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窒息复苏后的护理论文

2022-04-29

【摘要】目的:缩短新生儿窒息时间,提高复苏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方法:强化人员培训及护理环节工作,应用《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抢救新生儿窒息。结果:73例新生儿平均窒息时间为1.9min,与国内同类报道比较P<0.05,5min复苏抢救成功率为97.26%,无新生儿窒息死亡。体会:《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科学、简捷,便于施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早产儿窒息复苏后的护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早产儿窒息复苏后的护理论文 篇1:

对新生儿重度窒息复苏后的治疗与远期预后临床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重度窒息复苏后的治疗和远期预后效果。方法:采用我院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期间接收的110例重度窒息儿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复苏后的治疗和随访。观察新生儿重度窒息复苏后经治疗后的IQ情况,并研究不同IQ患儿与小儿体格发育关系、与神经系统表现的关系情况,同时观察患儿胎龄体重和远期预后的关系。结果:患儿胎龄体重和远期预后方面,大胎龄早产儿和足月儿正常体重基本一致,经复苏后治疗,两者在智商方面并无明显差别;不同IQ患儿和小儿体格发育关系方面,IQ在70~90分区间的患儿,4~5岁小儿头围和身长小于IQ超过90分的患儿,两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不同IQ值和患儿神经系统表现关系方面,IQ值介于70~90分区间的患儿在肌张力低、特殊反射减弱方面的比例高于IQ值超过90分的患儿,两者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重度窒息复苏后经治疗后的患儿在IQ情况方面,IQ值70~79分者15例,所占比例为13.64%,最低IQ值为70分。结论:为新生儿重度窒息复苏后患儿进行后续治疗和处理,可以获取较佳远期预后,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关键词】新生儿;重度窒息;复苏后治疗;远期预后

新生儿窒息指的是围产期由不同因素造成的胎儿机体缺氧、酸中毒情况,极易造成不同重要器官功能损伤,会产生不同并发症,如颅内出血、吸入性肺炎等,会造成患儿智力低下、伤残甚至死亡,为了减少死亡率和伤残率,为患儿进行及时有效的复苏治疗以及复苏后的抢救非常必要[1-2]。一般状况下,产生产时窒息后会马上进行复苏治疗,若想获取良好远期良效,单纯依靠复苏治疗并不足够,还应在复苏后进行持续治疗[3]。新生儿重度窒息是一种新生儿期危急重症,产科、儿科的配合处理是促进患儿复苏成功的重要所在,而复苏后治疗是确保预后良好的关键。对重度窒息患儿复苏后进行治疗,主要以心、脑、肾的保护处理为主[4],本文为新生儿重度窒息复苏后患儿进行后续治疗,并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观察其远期预后情况,具体结果见下文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采用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期间我院纳入的110例重度窒息新生儿进行研究,在对其进行复苏处理后,进行后续治疗和随访。随访患儿中,男女人数分别为56例、54例;年龄3~9岁,年龄平均值(4.25±1.37)岁;分娩方式:顺产12例、侧剪产22例、剖宫产76例;窒息相关因素:胎儿宫内窘迫58例、脐带因素41例、胎盘因素13例、孕母因素13例、产程因素35例;合并吸入性肺炎22例、缺氧缺血性脑病59例、咽下综合征21例、颅内出血者5例;智商测定结果IQ70~79分15例,IQ80~89分20例,IQ超过90分75例。所有患儿和家属均了解本研究内容和意图,并同意进行该项研究;本研究已经通过我院相关医学伦理组织审批。

