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民族声乐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技能论文

2024-04-22

谈民族声乐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技能论文(精选8篇)

篇1:谈民族声乐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技能论文

【摘要】论述了民族声乐中应注意的几个技能:正确的呼吸,高位置,咬字吐词.歌曲风格的把握。

【关键词】正确的呼吸;高位置;咬字吐词;歌曲风格的把握

【Abstract】Discussed race vocal music in should attention of a few technical ability:exactitude of breath, Gao position, the enunciation vomit a phrase.The confidence of the song style.【Key words】Exactitude of breath;Gao position;The enunciation vomit a phrase;The confidence of the song style

在几年的教学积累和部分高校生的反馈以及一些高考生中发现,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正确的呼吸”、“高位置”、“咬字吐词”、“歌曲风格的把握”这几个技能犹为重要,如果忽视这些技能将直接影响学生声乐水平的发展。在把它归纳整理的过程中也引发了一些思考,这些技能不仅有教法上的斟酌,也有声乐理论上的探讨。

1.正确的呼吸

在高中的声乐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了气息的练习,特别是对于民歌嗓的学生,一味的追求好听的声音却忽视了正确的方法。我经过几年的教学,认识到对于初学民歌的学生,不要把他们框到“我是唱民歌的”这样一个框框中,要让他们从基本的方法练起。

首先就是气息的练习。歌唱的基础是气息,如果没有了气息,声音就会是空洞的、乏力的,歌唱中要求声音的穿透力、金属色彩都是与气息密切相关的,因此气息的练习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如何正确的呼吸呢?采用什么样的呼吸方法,才能适应发声的要求。

第一,用鼻子吸气。这种观点认为,鼻子是呼吸的必然通道,应该履行自己的义务。其次,鼻子吸气卫生,因为他保护着肺和粘膜不受冷空气或微生物的侵袭。因此声乐教学中大都用“闻花”的感觉来练习呼吸。但是,用鼻子呼吸也有许多不利的因素。首先,鼻孔呼吸时,嘴是闭上的,不利于口腔和喉咙的打开,还有吸气速度慢,气息流量小等;其次,吸气时容易引起肩、胸上抬,脖子紧张的后果,与胸式呼吸的方法相似,使肩、胸、颈部肌肉紧张,疲惫;其三,鼻孔呼吸的气息不深,因此,在当代的声乐教学中较少采用。

第二,开口吸气。要使歌唱的呼吸通畅,喉咙的打开是获得通畅呼吸的首要条件。喉咙与口腔连接,要打喉咙,就必须依赖口腔打开的动作来带动喉咙的打开。我们不妨试试:一是张开口腔、打开喉咙吸气;二是半打开口腔吸气;三是不打开口腔、用鼻子吸气。我们很快就会明白,什么样的呼吸方法使呼吸通畅和迅速。所以,开口吸气,更符合气息通畅的原则。同时,我们还会发现:开口吸气时,一是口腔和喉咙都处于张开的状态,与歌唱发声的状态几乎完全相同,十分有利于吸气后紧接的歌唱状态;二是口腔腔体和喉咙、声门都在呼吸中处于充分打开的状态,吸气速度快、气息流量大,十分有利于歌唱中经常出现的快速换气;三是开口吸气与生活中“打哈欠”的动作基本相同,简单明了、操作简练,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开口吸气的气息较深。由于开口吸气时,喉咙充分打开,喉器也处于较低的位置,吸入的气息也较深,为寻找较低的气息支持,创造了有利条件。当我们感觉到气息“闷”或“顶”在胸口上时,一定感觉到气息不通畅,这恰恰是气息不深所致。因此,吸入的气息要深,是打开喉咙吸气的必然反映,也是呼吸通畅的必然结果,还是寻找腰部支持的重要途径。当较低气息位置吸入时,必然引起腰部有往外膨胀的感觉,而这种向外膨胀的动作,正是支撑强大音响、支撑宽广音域的着力点和控制点。因此,开口吸气,气息较深,腰部支持,三者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声音,扩大音量,扩展音域等,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为了保证开口吸气的效果或质量,达到呼吸通畅的技术要求,在呼吸时,还要注意尽量不抬肩。

2.高位置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唱歌时没有“高位置”的表现,把很大的精力放在声音是否响亮上,导致声音不高亢、不集中,无穿透力。

那么什么是“高位置”呢?“高位置”是指歌唱时产生的远距离感,如“呼唤”时积极向上的状态,应该说,位置越高距离感就越远,“呼唤”时积极向上的状态就越强。犹如跟一个离你很近的人说话位置较低,相反,跟一个离你很远的人说话位置很高一样。但歌唱与说话有些不同,它要求在歌唱时无论听者远近都需要用较高的位置来表现(有些作品除外)

在声乐作品中尤其是民歌、辉煌的美声作品,它的距离感、大空间感是很强烈的,倘若学生找不到“高位置”的感觉,就很难把作品完整地表现出来。我们在课堂里,甚至更小一点的琴房里上声乐课,学生发声或歌唱时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因为空间很小,听的人离自己很近,不免会失去距离感,失去距离感也就失去了“高位置”的表现。因此,一定要对学生强调,在发声或歌唱时要有假定的远距离感,即“高位置”。

不妨可先选择一些容易找到“高位置”的作品,如《牧歌》、《小河淌水》等一些空间感比较强的作品来训练,结合教师示范“呼唤”时不同距离所表现出来的“位置高低”来帮助学生理解“高位置”。在教学中常对学生进行“高位置”的监控也显得很有必要。

3.咬字、吐词

歌唱艺术最大的特点是语言和音乐的高度结合,一首旋律优美动听的歌曲还必须要有清晰准确的吐字行腔来表现。所以歌曲的演唱除了要有基本的汉语普通话发音知识和掌握咬字、吐字的基本规则外,还必须具备生动的吐字行腔的表现力,达到真正的吐词清晰、字正腔圆。

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演唱把歌唱的咬字分为“出声、引长、归韵”三个过程,“出声”就是咬准字头,“引长”就是延长字腹,“归韵”就是收清字尾。咬准字头就是要按照“五音”的正确口形把声母咬准确。延长字腹就是按照“四呼”的口形延长音量发响最易的韵母,把声音放出来。收清字尾也就是韵尾交待要清楚,韵尾是复韵母还是鼻韵母,还是没有韵尾以韵腹的母音直收。我国现在的传统民族声乐沿用的“十三辙”分类发声的方法仍然是比较实用、科学的。

歌唱的语气表达随着歌曲的曲式结构、节奏速度、风格特点不同,咬字吐词的语气、腔调也应该有所不同。

例如:演唱热情欢快、清新明朗、旋律节奏紧凑跳跃的歌曲,吐字行腔应该轻巧迅捷、流畅舒展。如《姑娘生来爱唱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玛依拉》等。

