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成人高校教育论文

2022-04-29

摘要:坚持人性化管理,是成人高校学生管理的核心理念。在对成人高校人性化管理含义阐述的基础上,从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适应成人学生的特点以及克服以往教育管理的弊端入手,分析了加强成人学生人性化管理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成人高校学生人性化管理的具体策略。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科学发展观成人高校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科学发展观成人高校教育论文 篇1:

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有共通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通过明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增强其针对性、实效性、系统性和整体性,为开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提供崭新的视角。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李艳(1979-),女,四川岳池人,长江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重庆408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长江师范学院科研项目“地方高校大学生通过错位竞争提升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C3JSKY023)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目标,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与时俱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亲和力和感染力。

一、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共通点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结合大学生自身实际条件及其所处环境的客观条件,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突破障碍,树立理想目标,并对自己的未来作出合理规划的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以下共通点:

(一)目标的一致性

大学生活中有两个重要任务:一是立志,二是成才。立志,即尽早地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成才是根据理想与目标合理规划好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是引导学生突破内在障碍和外在障碍,激发自己的觉知,建立自信,培养实力。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通过爱国教育、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团结协作精神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目标将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深入发展而成为可能。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等,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起着引领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体现了目标的一致性,两者必须紧密结合在一起,把职业生涯设计思想渗透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做到相互融合,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内容的相通性

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对性格、兴趣、技能、价值观等的探索,帮助大学生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职业定位,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将兴趣与学业有效地结合,找准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开发自身潜能,成为一名高素质的人才。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优化育人环境,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可以以职业认知教育为切入点,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和爱校荣校为内容的国情校情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如鼓励大学生毕业后到西部去,支援西部建设。还可以通过就业实习、社会实践、见习等方式,引导大学生积极探索工作实践,加强职业认知教育。从职业目标、职业情感入手,一方面,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把职业目标和祖国的需要、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人生的伟大追求相结合;另一方面,把职业情感教育贯穿于日常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职业幸福感。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深化和具体化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基础和方向的过程,两者的内容达到了质的融合。

(三)教育原则的统一性

不管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两者的教育原则是统一的,共同遵守以下原则:第一,教育的主体是双重的,即学校和学生都是教育的主体。一方面,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传授学生正确的观念和方法;另一方面,学生也是教育的主体,他们要充分发挥自我的能动性,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第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注重实施,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修正自己的规划,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也离不开实践,只有通过劳动教育、社会服务、社会考察等方式,在实践中强化理论的学习,才能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第三,坚持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统一。任何形式的教育都不能一概而论,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有针对性的,不能将问题流于表面,而要将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在教育过程中,思想层面的问题与现实生活的问题不是完全统一的,有时甚至会出现矛盾的情况,此时,需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解决思想层面上的认识问题,这样,实际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教育的实际效果才能得以增强。

二、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切入点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路径(一)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切入点,明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对“全面发展”作了十分精辟的概括:“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从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寓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终极目标于日常的职业生涯规划之中,逐步达到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整体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要将学生的学习目标与职业发展目标同社会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从而转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更明确。

1.以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引领学生。配备一支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不仅是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还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力组织保障。他们不仅应具备渊博的学术知识,还应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他们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以个体化的自我探索帮助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职业生涯规划中最重要的环节是“认识自我”,通过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等,为制订个人成长计划奠定基础。职业生涯规划要求大学生审视自我是否符合全面发展的标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自己。通过自我探索的过程,大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与缺点,就会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审美教育、人文素养教育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个人得到全面发展。

3.以多样化的课堂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例如,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中可以通过实现文化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渗透化,贯穿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从单独的文化素质知识的传授到注重知识的内化以及文化素质的提高。重视第二课堂(课外学习)和第三课堂(社会学习)活动在巩固学生知识、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将第二、第三课堂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建设第二课堂丰富的精品文化活动,结合第三课堂的实践活动,全面整合第一、第二、第三课堂教育资源,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实现育人机制的全面化、系统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二)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切入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不是抛弃基础,标新立异,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为教育注入新的血液。

