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教学法运用下的音乐论文

2022-04-29

摘要:本文对放在“学院派”语境下的中国民族民间舞编创进行探索式研究,以“身体味道”作为关键词切入,以硕士学位作品《味道》,共同論证“味道”在民间舞编创当中的价值和文化延续。以“身体味道”的角度来探索民间舞编创思路,是将文化感带入到舞蹈创作中去,是在“情”与“风格”相加之下产生的顿悟。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趣味教学法运用下的音乐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趣味教学法运用下的音乐论文 篇1:

趣味音乐 魅力无限

【摘 要】趣味课堂是开展多样化音乐课堂的基础,也是提升学生音乐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课堂是教师趣味教学的主阵地,通过打造趣味课堂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音乐学习需求。因此,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等打造多元化的趣味课堂成为当前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从小学音乐趣味课堂的重要性入手,简单地提出了一些音乐趣味课堂构建的策略,力求推动多元化音乐趣味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小学音乐;趣味课堂;构建措施

音乐趣味课堂的组织一方面能够拓展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能够完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体系。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思路等诸多方面,组建趣味课堂既能提高学生参与音乐课堂活动的兴趣,又能够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奠定基础。

一、构建趣味音乐课堂的重要性分析

首先,趣味课堂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音乐学习需求。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兴趣爱好相对广泛,趣味课堂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音乐的魅力。趣味课堂并不是简单的游戏课堂,而是借助多样化、灵活性的音乐活动,从多维度入手,选择多样化的音乐教学手段和方法,搭建多元化的音乐活动平台,满足小学生的多元化音乐需求[1]。

其次,趣味课堂能够推动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音乐是古老的艺术语言,是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助力。趣味音乐课堂包含了丰富的音乐资源、音乐活动形式,能有效完善低年级音乐教学形式,推进小学音乐课堂改革的进程。

由此可见,小学音乐趣味课堂的构建对于学生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音乐教师要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从多维度入手,全面考虑音乐课堂活动,推进小学音乐趣味课堂的组织与实施。

二、构建趣味音乐课堂的策略分析

(一)趣味导入,激发兴趣

趣味导入是构建趣味课堂的基础。多样化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够以趣味化的形式,引导学生快速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为后续的高效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2]。

首先,课堂趣味导入要符合音乐学科的特征。其次,要兼顾低年级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以及当前的学习能力和音乐基础水平。教师可以创设多元化、轻松化、灵活化的音乐课堂导入活动,引导学生快速投入到课堂中,从而为构建高效音乐课堂奠定坚实的

基础[3]。

教师可以采取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多媒体导入法、表演导入法等。教师应当从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入手,力求通过优化导入措施,拓展学生音乐学习思路,满足学生音乐学习与发展的需求。在多媒体导入法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将课堂导入部分的内容以动静结合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借助音频、视频等展现重难点知识,充分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故事导入法能抓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征,借助故事引入当堂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一方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对后续的内容产生更加积极的探究意愿。谜语导入法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将教材内容的主角通过谜语、歇后语等一些文字性的游戏带入课堂中,让学生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猜出谜底,感知音乐学习的趣味性特征。

如猜谜语导入,以《飞呀飞》中《蜜蜂》部分的学习为例,小蜜蜂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昆虫,教师可结合学生对小蜜蜂的了解,创设趣味化的谜语导入情境:

教师:同学们,在今天的课程开始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吧。这次我们的谜面与以往有所不同哦,是一段优美的音樂,谜底是一种小动物。大家认真听,然后说一说自己听到的结果。(教师播放音乐,展示谜面中小动物相关的特点,如声音等)

学生根据自己听到的音乐的内容自由给出答案。学生一:老师我觉得音乐中播放的声音很像蜜蜂嗡嗡嗡嗡的声音……学生二:老师我觉得音乐的速度很快,就像是小蜜蜂快速飞翔,扇动翅膀的声音……

