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多媒体音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_人教版新课标-精选文档

2024-04-15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多媒体音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_人教版新课标-精选文档(通用10篇)

篇1: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多媒体音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_人教版新课标-精选文档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多媒体音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人教版新课标 哲学家柏拉图说:“音乐是求心灵美善的。”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说:“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人类具有真正优美的心灵与感觉。”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音乐则是最能打动人心灵的艺术。正如浙江大学 唐吉 教授说:“音乐是一种善于表达和激发思想情感的艺术,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其最大特点在于能引起人们心灵的波动和共振。”如果将音乐艺术巧妙地应用、融解到我们的语文课堂,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服务,便可以创造出语文课堂教学新的元素来。用音乐艺术为语文课堂教学保驾护航,有利于提高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

1、课始引进音乐,奠定课堂教学情感的基调。

音乐是极具渲染性的艺术。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能够聆听到与文本密切相关的乐曲,是很快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从而降低课堂教学的坡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奠定课堂教学良好的情感基调的。

《卢沟桥烽火》一文记叙的是:“九•一八”事变 六年后,日本侵略者亡我之心不死,故意挑起事端,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卢沟桥事变”,妄图吞并全中国。课堂一开始,我就先播放了抗日名曲——《松花江上》。学生们听到那催人泪下、撕裂肺腑的旋律,竟有不少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了伤心的叹息,甚至流下了激愤的泪水。歌曲播放完毕,我并没有作过多的背景介绍,而是利用音乐熏染带来的悲情,让学生径直接触文本:“同学们,你们再来读读《卢沟桥烽火》,想必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感触的!”话音刚落,学生们便自觉地投入到了读书的活动中,没有了老师一丁点的强迫。

学生们在音乐的渲染下,读得入情入境,甚至达到了“人与书合”的境界。这就很好地实现了由“要我读”转变成了“我要读”,避免了出现“强迫吃食”的尴尬场景。由于学生学习的欲望被激发出来了,他们主动阅读,阅读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当然就很高了。

2、课中引进音乐,深化课堂教学的内涵。

众所周之,小学生年龄偏小,学习持久性是有限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需要不断地被激发。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度地引进音乐,完全可以消除学生学习的倦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二泉映月》记叙了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过程。课堂上,在指导学生学习“《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表达的意境和抒发的情怀”时,为了让学生能够获得真切的体悟,化解学习和体验的难度,我适时地打开收录机,播放了二胡名曲《二泉映月》,让学生直接聆听这首脍炙人口的曲子,以期获得最感官的信息。

结果,在悠扬的二胡曲的引领下,学生幼小的心灵很快就与阿炳的心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接下来,他们自然就学得积极,感受得深刻,讨论得热烈。避免了教者口干舌燥的讲解,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3、课末引进音乐,升华课堂教学的主题。

常言道:“写文章要做到凤头豹尾。”同样,好的课堂结束,也能达到回归整体、升华主题的功效。合理运用音乐来结束课堂教学,不失为一个良策。

《大江保卫战》一文讲述了2019年夏天,人民子弟兵舍身忘死,誓死保卫大堤、保卫人民生命财产的感人事迹。在结束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播放了《为了谁》这首曲子的MTV让学生欣赏。学生们兴趣盎然,学习积极性又一次被激发出来了。在欣赏歌曲的过程中,他们进一步加深了对人民子弟兵的了解和认识,对人民子弟兵的景仰和崇敬之情又一次油然而生。同时也弥补了文本的空白,“文本”与“音乐”实现了一个美丽的链接。

篇2: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多媒体音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_人教版新课标-精选文档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

(一)运用多媒体寓教于乐,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多媒体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图文并茂,比起教师单调的讲解,多媒体呈现出来的画面感更强,生动形象的画面加上配乐朗诵,使学生的想象力更为丰富,心情更为愉悦,这样的学习氛围更有助于学生产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使他们愿意去钻研,乐于去学习语文知识。

(二)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比起传统的教学最突出的优势是它更容易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鲜活的教学环境,视频技术的应用使静止的知识灵动起来,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这种吸引力的作用是巨大的,多媒体使语文知识有时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有时又像一幕幕变幻多样的图像,这些由静到动的色彩变换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学习兴趣也更加浓厚。比如在学习《找春天》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春天的视频,草长莺飞,鸟语花香,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阳光明媚和细雨清风,然后让学生描述自己心目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由此将学生带入到课文内容当中去,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运用多媒体变难为易,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多媒体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可以适当地拓宽教学的时间感和空间感,通过图像和声音动画的结合可以有效解决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时间差距和空间差距,把教学信息准确地传递给学生,使教学内容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和掌握。在学会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在整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得、分析和处理消化语文信息的能力。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图像、声音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出来,把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方位感官的综合调动起来,这样的教学手段突破了传统课堂单一的听觉体验,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既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语文知识,又培养了学生抽象的思维能力。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增强学生创造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教授语文知识,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发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比如在学习《江畔独步寻花》这首绝句时,教师根据这首绝句强烈的画面感让学生总结其中出现的景物,然后,根据诗句的描述来加以自由发挥,用画笔描绘出这一景象,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结合诗中内容和自己的适当想象进行创作,创造能力被完全激发出来,既掌握了教学内容,又感受到了的语文的美。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通过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知识的传递只能依靠教师的讲解,这样单调的学习方式会使学生逐渐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多媒体教学改变了这种教学弊端,它把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画面和知识通过图像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形式使学生得到了形象直观的认识和体验,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被激发起来。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有了学习的积极性,一些难点的知识就会在轻松的心态下不知不觉被掌握。通过多媒体教学还可以把学生在课上出现的不足之处进行复习和巩固,不但能够使学生很快掌握教学内容,还能更好地巩固,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通过多媒体教学呈现教学目标,增强学生自主参与语文教学的意识 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呈现出课文内容,然后结合画面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内的讨论交流来畅所欲言,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共识。通过把这些问题串联起来,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由最初的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的理解和把握,在这个讨论交流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通过多媒体教学创设条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在组织和安排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做好自己的课前准备工作,还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来了解基本的语文知识,课上再通过多媒体教学呈现出学生需要的各种教学信息,学生结合这些学习资源来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分析、探究,最终达到掌握语文知识的目的,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通过多媒体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的能力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要想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变为主动学习的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然后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要适时加以指导,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四、结语