演唱情深意长、纤细委婉、旋律节奏缓慢悠长级进的歌曲,吐字行腔应该圆润柔和、连贯平稳,如《四季歌》、《草原之夜》、《情深意长》等。

4.歌曲风格的把握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风格,是对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民族音乐特征和歌曲演唱的民族特色等来演绎表现,达到独特的民族演唱艺术风格。我国地大物博,五十六个民族的音乐风格五光十色、丰富多采,不同的地域风貌、习俗语言,风格各异、个性突出。居住高原雪山的藏族同胞,质朴敦厚、粗犷坚强。该民族歌曲旋律一般多宽广舒展、悠扬奔放、载歌载舞,节奏性强,真声的演唱声音雄浑粗犷、浓重情深。位居祖国大西北天山下的新疆,以维吾尔族为首的多个少数民族,热情爽朗、风趣潇洒、能歌善舞。受波斯、阿拉伯音乐影响,该民族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变化较大,切分节奏运用较多,音乐活泼跳跃,热情欢快。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风格的歌曲进行不同的处理,帮助学生掌握歌曲的风格特征。同时,让学生多欣赏我国的民族声乐作品,这样学生在表现作品风格上会很快的得到提高,学生学起来也很起劲。

总之,上述这些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四个主要技能,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训练量的安排、对学生提出要求的程度,对学生技能评价时的话题或考核指标等教学手段来实施,把本来就有的技能训练的内容进行着重、放大,相信在实践中会有喜人的收获。

篇2:谈民族声乐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技能论文

【摘要】论述了民族声乐中应注意的几个技能:正确的呼吸,高位置,咬字吐词.歌曲风格的把握。

【关键词】正确的呼吸;高位置;咬字吐词;歌曲风格的把握

【Abstract】Discussed race vocal music in should attention of a few technical ability:exactitude of breath, Gao position, the enunciation vomit a phrase.The confidence of the song style.

【Key words】Exactitude of breath;Gao position;The enunciation vomit a phrase;The confidence of the song style

在几年的教学积累和部分高校生的反馈以及一些高考生中发现,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正确的呼吸”、“高位置”、“咬字吐词”、“歌曲风格的把握”这几个技能犹为重要,如果忽视这些技能将直接影响学生声乐水平的发展。在把它归纳整理的过程中也引发了一些思考,这些技能不仅有教法上的斟酌,也有声乐理论上的探讨。

1.正确的呼吸

在高中的声乐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了气息的练习,特别是对于民歌嗓的学生,一味的追求好听的声音却忽视了正确的方法。我经过几年的教学,认识到对于初学民歌的学生,不要把他们框到“我是唱民歌的”这样一个框框中,要让他们从基本的方法练起。

首先就是气息的练习。歌唱的基础是气息,如果没有了气息,声音就会是空洞的、乏力的,歌唱中要求声音的穿透力、金属色彩都是与气息密切相关的,因此气息的练习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如何正确的呼吸呢?采用什么样的呼吸方法,才能适应发声的要求。

第一,用鼻子吸气。这种观点认为,鼻子是呼吸的必然通道,应该履行自己的义务。其次,鼻子吸气卫生,因为他保护着肺和粘膜不受冷空气或微生物的侵袭。因此声乐教学中大都用“闻花”的感觉来练习呼吸。但是,用鼻子呼吸也有许多不利的因素。首先,鼻孔呼吸时,嘴是闭上的,不利于口腔和喉咙的打开,还有吸气速度慢,气息流量小等;其次,吸气时容易引起肩、胸上抬,脖子紧张的后果,与胸式呼吸的方法相似,使肩、胸、颈部肌肉紧张,疲惫;其三,鼻孔呼吸的气息不深,因此,在当代的声乐教学中较少采用。

第二,开口吸气。要使歌唱的呼吸通畅,喉咙的打开是获得通畅呼吸的首要条件。喉咙与口腔连接,要打喉咙,就必须依赖口腔打开的动作来带动喉咙的打开。我们不妨试试:一是张开口腔、打开喉咙吸气;二是半打开口腔吸气;三是不打开口腔、用鼻子吸气。我们很快就会明白,什么样的呼吸方法使呼吸通畅和迅速。所以,开口吸气,更符合气息通畅的原则。同时,我们还会发现:开口吸气时,一是口腔和喉咙都处于张开的状态,与歌唱发声的状态几乎完全相同,十分有利于吸气后紧接的歌唱状态;二是口腔腔体和喉咙、声门都在呼吸中处于充分打开的状态,吸气速度快、气息流量大,十分有利于歌唱中经常出现的快速换气;三是开口吸气与生活中“打哈欠”的动作基本相同,简单明了、操作简练,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开口吸气的气息较深。由于开口吸气时,喉咙充分打开,喉器也处于较低的位置,吸入的气息也较深,为寻找较低的气息支持,创造了有利条件。当我们感觉到气息“闷”或“顶”在胸口上时,一定感觉到气息不通畅,这恰恰是气息不深所致。因此,吸入的气息要深,是打开喉咙吸气的必然反映,也是呼吸通畅的必然结果,还是寻找腰部支持的重要途径。当较低气息位置吸入时,必然引起腰部有往外膨胀的感觉,而这种向外膨胀的动作,正是支撑强大音响、支撑宽广音域的着力点和控制点。因此,开口吸气,气息较深,腰部支持,三者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声音,扩大音量,扩展音域等,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为了保证开口吸气的效果或质量,达到呼吸通畅的技术要求,在呼吸时,还要注意尽量不抬肩。

2.高位置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唱歌时没有“高位置”的表现,把很大的精力放在声音是否响亮上,导致声音不高亢、不集中,无穿透力。

那么什么是“高位置”呢?“高位置”是指歌唱时产生的远距离感,如“呼唤”时积极向上的状态,应该说,位置越高距离感就越远,“呼唤”时积极向上的状态就越强。犹如跟一个离你很近的人说话位置较低,相反,跟一个离你很远的人说话位置很高一样。但歌唱与说话有些不同,它要求在歌唱时无论听者远近都需要用较高的位置来表现(有些作品除外)

在声乐作品中尤其是民歌、辉煌的美声作品,它的距离感、大空间感是很强烈的,倘若学生找不到“高位置”的感觉,就很难把作品完整地表现出来。我们在课堂里,甚至更小一点的琴房里上声乐课,学生发声或歌唱时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因为空间很小,听的人离自己很近,不免会失去距离感,失去距离感也就失去了“高位置”的表现。因此,一定要对学生强调,在发声或歌唱时要有假定的远距离感,即“高位置”。

不妨可先选择一些容易找到“高位置”的作品,如《牧歌》、《小河淌水》等一些空间感比较强的作品来训练,结合教师示范“呼唤”时不同距离所表现出来的“位置高低”来帮助学生理解“高位置”。在教学中常对学生进行“高位置”的监控也显得很有必要。

3.咬字、吐词

歌唱艺术最大的.特点是语言和音乐的高度结合,一首旋律优美动听的歌曲还必须要有清晰准确的吐字行腔来表现。所以歌曲的演唱除了要有基本的汉语普通话发音知识和掌握咬字、吐字的基本规则外,还必须具备生动的吐字行腔的表现力,达到真正的吐词清晰、字正腔圆。

