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窒息医学护理论文

2022-04-15

【摘要】目的:通过对新生儿窒息后复苏护理的解析,及对复苏过程的详细分析和复苏后相应症状的缓解对策,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及因窒息而患各种并发症的几率。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2年3月在本院治疗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患者7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新生儿窒息患者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32例施以常规抢救;实验组4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相应的护理措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生儿窒息医学护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生儿窒息医学护理论文 篇1:

新生儿窒息的复苏与护理体会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和分析新生儿窒息的复苏与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新生儿窒息患者80例,并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复苏与护理,而研究组则在此基础上给予更为系统化的复苏与护理干预方案,并分别比较和分析两组新生儿窒息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模式的复苏与护理干预后,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痊愈出院的人数显著增加,而转院和死亡的人数则明显减少,两组间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系统性的新生儿复苏和复苏后护理能够全面提升新生儿的成活率,并进一步改善新生儿窒息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 新生儿窒息; 复苏; 护理

新生儿窒息作为胎儿宫内窘迫的延续,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新生儿的存活率[1]。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及医疗卫生条件的日益改善和提高,新生儿的健康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及时准确并快捷有效的处理新生儿窒息是降低新生兒死亡率,减少远期合并症的关键[2-3]。因此,本研究为深入探讨和分析新生儿窒息的复苏与护理体会,全面提升复苏与护理干预措施在新生儿窒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新生儿窒息的治疗状况,笔者对本院收治的新生儿窒息患者进行了系统化的复苏与护理干预,并发现其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11月-2012年11月期间收治的新生儿窒息患者80例,其中男43例,女37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新生儿窒息临床诊断标准,其中正常分娩患者30例,剖宫产患者39例,臀位助产患者11例;轻度窒息患者13例,重度窒息患者67例。并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等方面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新生儿窒息患者均行常规复苏与护理,而研究组新生儿则在此基础上给予更为系统化的复苏与护理干预方案,具体措施如下:(1)复苏过程及措施:①胎儿娩出前准备:在进行分娩之前应将吸痰管和咽喉镜以及气管导管和气囊面罩复苏器等新生儿窒息专用抢救器械准备齐全,同时也应将氧气、听诊器、无菌手套、无菌双层纱布、急救药品等一般常规抢救用品准备到位[4]。②清理呼吸道:呼吸道清理是新生儿复苏抢救的关键一步,即当新生儿娩出后可通过低压电动吸引器将口咽鼻喉处的黏液吸净以达到呼吸道完全通畅的目的,同时操作过程应娴熟连贯,并始终遵循轻柔操作的原则以免对新生儿造成伤害[5]。③人工通气:对于阿氏评分在3分以下的患儿,可将其颈部稍稍上托而使头部后仰,同时轻轻压迫新生儿腹部,并用双层无菌敷料覆盖新生儿口鼻以进行口对口鼻人工呼吸操作。必要时可合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的辅助治疗,直至新生儿自主呼吸正常后方可停止,并将口鼻腔内的分泌物及时清理干净[6]。④气管插管:对于行人工呼吸后仍无哭声的患者,应立即采用气管插管将气管内的分泌物全部吸出。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分别给予胸外按压、口对导管人工呼吸、气囊加压给氧等辅助干预措施[7]。⑤复苏药物的应用:对于胸外按压无效且心率在80次/min以下的患儿,可静脉推注1∶10 000的肾上腺素或东莨菪碱,以达到解除患儿脑部和肺部的循环障碍,显著改善微循环,并有效抑制抽搐和兴奋呼吸等相关症状。同时可通过抗生素和扩容以及纠酸等系统性药物治疗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8]。(2)复苏后的护理:①继续保暖:在对新生儿的整个复苏过程之中,保暖箱等相关设备积极做好患者的全程保暖工作,使患者的肛温始终保持在36.5~37℃之间,严格避免由于患者体温过低而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9]。②严密监护:复苏结束后除对患者体温和心率及呼吸等常规指标的密切监测以外,还应完善对患者神志、瞳孔、前囟门张力、肌张力、抽搐、吸吮反射、尿量、皮肤颜色等相关项目的观察和监测,并加强对患者药物输注速度的控制及其药物不良反应的记录[10]。③预防感染和并发症:在新生儿的复苏过程中应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并认真做好相关消毒隔离措施,从而有效预防感染现象的发生,同时应严格遵循医嘱,行持续给氧和对症支持性治疗以达到防止并发症发生的目的[11]。④合理喂养:应根据母乳喂养的实际情况,对于吸吮反射性较好的患者应积极指导产妇掌握正确的喂乳方法,而对于吸吮反射性较差的患者则应指导产妇掌握规范的挤奶方法,并用小匙盛装奶液后试喂,若发生呛咳则改用鼻饲喂养[12]。

