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改革论文

2022-04-15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职就业市场也竞争日益激烈,这样就使得中职在教育上的质量越来越显得更为重要,要想在众多中职学校脱颖而出,就要在教育教学方法上不断地创新改革,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也成为全球中职教育的新的挑战。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中职教育改革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职教育改革论文 篇1:

深化中职教育改革 促进中职教育发展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总量很大,就业压力也很大,要实现充分合理就业,使大部分人在就业前就具有必备的职业资格和能力,唯一的办法就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我国的人口优势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在发展职业教育中,“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已成为职业学校发展的共识,为此,要注重以下的几个问题。

一、要注重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中等教育的区别

1. 培养目标上的区别。

普通中等教育是以理论教学主的教育,其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以便进一步升学、深造;中等职业教育是以职业性为主的教育,其培养的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中级应用型人才(或称为中级实用型、技术型、管理型人才),它所培养的人才主要是将熟练的生产技能转化为生产力,应用于生产、管理中。因此,在教学内容上,中等职业教育的重点是放在熟练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上,而普通中等教育的重点是放在基础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上的学习上。

2. 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上的区别。

在课程的设计上,普通中等教育是根据基本理论知识完整性的来展开的,据此,将课程划分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强调基础知识面要广,以便适应将来升学、深造的需要。而中职教育的课程设计是按照岗位、职业所需要的技能或能力要素为核心来展开的,或者说是以技能培养为中心来展开的。它通过对工作岗位的分析,确定所需的技能或者素质体系,根据这一能力体系再确定与之相对应的课程体系。在专业教学中,不再单纯地强调专业知识或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及实用性,岗位或职业需要什么知识与能力,就上什么课、进行什么技能训练。

3. 人才培养方式上的区别。

普通中等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也有实验、实习等联系实际的环节,但联系实际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掌握理论知识,着眼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中等职业教育则着眼于培养岗位工作能力,将技能强化训练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上,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教育与训练结合,常常是边教边干,边干边学,以行动为导向。

4. 师资队伍建设上的区别。

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业务要求上,都与一般的普通中等教育有显著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在结构上,强调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要求教师努力向“双师型”的方向发展,既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技能,要求教师对企业有深入的了解,或有企业工作的经历。同时,要引进一部分确有专长的高级工、技师来充当技能训练的教师。

二、要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1. 更新教育观念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更新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先导。目前,面对迅速发展的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急需大量人力资源支撑的事实,我们更需凝心聚力,更新教育观念,坚定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努力探究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规律,使专业、课程的设置与社会需求相吻合,使技能培养与职业要求相一致。

2. 课程设置要以就业为导向,体现岗位能力本位的原则。

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中等教育的根本不同点就在于它是培养具有能实际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岗位实际问题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和技能实用性人才。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在进行课程设置方面必须体现岗位技能本位的原则,要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特别要围绕核心技能进行优化衔接、定向选择、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其中包括基本理论与基本素质、专业技术与技能、实践环节间的整合。课程的内容要关注专业的技术发展及相关技能的改进,主动纳入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克服专业教学存在的内容陈旧、更新缓慢、不能适应企业需要的弊端,使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处于相对稳定和不断更新的交互状态之中。另外,课程设置还必须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与学生未来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相适应,以便达到岗位工作能力的要求。

3. 在教学中注重实践性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和企业实际相结合,把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带进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意识。还可以把学生带出校园,走进企业,边学边干,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把理论应用于技能的学习中。例如: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实训模拟情景展演、模拟幼儿音乐课场景、角色的转变等。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工作过程。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应该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丰富实践经验,成为“像企业的技术人员”那样的人。专业教师可定期到企业实习,让教师的专业技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这样一来教师边教边学,借此机会教师也可以收集到一些在课本上无法得到的信息,经过对资料的整合、归类,编写真正适合中职学生教育教学的教材,并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进行研究、修改,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料。

5. 校企深度合作。

在校企合作模式中,学校和企业要经常进行交流和沟通,根据教学需要和企业工作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把学生安排到企业,由理论或实训教师带队进行现场教学、现场管理、现场模拟、现场动手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工作的性质,了解企业的工作制度。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真正地体验到工作的环境,从而能够帮助学生对自己未来工作进行定位。另外,校企合作是推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实现学生与企业员工无缝对接的重要保证。学校在教学中可以定期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讲解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引导学生自觉培养企业需要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以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总之,中等职业教育就是要按照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和基本特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单位:广东省民政职业技术学校)