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演唱把歌唱的咬字分为“出声、引长、归韵”三个过程,“出声”就是咬准字头,“引长”就是延长字腹,“归韵”就是收清字尾。咬准字头就是要按照“五音”的正确口形把声母咬准确。延长字腹就是按照“四呼”的口形延长音量发响最易的韵母,把声音放出来。收清字尾也就是韵尾交待要清楚,韵尾是复韵母还是鼻韵母,还是没有韵尾以韵腹的母音直收。我国现在的传统民族声乐沿用的“十三辙”分类发声的方法仍然是比较实用、科学的。

歌唱的语气表达随着歌曲的曲式结构、节奏速度、风格特点不同,咬字吐词的语气、腔调也应该有所不同。

例如:演唱热情欢快、清新明朗、旋律节奏紧凑跳跃的歌曲,吐字行腔应该轻巧迅捷、流畅舒展。如《姑娘生来爱唱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玛依拉》等。

演唱情深意长、纤细委婉、旋律节奏缓慢悠长级进的歌曲,吐字行腔应该圆润柔和、连贯平稳,如《四季歌》、《草原之夜》、《情深意长》等。

4.歌曲风格的把握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风格,是对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民族音乐特征和歌曲演唱的民族特色等来演绎表现,达到独特的民族演唱艺术风格。我国地大物博,五十六个民族的音乐风格五光十色、丰富多采,不同的地域风貌、习俗语言,风格各异、个性突出。居住高原雪山的藏族同胞,质朴敦厚、粗犷坚强。该民族歌曲旋律一般多宽广舒展、悠扬奔放、载歌载舞,节奏性强,真声的演唱声音雄浑粗犷、浓重情深。位居祖国大西北天山下的新疆,以维吾尔族为首的多个少数民族,热情爽朗、风趣潇洒、能歌善舞。受波斯、阿拉伯音乐影响,该民族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变化较大,切分节奏运用较多,音乐活泼跳跃,热情欢快。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风格的歌曲进行不同的处理,帮助学生掌握歌曲的风格特征。同时,让学生多欣赏我国的民族声乐作品,这样学生在表现作品风格上会很快的得到提高,学生学起来也很起劲。

篇3:浅谈声乐训练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我作为一名声乐教师, 通过这些年长期以来的学习及教学, 发现了一些在声乐训练中常见的问题, 借此想通过这篇论文谈谈自己的观点, 为声乐艺术教育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一、学习声乐要具备的几个条件

在声乐教学中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在没有学习声乐之前他们会根据自身的爱好靠模仿或想象而自由的歌唱, 尽管会出现高音唱不上去低音下不来的现象, 也会乐在其中, 甚至高考时会报考艺术院校。而真的进入了系统的学习训练后却发现自己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歌唱的训练在现实中与自己原来想象的大不相同, 学习起来太系统太枯燥, 歌唱时气息、咬字、身体上的运用处处都会很具体很不自由, 刚开始时还很不舒服, 自己的身体处处不好使, 思想很混乱, 甚至很烦躁, 出现了严重的排斥心理。越来越唱不好越来越不会唱。这是因为学生盲目选择的原因, 对于一个学习声乐专业的人来说唱歌不是尽有一副好嗓子就可以的, 他同时还要具备好的头脑、耳朵、音准、节奏、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具备好的头脑是为了有好的思维, 当课堂上老师所讲的知识往往不是靠记而是靠分辨、体会、分析、思考、理解, 这些都是靠大脑的思维才可以做到的。耳朵是为了分辨声音, 分辨声音的好与坏、对与错。作为一个歌唱者音准是一定要好的, 假如你的音准不好, 那么你再有好的嗓音条件都是没用的, 音准不好就会走音、跑调, 而人们都知道作为一个唱歌的人跑调是绝对不可以的。同样还要有好的节奏感, 没有好的节奏, 你在学习时就无法正确的把歌曲一点点的串联起来, 无法与伴奏很好的配合, 这样更谈不上乐感。教师在教学当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声乐, 怎样正确科学的歌唱, 课上课下怎样很好的训练, 要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所学习的专业。

二、歌唱时应注意的不良现象

在歌唱中有的学生身体特别的紧张, 而因为紧张所出现的现象也大不相同, 如下巴的紧张、舌头抬起、头部上抬, 气息不够用等现象, 这些都是因为身体用力紧张而造成的, 下面我针对这几个问题谈一下。

人在正常的情况下下巴是放松收回的;而舌根与喉结相连, 因此在歌唱时喉结下沉时, 舌头也要随着喉结下沉保持自然松弛的状态;头部应该是平视自然;气息应是放松气沉丹田。对于这些问题, 在课堂上我进行了一些针对性的解决:

1、在解决下巴的问题上我会让学

生用手轻轻的按住下巴来控制下巴往前伸得动作, 或者在歌唱时让学生不停的摆动下巴, 这样可以让下巴得以缓解。

2、在舌头抬起的问题上, 我会让

学生在练习中先想好自然的放下舌头和喉头, 然后再快速得出声音, 问题严重的学生可以让他用干净的细棍压住舌头出声音的方法。

3、头部上抬, 针对这个问题我会

时刻提醒学生要注意平视前方, 教室里最好有一面大的镜子让学生时刻注意自己的歌唱姿态, 如身体是否垂直, 是否抠胸、驼背。也可以让学生的整个身体及头部靠在墙壁上这样来解决头部上抬的问题。

4、在歌唱当中有的学生在一句话

还没有唱完气息就不够用了, 那是因为在歌唱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控制不好气息, 在一句话当中不会很好的分配气息的用量, 在唱的过程当中气息都漏了出去, 再或者是因为身体的紧张把气息憋在了身体里, 使气息无法正常的运用出来, 这些都是导致气息不够用的原因。所以我在教学中开始时不会让学生练习旋律较长的发声曲, 一般会找一些旋律短一点的发声来练习, 让学生在唱这些发声时不会有大的心理负担, 让他们轻松自然、放松的练习,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如学生在方法掌握程度上较为稳定, 吸收知识较快的情况下, 我可以在发声和歌曲的难度上加大些。

在气息运用这一问题上, 学生所出现的错误是很多的。在歌唱中学生也会出现随意换气的现象, 学生可能是因为对歌词的理解不到位或是因为气息不够用等问题而随意的换气, 把完整的一句话断开, 这一点是歌唱时绝不可以的, 它就像人们在日常说话一样, 在说一句话的过程当中突然这一句话没有说完就急促的换了一口气, 这是让人无法接受的, 使人无法理解的, 歌唱也一样, 在唱一句话的过程当中是不能随意换气的, 必须要保证一句话的完整和通顺, 不要为换气而换气, 要做到因音乐而换气, 因音乐情感的表达需要而换气。所以作为老师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在歌唱时如何加强整体的运作和配合, 这样就不会出现身体上紧张和不适应的现象。

