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2022-04-27

校园文化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外文化活动作为主要内容,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以学生为主,通过校园空间进行展示并动员全校参与并以校园精神作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建设。通常每个学校都有其独特的校园文化。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新课改下校园文化建设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新课改下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篇1:

浅论新课改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一、校园文化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推动先进文化建设的思想保障,也是加快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

1、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世界,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国力的增强取决于经济实力,也取决于文化实力,文化实力既包括知识、技术、教育等方面,也包括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审美观在内的精神力量,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文化的有力支撑。因此,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任,必须依靠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学校则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宣传和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校园文化凸显学校发展内涵。

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地方,应更侧重于精神文化发展。即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校风、行为规范等精神文化,以及校园环境布置体现出的物质文化,其中以精神文化为第一要义。因此,校园文化是综合体现。它凸显了学校发展的独特理念与发展特色,可以说,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品牌。校园文化以其独特魅力贯穿于一个学校的发展始终,它体现了一个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和品味格调,特别是提高师生的凝聚力,营造优良的校风学风,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育优秀人才,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校园文化的特征

1、环境布局,展现文化内涵。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整个校园布局,也是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之处,都能感受到教育。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赋围墙、走廊、教室生命,让墙壁“说话”,并使其成为陶冶学生的“主体的画,无声的诗”。

(1)校园的文化墙是学校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校园的墙壁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它利用学校所有墙壁因素去陶冶感染学生,是一幅有“主题的画”,是一首“无声的诗”,但情深意切,融知识性、教育性、艺术性于一体,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目的。

(2)走廊文化建设,从形式到内容都力求美的体现,布局错落有致,疏密合理;色彩搭配高雅和谐,具有整体性;走廊中名人简介,一句句的警句和名言,看来都是一种激励,一幅幅卡通与美术作品,展示了学生的风采,这都对身心全面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教室布置,让孩子们各显神通。学生的优秀作文、成长记录、美术作品在这里展示,形成每个班级不同的人文氛围。他们的汗水在这里凝聚,智慧在这里闪光,个性在这里张扬,梦想在这里起航。

2、文化建设,打造品牌特色。

校园文化建设最忌千校一面,互相抄袭,照搬雷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所学校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办学背景条件、师资结构状况、生源素质情况,就决定了不可能有相同的校园文化内容。所以每一所学校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确定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内容和形式,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学校成为众多学校中的“这一个”,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有自己的根和魂,才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之源,才有存在于世界的价值。

3、形式多样,体现包容。

校园文化包含有丰富的的内容并呈现出多样的形式,隐性显性,有形无形;动态静态;古今中外,人文自然,科学艺术,人类社会一切有益的知识,先进的技能,辉煌的成就。世界的民族的国家的地方的校本的,断代的通史的,集体的个体的,等等,只要能够契合本校的实际,都可以为我所用,融为一体,发扬光大,继承发展。

4、文化传承,体现系统性。

文化是一个体系和过程。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加以整理,不能搞得支离破碎,不成系统,应该在实践的积累中不断完善、丰富,不能朝令夕改,追求一时的效应,应该形成学校独特的文化氛围,深入到师生的知情意行中,对他们的人格和世界观都产生积极的深远的影响,起到教育的效果。

三、校园活动是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

活动是学校生命力所在,活动是对学生思想进行教育的有效载体。因此,寓教于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不仅包含在学生活动中,而是应该体现在整个校园中,印刻在教育教学的大系统中。

1、教师专业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应注重教师的专业成长,诸如采取制定教师个人发展计划书、开展校本课题研究、坚持撰写教学反思和进行集体备课等各种措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发掘骨干教师的潜力,注重优秀教师的成果展示,形成富有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文化,这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又彰显了校园文化的实践性。

2、课堂教改: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新课程改革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课堂教学是指在课堂这一特定情境中教师教与学生学构成的双边活动。随着新课改的实行,课堂教改焕发出勃勃生机,一方面走出校门参观学习先进教改经验,另一方面结合校情,全员参与探究教改出路,各种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板块式教学、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教学等等,课堂教改文化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知识性和系统性。

3、课外活动:

(1)有重点、有计划性和针对性的结合重大事件、传统节日、法定节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月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2)开展一系列文化体育活动。如“校园读写大赛”, “运动会”, “庆祝教师节”, “祖国颂诗朗诵”,从而丰富师生文化生活,增强校园文化氛围。