篇3:多媒体在新课标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化静为动, 激发学习兴趣, 寓教于乐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动力”, 传统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比较有限, 多媒体在此则表现了高度的优越性。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 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习氛围轻松, 兴趣成了最好的老师。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中, 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本和板书, 难免枯燥乏味。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完全克服了这一缺陷, 能够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静止的文本可以按指定的轨迹运动, 静态的图像可以像动画一样播放, 色彩可以变化, 速度可以控制。这样化静为动, 化无声为有声,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外阅读活动中, 我搜集资料制作课件《望天门山》。如果学生直接阅读, 学生很难理解“天门”的形象、“开”和“回”是怎样与山水联系在一起等问题。我依据诗的内容设计出这样的情景图:两座高山犹如巨大的石门, 两山夹缝中滔滔江水急流回旋, 冲破山的阻隔, 一泻千里;远处, 红日碧水间, 一叶白帆飘荡而来……运用物象直观, 由文到图, 由静到动, 让学生理解“门”、“开”、“回”等关键词语的意义, 把学生的思维带到山青水碧, 红日白帆的意境中, 从而恰当地理解了全诗的意境, 激发了学生们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之情。没有物象创设的教学情境, 学生理解“门”、“开”、“回”的意境就要费时费力了。学生在动画的刺激下, 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 感染学生

尽快让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是正确理解一篇课文的关键, 传统教学中通过精心准备导语或范读课文力求达到这一目的。现代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与课文意境有关的音乐或图像, 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感知到了美, 就能读书有味, 读书入情, 读书悟理。事实证明此种做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如在教学《黄河颂》时, 教学一开始, 我让学生“走进影院看黄河”, 用《黄河颂》MTV片引领学生走进黄河, 震撼人心的歌曲和激流澎湃的黄河水流深深感染学生。我用多媒体介绍背景资料, 使学生了解了作者光未然“英勇抗战赞黄河”。我给学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并用背景音乐和一系列画面作背景让学生进入情境朗读, 学生读得声情并茂。反复朗读后, 我用图像配合文字展示了精心设计的几个问题, 引导学生“开动思维说黄河”, 学生热烈讨论, 并相互质疑、回答, 从各个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解除疑团问黄河”这一教学环节, 学生由课内到课外, 从古到今, 从黄河的历史、文化、生态变化各个角度发问, 学生积极思维, 合作探究, 在一定深度和广度上了解了黄河, 甚至还提出了课堂上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 更激发了他们课外探究黄河、关注黄河的欲望。拓展训练中, 我播放了影片《保卫黄河》, 使学生在抗日的炮火硝烟中受感染, 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的情感和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我让学生给影片《保卫黄河》写朗诵词, 加深对《黄河颂》的理解, 又培养他们赞颂黄河的写作能力。课外活动中, 我利用多媒体教学生唱《黄河大合唱》, 进一步培养他们爱国情感。我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黄河当今生态环境的变化, 激发了他们爱黄河、保护生态环境、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

三.变难为易, 提高学习效率

计算机多媒体能模拟仿真, 化抽象为形象, 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 加深对事物的理解, 大大减轻了学生认识的难度, 变难为易。例如在七年级语文上册《春》的教学中, 我用PowerPoint制作了这样的课件:在一阵悦耳的笛声中, 课题从不同的角度飘入背景为一片桃花的屏幕中, 清屏后随之出现作者的头像与简介。随着头像与文字的逐渐隐去, 屏幕上出现五幅小画, 分别对应课文中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图。五幅小画可做按钮使用, 用鼠标选择需要播放的段落, 也可用键盘上的数字键1、2、3、4、5来选择。每段都可重复播放多次。每段的播放形式为屏幕左上方出现该段主题, 如春草图, 主题下方开一小窗口, 在此窗口可出现连续的图像、视频、动画等。整个屏幕的右边, 在一个矩形框中映现该段文字, 文字的范读贯穿始终。在使用时可让学生边欣赏画面, 边聆听课件中的配乐朗诵, 然后再让学生跟读。通过多媒体的强大功能, 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 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 增大了课堂的语文信息容量。

四.寓教于乐, 培养审美情趣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 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 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 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 能把学生带入一个有着丰富美学信息的学习情境中去, 让学生在这里耳濡目染, 主动探索美, 发现美, 感受美。学生课外阅读《敕勒歌》时, 开始学生觉得这首诗平白如话, 没什么意思。于是我做了这样的一个课件:一开始, 在屏幕上出现一些静止的画面, 分别对应诗中描绘的天山、草原、牛羊, 学生看后基本上没有什么反应。这时, 我启发学生:诗中描绘的天山、草原、牛羊都是什么颜色?哪些景物是这幅草原画面的主体形象?它们各占多大的比例?你认为在这些图画中还应加点什么?顿时, 学生们活跃起来, 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 来描述他们“看”到的草原景象:在无垠的蓝天下有一片辽阔碧绿的草原, 在和风吹拂下, 丰茂的草木俯垂摇曳, 绿波此起彼伏, 正在吃草的白色羊群时隐时现。而那草原与蓝天之间镶着的紫色远山, 又勾勒出了天高地广的恢宏气象。接着屏幕上出现了与同学们想象一致的有关草原景色的录像, 使他们真正看到了雄浑豪放的北国草原, 从而共同感受到了诗的美。教师随后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想象, 牛羊是这幅草原图画的主体形象, 是绿色锦缎上托出的明珠, 是画中的诗。美妙的是, 作者不是把这个主体形象死板地画在那里, 也不是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 而是直到末了才时隐时现:风吹草低, 现出了牛羊。言外之意, 风吹草起, 又隐没了牛羊。那么, 草原深处还有多少牛羊, 还有多少美的事物, 那放牧的人, 是白发苍苍的老人, 是天真活泼的姑娘, 还是踏着牧歌归去的小伙子?……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 倘佯神游于这个广阔的审美空间, 尽情地领略这首诗的神韵妙境, 充分地品味这“诗中有画”的美景。