1.2方法 全部重度窒息患儿在经过复苏处理后,继续进行复苏后治疗,主要治疗内容包括:①重度窒息患儿产房复苏后,全部进入新生儿病房进行后续治疗,为患儿进行保暖措施,确保患儿处于合适的温湿度环境中。②防止患儿产生脑水肿,可对其入量进行掌控,最大限度降低患儿心肾负荷,通常状况下,患儿出生后24h的入量以60mg/kg为宜,如果患儿需要进行静脉输注,则控制滴注速度在5~7mg/kg/h范围内,如果患儿没有产生血容量下降情况,则可省略输注胶体液、等渗液步骤。③为防止患儿产生低血糖情况,要及时对患儿脑细胞和心肌细胞营养进行改善,如给患儿输注葡萄糖,浓度以5%~10%为宜,速度以6~8mg/kg/h为宜。④为患儿检测生命体征,对患儿心肌功能进行改善,如果患儿心率低于110次/min,则实施多巴胺治疗干预,治疗剂量以5mg/kg/ min为宜。⑤吸氧治疗,复苏后为患儿气道实施全面清除处理,并按照患儿病情程度控制吸氧流量,无论患儿是否出现缺氧体征,都需进行吸氧治療,以此改善患儿组织缺氧情况,氧气浓度值以40%~60%为宜。吸氧是改善重度窒息新生儿缺氧的重点,控制吸氧时间可以防止长久吸氧造成的氧中毒,从而避免发生相应并发症。⑥最大限度减少患儿体内水分贮留,如果窒息患儿出生24h后尿量少,则应为其进行速尿治疗,治疗剂量以1mg/kg为宜。⑦随访方式:电话预约、上门随访、媒体通信等,由专人对患儿的体格发育、神经系统、视力、听力等功能进行检查。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儿复苏后经治疗后的IQ情况,并研究不同IQ患儿与小儿体格发育关系、与神经系统表现的关系情况,同时观察患儿胎龄体重和远期预后的关系。IQ测试通过相应儿童智力量表进行评定,分数越高,表明预后情况越佳。体格发育包括头围、身长两方面,按照不同年龄段进行区分,包括4~5岁,6~7岁两方面。神经系统表现包括兴奋、肌张力低、特殊反射减弱、表现正常四方面。由固定医生进行智商和体格测量,最后进行统计分析。

1.4统计学方式 本研究110例新生儿重度窒息复苏后治疗患儿相关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中,不同IQ值和患儿体格发育关系实施t检验形式校准,对比表述方式为x±s,不同IQ值和神经系统表现关系通过c2检验形式校准,表述方式为(例,%)表示。P<0.05作为本研究统计学校准基线。

2 结果

2.1不同IQ值和患儿体格发育关系的对比 随访患儿年龄3岁、8岁的IQ值均没有70~79分者,4~5岁、6~7岁两个年龄段不同IQ值患儿体格发育方面相比,在头围方面并无显著差别,但在4~5岁年龄段的身长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如表1所示。

2.2不同IQ值和患儿神经系统表现关系相比 产生神经系统异常表现的患儿普遍IQ值低下,其中肌张力低、特殊反射减弱的患儿智力在70~79分的比例高于超过90分的患儿;表现正常方面,IQ值超过90分者多于IQ值70~90分者,两者相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2.3IQ情况、远期预后情况 全部患儿经治疗后,IQ70~79分15例,所占比例为13.64%;IQ80~89分20例,所占比例为18.18%;IQ超过90分75例,所占比例为68.18%。最低IQ值为70分,存在发育障碍者5例,包括多动学习差2例,数字概念差1例,胆小反应慢1例,走中不稳、发音不清1例。本文研究患儿中,最小胎龄33周,最低体重1480 g, 结果表明大胎龄早产儿和足月儿正常体重一样,经复苏后治疗,在智商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表明胎龄、体重和远期预后并无影响关系。

3 讨论

围产期窒息是造成新生儿产生脑损伤的主要因素,同时会造成围产儿死亡、残疾,尽管新生儿重度窒息不属于脑瘫主要因素,但儿童致残原因当中,重度窒息依然占据较大比例。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疾病中常见病症,特别是重度新生儿窒息,更为常见。新生儿重度窒息时间久,若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对患儿生命健康造成影响。伴随医学水平的不断提升,重症新生儿的治疗成功率得到提升,但大量数据表明,重度窒息患儿抢救后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大脑损伤,从而产生神经系统表现异常情况,如瘫痪、癫痫等,对患儿远期预后形成负面影响[5]。

想要提升新生儿重度窒息复苏后的远期预后,必须进行复苏后的持续治疗,防止后遗症产生。本文110例重度窒息患儿复苏后经治疗,仅出现5例发育障碍者,究其原因可能为复苏后实施心脑肾保护处理,从而最大限度避免脑细胞受损,达到降低致残率的目的,因此合理复苏后治疗是产科、儿科对重度窒息患儿复苏后的主要治疗任务。本文对新生儿重度窒息复苏后患儿进行治疗,对患儿复苏后进行病情和复苏方面的评估,按照真实状况进行治疗,主要包括保暖工作、鼻内分泌物清除工作、气管插管吸氧处理等,从而保证患儿脑部情况正常,并在气管插管过程中实施抗感染治疗,预防感染事件发生[6]。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生儿重度窒息复苏后治疗期间,需要做好并发症预防工作,并对患儿病情进行密切观察,主要以呼吸观察为主,并做好呼吸评分和次数的记录,以此作为预后和治疗的指导基础。另外,在复苏后治疗中,要进行个体化针对性治疗,通过综合全面的治疗,保证患儿短期预后,改善远期预后。同时,为患儿进行复苏后治疗后,进行随访观察,了解患儿体格发育和智力发育情况,发现问题马上处理,确保远期预后效果[7]。

综上所述,重度窒息新生儿复苏后,仍应进行后续治疗,从而确保远期预后良好,后续治疗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 吴素英, 彭芬, 丁婷, 等.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新生儿窒息发生情况及重度窒息发生影响因素的多中心研究[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9, 21(1): 6-10.