1.继承传统内容,深化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法制观五个方面的教育。其中,道德观教育是基础,政治观、法制观教育是主导,世界观、人生观教育是根本。《意见》中明确提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明确提出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提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结合自身和所处时代环境的背景进行合理地规划,因此,一个人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始终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2.与时俱进,创新教育内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用具有现代化发展趋势、体现时代特点的人和事来引导、感染和激励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审视自我、确立目标、生涯策略、生涯评估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贴近社会现实。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大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并且能够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解决问题。例如,有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淡化,要对他们进行人生理想教育,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有的大学生对国内国际形势认识不清,要对他们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增强紧迫感和时代感;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要对他们进行就业观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三)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切入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和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基本方法,把疏导教育、比较教育、典型教育法、自我教育法、激励感染教育法等作为一般方法。这些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达到教育的效果,但与现代社会的时代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不能完全解决所有思想层面上的问题。因此,只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才能增强其有效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种特殊教育,蕴涵着很多特殊的教育方法,这些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特殊情况有很好的教育效果。

1.预防教育。所谓预防教育是指针对人们可能或将要发生的思想问题与行为偏向,事先进行教育,防止思想问题与行为偏向发生,或者在思想问题与行为偏向刚冒头时,就能及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遏制其发展和蔓延,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到“防微杜渐”和“防患于未然”。例如,大一新生刚进校时,很多学生由于没有新的奋斗目标而变得无所适从,甚至荒废学业,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使学生尽早明确自己的目标,合理规划大学学习和生活,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预防教育法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导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心理咨询法。心理咨询通过咨询者与被咨询者双方共同讨论和磋商,解决咨询者遇到的难题,如怎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等,帮助咨询者进行自我调控和自我提高。职业生涯规划针对学生对自我认识不清晰提供了很多探索的途径,通过自我剖析,学生能正确评价自己,树立积极的心态。

3.综合教育法。综合教育法是指用全面的、联系的和发展的观点为指导,把各个方面或各种方法有机联系起来,使之成为具有最佳教育作用的教育整体。职业生涯规划中大学生重点要解决“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环境允许我做什么”“怎么去做”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有利于大学生把自身的发展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行动的自觉性,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各个学科领域以及各项工作都呈信息化、社会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可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整体性、系统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任凤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价值与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9(12).

[2]屈善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6).

[3]张敏坚,张桥.论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4]王晓红.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江苏高教,2009(5).

[5]张志萍,吕建秋,刘智强.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0(8).

[6]余春玲.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切入点[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作者:李艳

科学发展观成人高校教育论文 篇2:

成人高校学生人性化管理探析

摘 要:坚持人性化管理,是成人高校学生管理的核心理念。在对成人高校人性化管理含义阐述的基础上,从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适应成人学生的特点以及克服以往教育管理的弊端入手,分析了加强成人学生人性化管理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成人高校学生人性化管理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成人高校;学生管理;人性化管理

成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高素质、实用性、职业性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成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成人高校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树立人本理念,积极实施人性化管理势在必行。

一、人性化管理概念的提出

人性化管理最早来源于企业管理,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风靡西方发达国家,至今仍方兴未艾的一种管理思潮和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以“人”为本,在管理中尊重人,理解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人的工作欲望和工作热情,摆脱传统管理中的利用强制性的指令、制度来完成制定性工作的做法,而是让人自主地完成并自愿地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做好工作,其实质在于充分尊重被管理者的自由和创造才能,使被管理者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获得了超越生存需要束缚的更为自由全面地发展,同时企业自身也得到持续快速地发展。与企业中的人性化管理相比较,成人高校学生人性化管理是相对传统管理而言的,主要指在成人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把人的因素当作管理中的重要因素和本质因素,尊重学生的意愿,了解学生的需求,根据成人学生的特征,为他们提供适应发展的舞台,从而充分调动成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成人高校学生人性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必然选择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和本质要求。成人高等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既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教育终极目的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调把人看成是最高价值的思想体系,人类的一切管理活动,都要有利于人自身的发展、发挥。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和人的人类意识的进一步崛起,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已经成为学校管理的价值目标。在这一理念的统摄下,学生管理活动的终极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在接受教育管理的同时,得到人格的完善、人性的张扬,获得更为全面的自由发展。