五.增大容量, 长课短讲

传统的一节课紧紧巴巴, 一篇课文至少要两节课才能完成, 长一些的深一些的甚至要讲一个星期。多媒体在此则显示了其优越性, 它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板书无需再写, 轻轻一点即可完成, 问题也无需重复两遍三遍, 已经摆在大屏幕上了, 而且借助于直观的形象, 有些内容无需长篇大论, 学生已了然在胸。如此下来时间节约不少, 课的容量自然加大, 长课短讲成为可能。教学传统篇目《社戏》, 我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让学生观看我制作的FLASH动画片, 学生津津有味的看“电视”, 热火朝天的谈感受。江南的小桥流水、月下行船、水乡社戏、夜航偷豆等历历在目, 那淳朴的乡情、那可爱的伙伴、那带着露珠的罗汉豆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 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自然突飞猛进, 结果往常三节课讲完的内容两节课甚至一节课就完成了。这时的多媒体就像是在学生和课文间架起了一座立交桥。

六.资源共享, 齐头并进

好的多媒体课件还可以在同一年级交流, 甚至我还和外地的同行老师交流课件、试卷、教学心得等, 使学生都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 并且节约了备课时间。我在《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中小学教育网》等都注册了会员, 我和网上其他外地教师共享资源, 上课资源丰富。我收集了大量教师网友教学和外地学生的学习资料, 建立了我的个人资料库, 有力地促进了语文教学, 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篇4: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多媒体音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_人教版新课标-精选文档

关键词:学生观;以人为本;小学语文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需求的人,这就要求教师除了钻研教材外,还必须了解学生、研究学生,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本文从教师与学生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观的体现,以及如何改革创新小学语文教学。

一、学生观的内涵

(一)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

这就说明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无论是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是一个不断发展、走向成熟的过程,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同时,学生在成长中是具有发展潜能的,只要获得正确的引导,学生的潜能就是可以被挖掘的。

(二)学生是具有特殊性的人

其表现在学生与成人不同,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又表现在同一学生具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学生其发展水平也不一样。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不能按照成人的观念和经验去作为判断学生行为的标准。

(三)学生是一个完整的自由个体,具有自由的个性

学生的意志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以其他人的意志为转移,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意愿和行使方法,这就表明学生具有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只能是引导。

二、小学语文教学应坚持学生观的思想

坚持学生观在小学语文教学的体现,关键是教师要有正确的认识和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一)对学生观具有正确的认识

1.认识和研究学生是前提

对学生观的正确认识首要的是认识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和习惯。学生的成长过程具有阶段性,同一学生的各个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而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有各自的差异性。他们在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上都与教师不同,教师必须在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后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而对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其要求也应该各异,尤其是乡村小学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能力发展水平不一样,就更不能按照城镇学生的标准去硬性评判。比如,某些学生能够考试满分,就要求其他学生也要考满分。就算任何一位优秀的教师,也难以使班上成绩全部达到同一个优秀的水平。

其次,对学生的认识还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抓住他们的特点,引导他们释放自己的潜能。有人成绩好,有人喜欢唱歌,有人喜欢跳舞。教师就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入手,启发他们在自己的优势中去获得更高的发展。小学语文是一个充满丰富想象的课程,某些题的答案并没有客观上的硬性标准,学生的回答也会因自己的思维和所接触的环境不同,所以教师不能断然地否定他们,而应该是鼓励和启发他们去想象。

2.树立服务意识

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具有服务学生的意识,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传统的教育是以教师的威严让学生服从,学生观的教学思想必须打破这种传统教育的弊端,在课堂上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所做的一切都应该以服务于学生为指导,教师的价值也正是在服务的过程中得以体现。

(二)以学生观为指导,选择合适的教学行为

语文教学学生观的体现,关键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上,主要包括课前备课、课堂上课和课后评价。

语文教学的备课除了备教材,还要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去学习,这都是教师备课时应该思考的问题。比如,在上《凡·卡》这一课时,可以预先设计让学生学习课文主人公给自己的亲人写信环节,将学生自己心中的想法以信的方式展现出来。上课是教学中体现学生观的核心,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于上课的效果。小学语文课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将课堂的学习权交给学生。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审美意识,打开学生情感交流的阀门,让他们充满激情,以保证学生情感交流的通畅。课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客观性,要以赞扬和激励为主,要知道学生的成绩是由各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智力并不是唯一的要素。因此,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因势利导,多提出学生的优点,让他们也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原来也有这么多的闪光点,从而更加自信。

树立学生观的人本思想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坚持学生观的教学思想,应该从教师的认识和行为方面做起,将学生观的思想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参考文献:

[1]虞敏.小学语文教师的学生观及其转变[J].教育,2015.

[2]于邦兰.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思考[J].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2014.

篇5: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多媒体音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_人教版新课标-精选文档

讨论,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以求得知识的深化。讨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使思维迅速发散与集中,扩大信息交流和思维容量。讨论还能促进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

一、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

心理学表明:小学生缺乏持久集中精神的能力。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科学设计40分钟,合理调剂听说读写,以消除学生疲劳厌倦之心理。在阅读教学中穿插讨论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竭力思索,畅所欲言,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昨天,这儿一座村庄》这首诗歌是写改革开放后的深圳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浅显易懂。教这首诗之前,我针对本县的特点,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改革开放后,我们青州市有了哪些变化?”学生便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新建的大道两旁如雨后春笋般地耸立了大楼……”“我爸做生意,买了汽车。”“我家买了别墅。”……整个教室热闹了,打破了串讲串问的沉闷气氛。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高涨,他们主动地进入了语文学习和语言思维的锻炼中。在充分的讨论中,学生已体会到了因为有了改革开放的政策,使人民开阔了视野,解放了思想,所以才有了深圳的变化。

二、讨论,活跃了学生思维

我在教学中常常运用讨论这一方式,让学生主动质疑,或老师提问,共同讨论。重视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

