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性模式下的物理教学论文

2022-04-22

【摘要】本文介绍学习通、BOPPPS教学模型以及《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论述基于学习通和BOPPPS教学模型下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实践及其特点,提出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遵循科学理论,提高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主动性;重塑管理模式,完善评价机制等教学建议,以期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型医学人才。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趣味性模式下的物理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趣味性模式下的物理教学论文 篇1:

微课支持下课外自主学习的个案研究

摘 要:相对于课内自主学习而言,微课支持下的课外自主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通过对一位初中生个案的研究,发现除了学习者个体因素之外,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对微课支持下的课外自主学习存在非常重要的影响,其中微课资源的学科差异和主讲教师是两个关键因素,而微课资源的趣味性又是维持初中生课外自主学习的主要动力。初中生微课自主学习的策略比较单一,需要与其它学习策略配合使用,同时也需要家长的适时参与。

关键词:微课;自主学习;课外学习;初中生

自主学习即学习者自我导向的学习。在当今信息时代,由于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获取的便捷性,自主学习越来越普遍。但根据有关网络环境以及微课支持下自主学习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发现大多数研究的都是课堂教学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即使发生在课外,也往往属于课堂学习的延伸,仍处于教师明确的指导和引领之下。

本文关注的是微课支持下没有教师直接参与的、发生在家庭环境中的课外自主学习。研究所呈现的是一种质性案例分析,主要采用自然主义的参与性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兼用非正式的交谈性访谈和作业内容分析法,通过对微课支持下一个初中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个案的描述和分析,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微课支持下的课外自主学习具有哪些特点?它的影响因素是什么?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应该在哪些方面做出改进?

一、个案基本情况

个案对象H是S市某初中的一位男同学,学习成绩在全年级处于中上水平,在班级处于比较前列,在学校能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比较自信。

初一下学期,H报名参加了一个线下辅导班,用来预习初二物理课程。由于错过了报读时间,他只能从初二物理第三个专题“运动和力学”开始插班学习,前两个专题 “声学”和“光学”则打算通过观看网络视频课程来完成。经过H同学家长的层层筛选,最终选定影响较大、课程较多的X网校。X网校的教学视频依据知识点分割成了一个个短小的片段,虽然没有标识“微课”的名称,实际上已具备微课的特点。并且同一门课程还有不同的主讲教师、教材版本、难度、学期和学年可供选择,同时还提供课程试听、课程人气、课程报名数等信息。H及其家长试听后决定选择D老师的初二上学期物理预习课程。D老师的物理课程人气最旺、报名数最高,教学材料除了视频点播,还提供了电子版的配套讲义、练习和测试题。其中的客观题可以在线完成并同步提供即时反馈,同时,该课程还提供不定次数的直播教学。

网络课程的价格比起线下辅导便宜很多,购买也很便捷,网上支付完成后,H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学习了。H的学习流程基本上是“点播视频——做练习和测试题”。课程提供的直播教学由于面向的是全国学生,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强,经常会出现与所学版本不一致的知识点,H在学习之初参加过几次,后来就没参与了。D老师的物理课程“声学”1讲、光学“6”讲,每讲分割成10分钟左右的3-4个片段。家长建议H每1-2天学习1讲,争取在两周内学完声学和光学,这样就可以赶上线下辅导班的学习进度。由于是初学物理,为了引导H更好地入门,在H开展网络视频学习时,其家长也更多地参与进来,包括督促、重难点的提示和知识点的复习,并且另外购买了一本物理辅导书进行对照学习。在家长的督促和帮助下,H在正式参加线下辅导班之前学完了声学和光学的内容,后来网络课程“运动和力学”的学习进度基本上和线下辅导班保持同步了。此时,网络课程一般用来预习,线下辅导班则是拓展和提升,这有点类似“翻转课堂”。由于有线下辅导班的同步学习,所以在后面的网络学习中家长的参与也减少了,主要就是起管理和督促作用。这种“网络课程+线下辅导班”的模式一直持续到初二秋季开学前。开学后,由于种种原因,线下辅导班没有继续参加,但由于H觉得网络课程挺有趣,就继续报了秋季的提高班,学习模式变成了“课堂学习+网络课程”,学校的课堂学习由于学得比较简单,对于H来说几乎等同于复习基础知识,提高班的网络课程则是进一步的拓展与提升了。但由于提高班的网络课程主要是讲解一些有难度的例题和练习题,而之前的预习班课程则包括了很多物理实验演示,其中不少实验在学校课程中是没有的。所以H觉得提高班没有预习班那么有趣,学习起来也没有以前有劲,但在家长的督促下,还是坚持学完了。之后,陆续报了初二下学期和初三整学年的预习班和提高班。寒暑假主要学习预习课程,开学后则根据学校课堂学习进度同步学习提高课程。到初三上学期末,基本上学完了所有课程。