三、学习中的心理态度

由此可见声乐是一门综合的艺术, 它不单单只是具备有一个好的嗓音条件就可以的, 它还要有好的思维大脑;好的听觉;好的音乐修养及好的心理素质。在声乐学习当中有的学生在课下自己学习歌曲时就是靠找来的资料听着学, 从不自己识谱子学歌, 完全靠找来的资料一句句的模仿着学习, 找不到资料, 谱子也识不下来, 歌曲迟迟学不会, 大大减慢了学习进度, 视唱练耳的能力极差, 这样的学习态度是绝对不行的, 是永远也学不好的。在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是大不相同的, 有的学生学习起来不但刻苦而且勇于动脑, 经过两、三年的学习, 歌唱水平大有长进。而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偷懒, 而且对知识的理解极为混乱, 偶尔的练习也会因为思想上的混乱无法正确正常的进行, 给自己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力, 出现了不正常的逆反心理, 自己不上进, 看到别的同学在学习中取得了各种优异的成绩, 不断的嫉妒, 是自己的心理越来越不健康。这是声乐教学中极大地障碍, 一个学生如果他的心理都是扭曲的, 那么他的学习态度也不会是好的, 这样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再好, 他也是听不进去的。我认为一个好的声乐老师不但要教好学生如何去歌唱, 更应该教好学生怎样去面对和解决困难。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减轻学习中的心理负担,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经常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争取做到准确准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四、歌唱中语言的掌握

学生在学习中要不断的加强语言方面的知识, 作为学习美声唱法的学生, 需要掌握多种语言, 如意大利语、德语、法语等。根据学习的需要, 我国的一些音乐学院在大学的课程安排中结合美声唱法的学习特点开设了意大利语、德语、法语课的课程, 为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歌曲中可以自如正确的拼读歌词, 让学生能够演唱各类风格的歌曲。大大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所以学生在学习中绝对不能单一化, 不要只会唱中国歌曲, 这是远远不够的, 特别作为学习美声唱法的学生, 更应该多学习各类语言, 美声唱法本身是产生于17世纪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 所以对意大利文等一些外文的掌握是必不可缺的, 学生在学习中不要一看到意大利文歌曲就害怕逃避, 或说自己不适合唱外文歌曲为理由。越是害怕越会出现问题, 在课上有的学生在学唱外文歌曲时往往会因为看到外文而紧张, 再加上识谱能力较差, 所以唱起来一团糟, 他又要看节奏, 又要注意音准, 眼睛还要不停的看歌词, 他的精力就不够用了, 使得哪一样也无法完成好, 学生的心里越来越紧张, 遇到这样的问题, 我会要求学生一步步的来, 首先不要管节奏和音准, 只要先把歌词一个个都正确的拼读准确拼读好, 然后把歌词一点点的串联好, 一遍遍的读顺, 读得非常熟练后, 再慢慢的加上节奏, 把每一个词与节奏都读准确读熟练, 最后再加上音高音准, 这样多次的练习, 运用熟练后, 不但准确率高而且学习新歌的速度也会大大的提高, 学习新歌时不要慌乱, 头脑要清醒, 一步步仔细的进行。作为声乐教师我们要不断的帮助学生, 教会他们如何演唱各类歌曲, 在教的过程当中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 挖掘每个学生的长处, 结合学生各自的特点针对性教学, 让学生学会正确、自如、全面的演唱歌曲。

五、加强对歌曲的理解和乐感的提高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对歌曲的理解及情感上是较为缺乏的,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上要加强对学生乐感上的培养, 教师要把课讲得生动、鲜活、充满想象力。可以把枯燥、单调的发声曲看作是技术训练、音乐感觉、音乐表现力训练的综合体。要求学生在唱发声曲时细心感受, 唱出旋律性, 富有一些想象力, 从技能训练上升到有意识的歌唱需要, 形成对音乐作品感受的完整概念, 为驾驭歌曲作品创造条件。因此提高学生的感觉能力, 增强教学艺术性, 使技巧与情感相结合, 让学生养成一种以声带情的习惯。

在声乐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歌唱欲望和学习兴趣, 学生在歌唱时要有兴奋的状态。老师要用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来实现课堂的生动性, 使学生的学习态度主动起来。

有的学生在学习中对与钢琴伴奏的合作不是非常的重视和理解, 不知道与钢伴合作的重要性, 钢伴本身不仅仅只是给你弹伴奏这么简单, 钢琴伴奏有时又称为艺术指导, 所以作为一名好的钢伴来说他要有很全面的知识, 他不单单要有好的钢琴演奏能力, 他还要对演唱者所唱的歌曲了如指掌, 如对歌曲作者的生活背景、歌曲的创作背景、歌曲所要表达的意思、及歌曲中要注意的事项等, 针对这些问题都要做出解答并给与讲解, 作为一个好的艺术指导要有全面的知识储存量, 他不但要教会学生如何与伴奏配合好, 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理解歌曲和表达歌曲, 艺术指导是在声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 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在课下要多与钢伴合作练习, 多提高自己的演唱能力, 培养自己的乐感提高音乐修养。

结语:声乐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运用自己良好的嗓音条件, 掌握正确的歌唱技巧, 把自己美妙的歌声展现出来。教学内容丰富而复杂, 教与学双方的互动格外的重要, 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各自的特点和优点, 针对性的教学, 使学生在积极、活跃的气氛中领会掌握歌唱技能, 产生良好的课堂效果, 提高教学效率。通过这篇小小的论文我简单的谈了一下自己对声乐教学的理解, 对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及我的一些解决办法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为此对声乐教育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愿我们的声乐之花永远灿烂绽放。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1]邹本初:《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

篇4:浅谈声乐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声乐教学   问题   创新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9.238

声乐教学是一项技能实践性的学科,它关系到声乐艺术的发展和声乐人才的培养。实践中充满“辩证法”,因为人与人各不相同,同一方法不能适宜每一个人,不同的人演唱起来听着似乎毛病相同,但根源则不一样,因此要因材而教、辩证施医。

声乐理论是建立在生理机能基础上的,各器官协调配合是正确发声的保障,因此声乐学习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以唱歌者自身的器官作为艺术表演的手段的工具,是一种复杂的体力劳动,更是一种在激动的情绪中进行创造的高级神经活动,要在兴奋的精神状态中得心应手的运用自己的声音,就必须对自己的发声器官进行系统地长期锻炼和训练。在练习中,虽然发声器官能看见,如:口腔、舌、牙、齿、唇等,但主要的发声器官,如:声带、喉腔、鼻腔各共鸣腔体呼吸器官的肺、胸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自如地操纵它们是不容易的,但通过几年的声乐教学,使我从声乐理论和教学实践上都有了极大地提高,有许多体会和感悟。本文就声乐教学的要领和技巧谈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正确呼吸的认识和获得

呼吸是唱歌的原动力,气息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歌曲的处理、情感的抒发,有的人唱歌时总是感觉没劲,即俗话“少气没活”,歌手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正确地掌握了呼吸的技巧。因此,要想得到统一流畅、圆润优美的歌声,必须掌握正确的呼吸。

首先,要求学生理解呼吸是唱歌的重要动力因素,它用调整音响并使声音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及力度。

正确的呼吸方法是吸气深能将气充盈肋下,横隔膜呼吸,不许用鼻子孔吸气或张口吞气,只需横隔膜中心腱凹下去,胸腰、上腹就向四周扩张,空气自会无声息地流入。如:闻花,气往往吸得自然,柔和深入,跑步呼吸,急促而深入的体会,口和鼻同时吸气或用口轮吸,如:急吸短促的吸气,正是歌唱气息所需要的,这种气息瞬间积极地吸入,立刻控制住并转为呼气状态,当喉咙打开,声带振动自如延续地呼气时便是唱歌的过程。