[2] 唐春兰. 新生儿窒息临床抢救及治疗措施的效果研究[J]. 世界复合医学, 2019, 5(9): 99-101.

[3] 黄宝陕. 20例新生儿重度窒息后复苏抢救成功后的护理体会[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17, 7(4): 87-88.

[4] 黄肖丽. 预案管理在新生儿重度窒息抢救及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7, 24(6): 77.

[5] 卞晓莉. 对发生重度窒息的新生儿进行綜合抢救护理的效果研究[J]. 当代医药论丛, 2017, 15(3): 160-161.

[6] 李莉娜. 新生儿窒息临床抢救及治疗措施效果评价[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 8(9): 97-98.

[7] 李素平. 对60例发生窒息的新生儿进行抢救复苏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 2016, 14(13): 45-46.

作者简介:王中明(1967.02-),男,汉族,山东省成武县人,学士学位,儿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儿科呼吸、消化、新生儿疾病和儿科重症。

作者:王中明

早产儿窒息复苏后的护理论文 篇2:

应用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抢救73例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 缩短新生儿窒息时间,提高复苏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方法: 强化人员培训及护理环节工作,应用《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抢救新生儿窒息。 结果: 73例新生儿平均窒息时间为1.9min,与国内同类报道比较P<0.05,5min复苏抢救成功率为97.26%,无新生儿窒息死亡。体会:《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科学、简捷,便于施行。强化人员培训及护理环节工作,对实施《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争分夺秒缩短新生儿窒息时间,提高复苏抢救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护理体会

新生儿窒息是围产期婴儿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把握好新生儿出生窒息时2分钟(min)时机实施复苏全流程各项抢救措施,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在复苏抢救全流程中,护理环节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我院近3年来推广应用《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复苏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2008年-2010年发生新生儿窒息73例,足月产50例,早产23例。新生儿出生体重≥3000g者29例,<3000g但≥2500者31例,<2500g者13例。

1.2 复苏方法:参照2007年卫生部推荐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1],结合本院临床实际制定。

1.2.1 复苏准备

1.2.1.1 人员培训及准备:由护理部和产科共同组织,选择具有适当素质的医师和护士同时或分别进行培训。首先集中学习《指南》,要求每位参加学习人员必须熟悉、领会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要点及目的意义,然后用新生儿模特分别进行各项操作训练,最后再将医师护士编组训练。要求每位参训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准确、灵巧完成各自应该掌握的相关操作项目,并能默契配合,达到实战要求方可参与临床复苏抢救。

经培训考核合格的人员组成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小组,包括产科医师或助产士、护士、或麻醉师各一名。新上岗参与临床复苏抢救的人员,应在具有实际经验的上级人员具体指导下抢救一定病例,方可独立承担复苏抢救任务。具体医护人员可在不同时间及班次中轮换,能随时参与抢救。

1.2.1.2 器材准备: 护士准备吸痰器械、气囊面罩等给氧器械、抢救药物、预热红外线辐射抢救台和毯子等,随时备用。

1.2.2 新生儿窒息评估

1.2.2.1 新生儿窒息程度评估:按Apgar评分标准[2]执行。评分0~3分为重度窒息;4~7为中度窒息;8-10分为正常(无窒息)。此项评分首先由助产人员在新生儿出生时进行。实施复苏抢救成功即刻再次评分。

1.2.2.2 快速评估: 由助产人员在新生儿出生5秒(s)内,给新生儿评分的同时进行。在复苏过程中,应根据情况由医师或助产士进行再评估,以决定是否再次采取何种复苏抢救措施。

五项指标:①羊水是否清澈;②有无呼吸或哭声;③肌张力好否;④皮肤是否红润; ⑤是否足月妊娠。其中任一项为“否/无”则立即实施复苏抢救。

1.2.2.3 活力评估: 新生儿若有羊水胎粪污染,助产人员在新生儿出生5s内,给新生儿评分的同时评估如下3项指标:

① 有无呼吸或哭声;② 肌张力好否;③ 心率是否>100次/min。三项中任一项为“无/否”则立即实施气管内吸引胎粪等复苏抢救。

1.2.3 复苏流程及方法

原则上要求在2min内完成气道通畅、刺激、人工呼吸、给予肾上腺素四个流程步骤及抢救方法。

1.2.3.1 保暖快速断脐后,护士立即将新生儿放在辐射热源下, 用预热的毯子裹住。如为早产儿,应另加盖塑料单。保暖应贯穿在整个复苏抢救流程及操作方法中,中、重度窒息新生儿及早产儿置于保温箱,使体温保持在36.5℃-37.5℃之范围。(应增加保持多少温度等相关文字?)