(二)适应成人高校学生特点的需要

首先,当前成人高校学生群体发生了显著变化,已经打破了原有意义上的成人教育,而呈现出低龄化趋势。其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影响成人学生的思想变化因素更复杂,使得成人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样性。再次,成人学生接受教育的观念正在逐步变化,其主体意识表现明显。成人学生个体素质、思想观念和个性特点的变化对传统的学生管理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实施人性化管理是成人学生思想变化特点对现代学校学生管理的内在要求。

(三)克服传统成人学生管理模式不足的需要

随着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变化,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不同成人学生群体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传统成人学生管理模式呈现出诸多不足,如学生管理理念不明确、学生主体地位没有确立等严重制约了成人教育管理的时效性。而人性化管理则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符合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管理的规范化管理制度,使成人学生教育管理既纳入法制化轨道,又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从而赢得成人学生的认同。另一方面,人性化管理可以缓解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紧张气氛,从而有利于成人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无论是坚持依法治校还是和谐校园的构建,成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都在呼唤人性化管理。

三、成人高校学生实施人性化管理的策略

(一)科学的管理制度是前提

健全的管理制度是实施人性化管理的平台。没有系统完善的规章制度,就无法保证人性化管理的实施,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化管理。但是管理规章制度只有在得到了学生们的主观认同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成人高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都要根据成人学生自身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充分考虑成人学生的可接受性和发展性。当前,特别要强调的是成人高校要结合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出台与实施,抓紧各项规章制度的修订完善,要注意把要求学生履行法定义务与维护其合法权益有机结合,建立申诉等有关制度,切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这也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二)自我教育是动力

人的成才源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是否成才内因是决定因素。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随着社会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民主意识、责任意识空前提高,渴望实现自我价值。并且一些学生来学习之前,有着实际工作经验,他们不仅希望通过接受教育迅速掌握职业成功的钥匙,而且迫切希望通过教育能充分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为早日实现自我奠定基础。因此,成人高校在学生管理中,要充分发挥成人学生的主体作用,顺应其自我教育管理的需求,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管理的欲望,培养他们自我教育管理的兴趣,着眼内化,挖掘潜力,使学生的发展与提高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三)情感关怀是核心

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因此,成人高校要关注成人学生的情感需要,充分发挥人性化管理的情感凝聚功能。首先,要真诚地关心学生的需要和利益。成人学生扮演着各种社会角色,担负着个人、家庭、社会等诸多责任,受到家庭、单位、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面临着就业、升学、工作、婚恋等种种现实问题,获得学习的机会和坚持正常的学习困难重重,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因此,管理者要投入真爱,关心爱护成人学生,努力为学生办好事,办实事,维护学生的合法利益。其次,要善于沟通。沟通是管理者实施管理的必要手段,沟通的过程就是加深理解、增进感情、统一认识的过程。所以,管理者要倾听实情,真实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要融入真情,以真情感动教育学生,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情感凝聚力。

(四)个性化管理是特色

重视个性管理是人性化管理不同于其他管理之处,也是人性化管理的特色和魅力之所在。由于成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受教育状况的不同,个性表现的丰富多彩,学生管理过程中要取得最佳效果,就要根据不同对象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方式,实行个性化管理。同时,个性化管理也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条件,是一切创新获得的开始和前提。由于创新性的劳动往往表现为高度个体化的思维活动,因而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因此,成人高校学生管理要针对知识分子劳动的特点,对成人学生进行个性化管理,推动成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激发和提升其创新能力,为其成才提供自由空间。