在换气时,头脑中把换气过程想象成休息过程,每唱完一个乐句,立刻使喉咙处于休息状态,体内的气息完全放掉,重新吸入新气,然后小腹部分有关的肌肉有控制地往里回拖,使腹内的器官,慢慢地逐渐向上,膈肌中心腱也恢复到原来位置,在这样有控制的运动中,气息平稳均匀地吐出,通过发声练习体会部位的存气、用气、感觉以及体会发声的方法;用慢节奏的五度音阶练习:

在音乐不很高的范围内练习,使学生对气息进行有意识长久地训练,启发学生感受到一条从眉心到腹底的管道在逐渐形成,这要长期的训练和体会,同时还要进行快、急、短的气息训练,提醒学生在气息深度不变的同时,气息不能僵硬,要有腹肌富有弹性的充气状态,只有这样的使用呼吸,才能发出灵巧有弹性并且又均匀统一的声音来。

二、声音位置的统一表现

美声唱法的声音位置都是在一个水平线上,两眉心处。这就应把所有的高低音,唱得像一梭子弹投向一个目标,射向集中点眉心处,指导学生对声音位置要有准确的概念,演唱时,想象要走在声音的前面。在中心点发出,启发学生靠联想和想象,不要盲目的去寻找声音位置,如联想把整个身体看作跳高架,跳竿穿入太阳穴,中心点在眉心,每个音符都从其中如同跳高运动员经竿而过,声音集中在眉心一点向外涌;再如,指导学生下行音阶的感觉去唱上行音阶,或用起音“1”的同度音的感觉去唱,从而使喉咙始终保持适度的打开状态,防止唱上行音阶时,喉咙越长越紧现象。同样,用唱上行音阶的感觉去唱下行音阶,保持喉咙的放松适度打开,防止喉咙越唱越缩小的错误,保持同一的声音位置。

三、变声期嗓子的科学保护

变声期是指:青少年因为喉头、声带增长而伴随的声音嘶哑、音域狭窄、发音疲劳、局部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从而导致说话、唱歌时的声音与儿童时代不同,并持续半年至一年的时期。正是这种时期,嗓音发声的这种变化,作为音乐教师,引导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变声期保护嗓子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在变声期因为对嗓子保护不当是会造成终生遗憾的。首先,应该介绍给学生,男女在变声期声带的不同状态:女孩的喉咙变得狭小,声带较短、较薄、振动频率高,所以音调较高而细;男孩子的喉腔较大,声带较宽、较厚,所以音调较低沉而粗。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喜欢大声说话,总爱自我表现,但要知道,现在的声带可是非常脆弱的,过度的用嗓,会导致充血、水肿,或者发生声带小结或声带息肉,轻者导致发音疲倦无力,音调改变;严重的出现声音嘶哑甚至呼吸困难不能说话。

四、情感的处理

德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汉姆波尔在一次访问中曾经说过:“如果有人问我歌唱艺术的含义是什么,我不会从声音技巧的角度去说明,我要说,那乃是感动听众的才能。如果歌唱者仅仅只是把声音唱出来,那么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位技工匠人而已。”歌唱的目的是用熟练的发声技巧,生动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用优美的歌声去感染大家。歌唱既要唱生,又要唱情。好的歌唱者在演唱过程中,能把歌曲中的喜、怒、哀、乐充分地表现出来。

我们认为,任何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音乐的博大精深本生就是生活给予的,所有音乐是人们在具体的劳动实践中而获得的,音乐本生就是人们抒发情感的一个载体、一个媒介。所以音乐的情感是我们体验生活的情感,我们应该对我们的生活存满热爱,我们应好好体验我们的生活,理解生活。只有认识了你对生活的态度,你才能够真正理解音乐是想要告诉你什么,是想要让你传达什么。

总之,声乐的教学不是千篇一律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观点。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声乐教学是一项艰难而又复杂的工作,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在前人的基础上认真的剖析与研究先进的教学方法,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探索、不断继承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向高校输送出优秀的学子,为国家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声乐人才。

参考文献:

[1]石惟正.声乐教学法[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

[2]徐小懿.当前民族声乐教学中继承和借鉴的几个问题[J].音乐研究,1999(4)

[3]徐青如,崔春荣.声乐教程[J].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2)

[4]王轶舫.关于声乐演唱中“支点”使用的几点认识[J].大舞台,2010(4)

篇5:儿童声乐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儿童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远远达不到理解声乐理论的程度,因此,声乐理论的讲解,不但起不到帮助儿童学习发声方法的作用,相反,还会给他们带来困惑,给声乐实践制造障碍。因此,在教学术语的选用方面,要采用大胆的设想、形象的比喻与描述的手法,把抽象的方法、位置和感觉具象化,并用十分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最好具体到某一物象,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汇来表达,甚至还可以用手势、动作来表达。如用“闻花”来表达歌唱前的气息准备状文章来源于http://态;用“第二个扣子”表示歌唱时喉咙的假想位置;用“关门”来表示关闭唱法等。这种形象、简洁的术语很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掌握,能帮助儿童很快抓住感觉并给感觉定位。用很简单的词汇代替繁琐的理论,发挥儿童的优势,避开儿童的弱势,把复杂抽象的声乐教学变得简单而轻松。因此可以说,简洁、形象、准确的教学术语,是打开儿童声乐思维之门的“金钥匙”。从气息训练开始,有步骤、分层次地展开教学。

气息训练是指腹式呼吸训练和歌唱时的气息保持训练。从气息训练开始,是指在正式声乐训练前,应对儿童进行必要的歌唱气息的准备训练,使之先体会到气息的位置,形成一定的气息概念与实践经验。这样,在以后的声乐训练中,儿童可以自觉地用上气息,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快把气息与其他的方法融为一体,在声乐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步骤分层次地展开教学,是指根据儿童思维的特点,教师要把气息、喉头位置、声带感觉和头腔共鸣等方法根据儿童的学习程度和理解能力,按照从易到难、先分后总的顺序,分层次、分阶段地进行训练。对于每个具体方法的学习,都要先做独立的专门训练,再与其他方法相结合,而不是所有的方法一拥齐上,避免儿童因不能控制多种意念,顾此失彼而找不到感觉。如在学习喉头位置与声带放松时暂时不要讲共鸣,也不要对气息做要求。不做其他任何要求,儿童才能够集中精力来体会喉头和声带的感觉,才能很快体会到并抓住这种感觉。在感觉掌握后,再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这种感觉同以前学习的方法统一起来,就简单容易得多了。事实上,即使教师不作要求,儿童也会不自觉地把以前学过的方法加入声乐实践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要在当前的训练内容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加以肯定,就能收到“鱼和熊掌兼得”的效果。