如教学《倔强的小红军》时,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马是吃草的动物,草地全是草,怎么课文中还说马是一匹瘦马?”初听这问题很简单,细一想这个问题又和红军过草地的困难紧密相连。于是我便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然后分四人一组讨论。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起,他们插上想像的翅膀,展开激烈的讨论。有的说:“过草地时大批人马已把能吃的草吃光了。”有的说:“草地到处是泥潭,有草的地方马不一定可以过去吃。”还有的说:“陈赓,小红军都很疲惫,经过长途跋涉,马也累了、瘦了。”……讨论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又使学生更加了解红军过草地时非常艰难。对小红军为什么三番五次拒绝陈赓的帮助,体会人物的品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讨论,提高了表达能力

传统教学串问串答,学生不可能人人都有机会说,甚至有的学生一个学期都没有在课堂上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感受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引进讨论,让每个学生在短时间内充分地表达,无疑是练习说话、增强胆量的好机会。我班有一位学生,一开口说话就脸红,有时老师一提问,人未开口眼泪就流出来了,弄得我也有点难为情。其实这位学生文笔还是很不错的,在一篇日记中她这样写道:“每次老师提问我都心惊肉跳,我是多么害怕老师点我的名……老师,请您告诉我该怎么办?”我找了一个时间和她谈心,指出造成这种情形最大的敌人是她自己内心的恐惧,自己吓自己。我让她试着在小组讨论的时候练习说话,大胆地说。在上课时我都格外地留意她。终于在一次上《可爱的草塘》这课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抓住草塘什么特点反映草塘美的?”这位女生大胆地站起来:“绿!”多不容易啊,同学们都向她投去赞许的目光……

篇6: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多媒体音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_人教版新课标-精选文档

小学语文教学上新课的时候,最难的是如何导入正题。如果方式、方法不对,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教师上课效果事倍功半。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的“导入”,要导之有方,课堂导入要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努力做到先声夺人、先声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思维之窗,使学生心驰神往,这样才能促使学生认真学习课文、掌握知识。我结合自己几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对导入新课的方法作了一些新的探索。

一、故事导入法

这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导课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用故事导课,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轻松愉快,思维活跃地投入课堂学习之中。

二、解题导入法

从分析标题入手,引导学生接触教材的中心内容。例如教学《比萨斜塔上的实验》时,我就从题目入手,问到:“这是什么实验呢?是谁做的呢?结果如何呢?”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这篇课文。解题导入法,可以迅速牵住文章的主线,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温故导入法

温故导入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出与之密切相关的旧知识,通过复习旧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新旧知识在相互作用中“融化”,为学习新知识做好搭桥引路的准备。

四、设问质疑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比如在教学《始终眷恋着祖国》,我就这样导入,一位中国人,曾经让一位美国海军次长发出这样的评论,我宁可枪毙他,也不能让他回中国,他就是钱学森,究竟他有怎样的魅力,会让这位海军次长发出这样的感慨呢,学完本文你知道了,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这种导语的好处在于巧设疑问,引发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增强课堂吸引力。

五、情境导入法

教师在导入课文时,可根据具体的课文,利用幻灯片、多媒体等直观教具,或配乐朗诵,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渲染课堂的气氛,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迅速达到最佳状态,并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就会引起共鸣。

六、介绍作者导入法

教师在讲解那些比较著名的作者的作品之前,可以先从介绍作者入手导入本课,这样的导言,由作者到作品,顺理成章,引入自然。

七、直观演示导入法

这种方法就是教师在讲新课之前,先把实物、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给学生做一个实验,或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的导入法。其目的是先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引起其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新教材的理解。在课文学习开始时,教师能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去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激动情绪,以求对所学习的内容有共鸣感,以收到先声夺人的教学效果。

篇7: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多媒体音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_人教版新课标-精选文档

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读型阅读教学模式是怎样的呢?先是老师认真钻研教材、阅读教参,体会文章思路,然后写出教案。其主要内容是:课堂上提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跟这些问题、答案配套的板书提纲。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亦步亦趋地实施自己教案的过程。在这一模式下,学生不可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总之,学生的任务就是“配合”老师顺利地实施教案。

这样的阅读教学不是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而是把学生看成被动盛受的容器;不是要求学生进行阅读创造,而是对课文的同构解读;不是要求学生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是对教师“权威”答案的完全认同。这种把学生捆起来齐步走的做法,泯灭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天赋,也违背了小学生阅读的心理规律。

阅读活动是不可以捆在一起齐步走的,因为阅读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

为什么这样说呢?在阅读活动中,阅读主体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唤回直觉经验,来重构读物的具体化形态。不同主体之间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所以即使坐在同一个教室里,在同一位教师的指导下,阅读同一篇课文,阅读时的心理活动也会不同,甚至差别很大。这正如霍拉勃在《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一书中所说:“既定作品的具体化形态由于读者不同便会不同。甚至同一读者的这次阅读与下次阅读也不同。”’

印度有一个著名的寓言,说的是父子俩买了一头驴牵着回家。一个跛子说:“有了毛驴不骑,要毛驴干什么?”于是老人叫儿子骑上去,自己跟着走。一个老头看见了,便说:“年少的骑着毛驴,让年老的跟着走,不像话!”老人就叫儿子下来,自己骑了上去。一个抱孩子的妇女看见了,便说:“做父亲的骑着毛驴,倒叫儿子跟着走,心里怎么过得去!”老人就把儿子拉上了驴背,一同骑着走。一个老奶奶看见了,便说:“小小的一头毛驴,哪儿能经得住两个人压呢!”父子俩只好抬着毛驴走。同是骑驴这件事,各人有各人的看法。细细想一想,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由他们各自的不同情况、不同经历和不同处境所决定的。这则寓言虽不是针对阅读活动说的,但对于我们理解阅读活动的个性化却是很有启发的。一篇收入教材的课文,虽然作者的精神创造和情感体验已经凝定,但由于课文毕竟是诉诸于文字符号的系列组合,而不是可以直接构成审美对象的物质形态的形体、色彩、线条之类。这些文字符号只有经由阅读主体的理解、想象、体验,才能还原为可以构成审美的对象,而这种“还原”过程必会因为各自的生活经验、所处情境的不同而千差万别。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主体对于文本中的言语,只有在他的信息贮存中能够找到与文本言语具有相似性的信息组块以后,才能够进行相似匹配、相似激活,从而识别文本中的信息。由于阅读主体头脑里贮存的相似模块各不相同,因而即使是阅读同一个文本,也会形成各自不同的相似选择与相似匹配,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个老师教二年级的学生读《草》这首诗,他要求学生把“春风吹又生”的诗意画出来。有的小朋友把风画成黄色,因为在他看来风会挟带沙尘,所以是黄色的。有的小朋友把风画成绿色,因为在他看来风会吹绿小草和庄稼,所以是绿色的。有的小朋友则认为风是没有颜色的,所以他把下面的小草都画得向一个方向倾斜……这说明一篇相同的课文,经过了每个学生的介入与再创造,进入他们头脑中的“第二文本”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异。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反应了阅读的心理规律。认真了解这一规律,对于我们改革阅读教学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反应了阅读的心理规律。认识了这一规律,对于我们改革阅读教学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以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认识为基点,我认为阅读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应放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坚持自主性阅读