1.3 评价指标 分别比较和分析两组新生儿窒息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其中临床考察指标包括痊愈出院、好转出院、转院、死亡等四项。

1.4 统计学处理 临床研究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新生儿窒息患者经不同模式的复苏与护理干预后,其临床治疗效果均得到明显的改善,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痊愈出院的比率显著提高,高达90.00%,而转院和死亡的比率则明显减少,均为2.50%,并且两组比较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3 讨论

新生儿窒息则是导致新生儿伤残和死亡的首要因素,是指新生儿由于受到产前和产时及产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新生儿因缺氧而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发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进而导致新生儿娩出1 min内仅有心跳却无自主性呼吸或未能建立规律性呼吸,并以低氧血症和混合性酸中毒为主要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病症[13-14]。大量文献资料显示,凡能使血氧浓度降低的任何因素都可以引起窒息现象的发生,新生儿窒息与胎儿在子宫内环境及分娩过程密切相关,如果缺氧发生在产程中,胎儿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刺激呼吸中枢,以致早期发生强烈的呼吸动作,喉括约肌失去屏障功能而吸入大量羊水,从而致使产时窒息或转为娩出后的新生儿窒息。随着新生儿医学诊疗水平的逐步改善和提高,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技术也得到不断的改进和提升,但是往往由于新生儿窒息的程度各不相同,进而导致一部分新生儿经复苏处理后的存活能力仍然较差,故在此特殊时期仍需要继续做好新生儿病情的密切观察和科学护理,以有效防止各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如何及时采取系统性的应对与治疗措施已成为降低围产期新生儿的死亡率,并提高新生儿存活质量的有力保障和重中之重。

目前,新生儿窒息的发病人数不断增加,并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迅猛趋势,在某种程度上极大的影响了新生儿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15]。新生儿复苏技术作为新生儿窒息的主要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改进和推动了新生儿窒息的临床治疗水平,及时挽救了众多患者及其整个家庭。据相关文献资料证实,通过优质的复苏技术和与之相匹配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最大限度阻止由于新生儿窒息而导致的一系列不良后果,特别是快速、稳妥、准确的复苏措施及其复苏后全面细致的护理干预更能够有效降低新生兒的病死率和伤残率,从根本上提升新生儿的生存率[16]。本研究对本院收治的新生儿窒息患者进行了系统化的复苏与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显示,严格执行规范化新型复苏与护理干预患者痊愈出院的人数显著增加,而转院和死亡的人数则明显减少。由此可见,通过系统性的新生儿复苏和复苏后护理能够全面提升新生儿的成活率,并进一步改善了新生儿窒息的临床治疗效果,适于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樊秀芳.新生儿窒息150例的复苏及护理[J].山东医药,2007,47(22):119-120.

[2]易翠兰,种翠宁,李洁萍.38例新生儿窒息复苏及复苏后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1,32(26):5500-5502.

[3]梁增荣.浅谈新生儿窒息的复苏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1,9(9):283-284.

[4]黄荷英,朱佳骏.新生儿窒息的复苏及护理[J]. 浙江预防医学,2007,19(5):42-43.

[5]孙尚绘,张文琼.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效果评价及护理[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3(6):724-725.

[6] 王万玲,徐冠英,刘春晓.新生儿复苏新方法效果评价[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8,19(1):44-45.

[7]简毅英.新生儿窒息168例急救复苏与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3):39-40.

[8]王英.导致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原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3):360.

[9]潘彦光.新生儿窒息70例的复苏抢救与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5):8799-8780.

[10]丁艳,罗小东.新生儿窒息的复苏及护理体会[J].右江医学,2011,39(6):818-819.

[11]孙涛.新生儿窒息复苏及护理配合[J].临床合理用药,2012,5(12):164-165.

[12]张蕾,张浩.助产士在新生儿窒息复苏中的护理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1):329-340.