适当把握声乐训练的时间、强度以及歌曲难易程度

和成人相比,儿童的声带短、薄、韧性差,十分稚嫩,在儿童声乐教学中要时刻注意的就是保护儿童的声带。保护儿童稚嫩的声带,不仅要以正确的发声方法、巧妙得当的教学方法以及对错误发声的及时纠正来完成,还要求在声乐训练的时间、强度和歌曲的难易程度上加以把握。因为,即使发声方法正确,长时间的训练也会使声带疲劳,粘膜受损;即使发声方法正确,大声或高声的重机能发声也会增大气流对声带的冲击力,增大声带的张力。对于儿童稚嫩的声带,长期这样的训练是难以承受的,会导致声带粘膜充血,声带局部增厚,声带小结等病变。因此,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适当地把握训练的音高、音强和训练时间。一般来讲,儿童的声乐训练应以学习和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为目的,以自己的自然声区为基础,音域不超过一个半八度,中等音强,尽量使用轻机能唱高音,每次的训练时间在半小时左右,并且中途要休息两次,让声带得到休息,恢复弹性。另外,还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歌曲。要根据儿童的音域和学习情况及演唱能力来选择在演唱中没有障碍又能充分展示其发声技术的歌曲。因为儿童刚刚学到或掌握一些发声方法,概念还没有形成,位置还没有巩固,额外的发声难度会导致儿童感觉的偏移和发声的失败。对于初学声乐的儿童,一般选择音调适中,旋律优美、上口,没有大跳音,闭口音不多的歌曲。因为这样的歌曲不但不会给儿童增加额外的发声难度,而且还在不伤害儿童声带的同时起到巩固发声方法的作用。

正确认识童声音色,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自然的童声是两片短小的薄薄的声带振动发出的纯净的基音,加上口腔共鸣形成的明亮清脆的个性音色,稚气可爱,非常迷人。但这是一种自然的音色,缺少科学发声方法的支持,头腔共鸣比较少,因此歌唱时高音上不去,喊的成分比较多。学习了科学的发声方法,加入气息和头腔共鸣,音色就会有所改变,变得圆润、浑厚,但会失去一些明亮度和稚气感。但是,解决了高音,并且头腔共鸣能产生一种饱满和通畅的感觉,因此,在儿童的声乐教学中,不能因为怕改变明亮可爱的自然的童声音色而在发生方法上有所保留。学声乐学的就是科学的发声方法,如果因为自然的童声音色好听,就不学头腔共鸣,对儿童来讲,最终会得不偿失。因为,随着儿童身体的发育,自然的童声最终会失去,而科学的发生方法会使他终身受益,是他永远的财富。因此,不盲目追求音高或音色,变尖亮为通透,追求童声的艺术美,把科学的发声方法放在第一位,才是儿童声乐教学的正确的指导思想。

及时的赞美

每个孩子在听到表扬时都会感到兴奋、开心,尤其在唱歌的时候,赞美和肯定会使儿童精神振奋,情绪高昂,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歌唱状态。同时,及时赞美和肯定还能把正确的发声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儿童,不仅起到鼓励的作用,还能稳定他们的发声方法,提高他们对声乐的悟性。

篇6:谈民族声乐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技能论文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通过学生对作品的感知、理解和鉴赏,学会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从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阅读中,学生是这项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只能与学生共同合作,通过与学生平等对话,引导﹑帮助他们进入作品的世界中去。让他们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对作品进行理解、体会,感悟和思考。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因此,我认为,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整体把握,立体观照,得其要旨。在阅读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准确的把握文章意蕴,就要指导他们从审视文章的整体入手,立体的观照文章的全部材料,从丰富复杂的内部结构中发现其内在的有机联系,从而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章主旨。所谓观其大略,明其大意,获其要旨,察其要义。不能对作品某一句或一段做孤立、微观地分析。或者将文章肢解,进行所谓“串讲”,把老师的“分析”硬塞给学生,将学生放在被动地接受地位。“艺术的整体是美的第一要素”,任何局部或个别只能与整体和谐统一才能构成美的全部。文章整体是各种要素共同组成的,但决不等于这些要素的简单总和。任何一个精彩片段或重要词句的意义价值都是相对于整体而言,是文章整体之美的一个侧面,不能孤立的存在。例如,冰心《谈生命》一文中,最后几处精警之句无疑是文章的亮点,但它是在前文对生命像什么作了两次文学性的表达之后,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说出来的,是对主题的阐释和升华。只有联系全文,才能更深层更广泛地体验生命的完美境界。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这一点,引导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对文章认真欣赏、揣摩和玩味,从而把握文章主旨。

尊重文章的客观性。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一个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融合“物质”和“精神”于一体的客观现象,是一件“必须为完整的有机体”,是一件“有生命的东西”(《朱光潜全集》第四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207页)。因此,阅读时必须以文章为基础。只有凭借对文本深层次、全方位地理解、欣赏和体验,才能实现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从而“悟”出文章深藏的人生精义和表达这种意蕴的艺术方式。

知作者,识背景。在阅读时要了解文章产生的文化、社会和个人背景,要“知人论世”。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的精神产物,受到其生活经历、思想特征和情感倾向等原因的影响。反映了一定时期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总体特征。一篇文章的出现,或传情、或达意,必有所由。如舒婷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与莱蒙托夫的《祖国》一诗,同是以祖国为题,由于两人所处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因而他们所表现的政治倾向、情感愿望和所倡导的时代精神等自然也就不尽相同了。引导学生了解作品所产生的背景,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对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作品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自己读,在读中思考、理解、欣赏和感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获得审美体验,丰富精神世界,才能真正达到阅读的教学目的。

说说新课改中阅读教学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读书时间少,讨论时间太长。有的老师为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对于朗读课文环节总是草草处理。殊不知学生不读文本,就没有感性的占有材料,又何来理性的讨论与交流。尤其是对文言文与诗歌的教学,一定要建立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如这次马清华老师在讲《关睢》中,马老师并没有做过多的讲解,而是让学生反复诵读。学生自己就能解析句中的重点词语,最后来理解诗中的感情。而如果老师只是一个人一味的解读,学生根本体会不到诗中的感情。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有一定的运行规则;又充满灵性,生动活泼而富有变化。

二、热热闹闹并非好课。新课改理念下,一时间许多教师都不自觉地认为,一堂课学生活动多,讨论热烈,就是成功的课。事实上分组学习,交流讨论还很盲目,只是人为地为课堂教学添置一道“风景”。您不妨仔细回想一下,很多课文其实没有讨论的必要。课堂讨论是基于有价值的问题,有深度的问题,惟其如此,才能有效活跃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与领悟能力。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自己的主导作用。因为课堂中教师对学生智慧的启迪、哲理的启示、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有利引导,师生之间智慧的有益碰撞,才是课堂教学的高效率、课堂生命的高质量。

三、对学生回答中的错误“听而不纠”。我们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但是事实上很多同学在课堂上的发言都有很多欠缺,有的同学对某一问题的回答往往用语罗嗦,不得要领,甚至有不少语病、错误信息。可我们的老师在听学生说话时似乎也有点儿不专心,否则不会总是夸赞学生回答的“好”“很好”“你真是个天才”诸如此类的溢美之辞。大家都好,也就失去了这句表扬语的意义。语言的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科学的东西,一旦出现差错,务必要纠正。日常的口语交际中,人们往往会忽视用语的规范性,但我们的课堂学习应该是严谨的。不仅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力求准确、简洁、生动,给学生做好示范,而且要求教师具有发现学生口语表达中存在的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夸赞要言之有据,合情合理,否则过犹不及。

