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声乐教学论文

2022-04-21

【摘要】分析广西本土民族音乐的现状,结合嘹歌融入高师声乐教学的现状,提出本土民族音乐融入高师声乐教学的策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族音乐声乐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民族音乐声乐教学论文 篇1:

高校声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分析及融入

【摘要】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民族音乐文化开始成为高校声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当代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同时,在声乐教学中融入民族音乐文化,不仅可增添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而且能够实现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过程。基于此,本文主要就民族音乐文化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与融入措施进行研究,为相关学者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声乐教学;民族音乐文化;重要性;融入

前言

声乐课程的开展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声乐技巧,同时能够大力弘扬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然而,分析目前高校声乐教学现状可知,大部分声乐教师过于推崇国外声乐技巧,忽略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弘扬与传承,继而影响了高校声乐教育的发展。因此,声乐教师应深刻认识到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作用,在声乐教学中积极融入民族音乐文化,通过开展活动、创新教学方式等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带动声乐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推进我国民族音乐的持续发展。

一、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

(一)为声乐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

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在长期积累与建立过程中,现已涵盖了多种不同的形式内容,其中包括地方戏曲、民族器乐与民族歌舞等,可作为声乐教学的优良教学资源,帮助教师创新教学模式。同时,民族声乐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学生可结合自身爱好选择相应的声乐资源进行学习,从而挖掘自身潜能,促进自我个性的发展。举例来说,某些少数民族学生不仅对民族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且自身也具备音乐文化基础,若是教师善于指导学生在创造音乐艺术的过程中融入本民族的独特艺术或积极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可有效创新艺术风格,继而提高学生的声乐能力。

(二)推动高校声乐教学持续发展

即使现阶段高校声乐教学中已拥有大量优质的教学资源,可为学生在学习声乐技巧方面提供一定帮助,但学生的创新意识仍相对薄弱。同时,部分教师因缺乏教学经验或教学能力不强,在声乐教学中无法准确把握声乐的内在精髓,导致教学方式不合理,难以向学生传授丰富的声乐知识。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融入民族音乐文化,可为学生提供深入探究民族文化的机会,进而打破定式思维,借助学生的想法与灵感推动高校声乐教学持续发展。

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民族音乐文化的措施

(一)打造高素质声乐教师队伍

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与声乐教学的质量有着密切联系。为培养学生的声乐能力,并推动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教师首先要重视民族音乐文化融入声乐教学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加大民族音乐文化在声乐教学中的推广力度,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因此,高校需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求教师掌握专业的声乐文化知识,并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在教学中不断挖掘新素材,为学生传授更多的声乐技巧。同时,我国各个民族各自具有特色与风格,教师在开展声乐教学前,应深入分析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将其中的精华作为教学资源,并结合教学内容与任务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指导与帮助。民族音乐文化长期融入高校声乐教学后,将会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进而促进课堂感染力与启发性的显著提升。例如,民族音乐具有多种类型,若教师在声乐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教学内容与任务,通过自然空灵、奔放热烈与细腻委婉等类型的歌曲传授声乐知识,可让学生获得新的学习体验。此外,教师还应具备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与多种器乐的能力,善于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开展教学活动,并制作出符合教学内容的微课程视频,可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民族文化气息,以实现理解并吸收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过程。

(二)设置民族特色声乐课程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民族音乐理论知识,还需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今后做到学以致用。同时,高校中有大部分不同民族的学生,考虑到我国不同民族之间均具有突出的文化差异,若想为不同的民族提供交流与沟通的机会,可将民族音乐作为纽带,有效衔接不同的民族文化并承接不同的艺术形式,以此加强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需设置民族特色声乐课程,为学生提供学习与实践的平台,让不同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增进民族之间的感情。例如,教师在设置声乐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将校园声乐鉴赏、声乐比赛等活动作为声乐课程的内容之一,在活动开始前指导学生精心准备作品,让学生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后,在活动中缓解沉重的学习压力,并体会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特色,积累大量的素材,为今后的创作所用。此外,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民族采风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民族的风土人情,要求学生在采风活动过程中充分使用声乐技巧,通过民族音乐文化的特色与教材具备的音乐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民族特色声乐课程后,不仅增添了声乐教学的活力,提高学生对声乐学习的重视程度,还可为学生在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中提供更多了解与学习民族音樂文化的机会,让学生经实践后获得创作经历,继而促进声乐能力的提升,为今后的创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创新高校声乐教学方式