(3)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班级每月出一期黑板报,每学期看两次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组建校美术、书法、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兴趣小组,以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展示学生的青春活力和无穷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上述种种校园特色活动,处处彰显校园文化的特性,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既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校园气氛,创建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又开拓师生的视野,诠释学校发展的理念和特色,践行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作者:蒋守清

新课改下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篇2: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结合

校园文化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外文化活动作为主要内容,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以学生为主,通过校园空间进行展示并动员全校参与并以校园精神作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建设。通常每个学校都有其独特的校园文化。加强校园文化是对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新课改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的有效措施,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并以语文教学为依托,培养学生校园文化精神与实践能力,以达到创造和谐校园文化的目的。校园文化包含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历史、教学环境、学校特色等内容,是属于校园的全体成员所共同努力进行营造的物质及精神财富结合并且形成其独特素养的文化。而通过将校园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可以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想水平和实践的能力,从而形成更加和谐的校园文化,端正学校风气,使学生能够健康地成长和实现个性化全面发展。

一、通过语文教学加深对校园文化的理解

学校的主要工作重心是教学工作,教师与学生的教学活动是校园内最重要也是最富有生动氛围的文化现象,而校园的物质文化则较为不同,其主要是承载着校园的发展历史、传统文化以及对现实教育意义的体现。中学教育中的语文教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的作用在于能够将校园文化进行直接的体现、反映以及渲染和创新。校园文化则能够对语文教学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具体的的体现在为学生展现丰富的物质文化景观,让学生能够触景而发,产生深度的思考和对校园精神文化的解读以及真实的反映。让语文教学能够将教师与学生共同点燃并创造校园文化形态的展示,加快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进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始终保持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素质教育,为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领和文化内涵上的熏陶。

二、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行为习惯

新课改的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环境,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训练,加强学生的实践学习,创新学习方法。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要相互辅助,共同提升。对校园文化进行有效的建设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好的语文学习环境,帮助教师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优化学习行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语文教学的效果提高能够极大地完善校园物质文化形态,体现校园文化精神,增加校园文化底蕴,也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相互结合能够为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形成良好的思想行为,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其思维非常活跃,而且能够快速地接受新鲜事物和新的思想,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分辨文化精华与糟粕,这也是为了学生能够实现健康的身心成长。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而不能一味地强调学习成绩。

三、以优厚的校园文化与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精神素养

语文教学由于其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的积淀以及浓厚的人文气息能够为学生带来传统文化的熏陶以及对高尚精神的传递,让学生能够更加贴近心灵与情感的交融,使学生看到自古以来仁人志士的高贵品质以及情感和胸怀。从唐诗中体会辉煌,从宋词中感受悲悯。学生不但可以得到激情的迸发,也能够产生对人生的感悟,为学生展现了更加宽广的视野,也营造出了人文教育的浓厚氛围。

四、结语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校园文化建设与语文教学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它们能够相互促进、相互完善。通过对校园文化建设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不但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还提升了学生对自身发展的信念,借助校园文化的精神帮助学生端正了学习方向,更促进了学生语文学科的学习。因此要有效地将校园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并从校园文化的精神所在鼓励学生努力学习语文知識,使其能够共同提高和发展。

注:本文为2019年平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初中学校文化建设研究”(课题编号:[2019]PLG60)。

(责编  唐琳娜)

作者:张登祺

新课改下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篇3:

回首课改十年路展望未来一片天

摘要:人们对新课改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认识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语文课程改革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明确;很多学校确定了符合时代的发展的办学思想,个别学校的某些提法也值得反思;所有学校都对校园文化环境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并在环境育人方面做了大量的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但是也有一些值得注意和完善的地方;教育教学评价仍然是课改的薄弱环节。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学校办学思想;校园文化环境;教育教学评价

一、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各个学校都在做,但是对新课改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认识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尤其是语文课程改革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明确

在综合调查的过程中,有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把班级和校园文化建设看成与课程改革不相关的事情,甚至有的骨干教师在沧州市小语会会员学校合作论坛活动的发言中明确提出质疑:这些事情和语文有什么关系?有的教师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当官的”(学校领导)该关注的事,跟语文教师没有关系。如果我们仔细研究《语文课程标准》就会发现,其实“语文课程”的很多因素是和师生的班级生活及学校生活密不可分的。我们不妨从《课程标准》中列举几例:

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

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以上的引述表明,我们应运用“大语文”的“课程观”去认识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其实更重要的,班级和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是学生人生经历的重要场所,也是教师职业生活的重要场所。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课程”的范畴,是符合“教育即是师生的生活”的教育观的,有一个美好的校园生活环境也是师生“享受语文每一天”,“享受校园生活每一天”的必要保证。

二、各学校都注意了在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教育法规办学的前提下,确定符合时代发展的办学思想,但是个别学校的某些提法也值得反思

通过调查问卷和教学评估走访学校,可以感受到几乎所有学校都能够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的教育法规来办学,并且从不同认知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办学思想,总体来讲,这些办学思想基本符合当前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体现了要办特色学校的意识。这通过一些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等就可以体现出来。例如:

一切以学生为本,以艺术激活课堂,以尊重成就个性,以赏识激励成功,以智慧精彩生命,以科学引领未来。

成功教育+创新思想+实践能力。

成人+成才=成功。

身心兼修,知行并重为校训;以博爱、博学、求真、求是为校风;以爱读书,善思考为学风。

进则静,静则学,学则进。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

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

崇德尚学,立志成才,全面发展。

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

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身。

在教学评估的过程中,也发现个别学校的校训有欠妥当的地方,这些校训中的说法有的只出于学校领导的个人观点,有的引用于国内著名报刊或是某位学者的观点。这种现象虽然不多,但也提醒学校领导在确定办学方向时要慎重。

另外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是,笔者曾经随机对一些学生和教师做过调查,有些学校的学生、教师根本没有注意到学校的校训,或者没有办法说出其中的涵义。这也说明,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不仅仅是摆放在醒目位置的标语,而应该成为学校深入师生人心的精神凝聚力,成为学校和师生发展的价值追求。

三、所有学校都对校园文化环境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并在环境育人方面做了大量的具有创造性的工作

校园环境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得到了所有学校的重视。一些学校认识到应该“时时育人,处处育人”,有的明确提出了“处处是教育之地,人人是教育之师”的观点,还有的提出了“人育环境,环境育人”的具有哲学意义的理念。不少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都努力地做到:“让每面墙壁说话,让每个角落育人”;“每一株花草都有可读性,每一个角落都有闪光点”。具体来说,带有普遍性的做法有:

1.以“墙体文化”、“楼道文化”、“展牌橱窗文化”、“电子屏幕文化”、“智能音响文化”、“花草树木文化”等为主要载体的,以习惯养成、国学经典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法制教育、感恩教育、环保教育、乡土文化教育等为主题,以名言警句、名人故事、经典诵读、诗词漫画、温情提示等为主要形式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在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和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校徽、校歌、校报、校刊、校旗、校服、雕塑、校园广播站、学校电视台等校园系列文化建设被广大学校普遍重视;班名、班呼、班牌、班训、班报、班级日志、班级文化角、班主任寄语、家长寄语、班级图书角、班级明星专栏、班级手抄报、班级墙壁报等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建设也呈现出可喜的发展态势。

3.学校的品牌文化活动正成为特色学校的亮点和“名片”,有的学校开办了“我读书,我快乐”为主题的“书香校园”活动;有些学校开展了“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伍”、“渎中华经典,做谦谦君子”、“文之韵”为主题的经典诵读系列活动;有的多年举办大型的读书节、艺术节、学校开放月(或开放周)、金秋书市、家长学校等活动,很多学校的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等活动也搞得有声有色。

4.不少学校建立了校刊、校报编辑部,学校广播站、电视台,学校文学社,小记者站,小明星合唱团,创造发明小组,舞蹈队,书画小组,篮球队,乒乓球队,武术队等,这些带有社团性质的组织活动,培养了大批有个性、有特色、有专长的优秀学生。

5.一些学校将学生的自我管理纳入学校文化的建设中,建立了比较细致的学生自我管理机制,例如,红领In值班岗、文明礼仪监督员、学校安全巡视员、学校图书管理员的设立,红领巾升旗手、班级和学校明星的评选,班队干部的竞争上岗,这些都为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在今后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值得注意和完善的一些关注点和角度,以及一些学校值得借鉴的做法

1.多数学校对“校园文化”的理解还有偏差,还把注意力主要只放在“学生”身上,没有意识到“教师”在校园生活中的成长也需要有相应的文化作为土壤。

接受调查的学校仅仅有为数不多的学校在构建“书香校园”时将教师的读书也纳入其中,我市只有南皮县迎宾小学一所学校介绍了构建教师“办公室文化”的做法。

2.多数学校对构建校园文化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甚至还包括社会其他因素认识不足,所呈现出的“校园文化”也只是“校长文化”,或是“学校领导文化”,很多的内容都是按照设计者的意图被摆放到某个位置,少了学生和教师参与的过程,也少了师生的生命活力的存在。