[13]朱岸清,邸晓华.新生儿窒息的复苏与护理体会分析[J].医学信息,2011,12(7):3350.

[14]汪家云.浅谈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抢救与后续护理[J].吉林医学,2011,32(35):7585-7586.

[15]宫桔云,冯凤霞.107例新生儿窒息复苏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9,6(6):73-74.

[16]易绪琴.新生儿窒息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9):55-56.

(收稿日期:2013-03-15) (本文编辑:连胜利)

作者:廖明芬 黄萧 张柔

新生儿窒息医学护理论文 篇2:

解析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护理

【摘要】 目的:通过对新生儿窒息后复苏护理的解析,及对复苏过程的详细分析和复苏后相应症状的缓解对策,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及因窒息而患各种并发症的几率。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2年3月在本院治疗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患者7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新生儿窒息患者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32例施以常规抢救;实验组4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两组患儿抢救护理前NBN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抢救护理后,实验组NBN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需要总结抢救新生儿窒息过程中的经验,找到最优的窒息后护理方法,同时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窒息情况的婴儿,采取相应的更适合的措施,减少其因窒息产生后遗症的发生几率,把握新生儿窒息后护理的关键。

【关键词】 新生儿窒息; 窒息护理

新生儿窒息一直是妇产科的一种常见急症,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或生产后因缺氧发生胎儿呼吸窘迫或呼吸循环障碍,导致新生儿出生时出现呼吸抑制的临床表现。是新生儿死亡及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具体诊断标准为新生儿在娩出后1 min内只有心跳而没有呼吸或者未建立规律的呼吸而导致的缺氧状态[1]。本文对2009年3月-2012年3月在本院治疗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3月-2012年3月在本院治疗新生儿窒息复苏患者7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该72例新生儿未患各类代谢疾病,并排除了患感染性疾病死亡的情况。将72例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其中实验组40例,胎龄为(38.3±1.7)周;对照组32例,胎龄为(38.2±1.5)周,两组患儿的窒息程度、出生体重、胎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儿给予常规抢救措施,主要为通畅呼吸道、建立呼吸、吸氧、恢复循环、辅助用药、评价和监护等。

1.2.2 实验组 患儿在常规抢救措施的基础上配合对症护理。

1.2.2.1 保暖护理方法 因为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尚不成熟,易随外部环境温度变化,新生儿对寒冷的反应,是通过去甲肾上腺素释放促进棕色脂肪的代谢而供给热量,即非寒战性产热。因此体温不降,代谢率升高,氧耗也增加,由此氧供应进一步缺如,可加重酸中毒。为提高新生儿窒息抢救成功率,各种复苏措施均应在保暖下进行[2]。

1.2.2.2 药物护理方法 当新生儿窒息经过胸外心脏按摩或者人工呼吸等抢救,心率还是没有恢复时,应该进行药物治疗。脐静脉注射肾上腺素,掌握好药物剂量。重症窒息新生儿患者往往有很多的酸性中毒现象。为了避免酸性中毒对新生儿严重缺氧引起的窒息,在患儿的脐静脉注射适量的碳酸氢钠、维生素及葡萄糖溶液。

1.2.2.3 呼吸道护理 呼吸道护理工作主要是进行呼吸道的清洁工作。医护人员在新生儿分娩前,将新生儿口鼻处的分泌物清理干净,分娩后,采用吸管再次进行口鼻分泌物清洁工作。医护人员要掌握好吸管的吸引时间和深度,避免吸管对患儿造成喉痉挛、心跳过快等症状。做好呼吸道分泌物的清洁工作,帮助患儿恢复呼吸。

1.2.2.4 后期护理工作 新生儿经过上述护理后,慢慢恢复呼吸,出现复苏效果。新生儿窒息恢复后,医护人员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加强对新生儿的监护,认真观察并记录新生儿患者的心率、面色、尿量等情况,发现问题进行及时处理。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做好保暖护理工作。实行消毒隔离措施,合理运用抗生素,防止病菌感染。