1.2.3.2 清理呼吸道与摆正体位胎头一旦娩出,助产者用手将新生儿口咽、鼻内的分泌物挤出。护士在保暖的同时,应将新生儿体位摆正,即轻度仰伸颈部,肩部垫高2-3cm,保持“鼻吸气”体位,(使咽后壁、喉和气管成直线)。用8F或10F吸管先口咽后鼻腔吸净分泌物。

1.2.3.3 擦干身体:完成以上两项操作后,护士用毛巾擦干全身,随即用干毛巾更换湿毛巾。

1.2.3.4 触觉刺激:用手拍打或轻弹足底或摩擦新生儿背部2次,诱发自主呼吸出现。重新摆正体位,若出现紫绀,护士立即给予吸氧。经30秒(s)以上处理后评价,如呼吸正常,心率>100次/min,皮肤红润,为复苏成功,遂进行复苏后评分,护士给予支持护理。

1.2.3.5 如新生儿无活力(符合“3项”中任1项),则应立即将新生儿置于开放暖箱保暖下摆正体位(先不擦干),经口进行气管插管,自气管内吸引胎粪。吸引后,在完成初步复苏中实施擦干、刺激步骤,然后再评估呼吸、心率和肤色,决定是否需要正压通气。

1.2.3.6 正压人工呼吸:如呼吸暫停或心率<100次/min,用气囊面罩复苏器加压给氧。早产儿可用20~25 cmH2O正压行最初通气,未见胸廓起伏,则再增高至30~40cmH2O。足月儿先使用20cmH2O正压,若无改善方可再增加至30~40 cmH2O压力。气囊挤压速率为40~60次/min。经30s正压给氧后,如胸廓起伏适度,面色转红,自主呼吸建立,心率>60次/ min,证明效果满意,即停止加压给氧,继以面罩给氧。

1.2.3.7 胸外按压:人工通气30s后心率仍<60次/ min,在人工呼吸的同时立即做胸外按压。胸外按压者边按压边大声数“1…2…3…呼吸…”,人工呼吸者在“呼吸”时挤压气囊,在喊“1”时放气[3]。同时每30s测一次心率。若心率<60次/ min,考虑气管插管或药物治疗。若心率>60次/ min,立即停止胸外压,人工呼吸仍持续到心率>100次/ min,且患儿有自主呼吸。护士与医师应密切配合完成以上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两项操作。

1.2.3.8 药物使用:(1)经正压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30 s后,如触不到股动脉搏动,或心率仍<60次/min,首选肾上腺素,常用剂量为1:10000肾上腺素0.1~0.3ml/kg。护士应即时、准确实施脐静脉注射或直接将药液滴入气管内,必要时每隔3-5min可重复给药,预期的效果是给药30s后心率增快>100次/分。此时患儿肤色迅速转红,心率增快,缺氧状态缓解。(2)扩容使用生理盐水,首次剂量为10ml/ kg,经外周静脉或脐静脉缓慢注入(时间>10min)(3) 纳洛酮使用两个指征:使用人工正压呼吸30 s后心率及肤色恢复,但呼吸仍抑制;孕妇在分娩前4 h内曾使用过度冷丁。多采用静脉或肌肉注射,不气管内给药,剂量每次0.1 mg/kg。

1.2.3.9 气管内插管指征:有羊水胎粪污染且无活力;正压通气需要延长;气囊-面罩通气效果不佳;需要经气管内导管注入表面活性物质或肾上腺素者,考虑气管插管。

1.3 统计方法:73例新生儿复苏抢救前后Apgar评分构成进行统计描述;窒息时间用t检验。

2 结果

2.1 窒息程度与复苏后评分:73新生儿窒息复苏前最低评分为2分,最高7分,轻度窒息65例,占89.0%,重度窒息8例,占11.0%。复苏抢救后5min评分,≥8分者71例,5min复苏抢救成功率为97.26%。有2例由复苏前的2分仅升为7分,经进一步抢救,复苏成功。具体评分情况详见表1。

