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德育工作模式管理论文

2022-04-24

摘要走班制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在管理模式、德育管理、教学管理、班级日常管理、选课辅导、家校合作等学生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根本性的不同。要认真总结走班制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坚持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德育工作、建立全员育人机制,建立与走班制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强化班级日常管理,认真做好选课辅导,加强家校合作,使走班制得以顺利实施。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现代德育工作模式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现代德育工作模式管理论文 篇1:

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项目管理模式的探索

摘要:校园文化活动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自我提升、自主培养的重要载体。在项目管理模式与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管理中找到契合点对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探讨了项目化管理模式的引入及实施等问题,阐述了项目化管理模式在提高研究生自我培养能力、加强研究生组织建设、增强学校的指导和管理作用等方面的重要内容,展望了目前项目化管理模式在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发展前景,揭示了项目化管理模式在实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模式;自主培养

0 前言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校园文化内涵和精神的重要体现形式,校园文化活动倡导以学生为主导着,学生既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是实现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提升的重要平台,但很多校园文化活动在统筹和组织上以分散的形式存在,运作上无法得到较好的管理。

随着研究生规模的逐步扩大,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影响范围也逐步扩大。因此,改进目前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的管理模式具有尤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项目化管理与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

1.1 项目管理的概念与特点

项目管理是利用项目相关的理论与方法对项目及其资源进行整合、计划、组织、控制、实施的活动,它的目的是构建项目的目标管理体系,项目管理具有综合性、目的性、独特性和普适应等特点。[1]

1.2 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是高校中存在的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现,是教职工和学生共同创造的精神产品,它既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自我,也有助与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拥有越来越高的影响力和关注度。但由于研究生群体组成的特殊性,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和管理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生生源复杂、个人生活背景差距大;个人生活背景的差距很难将其快速凝聚为一个集体,加之年龄参差不齐,他们的性格特征更加明显,大都已经拥有了自己独特的思考模式和处事方法,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减少,所以在活动开展前期的沟通上就会有较大的差异,存在着一定的障碍。

(2)较强的自主独立意识,人人都拥有主事者思维。通过在大学期间的实践培养,研究生相较本科生多了一分自主独立意识,面对问题他们通常都会第一时间独立完成思考,并能快速作出判断和决定,而这种决定又是在快速权衡利弊或考虑是否喜欢的前提下形成的。所以,一个普通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或者一个普通的主事者是很难调动他们参加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

(3)参与过本科大大小小的各种文化活动之后他们对文化活动存在一定的厌倦性,他们对形式化的活动不感兴趣。相反,他们对学术的研究更感兴趣,他们更愿意把时间放在学术研究等能快速出成果的事情上,换而言之,他们更愿意去参与一些目标性、挑战性高的活动。[2]

2、项目化管理模式与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契合点

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和项目管理模式特征之间存在一定的契合点,他们拥有一定的相通性。這些契合点主要在理论、管理模式、管理组织、活动内容、管理工具等五个层面体现。

(1)理论层面:校园文化活动和项目特性相契合——目标性。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从各个维度来看都是以实现目标完成活动内容为原则,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都是围绕完成活动目标而行动。项目管理则是采用多层次目标管理,项目团队的成员在各自任务和目标的驱动下各司其职、分工合作,以完成总体目标为原则。

(2)管理模式层面:校园文化活动和项目系统关联性相契合——系统性。项目的管理模式是三维管理,分别是时间维、知识维和保障维,注重管理的系统性,强调对项目的开展的全过程管理,表现为项目立项后,对项目的分工分则、协同合作、和资源综合。研究生校园活动的系统性则体现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各指标的相互依赖关系,分解任务的关系。

(3)管理组织层面:校园文化活动大多是一次性的完成的活动任务,因此每一个活动不论是在目标、环境、组织、条件、过程、管理等各方面都存在特殊性,这一特殊性要求高度柔性的管理组织,而项目化管理组织就是典型的高柔度管理组织,它项目的性质决定。

(4)活动内容方面:从活动内容层面看,校园文化活动和项目都是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一般经历概念、策划、实施、和收尾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生命周期特征,只是在不同阶段偏重点不一样,项目管理中对费用、进度和质量控制方面的偏重在活动中则表现为对资源配置、监督及效果的偏重。