责任编辑 赖俊辰

作者:刘顺梅

中职教育改革论文 篇2:

中职教育改革发展新思路

摘 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职就业市场也竞争日益激烈,这样就使得中职在教育上的质量越来越显得更为重要,要想在众多中职学校脱颖而出,就要在教育教学方法上不断地创新改革,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也成为全球中职教育的新的挑战。在我国中职教育起步就相对西方发达国家相对较晚和落后,这就需要我们在中职教育改革上探讨出一条适应中国发展的教育改革的方式、方法。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多,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也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环节。这就需要我们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不仅要优先发展中职教育,也要在新的时期为中职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要以市场人才需要为主,结合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培养更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应用技术人才,要以市场需求相互融合,加强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变化,来不断地加大中职教育改革的新思路。该文从中职教育改革发展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入手,正确认识到中职教育现状和发展对策,提高中职教育方法应用,更好地适应中职教育改革的新思路发展。

关键词:中职教育 改革 新思路

在当今的社会里,科技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教育,成为全球职业教学面临的一个新一轮的浪潮。在我国中职教育改革的新思路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提高中职教育教学的质量,就必须找出存在的问题,要从中职教学的模式、形式、结构,人员素质等多方面进行教育改革,来改变我国现在中职教学的弊端,更好地提高中职教学的改革新思路。

1 中职教育改革的现状

近些年随着中职教育逐步的边缘化,使得在生源上减少,在加上就业质量和稳定率不高,使得中职教育一段时期内在发展上一直停步不前。在2014年我国教育部在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了对中职教育改革的新目标,不仅确立了现代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位置,也确立了中职教育在教育体系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优先发展中职教育,也为中职教育体系改革发展注入了新活力,重点强调了中职教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作用,更好地为我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发展做出贡献。

2 中职教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革,中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仅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和输送技能型人才,也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日益显现出重要位置。可在新的社会发展下,我国中职教育也遇到了很多新问题和新困难,这就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带中职教育的现状,认真研究未来发展对策,使得中职教育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2.1 社会认知度不高

在我国社会各界一直认为中职教育属于低层次的教育,只是为社会提供廉价的劳动力,在许多中职学校对外宣传上省略了“职业”二字,来提高在人们中心位置,在招生上萎缩中职学生的招生规模,加大与其他高职、大学合作,举办各种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不但减少了经费地投入也使得中职在规模上缩小。而在人才招聘上许多企业偏重高学历人才,这样就使得许多家长不愿意把孩子送去中职读书,宁愿让孩子去挤高考这个独木桥,这样就使得中职生源不足,而素质上也不高,培养上难道同时也加大。

2.2 教学管理上难度大

在当前中职学生从生源上,大部分都是升高中考大学无望的学生,这些学生在自控力上比较差、法制观念上比较淡薄、学习主动性不强、厌学情绪较严重,还有些学生在过去的学校里就带有许多不良习惯比如打架、逃课等,来到中职后那些恶习难改。也有一部分学生内心存在自卑感,感觉自己被淘汰是个失败者自暴自弃。这些问题都加大了中职学校的管理难度,使得教学管理上质量不能很好地提高。

2.3 教学环境不能提升

在中职学校里主要是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成本相对较高。在当前高等院校的普及化,而中职教育一直在政府和企业的边缘化,在加上财政对中职教育投入的经费较少,使得中职学校没有形成规模的实习训练场所,这样学生的理论知识就没法和实践相互联系和应用,这样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培养。在我国中职学生在升学接受继续教育制度还不完善,再加上文化教育基础比较弱、家庭经济较差等条件的制约,就直接影响中职学生毕业后在深造的机会很少,这也导致学生在学习上不能积极主动。

2.4 教学创新不足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由于教学经费不足和多种原因的制约,对教师的培训就很少,社会实践锻炼的机会也不多,在加上很多老师由于收入不高,将教师工作当成一种生活保障,在教学上没有真正用心,知识比较陈旧,不能及时跟上时代发展,只是随意的应付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不积极,这样直接影响了中职的教学质量,使得教学从内容到实践操作都不能符合现代社会需要,不能跟上时代步伐,创新能力不足,导致学生学习情绪低落的主要原因。

