作细节。在实践中落实这一切并不容易,教师的内隐操作策略是在不断试误过程中慢慢完善的,某一个环节没有连接好,意味着教学方法的操作链条不完整,意味着教师还没有拥有自己的教学方法。

“怎样做”,教师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操作风格。尽管理论上的教学方法带有普遍性,但实践中的教学方法各异其趣,教师们在实践中表现出不一样的操作风格,需要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程序融入自己的信念、兴趣以及其他个性特征中。教学方法外显方式的不同实际上是由教师内隐心智操作风格不同引起的。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操作策略时,教师的教学方法才以独特的方式呈现。

从普遍教学方法的应用,到应用过程中连接教学方法中的各要素,再到形成自己的操作风格,教师在“怎样做”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熟练,渐渐地提升了自己“怎样做”的水平。

第二,“做得怎样”在熟练操作过程中达到自动与艺术化的状态。

“做得怎样”的标准先是熟练。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问自己教学过程中的状态究竟怎样,对教学方法的设问便是:做得怎样?当教师觉得自己达到熟练水平,熟练地将理论上的教学方法应用于操作中,熟练地连接教学方法中的各要素,熟练地应用自己的教学方法时,便达到了“做得怎样”的好的标准。

熟练的高级水平是自动化。教师教学方法的高级状态是应用过程中的自动化。按照教育现象学家范梅南的解释,自动化状态是一种将方法素养融入自己的身体结构的状态,表现为教师能不假思索地应用教学方法。正如书法、舞蹈、体操等技能就是一种融入人们身体结构的素养,教师的教学方法素养作为一种技能,就像书法、舞蹈、体操一样,通过教师们不断地熟练与操作,已经成为教师身体结构中的一部分,成为身心融合的整体素养了。

熟练的最高水平是艺术化。自动化状态再向上提升即是教学方法的艺术化状态。该状态不仅表现出教师教学方法的自动化水平,还表现出与教师个性结合的不同风格。不同风格意味着教师的教学方法已经融入教师的气质、能力、兴趣以及其他人格特征中,教学方法的应用呈现出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特点。教学方法由于渗透到教师的人格特质中,使得教学方法表现出艺术化的状态。

二、教学方法论:反思与教学方法的理论之维

教学方法论反映着教师为什么这样做的思考以及这样做的理性逻辑体系。为什么这样做就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教师们不仅需要操作的熟练与艺术化,还需要对这一过程本身进行深入的反思,反思为什么这样做的原理。当该反思形成习惯并将怎样做的原理总结为逻辑体系时,教学方法的理论之维便已形成。

为什么这样做的价值高于怎样做。教学方法是怎样做的技能,属于实践知识;方法论则是为什么这样做的原理,属于理论知识。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理论知识高于实践知识,因为“在全部科学中,那更善于确切地传授各种原因的人,有更大的智慧。在各门科学中,那为着自身,为知识而求取的科学比那为后果而求取的科学,更加智慧”。追究原因而形成理论是西方理性文明的优点,这一点恰恰是重视“实用理性”的中华文明应当好好学习的。我国古代有四大发明,但没有发明背后的原理,比如我们发明了火药,但是没有火药为什么会爆炸的原理,在这个领域我们止步不前。而西方却在理性文明的指引下,探究爆炸的化学原理,进而探究与原子核裂变、核聚变原理,有了威力更大的“TNT”炸药与原子弹、氢弹。

“为什么这样做”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目的与价值,二是理论体系。

首先,从目标与价值上看,教师教学方法应用过程是典型的实践过程,而作为实践活动,目的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为什么这样做”意味着教学方法使用的目的性。教师备课时需要对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作整体表述,其实从细化的角度,每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还可以进行目的描述。教师要注意的是,目的表述并非是为了应付检查,而是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更加规范(康德认为实践活动就是一种規范的活动,有别于强调科学性的理论活动)。从规范的角度出发,教师应当明确教学实践活动的目标,对教学方法的目的有所觉悟并进行分析。目的性活动本身涵养着人活动的价值追求,教学方法也不例外。

