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完善高校科研管理体系

2022-11-28

高校的科研管理, 是高校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对高校科研具有导向性作用, 直接影响着高校科研工作的成效。高校科研工作的基本任务:为人才培养服务、为学科建设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为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一个完善的科研管理体系对高校科研工作任务的实现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通过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 我们发现一个完善的、人性化科研管理体系不仅仅只是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科研管理, 还应涵盖团队建设、校企合作、评价机制、高校交流等多方面。

1 完善的科研管理体系

完善的科研管理体系有助于高校科研工作的顺利、有条不紊、卓有成效地展开, 建立完善的科研管理体系是科研工作中的重点, 是关系高校科研发展的大事, 是决定高校科研水平能否实现不断突破、不断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具体包括科研计划管理、项目管理、经费管理、成果管理、学术交流合作管理、信息管理、成果管理等。

1.1 科研计划管理

主要是确立、掌握各类项目、成果申报时间、企业需求信息, 充分审核教师个人申报条件, 整合人才资源, 结合各个方向实际需求和体现结合点与创新点, 做好组织管理工作, 制定实施步骤, 时时对比预期目标, 修正计划。从全局上掌控、从细节上把握, 做到胸中有沟壑。

1.2 项目管理

主要是项目立项后做好中期检查、年度检查、结题及后续工作的管理。检查预期成果和项目进度, 实行按阶段提醒。严格执行相关制度, 对于能按期结题并有高质量产出的人员将给予申报后期课题申报的优先考虑, 对于不能按期结题的人员根据其实际情况, 减少其今后其它项目的申报, 从而保证课题完成质量。

1.3 经费管理

主要是高校配套经费、高校下拨经费的使用和监督。建立校、院、个人三级审核制度, 以保证经费的适度、高效地使用, 在兼顾公平、突出优势的大原则下进行有选择的资助, 重点资助青年教师及有潜力今后承接大项目的人员或梯队, 保证好钢用在刀刃上。

1.4 学术交流合作管理

主要是专家讲学、学科指导、举办学术会议、外出学术交流的组织、接待、服务等工作。既体现工作的有效性, 又使得兄弟院校专家、学者看到我们的科研组织能力, 放心、愉悦地参加交流活动, 尊重与坚持原则相并存, 体现科研窗口的作用。

1.5 信息管理

建立专家信息库、教师个人信息库、科研成果、项目申报等相关信息的收集、通知、落实工作。所有教师的各项科研信息能随时调用, 提高项目、成果申报高效性和准确性, 所有材料有据可依, 所有信息有迹可循, 将填表工作的繁琐降到最低。

1.6 成果管理

对已有或将有的科研成果有总体把握, 所有成果有纸质记录存档, 按年度、按类别报表, 并在校内公开平台展示, 使得交叉学科彼此更加了解, 利于整合成果资源集中申报重大项目。

2 加强机构、团队、梯队建设

重视学术团队建设, 按照已有科研机构和团队设置, 充分利用下拨经费, 凝练学科方向, 对与学科建设目标密切相关的科研领域, 给予重点支持。制定学科人才培养计划, 培养团队人才, 形成老中青结合、传帮带系统成熟的稳定梯队, 并对各机构和团队的运作、合作、发展、创新等工作进行管理。机构和团队负责人制定各机构和团队的短期和长期发展规划、任务, 并有固定人员对本机构和团队进行固定周期的检查, 对比计划、任务的实施效果, 及时发现和解决运转中的问题。协调好各个机构和团队的合作关系, 共同发展, 争取双赢, 建立负责人制度和人才培养、晋升制度, 鼓励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

3 凝练学术方向, 寻求校企合作

以学术研讨班等多种形式加快进行研究方向的融合, 以申报前沿交叉学科的项目, 尽量避免纯基础研究, 而充分体现高校优势学科。积极寻求与校外相关单位的沟通与合作, 以优势学科为突破点进行与企业联合进行产学研合作、申请专利, 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生产力的成效, 保障科研项目申报、科研成果产出。

4 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

建立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在考虑职称、学历、学缘、年龄、专业这5个基本指标的同时, 还要详细评价其科研项目、论文水平、著作水平、专利情况和科研获奖情况, 将高质量的项目申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与高校年终考核和科研考核相关联, 并作为今后高级职称评审的依据, 高校对科研项目申报成功将根据级别、重要性、影响力等众多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从学院科研管理费或其它经费中划拨相应比例进行奖励, 将科研积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三者有机结合, 鼓励教师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 真正掌握人才的实际价值, 实现人才投资效益的最大化。

5 加强校外联系, 扩大影响力与知名度

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高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相关学术组织, 参加学术交流, 选拔和推荐学术带头人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组织中担任职务, 积极争取主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 以扩大高校在相关领域内的影响力。通过多种渠道, 建立省内外相关学科专家数据库;走出去, 请进来, 请他们指导学科建设, 带来国内外先进的科研信息和思路。

最后, 科研管理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 这不仅仅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更是衡量科研管理体系是否完善的准绳。坚持以教师个体的发展与学校整体发展为本, 个体发展具体体现在教师个人的科研成果产出、自身科研能力的提高上, 学校整体发展具体体现在学校整体科研项目、成果、获奖等更上一个台阶, 以科研推动教学乃至人才培养, 实现学校长远规划。教师发展问题的实质是教师的潜能实现或自我实现的问题, 学校要因势利导, 构建一个有助于教师实现潜能的制度和文化环境,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科研工作要全面发展, 高校科研要具有可持续性发展后劲, 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实践中完善科研管理体系, 为科研管理工作在新的时代注入新的活力。

摘要:科研是衡量高等学校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本文用科学发展观的视野重新审视高校科研管理工作, 旨在提高科研管理的认识, 探讨一个完善的科研管理体系的要素, 为科研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科研管理体系,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于晓玲.对提高高校科研管理水平的思考[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7 (11) .

[2] 严会超, 黄江康, 吕建秋.试论高校科技管理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 2005 (6) .

[3] 陈旭.对高校基层科技管理工作的认识和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 2009 (2) .

[4] 谭蕾.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性探讨[J].科技信息, 2009 (5) .

[5] 刘晓刚, 陆燕.对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认识与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11) .

上一篇:小工具也有大作为,杨春梅推动电动起子变革升级下一篇:论空调安装施工的规范操作与组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