2.5 学生就业不理想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职毕业生就业问题也非常突出。在社会上很多人对中职教育存在误区和偏见,经常会质疑其办学能力和学生素质,有些企业刻意提高人才进入门槛,使得中职学生在就业上面临很大困难。而学校由于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代接轨,只重视理论教学,不能与实践相互结合,不能满足用人企业的要求,这样就导致就业困难。

3 中职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在我国目前中职教育改革应该贴切当今社会发展趋势,提高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加强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优化教学的整体水平,建设有特色的教师队伍,应用科学的管理体制,来整体提高中职的教育水平,加强全社会的宣传和引导,使中职教育改革新思路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

3.1 加强社会的宣传引导,改善教育发展环境

我国政府及全社会要充分利用各种载体积极宣传和引导,使得对中职教育的传统观念的彻底转变,不断地提高对中职教育的在全社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大宣传中职教育中涌现出来先进事迹,从而为中职业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加大对中职教育的投入力度,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加大资金和办学环境等各方面的力度,积极优化中职教育的发展环境,使得中职教育更好地协调发展。

3.2 加强以人为本,应用科学管理体制

要从根本上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能全面和谐发展,要理论结合实践,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也要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建立完善科学的管理体制,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依据,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更好地从行为上提高自觉性,不仅很好地掌握了理论知识,也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3.3 加强建设有特色的教师队伍

中职教育就是以专业知识为基础,这就需要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引进先进的教师队伍非常重要,要建立专职教师定向培训机制,不仅要去先进的企业学习交流,也要定期组织企业来校指导,这样不仅了解先进的技术,也能更好地掌握企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地创新教学的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中职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琪,任君庆.中高职教育衔接机制的理论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187-191.

[2] 张仁芳.当前我国中职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及策略[J].管理观察,2008(19):112.

[3] 高丽君.中职教育亟待改革[J].巴音职教,2006(3):34-35.

作者:王茵茵

中职教育改革论文 篇3:

新时代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的着力点

摘要:结合“十三五”浙江省中职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中职名校”项目建设方案的编制,分析归纳新时代中职教育办学的价值取向,梳理回顾名校建设方案设计的逻辑演绎,总结提炼中职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路径以及改革发展的相关策略,以引发更多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考与实践,进一步提升中职教育质量,为率先迈向中职教育现代化建言献策。

关键词:中职教育;名校建设;改革发展

基金项目:“十三五”浙江省“中职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之“中职名校”建设项目(立项文件:浙教办职成[2018]6号)

作者简介:郑秀峰,男,金华广播电视大学(浙江商贸学校)科研处(名校创建办)处长,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与管理。

文献标识码:A

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1](简称“中职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是“十三五”时期浙江省中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抓手,是浙江率先实现中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其中,中职名校项目全省仅设50个名额,立项可获省财政千万资金支持,是建设项目又是综合荣誉,既体现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又代表区域中职发展水平,成为全省各地市317所中职学校竞相争夺的标的[2-3]。名校项目实行专家网络评审和现场实地核验结合的办法进行立项评审,立项后分三年建设,施行年度评估、优胜劣汰、动态管理的办法进行项目管理。名校建设方案的编制不仅关乎能否立项,为学校和地方争取资金和荣誉,还将对立项后能否顺利实施、达成预期和应然目标,最终成功结项产生重大影响。结合名校建设方案的设计起草,梳理提炼新时代中职教育的价值取向、分析归纳名校建设任务的逻辑演绎、思考总结中职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的路径和策略,借以宣传新时代中职教育改革发展新趋势,激发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中职教育,协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热情,以期不断提升中职教育质量,全面提高中职教育社会吸引力和经济贡献率。

一、立德树人名校建设之主线

(一)立德树人重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职业教育进入“人人均可自主选择升学和就业”的新时代[4]。就教育者层面而言,新时代的中职办学目标仍然是立德树人,但培养目标从“单元”(就业)变为“双元”(就业与升学)。立德树人即可理解为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可持续发展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为中职生进一步的学习生涯即“升学”打好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基础;二是为中职生终身职业生涯即“就业”培养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不管是升学还是就业,学生终将走向社会成为社会人或职业人,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将始终伴随其一生,或为有尊严的工作,或为有品质的生活。