1.3 评价指标 两组患儿护理干预前后均进行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 (NBNA),并进行组间比较,NBNA评分≥35分可判定患儿恢复基本正常,NBNA评分<35分表示患儿恢复较慢。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 SPSS 12.0 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各指标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儿均抢救成功,无死亡病例。两组患儿抢救护理前NBN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抢救护理后,实验组NBN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引起新生儿窒息的常见原因为孕母因素、脐带因素、胎儿因素、胎盘因素、分娩因素等。重度窒息患儿常有混合性酸中毒存在,主要是窒息缺氧后,无氧代谢产生乳酸堆积发展为代谢性酸中毒,同时由于脐带结扎、急性胎盘功能不良、气道阻塞导致二氧化碳潴留,进而发展为呼吸性酸中毒[3]。新生儿窒息为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出生后最常见的紧急情况,必须积极抢救和正确处理,首先使婴儿呼吸道通畅,然后帮助建立正常的呼吸,配合吸氧,使新生儿逐步恢复呼吸,必要时可进行药物治疗,复苏成功后要进行长时间的观察监护。在复苏抢救过程中观察婴儿的呼吸、心率、皮肤的颜色是否正常[4]。

当对新生儿复苏完毕后,之后的护理也需要重视。首先,需要注意婴儿的相应生理指标,比如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是否恢复正常并且保持稳定。其次,对某些已经发生呼吸系统不良症状、体内酸碱失衡的患儿,更需要密切注意这些症状,有效控制并进行治疗。为保证婴儿呼吸道通畅,医护人员需及时清理其呼吸道内分泌物,直至婴儿肤色转红,正常呼吸。再者,在对窒息婴儿的抢救中,保温也尤为重要。新生儿刚脱离母体时,其体温调节中枢的发育并不完善,而由于母体体温与外界温度有差别,刚出生的婴儿若不进行保温措施,会延长其复苏的反应时间。所以要求新生儿在30~32 ℃的温度中进行抢救,减少散热,使新生儿体温保持在35.5~37.5 ℃的最佳体温范围内[5]。最后,对于重度窒息患儿,不应急于喂养,应推迟喂奶时间,待婴儿的状况恢复后,再由少到多,由稀到稠,以母乳喂养为最佳。本文两组患儿均抢救成功,实验组患儿在常规抢救措施的基础上,配合细致的抢救中及抢救后护理,抢救护理后,实验组NBN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证明了抢救过程中对症护理措施的有效性。

此外,为了预防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父母也应做好相应预防工作,例如定期进行产前检查,以便随时发现孕妇或胎儿的异常状况,检查孕妇是否产生了某些病症。其次,更准确地了解胎儿发育情况、胎盘部位、胎位是否正常、羊水量多少等,在产前和产程中做好预防工作。在分娩过程中,孕妇需听医生指导,保证分娩的顺利及新生儿的幼体安全。

在笔者本次实验分析中发现,新生儿窒息后抢救十分重要,然而抢救后护理也十分关键。正确有效并且及时的窒息后护理,可以让新生儿各项机能的恢复速度加快,减轻婴儿的不适感,大大降低后遗症的发生可能。

参考文献

[1] 吉小平,王宋青.新生儿窒息的临床抢救和护理分析[J].吉林医学,2012, 8(15):33-29.

[2] 熊露.新生儿窒息的抢救及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2,8(6):171-172.

[3] 朱莉君,王素萍,王萍.新生儿窒息88例临床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2,8(6):98-90.

[4] 贾红霞.新生儿窒息复苏42例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1,13(24):67-68.

[5] 易翠兰,种翠宁,李洁萍.38例新生儿窒息复苏及复苏后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1,7(26):12-13.

(收稿日期:2012-08-02) (本文编辑:陈丹云)

作者:黄腊妹

新生儿窒息医学护理论文 篇3:

新生儿窒息复苏中护理人员有效配合的方法及效果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复苏中的护理人员有效配合的方法及效果。方法:2从017年5月到2018年5月选取收治的行新生儿窒息复苏患儿66例开展研究,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研究组,每组均33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应用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儿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窒息复苏中实施优质护理,既可提高患儿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又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复苏;优质护理;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