(5)管理工具层面:项目拥有成熟的管理工具,在管理上有较强的科学性,管理效果显著。校园活动开展在管理工具方面相对较弱,存在者各种冲突的出现,引进项目化的管理,在不同阶段设立不同的管理制度和评价监督标准呢,让校园活动开展更科学,能帮助取得更好的活动效果。[3]

3、项目化管理模式的引入与实施推进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

3.1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呈现形式

将项目化的模式引入到校园活动的开展中,那么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就是把每一个校园文化活动作为一个个的项目来做,以项目为基本单位,通过立项、答辩、审批、中期检查、项目验收、评价等维度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这种程序的应用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和整合校内外资源,促使活动效果的优质呈现。在项目化管理下,每一个校园活动就是一个小项目,研究生可自由组件团队申请立项,这既可调动大家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在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也能通过任务层层分解、责任到人的管理制度保证活动的有序进行。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模式的实施分四个步骤:计划、组织、评价、控制。要想活动达到最优的效果,就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对活动进行策划、组织、监督、总结评价。

3.2引入项目化管理在研究生文化活动建设中的作用

(1)有利于培养和发挥研究生的自主培养能力,在个人能力培养方面有质的提升。

项目化的管理在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实践,给予了研究生更多除学术研究项目之外的实践机会,立体培养了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实践,充分熟悉和了解项目的实施流程和评价方式,通过文化活动的方式帮助其明确项目建设的思路,让每一个项目的参与者都充分体验到归属感,明白协同合作的重要性,既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自我发挥、自由成长、也可通过这个平台自我剖析、自我完善。

(2)有利于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核心思想的确立。

和谐、共赢是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核心,而和谐的内涵是相互成就。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引进和实施帮助每一位活动的参与者懂得关爱、尊重,明白责任、担当,不忽略共同发展。促进了校园文化活动精神文明的建设,也利用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增进了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为研究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管理、评价建立基础,也有利于良好学习生活氛围的创造。

(3)有利于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质量的提升。

摒弃传统的校园活动管理办法,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利用项目化的管理办法,积极的与校内为各项资源配置打通,坚持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大范围的争取社会各单位、各企业的合作和资助,拓宽活动经费的来源,确保每一个活动高质量的完成,还能解决在校园文化活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技术性问题、疑难问题,这也是正是处于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点,他们往往更乐意去解决技术性问题、有挑战的问题。长期以来,就能由从被动的抓人搞活动向自发的组队搞活动、研究怎么搞高质量活动转变。

(4)能够对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加强管理与监督,有效推进活动质量的控制。因为项目的管理方法的科学性较强的管理方法,可以在活动开展实施的过程中启动不同的管理工具,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对活动开展的每一个环节给与监督和评价,及时发现活动开展中的偏差和问题,并有计划的进行调整和修改,确保不影响活动的最终效果,这种科学的制度化管理比主观的人为管理更科学、更公正。

3.4项目化管理在研究生文化活动建设中的应用与拓展

(1)项目化管理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利用项目化管理的方式在线上线下同步开展各类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对每一个活动的开展进行线上跟进和评估,提高活动开展的效率,控制了活动的管理成本和监督成本,也为活动开展增添了趣味性。

(2)项目化管理与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通过研究生在校园文化活动项目中的量化得分对其进行客观的综合素质评价,保证了综合素质评价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从根本上提高了活动参与的积极性,这种公正客观的评价体系确保了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长期有效性。[4]

(3)项目化管理与研究生学生活动组织相结合。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活动组织的凝聚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给予学生自由且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这种项目化的校园文化活动管理,学生可以自由的成立各种兴趣社团,为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贡献力量。良好科学的管理制度还能帮助优质的校园文化活动长期保存和传承下去,从而壮大研究生的团学组织和学生工作队伍。

4、问题及思考

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通过科学且量化的数据对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但由于研究生学习阶段的特殊性,一定程度上使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更加量化和公正化,这能公平的反应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同学的综合素质,但也有部分研究生更乐于投身到学术研究中去,大都时候会因为科研工作和重要学术活动等原因不能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5]因此,还是不能仅凭量化的加分来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通过多维度、多角度的来看待和评价这个问题。另外,部分学校除了学校研究生院对研究生进行统一管理外还有自己学院的研究生工作处,在管理办法和评价制度上是否同频也是应该考虑的范畴。[6]

参考文献:

[1]骆殉项目管理教程[M].第三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任新纲,罗伟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项目管理模式的探索[D]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

[3]赵振宇.试论项目文化及其建设[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4]何道偉.谈项目管理团队中的文化建设[]现代管理科学,2005 ;作者简介:唐琴,女,湘障大学商学院2008级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土研究生。

[5]张磊,陈谷纲.高校研究生群体文化建设探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 ,22(3):92-96

[6]杨铭.推行项目管理.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水平[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9.