因而,学生可持续发展就成为贯穿名校建设十大项目(其中:规定项目为中职课改、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治理能力建设、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发展、信息化建设、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等八项,特色项目即自选项目为现代婺商培养和一站式实习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构建等两项)始终的主线。每个项目的总目标和具体建设内容的规划和设计均围绕是否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学生可持续发展是新时代衡量中职教育质量高低的核心指标。

(二)立德树人重在鼓励学生“个个成才”

针对受教育者层面,鼓励“个个成才”也有两层含义:一是尊重个性,因材施教;二是尊重认知规律,鼓励自主学习。中职学生成人成才,一方面靠学校教育,另一方面靠自主学习和修炼。“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讲的就是这个理,即学习应该是主动的,中职生最终成长为什么样的才,除了学校和家庭的因材施教,必然是学生自主选择的结果。因此,教育者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受教育者的学习理念、学习方法都要与时俱进,学生支持服务体系需要更加充分和优质。

蔡元培曾说:“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这带给我们以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个性和尊重个体差异等方面的教育启示。由此,笔者认为,中职教育可以是更公平的教育、更有个性的教育,在名校建设任务的设计中主要体现在选择性六大课程群的架构、学生支持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学生素养发展中心的创设等方面,具体主要涉及中职课改、学校治理能力提升、信息化建设和实习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构建等项目,以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实践载体、政策环境和更具个性化的教育方法支持和鼓励学生“个个成才”。

(三)立德树人重在促进学生“人人出彩”

在政府和社会层面,促进学生“人人出彩”意指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十九大报告针对职业教育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新要求。中职学校自身不光要在舆论上积极宣传职业教育,更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在学校内涵和教育质量上下功夫,不断提升中职教育的社会吸引力和经济贡献率,以此争取企业和社会各界深度参与学校育人工作。

在名校建设方案中,结合学校与地方成人高校并轨办学的优势,把职业教育与成人继续教育一体化办学、中高职五年一贯制试点及校企双主体育人等作为“促进学生人人出彩”的重要任务写入学校治理能力建设、现代学徒制试点和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等建设项目;而把推进教育精准扶贫、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突显社会服务成效等作为建设的具体目标予以阐明,以期创设和营造良好的校内校外育人氛围和环境。

二、专业成名名校扬名之本源

(一)专业是中职教育立校之本

中职教育办学为“两个”发展服务,即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和为学生成人成才服務。表面上看虽为“两个”发展服务,本质上两个发展是统一的,即不管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还是为学生成人成才服务,载体都是专业,归宿都是高素质的人。通过专业培养技能型人才,既服务了学生,又通过学生服务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从狭义上说,中职学校办学的实质就是办专业,专业发展即为学校发展,专业质量就是教育质量。在此意义上延伸出,名校建设主旨是教育质量提升,虽然规定项目涉及学校办学的方方面面,实质还是以“专业”为主线的“品牌”建设。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决定专业能否成名,而名校之名必定源于专业之名。

因此,名校创建的主要抓手和载体仍然是“专业”,以专业的“集群化”和“特色化”建设为重点,以专业的课程、资源、师资、实训、社团、文化等内涵建设为载体,以选择性课改、现代学徒制试点、职业能力大赛、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为突破,努力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对地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仍然是我们着力的方向和主旋律。只有专业做强了、做精了、做出特色了、做成品牌了,我们的产品即学生才会“香”起来,学校自然就会“名”起来。

(二)课程是专业内涵发展之核

专业就是课程的组合,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产品”,即毕业生。从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服务发展为宗旨,促进就业为导向”来看,职业教育归根结底是要培养一个具有较高素质的“职业人”和“社会人”。职业人需要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社会人需要谋求终身发展的“核心能力”和“公民素质”。那么,课程就是要为培养这个“双人”而做好规划和设计,课程改革就要围绕双人的需求而作调整、优化和完善。

针对学校课程建设基础,在名校建设方案设计中,要把课程结构的优化、课程地图的设计、校本课程的充实、课程教学资源的完善以及如何运用信息化手段改革和提升课程质量及教学质量等作为重要建设任务。而把“构建基于结果导向的质量保障体系”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和课内外“双课堂”协同育人与评价实施等列为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创新性地提出道德实践课程,并有机地融入到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优化和完善之中,努力做到道德品质、专业技能、岗位素养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