此外,H还试听了X网校的其它课程,又自愿选择了初三化学预习课程,因为他觉得其中的化学实验演示很有趣,其中不少实验在学校课堂学习中是没有的。

总的来说,在家长督促下,所报网络课程全部学完。至于学习效果,不管是家长还是H自己,都认为物理和化学预习班的效果很明显,掌握了课程的基础知识,并且还感受到了物理和化学课程的趣味性。但提高班通过视频课程做例题和练习题,不仅仅单调枯燥,而且还觉得与线下做题目差别不大。

二、个案分析框架

在有关自主学习影响因素的研究中,齐莫曼(Zimmerman)在总结前人自主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认为影响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因素有内在因素、行为因素和环境因素。内在因素主要有自我效能感、已有知识、元认知过程、目标、情感等,行为因素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等,环境因素主要是与学习者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和物质环境。[1]齐莫曼提出的这个框架比较完整,归类也比较合理,后来的研究基本上没有超出这个范围,如张静等对自主学习影响因素研究进展的综述中,归纳出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既涉及个体自身的因素,也有环境因素。个体因素包括自我效能感、归因、目标定向、学习策略、元認知、自我概念等,环境因素包括学校教育、学习情境、同辈群体、家庭因素等。[2]由此可见,后来的研究虽然有所深入,但依然遵循了齐莫曼的研究思路。

根据对自主学习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大部分研究主要侧重在个体因素而非环境因素。这可能是由于现有文献资料中自主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课内自主学习。但在对本个案材料进行分析时,除“个体因素”外,还反复出现了“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两个主题,原因是由于本文研究的是微课支持下的课外自主学习,其中的“微课”属于学习资源,“课外”属于学习环境,而且本研究的个案对象初中生,由于其心理发展的特殊性,对资源和环境等外在因素的依赖性更强。所以,为了适应本研究的特点和需要,本文将突出环境因素,将其细分为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从而选择学习者、学习资源、学习环境三个维度作为案例分析的总体框架。

三、个案分析结果与讨论

1.学习者

(1)学习动机

自主学习主要的特征是自我导向,所以,对于有效的自主学习来说,学习者必须具有内在的学习动机,自我确定学习目标,并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开展学习活动。但在个案中,研究对象H利用微课开展自主学习的最初动力不是来自于自己,而是家长的选择,目的只是为了赶上线下辅导班的进度。在后来的学习中,决定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主要就是“觉得比较有趣”。无论是学科和主讲教师的选择,还是学习之余的谈论,H能与其家长津津乐道的就是课程中有趣的实验、科学史上的故事,或主讲教师风趣幽默的谈吐。在对H的访谈中,询问参与微课学习是否还有其它原因,比如提前学习学校课程,在以后的学校学习中可以学得更好,回答是“从来没有想过”。所以,除了来自家长的外在动力外,“趣味性”是H开展自主学习的主要动力,这可能与初中生的年龄特征有关,初中生很难将“有趣、好玩”之类的感官兴趣转化为内在的、有明确目标的求知兴趣。

此外,在课外自主学习中,H甚至连完成作业、通过考试、取得好成绩的外在动机都没有。这一点与赖雪芬和许晓敏[3]对课内自主学习研究的发现不同。在他们的研究发现中,初中生的学习目的虽然不是对所学知识真正感兴趣,但大多还是为了学习成绩,尤其是成绩的进步以及教师和家长的积极评价。这可能是由于在课外自主学习中,学校教师几乎没有任何参与,学生得不到任何来自学校的直接反馈和评价,而学生自己也缺乏将课外自主学习与课堂学习成绩联系起来的自觉意识。

(2)意志力与自控力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意志力与自控力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它关系到自主学习是半途而废,还是能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因素,最终完成学习任务。以成年人和大学生为主的MOOC学习,其辍学率高是公认的、普遍的现象,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学习者意志力与自控力的缺乏。在本研究的个案中,报名学习的微课课程能最终完成,无疑得力于家长的督促乃至监管。在微课学习的最初阶段,H经常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缺乏计划性和持续性,需要家长不断督促。但后来慢慢养成习惯以后就好多了,H经常会自己想起“今天要学习微课了”。即便如此,在学习微课视频的过程中仍需要家长督促,因为微课课程虽然有许多有趣的片段,但也有不少比较枯燥的讲解,这时,H往往就会转向上网或打游戏,一旦家长发现,他总喜欢用“卡机了、卡机了”来掩饰。此外,在完成配套的练习和测试题方面,H也会出现拖拉现象,如果家长不督促,他有时就不会认真完成。由此可见,初中生的意志力与自控力还是比较薄弱的,刚开始觉得有趣,但缺乏毅力,不易坚持,这是影响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对于家庭环境中的课外自主学习,家长的适时参与是必不可少的。