作者:缪智文 何丽嘉

现代德育工作模式管理论文 篇2:

走班制学生管理问题探究

摘 要 走班制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在管理模式、德育管理、教学管理、班级日常管理、选课辅导、家校合作等学生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根本性的不同。要认真总结走班制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坚持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德育工作、建立全员育人机制,建立与走班制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强化班级日常管理,认真做好选课辅导,加强家校合作,使走班制得以顺利实施。

关键词 高考 改革 走班制 学生管理

The Study of Student management in Class-selection System

WANG Yu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80)

隨着高考制度改革在各省区逐步推开,越来越多的高中开始实行走班制。走班制是学生移动到自己所选择的课程教室进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1]它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在管理模式、德育管理、教学管理、班级日常管理、选课辅导、家校合作等学生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方面都有着根本的不同,需要走班制学生管理问题进行认真研究,以保障走班制的顺利实施。

1 走班制学生管理遇到的新问题

1.1 管理模式方面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管理理念是追求管理目标的统一化,管理组织具有明显的行政化特点,从学校领导、中层职能部门到班主任都形成了固定的管理制度和思维模式,具有学校“千校一面”、学生“千人一面”的特点。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唯一主体,班主任与学生的沟通、与家长的沟通是师生沟通、家校沟通的主要渠道。实行走班制,要提倡学生个性化、差异化,依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进行培养,要求管理方式多样化,管理理念和管理目标多元化。

1.2 德育管理

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之下,行政班是唯一班级组织形式,班主任职责明确,与任课教师联系频繁,对学生的品德操行和思想动态了解及时和较为全面。重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学生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意识。实行走班制后,原有的德育工作模式受到很大冲击,学生间凝聚力下降、集体荣誉感淡化、交往减少。一些学生发生的德育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有效解决,德育工作模式亟待更新。

1.3 教学管理

传统的教学管理实行的是由教务处、教研组、年级组统一安排教学进度,统一组织教师备课、教学要求基本一致、作业收取、发放程序固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变化情况易于掌握。实行走班制后,由于课程组合数量大,类型多样,给教学管理带来很多新问题,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需求选择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难度。实行走班制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同时如果教学管理疏忽,会出现课间秩序混乱,学生不能及时到相应教室等问题。

1.4 班级日常管理

传统的班级管理,组织严密、要求具体、管理标准统一的特点,班级管理以教务处、政教处为主管部门,班主任处于班级管理的中心地位,采取浓厚的行政管理模式。实行走班制后,行政班功能淡化、教学班功能增强,原来有效的学生日常管理的行政能力消融,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表现难以全面掌握,学生每天穿梭于各个教室中,容易出现课堂混乱、迟到早退等现象。班级文化建设困难,对形成培育良好的班风带来很大难度。学生的心理问题将增加。

1.5 选课辅导

与发达国家不同,走班制在我国实行的范围小历史短,试行走班制的高中领导和教师都缺乏经验。选课是走班制的核心,如何指导学生选课,对学校管理和教师的要求很高,这方面带来的问题主要有:首先,是学生对未来职业规划不清晰,学校在这一方面也缺乏指导经验,因此,在分类型、分层次的选课过程中会发生混乱。第二,进入高一后,学生对自己的学业水平和兴趣爱好缺乏必要的了解,也会给选课带来盲目性。第三,家长对于走班制这一新兴事物,也十分陌生,在我国的目前社会背景下,家长一般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大都依据薪酬、就业、职业社会地位为依据来进行选课,这都会给学生选课带来混乱。

1.6 家校合作

绝大多数家长抱着疑惑心态对待走班制这一新兴事物,家长缺乏必要的了解。走班制带来另外的问题是沟通主体多元化,原来主要的沟通主体是教务处、班主任,现在的主体是行政班的班主任、教学班的班主任和导师。实行导师制后,导师的作用很大,导师直接与学生沟通。而家长以习以为常的家校沟通方式与走班制要求差距很大。

2 做好走班制学生管理的建议

2.1 坚持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理念

一方面,把高中教育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解放出来,最大限度地实现高中学生个性化发展,以适应未来的现代社会信息化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高中的育人功能,将高中教育的育人功能与选拔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重视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