(三)教师是教育质量保障之魂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灵魂。一个好专业离不开好的课程(体系),更离不开好的教师。教师的价值取向、专业能力、职业素养、个性魅力和教育艺术等决定课程实施的效果,即教育质量。从办学目标看,对中职教师的要求是很高而且很全面的。“双师型”仅是作为专业课教师的基本要求,有的学校已经提出“四维”教师(教师、技师、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甚至更高的要求。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的研制和《浙江省关于加强培育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的出台,“全能型”教师是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的大势所趋,但尚需在地位和待遇上进行匹配,否则教师工作动力等问题将在一定程度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中职教育质量建设,必须首先提升教师的核心素养和专业能力。在设计教师队伍建设项目中,除关注师德和专业能力,我们更应考量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愿景,并给予专业成长自主选择的权利,包括让教师有选择地个性化发展通道的设计,提出“1+N”型(1指教师教书育人的天职;N指个性化发展方向的N个选择,暂定为研究型、教练型、赋能型、社团型、培训型、课程建设名师、课堂教学能手及创业导师等8类)个性化教师团队建设;在拟实施的专业技术人员聘期管理办法中分类设置考核指标等。让广大教师享有自身专业发展的选择权和学校改革发展带来的获得感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出发点,也是教师发展的内生动力。这是规定项目“学校治理能力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质量的核心保障。

三、校企融合:质量提升之路径

(一)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应然属性

中职教育质量即专业质量,具体指专业所培养的毕业生是否契合市场(岗位)需求,能否有效获得终身职业发展所需的核心素养。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密切。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校企共育是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5]。由此可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仅是职业教育办学规律下中职学校提升办学质量、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也是中职办学宗旨的根本体现和职业教育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从“十二五”浙江省示范校建设开始,学校就十分重视校企合作。校企合作被当作“牛鼻子”贯穿在名校建设各个项目中,其中,“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作为标题被列入两大专业集群发展的主要路径之一。在未来三年,学校拟牵头组建区域性主干专业职教集团或校企合作联盟、创建至少1个以上省级校企合作共同体;利用学校技能人才孵化园高标准选择企业入驻,开展专业组团实训实习和创业孵化,创新實习就业模式——与规上企业联合开办就业虚拟班等;另外,切实做好烹饪、休闲体育服务与管理等2个专业现代学徒制省级试点等工作。

(二)人才共育是校企合作的逻辑起点

校企合作的主要作用不是让企业提供多少设备、场地和资金的赞助,也不是做做样子、搞搞噱头。而是学校需要和企业一起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共同制订对接岗位职业标准的课程标准、共同研制匹配实际就业岗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专业师资和实训实习基地、共同实施课程教学和学业评价等,最终目的是为企业培养符合岗位需求的、毕业即可上岗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离开人的培养,校企合作就失去意义,也不会长久。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社区学院,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以及广东深圳的“宝安模式(即企业校区)”、“深职院‘协同育人’模式”、广州财经“跨境电商园”模式等均可作为一定层面的理论和实践借鉴。

校企共育实质就是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初衷。作为浙江省首批试点学校.我们认为需要特别做足“现代”文章。既要研究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的联系和区别,也要研究“双元制…‘社区学院”及“TAFE模式”国内本土化的经验和教训。除完成试点方案“六个共同”,名校建设突出“合作企业甄选”的严格性、“拜师实战”的仪式感以及“淡旺交替、闲忙结合”教学模式的实用性等的探索实践,打造现代学徒制的专业模式、学校模式,乃至金华模式、浙江模式。同时,学校还要加强“校企双主体育人”思路、机制与模式的应用和辐射,以不断整合行业企业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各专业的培养质量。

四、制度创新:改革发展之引擎

(一)职业教育面临主要问题

宏观上职业教育主要面临多头管理导致体制机制不畅、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不足等问题。在中观和宏观层面,学校还存在专业布局不尽合理、办学条件总体薄弱(政策经费支持不足、产教尚未深度融合、优质师资及教学资源仍缺)、内涵质量有待提高、与其他教育类型的沟通协调还有待加强,职教法律法规体系和运行机制还有待完善等问题。在微观层面也即学校层面,我们主要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任务需要解決,例如:商贸财经类专业特色不够鲜明,师资队伍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仍然较弱,校企合作较难深入,课程与教学资源有待优化和充实,人才培养质量还需扎实提高,专业服务社会能力有待加强,教师承担教育改革和发展任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更充分地激发,等等。