此部分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已知的音乐知识来描述谜面中的音乐形象,将音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效地结合起来。此时,可能有的学生猜出的答案并不是教师想要的答案,那么教师不要急于纠正学生的答案,而应检测学生能不能正确地分析出音乐因素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增加“谜语”的难度,将猜小动物的谜语活动进行拓展与延伸,逐渐融入“猜乐器”的环节,为后续课堂中乐器教学奠定基础。

如此,趣味化的课堂导入环节一方面能够检测学生的音乐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加顺利地引出后续内容的学习,一举两得。

(二)趣味教学,拓展形式

趣味教学是音乐趣味课堂的关键步骤,音乐本身就是对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音乐教学的目标不仅在于知识的讲解与学习,更重要的是于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以及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因此教学方法的拓展是趣味高效音乐课堂构建的重要问题[4]。

低年级学生音乐知识积累相对较少,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可以偏向于趣味、灵活等特征,如游戏化教学、合作教学、简单项目教学等方式。让学生能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自主思考、自主感受音乐的魅力。

同样以《蜜蜂》的教学为例,此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多样化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聆听中获得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体验,并且大胆地模仿和表现。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借助课堂互动引导学生从多维度感受音乐的情感。以其中某一片段为例,学生在经历了猜动物、猜乐器的趣味导入活动后,教师可利用师生互动,借助音乐的感染力,引导学生用肢体语言表现出音乐的情绪。

教师:同学们,我们听到的音乐都有哪些旋律呢?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画一画旋律线条吧!先用右手画一条弧线,然后再用左手画一画,最后站起来……(学生跟随着音乐的节奏和教师的语言提示,做出相似的动作)看一看自己变成了谁呢?

学生:小蜜蜂,可爱的小蜜蜂……

教师:同学们,真是太棒了。刚才我们听到的音乐就是舒伯特创作的著名乐曲《蜜蜂》,那么刚才我们听音乐的过程中,你们觉得是一只蜜蜂在飞舞,还是一群蜜蜂?

学生:一群小蜜蜂在欢快地跳舞呢!

教师:哎呀,老师也想和你们一样变成小蜜蜂,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比赛一下,看看谁能够最快抓住音乐的节奏,用动作表现出音乐的节奏,然后在音乐结束的时候立即停止自己的动作吧。

在课堂互动游戏中,教师可通过创设趣味游戏,反复地播放乐曲的内容,引导学生用心聆听音乐,用自己的耳朵“感知”音乐的节奏、情绪,激发学生的音乐情感。除此之外,互动游戏教学活动也能营造和谐的趣味活動环境,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后续的音乐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趣味活动,满足需求

趣味导入是基础,趣味教学是关键,那么课堂内外趣味活动计划的落实,则是满足低年级学生音乐学习需求以及个性化发展的保障。游戏活动的组织能够从多维度引导学生深入到音乐课堂中,探究音乐课堂的价值和意义。

以往课堂中的音乐活动,乐器都比较单一。在多样化的音乐活动中,教师将不同的乐器分发给学生,充分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可将碰铃、三角铁、竖笛、非洲鼓等不同类型的乐器融入到教学活动中,通过乐器合奏、伴奏等方式,创设音乐故事情境,充分挖掘学生使用乐器伴奏的潜力。合作活动中,学生可选择自己擅长的乐器设计小组合奏乐曲,然后进行分享。在分享过程中,教师还能够观察学生的乐器使用情况,发现其特长与优势,从而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指明方向。

总之,趣味音乐课堂能够展现出音乐课堂的魅力,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音乐活动需求,同时借助多元化的音乐活动还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音乐学习思维,进一步推动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提升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婷婷.趣味音乐教学  展现素养风采——浅析核心素养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5).

[2]董海霞.趣味教学模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A].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19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

会: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

[3]潘艺丹.趣味引领  炫彩音乐课堂——柯达伊教学法在小学合唱教学中的运用[J].中华少年,2018(31).