(五)育人环境是保障

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实施人性化管理的有力保障。一是加强校风学风班风建设,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积极向上、个性鲜明的校园氛围,形成良好的群体心态,重视成人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成人学生高雅的个人情操,同时坚持不懈地增强巩固学校的文化底蕴,让成人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教育。二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不仅折射社会关系和教育理念,而且影响教育过程的进行和教育目标的达成。成人学生作为独立主体、有人格尊严的人,更愿意和教育管理工作者成为朋友,以平等的身份进行交流和对话。因此,成人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确立成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满足其自我意识需要,积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种和谐互动的关系,将有助于成人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思想理念,也便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刘瑞元.加强成人教育学生管理工作的意义与对策[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

[2]金劲彪,刘丽珍.高校成教脱产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5,(3).

【责任编辑:郭延彬】

作者:崔新广

科学发展观成人高校教育论文 篇3:

革新高校教育范式 培育科技需求型人才

摘 要:高校教育是世界科技需求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当今这个经济全球化的信息科技时代,祖国对人才的培养方向和价值导向也相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教育理念是高校教育的思想灵魂、民族精神和价值取向的体现;而教学模式就是激发高校人才学习并吸纳知识、走向独立成熟、勇敢创新和思考的启蒙教育方式。因此,该文抓住时代发展浪潮,结合实际国情需求,从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两大关键因素出发,建议科学持续性教育范式革新,旨在培养和锻炼出新时代的科技需求型人才。

关键词:高校教育 人才培养 教育理念 教学模式 革新

高校是人才培育的摇篮,是知识传播的媒介,是品性塑造的良境,也是文化齐开的殿堂。高校教育对祖国未来接班人的身心健康引导、人生价值观正确导向、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以及睿智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开发,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全球化与新科技革命的浪潮中,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全球化知识的碰撞,促进了世界科技的创新与流动,为我们国家的科技进步带来了无尽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我国有限的科技革新能力,且还存在的与发达国家的明显差距,给我国的科技突破提出了非常严峻的挑战与考验。那么,该如何把握好时代召唤的机遇,充分发挥出个人价值,有效服务于团体、社会和我们的国家?站在一个中国教育者的角度,科技需求型人才的培养是关键。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就开始敞开大门,向全世界招揽优秀人才,优先得以高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进而带动生产力,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俗话说得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的发展寄希于人才,而人才的诞生寄希于高校教育,因此,是时候在世界时代大背景的发展机遇与环境驱动下,对我国目前的教育模式进行必需且迫切的改革。下面将分别从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两大关键因素出发,浅谈如何顺应新时代需求,勇敢革新,培养出世界科技需求型竞争人才。