(3)学习策略

H的自主学习策略总体来说比较单一,基本上是“观看视频、完成练习和测试题”。这一点与学校中的学习不同。在学校教师主导下的学习,对于难点和不易掌握的内容,教师经常会反复讲解,或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同时还有大量的时间用于反复练习、定期复习和归纳总结。但H在微课学习过程中,虽然主讲老师也经常会引导学生“暂定视频,先思考一下”或“先把题目做一下”,但H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从头到尾一看到底,既不重复播放,也懒于思考,这将影响到自主学习的效果。比如,在化学微课的一次学习过程中,H对质量守恒定律中的难点“相对质量”、“摩尔质量”等概念理解不清,但在听课过程中自己并没意识到,也没有反复播放重新学习,结果在做练习和测试题时就出现了思路混乱。这种现象与相关的研究[4-5]不一致。一般认为,微课可以通过暂定、反复播放等方法实现自定步调的学习,为实现差异化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但对于初中生而言,微课这一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导致产生新的问题。现在有些微课在视频中插入即时反馈的过关测试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H微课学习基本上只是追求观看视频,完成一轮就结束了,几乎没有定期复习和归纳总结的意识和习惯。这可能与初中生元认知发展水平有关,初中生的自我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还比较薄弱。由于微课片段类似于碎片化的知识,如果缺乏定期复习和归纳总结,就形成不了系统的知识结构。所以,总的来说,由于学习策略的单一和简单化,H虽然学完了所有的微课课程,但对其内容的把握还处于比较浅的层次,没有做到更深层的理解。这也说明仅仅依靠课外的微课自主学习是不够的,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建议将微课学习与教师面对面的辅导答疑、同伴互助学习等其它学习策略综合运用。在这一点上,不仅仅是中学生,MOOC背景下大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出现类似情况。[6]说明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此外,家长还建议H先阅读打印出来的讲义,把它当作微课学习单,初步了解学习内容后再看视频,以提高理解的深度和学习的效果。但事与愿违,H同学显得很不情愿,最后只好不了了之。“自主学习单”是目前微课学习常用的一种资源,但与微课视频相比,其吸引力就没有可比性。因此,如何有效地设计和利用学习单是微课学习研究亟需解决的问题。

2.学习资源

(1)学科差异

在微课支持下的课外自主学习中,微课内容是一个重要因素。在H的学习中,学科差异尤其明显。由于物理、化学的预习课程中有大量的实验演示,主讲教师还会补充一些物理史和化学史上有趣的故事,所以,在众多的学科中H喜欢并选择这两门学科。其它课程如数学,由于更多的是讲解例题和练习题,比较单调和枯燥,H显然没有多大兴趣。由此可见,教师所讲的内容能否吸引学生、是否补充课本以外的知识等是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微课设计者来说,如何提高微课内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比如,数学课可以利用几何画板、电子白板等工具营造出一些动态的、互動的演示画面,同时在教学中穿插一些数学史故事,从而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其它学科也可以采用一些比较灵活的微课形式,如案例型微课、故事型微课、研讨型微课,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

(2)教师差异

微课资源中教师的风采及其讲课的方式也是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X网校每一门课程的开头都有一段比较精彩的教师展示,其目的也是为了提高课程的吸引力。H学习的物理微课,主讲教师D虽然年龄较大,但上课风趣幽默,人气很旺,是网校的明星老师。H听了他的课,竟然会说“以后我也要像D老师一样,做一个物理老师”、“以后高考我要选考物理”之类溢于言表的话,可见教师形象对一个初中生来说是多么重要。H同学选择的化学老师虽然在课堂的趣味性上与物理老师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总的来说也算比较有趣,并且这位老师很年轻,与中学生没有代沟,所以也深得学生喜爱。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位数学老师,虽然数学课程在学科的趣味性上不占优势,但凭借这位数学老师的教学风采和教学能力,也吸引了大量的学生报名学习。因此,除了学科内容外,教师因素也是影响微课支持下自主学习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3)学习内容的难度与针对性