[4]傅蕾颖.团队互动  勾勒优质音乐课堂——小学音乐趣味团队互动课堂的建构策略[J].戏剧之家,2020(1).

【作者简介】

吴青青(1990~),女,汉族,浙江杭州人,本科,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音乐教学。

作者:吴青青

趣味教学法运用下的音乐论文 篇2:

论“身体味道”在民间舞创作研究中的意义

摘要:本文对放在“学院派”语境下的中国民族民间舞编创进行探索式研究,以“身体味道”作为关键词切入,以硕士学位作品《味道》,共同論证“味道”在民间舞编创当中的价值和文化延续。以“身体味道”的角度来探索民间舞编创思路,是将文化感带入到舞蹈创作中去,是在“情”与“风格”相加之下产生的顿悟。只有尊重民间舞文化本身的味道,才能激发出身体最本真的反应,也是最接近舞蹈本体的反应,不是类型化、程式化的重复思路,反而是在编创之时的一些耐人寻味的有效启示。

关键词:“身体味道”  民间舞  舞蹈创作

一、何为“身体味道”

(一)民间舞突出的味道

“中国人以味论道,曹植有“味道忘忧”之说,葛洪亦有“潜志味道”之论。中国人以味论知,不独知之从“口”,且对事物认知考量被称为“体味”“品味”“寻味”“解味”,还有“斟酌”这一更为形象的指称。”咬文嚼字间道出了文化审美的品味,认为五官六感下“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之美更胜于“眼见为实”的视觉直接。中国人不喜欣赏单只停留在眼睛所能看到的理性层面,更加爱用“虚实结合”的感性审美方式评判艺术作品的优劣。这点可以从笔墨丹青、古韵音乐、雕刻绘画中追寻到痕迹。流芳百世的大作,必是虚与实结合的典范,韵味之余还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审美趣味在里面。

“味道”这个概念不单单是舞者的身体里迸发出的文化审美延续,而是中华大地上下五千年文明中流传在血液里的共识。如果深究下去,味觉之道,即会是打开从古至今文明的突破点,一个古老而又独特的视角。

舞蹈终归是用身体说话,身体也并不单单只是传达舞蹈艺术的媒介这么简单。首先要分清楚的一点就是,我们的身体是一个文化显现,而动作是表达身体承载的舞蹈文化时的一个方式,是基础而绝不是主导。我们要肯定的是身体内在承载了舞蹈文化,才能转化为动作的表层显现,而不是反从动作入手去镀金出身体中应有的舞蹈文化。换句话说,就是要拿身体来跳舞,而不是用动作去跳舞。

“元素教学法”是学院派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的步骤,对于推动民间舞学科的整体发展是相当有意义的。但再好的教育模式都会有顾及不到的地方,比较明显的是其对于动作总会有一些“规矩”,老师希望学生们接近标准,个体融入群体,而且教师之间也会为了标准去争执哪个才是真正的“范本”,是否从这一点上就已经丢失了部分“味道”?

对于动作“规矩”,也就是长久保留下来的评判“优秀”的习惯让我们容易苛求“亮相、造型、舞姿”等等,但却未在反复练习中去体验藏在动作背后自我身体原本的释放。笔者想如果教师或是编导多去引导这方面体验的话,每个人都会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模样,也会体会到身体真正起舞的奇妙。

我们对当下中国的舞蹈编创应当遵循的文化根基进行探讨时,不难发现其实当下的中国舞蹈人多少会堪忧文化源混乱、取材无新意、审美方式单一的问题。这种种现象在高举创新的今天显现得尤为突出,原因是大家都在忙于找到属于自己独特的“话语方式”,料想用外在的拿来主义来包装自有的素材积累,所以会出现一些看不懂的民间舞。为什么直击民间舞呢?理由就是它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舞种之一。但反过来也可以说,正是由于它充分可追根溯源的性质,导致它的文化限定十分苛刻,多一分少一厘都可能偏离了文化背后的身体味道。

