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田径运动科学发展论文

2022-04-27

作者简介:羊芳(1993-),女,汉族,甘肃临夏人,研究生。杜学工(1967-),男,汉族,陕西延安人,副教授,研究生导师。摘要:田径运动能有效地促进身体健康和提高身体素质,被认为是其他运动项目的基础,能为更好的参加其他项目打下坚实地基础。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校田径运动科学发展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高校田径运动科学发展论文 篇1:

基于人文素质理念的高校田径运动训练探究

摘  要:科学的高度分化与各学科的高度综合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就是要求人文素质与科学教育的共同发展。田径运动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怎样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与田径运动训练的有机融合,探索出一套符合教育、科技及社会发展的教育训练模式是当前高校体育工作中共同关注的一大课题。从田径运动训练中蕴含的人文素质出发,分析了当前高校田径运动训练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在人文素质理念下实施田径运动训练的有效途径,以期为高校田径运动训练的科学发展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 田径运动训练;高校;人文素质

前言

田径是一项历史久远的体育项目,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支柱项目,其他各类运动项目都是由田径运动项目发展、演变而来的,可以说田径是所有体育运动的起源与基石,作为最为古老的运动项目,田径运动必然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田径运动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一直以来,体育教师都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运动训练方法、竞技价值、健身价值方面,而甚少关注田径运动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忽视了教育本身的育人功能。在当今这样一个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对学科的专业化和学科之间的融合性要求越来越高,任何一个专业领域的研究都离不开其他学科的支撑,所以高校培养出来的田径运动人才也必须实现全方位发展,除了掌握田径运动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要多了解其他专业领域知识,以提升自己的综合性素质[1]。

1田径运动训练中的人文素质内涵

人文素质是人的精神的外在表现,是个体对自身尊严、价值、权益、需求、理想的思考与追求,也是个体自觉能动性的集中体现。如果没有人文精神,原始的身体活动就不会得到升华和提高,竞技运动也就更无从谈起。人文素质强调个体精神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能动作用,将人文素质理念用于高校田径运动训练,实际上就是要求突破过去以训练为手段,对个体进行单纯生物学改造的体育教育观念,其认为田径运动训练应当结合文化、教育相关内容,将训练过程作为育人的过程,既“育体”,又“育心”。人文素质理念下的田径运动训练,能够塑造运动员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培养运动员的合作意识和良好的竞争意识,磨炼坚毅、果敢的精神品质[2]。另一方面,人文素质理念强调个体的差异性,其会尽可能地满足每名大学生田径运动员的身心需求,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训练效果。

2 人文素质理念下高校田径运动训练存在的问题

2.1训练体系单一

在国家提出素质教育口号后,各大高校都在积极地进行体育教育改革,高校田径运动训练体系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在传统训练模式的长期影响下,田径运动训练改革的进展也较为缓慢,出现了改革实践远远落后于改革理论的现象[3]。目前,多数高校的田径运动训练,都还是以竞技训练为主,训练侧重于项目自身的分类,对运动员身心需求的关注则较为缺乏。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主要为运动水平、运动技能的提升,忽视了运动员情感、能力的发展。

2.2 训练方法缺乏科学性

高校田径运动训练体系的单一与落后,必然会制约训练内容,虽然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训练体系未变革,就难以从源头改变,从而使新的训练方法流于形式,在本质上与传统的训练方法无异,缺乏科学性。田径运动训练过程中,仍遵循“队员绝对服从教练员,行动要统一”的传统原则,训练方法方面虽然引入了新的训练模式,却仍未对运动员的自主发展需求引起重视,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只是一个纯粹的信息吸收者和口令执行者。在这种训练模式下,不但无法激发运动员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还会影响教练员的创新思维,最终让田径运动训练变为一项枯燥、死板的机械操练。

2.3 训练评价过于注重运动成绩

对于高校体育教育而言,大学生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是评估该校体育水平、运动员水平最直接、最重要的指标,所以学校为了提高学校的体育水平,往往会加强运动员的技能及身体素质训练,只关注运动竞赛成绩的提升,而忽略了运动员在其他方面的进步与提升。总体来看,目前高校的田径运动训练评价还不够人性化,对运动员的评估不够全面,这样除了会削弱一些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外,还会对“以人为本”教育模式的开展、实施造成不利影响。