教师教学方法的目的与价值实际上涉及目的论与价值论。教学目的的描述是实践问题,如在教师的备课中对教学目标的描述,但教学目的描述背后的实质是关于实践的理论,即教师教学方法有着目的论与价值论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目的与价值设计问题,这就是教学方法的理论之维。它意味着教师需要超越备课中教学目的的具体设计,不仅从知识传授的角度,而且从教学目的论与价值论角度思考理论问题。目的论与价值论则是关于目的与价值的深层思考,意味着教师需要思考自己教学目的与国家教学目的的关联,思考自身教学目的与学生身心发展之间的关联,需要从理论的角度论证自身教学目的与国家育人价值的关联。

其次,从理论体系上看,教师教学方法中有关于为什么这样做的逻辑起点与逻辑构架。逻辑起点,即为什么这样做的理念原点,它指引教师们教学方法的应用过程。按照康德的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是自己设定目的,自己去努力奋斗从而改变现实的过程。自己设定目的的根本依据是为什么这样做的理念原点。教师需要对教学方法的理论出发点十分清楚,需要在此出发点上构建教学方法的理论体系。它关涉教学方法如何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比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其理念原点是学生的身心发展,而不是教师自己怎样方便处理教学内容。因此,教师教学方法的理论体系要围绕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原点展开,构成连接教学目的、内容、效果的教学方法论体系。

实际上,很多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关于教学方法的方法论理论体系,并坚持和坚信自己的教学理念,并在教学实际中自觉地将自己的教育理念应用到教学目的、方法、过程与评价的实践中,从而成为一位成熟的教师。

三、从方法到方法论:教师教学方法的理论自觉

教师的教学方法论修养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反思形成,但在教学实践中有两种不同的反思状态:自觉的和不自觉的。

不自觉的反思是在教师应用教学方法的过程中遇到矛盾、不和谐事件时发生的。比如某位教师应用的教学方法并不受学生欢迎,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某位教师第一次尝试应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学生们反而没有参与的积极性。遇到这种状况的教师课后不得不对不顺利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自觉的反思意味着教师形成了教学方法反思的自觉意识与习惯。不管教师认为该教学方法应用是否成功,他都要在课后或者一个教学单元结束后自觉地反思,从整体过程到具体细节都不放过。

教师自觉与不自觉的反思效果与作用是不一样的。不自觉的反思状态是被动的,往往与不顺利的教学实践相关。如果不自觉的反思能取得好的效果,那也是对教学实践的直接效果,可直接修正教学实践环节,让教师的教学实践回到熟练与自动化状态。自觉的反思状态,则能同时满足教学理论与实践的需要,一方面,实现对教师教学实践的直接反馈与修正;另一方面,可以提升教学理论修养,让教师自觉架起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有些教师认为只要自己能熟练应用教学方法,将教学方法应用到艺术化水平和状态就行了。的确,如果教师只是追求实践修养,能够达到这样的状态已经十分让人尊敬,但是,伟大的教师需要“成为研究者”,成为既有实践修养,又有理论追求的教育家。那么,教师就不能忽视教学方法论修养的养成。

应当在教师中提倡自觉的反思意识与素养,让教师成为教学方法论的自觉者。

第一,教学方法是一种熟练的艺术,但实践的熟练不代表理论的智慧。亚里士多德指出“熟知不一定智慧”。尽管教师对自己应用的教学方法是熟悉的,日常的教学让教师们对教学方法的应用习以为常,但是这并不代表教师们拥有教学方法的理论智慧,而只有形成自觉的反思意识才能达到智慧的要求。

第二,教师自觉的反思才能保障不放过教学方法的每一个细节。按照格式塔心理学原理,教师对某一教学方法的掌握是整体的过程,很多细节是不被观察的。哲学家波兰尼指出:“识知是一项要求技能的活动,熟练的识知是以形成(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上)技能成就为主的,而作为线索或工具的一组细节处于从属地位。”波兰尼称这种现象为焦点觉知和附带觉知,附带觉知即细节和从属性觉知,它作为身体资质的一部分渗入到活动中,是不被主体观察的。以其分析教师教学方法的应用过程,教师们对教学方法的整体性反思可以做到,但是对细节性的表达却会遇到问题,如果没有自觉的意识,很难将教学方法的实际状态描述出来。所以,教师只有具备教学方法论的自觉意识,才能保障对教学方法应用的整体与细节都能充分地把握。教师自觉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与身体机能,才能觉知教学方法应用的每一个细节。