四、重“人文性”,轻“工具性”。在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人们又赋予了新的内涵:浸润人文精神。一时间许多报刊、文章又开始大谈语文教育的“人本”、“人性”、“人文”。于是老师们又开始钻研教材、挖掘每篇课文的人文性,思想意义,并美其名曰是“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我听过《斑羚飞渡》一课,这是一篇动物小说,老师的课件做的很精美,教师的语言也非常有感染力,课堂延伸拓展的也比较恰当,可是总感觉少了该有的,就是语文课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学习用词的准确,语法的规范,场面描写的生动,修辞达意的技巧。老师反复强调的只是动物的牺牲精神,要保护动物,指斥人类的恶劣行为。当然语文课是要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来陶冶情操、培养文化气质、提升文化品位。但不能越组代庖上成政治课、自然科学课了。

五、多媒体大行其道。现在只要是上公开课,基本上就没有不用多媒体的。我首先得肯定电教对语文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比如我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就是借助多媒体展示了我去游玩时所拍的许多照片。学生果然兴趣浓厚,迫切地想读一读这里曾经的人和事。在教学名著导读《骆驼祥子》时,我节选了一段影像播放给学生看,这有力的帮助了学生对小说的准确理解。可是我却看到有人把一篇充满想象的散文《山中访友》,全用优美的山水画面来展示,这无疑剥夺了学生对本文优美的语言、出色的拟人修辞的鉴赏能力。有的老师在不经意间就会把自己教案上准备的精华部分大量呈现在课件中,这些取代了学生的思考,有的学生甚至为了抢记内容,已无暇顾及老师讲课的每个环节了,一节课下来,只是看了几个画面,听个热闹而已。

六、个性化阅读仍是口号。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德国文化教育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留出一定的时间,培养他们用自己的经验、情感对作品进行解读。阅读教学必须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化阅读思维。不能一上新课就首先介绍作家及其作品风格。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对自己阅读感知的判断,甚至在阅读分析过程中寻求一种既成观点的认同,这当然是有害的。要培养学生忠于文本、尊重事实、善于发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七、课后练习形同虚设,课堂拓展游离文本。课后练习是教材编写者着力打造的问题,重点突出,适合做深层地探究,可是很少有老师认真地把练习贯穿在阅读教学中,总喜欢自己另起锅灶,其实没有必要。一篇文章能重点解决几个问题,获取几处心得,就可以了,不必,也没有时间面面具到。不要把课后练习真的留在“课后”完成,要有选择的取舍。以上只是谈了一点个人之见,希望能引起同行对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只有准确把尺度,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我们的初中语文课改才能呈现出满园春色的美景,新一轮的普通高中课改才能趁势而上,扬帆远行。、要继续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本体地位和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具体要求是:①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②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③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同时,要在“三个维度”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个性化阅读。

2、转变教法,立足文本,鼓励学生与教材平等“对话”

语文课是要读书的。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要善读书。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好中真正学“语文”。在语文阅读课中,应注意以下对话:○1与文本对话: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言含义深刻? 我是这样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这些”等等;○2与作者对话:如“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写作意图是否体现得很清楚?” 等等;○3与编者对话:如“为什么将这一篇课文组织在这一单元?为什么要涉及这道题?‘研讨与练习’与‘读一读,写一写’有什么区别?编者的意图是什么”等等。

课堂教学的顺序上,应遵循“先学后讲”的原则。课堂教学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走向学生,把结果讲给学生听。

3、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应注意的是:在研讨、创新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4、注重诵读

指导学生诵读优美词句章段,使学生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理解和运用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诵读内容宜参照课标及教材推荐的篇目做出量的规定和质的选择。

“问题式阅读教学”的运用,是语文教学中一种易于操作、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现成结论、缺乏独立探求能力的状况,促进学生“自立、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的能力,促进语文能力和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1、要找准切入点问题。切入点问题即: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问题。语文教学要找准,要抓住最佳切入点,或者叫最佳突破口,这是阅读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求知的欲望是开启思维闸门的钥匙,又是 思维的指南针。只有找准切入——突破口问题,学生才能兴趣盎然地去思索问题,去阅读理解课文。

2、要注意及时总结归纳,评价考核。

当引导学生把“主问题”解决后,整篇课文的课堂学习也已接近尾声,但并不等于学习的结束。应引导学生把当前所学的基本内容、基本过程整体回顾,整体建构知识,总结学习的优缺点。提示学生哪些问题在课后有深度自学和钻研的价值。设计迁移性练习,检测教学的成效。也可让学生自己设计练习,互考互练。

篇7:谈民族声乐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技能论文

——学习《如何指导学生学好中国古代史》有感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学科的学习,首先学习的就是中国古代史,如何做好历史学习的启蒙教育,对于学生以后能不能对历史学习充满兴趣、能不能掌握学习历史的正确方法至关重要。所以,在选修课的学习中,我重点学习了《如何指导学生学好中国古代史》这门课。

张汉林老师说:“过去我们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今天,我们应该把它改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场’。‘渔场’就是使学生自主探究的领域。”在此,“渔场”一词让我深思,给学生什么样的场,其实就是给学生什么样的历史课堂。那么,我应该怎么做好历史课堂的教学设计呢?通过本课的学习,以下几点使我的感受最大。

一、依据学情来制定教学的重难点

李明赞老师将《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一)》这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祖冲之。是源于上课之前李老师作的学情调查。他发现对于这三位科学家,学生最为熟悉的是祖冲之,因为他们在小学学过。李老师认为,本课教学重点定在祖冲之,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他们充分参与教学过程。“贾思勰”是学生现有知识的盲点,因此要让学生真正走入贾思勰的人生,对贾思勰的科学精神与人格魅力产生深刻印象。所以,李老师围绕《贾思勰种植农作物》图设计了精致的教学活动。从学生反馈结构来看,李老师的教学意图都实现了。这让我恍然大悟,为什么我的教学有时候会是教师和学生是两张皮,原来是我在设计教学重难点时,不是查看〈课标要求〉,就是寻找考点,以考点来确定重点,显示与学生的实际需要脱节,在课堂上难以符合学生的需要,学生就很难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教学中来,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不好。所以,本次学习,使我深刻意识到依据学情来制定教学重难点的重要性。

二、教学设计时,要为动态生成留有空间 1.不怕学生提问题,就怕学生没有问题提

贾海燕老师在教学《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一课时,针对学生的提问“水患真的是迁都的原因吗?”,鼓励学生积极查找资料,下节课勇跃发言,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认可和尊重,对其他的学生也会产生正向的刺激作用,从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以前,我怕学生提出问题,在有争议的地方,我总会躲闪,这是多么可怕的行为啊,长此以往,我教育的学生,恐怕只是简单知识的记忆者,没有了思考,何谈思想?所以,在以后教学中,我要多问学生有没有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

