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窒息的复苏与护理

2022-09-11

新生儿窒息是指婴儿出生时无呼吸或呼吸抑制者, 若出生时无窒息而后出现呼吸抑制者亦属窒息, 是新生儿死亡和导致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1]。因此正确认识其发生的原因, 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 在新生儿需要复苏的第一时间即刻复苏, 对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2]。本文对我院儿科2009年1~11月收治的窒息新生儿120例进行复苏, 并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儿科2009年1~11月收治的窒息新生儿120例, 其中早产儿63例, 足月儿39例, 过期产儿18例。中轻度窒息84例, 重度窒息36例。阴道分娩52例, 剖宫产68例。

1.2 研究方法

1.2.1 诊断标准

根据《实习新生儿学》窒息的标准[3], 新生儿窒息程度的判定用经典而简易Apgar评分法。评分的时间根据生后1min、5min、10min进行常规评分。评分的内容:包括皮肤颜色、心率、对刺激的反应、肌张力和呼吸。评分的标准:每项0~2分, 总共10分。Apgar评分的意义:1min反映窒息的严重程度, 5min评分除反映窒息严重程度外, 还可以反映抢救效果及帮助判断预后。注意事项:评分由儿科医生客观、快速、准确进行评估;胎龄小的早产儿成熟度低, 虽无窒息, 但评分较低不属于窒息的范畴。为了评分的公正和准确, 由儿科医生进行评分。

1.2.2 复苏方法

严格按儿科学第6版《新生儿窒息复苏方案》, 即ABCDE方案进行。具体步骤如下:首先是保温, 将新生儿置于预热的辐射台上, 摆好体位, 肩部以布卷抬高2~3cm, 使颈部轻微伸, 用温热毛巾揩干头部及全身, 以减少散热。 (1) 清理呼吸道:立即吸净口的黏液, 鼻腔较敏感, 受刺激后易触发呼吸, 先吸口腔, 后吸鼻腔。 (2) 建立呼吸:如新生儿无呼吸或心率<100次/min, 则进行面罩或气管插管, 正压人工呼吸, 帮助建立呼吸。 (3) 恢复循环:在进行以上两步骤后维持30s后再次评估, 如心率<60次/min, 则再继续做正压人工呼吸时, 通过胸外按压继续循环。 (4) 药物治疗:经过30 s后再次评估, 如心率<60次/min, 则在继续做正压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同时, 经静脉注射或气管导管滴入1:10000肾上腺素0.1~0.3mL/kg。如考虑低血容量予扩容首选生理盐水10mL/kg, 考虑酸中毒予5%碳酸氢钠3~5m L/kg。 (5) 密切监护:待以上实施后, 患儿开始自主呼吸, 肤色转红润后予复苏后继续监护。

2 新生儿窒息的因素分析

新生儿窒息因素可由多种因素引起, 经过分子患儿的临床资料发现以胎儿高危因素、分娩时高危因素、母体高危因素3种因素为主。具体数据见表1。

3 护理体会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在宫内或在娩出过程中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呼吸功能不全和气体交换障碍, 导致出生后无自主呼吸的一种严重疾病, 不仅死亡率高, 而且易引起严重并发症, 易导致神经系统的后遗症发生, 因此这就要求临床治疗不仅要采取正确规范的复苏方法抢救患儿生命, 更应该做好复苏后护理, 尽最大努力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笔者认为, 加强复苏后护理是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最重要措施。

(1) 在复苏后待患儿病情稳定, 置于暖箱内维持体温在3 6.5~37℃以免体温过低而引起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监护体温、心率、呼吸外, 还要严密观察神志、瞳孔、前囟门、肌张力、抽搐、吸吮反射、尿量、皮肤颜色及神经系统症状等变化并用输液泵控制滴速, 认真做好护理记录。在复苏的过程中使患儿头偏向一侧, 防止吸入, 及时吸痰, 预防窒息及肺炎的发生。在复苏抢救中患儿容易造成损伤, 增加感染的机会, 且患儿抵抗力较低, 因此, 防治感染非常重要, 这就需要注意隔离方法、严格无菌操作外, 还应酌情使用抗生素, 预防感染。

(2) 重视患儿的饮食护理。由于窒息后的患儿胃肠道缺氧缺血, 易发生呕吐和上消化道出血, 因此喂养必须慎重。特别是早产儿, 应根据情况延长喂奶时间或给静脉营养。为防止发生低血糖, 可给予葡萄糖静脉点滴并监测血糖浓度。

(3) 根据患儿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吸氧, 当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低需要吸氧时, 应注意监测, 防止因吸氧过度导致氧损害, 特别是早产低出生体重儿, 更需注意防止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传染病。

综上所述, 我科自2009年1月以来派专门护士对窒息复苏后的患儿进行复苏后护理, 大大地避免或减轻了并发症的发生, 不仅成活率较前有明显提高, 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降低, 从而有效地防止了神经系统等后遗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窒息复苏和护理的体会, 阐明此方法 的科学性、实用性。方法 严格按新生儿窒息ABCDE复苏方案复苏, 并着重加强复苏后护理。结论 在严格执行新生儿新法复苏的同时, 着重加强复苏后护理, 能提高新生儿的成活率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复苏,护理

参考文献

[1] 刘陶, 王以新, 王惠.新生儿复苏进展[J].中国医刊, 2002, 37 (5) :29.

[2] 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401.

[3] 杨锡强, 易著文.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18~123.

上一篇:论入侵检测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下一篇:长输天然气管线的腐蚀与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