“学院派”民间舞,无论教学还是创作,都是源于民间却高于民间,在左右摇摆的时候站住自己脚下的立场是非常重要的。此时的“身体味道”,就是抓住了民间舞本身灌入血液里的文化基因,不要可圆可方,混沌不清,这不是民间舞朴实的本质,也是民间舞突出的味道。

(二)编导思维的引线

将“身体味道”作为一种方法来引导实践,那么在民间舞编创中最有意思的一点就是会引出另外一条截然不同的线索:一切都是为了还原“味道”而不是还原动作,先去除动作逻辑思维,换成以风格动律为基础,先找到传统民间的舞蹈方式,再以人物内心情感结构为发展,淡化动作的组合意识,一切由“心”出发。这与普遍的“先写结构再谈想象”完全不同,出发点在感性与理性的交织间,让“味道”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编导的舞蹈语汇,就是将那虚幻的东西变实。“味道”本身是虚的,但是它背后强大的文化传统却是实的,它承载的成百上千年的历史积淀也是实的,是我们在文化追寻路上指引的明灯。舞蹈思维特性区别于文学思维特性,“两者间说白了就是‘做虚’和‘虚做’的问题”。

在作品《味道》的编创之前,笔者试着用“苦”“辣”“酸”“甜”四种味道字眼含义本身去获取灵感。事实证明此路不通,实际的味蕾记忆并不能直接引起笔者内心的情感起伏,存在于舌尖上那物质层面的刺激无法直达精神层面的共识,也就无法由心激发出那一刻的身体反应。这四个味道词的形容,是人们对自身的情感表达“无以名状”后自然而然嫁接的共识,是从内至外的反刍,而不是外部刺激下的本能反应。

“味道”是遵循身体内潜意识中散发出最本真的理解,抓住这个理解并真切地给予它继续发展的持续力。这个持续力的根源,放在民间舞创作的语境下时,也就是来源于民间传统文化当中的精神内核。最后身体中迸发出的最原始冲动,让味道自然而然地从身体里流出来,随心而动,随情而舞,实质也与民间文化里张扬的生命力异曲同工。

对于教员来说,“味道”也是相当具有提示意味的,特别是在教材组合的编创时,有这个“指明灯”在,即使再如何脱离了原始也丢不了乡土情怀。而对于演员来说,跳得“有味道”是自我二度创作的优秀表现,是舞感在长期训练修炼下的自然流露。片段、组合、剧目、舞剧,无论从临摹前人角度,或是自我琢磨角度,都不可或缺地受“味道”指引。

二、为何“身体味道”

(一)尊重身体的原味

如果说上文提及的“身体味道”的词语属性是名词,那么接下来将被归属于动词而“为何”则是以审视的姿态来针对性探讨如今对于传统民间文化的态度,以及我们应该以一个怎样的思维去主动探索“味道”在当下时代舞蹈里的发展前景。

中华大地上的五十六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舞蹈身体语汇,是随着自然环境及人文历史所留存至今的。在此,首先将原始的素材称之为“原味”,(此处的素材指的是未被提炼和加工的原始动态)一是区分开“学院派”的“元素”,二是强调它的原生性。

其实说起民间艺人的看家绝活儿,也许都称不上创作中直接的“素材”。因为大多数老艺人的那两下子看家本领,都是以即兴的方式呈现在大众眼前的。那日积月累展现出来的随性,特别是参与过导师的“汉族民间角色对舞研究”这个课题之后,更是深深惊叹于民间艺人的反应速度和身体智慧。

记得曾经去藏区采风时拜访了西藏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主任江东副教授。在数次交谈之中,老师屡屡提起对自己家乡的舞蹈文化延續深深的堪忧感。而后偶然间也看到其文章《试论“学院派”民间舞缺失的“生态”背景——以藏族民间舞蹈教学为例》中提出对“学院派”舞蹈话语权的肯定以及文化感的质疑。有类似看法的并不止江东老师一人,现在越来越多关注于舞蹈本体的舞蹈人说,更愿意去为之努力传承的是属于民间那份淳朴的原汁原味,以及在不同环境变化之下不变的风格动律和人文情怀。