2.不要因为存疑而扼杀了探究的意义

学习历史是要将古人的经验化作今人的智慧,来指导我们的生活。所以,古人的经验不一定都是定论,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后,我会注意探究不必给出定论,甚至可以不给结论,该存疑时就要存疑。

篇8:浅谈声乐演唱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声乐演唱,艺术形式,声情并茂,技艺结合

众所周知, 每首歌曲都凝聚着词曲作者的心血, 蕴含着强烈的个人情感。对于演唱者而言, 要想完美演绎歌曲, 准确传达其中的精神与内涵, 必须从多方面入手, 提升自身的音乐表现力。那么, 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声音的表现力

(一) 深刻理解作品, 以声带情

由于时代、社会、民族、文化等不同, 每一首声乐作品的风格及其所要表达的情感都会有所不同。要想提升声音表现力, 完美演绎歌曲, 演唱者必须深入理解作品, 以声带情。首先, 了解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常常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 所以面对一首声乐作品, 演唱者切不可随意对待, 在没有深入理解时生硬演唱, 而要在演唱前对其作者的生活背景及其创作过程进行深入剖析, 了解越深, 对作品的感受便越深, 演唱起来自然越完美。其次, 了解作品的风格和内容形式。除了时代背景对歌曲的影响外, 不同的地区也会对声乐作品的风格和形式产生影响。如陕北民歌高腔凄美、新疆民歌鲜明欢快、蒙古民歌舒缓辽阔、青藏民歌高远奔放……要想准确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 演唱者必须对歌曲的风格和形式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然后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融入作品, 以局内人的身份进行设计和演绎, 这样才能更好地传达歌曲的情感。

(二) 提高声乐技巧, 以情带声

在平时的声乐练习中, 演唱者若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唱技巧, 使声音既有力度又有支点, 便可获得更大的把握, 精神饱满、精力集中地进行演唱, 实现以情带声。以高音训练为例, 很多人表示高音不易唱, 一旦遇到高音便会莫名产生紧张感, 甚至是恐惧感, 在这种心理压力下, 发挥总是不尽人意。要想改善这一现象, 演唱者可将高音引入自己喜欢的曲目中, 在情感的促使下, 紧张感便会逐渐消失, 自如地进行高音演唱。当然, 在这一过程中, 演唱者还要注意呼吸、共鸣、位置等技巧, 这样能够迅速提升自身的音乐表现力, 演唱时才能更加自如。

二、克服紧张心理

研究表明, 人只有在自然的心理状态下, 各个器官的肌肉群和功能才会完全处于一种平稳状态, 特别是发声器官的状态。很多演唱者在演唱时时常出现音域达不到的情况, 究其原因并不是自身能力有限, 而是败在了紧张的心理上。由于过于紧张, 演唱者在内心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担心, 害怕出现各种意想不到或无法解决的问题, 对自己没有把握, 自我怀疑甚至自我否定, 给自己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久而久之, 就会越来越缺乏信心, 越来越紧张, 每次演唱都会心惊胆战、焦虑不安。要想自如地演唱歌曲, 演唱者必须彻底放松下来, 相信自己, 消除一切紧张因素, 在既充满激情又放松自如的状态进入演唱, 这样才能展现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更完美地进行情感表达

三、提高艺术修养和文学水平

(一) 提升艺术修养

艺术修养对于演唱者来说至关重要。良好的艺术修养可以帮助演唱者更加完美地演绎歌曲, 起着锦上添花的重要作用。但良好的艺术修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它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需要以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这就要求演唱者在平时多学习、多领悟,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机会, 仔细聆听著名歌唱家、歌唱演员的录音磁带、唱片, 观看录像, 总结心得, 并将他们的优点挪为己用, 刻苦地练习发声、歌唱。只要功夫深, 便能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 有了这一基础, 他们便能在演绎歌曲时忠于作品, 正确表达。

(二) 提升文学水平

声乐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它包括文学、美学、史学、生理学, 音乐学、语言学、表演学等诸多学科, 这就决定了演唱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 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水平。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声乐演唱者必须在平时多加涉猎音乐文献和文学知识, 全面、系统地掌握各种音乐和文学理论, 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 这样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 体会歌词所表达出意境, 从而更加充分地进行歌唱。比如, 演唱一些诗词类的艺术歌曲时, 如果演唱者有一定的诗词功底, 其对歌曲的演绎就比没有这一积累的人好得多。

四、多与生活相联系

艺术来源于生活, 所以要想在演唱歌曲时达到声情并茂、真挚感人, 演唱者必须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 将歌曲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赋予其旺盛的生命力与鲜活的艺术形象。比如, 歌手李娜在演唱歌曲《青藏高原》之前, 为了演唱好这一作品, 她就到西藏地区深入体验那里的风土人情, 也正是有了这一积累, 才最终成就了李娜, 成就了《青藏高原》。可见, 对于歌曲的演绎, 不仅需要演唱者具备一定的歌唱技巧和良好的艺术修养, 还要懂得从生活中寻找灵感, 如此才能完美展现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

五、进行二度创作

声乐演唱中的二度创作, 主要是指在一度创作的基础上, 演唱者结合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 重新诠释与再现作品。这一过程对演唱者的演唱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为虽然声乐作品的词曲作者已经将对作品进行了一度创作, 但仍需要演唱者对作品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演绎, 进一步提升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美学品格。这就对演唱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演唱者必须对二度创作引起高度重视, 在深入解读声乐作品的基础上, 尊重作者的原有意图, 把握作品的原有风格, 适当进行大胆创造, 准确分析和处理作品。以歌曲《好运来》为例, 这首歌的曲风欢快, 旋律优美, 歌词大气亲切, 琅琅上口, 字里行间表达着老百姓的心声, 所以一直广为传唱。但很多人只是简单会唱, 却并没有传达出其中所蕴含的感情, 这便是缺少了二度创作所致。而其原唱祖海在演唱时就进行了二度创作, 对其中的一个字加了装饰音和下滑音, 使歌曲充满了甜蜜和喜庆的感觉, 直接打进了听众的内心。由此可见, 正确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 是每一位演唱者必须重视的必要过程。

总之, 声乐演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对演唱者的要求较高。要想在歌唱中很好地把握作品, 演唱者必须不断扎实自己的基本音乐功底, 提升自身的音乐表现力, 并在平时多感受作品、体验生活, 深入研究不同风格的作品, 通过自身富有情感的声调和具有饱满热情的歌声来与观众进行心灵上的交流, 达到心神的交融, 感动每一个人。

参考文献

[1]范义付.声乐演唱中气息运用误区分析[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7 (25) .

[2]徐琨, 张小军.声乐演唱者“怯场”析因及在教学中的对策研究[J].民营科技, 2008 (03) .

[3]张辽艳.浅谈“情之所至, 音之所生”在声乐演唱中的表现[J].科技信息, 2010 (02) .

[4]郭淑芬.浅谈声乐演唱中的基本要素[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01) .

[5]侯峰.试论声乐演唱中须注意的几个问题[J].大众文艺, 2014 (18) .

[6]苑琳.谈声乐演唱中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J].音乐生活, 2011 (03) .

上一篇:苏城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下一篇:逃避的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