1 教育理念的革新

在《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一文中,王冀生教授指出:“教育理念能正确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特征,指导教育的前进方向,而实现教育理念却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陈桂生教授在《“教育学视界”辨析》中的别致陈述,抓住了教育理念灵魂性东西——教育的价值取向;韩延明教授基于已有研究,在《大学理论探析》中提出:“教育理念是教育思想家乃至整个民族长期蕴蓄和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映、体现和追求,是关于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性、精神性、持续性和相对稳定性的范型,具有导向性、前瞻性、规范性的特征”,可见教育理念的核心问题便是对事物多方利弊权衡后理性思维的升华和凝聚。目前我国高校在百年历史的洗礼与完善中,已沉淀出系统和特色,从各所高校办学理念的载体——校训中可以读出其各自的精神风貌和追求,总的来说,我国大学教育理念主要体现为:(1)修生养性:以经史为基本,以“明人伦”为中心,注重修已治人之术。汉代的五经、唐代的九经、十二经、宋代的十三经,讲究文、行、忠、信,以三纲五常为行为规范,严君臣、尊卑、上下之分;明父子、长幼、亲疏之别,主张静以养心,修心以德,修已安人,在读书治学中思考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意义,培养真正的“君子”品格;(2)政教合一,学而优则仕:教育机构与政府机构合而为一,并且“以吏为师”,官学中的教师都是朝廷命官,办学地点在官府之中,统治者的政治化人格被作为社会楷模,以政治教、以教治国,强调教育为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以“政”即治国之道为内容。这些精华理念的形成离不开时代的召唤、国家的支持与需求,社会的历练与教训,尤其是教育工作者们呕心沥血、睿智深刻、无私奉献的卓越思想凝聚。然而,从上述各位教授对教育理念的见解知道:教育理念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需要考虑特定的时代发展背景和我们国家的实际国情需要,进行持续可发展的有效而科学的革新。早在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就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就是发展,要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如今,科学的发展观依旧引领着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对高校的教育理念、培养模式以及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等起着积极重要的指导作用,而顺应时代发展的信息科技教育也不负重望,将中国成功推向了全世界,于是科技创新在国家的大力投资与重视下,逐渐成为国内各大高校竞相追逐的主题潮流。纵观近几十年高校的发展趋势和导向,科研早已成为一个受人尊崇又高大上的话题,它开始入侵原本以教书育人为主导的教育领地,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与推动下,各所高校也不惜重金,招揽海内外优秀学子人才,投资各项科学研究项目,增加权利与利益的诱惑筹码,将各个高校的科研创新热潮推至顶峰。要说是机遇,也确实造就了大批优秀科研人员,为祖国的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要说是挑战,近些年社会上确实较为频繁地出现了不少负面报道:在名与利的追逐中逐渐迷失,出现了各种“学术不端行为”,给教育界敲响了警钟。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国家对“科教兴国”的推崇与支持,对有些人是福音;而对于另些人最终确是灾难。如何抓住机会,顺应时代的需求,顺利走向好的一面?当然少不了各种价值观念的正确培养与引导,而这个责任自然落到了高校教育上,作为高校教育的思想灵魂,传统教育理念是时候该做些相应的调整了,针对现实问题,抓住时代特征,主要从以下两点浅谈教育理念革新的内容:(1)追求真理:这些年大学的学风非常糟糕,浮躁、浮夸、肤浅,追名逐利、立竿见影、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成了不少人的人生哲学。因此,有必要从教育者做起,以身作则,实事求是,摒弃名利,只为真正的科研殿堂,即使是激烈的争论,为了寻找真理,最终也会是团结的,坚持了便是进步,做到了,不仅追求正解的心得到了救赎,也会以无穷的正能量影响周围的人,尤其是学生,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只有从根本上改进人才培养导向,在潜移默化中端正和高尚他们的行为和习惯,才能在现今激荡复杂的社会中站稳脚,用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一些不好的社会现状,真正实现科技的进步,国家的发展;(2)学术自由:中国高等教育系统是一个金字塔,由下而上是民办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普通地方专科学校(高职)、普通地方本科院校、地方重点高校、211高校、985高校,这个金字塔作为一种正式制度,由政府直接控制和维护,政府不仅要对这个体系进行规划,决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数量和发展水平,还要根据这个体系对全国高校进行指导和管理,政府对高校的管理遵循“全国一盘棋”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而国家会给各个高校制订工作规范与标准、专业标准以及基本的教学要求。这样的组织管理体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校的专业特色与学术自由,要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就需要各高校掌握一定的自治权,根据自身的特点与优势,不断调整发展战略,鼓励和教导学生勇敢认识未知世界、大胆探求客观真理、真正意义上无限开发与挖掘各类人才的特殊潜能,摒弃单一的考核模式,在真理基础上,争取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努力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学术自由,是高校培养人才的生命真谛,也是开拓创造新视界的前提,不受传统管理制度的局限,在时代需求中追寻真理,在主导价值观中量身打造个人特色才能,才能最终为我国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科技需求型人才。