2.2 新生儿窒息程度与窒息时间:73例新生儿窒息实施复苏抢救后,窒息时间最长4.5min,最短1.0min;平均窒息时间为1.9min,与国内同类报道[4]平均窒息时间3.4min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窒息程度与窒息时间情况详见表2。

3 讨论

3.1 《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科学、简捷,便于施行 《指南》中2min窒息复苏技术汲取了新法复苏ABCDE方案的精髓,它将呼吸、心率、皮肤颜色这3项容易观察的指标与抢救措施密切结合,将ABCDE复苏方案融合于2min以内的4个时间段,方便快捷、简单易行,节省了宝贵的抢救时间,体现了抢救的积极性—早、快、高效。

表1 73例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前后Apgar评分情况

注: 0-3分为重度窒息,4-7分为轻度窒息,8-10分为正常。

表2 73例新生儿窒息程度与窒息时间 (x±s,min)

注: ※与国内报道窒息平均时间3.4min比较P<0.05

3.2 强化人员培训是实施《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的前提我们在《指南》的实施准备中,特别强化了人员培训并严格考核要求。通过培训促使以往具备复苏经验的围产人员摒弃陈旧的观念和技术,所有参训人员都必须领会《指南》的新理论、新技术,每个参与复苏抢救的人员都能准确、快速执行各自的相关操作项目及内容,并能相互默契配合,然后方可参与临床复苏抢救。新生儿窒息的病理和临床表现多样,病情变化快,复苏抢救现场气氛紧张,要求医护人员密切配合, 快速有序,争分夺秒。因此,强化医护人员的培训准备工作,便是成功实施《指南》的前提条件。这可能也是我们较国内同类报道进一步缩短新生儿平均窒息时间的重要原因之一。

3.3 护理环节工作在复苏抢救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新生窒息复苏从人员培训、器材准备到实施抢救全过程中,护理环节工作与其它相关措施及抢救技术操作,具有同等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应选择具备既反应敏捷,又沉着细致等良好素质的护士进行培训。如抢救器材等齐备、完好能随时启用;确保新生儿体温维持在36.5℃-37.5℃的保暖措施[5]等,在整个复苏抢救过程中,虽然仅是一些很小的环节,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可同样决定复苏抢救的成败。至于是否能及时准确进行脐静脉或气管内用药,其重要性更是显而易见的。

总之,强化人员培训,重视护理环(细)节工作,是我们成功实施《指南》的体会。

参考文献

[1] 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专家组.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2007北京修订)[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7.10(4):219-222

[2] 洪黛玲.兒科护理学.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09

[3] 陈晖,张杏敏.新生儿窒息2min流程图的推广及成效.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2(8):699-701

[4] 赵玉芳,秦 瑛.新生儿窒息复苏新进展.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9):62

[5] 徐素珍.母婴同室与母婴分室新生儿体温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1997,33(9):520

作者:邓少华

早产儿窒息复苏后的护理论文 篇3:

如皋市新生儿窒息死亡率阶段性比较分析

【摘要】 目的:评估新生儿复苏培训与复苏后救治体系防控新生儿窒息死亡率的效果。方法:对2011-2016年与1991-2010年新生儿窒息死亡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与阶段性比较。结果:2011-2016年新生儿窒息死亡率(60.65/100 000)与1991-2010年(153.21/100 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36.935,P=0.000),0、1 d以上新生儿窒息死亡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字2=0.336,P=0.562),不同出生地点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0.468,P=0.000),不同死亡地点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7.505,P=0.017),2001-2010年新生儿窒息平均增长量为0.07/100 000,2011-2016年为-1.64/100 000。结论:如皋市新生儿窒息死亡率有效下降,平均增长量增长的现象得到扭转,综合干预措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建议继续加强复苏培训与复苏后救治体系建设。

【关键词】 新生儿窒息; 新生儿复苏; 婴儿死亡率; 再培训

【Key words】 Neonatal asphyxia; Neonatal resuscitation; Infant mortality; Retraining

First-author’s address: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Family Planning Service Center of Rugao,Rugao 2265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8.05.020