我们首先要确立这么一个新的理念。什么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不是先生讲学生听,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的作用,而不是用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要善于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使他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越高,其所获就越多,其效果就越好。读书的形式最好是个人诵读或默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小学生年龄小,其阅读活动自然离不开老师的引导与点拨。如何引导?怎样点拨?我以为主要是借助语境或创设情境,将学生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相关直觉经验提取出来,从而实现与文本言语的相似匹配与相似激活。如让学生感悟《庐山的云雾》(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中“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便可让学生表演,一下漫步山道时“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此时,有的学生伸开两臂作鸟儿飞翔状,有的则模仿孙悟空在腾云驾雾时作手搭凉棚远眺状·……如果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直觉经验,教师也可借助投影或多媒体来展示相关的形象化资料,使学生获得更有针对性的直觉经验。

从实质上说,阅读的过程是阅读主体通过特定的心智活动,在自己的脑海中建立文本的言语与本然生活之间对应关系的过程。由于本然状态下的生活只能以直觉的形式存贮于人们的记忆之中,这就决定了阅读的过程是文本的言语形式与主体的直觉经验之间进行相似选择、相似匹配、相似激活的过程。课文中包含的生活底蕴是丰富多彩的,然而人们在解读课文的言语时,无需把这些生活底蕴都找到。阅读主体只需找到其中的一种生活底蕴,并获得直觉经验,就能领会课文的内容。如学生理解韩愈《早春》诗中“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有的学生是通过相似的生活经历来理解的:“去年初春,我跟爸爸到公园里去,无意间看到枯黄的草皮上有淡淡的绿色。这是什么呢?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走近一看,原来是稀稀拉拉的细草芽儿,可淡淡的绿色不见了。我以为‘草色遥看近却无’就是写的这么一种感受。”有的是通过类比推理来理解的:“过去报纸上印的照片,离远看图像很清楚,离近看却是一堆有浓有淡的麻点,图像也变得模糊不清了。我想‘草色遥看近却无’的道理跟这是一样的。”还有一些学生表示不理解:“应该是离得越近看得越清楚,怎么会‘草色遥看近却无’呢?”显然,这些学生还没有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找到与之相匹配的直觉经验。

二、鼓励探究性阅读

要让学生自己与课文对话,从自我出发去感受和体验。在学生认真地阅读了课文之后,可以让他们提出自己的疑点。对于其中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自己去寻找答案。

一位老师教《早发白帝城》,有个学生忽然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我在电视里看过演猿猴的记录片,猿猴的叫声一点也不好听,李白当时那么高兴,为什么要写难听的‘猿声’呢?”老师当即意识到这是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便临时改变教学计划,组织同学进行讨论。没想到孩子们经过七嘴八舌的讨论,有一个女同学竟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合情合理的解答:“李白当时被皇帝赦免了,太高兴了,太愉快了,‘猿声’虽然很难听,李白却觉得非常悦耳动听,就像一支快乐的送行曲。”老师进一步问:“你是怎么体会到的?”她眉飞色舞地讲了这样一件事:前几天,她爸爸出差回来,给她买了一台漂亮、好玩的游戏机,她高兴极了。上学时,特意叫上邻居家的一位小朋友一起走,一路上讲个不停,并约他放学后一起玩。其实她平时放学上学从不和邻居家的这个小朋友一块走,更不在一起玩。因为

那天她真的太高兴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受到这位同学的启发,许多同学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见《小学教学》2000年第10期:姚志松《李白为何写“猿声”?》)这个课例对我们是有启发的。过去的语文课为什么孩子们不喜欢?问题就在于过去的教学是以老师为中心,这种教学模式“召唤”的是学生对老师讲解的顺应与认同。教学活动统得过死,有意无意地限定了他们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压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只要我们更新了教学观念,善于引导学生从自我出发去感受与体验课文,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就能激活他们的探究意识与创造思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这个课例还告诉我们,教师上课,不应机械地执行自己的教案,而是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进程和思维的走向,相机予以调整;有时还要善于捕捉“战机”,因势利导,从而形成合作探究的氛围。

三、推进批判性阅读

批判性阅读表现为努力辨别真伪,发现分歧,识别偏向,理解人们对作品的不同反应,并作出自己的判断等方面。这些能力是学生主体精神和个性发展的表现。

篇8: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多媒体音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_人教版新课标-精选文档

一、抓重点篇目

中专学校文化课课时较少, 所以在讲课过程中要抓主要篇目, 删繁就简, 有详有略, 突出重点课文。

1.选择单元中的经典文学作品。

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因其思想性强而脍炙人口, 这应是讲读的重点。如中国古代诗词, 名家的作品如老舍的《母亲》, 鲁迅的《药》、《拿来主义》, 曹禺的《雷雨》,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 都应详细讲析, 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以体味这些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

2.选择有代表性的课文。

新课标教材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 , 所以, 教师应选择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课文去讲。如高中必修 (3) 的第二单元, 这一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科学小品, 但本人详讲了《奇妙的超低温世界》这一课。这一课在这单元较有代表性, 且篇幅不长, 语言通俗易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既了解了超低温世界的奇妙之处, 又学习了多种说明方法, 从而产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而其他的几课只作简略的讲解。