“从注重心态体验人手并注重其核心本质的强化训练,在动势上动律上不再去刻意追求线条的刻度,而更注重内在气质的培养下不轻易丢失文化感的“学院派”民间舞。”

“心态体验”“核心本质”“内在气质”“文化感”,这些个关键词是对“学院派”民间舞发展的期许,也是对于属于民间舞“原味”的极好诠释。

(二)编导感觉认知下的调味

1.调味定制

民间舞“原味”如果是根,那创作出的民间舞作品就是枝和叶;“原味”如果是源,那编导认知下的民间舞就是分流的小溪、江河与大海。如同笔者一开始所说,“感觉”是属于带有个人主观色彩的反应,故编导在“原味”的共性之道中找寻属于自我的个性表达,就是创作中感觉认知的体现。

这个体现之前的工作,就是编导的“调味”。想不破坏原始的前提下还要有创造性突破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稍不留神这个火候,很有可能反会比不“调味”时更差劲。有时你看一个民间舞作品,表面花里胡哨却把不住它的内核到底是什么,没有体现出本身民间的味道,反而被自认为的新颖而改的面目全非。但有的作品观众初看都没发觉源头在哪,但是在发展变化当中,慢慢地那个原味就溢了出来,越来越浓厚,反而会有一种惊喜感,这是编导加入独特视角以及切入点后的“调味”。

在我们刚刚尝试编创民间舞的时候,每一个可再塑造再“调味”的信息点都不要放过。如云南花灯最为典型的“崴”动律,从小崴到正崴再到反崴,同是一个身体规律动势,但却可以展现不同的情绪与人物心境。如果刚好契合上编导想要的感觉初衷,那就可以将本属于民间的身体原味“高于生活”了。再比如胶州秧歌中的“正丁字捻步”,如若只将这一个单一步伐做到身体可控的极致,除“拧、捻、抻、韧”之外没有任何干扰元素,这个本来是共性认知的秧歌基本步就调入了编创者一丝个性感觉认知下的意味延续,留下来的是极大的想象空间。

2.专属味道

采风之余也在思索,艺人们除了日久成习的技艺醇熟之外,还有没有另外引领他们内心的那个方法?

在对比影音资料后逐步发现,其实是有方法的。每一个回眸对视、每一次技术爆发、每刹那步伐停顿,都遵循了一个规律——随心走、随情舞。再加上技艺本能,就成了在我们看来的“有味道”。

每位艺人都是独一无二充满着个性色彩的角儿。他们展现的既是共性的“原味”,又是一次次跟随着个体情感走向的“调味”。正是二者碰撞下定制出这充满个性张扬的专属味道,才令民间艺人的表演极具艺术表现力。

那么笔者从这样的“1+1>2”的公式中,得到许些启示运用到毕业作品《味道》的创作时,确定了“在不可丢失原味的基础上最大化调味”这样一个思路。在尽可能不破坏民间原始风格动律的基础上,无限挑战自己的想象力,定制属于个人理解下的专属味道。不丢失的是传统民间文化当中的精神内涵,将古老和地道的文化感提纯到笔者对于“身体味道”的理解中,做一台属于中国文化的作品。

三、如何“身体味道”

(一)浅尝不止于《一点甜》

1.“甜”之风格

笔者所创作的“甜”是幸福日子的味道,是在经历了“苦、辣、酸”后格外鲜明的“甜”味。在编排《一点甜》之初,是明确从主题开始构思的,特别是“甜”这个提示,在舞蹈中的素材选择、动律拿捏、音乐搜索、情感表达方面都起到极大作用。编创之时不断的提示自己不仅是要“甜”在眼里、“甜”在嘴里、“甜”在心里,还需要更多地找寻舞蹈背后支撑的浓厚风格味道。