我国发展至今已积累了大量的优秀文化资源,并且不同的民族均具备了不同的语言特点、风俗风情等,继而增添了民族音乐文化的情感色彩与生活气息。同时,我国声乐的主要特征是通过主观意识对情感进行表达,易使学生理解并接受。因此,教师若想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全面融入民族音乐文化,充分发挥民族音乐的文化教学作用,则需要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体会到声乐蕴含的情感,打破传统声乐课堂的沉闷氛围。例如,在讲解《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现代民歌时,教师提前了解这首歌的创作背景、文化背景等,在课堂中通过讲解创作背景或播放相关视频的方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中。在学生大致了解歌曲创作背景后,教师可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歌曲的深层含义,让学生自行搜索创作背景或风格相似的歌曲,总结其中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尝试改编原歌曲或创作新歌曲,要求学生在改编或创作的过程中注重融入民族音乐文化,以促进自身文化与艺术修养的提升。同时,教师可在声乐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融入民族民俗活动的相关内容,例如,瑶族有赶秋节、晒衣节与月半节等节日;侗族有斗牛节、姑娘家与赶歌会等节日,要求学生搜索不同民族文化的相关资料,通过分组的方式进行声乐表演,以展现我国民族音乐的魅力,并扩大民族特色的传播范围。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丰富音乐文化内涵,让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进而培养想象与创作能力,实现传承民族声乐的过程。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点显著增添了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若是高校声乐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融入民族音乐文化,可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全方位了解我国民族文化,继而促进文化素质与艺术素养的提升,为民族音乐的发展持续不断地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刘方萍.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中融入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分析[J].北方音乐,2017,37(18):160.

[2]毛建勋.浅析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J].戏剧之家,2017(14):199-200.

[3]齐颖.中国艺术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研究[J].艺术研究,2018,78(1):140-141.

[4]曹明明.民族音乐文化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以山西民歌在高校音乐教育状况分析[J].北方音乐,2017,37(17):23-24.

作者:张小东

民族音乐声乐教学论文 篇2:

广西本土民族音乐融入高师声乐教学探讨

【摘 要】分析广西本土民族音乐的现状,结合嘹歌融入高师声乐教学的现状,提出本土民族音乐融入高师声乐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本土民族音乐  高师  声乐教学  嘹歌

一、广西本土民族音乐现状分析

广西是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本土民族音乐非常丰富,这里的壮族、瑶族、京族等少数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音乐风格。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广西壮族以善唱山歌而闻名内外,如壮族嘹歌、黑衣壮民歌等,都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不仅地方民歌出名,还有各种音乐风格如地域性很强的乐器,如独弦琴、天琴、马头琴等独具广西特色的乐器在全国都是非常有名的。这些本土民族音乐是我们宝贵的财富,需要大家传承下来。特别是“嘹歌”——广西壮族的长篇古歌,是经过长期的口头传诵后,经过文人的加工和删改,用古壮字传抄并四处传唱的,反映壮族人民劳动、生产、生活、爱情、婚姻、历史等方面内容的传统民歌,是壮族歌谣文化的经典。嘹歌因其唱法每一句都有“嘹—嘹—嘹”作为衬词拖腔而得名,以其宏大的篇幅、丰富的题材内容、丰厚深刻的文化内涵、悠扬的曲调和独特的风格,成为壮族民间传统长歌艺苑中一朵璀璨的奇葩。2008年嘹歌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在百色市平果县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继承,地方政府对嘹歌实施了保护措施,使得嘹歌得到很好的发展。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嘹歌和其他民族民间文化一样,面临着严重的冲击,嘹歌在民众文化生活中的影响力减弱,特别是一些青年人不喜欢唱嘹歌,加之他们外出务工多,嘹歌很难在他们中间传承。