3.选择单元中短而精的课文。

单元中一些篇幅短小, 但内容精辟的课文也应是讲解的重点。如高中必修 (2) 的第16课《项脊轩志》, 教材注明这一课是自读课文, 但由于它是一篇浅易的文言文, 借项脊轩的兴废, 写了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 真切感人, 所以, 本人将它进行了详讲, 让学生感受亲情。又如必修 (4) 的《晏子治东阿》一课, 用精炼的语言, 通过晏子两次治理东阿的故事, 告诫齐景公也启发后人:评价人要客观公正, 不能偏听偏信, 不作实际调查研究就轻下结论。这一课对学生很有教育意义, 所以也进行详讲。

4.选择与教材有关的课外课文。

一些没有编在教材上, 但与教材有关的课文也可以用来讲解, 如《宝玉挨打》一课, 通过宝玉挨打这一事件表现了贾府的诸多矛盾, 包括父子矛盾、夫妻矛盾、嫡庶矛盾等, 但本人只作了略讲, 而复印了另一篇《林黛玉进贾府》来进行详讲, 因为这一篇介绍了《红楼梦》里的主要人物, 包括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人的性格特征, 对帮助学生接触《红楼梦》和了解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很有好处。这样, 两篇相关的课文结合来讲, 使学生对这部古典小说有深入的理解。

二、抓基础知识

艺术中专学生普遍语文基础较薄弱, 所以在讲课和布置作业时都要从基础知识入手, 以切实巩固学生的基础为教学目标。

1.讲课时要把握重点基础知识。

艺术中专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没有高中学生浓厚, 所以, 在使用新课标教材进行讲课时, 就要把握课文重点基础知识, 而不能讲得过泛过细。

2.布置作业要注重基础知识。

中专生的语文作业应着重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这些基础知识, 还有文言文中的字词解释和文句翻译, 以及文段阅读中对中心思想的把握。

三、抓写作

新课标教材设置了许多写作题目, 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抓好中专生的写作训练。写作要抓好两点:

第一, 抓好写作前的作文指导。

1.认真选题。

(1) 根据课文自主设题。讲解完一些课文, 可以布置学生写与课文有关的作文。比如学完了《氓》, 可以让学生改写成故事;学完了《孔雀东南飞》, 可以让学生写对刘兰芝此人物的看法;看完话剧《雷雨》 (教学影片) 可以让学生写观后感等等。 (2) 话题作文。话题作文题材广泛, 让学生有联想的空间, 是比较适合中专生写的作文, 而且, 高低年级都可以写。但是, 在选择话题作文时要力求避免一些空泛、抽象的题目, 而要选择学生容易理解、与学生自身关系比较密切的题目, 让学生有话可说, 有思想可以表达。 (3) 应用文。中专学生毕业后可能直接就业, 所以, 应用文的训练是必要的。训练的时间可以安排在最后一学年, 让他们写一写常用的应用文, 比如“自我简介”、“通知”、“申请书”、“总结”等。训练的方式是先提供范文, 再讲解要点, 然后让他们模仿范文另外写一篇。这可以为他们将来就业做准备。

2.正确引导。

(1) 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欲望。兴趣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之一, 教师可以把握这一点, 通过正确引导, 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 (2) 指导学生讲真话, 写真事。要鼓励学生围绕自己的所见所闻写自己的感受, 反对大话、空话、套话以及抄袭。 (3) 适当放宽要求。在主题、结构方面不要有硬性规定, 而要给予学生创造的自由天地。而且在字数上也放宽要求, 比如初中阶段的要求写500到600字, 高中阶段的要求都是600到800字, 让程度较好的同学写多一点, 程度稍差一点的写少一点, 这样, 就能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第二, 抓好写作后的作文批改。

1.以鼓励为主, 发现学生习作的“闪光点”。

对于学生的习作, 要以鼓励为主, 哪怕其中只有一点闪光点, 教师也不要忘记给予表场和鼓励,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下一次的作文训练中更加充满热情和信心。特别是一些成绩不佳的学生, 给以正确引导, 指出改进的办法, 让学生在下次作文训练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2.注意收集优秀习作, 推荐发表。

把优秀的习作编成集子, 在班上传阅, 作学习交流之用;更优秀的作品可以向一些刊物投稿, 以激励学生。

四、抓德育渗透

1.利用导语, 激发感情, 融进思想教育。导语可以创设特定的情感意境, 预先调动课堂气氛。因此, 教师根据文章主题, 设计新颖有趣的导语, 让学生一开始上课就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进而获得深刻的感性认识。

如讲《春》一课我用“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等描写春天的诗句导入, 既引出文章的内容, 又把学生诱导到作者对春的赞美之情中去。

2.利用作者的人生经历进行教育, 使学生受到感染。通过课文作者的生平事迹的介绍, 让学生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在讲解《离骚》时介绍虽被怀王疏远而仍心怀社稷的屈原;在讲解《鸿门宴》时介绍忍辱负重、著书立说的司马迁;在讲解《药》时介绍关注国民、弃医从文的鲁迅;在讲解《赤壁赋》时介绍受贬谪而乐观旷达的苏轼;在讲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时, 介绍了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活动的辛弃疾……让学生受到感染。

3.挖掘课文的思想内涵, 陶冶学生道德情操。教师要挖掘课文的思想意义和道德意义, 利用语文课洗涤学生的心灵, 使学生去思考生活、思考人生、思考责任和义务, 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新课标教材中选编的许多中国古代诗词, 都是经典的作品, 要充分利用作品中深厚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无比热爱的感情。如《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让学生体会作者深感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

4.利用教材联系实际, 对学生实行思想教育。教材中的课文都有思想教育意义, 但是那只是停留在书面上的, 要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意义, 就要求教师多一些联系现实生活, 贴近学生实际, 使学生学会怎样面对现实生活。

篇9: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多媒体音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_人教版新课标-精选文档

关键词:新课标;多媒体课件;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106-01

引言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化教学模式已在中小学中得到了全面普及。虽然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也发挥很大作用,但是由于局限性比较大,空间、时间等制约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多媒体技术环境下使用多媒体课件这一创新教学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时间、空间问题,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的教育,应及时抓住“多媒体课件”的机遇,积极客观的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小学生对语文的强烈兴趣和求知欲望,采用多媒体创新教学模式策略为学生创造以人为本的交流平台。因此,在现代多媒体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新颖独特的教学资源,以创新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快乐、高效的学习。也就是说,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是打造快乐语文课堂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有效渲染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效率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学中的课堂气氛,是在课堂的教学情境中师生情感状态的综合表现,是师生在课堂上各尽其责的基础和前提。对于小学语文课堂,笔者认为应该主要通过具有实际意义的教学方式进行,如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围绕小学语文教学新课标改革,将课堂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此来优化和调控小学生课堂气氛。那么,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利用多媒体课件有效渲染课堂气氛呢?