之所以选择云南花灯作为动作素材进行编创,一是因为汉族民间生活与作品中所营造的“日照炊烟”最为吻合,二更是因为花灯动律元素特别适合表达心中的点滴幸福。尤其是“崴”这个动律,从“小崴”“正崴”到“反崴”,它是在同一个动作轨迹当中进行的不同转换,但这相近却相异之处又能引发无数的编创思路。与其说是笔者选择了“崴”,不如说是“崴”促成了《一点甜》的最终形成。

2.“甜”之情感

作品的一开始,就是围绕着家中厨房展开的。“一双手,一把扇,每当太阳斜照在灶台上,五味杂陈便有了新的期待。当炊烟升起的那一刻,是家的味道,日子的味道,也是幸福的味道。”——这是《一点甜》的作品简介,是在强烈的创作情感冲动下,久久余音绕梁在脑海中的文字。

舞蹈中这个味道感受是随着情感变化而逐步开始浓烈的。蹲在灶台边生火时,是淡淡的“甜”,它绕在笔者的想象里;出门到乡间地头采摘时,是辛苦的“甜”,它化在奔波的脚步里;回到厨房开始炒菜时,是激动的“甜”,它藏在狼狈的手忙脚乱中;打开锅盖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时,是幸福的“甜”,它包裹在笔者吮吸的舌尖尖。不同程度的甜味在情感逐渐高涨的过程中经历了四次翻滚的变化,每次都要更为清晰和确切。随着崴动的身体在笔者的内心膨胀着、升华着,最终坐在灶台边回味的那一刻,多少也让观赏者感觉到了内心情感“幸福的味道”。

(二)作品《味道》的编创思路

1.四味结构

在经历《一点甜》的编创及演出的实践后,笔者更加确定了“身体味道”这个理论下的思维方法的可行性,以及对味道的选择态度可以运用扩充在毕业作品当中的肯定。那么既然已经有了甜,何不将能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更多形容语汇抓住,诠释情感之间也更多地展现出民间舞的味道呢?所以笔者选择了余下与之对等的“苦、辣、酸”作为整体四味结构,选择了汉族民间舞作为风格支撑,选择了自己作为“女人”的身份进入不同情感味道的角色塑造中。

万事具备后,差的是编导对于每幕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的考虑。在风格与情感字眼之间要找到巧妙并合理的对应。比如说,到底是花鼓灯来表现“酸”还是山东秧歌?到底這个“酸”是不是指的就是吃醋的那个味道?等等如此需要具体化的问题,将自己死死困在了自己设的局里。在自己混沌不清之时,导师田露教授的一句话点拨了我——“这个味道不是指你要做物质上的“酸”或者“辣”,而是精神层面所体会到的那个味道,情感加风格的味道,从思想再到身体。”茅塞顿开,醒悟到自己的浅显,想的都是太表层可见的,而不是能引起深究且共鸣的认知。

所以在其后的编创当中,笔者将“苦、辣、酸、甜”这四个味道不直接与动作属性挂钩,而是选择与需要表达的情感而非情绪挂钩,在完善的考虑后,再去分配风格的先后顺序。所以最终作品的呈现,并没有遵循观众角度惯常思维中的“四个味道准确对应着四个不同地区的汉族民间舞”,按理说这样没错而且有迹可循,但是这样的常理会迫使笔者放弃原始初衷里身体味道本身更应该对应的那个选择,所以笔者宁可选择了不合常理,也不保留看似合理的“不近人情”。

2.限制中的突破

吕艺生院长曾将民间舞划分为“两大类,三个层次”。简单地概括就是从民间自娱到舞台民间舞到艺术化民间舞的三层阶梯式构架。我们现在创作的民间舞,基本上都已属于艺术化的民间舞,也就是职业舞者运用特定民间素材去表达自己观念的舞蹈。已然不是简单的“从民间、到课堂、再到舞台”中的那个舞台民间舞了,而是加入了浓厚的编导认知后加工出来的概念化民间舞。而这其中区分“到底是不是民间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是否还保留了民间舞蹈涵盖的文化风格和情感。