2.2 强化德育工作、建立全员育人机制

改变目前的以学校党组织、德育处、政教处主抓、以班主任主管的德育管理模式为全员德育管理模式。既打破原有的德育工作者与非德育工作者的分工,形成由学校各部门协调,行政班班主任、教学班班主任和导师共同发挥作用的多渠道的全员德育管理模式,所有任课教师都必须承担德育工作任务,提高德育工作素养。学校要加强对德育工作的投入,要将德育工作作为考核导师的重要指标,要注重对导师进行德育方面专业培训,高中要探讨利用多种形式对全体同学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改變陈旧的德育教育方法,利用灵活多变的教育形式。既要发挥传统的政治课、班会等德育工作形式,更要注重走课制形式下的课外社团、社会实践等新的德育形式。特别注重将学校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道德理念,进而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

2.3 建立与走班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首先,搞好课程设置。实行完全走课制的学校,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个体差异开好选修课,实行部分走班制的学校,也必须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好学校要求设置的国家课程和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在课程开发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学生的特长培养。其次,保障师资质量。要不断提高师资的质量,使教师的专业水平达到分层教学的需要,办学条件好的学校也要有计划地让部分教师到国内走班制成功的地区或出国学习,认真研究这些学校的教学经验,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鼓励教师创新教学形式,以培养学生能力放在第一位,知识传授放在第二位,要精心设置教学目标,不同层次的课程,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明确各自应达到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业考评的方法。再次,做好精细管理。实行走班制后,由于我国目前的教室设置是按照班级授课制设置的,学校应对传统的教室进行适当的改造,尽可能多设立多功能教室,最大限度地方便学生在不同科类教室间的行走。对于作业收缴的时间、地点、程序要有明确的规定。要改变目前教师集中办公的设计,尽可能将要老师的办公区与学生的教学区融合在一起。在新开发的城区,应按照走班制的要求,设计教室的空间排列。第四,形成具有自己学校特点的课程组合,建立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建设,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2.4 强化日常班级管理

顺利实施走班制要求学校班级日常管理,实现规范管理向精细管理、从对学生的统一评价向个性化发展评价的转变。在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的情况下,要充分发挥行政班与教学班班主任的管理职责,明确任课教师是课堂教学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也是教学班各种日常事务的主要负责人。教学班也要建立相应班级组织,设立学生干部岗位,要特别重视班长、学习委员等学生干部的作用,制定学生干部岗位的职责,解决好课堂考勤、学习辅导、作业收发这些细节问题。全面实行导师制,除了那些年纪大、体弱多病、领导事务繁忙、管理能力十分弱的老师外,所有教师都应担任导师,[2]导师原则上从高一起任职三年,全程负责高中学生的指导。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必须控制导师的指导人数,原则上不应超过10人。学校要建立班级管理工作平台,整合有关学生的大量信息,了解学生的动态,及时反馈,处理好各种学生日常管理问题。

2.5 认真做好选课辅导

首先,要认真选择选课模式,对走班制的模式教学形式,有三种形式可供选择,即渐进式选择、组合式选择、全员全选选择模式。从目前我国实践模式来看,基本采用前两种模式,从目前我国的教育资源来看,实行全员全选模式的条件不成熟。渐进式选择模式的特点是先体验后选课,这种模式对学校师资要求高,要有充足的人员储备,组合式选择模式可按两种方法进行选择,第一种是学生先进行预选,学校统计结果,根据结果设置选考组合;第二种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的精心研究设置若干选考模块,每个班有3至4个选考模块。无论是哪一种选课模式,都有其利弊,学校选考组合的时候要根据学校的情况,充分考虑考生的要求,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的。做好选课指导,首先,要求教师对模块所对应的高校专业的培养目标、对学生的素养要求有充分的了解。其次,要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发展潜力也要有比较充分的了解。最后,学校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得到家长的支持与理解。在选课辅导中,学校要坚持育人为本的导向,充分考虑学生的选择需求,绝不能将升学率作为考虑选课组合的主要依据。不能单纯追求考入名牌大学的升学率。

2.6 加强家校合作

目前,实行走班制学校的家长都有较好的教育背景,能够对走班制进行理解判断,并能基本配合学校实行走班制改革,但在上海、浙江、高考制度改革实行后,大部分省区在2018年也开始实行高考制度改革,开始实行走班制。届时,家长的教育背景和职业背景颇为复杂,学校需要家校合作,让家长了解走班制的规则和要求,配合学校做好各项工作,特别是理解和支持以育人为主的正确导向的学校,防止产生逆向的压力,逼迫学校走向盲目追求升学率的错误方向,违背了高考制度改革的初衷。

参考文献

[1] 马辉辉.走班制的实施与注意问题[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2).