新生兒窒息是围生儿和新生儿死亡的主要死因[1-2],有研究表明新生儿复苏技术有助于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和死亡率[3-4],但有的区域性研究显示复苏技术对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有统计学意义[5],有的则没有统计学意义[6],系统评价的证据质量也不高。因此,在区域性推广应用新生儿复苏技术时,需要探索有效的方法措施促进复苏技术发挥更大的效能。在如皋1991-2010年中,前10年新生儿窒息死亡率呈负增长而后十年呈正增长现象[7],在2011-2016年着力构建区域性复苏培训与复苏后救治体系[8],是否扭转新生儿窒息死亡率正增长现象,值得关注。为此,本文对如皋市新生儿窒息死亡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与阶段性比较,评估区域性综合干预措施的效果,为“十三五”期间落实更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决策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991-2016年婴儿死亡、新生儿窒息死亡资料来源于三网监测资料,各年度活产儿数来源于出生监测报表,统计时限为每年的1-12月,死亡补漏资料归类到死亡年度进行统计,按照江苏省妇幼卫生三网监测工作规范要求进行数据收集整理与质量监控。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仍有极少数家庭分娩现象,新生儿窒息的诊断由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医生走访家庭、乡村医生及接生员做出诊断,死亡地点在家中指家庭分娩或自动出院后家中死亡。1991-2010年婴儿死亡、新生儿窒息死亡数据见于文献[7]的资料,2011-2016年婴儿死亡率、新生儿窒息死亡率逐年变化情况,见表1。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2016年婴儿死亡、新生儿窒息死亡资料,与1991-2010年资料进行对照比较。某年(阶段)婴儿死亡率=某年(阶段)婴儿死亡数÷某年(阶段)活产数×1000‰,某年(阶段)新生儿窒息死亡率=某年(阶段)新生儿窒息死亡数÷某年(阶段)活产数×105/100 000。某阶段内婴儿死亡率(新生儿窒息死亡率)平均水平计算方法,先编制动态数列,x1,x2,…xn-1,xn分别对应于1,2…n-1,n年度的婴儿死亡率(新生儿窒息死亡率),平均增长量=(xn-x1)/(n-1),反映平均每年增长的数量;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表示较长时期内逐期平均增长变化程度,正值表明平均上升速度,负值表明平均下降速度,在Excel工作表上计算。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两个阶段死亡率或构成比的比较采用分类资料的 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新生儿窒息死亡率阶段性比较 1991-2010年活产数为235 627例,新生儿窒息死亡361例,新生儿窒息死亡率为153.21/100 000;2011-2016年活产数为74 193例,新生儿窒息死亡45例,新生儿窒息死亡率为60.65/100 000,1991-2010年新生儿窒息死亡率与2011-2016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36.953,P=0.000)。2001-2010年活产数为97 951例,新生儿窒息75例,新生儿窒息死亡率为76.57/100 000,与2011-2016年新生儿窒息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字2=1.535,P=0.215)。

2.2 新生儿窒息死亡率平均增长量变化 1991-2000年、2001-2010年、2011-2016年三个阶段婴儿死亡率平均增长量逐期增大,婴儿死亡率呈逐年负增长现象,下降量渐趋减小;而三个阶段新生儿窒息死亡率平均增长量波动,第二阶段呈正增长现象,另两阶段均呈负增长现象。见表2。

2.3 新生儿窒息死亡日龄构成比阶段性比较 1991-2010年0 d新生儿窒息死亡185例,占新生儿窒息死亡总数的51.25%,1 d以上死亡176例,占48.75%;2011-2016年0 d新生儿窒息死亡21例,占新生儿窒息死亡总数的46.67%,1 d以上死亡24例,占53.33%,两个阶段死亡日龄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字2=0.336,P=0.562)。

2.4 窒息死亡新生儿的出生与死亡地点构成比阶段性比较 1991-2010年窒息死亡新生儿出生于一级医院285例,占新生儿窒息死亡总数的78.95%,出生于二级以上医院74例,占20.50%,出生于家中2例,占0.55%;2011-2016年窒息死亡新生儿出生于一级医院15例,占新生儿窒息死亡总数的33.33%,出生于二级以上医院30例,占66.67%。两个阶段出生地点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0.468,P=0.000)。1991-2010年窒息死亡新生儿医院死亡310例,占新生儿窒息死亡总数的85.87%,转运途中死亡20例,占5.54%,家中死亡31例,占8.59%;2011-2016年窒息死亡新生儿医院死亡45例,占新生儿窒息死亡总数的100%;两个阶段死亡地点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7.505,P=0.017)。