在作品《味道》的“苦辣酸甜”的四味结构里,其实是在有所限制下所做的最大努力。这个限制,是放在“学院派”民间舞环境下的创作限制;是汉族民间舞本身的风格动律的限制;是四味相对无逻辑性却要同时把握起承转合的限制;是“身在其中”的笔者难以纵观全局的限制;是时长和舞蹈规模需要符合欣赏规律的限制等等。但每每感到难以驾驭之时就会想起张继刚的“限制是天才的磨刀石”这句话,没错,没有重重困难与磨难怎会逼着自己超越从前呢?

在“身体味道”下有限制的创作,是对自我的一种表达,是对民间文化的态度,也是对传统文化中精华部分延续的努力。我们的创作,不能改变它传统的原味本身,而是用更进一步的方式去延续这种文化特色,高一个档次的眼睛去提升这种民间味道,用面向国际的语言追求属于中国的味道。

四、结语

“身体味道”可以是一种归属于民间舞的编舞途径,也可以是任何肢体艺术表演的思维指导方式,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物质与精神的结合,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内核予以延续的方法,更是代表我们这一代人对文化采取的态度显现。民间舞只有将情感与风格更好的结合,才能获得真正属于身体的味道。此行必将走出一个总是必然规律的逻辑,是课堂推向舞台的标准化,着眼于舞蹈本体,去感受更多专属于民间舞的风格与情怀。

参考文献:

[1]张再林,张少倩.作为“有味道的形式”的美——中国古代审美中身体性维度的探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26-30.

[2]万素.浅谈舞蹈思维的“特征”——在舞蹈实践中而获[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03):57-61.

[3]江东,付磊.试论“学院派”民间舞缺失的"生态"背景——以藏族民间舞蹈教学为例[J].西藏艺术研究,2014(04):46-52.

[4]张继钢,ZhangJigang.“限制”是天才的磨刀石——军事文艺创新系列谈之二[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0(04):32-36.

作者:欧阳吉芮

趣味教学法运用下的音乐论文 篇3:

趣味教学法在课堂中的运用

一、趣味教学法的内涵及实施意义

(一)趣味教学法的内涵

趣味教学法是指:教师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宗旨,采用多种别具一格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营造快乐学习氛围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趣味教学法在小学思品课堂中运用的意义

趣味教学法运用于小学思品课堂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1.利于激发学生的思品学习兴趣

我曾经对我班50名学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我班学生在思品学习兴趣方面的总体表现并不好。经过为期一个学期的趣味教学法运用之后,再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而此次调查结果则大不相同,对思品课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增长了一倍之多。由此可以充分表明,趣味教学法在小学思品课堂中的运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品学习兴趣。

2.利于降低和减少课堂违纪现象

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相对不足。他们大多数在思品课堂中均会不同程度上做出违纪行为。自从我在思品课堂中有效践行趣味教学法之后,同学们对思品学习产生了极大兴趣。他们的课堂注意力更加集中了。由此可见,趣味教学法还有利于降低和减少思品课堂的违纪现象。

二、小学思品课堂中的趣味教学法运用途径

究竟如何在小学思品课堂中运用趣味教学法呢?下面,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浅见:

(一)结合谜语运用趣味教学法

在日常教学之余发现,很多小学生在课余喜欢凑在一起猜谜语。我受到启发,我决定在思品课堂中结合谜语运用趣味教学法。此种趣味教学法受到了同学们的普遍欢迎,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同学们的思品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春天在哪里》一课时,为尽可能激发同学们的新课学习兴趣,我这样说道:“同学们,你们知道谜语吗?”“当然知道!”听到学生这样的回答,我接着说:“今天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猜谜语。看谁猜得准。”听到我这样日说法,同学们脸上的表情立刻紧张起来,个个肃穆以待。“三是三,人在其间,太阳常在,年年在前,云头和日头一样高(打一季节)。”这个谜语对于小学生而言存在一定难度,但由于我明确提示是某一季节,因此很快就有同学猜出谜底是:春天。看到大家兴奋的表情,我顺势说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内容也与春天相关——《春天在哪里》。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打开课本……”