[2] 纪德奎,朱聪.高考改革背景下“走班制”诉求与问题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6(10).

作者:王玉

现代德育工作模式管理论文 篇3:

中等职业学校管理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摘要:学校管理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中等职业学校目前运行的金字塔型科层管理、职能型管理等模式存在诸多弊端,严重影响职业学校的发展。构建辐射型的组织管理、形成规范科学的管理工作程序,是职业学校改革和创新的必然。

关键词:职业学校;管理模式;辐射型组织管理

一、现行中等职业学校的管理模式与存在的问题

什么是模式?目前,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大英百科全书》等权威工具书中均没有设置相应的条目。《说文解字》解释:“模,法也。”[1]在我国古代,人们以材料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模,如“以木曰模,以金曰镕,以竹曰范,皆法也。”[2]即“模”是一种科学技术或方法。《现代汉语辞典》解释“模式”的意义为:“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3]《国际教育百科全书》对“模式”的解释是:“对任何一个领域的探究都有一个过程,在鉴别出影响特定结果的变量,或提出与特定问题有关的定义、解释和预示的假设之后,当变量或假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到系统的阐述时,就需要把变量或假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合并成为一个假设的模式”,“模式可以被建立和被检验,并且如果需要的话,还可以根据探究进行重建。它们与理论有关,可以从理论中派生,但从概念上说,它们又不同于理论。”[4]

中等职业学校管理模式,就是指中等职业学校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政策、法规指导下,依据教育管理思想、遵循教育管理规律形成的教育管理过程比较稳固的管理程序和方法的策略体系。现行中等职业学校管理模式主要是金字塔型科层制管理模式、职能型管理模式、科层-职能型管理模式等。

1.金字塔型科层制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包括三个主层次:决策层—中间层—实践层。校长、副校长为学校决策层,负责制定学校培养目标、发展规划等;教务处、学生科、总务科、教研室等为学校中间层,负责学校有关制度的落实;班主任、学科组等为学校的实践层。每个主层次之下还有小层次,如教务处下有学科组、教研组;教研室下有教科研组、技能鉴定组、产品研发组等。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管理模式大多属于金字塔型,其基本特点是:管理层级繁多,过多层级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管理效率降低,效能不高;权力集中,向上负责;学校安排高度统一,忽略了各人员阶层的个体差异。学校办学缺乏自主权、积极性,缺乏生机和活力,没有自己的特色。

2.职能型管理模式。职能型管理模式由三层结构组成,顶层为校长,中层为各处室,底层为各教研组及年级组,各层级实行垂直领导,对上负责。这种管理模式的优点是上下级关系简单明确,便于统一指挥,职能分工专业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学校教职员工因工作性质一致,有共同语言。缺点主要是职能部门之间联系较弱,易发生职能性冲突,工作协调性差,不利于发挥团队精神。

3.科层—职能型管理模式。该模式是在学校复杂业务的情况下设立相应的职能部门,如设立教务处,研究制定学校教学制度、开展教学质量评价、研究学校课程设置和学生评价办法、指导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并合理高效地使用教学资源;设立教研室,对学校的教学、科研进行指导督促;设立学生科,对班主任队伍建设、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等进行有效研究,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等。科层—职能型管理模式实行直线部门统一指挥和职能部门参谋、指导相结合的组织管理。优点是部门分工明确、指导管理效率较高、上下关系和谐,缺点是结构复杂,各主管部门之间容易产生矛盾。

4.扁平型的组织管理模式。[5]扁平型组织结构是在上述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将原来五到六个层级压缩到决策层(校长团队,包括党组织、工会、民主党派等监督制约部门人员)、协调层(主任、组长)、执行层(教师、学生)等三到四个层级,将原来集中在上层的管理权、部分决策权等下放到年级、学科组这一管理基层。扁平型的组织管理模式是经过改良的金字塔型管理模式,优点是中间层次少、口径宽,管理重心下移,上下级可直接沟通,信息能够快速、准确地上下传递,对各种情况和问题的反应快、管理效能高。缺点是部门之间等级层次明显、各管理层尤其是执行层的学生与其它各层的交流存在障碍,教育资源的利用不透明。