3 讨论

3.1 新生儿窒息死亡率阶段性比较的必要性 据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每年400万的新生儿死亡中约有100万死于新生儿窒息[3],正确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对于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减少伤残及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有重要意义[9]。在我国基层医务人员新生儿复苏技术的考核得分率较低,对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掌握较差[10]。如皋市于二十一世纪初实施了乡镇医院的产权制度改革,所有一级医院均成为民营医院,产科建设与管理工作面临着挑战。当发现2001-2010年新生儿窒息死亡率呈现增长的异常现象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开展了民营医院新生儿复苏现状的调查[11],发现复苏现场考核合格率仅为36.59%,由于农村基层医疗资源配置远不及城市医院,农村医院在复苏后监测、NICU建设、抢救技术等方面与实际需求差距明显,于是在2011-2016年着力构建区域性复苏培训与复苏后救治体系。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对于“十三五”期间调整防控策略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2 2011-2016年干预措施 在新生儿复苏项目第一周期如皋进行了一次市级大班培训,效果并不理想,日常监管工作中也没有作为重要内容,进入项目第二周期,针对存在问题,致力于发挥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统筹调控作用。一是建立市级复苏培训长效机制。开展经常性的培训活动,在妇幼保健“三基”培训、妇产科从业人员年度培训时,聘请妇产科、儿科专家解读新生儿复苏指南,更新知识观念;组织新生儿复苏小班培训11批次,由南通市妇幼保健院的省级新生儿复苏师资主讲,全市298名新生儿复苏相关医务人员参加了培训,为了强化复苏培训效果,5个月后又组织了1次新生儿危重症急救技能竞赛。二是构建复苏后救治体系。组建了市120急救指挥中心,依托构建危重新生儿转运网络,实施全市统一调度,相关人员接受了复苏培训,配备了专业设备;依托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儿科建成了市级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中心,通过了南通市的评审验收。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先后制订实施了危急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抢救预案(修订)、妇幼健康项目分级服务实施方案、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转诊救治工作实施方案(试行),明确不同医疗机构职责和诊疗范围,着力规范服务行为。四是把新生儿复苏培训长效管理作为产科标准化建设与规范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年度爱婴医院复核评价、助产技术服务机构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换证校验和实施南通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妇女保健与妇产科规范化建设标准(试行)时,新生儿复苏院内培训、硬件配备、操作技能被列为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先后有19家医疗机构因综合评價不达标被取消助产技术服务资质和爱婴医院称号。

本研究結果表明,2011-2016年新生儿窒息死亡率(60.65/100 000)与1991-2010年(153.21/100 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2011-2016年新生儿窒息死亡率较历史水平明显下降,且新生儿窒息死亡率呈负增长,2001-2010年间正增长的现象得到扭转,说明综合干预措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2001-2010年新生儿窒息死亡率(76.57/100 000)与2011-2016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是如皋的新生儿窒息死亡率已经降低至较低水平,下降的空间有限,还可能与复苏专题培训、转运体系和救治中心建设实施时间较短有关,相关效果尚未显现。结果还表明,0、1 d以上新生儿窒息死亡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现阶段0 d新生儿窒息死亡占46.67%,说明现场复苏急救非常关键,1 d以上仍占53.33%,说明复苏后救治也非常重要,在基层医院儿科医生缺乏、监护设备不齐全、技术力量不到位[7],需要及时将经过复苏处理的危急重症新生儿转运到有条件的医疗机构接受复苏后救治,提示加强复苏后救治体系建设有助于降低农村新生儿窒息死亡率。结果还表明,窒息死亡新生儿在2011-2016年一级医院出生构成比(33.33%)与1991-2010年(78.95%)比较、2011-2016年二级以上医院出生构成比(66.67%)与1991-2010年(20.5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现阶段窒息死亡新生儿在一级医院分娩的比例下降了而二级以上医院分娩的比例上升了,从窒息死亡新生儿死亡地点分析,2011-2016年医院死亡构成比(100%)与1991-2010年(85.8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窒息死亡新生儿在医院死亡的比例增加了而在转运途中和家中死亡比例明显下降,两个阶段出生地点与死亡地点构成比的变化可能与住院分娩普及、住院分娩补助政策的落实和实施孕产妇高危转诊等因素有关,可能还与大众保健意识的提高也有一定关系。