二、广西壮族嘹歌融入高师声乐教学的现状分析

由于本土民族音乐的自然传承难以延续,将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融入高等教育的机制和模式中,培养年轻的民族民间音乐传承人,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广西的部分地方高校非常注重对地方民族演唱形式的传承,特别是以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为代表的院校对本土民族音乐传承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果较好。但有较多高校对地方民族演唱形式的传承,没有形成系统的、长效的机制,缺少互相之间的沟通。以嘹歌为例,其特有的旋律和音调,特有的演唱形式与韵味在声乐教学中具有很好的运用价值,为广西特色声乐的教学提供了有利的资源。近两年个别高师院校针对嘹歌的传唱,与地方政府开展了一些合作,但没有进行整体的规划并形成很好的合力,真正把嘹歌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在高师进行壮族嘹歌传唱也存在一些困难:一是原生态的演唱形式与现今“学院派”演唱技法不同,大多数“学院派”的老师认为嘹歌是大山里农民自娱自乐的一种演唱形式,是一种喊叫式的演唱,不利于声乐基础教学的开展,所以对这种演唱形式非常排斥,致使嘹歌的传承工作进展缓慢。二是教学内容上嘹歌的语言是壮语演唱,很多学生虽然是壮族,但他们许多已经不会说壮话了,语言的障碍给他们的嘹歌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三是学生刚接触到这种演唱形式时很不习惯,致使学习积极性不高。

三、广西壮族嘹歌融入高师声乐教学的策略

(一)依托民族传承政策积极融入嘹歌演唱教学

嘹歌是广西壮族特有的一种演唱形式,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名气,开展这项传承活动非常有意义。学校应注重民族音乐的传承,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发嘹歌。学校要在校园里创造良好的嘹歌传唱环境,通过政策扶持,以科研项目带动,结合校园文化开展嘹歌传唱活动,成立嘹歌队,由专人负责,并形成一种长效的教学模式。

在学生中开展嘹歌演唱与教学活动,需要邀请当地知名的嘹歌演唱艺人来学校进行交流,通过现场示范演唱,让学生了解嘹歌演唱的特点,学习怎样演唱才能唱出有韵味的嘹歌。可以结合一些好的视频,比如观看嘹歌组合、哈嘹乐队参加全国电视歌手大奖赛演唱的视频,也可以观看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民歌中国”栏目,其中有对平果嘹歌内容的介绍以及对平果嘹歌专家的采访,让学生认识到嘹歌在广西民族音乐文化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嘹歌的演唱形式很好,但仍然要进行创新,而且嘹歌演唱艺人只会自己唱,对于怎样短时间教会学生,还缺少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学校的声乐教师应主动了解与学习嘹歌,尽量把“学院派”的演唱要求与嘹歌演唱特点结合起来,既保证演唱的规范性,又体现嘹歌的特色。

(二)将嘹歌演唱内容和形式融入本地民族声乐教材

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融入壮族嘹歌,更能体现广西高师的特色声乐教学活动。教材是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为了规范性、科学性地在民族地区进行民族声乐教学,教育主要部门可以组织当地的音乐专家开发和利用当地音乐文化资源并编写本地的民族声乐教材。这种教材体现当地的音乐文化和音乐特点,是学校教学大纲和计划所用教材的有力补充。