案例:在小学语文课堂讲授《地震中的父与子》课程单元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视频,将地震这一可怕的自然现象在课本的基础上活化起来,同时结合音乐等背景效果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将人间的父子之爱、同学之爱等情感淋淋尽致地表现出来。

大量研究表明,只有良好的课堂气氛才能促进小学生更加用心地学习。如果教师在讲授《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只是照搬书本,学生会感到百无聊赖,学习效率会大大降低。但是利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后,结果就大相径庭。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效果以及音乐背景在一定程度上感染着学生,在教学工作进行过程中上渲染了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降低教学难度,拓展思维

在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体制下,教师有必要利用多媒体课件降低教学难度,以达到拓展学生思维的效果。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辩论性话题,或者是含有竞赛色彩的集体性语文课堂开展形式。辩论性的竞赛体制对参与者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和参与过程相比,大家往往更看重比赛的输赢。对于小学语文对话教学来说,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教学难度自然而然就会有所降低,还能达到拓展学生思维的目的。

案例:在小学语文课堂讲授《幸福是什么》课程单元时,可以将学生分为A、B、C、D、E五组,让他们像文中的三个孩子一样分别讨论自己眼中的幸福,并且允许他们大胆地表示自己的想法,如为妈妈倒杯水,为爸爸捶捶背等等。然后用多媒体课件向他们介绍别人所认为的“幸福”,因为大家的想法和观点观点各不相同,所以就初步产生了语文课堂辩论对话模式。

学生在简单辩论过程中,能慢慢学会在潜意识里用文学方式思考,这在某种程度上能启发并拓展学生的语文思维。同时,通过课堂辩论对话训练,学生能更加了解不同的字词语法在不同情境下的灵活运用,这对于培养学生扎实的语文基础具有很大的作用。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发共鸣,传递情感

语文是一门追求情感合一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在让学生准确而透彻地把握所学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文学思维能力。通过多媒体课件这一创新教学手段升华学生的情感,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明白课文中的每一个字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符号,更是传递情感的文本纽带。

案例:在小学语文课堂讲授《丑小鸭》课程单元时,教师应该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演示丑小鸭在不同阶段的“遭遇”,让他们了解到“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是坎坷而心酸的。在成为人人艳羡的高贵白天鹅之前,丑小鸭承受了别人的排斥和嘲笑。为了进一步让学生品味文中情感,在视频画面基础上还应该加上配乐朗诵和自配音乐。

诚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是在符号与心象的转换过程中慢慢培养起来的。多媒体课件能在某种程度上将课本上的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在虚拟的世界中超越时空,将学生带入一个用真情实感演绎文本共鸣的魔幻领域。在这充满深情的乐曲中,学生的心灵会受到极大的感染。当学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时,就说明教师成功地将多媒体课件“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四、结束语

篇10: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多媒体音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_人教版新课标-精选文档

一、多媒体教学的现状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是改革,改革才是教育的根本出路。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的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集投影、幻灯、录音、录 像、电视、语言实验室和多媒体计算机等多种媒体实施教育,将为教育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

近年来,现代教育技术虽然在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中得到较好的应用和发展,但是,多媒体计算机深入到 课堂教学还只是停留在某个研究活动的点缀阶段,它对教育改革产生整体作用离我们还较遥远。主要原因在于 :实现多媒体教学的条件不够和多媒体教学的模式还没真正的形成,致使多媒体教学研究不能全面深入下去。本文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我校十八年电教实践经验,谈谈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实现和模式。

二、实现多媒体教学的各种因素

(一)物的因素

物指的是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硬件设施和软件配置。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同样,实现教育现 代化,必须有现代教育设备和配套软件作坚实的基础。一般要求:“六室四系统”。“六室”:(1)普通教 室:每班“五机一幕”(即投影仪、录音机、录放机、彩色电视机、多媒体主机、投影银幕)。(2)计算机室 :多媒体配置,按最大班额计算需两人一机。(3)多功能电教室:面积在100平方米以上,配有多媒体计算机、录像机、VCD、视频放大器、音频系统、综合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功能的多功能教室。(4)语音实验室:要 求64座。(5)声像资料室(兼视听阅览室):面积56平方米以上,配有多媒体计算机、电视机、录像机、投影 仪各一台。(6)设备贮存室:面积56平方米,要求具有防潮、防火、防盗等功能。“四系统”:(1)闭路电 视系统。(2)演播系统。(3)计算机网络系统。(4)现代教材系统:各种电教教材成套化、系列化、多媒 化,形成教学素材包。

(二)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是指教学全过程中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参与者。教师是教育的实践者和实施者,建立一支高 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决定因素。这就要求:(1)更新教育观念、增强 现代教育意识、强化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就需要加强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 培训。(2)加强电教技能的培训。电教技能包括媒体操作、教材制作、媒体选用、媒体设计与组合、课堂电 化教学设计、实验经验总结等基本技能。培训的方式有:自学、讲座和进修。

三、实现多媒体教学的模式

(一)模拟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的模拟功能,是较早开发和利用的一种辅助教学功能,特别是传统的电教媒体所特有的,目 前学校电化教育辅助教学也基本上属于这种教学模式。