调查中也了解到,有的学校的标语、提示语征集于全校的师生;有的学校开展了“校园绿色童谣”主题活动,师生参与到了编写童谣、演唱童谣的过程中;也有的学校开办了“金秋书市”活动,学生、教师、家长和图书经销单位共聚校园;还有的发动师生进行“家乡文化大搜索”活动,在活动中催生了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这样做法都值得其他学校关注。

3彳艮多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源于传统的做法,或是对其他学校活动的简单“照搬”,不少学校“教导处”、“德育处”、“科研处”、“大队部”各自为政,极少合作,缺少整体的谋划,也缺少师生发展的综合效益。

调查中也了解到,渤海新区实验小学依托濒临渤海的优势,提出了“海洋教育特色,海洋文化,海洋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任丘市新华路南关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则是围绕“汉字,汉语;古韵,新风”这一基调实施。有的学校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提出了“品牌式班级管理”的整体思路;有的学校将“国学经典诵读”和学校的“合唱团”社团活动结合在一起;有的学校结合“古典诗词诵读”的“校本课程开发”和“阳光体育锻炼一小时”活动,开展了“千人诵读课间操活动”;有的学校采取了“早晨名家诵读十分钟+中午经典音乐欣赏一刻钟+下午读书时光”这样的板块式活动结构……这些做法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五、教育教学的评价的研究是当前学校工作的薄弱环节,这也应该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教学的评价是涉及到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质量的重要问题,也应该属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总体来看,学校的教育教学评价还是相对薄弱的,在教学评估中也是明显的“弱项”。

1.就当前学生的评价来说,学校的命题权和考试权仍然缺失。一般来说,小学结业考试、学年末的考试、学期末的考试均由县统一组织,期中考试则由乡镇或是学校自行组织。有些县级教育部门为了进行质量监测,还会不定期组织抽测。从对学校的评估情况来看,学校的评价研究是非常薄弱的,专项档案中往往只有少数的试卷和水平很低的考试分析,试题研究和日常的形成性评价研究更是欠缺。

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评价,几乎所有学校都是在用教育督导部门统一印发的《素质教育评价手册》,只有为数不多的学校在开展帮助学生建立《成长记录册》、《成长记录袋》的工作,但是有些所谓的“成长记录”往往就是大量的原始素材的堆砌,很少有比较合理的分类、筛选、整理和提升。从“教育即是生活”的教育观来讲,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成为学生童年生活的记录,应该成为学生值得珍藏的人生财富和美好记忆。

2.就教师的评价来说,绝大多数学校利用《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评估标准》每学期一次给教师打分,少数县区或学校能在此基础上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加切合实际的评价标准。这些评价往往以定量评价为主要方式,以分数和等级为最后呈现结果,虽然不少学校评估过程中强调了教师自评、同伴互评和学校领导评价三者的结合,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着评价标准“一刀切”,学校和教师个性和特色照顾不足,评价过程民主性不强,评价结果不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不能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弊端。

3.就学校的评价来说,几乎所有学校都在接受以《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评估标准》为依据的教学评估,与教师的评价情况相同,也只有少数县区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有在省评估标准基础上适当调整的评价办法。这种情况的存在从积极的方面来说,可以促进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从消极的方面来讲,也不利于学校的个性化发展。

至此,题为《回首课改十年路,展望未来一片天》的沧州市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实验情况调查总结报告就接近了尾声。本调查报告,立足大的“教育观”和“课程观”,基于对学校十年课程改革大量的教育教学现象的分析和研究,力求既总结成果,又发现问题,并探求未来发展的趋势。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所调查的学校虽然力求有典型意义,有代表性,但是多数学校毕竟还是属于城镇和乡村学校中综合发展比较好的学校,其他更多的普通学校还会有更加丰富的东西没有被我们发掘出来,也会有更加具体的问题没有被揭示出来。

很显然,这个调查总结报告中得出的结论也只能是一家之言,疏漏或欠妥之处在所难免。但是,做这样的调查总结工作,只要它能够引发人们积极地反思我们十年课改的历程,那么我们就肯定会向美好的未来前进一步。

作者:张东兴

上一篇:公司绩效评价模型研究论文下一篇:中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