嘹歌发展到现今已经比较成熟,形成了多种表现方式的嘹歌演唱形式,如原生态的演唱形式、嘹歌元素的新民族演唱形式、嘹歌元素的通俗演唱形式等。在教材编写中,可以整合嘹歌的资料,在歌词、音调旋律、节奏等基础上进行整理与创新,形成广西特有的民族演唱曲目。如结合学生演唱的优势增加一些嘹歌的内容并有选择性地进行教学。在歌曲表现形式上应体现多样性,如独唱、重唱、小组唱、合唱等。此外,结合嘹歌演唱的内容与特点,进行一些表现形式的创新,从而充实嘹歌的整体表现力。如增加一些壮族特有的乐器结合演唱,设计一些舞蹈动作,提升演唱效果。

(三)结合艺术实践展现嘹歌艺术

声乐艺术的教学与传承的一个重要环节即为艺术实践,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可以将平果嘹歌融入到高师艺术实践教学中,建立一套相对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出一批从事本土音乐文化艺术教学及实践的高素质人才,使嘹歌资源和遗产能得以保护和传承,为社会文化和教育服务。在校内,可进行嘹歌专场音乐会演出,扩大嘹歌演唱的影响力。在校外,以广西多种民族传统音乐节日及民间民俗活动为嘹歌演出平台,给师生提供采风和实践的极好机会,也为民族声乐教学提供艺术实践的平台,学生的演唱能力与舞台实践能力也会得到很大促进。此外,还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与嘹歌相关的比赛。由于音乐界对民族传统演唱形式越来越重视,这类的比赛很好推动,参加这些比赛既能宣传嘹歌,又能提升学生对广西其他民族演唱形式的了解,扩大他们的眼界,使他们对嘹歌的演唱理解更加深刻。通过多种舞台实践与演出,学生的演唱更加成熟。如果演出能获得观众的热烈掌声,比赛能获得好的成绩,就会增强他们演唱的自信心,为嘹歌融入高师声乐的教学提供有力保证。

综上所述,高师院校作为本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之地,应将本土民族音乐文化引进课堂,并同现代化的教育理念相结合,将本土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下去。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融入广西壮族嘹歌,不仅可以丰富广西民族演唱的教学内容,也能促进广西民族演唱特点的发展,更能推动本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办出地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特色,发挥民族地区高师声乐教学在民歌传承中的积极作用,开辟了一条具有广西特色的民族声乐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白小琴.嘹歌演唱特点及形式美特征[J].民族艺术,2009(4)

[2]覃乃昌.嘹歌:壮族歌谣文化的经典[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

[3]范巧珍.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壮族嘹歌的保护与传承[J].广西教育,2012(31)

[4]农敏坚.壮族民歌文化丛书·嘹歌嘹亮[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广西民族教育研究专项课题(2014ZMJ019)

【作者简介】倪  序,女,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声乐教育与民族音乐。

(责编   王  一)

作者:倪序

民族音乐声乐教学论文 篇3:

本土民族音乐元素在广西高师声乐教学中运用的现状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广西民族音乐元素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运用呈现出一派喜人的景象。但由于教育理念的日新月异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原因,广西高师声乐教学的民族性仍存在着许多令人堪忧的问题。文章就本土民族音乐在广西高师声乐元素教学中的现状作了分析和解割,并就此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广西;高师;声乐教学;民族音乐理论;民歌

[作者简介]黎珍,广西师范学院艺术学院讲师,广西

南宁530023

前言

近年来,广西音乐在创作、表演和教育等领域得到了快速全面的发展。高等院校声乐教育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指导下,进步非常快。广西的民族声乐教学和全国一样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作为“歌海”、作为有着丰富的民族音乐资源的少数民族地区。广西还是鲜有在全国叫得响的具有广西特色的歌手,这不能不令人遗憾。形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结为:民歌被过分赋予现代元素,使其面目全非,失去了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高校民族音乐理论处于被“主流意识”边缘化的尴尬境地;高师声乐教学的“炫技”导致千人一腔、万人一调的不良局面;学生缺乏走出去进行艺术实践和锻炼的机会等。