思品教师利用这一点不仅可以让小学生更多了解谜语,还可以让他们在猜谜语的过程中逐渐产生思品学习的兴趣。因此,结合谜语在小学思品课堂中运用趣味教学法不失为一种有效做法,值得更多思品教学借鉴和运用。

(二)结合角色扮演运用趣味教学法

角色扮演是小学生极为喜爱的一项活动。在思品课堂中结合角色扮演运用趣味教学法不仅可以满足学生角色扮演的欲望,更可以有效激发小学生的思品学习兴趣。这一点,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已然得到充分证明。

【案例】:教学《在公共汽车上》一课,我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所见所闻,分小组编写与“在公共汽车上”内容相关的剧本,并围绕剧本进行角色扮演排练。从他们的表演中不仅可以看出人性之美,更可以看出人性之恶。表演结束后,我带领大家对相关角色扮演内容进行了积极总结:在公交车上,每一位乘车均应遵守道德规范。我們应做一个文明的乘车人。

结合角色扮演运用趣味教学法是趣味教学法在思品课堂中的重要运用途径,它能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更为真实地体验道德的力量。因此,思品教师在课堂中应积极结合角色扮演运用趣味教学法,让趣味教学法的运用真正落实到实处,让角色扮演真正引领学生思品学习兴趣的提升。

(三)结合多媒体运用趣味教学法

多媒体是现代科技的一种典型代表,它的出现也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相关研究表明,小学生对多媒体是极为感兴趣的,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有效结合多媒体在小学思品课堂中运用趣味教学法,让多媒体为小学生的思品学习兴趣的提升助力、加油。

【案例】:教学《做事不拖拉》一课时,我提前让部分家长偷偷用手机录下孩子做事拖拉的小视频,然后发给我。在新课导入阶段,我并未多说什么,而是直接用多媒体播放了该视频。视频中呈现的内容主要包括:(1)闹钟响了无数声之后,一名小学生才缓缓起床。起床后,刷牙、洗脸、吃饭的速度均极为缓慢,最终迟到!(2)妈妈要一名小学生帮自己叠衣服,几件衣服竟然叠了半个小时;(3)老师布置的作业要求学生当天完成,但一名小学生却拖拖拉拉,直到第二天早晨即将上交作业的时候,才慌慌张张完成作业,结果错误百出。看到视频中本班同学的做事拖拉表现,很多同学均忍俊不禁,笑出了声。看到大家的表现,我说道:“同学们,我相信你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均不同程度上存在做事拖拉的现象。做事拖拉并不是一个好习惯。作为现代人,必须要做事干脆,讲求效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内容即是——《做事不拖拉》。希望学习完本课之后你们都能成长为一个办事利索的孩子……”

结合多媒体在小学思品课堂中运用趣味教学法不仅更富科技感,也更能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更为直观的教学情境,更易激发小学生的思品学习兴趣。因此,小学思品教师应不吝其行,积极在思品课堂中结合多媒体运用趣味教学法。

三、结语

在小学思品课堂中,我们除了可以结合谜语运用趣味教学法,结合演讲运用趣味教学法,结合角色扮演运用趣味教学法,结合多媒体运用趣味教学法之外,还可适当结合游戏运用趣味教学法,结合音乐运用趣味教学法,结合故事运用趣味教学法。具体如何运用仍需一线思品教学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探索出更加有效的趣味教学法运用方式。

【作者单位: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江苏】

作者:郑有为

上一篇:教育机器人应用现状分析论文下一篇:探析个体境遇的哲学解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