在对研究个案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学习内容的难度影响到自主学习的吸引力和效果。物理和化学预习班的课程内容,除了其自身的趣味性之外,与提高班的内容相比,其内容的基础性也是导致H比较喜欢学习的重要原因。对于提高班尤其是其中比较难的内容,H同学一旦听不懂,就不愿意再次尝试,而是直接放弃了。在作业分析时也发现,预习班课程的作业质量远高于提高班。因此,对于初中生来说,微课支持下的课外自主学习,比较适合学习新课和基础知识,不太适合查缺补漏、拓展提高等难度较深的内容。这可能与初中生意志比较薄弱,遇到困难容易放弃有关。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结论主要针对的是没有教师面对面指导的、学生自发的、长期持续性的课外自主学习,并不适合在教师直接指导下的课内自主学习。在教师直接指导下的课内自主学习,微课也经常被用来讲解学习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易混淆点和拓展延伸等有相当难度的内容。[7-8]

此外,在研究中还发现,微课学习内容的针对性也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热情。H点播的微课视频与其学校学习的教材版本基本上保持了一致,所以能坚持到最后。但该网校提供的直播课程,虽然弥补了视频点播缺少互动性这一缺陷,但由于没有区分教材版本,所以H参与过寥寥几次就彻底放弃了。微课视频有时也会出现与自己所学教材不一样的知识点,比如,八年级的物理微课中出现了九年级的“浮力”、“压强”等知识点,初中阶段的“速度”教学中出现了高中的“加速度”概念,学生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往往会一头雾水,影响学习热情。此外,即使是相同的知识点,由于网络微课面向大量的、先前知识基础不一的学生,很难做到了解学情、因材施教,这与学校课堂学习很不一样。学校虽然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但班级人数与在线的学生人数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也是网络微课无法做到针对性强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在微课支持下的课外自主学习中,如何提高学习内容的针对性也是亟需研究的一个问题。

3.学习环境

(1)交流互动的学习氛围

交流互动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微课支持下的课外自主学习。在研究个案中,H开始在专门的书房里,通过有线网络利用笔记本电脑上网学习。由于独自一人,所以经常出现开小差的情况,要么转向上网聊天、打游戏,要么一边观看视频一边玩手机。后来家长为了便于监督,要求他利用平板电脑在客厅学习。学习环境的这一细微调整,没想到起到意料之外的作用。H分心的频次大为减少,并且还经常主动将微课中的有趣内容与家长分享,这无意中营造了一种互动交流的学习氛围,而这正是微课点播学习中所缺少的。对家长来说,交流互动能起到一种隐性监督的作用,效果比显性监督要好;对学生来说,交流互动既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也有利于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所以,交流互动的学习氛围对微课支持下的课外自主学习效果有积极的正向作用。

(2)网络速度

在研究对象所处的S市,网络环境已相当便捷。H大部分的微课内容是使用平板电脑Wifi上网学习的。有时Wifi上网的速度也会比较慢,导致视频播放被卡,这不仅影响了学习的流畅性,还导致H分心,转向上网聊天或打游戏。因此,网络速度对微课支持下的自主学习还是会有一定的影响。

通过对个案的描述和分析,本研究发现初中生由于年龄特点的限制,微课支持下课外自主学习的主要动力来自感官层面的好奇和有趣,自主学习的意志力和管理能力相当有限,家长的适时监督必不可少。同时,如果学校教师能将课外微课学习纳入学校的课程计划之中,对学生课外微课学习给予及时的评价与反馈,无疑将有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初中生微课自主学习的策略比较单一,这影响到学习效果的提升,因此需要将微课自主学习与教师面对面的辅导答疑、同伴互助学习等其它学习策略配合使用。此外,与课内自主学习相比,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是影响微课支持下课外自主学习的另外两个重要因素,学科类型的差异、学习内容的难度和针对性、教师的教学魅力以及学习氛围的交流互动性都会影响到微课支持下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自主学习理论的新进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9(3):68-74.

[2]张静,田峰溶,李敏玉.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社会心理科學,2012(9-10):10-15.

[3]赖雪芬,许晓敏.初中生自主学习的现状调查[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4(4):48-52.

[4]RobK. Using P‘Microlectures’ to Improve Your Online Courses[J].Online Classroom, 2010(3):1-5.

[5]DawnS.Microlectures in a Flipped Classroom: Application, Creation and Resources[J].Mid-Western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014,26(1):52-59.

[6]张玉芳,雷体南.基于MOOC的大学生自主学习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22-15.

[7]王佳丽.基于自主学习的中学化学微课案例设计与应用[D].烟台:鲁东大学,2014:23-25.

[8]成海艳.利用数学微课促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24):17-19.