一、广西民歌被赋予过多的现代元素,使其失去原有的民族性

时下在许多晚会和文艺活动场所,主办方为博取观众眼球、提高关注度,将传统的民歌注入许多新鲜的元素。这种“老歌新唱”的做法确实让人耳目一新。为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作了有益的尝试。然而不可否认,过多加入诸如摇滚、说唱等现代元素的东西,过度包装,则会使民歌面目全非。导致民歌失去其传承和发展的社会功能。

民歌是我国民族声乐的源头,为相关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广西民歌在不断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所形成的独到的演唱形式和发声方法,经过千百年的锤炼,已经形成独有的艺术特色和演唱风格,它是广西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民族声乐的一朵奇葩。许多广为流传的壮族歌舞剧如《刘三姐》、《壮锦》、《骆越阡歌》、《妈勒访天边》《八桂大歌》《瓦氏夫人》和脍炙人口的歌曲如《赶圩归来阿哩哩》、《漓江情》、《瑶山青》、《壮家妹》、《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山歌牵出月亮来》、《大地飞歌》、《三月三、九月九》、《美丽神奇的地方》等优秀作品就是运用了广西的民族音乐素材创作而成的。然而,随着广西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他们的艺术审美观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加上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使广西的民族传统文化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一方面。高校师生们对大量涌人的西方音乐倍加青睐,趋之若鹜,声乐教学也走上了向西方声乐借鉴、找寻所谓“科学性”的时代。纵观近年高师音乐专业的声乐考场或音乐会。学生演唱的真正民歌少之又少。另一方面,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拉开距离,使新一代大学生大都不会讲本民族或本地区语言,民歌生存的环境正日趋恶化。在民间,伴随民歌生长的民俗事象也在渐渐消失。如广西一些地区的歌场、瑶族的坐歌堂与踏歌堂等慢慢退出人们的生活场域。再有。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高度发展以及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提速。也使广西民歌渐渐退去其曾经的辉煌,处于尴尬的境地,传统民歌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濒临消亡的险境。民歌正在逐渐远离人们的视野。远离大学的课堂。对此,民族音乐家田青悲观地说,现代化对民间歌曲的冲击比十年浩劫还要大。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中华民族文化从没有像今天这样面临着危险。

当然,面对这一状况,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社会需要进步。人们的观念和艺术鉴赏水平也要随着文化的转型而日益提高。片面要求民歌原封不动地“代代相传”是不现实的。民歌也要遵循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演变的规律。我们应该本着时代发展的需要,去抢救、保护、继承和发展民歌,为古老的民歌艺术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

二、广西民族音乐理论在本土高师音乐课堂上的缺失,阻碍着本地民族性声乐教学的发展

中国新旧音乐教育体系的分水岭源自20世纪初期“学堂乐歌”的兴起,那时起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就基本借鉴了欧美的模式。20世纪50年代的“土洋”唱法之争,到了今天也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学术难题。广西高师声乐教育当然也不例外,民族民间音乐课程基本得不到重视。在这样的形势下,对西方音乐教育体系的推崇更加剧了广西的民族音乐理论的边缘化。广西各高校相关专业本科阶段虽然基本开设了民族音乐理论课。但教材大都是沿用国家教育部门规定的,授课内容也和全国各地高校一样,有中国音乐史和西方音乐史等,广西本土的民族音乐理论基本未作重要章节讲授。

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说过,民族传统有机的传承,唯有从我们的民间音乐中才能找到。民族音乐理论不仅是一本教科书,它同时体现了各时代、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民俗、语言和美学观点,同时也寄托了人们的文化情思,其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与思想。是这个民族精神的载体。广西是一个有着12个民族杂居的少数民族地区,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丰富多彩、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民歌,然而如今的学生尤其是广西自己的大学生,极少有人会演唱自己本民族的民歌、表演本地区的戏曲。民族音乐理论的课本上也鲜有对广西民歌作深入及系统介绍的章节和篇幅,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担负着音乐文化教育的历史使命。理应成为民族音乐理论传承的主要渠道。然而,由于多年来形成的音乐教育体制、教育理念和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得广西高师民族音乐教育的传承严重割裂、脱节。表现在其对民族音乐理论不重视。导致学生甚至许多年轻教师的民族音乐理论水平处于不断滑坡的现象。