3 人文素质理念下的高校田径运动训练模式分析

3.1 建立以提升人文素质为中心的教育训练体系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在当前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教育全球化的时代下,既有的体育教育训练体系已明显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现代教育的需要,所以要积极更新教育理念,寻找一种科学的教育理念,构建一套全新的教育训练体系,以指导体育教育发展方向。“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主要改革方向,高校田径运动训练也必须切合“以人为本”这一教育思想,而人文素质教育正是贯彻这一理念的科学教育模式,所以高校田径运动应当建立以提升人文素质为中心的教育训练体系。新的教育训练体系必须深入贯彻“以人为本”指导思想,在训练中重视体育文化的传播与熏陶,训练内容要遵循个体差异来设置,同时还要增加运动员自主选择的训练内容。

3.2 关注运动员的各方面发展情况

一直以来,高校田径运动训练都简单地将比赛成绩作为评价训练成果优劣的唯一标准,评价方式的片面性,必然难以促使运动员实现全面发展。为此,要实现运动员的全方位发展,就应对传统的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将评价主体从过去的教练员转变为学生与教师的综合评价,在评价内容方面要从过去的“只看成绩”转变为综合素质的评估。另外,在评价过程中也要重视个体运动技能、身体素质的差异,以及个体的努力程度等,增加对运动员创造性、独立性等能力的评估。

3.3重视田径运动员的主体作用

真正科学的体育教育方法应当是根据运动员的个性化要求,使其人生观、世界观免受不良社会因素影响,将其培养成为一个独立的“个性体”[4]。高校田径运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应当有意识地培养运动员的训练意识、习惯、态度及运动能力。在训练方法方面,应当从多个角度来思考,突破传统训练方法的思维局限,除了要考虑到怎样教会运动员掌握各项运动技术,提升技能水平,更要给予运动员更多的人文关怀,以激发运动员的主观能动性。

3.4 注重教练员人文素养的提升

要提高大学生田径运动员的人文素质,首先必须建立一支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教练员队伍,其是顺利开展人文教育的根本前提。教练员与运动员的接触最为频繁,其人文素养会通过自身言行传达给运动员,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运动员的思想、行为。一般来说,高校体育教练员在科研和教学训练方面的专业素质都较高,但长期以来受“重技能、轻人文”体育教育理念的感染,不少教练员都未对运动员人文素质的教育引起重视,所以要真正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广大的体育教练员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战,所以要提高高校田径运动员的人文素质,就必须先提升教练员的人文素养[5]。

结语

人文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基础内容,其在“育人”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校田径运动训练中融入人文素养教育,不仅能促进高校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也有助于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让运动员在学习、提升运动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精神品质,以促进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夏春风.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田径项目边缘化现状及对策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2):392-393.

[2] 张秀玲.高校体育田径课外训练的对策分析[J].数字化用户,2013,(31):177-177.

[3] 李长沙,廖金林.田径比赛的体育展示及意义阐释[J].安顺学院学报,2013,15(5):82-84.

[4] 李骥,郭金荣.情感教学对人文与科学相融合的田径课教学的影响[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1,(6):109.

[5] 孙克诚.我国体教专业田径教学内容存在问题及选择探析[J].赤子,2013,(11):91-91.

(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 ,吉林长春130111)

作者:迟永辉

高校田径运动科学发展论文 篇2:

田径运动项目对高校大学生认知能力的启示

作者简介:羊芳(1993-),女,汉族,甘肃临夏人,研究生。

杜学工(1967-),男,汉族,陕西延安人,副教授,研究生导师。

摘 要:田径运动能有效地促进身体健康和提高身体素质,被认为是其他运动项目的基础,能为更好的参加其他项目打下坚实地基础。同时,田径运动也能够完整地展现现当代大学生的运动能力,又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超越自我、超越对手的成功体验。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高校大学生参与田径运动项目的现状做了调查与分析,并详细调查了大学生参与田径运动项目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影响。田径比赛操作简便、灵活,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等社会适应能力。在各大高校开设田径课程,能够很好的促进我国田径运动的发展。

关键词:田径运动;大学生;认知能力

前言

田径运动是世界上最为普及并易于开展、推广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它是由田赛、径赛、公路赛、竞走和越野赛组成的运动项目。其中田赛是以竞赛的高度和远度计量成绩的竞技活动,它包括:跳高、撑竿跳高、跳远、三级跳远以及铅球、铁饼、标枪和链球等项目;径赛是以竞赛的距离和时间计量成绩的竞技活动,它包括:竞走、短距离跑、中长距离跑、接力跑以及跨栏跑和障碍跑等项目;全能又是以参加比赛后各项的积分多少计量成绩的竞技活动,它包括:男子十项、七项全能,女子七项全能等。