第三,教师教学方法的自觉意识是连接个人教学方法理论与普适化教学方法理论的桥梁。

教师们熟知自己所应用的教学方法,对普适化的教学方法与原则也能了然于心。如果没有深入系统的反思,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只能做粗略的表达,而对普适化的教学方法也只是背诵而已。自觉的反思将自己作为对象充分的反思与研究,不放过任何整体与细节,从而能深切地体会教学方法不仅仅是艺术,也是规范的科学。有了科学的意识与修养,才会尊重前人总结的教学方法理论与原则,才会在自己内心世界建立教学方法论的规范原则。

自觉的方法论意识还能让教师把自己的个人教学方法理论提升为普适化的教学方法理论。自觉的意识意味着教师反思过程中将普适化的教学方法带入自己的反思中,从而把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普适化的教学方法做比较,由此产生新的教学方法思考,把自己的教学方法理论上升为普适化的教学方法理论。

孔子与苏格拉底同样使用“启发式教学”教学方法,但他们的方法却有不同的志趣。孔子从无知到有知,而苏格拉底则是从有知到无知。在孔子那里,教师还是权威;但在苏格拉底那里,没有权威,只有真理的探究过程。两者的方法论体系是不一样的。如果没有自觉的方法论反思,教师不会分析出两者的不同,从而认为孔子与苏格拉底是一样的。有了自觉的方法论意识才能把教师带入一种新的研究领域。教师有了教学方法的历史意识与比较意识,他不排斥普适化的教学方法,而是把普適化的教学方法与自己的教学方法合并作为思考对象,从而让自己的教学方法不仅仅是个人的素养,也是公共的教学资源,为教学方法的理论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加)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美)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许泽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4]毛志博.体验式教学方法在智慧型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堂上的探讨[J].青年时代,2018(36):224-225.

[5]诸 峰,张晓如,王东升.智慧教学导向的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方法探索[J].大学教育,2018(7):33-35.

[6]李 坤.问题驱动教学探究生成智慧[J].林区教学,2018(12):85-86.

作者:刘徐湘

舞蹈教师与舞蹈教学论文 篇3:

巧用多媒体技术优化高中音乐课堂教学

【摘 要】多媒体技术已逐渐成为教师常用的教学工具。如何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当下高中音乐教学,以优化音乐课堂教学,是当代高中音乐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将多媒体技术融入于高中音乐课堂,提升教学效率的策略,包括:创建教学情境,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抽象知识具体化,通过丰富的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音乐知识具体化,将音乐教学的重点突出;适度融入教学,既要注重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中音乐教学,也不能忽视传统教学的重要作用,适度融入;提升鉴赏能力,推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高中音乐;课堂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逐渐融入日常生活,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可极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众所周知,音乐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而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有效融入多媒体技术,以视频和音频的方式来刺激学生的感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本文就多媒体技术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希望能为高中音乐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一定帮助。

一、创建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那么在学习中就会由被动转为主动,更加主动地学习和探索,并充分调动潜在的自主学习能力,以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创建教学情境,对学生来说,相较于传统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对教师来说,授课形式的改革,可以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明显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高中音乐是一门艺术欣赏类学科,其中包含很多种内容,包括影视、文学、舞蹈以及戏剧,这些艺术形式在高中音乐教学中都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所以,教师在进行音乐鉴赏教学时,要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选取适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创建教学情境,这样才能足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人教版高中音乐教材中关于西北民歌的教学为例。由于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少有机会接触、感悟西北民歌,所以教师如果仅用传统教学方法来教学,会使学生很难理解西北民歌的特点,导致学习效果较差。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或音频向学生展示西北民歌的背景故事、民俗文化,创建一种能让学生置身其中的教学情境,提升其听觉体验,则能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活跃度、学习兴趣与专注力,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西北民歌的韵味以及音乐背后的情感表达。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可以创建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有效提升教师的课堂效率,还能有效贯彻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要求,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抽象知识具体化