民族音乐学真正进入广西是在上世纪80年代。由于广西深厚的文化根基、多民族聚居而形成的音乐文化的多元性,民族音乐理论在不断的发展中显现出与西方乃至我国其它地区民族音乐学的种种不同。这些不同为民族音乐理论在广西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要使本土民族音乐渗透到广西的高师声乐教学中,就必须使学生了解广西各民族的历史风貌、风土人情、各地音乐形态的社会功能。建立起和西方音乐教育体系并行不悖的广西民族音乐体系,夯实民族音乐理论的根基,充分挖掘其中的优秀因素,让广西的声乐教学焕发出时代的活力和朝气,呈现出其特有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三、声乐教学的概念化导致千人一腔、万人一调的局面

目前,在广西高师声乐教学中,概念化的“炫技”教学模式比比皆是,盛行于各高校的相关专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曲目单一

高师音乐教育的声乐课程应当被看成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的课程之一,这就决定了它必须把民族性体现并运用在教学上。因此。

教材的选择对一个学生风格特色的保持和发展、对歌唱技能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广西各少数民族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及多姿多彩的音乐艺术形式,广西民歌种类繁多,从内容来看。主要有古歌、叙事长歌、生活歌、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童谣等。在形式上不但有单声部,还有二声部和多声部等。然而广西高师现有的声乐教材中,少数民族民歌占着极少的部分。课堂上使用的教材几乎是上级教育部门指定的,没有根据本校、本系、各民族学生的情况自编的教材。不管是什么民族、什么地方来的、操什么口音。都统一使用一本教材,这就必然导致学生自身的风格和特色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最终导致本地区高等师范院校声乐教学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这在民歌的挖掘和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上也有较明显的体现。近年来,虽然一些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新作品不断涌现,但仍然可以看到大量的创作手法雷同。缺乏风格特色的民族声乐作品。因此。要使广西高等师范院校的声乐教育得到更好地发展,就必须充实和丰富这方面的教材,在师生在具备了丰富的广西民族音乐理论的基础上,多接触、演唱广西优秀的传统民歌,最终使广西高师的声乐教学得以凸显其地域性和民族性。

当然,在目前声乐教学大纲的指定教材中。也有少部分风格各异的民歌,但具体教什么,怎么教,全由老师自定。结果是学校里再也听不到风格浓郁的民歌了。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民间音乐采用同样的语言,一样的发声,能够让人依稀可辨的只有曲调了。值得指出的是,在广西各相关专业的声乐课堂或者舞台上。几乎很少听到和见到有人用本民族语言演唱民歌的。这到底是教育的倒退还是进步呢?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2.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广西各高师的声乐教育和全国情况一样,存在着以一种唱法是绝对的、唯一的、科学的标准来衡量民歌的演唱。在演唱民歌时,一些师生特别强调所谓的“民族唱法”,在声乐教学中,不看学生的嗓音特色和条件,千篇一律使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和演唱中过度的炫技使得很多学生失去了应有的独特风格,致使学生的风格和特点不能得到发挥和表现,出现千人一腔、万人一调的不良局面。我们知道,风格、韵味、语言是民族声乐的核心,而演唱者的生活经历和艺术素养与这个核心是紧紧相连的。音乐泰斗周巍峙说道。建国以来到现在,民族声乐艺术逐渐变得比较单一。现在的民族声乐艺术没有多样化了,风格比较雷同。希望舞台上的歌唱家们都能“下凡”,深入到群众中间,多听一听,立志于发展民族唱法的歌唱家们要多向民间学习。郭兰英从小就有深厚的山西梆子的唱功、郭颂唱过多年的东北二人转、才旦卓玛童年生活在雪域高原、何纪光趟过了三湘四水四处拜师、蒋大为经历了内蒙古呼和浩特插队的艰苦岁月、李谷一从小练就花鼓戏的童子功、宋祖英从小生活在湘西的小山村……,这些成就非凡、名声显赫的艺术家之所以成为大家,是离不开他们的生活经历和积累的。因此,我们的声乐教学必须遵循方法与风格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尤其是对少数民族的学生,本着突出广西民族声乐的教学特色,教师可以从少数民族语言、演唱风格、音乐特征等方面探索研究适合于广西各民族学生歌唱的声乐教学方法,使之在传统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发扬光大,形成广西特有的声乐教学体系。这也是提高广西高师声乐教学水平的唯一途径。