(编辑:鲁利瑞)

作者:刘家春

趣味性模式下的物理教学论文 篇2:

学习通和BOPPPS教学模型下《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线上线下教学应用

【摘 要】本文介绍学习通、BOPPPS教学模型以及《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论述基于学习通和BOPPPS教学模型下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实践及其特点,提出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遵循科学理论,提高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主动性;重塑管理模式,完善评价机制等教学建议,以期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型医学人才。

【关键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学习通 BOPPPS教学模型 教学实践

近年来,慕课等在线沟通技术被大量运用于教育教学领域,线上教学模式迅速发展起来并成为一种具备特殊优势的先进教学手段。《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广泛存在于大多数医学专业教学体系中,其内容具有抽象、复杂、丰富的特点,其知识点之间存在多种交叉关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学习这门课程的最优选择。学习通是一种大型慕课平台,能够为学生提供功能完备的在线教学。本文将以学习通为代表的互联网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相结合,形成一种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期满足相应教学体制改革的具体要求,进而培养出具备更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促进我国科研能力的稳步提升。

一、相关理论概述

(一)学习通

学习通是当前高校普遍使用的一款线上教学交互软件,是基于现代移动互联网技术建设而成的一个知识传播与分享平台。本文所涉及的主要是学习通的慕课功能。这一功能能够实现同一班级内部教师与学生的线上实时交流,进而丰富教学场景,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二)BOPPPS教学模型

BOPPPS教学模型是一种现代化教学模式,它源自加拿大的教师技能培训,宗旨是将学生当作课堂的中心,并将课堂教学切分为六个具体环节:导入(Bridge-in)、学习目标(Objective/Outcom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和总结(Summary)。

具体而言,该模式具备以下特点。(1)导入:该模式的导入环节要求教师必须采取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学习目标:以学生为中心,制订具有一定可行性的阶段性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明确自身的学习任务以及需要达成的具体目标。(3)前测:通过课前测验的方式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而对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行适当调整。(4)参与式学习:教师设置重点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究问题结论,并自行组织语言进行回答,这种方式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5)后测:通过测验的方式对学生的随堂学习效果进行验收,进而确定实际教学效果,便于教师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6)总结:由教师组织,在课堂上对本节课程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进而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介绍

本文所谈及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医药卫生类专业互联网精品教材。当前,在高职护理类专业、助产专业、药学专业均开设了此课程,它对促进学生综合医学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主要包括两大内容,即免疫学和病原微生物学。其中,免疫学部分主要包括超敏反应、免疫学应用、免疫系统、抗体、常见免疫学疾病等。系统学习这一知识,其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免疫学基础知识,并在临床中准确辨别各类免疫学疾病。而病原微生物学主要是对肠道杆菌、厌氧菌、弧菌等常见病原菌以及常见微生物和常见人体寄生虫等知识进行系统讲解。通过对上述知识进行系统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到常见病菌对人体的危害,系统掌握常见致病微生物的结构特点,最终使其在临床工作中养成无菌操作意识,将所学知识巧妙应用于实际工作环节。

三、学习通和BOPPPS教学模型下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实践

(一)基于学习通的BOPPPS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学习通的BOPPPS教学设计思路主要包括三个阶段。(1)学习者特征分析。在初期阶段,教师应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本校需要学习《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这一课程的相关专业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对其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以及计算机操作技术等内容进行详细把握,在此基础上进行具體教学内容及方法的设定。(2)BOPPPS教学内容设计。在这一阶段,相关人员已经完成了问卷调查,可以根据其结果以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教学内容、学习时长进行优化与整合,最终使课程的每个环节都能得到细化,提高学生对核心知识以及重难点知识的掌握程度。(3)线上线下教学环境创设。从本质来讲,《病原生物与免疫学》需要学生进行实践,只有在线下完成相关学习任务,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对该课程进行慕课设计时,不能忽视线下教学的重要意义,只有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才能为学生创造出趣味性、丰富性较强的学习环境,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知识掌握效果。

(二)线上教学实施

本文以抗原教学为例,设计出基于BOPPPS教学模型的在线教学,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三)教学效果评价

与传统线下教学相比,线上教学在监督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本文设置了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分别对学生的线上以及线下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与量化考核。其中,线上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课前预习、线上作业以及阶段考试等。具体而言,首先,由学习通系统平台对学生的签到情况与课程完成度进行评价;其次,对学生的课上讨论、连麦提问等互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而线下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线下作业完成效果、学习笔记以及思维导图的制作情况进行评价(图1为学生成绩综合考核体系)。

四、学习通和BOPPPS教学模型下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实践特点

(一)“教”的形式发生变化

学习通和BOPPPS教学模型下的线上《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其“教”的形式发生了明显变化。具体而言,线上模式通过让学生自主观看慕课视频,由教师对学生进行互动引导,并采用综合性评价的方式来确保学生的学习质量。这种授课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对课堂的支配,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中心,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学”的形式发生变化

与线下课程相比,学生更加喜欢灵活多变的线上课程。原因如下:(1)线上课程时间灵活,学生可以自由支配时间;(2)线上慕课资源丰富,学生可以轻易看到名师教学的具体内容,教学质量与线下相比通常更高;(3)学习通系统慕课中的讨论可以满足学生自由探索知识的需求,使学生能够自发寻求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法,化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评”的形式发生变化