田径运动是一种综合性的体育比赛项目,它的参加人数多、规模大,它包括了人的走、跑、跳、投等基本活动方式,因此,很容易被高校大学生接受和掌握。

1、认知能力的内涵

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人们对事物的构成、性能与他物的关系、发展的动力、发展方向以及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它是人们成功的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知觉、记忆、注意和思维等都被认为是认知能力。

2、体育运动对人类知觉、记忆、注意和思维的影响

2.1体育运动对人类知觉的影响。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认识。作为艺术专业的学生,他们认为人的生命在于静止;而就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认为人的生命在于运动。所以,不同知识经验的人在知觉同一个对象时,他们的理解是不同的,知觉到的结果也是不同的。就像对于同样的一组阿拉伯数字,从事音乐的人倾向于将它理解为乐谱,而经常参加各项体育运动的人则会联想成比赛跑道。

2.2体育运动对人类记忆的影响。记忆(memory)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重现。人对感知过的、思考过的事物,对体验过的情感以及从事过的行为和动作总是或多或少地、不同程度地以映像的形式保留在头脑中,根据生活和实践活动的需要,即使这些事物不在眼前出现,也会重新显现出来。参加各项体育运动的人即使长时间不运动,再度运动时也并不会感到困难,因为他们对各项运动的基本动作和技战术并没有忘记。但是,对于精细的动作,如果长时间不进行练习,则会变得生疏和笨拙。

2.3体育运动对人类注意的影响。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活动对外界一定刺激物的指向与集中,即个体在某一瞬间其心理活动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视另外一些对象。在刚开始被某项体育运动吸引时,由于对该项目不了解、不感兴趣,往往需要一定的努力才能把一个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这项运动中。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并熟练掌握该项运动的基本技能和战术,对其产生兴趣后,慢慢意识到了参与该项运动的重要性,并开始坚持长期参与该项体育运动的训练。

2.4体育运动对人类思维的影响。思维(thinking)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是认识的高级形式,人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是密切相关的。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人在参与各项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会有大量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有的简单,有的复杂,都需要通过思维来解决这些问题。作为一名参赛队员,竞争对手发球的技术、进攻时的战术能力、接球时的反应能力、对手的耐力以及团队的协作能力等都是不容忽视的。所以,为了避免比赛中出现失误,参赛队员应时刻保持头脑的清醒。

3、田径运动对高校大学生认知能力的影响

田径运动在中小学、大学开展得最为普及,也是各级各类学校召开运动会时的主要项目。田径运动能全面发展当今高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3.1调动高校大学生的唤醒水平。唤醒水平是指机体总的生理性激活的不同状态。它有三种表现,即脑电唤醒(刺激使脑电出现去同步化的低压快波)、行为唤醒(非麻醉动物唤醒时伴随着行为变化)和植物性唤醒(较高水平刺激时的植物神经系统的活动)。大学生在参加比赛前,需要调动他们的身体和心理能量,使自己处于适度的生理性激活,达到一定的唤醒水平。唤醒对维持与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保持觉醒状态都有一定的作用,它为大学生注意的保持与集中,以及意识状态提供了能量。

3.2磨练高校大学生的意志。田径运动中有许多长距离的项目,如女子3000米竞走、男子10000米跑等,这些长距离的比赛项目是对大学生体能、意志与决心的严酷考验。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体能、坚强的意志和必胜的决心,才可能长期坚持锻炼并完成这些运动项目的比赛。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加重了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培养高校大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也是非常重要的。

3.3培养高校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在田径运动比赛中,由于用远度和高度衡量田赛成绩,径赛又有精确的时间计时,因此,在比赛的过程中,各参赛队员之间的分毫之差,即可分出胜负。通过举办不同形式的比赛项目,让大学生学会通过刻苦努力地训练,提高他们的实力,最终战胜参赛对手。同时,参加各种比赛项目也能使大学生学会正确理解竞争,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只有战胜自我,超越别人,才能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3.4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协作精神。虽然田径运动项目中大多数比赛项目都是个人项目,但也有如:女子4x100米接力跑和男子4x400米接力跑等这种集体比赛项目。接力跑项目除了要求每一位运动员都具有极佳的奔跑速度之外,同时还要求运动员之间能够密切地配合、协作。通过参加田径各项目之间的比赛,来增加各高校与高校间学生的友谊,也能进一步加强现当代大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4、总结与建议

4.1总结。“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终身体育是随着终身教育理论出现而产生的一种思想,是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科学发展的需要,是人类自身发展与完善的需要。大学生活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大学生正处于由学校步入社会的转型时期,学校的各项体育活动就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大学生良好的身心健康有引导作用。