2 教学模式的革新

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社会的需求、科技的进步不断改革与完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科学、有效地培养社会需求型人才。在中国古代,主要的教学模式是传授式,“讲-听-读-记-练”,属于比较机械的学习方式;到17世纪的时候,出现了“感知-记忆-理解-判断”模式;19世纪,因科学实验的兴起,教学模式改革为“预备-提示-联合-总结-应用”。但总的来说,都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20世纪以后,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与促进下,人才培养的模式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与革新,开始从以“教”为主转为重“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不再单纯地只从教师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教”,而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激活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重视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贡献。目前,调研各大高校的教学模式,依旧教师为主力,学生参与程度不够,很难真正意义上培养出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那么作为高校教师,到底该如何去科学、合理地设计“教”与“学”的活动呢?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特定环境特定条件也会因人而异适合各种不同的教学管理模式,下面从基本的普适性出发,浅谈教学模式的革新。

首先,需要考虑现代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从小就生活在科技化的生活环境中,对多媒体学习并不陌生,熟悉基本的学习软件,能够自主搜集、整理相关主题的学习资料,因此,是不是可以考虑这样一种现代教学模式:课前准备-模范授课(15 min)-学生报告(30 min)。这样的安排给了学生很大的发展与锻炼空间,将原本短暂而珍贵的45 min老师角色时间拨出了三分之二给学生,这对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极大的思考和挑战,模式中的“课前准备”已不再是简单的老师备课和学生简单预习的事情,而是需要老师课前做很多的功课,不断提炼知识精华,将原本45 min钟的教学内容压缩到15 min,完成高强度、信息量大“模范授课”,给学生带来知识的盛宴;而学生也不再是传统的带个耳朵去听课,因为30 min的“学生报告”时间也给学生的“课前准备”增添了更多的要求与挑战,学生需要课前主动地进行课题调研、学习和理解,最后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学着尝试将掌握的知识传授于别人,完成精彩的30 min“学生show”,这样的平台,给每位学生提供了公平、自由的才能展示与发展空间,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在教学中的能动性,调动他们课堂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主动思考、学会独立与创新。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相信每位同学都能收获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培养出真正的有思想、有主观能动性的创新型科技需求型人才。

其次,可以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响应国家的政策,抓住时代的特征,重点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能真正将大学里面学到的技能充分且有效应地应用到社会工作需要中,那么,就需要落实“教学与实践科学融合”的教学模式,在“课前准备-模范授课-学生报告”的理论学习教学内容中,适当从身边的热点案例出发,形象生动地进行解决与分析,并成立项目讨论小组,在教师的辅助下,独立完成实践内容与任务,将理论学习灵活运用于动手操作过程中,通过“理论掌握-方案思考-动手实践-问题解决-思维创新-方案完善-项目结题”模式,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思考、创新和实践潜能。

3 结语

教育理念是高校的重要思想灵魂,校风校貌的具体体现,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才培养的价值观,自然会在教学模式中得以体现,有影响力的教学理念是一个高校发展的希望,也是学生奋斗的精神支柱与动力,“追求真理”的理念可以培养学生高贵的学术品质,“学术自由”的理念可以充分挖掘学生各个方面的潜能。拥有这些珍贵的思想灵魂指引,在以学生能动性为主的“教学与实践”科学融合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科技型人才是一种必然。

参考文献

[1] 王冀生.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J].现代教育管理,1999(1):31-34.

[2] 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12.

[3] 刘倚源.高校人才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09 (2):37-38.

[4] 袁力.以教学范式改革推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建设[J].中国科技纵横,2010 (24):186-187.

[5] 牟海维,吕秀丽,李贤丽,等.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9):119-120.

作者:江莎 李丽 马崇庚

上一篇:基于师生关系的物理教学论文下一篇:美利坚民族意识形成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