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评价方式具有单一性,“以分数论英雄”是传统课堂的主要评价方式。此外,部分学校虽然有以“平时成绩”作为补充的评价方式,但平时成绩的重要性较低,具体操作方式灵活性较大,无法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成绩与学习态度的改善。

线上教学方式的普及变相推动了相关课程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具体而言,受当前技术的限制,在线上无法开展监管程度较高的考试,可操作空间较大。因此,在评价方式上必须选择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即将学生的每一次讨论、作业完成情况、课堂互动等内容进行全面量化评价。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能够得到更大程度的尊重,且智能化慕课系统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多元化评价的难度,有助于促进学生《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学习成绩与综合素质的提升。

五、基于学习通与BOPPPS教学模型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建议

在新型冠状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线上教学成为更加常态化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相比,线上教学的教学内容以及管理方式在研发方面均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本文基于上述研究对学习通与BOPPPS教学模型下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的开展方式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的明确是开展线上教学的难点,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对教学目标进行提前设定。例如,在对常见病原菌进行教学之前,教师应对上节课所学的临床免疫相关知识进行摸底,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常见病原菌内容进行细化,将掌握常见病原菌具体概念作为知识目标,将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作为情感目标,将培养学生独自利用慕课系统完成相关知识点的查阅作为能力目标。对其中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应积极采取案例教学法(例如医学临床趣味案例)引起学生共鸣,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线上教学活动中。

(二)遵循科学理论,提高教学质量

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循认知负荷理论的具体要求,综合提高教学效率。认知负荷理论是指学习者在处理具体学习任务时所耗费的多维结构认知资源,与学习过程中信息加工数量息息相关。在线上教学过程中,学生长期面对电脑屏幕,其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教师在进行线上教学内容设计时应该注意几个关键点:(1)注意课件制作的简洁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2)注意教学方式的趣味性,积极引入案例,避免照本宣科,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提高教学内容的生活性。由于《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选取教材内比较常见的几种致病菌进行细致讲解,帮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对其进行验证,增强学习效果。

(三)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主动性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认识到活跃课堂氛围的重要意义。与传统课堂相比,线上课堂的互动方式具备更多的可能性,教师可以利用慕课平台丰富的表现形式增强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趣味性。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抗原相关知识内容进行回答时,可以提前通过设置问卷的方式调查学生的喜好,并邀请具备相关爱好的学生回答对应的知识点。此外,教师也可以设置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讨,并对其中优秀的回答给予适当的加分奖励。

(四)重塑管理模式,完善评价机制

由于在线教育的特殊性,相关单位应该对管理模式以及评价机制进行适当改革。具体而言,相关人员应该强化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课程参与度等重要指标,联合建立多元化的综合评价体系,具体可以包括课前预习、阶段考试、线上作业等。此外,对学生的学习笔记以及思维导图等线下主观性作业的考核也应纳入过程性评价范围内。

综观全文,随着时代的发展,依托于学习通和BOPPPS教学模型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当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本文通过研究《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混合教学方式,对其可行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想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积极创新,在实践中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遵循科学理论,提高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主动性;重塑管理模式,完善评价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在新形势下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明勇.BOPPPS教学模型下基于超星学习通在线学习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以《HTML5 & CSS3》网页设计课程为例[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4).

[2]贾瑞虹,卫星星,李银涛.BOPPPS模型下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以有机化学实验“蒸馏及沸点测定”为例[J].广东化工,2020(18).

[3]谢智波,施炯,陈军敢,等.基于BOPPPS模型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应用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20(6).

[4]张伟华,王海英.基于BOPPPS模型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5).

[5]窦会娟,孙连海,周伟,等.基于在线课程的混合教学模式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20(3).

[6]袁芳,陈振,孟霞.基于超星学习通的化工原理BOPPPS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9(20).

[7]张雄,张喻,单传家,等.基于超星学习通的BOPPPS线上教学模式实践探究:以湖北师范大学大学物理课程为例[J].湖北师范大學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

[8]刘佳,王英,智敏,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在高职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中的应用[J].现代职业教育,2020(3).