学生参与各项田径运动项目,可以改善他们神经系统的功能、活跃他们的思维、促进其智力的发展。学生长时间的学习和生活,会使他们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而经常参加田径运动,能够让大学生保持充沛的精力和好的学习效率。通过参加各项田径运动,能够激发大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责任感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发展。

4.2建议。(1)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各项田径运动比赛项目,结合自身条件,制定合理的训练方法,坚持经常持久地运动。(2)把所了解的田径知识、技术和方法,综合运用到体育锻炼实践中,养成一个良好的健身习惯。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孟毅骁.浙江省高校田径运动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2] 金河岩.学校教育心理学[M]科学出版社,(4)56-89

[3] 王亚琼.运动竞赛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5)88-89

[4] 刘淑慧.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125-127

[5] 刘志军.学校心理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61-77

作者:羊芳 杜学工

高校田径运动科学发展论文 篇3:

个性化教育 绽放无限春色

从石头里看到风景从沙子里发现个性

个性化教育是一种适合学生个性特长发展需要的教育模式,其目的是让每位学生都享有自信和成功。在相同的环境里,一棵树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每一片叶子都是唯一的。同样道理,学生的个性特点也是千差万别的,学生个人的成长也不会完全朝着同一个目标和方向。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用统一标准、统一教法、统一答案、统一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把富有个性特点的学生变成一个模式,禁锢甚至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独特个性,然而发生在宝丰二高的变化,却让我们看到了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光明前景。

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首先要发现、挖掘学生的个性、特长、爱好等。有的学生爱好数学,喜好钻研;有的学生对文学情有独钟,擅长作文;有的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强,且有组织能力;也有一些学生喜爱体育、音乐、美术、不同的兴趣、爱好构成了学生不同于他人的个性特点,教师要有识珠的慧眼,去发现学生身上显性或隐性的个性特点。其次要探索出一套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教育方法。教师面对的学生是爱好迥异、个性千差万别的个体,因此,必须对学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改革多年来以教师讲授、课堂灌输为基础的,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适合学生个体特点的个性化教育模式。对爱好作文的学生进行写作方面的辅导,对有体育、音乐、美术方面特长的学生进行专业训练。个性化教育能够强化和提升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今后乃至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

教学评价机制是实施个性化教育的杠杆。宝丰二高把一年一度的“三个一”(科技创新成果展、艺术节、田径运动会)活动写入了学校管理计划中,为学生自由展示个性特长提供了机会,为学生健康成长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为学生成功开通了道路。在该校今年的科技创新成果展示活动中,共有246件作品参展。赵萌同学自制的电动飞机赢得了师生的喝彩,并在第十二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二等奖。一些爱好音乐、美术的学生在学校举办的艺术节上各展其能,充分发挥其艺术特长,其中由学生自导自演的课本剧《雷雨》曾在市、县电视台播出,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扬。在学校组织的学生田径运动会上,体育尖子不断改写校运动会纪录,学校每年为高校输送体育人才在10人以上。这些活动开启和丰富了学生创造的心智,唤醒和开发了学生创新的潜能。

建立多样化的、科学的教学评价制度是确保个性化教育实施的前提。为改革过去单一的评价标准,宝丰二高通过召开各种座谈会,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最后形成了班级评价标准、学生课程评价标准、特长生培训及评价办法等十多项评价制度,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学评估办法,为特长生的培养、为实施个性化教育提供了制度保障,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教研以教师为主、教学评价以科学客观人性化为主的“三为主”精神。

不拘一格育英才万紫千红总是春

“不拘一格育英才”是宝丰二高的特色,这也给学生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舞台,每一个学生在这里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多年来,应试教育注重的是知识教育,课程给的是知识。教师讲的是知识,学生获得的只是知识。在应试教育-中,这些都泯灭了学生的天性,埋葬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了一批书呆子“人才”。个性化教育是对应试教育的扬弃,是对素质教育的积极探索。“万紫千红总是春”是个性化教育的结果。如今,宝丰二高被平顶山市科协授予“科技创新先进学校”称号,该校学生有57人荣获省、市科技创新奖项;学生的文学作品见诸省、市文学报刊的共有287篇;考人高校艺术系的学生逐年增多。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个性化教育是根植于素质教育沃土里的一棵幼芽,只要我们精心培育,不断充实和丰富个性教育的内容,完善评价机制,它就一定能茁壮成长,科学发展。

作者:秦铁桶

上一篇:地方电视台下公益广告论文下一篇:改革开放后的公益广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