高中音乐教学任务较重,且教学目标所涵盖的内容也非常丰富,在这种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师的教学进度会变得非常紧张。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音乐教学中非常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首先,教师需要结合高中生的年龄段了解学生的音乐认知;其次,教师需要积极地借助多媒体技术来进行音乐教学,通过丰富的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音乐知识具体化,突出音乐教学的重点,以此来增加教学的深度。这样,不仅可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还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如人音版高中音乐教材少数民族音乐部分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如果仅靠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就只能让学生从字面上了解民族音乐的基础特点,且这些理论知识对高中生而言过于枯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这时,教师如果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借助视频和音频拓展知识,则能帮助学生通过少数民族音乐了解其风土人情,并通过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提升音乐鉴赏能力。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生生交流,总结归纳自己理解的音乐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使音乐学习中较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易懂,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以使教师在短时间内向学生传递更多的专业知识,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效率。

三、促进感情投入

高中音乐教学中,歌唱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学生选修音乐时最重要的一个模块。想要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教师在教学中依旧可以适当引入多媒体技术。通过多媒体技术,学生能更容易感受到音乐中流露出的感情,在歌唱中更好地理解歌曲,掌握重点。

如教学爱国歌曲时,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可以对传统的领唱教学模式做一个创新,适当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歌曲中所描绘的景象展示给学生。以教授歌曲《我的祖国》为例,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将祖国富强昌盛的样子展现给学生,借助视频展示祖国的变化,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祖国经历的沧桑与变化。这样一来,学生在后期演唱中会有更好的情感体会,对把握歌曲演唱的要点非常有利。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不仅能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还可以强化内心的爱国情感,从而在演唱歌曲时更自然地流露出更丰富的感情。

四、提升鉴赏能力

教育界提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但大多数时侯“美”被单纯、片面地理解为美术,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这种理解实际上很片面。实际上,这里的“美”指的是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是现今教育所缺乏的,很多学生对审美没有自己的感知力,没有判断美丑的能力,更不要说出所以然了。当前社会发展迅速,每天都有新鲜的事物出现,因此学生理应具备一定的审美观念。审美包括很多,如视觉上的美与丑;感知力方面感知优美与崇高的能力;听觉方面的音乐鉴赏能力,要能分辨音乐的好坏,并表达出自己对于音乐的感受。因此,高中音乐教学中,鉴赏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

怎样才能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增加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用音质更好的音响播放学生需要鉴赏的音乐,为学生打造良好的视听环境,使学生能够更直接地感受音乐,然后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音乐的感知。教师要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鉴赏,使学生完成对音乐的深度賞析。久而久之,便能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升音乐教学效果。如教师在进行传统戏剧讲解时,可以适当结合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不同唱段中的戏剧表演,帮助学生有效地感受到不同戏剧人物的特点,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甚至帮助学生逐步唤醒自我意识。

五、适度融入教学

一些教师虽然长期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但并没有发挥出多媒体技术提升高中音乐教学效果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还将应用多媒体技术作为必须完成的任务。此外,部分音乐教师忽略课程标准的要求,忽略对教学方法的研究,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适应性教学,只是习惯性地按照课件描述讲解知识,甚至会因多媒体技术的过多应用,准备的课件内容过多,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导致教学效果反而下降,这与最初在高中音乐课堂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提升教学效果的初衷背道而驰。

所以,即便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中音乐教学的效果非常明显,但多媒体教学仍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教学,传统教学方法仍是一种不可摒弃的基础教学法。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平衡好两种教学方法。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依旧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多媒体教学只能处于辅助位置[1]。同时,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理念,大胆实践,促进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方法的融合,最终构建高效的高中音乐教学课堂。

综上所述,高中音乐教师如果能够在音乐教学中对多媒体技术进行合理利用,可以帮助学生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中的视听画面还能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明显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周秋生.巧用多媒体手段优化高中音乐课堂教学[J].科普童话·新课堂(下),2016(10).

作者:郑淞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