模拟教学模式,主要是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模拟功能把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跨越时空的事 物,不易实现的实验通过动画、录像、投影的形式,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在显示屏幕上,进行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学生获取动态信息,从而形成 鲜明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形成概念、上升为理性认识奠定基础。同时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有利于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模拟教学,主要适用于跨越时空的事物再现。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所描 绘的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物变化及其丰富的物产。教学时,可根据各个教学重点环节,利用录像分别再现 春、夏、秋、冬等季节的景物特征及其重点词语的定格画面。像这样运用录像资料来展现其真实画面,学生才 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才有破竹之势,学生的能力才能有更进一步的提高。

多媒体模拟教学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手段,为学 生获取知识开辟了更宽的道路。

(二)个别辅导教学模式

个别辅导教学模式源于斯金纳的机器程序教学法,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诞生和系列配套教学软件、工具软 件的形成以及有鉴于目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实现个别化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的重要途径。多媒体课件具有较强的交互功能,这是它的一大特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实际情况,提出 需要学习的内容,计算机便及时出示学习内容,并且可以向学生提问,对问题进行分析,作出判断,给出反馈,若学生学习遇到困难,它还可以指导学生学习有关方面的内容再渡难关。这样循序渐进,学生所学知识就会 得到不断的巩固,学习能力也不断的提高。

识字教学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学内容单调、枯燥,学生难以读准字音、记住 字形、写会笔顺、理解字义并用其说话。加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教师进行个别辅导难以 实现,对此,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实现个别辅导教学。如:《我是中国人》一课的识字教学,本文共有 五个生字(我、是、爱、国、星),我们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采用如下步骤:(1)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字 的音、形、词、义、写、句;(2)学生利用课件进行交互学习,要求学生找准学习的疑难点,请求计算机帮 助解决其疑难点;(3)学习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更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

这种教学模式要求首先要做好课件的设计与制作。设计的程序分支越多,预想的情况就丰富,就越能全面 为学生服务,并取得理想的效果。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要帮 助学生总结自己的个性特性、学习方法、学习风格。从而培养一批有个性、有特色,具有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方法的学生这一目的就会实现了。

(三)新授课教学模式

新授课教学模式的多媒体CAI课件是以教学课题为主要线索,以强化教育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设计,为 充分利用计算机硬件资源,尽量发挥软件的表现手法而编写的。新授课教学模式是以CAI 课件为主要信息传输 源。它以多种方式,不同的表现手法对新授课的内容进行加工处理,生动、有趣地展现于学生面前,起到了激 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化抽象为直观的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

如:《鹅》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叫声、鹅的形象以及鹅的动作等。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难 以将这丰富的信息表达清楚,而多媒体教学却正好适合表现这些丰富的信息。教学的具体步骤:(1)“曲项 ”利用动画展现一只白鹅浮在水面上不断伸曲脖子。(2)“曲项向天歌”在前一个动画的基础上,合成鹅叫 的声音效果。(3)“白毛”利用一幅静止的大白鹅浮在水面上的图片,突出其白色的羽毛。(4)“白毛浮绿 水”展现一只大白鹅浮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突出其“浮”的悠闲的神态。教师在此引导学生观察水、鹅毛的 颜色对比以及鹅的悠然动作。(5)“红掌”出示白鹅挥动红色的脚掌向前划水的动作和划水的“哗哗”声。(6)整体讲解这首诗时,出示一幅动画:亭台楼榭,杨柳依依,一个小孩在不断向湖里那群欢叫着的鹅抛撒 谷粒。整个教学过程文图并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渲染了气氛,创造出了原诗的意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 学习兴趣,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理解了诗意,同时强化了 记忆。

教师在教学新课之前首先要透彻地领悟CAI教材设计的意图。其次,教师在备课的同时要认真地备好媒体(即媒体展示的时机、语言的组织等)。再次,教师在运用CAI课件时,不能以课件为中心,应以文字教材为 中心,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能力 的目的。

(四)培训与练习模式

快反馈、强矫正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存贮量大,运算速度快,CAI 交互性 能好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练习,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维过程、方式、结果的正确与 否进行立即判断,以矫正思维过程。在问题出示的同时可以充分挖掘多媒体计算机的软硬件资源,增强趣味性、增加问题判定的形式、展现语文之美于其中。这样,学生会感到心旷神怡,在一种美的情境中学习,真正做 到寓教于乐。如:学生刚刚学习拼音字母的大写后,很难做到大小写——对应辨别,当出示大写字母时,先要想一想字 母歌中的前后顺序,然后去对应小写字母,再想其发音和写法。我们在此可设计一个多媒体CAI 课件进行训练。训练分为三个步骤:(1)出示小写字母时,学生点按小写字母后,出示大写字母,并发其音,示范其写法 ;(2)将屏幕一分为二,上面出示大写字母,下面出示小写字母,学生判断后,用鼠标点按对应的小写字母,若点按正确,发出“棒!”的鼓励之声,并奖赏10分和一个笑脸;若点按错误,发出“要努力!”,罚一个 哭脸,同时展示正确的答案。(3)在屏幕上只出现大写字母或小写字母,要求学生从键盘上输入与之对应的 字母。输入还设计了控时程序,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输入完毕,否则要在成绩栏扣出一定的分数。这样 循序渐进、趣味性较浓,且带有一定强度的训练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了知识的内化。

四、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和形式问题。

多媒体教学要以研究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目标为宗旨,不是研究用更多的媒体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在媒体 的选用过程中不能认为媒体越先进,教学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要求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二)为“电教”而电教问题。

多媒体教学要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不能以运用了电教媒体就说明是电化教学或者运用电教媒体的种类 越多、档次越高教学效果就越好,多媒体教学要注重择优性原则。不能认为每次课都得用上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并没有排他性,传统教学的精华我们不摒弃,而要发扬光大。

(三)电教技能滞后问题。

多媒体教学媒体操作技能非常重要,具有良好的媒体操作技能是教师上好一节电教课的前提。教师不但要 掌握硬件操作能力,而且还要具有软件设计、制作的一般技能和综合运用各种电教媒体的技能。

(四)师生关系不协调问题。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是因为介入了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顾教师对学生的灌输 或学生脱离教师而单纯与机器交互学习,只有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育教学质量才有可能提高,才能充分体现多媒体教学的真正含义。

上一篇:笔与泪的回忆的作文下一篇:不喝酒承诺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