3.3 “十三五”期间的主要策略 尽管2011-2016年扭转了2001-2010年新生儿窒息死亡率增长的现象,但两个阶段窒息死亡率仍处于同一水平,新生儿复苏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农村民营医院趋利现象严重,高危转诊制度执行常不到位;产科复苏团队建设处于低层次水平,由于有些农村医院缺乏儿科医生,产儿科协作制度难以全面执行;在复苏技术层面,早产儿复苏困难,缺乏气管插管技巧,复苏后转诊时机掌握不够准确。因此,在“十三五”期间,需积极推广新生儿复苏指南(2016北京修订),切实更新观念、提高技能[12-13],继续推进区域性复苏培训与复苏后救治体系建设。各级助产技术服务机构要加强院内复苏长效培训,防止复苏技能衰退[14],强化产儿科协作[15],培养配合默契的复苏团队[8],并作为“十三五”期间的目标,进一步明确团队成员的角色分配,加强协作沟通,提高复苏团队成员间有信任程度[16],着力提高复苏效果。市复苏技术专家组定期巡回检查指导,及时发现存在问题,落实整改措施。开展新生儿死亡评审,选择典型窒息复苏案例,组织巡回演练和专家点评。落实围生期保健措施,加强早产的管理与监测[17],严格执行分级诊疗制度。加强监督监管,严防民营医院截留高危孕产妇。依托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和市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定期组织复苏后救援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降低新生儿病死率[18]。有研究表明全球经济增长与婴儿死亡率呈负相关系[19],我国实践表明,当人均政府卫生投入增长速度快于人均GDP增长速度时,婴儿死亡率快速下降[20],有必要加大卫生投入、加大政策扶持,推广应用复苏技术惠及新出生儿童生命健康。

总之,“十二五”以来,如皋市新生儿窒息死亡率较历史水平有效下降,平均增长量增长的现象得到扭转,新生儿复苏培训与复苏后救治体系建设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建议“十三五”期间继续加强复苏培训与复苏后救治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胡美娜,张颖.北京市海淀区围产儿死亡特征与干预措施探讨[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8(1):29-31.

[2]李鸿斌.中国婴儿死亡率发展趋势研究——动态数列分析法的应用[J].中国人口科学,2013,33(6):39-49.

[3]李鸿斌,冯海娟,陈继华,等.复苏技术降低中国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和死亡率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6,16(12):1454-1464.

[4] Dempsey E,Pammi M,Ryan A C,et al.Standardised formal resuscitation training programmes for reducing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in newborn infants[J].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 Rev,2015(9):CD009106.

[5]王颖,张万恩,徐韬,等.浙江新生儿复苏项目管理模式探讨及效果评估[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5,6(4):64-66.

[6]毛新梅,高红卫,李晓强,等.基层新生儿复苏技术培训模式的探索及效果评价[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6,7(2):17-20.

[7]李鸿斌,沈莉,冯海娟.二十年新生儿窒息死亡动态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2,27(3):157-160.

[8]李鸿斌,王洁,吉苏梅,等.新生儿复苏项目发展历程、现状与政策趋向[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16):1273-1276.

[9] Duran R,Aladag N,Vatansever U,et al.The impact of Neonatal Resuscitation Program courses on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of newborn infants with perinatal asphyxia[J].Brain Dev,2008,30(1):43-46.

[10]付宏,聂勋梅.基层卫生院医务人员新生儿复苏技术掌握情况分析[J].重庆医学,2015,44(10):1392-1394.

[11]顾建明,李鸿斌,陆平,等.如皋市民营一级医院新生儿复苏现状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5,26(3):539-542.

[12]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专家组.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2016年北京修订)[J].中华新生儿科杂志,2016,31(4):241-246.

[13] Liley H G,Mildenhall L,Morley P.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Committee on Resuscitation Neonatal Resuscitation guidelines 2016[J].J Paediatr Child Health,2017,53(7):621-627.

[14] Cepeda Brito J R,Hughes P G,Firestone K S,et al.Neonatal Resuscitation Program Rolling Refresher: Maintaining Chest Compression Proficiency Through the Use of Simulation-Based Education[J].Adv Neonatal Care,2017,17(5):354-361.

[15]馮娟,李秋兰.产科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管理临床模式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15,35(2):232-233.

[16] Mia McLanders,Penelope Sanderson,Helen Liley.The Team Members’ Perspective on Teamwork During Neonatal Resuscitation[J].J Paediatrics Child Health,2017,53(2):66.

[17] Izquierdo M,Iriondo M,Ruiz C,et al.Survey of neonatal resuscitation practices showed post training improvements but need to reinforce preterm management, monitoring and adrenaline use[J].Acta Paediatrica,2017,106(6):897-903.

[18]徐凤丹,孔祥永,封志纯.480例住院新生儿的病死率及死亡原因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7,19(2):152-158.

[19]李鸿斌.基于《世界卫生统计2015》资料全球婴儿死亡率的现状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7,17(3):269-275.

[20] Hongbin L,Haijuang F,Jie W,et al.Relationships among gross domestic product per capita,government health expenditure per capita and infant mortality rate in China[J].Biomedical Research,2017,28(6):2859-2864.

作者:丁燕 钱志娟 李鸿斌 黄文美 王洁

上一篇:电子版文件档案知识产权论文下一篇:东亚儒学核心价值观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