3.学生缺乏应有的艺术实践活动

广西的少数民族音乐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民族、风土人情等的艺术化再现,也是当地特色文化的重要表现。它反映了各民族文化艺术的一种精神。蕴藏着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最基本、最精练的文化信息。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素有“歌海”之称。原生民歌风格多样,旋律优美,演唱技艺高超,地域风格浓郁,作品数量浩如烟海。然而传统的广西民歌已经处于濒临消亡的险境。民歌危机的第一个表现是“人走歌走”。民歌传唱主要靠歌手口耳相传,但现在年轻人或迫于生活压力,无心学歌;或钟爱流行歌曲,疏远民歌。因此,随着老歌手的相继去世,不少古朴动听的民歌也随之而去。有关部门在对广西、甘肃、青海3省区的采访中发现。一些民族30岁以下的年轻人大部分不会说本民族语言。

大学承担着传承和发展人类文化的历史使命,而民间是产生民族民间文化的根据地和主体,因此,二者在传承和发展文化方面构成了相互依存和相辅相成的关系,=者应共同担负着推进我国民族声乐事业发展的重任。但现实是,二者在现代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逐渐演变成两种对立的范畴,被插上了“先进”与“落后”的标签。另外,由于经济的高度发展和西方音乐教育体系的广泛引用。高等院校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广西的高等师范院校和全国一样,大多数学生高高在上,有强烈的优越感,存在着“傲慢与偏见”,他们普遍有歧视民间歌手的心理,认为民歌土得掉渣,登不了大雅之堂。即使是那些民族音乐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生,也极少下乡采风,普通音乐学的学生更没那个机会了。其单一的西方文化视野,偏离了当今全球多元文化的主题,忽视了多元一体的56个民族的中华音乐文化。因此,大量的广西民间音乐和许多具有地方色彩的“原生态”一直游走在专业音乐院校的门外。绝大多数的民歌只能经未受过专业训练的民间艺人和业余文艺团体的口传心授方得以传承。

20世纪80年代。广西自治区民委创办了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在著名民族音乐家范西姆等一批热爱民族音乐文化人士的辛勤努力下。培养了一大批活跃于广西歌坛的少数民族歌手。后因种种原因该班停办。值得欣慰的是,由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所创办的“民族音乐表演”专业已于2008年开始招生。这一创举为广西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009年10月,广西艺术学院启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课题《广西民歌传承人保护机制与方法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将有力推动和健全广西民族音乐传承人的培养机制。最终必将使广西本土的民族音乐元素更好的运用于广西高师声乐教育的课堂。

结语

广西高师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应该具有本地区、本民族的特色。而如何将本地区丰富的民族音乐元素运用于声乐教学当中,这是值得长期探讨的课题。本文从教育与文化发展的双重视角来探究高师声乐教学如何凸显民族性的问题,希望以此来呼吁声乐教育工作者更广泛的关注。使新的声乐教学理念与民族音乐文化发展互为依赖、广泛融合。只有在发展广西的声乐教育中突显鲜明的民族特色。将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有效的绵延下去,才能使广西高师的声乐教学更健康的发展。

[责任编辑:舒生]

作者:黎珍

上一篇:中职体育教育教学论文下一篇:体质护理质量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