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声乐教学的特点

2022-10-01

我国的民族声乐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的戏曲、曲艺、民歌等在演唱的方法上也各有着各自的特点。但是作为民族声乐教学工作, 我们则要用发展的、科学的态度来完成这项工作。中国的民族声乐既是科学的, 又具有民族特点的, 这种唱法要被中国的广大听众欢迎、承认、喜欢;同时它也应当具有时代感。

1 长期以来在民族声乐教学领域, 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认识和观点, 归纳起来有这样几种

(1) 运用西洋声乐的演唱方法来演唱中国声乐作品, 或是照搬西洋声乐体系来训练民歌手。

(2) 以中国传统戏曲、民歌的演唱方法作为民族声乐教学的基本的唯一的教学原则。

(3) 民族声乐训练不应更改本民族的声乐传统特色。因为正是某些发声方法 (有时被认为是不良的歌唱习惯) 才体现出民族特色。例如, 近些年推出的原生态唱法, 就是其中典范。也就是民族声乐教学应报以相对完善的态度, 而不应该报有“唯美”的审美态度。

2对上述观点本人认为, 我们的民族声乐教学应当从我国的戏曲、曲艺、民歌乃至西洋演唱方法中吸取营养、吸取精华

科学的演唱方法在西洋唱法中有, 在中国传统的声乐艺术中也有, 关键是如何去识别, 如何去继承和借鉴。为了发展中国声乐的艺术事业, 我们应当把一切有利于提高和发展我国民族声乐的歌唱方法和经验都吸收过来, 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中国民族声乐教学应立足于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与时代性的基础之上。最终体现出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训练体系。

在十几年的教学中我们认为民族声乐教学大体分两步走, 即采取先“共性”, 后“个性”的教学原则。

(1) 首先进行“共性”训练。所谓“共性训练就是进行基本的科学的发展训练”。从基本的发展方法 ( (包括打开喉咙、保持稳定的喉咙状态、合理的气息支持、歌唱语言、咬、吐字的正确构架, 共鸣腔体的合理构建等) 开始着手。即先解决基本的歌唱方法。科学唱法喝技巧的共性, 是中、外各种唱法所共有的合乎于人声艺术歌唱嗓音, 高技能、技巧性发声规律的某些具有特殊技术因素表现形式的具体体现。从基本的艺术歌唱嗓音训练原则来讲, 科学唱法只能有一种, 这也是世界各个所谓声乐学派共有的。在三年或五年的教学过程中, 都应当用相当的一部分时间来训练基本技术, 使我们的歌唱感官成为具有高度性能的晚上机器, 为后期演唱打下良好的基础。掌握了科学的演唱方法, 我们就可以在演唱领域自由飞翔, 从而达到很好的驾驭作品、表现作品的能力。

(2) 当演唱方法基本稳定之后再进行个性训练。即训练喝表现民族特色。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必须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 在曲目的选择上不要一开始就选择民族风格较强的作品。而要多选择一些中性作品。以便学生演唱和掌握。当演唱方法基本稳定之后, 可以逐步加进民族色彩较浓、地域性较强的声乐作品。但是对那些本来就具有较强风格、有能掌握一定歌唱方法的学生, 则可以保留他们本身的演唱特点加以训练, 采取科学的方法和原有演唱特色同步进行训练, 采取科学方法和原有演唱特色同步进行训练, 使之自然渗透, 去粗取精, 逐步合成的方法, 使其逐步科学化。无论采用什么步骤和方法, 都要因人而异, 有的放矢。民族声乐的训练必须要考虑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习惯。因此, 在语言、风格、表演、音色、感情、修养等方面, 都要尽力地体现民族特色。

(3) 真假声结合的混声唱法是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所谓混合声既有真声的结实、明亮和力度, 又有假声的柔和、圆润和高位置。它既非真又非假, 而是两者有机的混合。也可以说是“具有真声色彩的假声”或“据有假声位置的真声”, 或者说它是“把真声唱到假声位置上去”。至于混合中真假的比例多少则要根据具体的学生和不同的音高来加以衡量。

在演唱中, 由于加入了具有真声色彩的混声, 改变以往唱民歌的“大白嗓”, 从而使声音更具有了表现力, 更具有生命力。由于混合声具有真声色彩, 更接近我们民族的语言, 容易吐字清楚。它没有明显的换声痕迹, 声音上下贯通比较方便, 只是真假声比例成分变化而已, 所以它符合我们观众的欣赏习惯。唱高音时, 假声成分相对增多, 真声色彩相对减少, 就不存在唱高音的困难;唱低音时也要放到保持假声的高位置来相对地增多真声色彩, 当然气息必须相应的放松和叹气的方式加以配合, 就可获得具有高位置的而结实的低音。又由于经过训练的混声, 改变了以往唱民歌的“大白嗓”, 扩展了音域、美化了音色, 从而使训练后的声音更有表现力, 具有生命力, 演唱更自如流畅。

(4) “以情带声, 声情并茂”使民族音乐教学所追求的宗旨。无论使基础训练, 还是混声训练, 归根结底都是演唱手段, 都是为演唱作品服务的。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声音技巧与发声方法固然重要, 但在演唱具体的声乐作品时, 情感表达更为重要。因为在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中, 情感的表达必须是同鲜明的民族性有着紧密的联系的, 特别是演唱情感的表达方式和方法也必须符合中国人的情感比表达习惯和观众喜好的习惯。演员的演唱如果没有“情”, 或者“情”不够深, 都是不会深刻地打动观众的心, 也就不能达到我们教学的目的。

此外, 随着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 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审美情趣的不断变化, 我们的民族声乐教学也应进行着不断调整和变化。这种调整和变化主要体现在保持科学演唱方法的基础上, 尽力表现民族特色, 拓展更大的艺术创造空间, 适应不断发展变化, 即多种风格 (民歌、美声、戏曲、曲艺、说唱、通缩等) , 综合的音乐创作的需要, 适应时代进步和人民不断变化的审美需要, 为民族声乐走向世界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在十几年的教学中我们认为民族声乐教学大体分两步走。即采取先“共性”, 后“个性”的教学原则。我们应当把一切有利于提高和发展我国民族声乐的歌唱方法和经验都吸收过来, 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中国民族声乐教学应立足于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与时代性的基础之上。最终体现出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训练体系。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学,共性,个性

参考文献

[1] 侯西平.民族声乐教学刍议[J].音乐天地, 2005, 11.

[2] 冯之力, 王庆华.浅论民族声乐教学[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2004, 3.

上一篇:大数据时代的商业银行金融营销转型研究下一篇:家电企业基于价值链成本管理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