5.多学段型管理模式。学校总组织下设中专部、大专部、技能培训鉴定部等,学校总组织仅保留财务预算、人事任免和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各部教学、管理等相对独立。主体属金字塔型,兼有科层-职能型管理结构,这种管理形式有利于调动各阶层的办学积极性,但各学段存在重复设置管理机构和人员的情况,造成学校管理成本增高,同时容易滋生本位主义。且由于各部相对独立办学,在教学、德育、校企合作等方面整体设计不足,各学段人才培养的层次性、连续性不强,协调性差。

二、管理模式改革探索

1.构建辐射型的组织管理结构。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管理组织结构主要是金字塔式的,这种组织结构权力过于集中,管理层次多,缺乏横向联系,管理幅度小,对变化反应慢,尤其是学生与学校管理层的交流被动等,已严重制约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中职学校的管理改革和创新要求必须改变传统的金字塔式的“集权结构”,建立辐射型、开放式的“现代结构”。辐射型的组织管理借助数字化的校园管理平台,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金字塔”管理结构。如图1所示,辐射型的组织管理结构内部即学校校长及其管理团队、教师、学生都是教育资源的平等利用者,三者之间的交流民主、透明、渠道顺畅。管理不再是一级对一级负责式的层层分段管理,而是将管理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岗位。传统意义上的管理部门、人员的职能等已不再是管理,而是服务。学校内人人都有决策发言权、人人都是管理者,学校管理结构呈辐射状和网络化特点。

2.加强校长及其管理团队的领导能力建设。学校校长及其管理团队的领导能力建设是学校管理组织建设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校长团队的思维能力建设、调查研究能力建设、战略执行能力建设、资源整合能力建设、民主管理和依法治校能力建设、人事管理能力建设、协调沟通能力建设和创新能力建设等。加强校长及其管理团队的领导能力建设,一要按“产品”实现的过程设置职能部门,将质量责任分解到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就业服务、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等职能部门;二要明确职责,形成职能部门之间分工明确、协调有力、管理有序的格局;三要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充分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形成人人都有权参与决策、人人都是管理者的管理格局;四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学校的水平。

3.不断优化校园数字化管理平台。校园数字化管理平台是辐射型组织管理的物质基础,借助数字化管理平台可实现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缩短管理时空距离,彻底转变管理方式,使管理从命令和控制转到集中和协调,从纵向交流转到横向合作、资源共享,使学校的中枢神经处于充分解放状态,从而极大地提高管理效率。优化校园数字化管理平台一要超前设计,校园数字化平台主要是通过校园网络、借助系列教育管理软件等来实现管理的,这些软件的设计和开发一定要有超前性,绝不能发生刚建立就显落后需要淘汰的问题;二要加强人员培训。不仅要培养、培训核心技术人员,还要进行全员培训。要让学校的每一个人都能熟练运用校园数字化平台,能从中顺利获取教育资源;三要不断更新内容和维护设备,确保数字化平台的正常运转;四要不断研究和创新,使学校管理保持青春和活力。

4.建立健全新型的学校管理制度。辐射型的组织管理是一种全新的学校管理模式,中等职业学校目前执行的各项管理制度多是在金字塔型管理模式下产生的,这些制度不论是理念,还是操作程序、办法等均与辐射型的组织管理建设相矛盾,建立和健全与辐射型的组织管理相适应的各项管理制度,是构建辐射型的组织管理模式、提升中等职业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

5.形成规范的管理工作程序。规范的管理工作程序,在管理的诸多内容中占据着十分突出的地位。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管理除在推行辐射型组织管理结构、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等的同时,还要制定科学、规范的管理工作程序,做到按制度民主管理,重过程、重结果。既要防止管理过程中的随意性、一言堂,又要防止不深入实际仅依靠机器管理的盲目性。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中文大辞典编纂委员会.中文大辞典(第17册)[M].台湾:“中国文化学院”和“中国文化研究所”,1982.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辞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4]托斯顿,等.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6卷)[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1.

[5]王春花.学校组织结构变革的动因和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7,(7).

(编辑:陈见波)

作者:赵明星

上一篇:上市公司分析财务报表论文下一篇:绿色制造技术加工工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