新生儿窒息属于临床最常见的一种症状,是由于产前、产时、产后各种原因引起胎儿出现缺氧,从而引起的宫内窘迫,使得胎儿分娩1min内未建立规律的呼吸或是无自主呼吸,以高碳酸血症、酸中毒、低氧血症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疾病。新生儿窒息会出现口唇暗紫、面部青紫、皮肤苍白为主要临床表现,死亡率较高。在新生儿窒息临床救治中,多采用复苏处理措施。临床实践发现,在新生儿窒息复苏中实施优质护理,对提高成活率具有积极作用。本次研究选取66例新生儿窒息复苏患儿展开研究,探讨新生儿窒息复苏中的护理人员有效配合的方法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7年5月到2018年5月我院儿科收治的66例行新生儿窒息复苏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33例,研究组33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13例,其中重度窒息12例,轻度窒息21例。研究组中男19例,女14例,其中重度窒息13例,轻度窒息20例。对比两种患儿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我院伦理会批准本次研究。参与研究者家属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实施复苏抢救,基于此,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应用优质护理,即:提前了解产妇与新生儿状况,充分做好抢救准备,即准备好相应的药品、复苏器械等,在新生儿出现窒息后,第一时间给予抢救,应用迅速、准确的动作,控制好抢救力度,避免其他脏器损伤。在抢救过程中,及时为新生儿清理呼吸道,快速建立呼吸通道,保持新生儿正常的呼吸循环系统,给予药物治疗。此外,在新生儿复苏过程中,做好保暖护理,不可过分暴露,控制好新生儿体温;在做气管插管时,把握好插管力度与准确性,避免损伤新生儿呼吸道黏膜;实施加压给氧时,控制好压力,不可过大,预防新生儿肺泡出现破裂。且复苏中护理人员应配合好医生,提高抢救效果。复苏后护理:调节好新生儿所处环境的湿度与温度,执行无菌操作。

复苏后新生儿采取右侧卧位,帮助其将呼吸道分泌物有效排出,避免误吸;在吸氧过程中,控制好氧浓度,保持30%~40%,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如患儿出现呼吸暂停,及时托起背部并稍有力度抚摸背部;复苏后,给予营养干预指导,尽早实施微量母乳喂养,促使新生儿胃肠发育。并发症护理:在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流程,做好消毒及隔离工作,避免患者感染。

1.3分析指标

对比两组患儿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应用NBNA进行评价,分数越高说明新生儿神经功能恢复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数据均采用SPSS21.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儿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患儿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出现并发症新生儿1例,并发症发生率3.0%(1/33);对照组出现并发症新生儿6例,并发症发生率18.18%(6/33),组间对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952,P=0.0456)。

3讨论

新生儿窒息属于新生儿较严重的一种疾病,其易受产前并发症、合并症、产时及产后处理不当的影响,增加窒息新生儿神经损伤几率,从而增加致残率与死亡率。故及时对窒息新生儿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对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具有积极作用。临床实践发现,在新生儿窒息复苏过程中,实施优质护理,可有效提高新生儿生命安全。在新生儿分娩前,快速评估胎儿实际状况,做好新生儿抢救工作,复苏过程中,快速评估新生儿实际状况,在第一时间内给予救治,应用准确、快速的动作,保持好复苏力度,减少新生儿其他脏器损伤。在复苏过程中,为新生儿建立呼吸通道,保持其正常的呼吸循环系统。且在复苏中,为新生儿做好保暖工作,做好新生儿体温控制工作;在气管插管中,准确做好插管护理,减少呼吸道黏膜损伤;在给氧过程中,压力不可过大,防止新生儿肺泡破裂,引起其他并发症。护理人员应积极配合医生做好新生儿窒息复苏工作,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复苏后,针对新生儿实施呼吸道护理、强化基础护理及静脉输液护理,调节新生儿体温,做好保暖护理的同时定时对新生儿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并定时监测一次体温,避免体温波动过大;此外,在复苏后还应积极做好并发症预防护理,控制及降低并发症,进一步提高抢救成功率,促使新生儿病情尽快康复。

综上所述,在新生儿窒息复苏护理中,配合优质护理措施,对提高护理效果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笑笑, 王喜华, 任燕. 巴州地区基层医院护理人员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的知识、态度、行为现状[J]. 全科护理, 2017, 15(21):2673-2675.

[2] 邹丹娟. 优质护理在新生儿窒息复苏后护理中应用的价值探讨[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 9(12):255-256.

[3] 刘心梅, 李红梅, 邓育香. 优质护理方式在新生兒窒息复苏后护理中的应用[J]. 基层医学论坛, 2017, 21(30):4202-4203.

[4] 魏秀聪. 某院新生儿窒息复苏流程临床应用效果评价[J]. 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7(5):76-78.

作者:张杨

上一篇:空调供热水节能管理论文下一篇:感性工学与价值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