注:本文系2020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基于学习通平台的BOPPPS教学模式在中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的研究与实践”(编号:GXZZJG2020B181)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韦雨含(1987— ),女,瑶族,广西河池人,大学本科学历,现就职于河池市卫生学校,主要研究方向为医学检验。

(责编 唐玉萍)

作者:韦雨含

趣味性模式下的物理教学论文 篇3:

互动模式下的儿童益智玩具设计

互动摸下的儿童益智玩具设计不仅是对儿童全身心的教育有很大的帮助,也是现代社会新科学和新技术迅速发展的需要。尤其在现今二胎政策面临开放的大条件下,设计出协调身心发展、启发儿童智力发展的互动模式益智玩具迫在眉睫。

本文互动的设计理论不仅与益智玩具设计相结合,还与环境结合,更能体现出益智玩具在儿童生理和心理成长和发育时期所能发挥的作用。本文主要对互动模式的场景进行分析,归纳出教学互动、亲子互动和同龄互动这三种互动场景模式类型,通过分析这三种互动模式类型对儿童身心影响和启发智力的作用,对益智玩具进行设计。

儿童益智玩具概述

玩具通常来说,是指使人们产生愉悦感的莫种事物。人们通过使用这种玩具给自己带来愉悦感。而所谓的儿童益智玩具,实质上是从玩具的功能上进行的一种分类,是指具有开发儿童智力功能的玩具,即在玩的过程中开发智力增长智慧的玩具。实验表明,人与人的后天差别,即智商和情商的差距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培养得来的。而玩具在儿童成长时期的作用就是通过它的益智性等特性,培养儿童形成一致的思维模式,从而达到提高智力的目的。人的智能特长的开发是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据英国皇家科学院研究发现,那些经常玩益智玩具的人,会比不玩的人平均智商高出11分左右。可见益智玩具在儿童智力提高的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互动模式的分类和特征

根据儿童成长时期的主要社交人群,主要把互动模式的种类分为三种,亲子互动、教学互动和同龄互动,以下着重从这三各方面阐述互动模式的特征。

1.亲子互动

亲子互动,是指父母和子女间的相互交往活动,它具有血缘性、亲情性、长期性等特点。作为日常生活中最基本、最普遍的现象,良好的亲子互动关系在儿童生理和心理成长初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也为儿童顺利进入社会奠定了基础。而不当的亲子互动则会导致一系列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问题的产生,比如儿童沉迷电子游戏,暴力游戏等。

亲子互动有以下几大特征:(l)互动角色地位同等。在父母与子女互动的过程中,父母与子女地位处于平等的状态。(2)互动内容广泛。在亲子互动中,父母在重视子女的智力发展,也会注重儿童非智力发展的因素。(3)互动频率频繁。父母是儿童在一天接触时间最长的人群,通过照顾子女的衣食住行,父母能跟孩子长时间的接触。

2.教学互动

所谓“互动式”教学模式,实际就是把教育活动看成是情感与智力的和谐发展与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学交互环境。通过这个教学活动形成的大环境,运用教学互动的模式,使师生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引导学生从情感转化到智力的提升。这也是为什么和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的成绩提高。

教学互动具有严谨性、多维度的特征。教学互动产生的情感促进儿童产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多维度认识事件的角度,促进儿童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认知和发展。

3.同龄互动

儿童与同龄小伙伴互动是指和同龄小伙伴一同学习、玩耍的互动行为活动。通过这种互动的行为方式,逐渐形成对新事物的认知。同龄互动具有等同性、不稳定性。同龄互动营造出的互动模式场景是不稳定的,儿童心理成长的不稳定性造成儿童之间情感的薄弱性。正是因为这些不稳定因素,儿童在游戏中,玩具情感体验在游戏中占了相当大的成分。

互动模式下的儿童益智玩具设计方法

1.设计要素

基于互动模式理论的益智玩具设计要素包括五个方面:互动性、安全性、趣味性、益智性和情感化。

(1)互动性

互动性体现在互动模式上,益智玩具的使用是在一定的互动情况下使用,互动一方面体现在儿童与产品的互动,另一方面体现在儿童与益智玩具创建的游戏环境中其他角色的互动。而儿童的与其他角色的互动是儿童益智玩具的互动模式具体体现,通过对益智玩具的探索、使用达到动手的能力,也在使用益智玩具的过程中与游戏的参与者建立了合作的关系,同时可以达到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和感知能力的提升。

(2)安全性

安全性是指确保儿童在接触或者对玩具进行使用的过程中,不受到伤害。儿童具有辨识度低、没有生活经验,对事物的判断性缺乏认知等生理和心理特点。针对儿童设计的产品,要充分看考虑儿童产品的材质、功能和造型。材质要选用无毒无危害的材料。在确保功能正常进行的状态下,不会产生威胁儿童安全的因素。造型上避免出现尖角、锋利等元素,如图3.1所示。