上述问题的解决,有的需要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给予配套政策支持,如校企合作促进问题、中专正高职称和人才荣誉评聘问题(积极性调动)等;有的需要学校领导做好顶层设计,广大教师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如专业特色打造、教育资源优化和完善及教育质量提升等;当然,还有些问题可能需要更上层的政府通过更持久的努力才能解决,如管理体制机制和专业学校布局等问题。在学校层面,我们应该全力做好专业内涵建设,切实提高教育质量,这是党和政府在新时代赋予中职学校的新使命,也是名校建设的根本宗旨。

(二)名校创建需要补短扬长

名校建设内容涵盖了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既要根据学校规划,本着“问题导向、扬长补短、拉抬创新”的创建思路,围绕“质量提升”主题,做好顶层设计,对照标杆梳理短板,针对“补短”实施“边改边创、先行先试”,在八项规定任务中彰显学校综合实力和比较优势;又要集思广义、充分论证,在“扬长、拉抬”中逐步凝炼“学校特色”,形成两大特色项目建设思路和目标,以突出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特色亮点。

以浙江省品牌专业国际商务(跨境电子商务)的建设为抓手,从思考“商贸类专业集群化发展策略及路径探索”着手,几经修改论证最后形成“弘扬婺商文化,培养现代婺商”为主题的现代婺商培养方案,作为特色项目之一,以突出中职教育的地域特征、学校专业特色和人才素养特质,是为“扬长”;结合学校人才孵化园建设和实习就业创业工作,从思考“规模定制(或校企合作另一种模式):就业虚拟班的实践探索”为题,到最后确定“构建线上线下一站式实习就业服务平台”为特色项目之二,既是汲取了“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本质属性”及“校企共育是教育质量根本保证”之经验,也是针对“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这一薄弱环节的“补短”。

(三)改革发展贵在制度创新

一切改革都离不开创新,教育改革也不例外。要打造品牌、创建名校,我们需要补短扬长,更需要改革创新。改革需要创新,创新出自改革。创新是改变旧事物,创造新事物,包括理论、观念、模式、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创新有思想理论层面、实践操作层面,还有上升到制度层面的创新,而只有固化到制度层面的创新,才属于真正的改革。因此,改革的核心在于制度创新。制度包括体制、具体制度和机制三个层次:体制是制度的外在表现和实施形式;具体制度指某领域人们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机制是自然和社会各个领域制度化的规律体系。[6]

从一定意义上说,名校创建一定是伴随着改革创新,而实质固化的成果就是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有三层意思:一是突破旧制度。要打破“老框框、老套路”的束缚,如中职教师招聘要研究生学历就会极大限制优秀技能型人才从教。二是创设新制度。成功的改革举措一定以制度形式固化下来,形成新的制度成果。比如,拟推行的聘期管理制度[7],一定有别于其他高校或中职学校,极具学校特质。三是先行先试。改革一定是率先而为、先行先试,如1+N师资队伍建设和道德实践课程建构等,在全省中职学校一定具有率先性,体现首创性。就名校建设,衡量目标思路有没有创新,内容举措是不是改革,主要看该项目是否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先行先试为特征;最终是否能够促进学校科学发展,惠及全校师生员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养技能型人才支撑,是检验名校创建目标与中职办学目标深度融合的主要标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Z].教职成[2015]7号,2015-08-25.

[2]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发改委,浙江省经信委,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人力社保厅,浙江省国资委.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Z].浙教职成[2016]31号,2016-02-05.

[3]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印发《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Z].浙教办职成[ 2016] 82号,2016-08-22.

[4]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布局及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Z].浙教职成[2016 ]100号,2016-06-29.

[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Z].国办发[ 2017] 95号,2017-12-05.

[6]李绍元,李永辉.深化改革贵在制度创新[N/OL].中国改革报,[2019-08-30].hup://www.crd.net.cn/2016-03/30/content 1951359l.htm.

[7]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培育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指导意见[Z].浙教职成[2017] 70号,2017-07-21.

[责任编辑 秦涛]

作者:郑秀峰

上一篇:医院财务分析论文下一篇:电信光纤通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