图3.1

(3)娱乐性

玩具,从字面意义上来讲,它存在的首要意义是给儿童带来欢乐。对于儿童来说,益智玩具的设计定位是使儿童在玩儿中得到学习,所以娱乐性也是它首要任务,如果玩具让儿童感到无趣,单纯变为辅助学习的工具,儿童很快就会舍弃它。创造的愉悦的互动模式环境,让儿童对互动模式的其他人物角色产生协作关系,把游戏的重点从玩具转移到玩具的参与者身上。让儿童沉浸在快乐之中,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各方面的能力,达到益智的作用。

(4)益智性

益智玩具与普通玩具的区别主要在于可以让儿童在玩的过程中,多动脑筋、锻炼和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提供给儿童良好的视、听、触觉体验。互动模式下的益智玩具的益智性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符合儿童认识方面的要求,包括对语言、文字、音乐、数学、图形等;有利于儿童身体健康发展,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符合生长发育特点;促进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儿童思维的独立性、逻辑性和创造性,例如儿童数字拼图玩具,如图3.2所示,儿童在玩耍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数字的记忆,在玩耍的同时也达到儿童益智的效果。

图3.2

(5)情感化

互动模式的儿童益智玩具设计是让儿童在同一环境下,可以体验不同的情感关怀。摒弃单纯的儿童于产品之间互动,更加注重儿童在游戏参与过程中与其他角色的情感互动。通过这种情感的交流和互动,可以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情感交流能力。

2.设计创新

基于互动模式理论的儿童益智玩具设计创新是对设计师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互动模式需要运用定性的研究方法设计儿童益智玩具,主要需具几个方面素质包括:

(1)创造益智环境

儿童益智玩具互动模式的宗旨就是要创造出一个针对儿童的互动环境,明确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归纳出他们对玩具的要求,再对玩具赋予益智等特性,如手脑并用、锻炼儿童的语言思维能力等。营造儿童愉悦的游戏环境,在儿童情感交流下进行的同时,得到智力的提升。

(2)提高用户体验层次

传统儿童的交互设计只是停留在儿童与产品的体验层次,局限了儿童与外界环境的发展和交流。互动模式的儿童益智玩具设计,是把儿童的体验层层次从儿童于产品,提升到儿童与产品营造出的环境。从另一个角度-情感化交流的角度达到儿童益智的效果。

(3)为游戏过程创造互动情景

在设计阶段要依据益智玩具的主题和儿童的特点为他们的互动行为进行情景的创建,以提高互动的多样性,创造有新意的体验情景是互动式益智玩具的设计核心。可借鉴互动模式中以活动为中心的设计方式。

(4)益智玩具的材料选择

益智玩具的材料选择首先要满足安全性要求,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安全标准选择安全无毒材料。近年来,由于儿童玩具材料的安全因素,儿童受到伤害的事故频发。从儿童的心理和生理作用出发考虑,儿童玩具的材料选择必须符合以下条件。首先,材料的质地必须是无毒无害、舒适的材料,避免选用有压抑感、陌生感等不舒服的材料,前一段时间,有关中学生有毒跑道的事件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这就是没有考虑儿童产品材质带来的后果。其次,从环保的因素出发尽量选择可回收、可降解、耐用的材料,同时要考虑到配合玩具主题,考虑材料的活动性、变化性、组合型等,让孩子的使用时可以充分发挥想象空间,常用的材料包括:绒布、塑料、木质、金属、合金等。最后,对于不可回收利用的材质,要选用降解耗时少的材质,不易对环境造成污染。

(5)功能、造型的确定

在对用户的需求进行确认之后根据以上设计要素完善益智玩具的功能、形态、互动方式等具体实施细节,最红要在功能上体现出儿童玩具的益智性和互动性。产品的功能主要是用于产生良好的游戏氛围,使儿童有愉悦的环境,使儿童在良好的心态下积极的接受玩具带来的智力提高。在外观形态上要注意圆滑无尖锐形状,避免给儿童造成伤害,这里可参考前文提到的安全设计对策,还需注意物理结构安全设计,保证儿童安全的使用。基于互动模式理论的益智玩具设计要从多方面总体把握,以目标用户行为特征、心理需求为导向确立益智玩具主题,并在此基础上构想互动情节、创建互动场景,为益智玩具增加互动性,最终表现功能和形态上。互动式益智玩具的设计将最终获得儿童良好的用户体验。

结论

在注重用户体验和互动的流行趋势下,互动模式下的儿童益智玩具设计突破传统的玩具设计方式。而是着重对儿童与玩具营造的游戏环境上进行探索,提高了儿童的体验层次,促进了儿童与外界的交流,对儿童身心发展和顺利步入社会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作者简介:宋秋秋(1987-),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工业设计工程专业,研究方向:产品设计;

宗明明(1957-),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产品设计。

作者:宋秋秋?宗明明

上一篇:强化承包方地位合同风险论文下一篇:施工技术交底混凝土施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