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创新促进高校科学技术的发展

2022-12-04

管理是人类各种活动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高等学校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会遇到程序性问题与非程序性的问题, 其妥善解决都要依靠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新型的、有更高效率的资源整合的范式, 它既可以是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组织目标的全过程管理, 也可以是某个具体方面的细节管理。它包括了思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方式创新等诸方面的创新[1]。

传统学校的管理有四大弊端:一是封闭式管理, 学校管理缺少一种开放机制, 基本上处于“闭门办学”的状态, 与外部环境缺乏有效的沟通;二是管理者的单一主体性, 即只认为管理人员是主体, 忽视或无视学生、教师、科技人员的主体作用, 造成创新动能的不足;三是单向度管理, 过度依赖“自上而下”的科层式或层级管理, 教师们往往是处于被动状态, 缺乏创造和创新的热情、动力和思路;四是管理的低效能, 许多学校注重硬件的高投入, 忽视软件建设, 致使投入与产出比例失调, 教育浪费现象严重[1]。

教育部长周济指出, 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大学时, “要以创新精神引领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高水平大学建设和发展的核心与源泉, 把观念创新—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创新能力建设—制度创新这条主线贯穿始终, 坚持不断推进观念创新、教育教学创新、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 不断推进创新能力建设和创新体系建设。”因此, 建设创新型大学必须具备:第一, 在办学理念上, 更加强调创新是学校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第二, 在人才培养上, 把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放在首位, 更加注重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第三, 在科学研究上, 更加突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以及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第四, 在社会服务上, 更加重视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第五, 在学校管理上, 更加注重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2]。

首都医科大学是北京市属重点高等院校, 是以培养高层次本科生与研究生为核心、以临床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位于全国先进医学院校行列的高等学府。作为地方高校首先要找准自己的位置, 为自身科技发展定好位。同时要分析自己的学科优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 以特色求生存、求发展, 争取出奇制胜, 异军突起[3]。地方高校要更加注重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作用, 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近几年首都医科大学以科学发展观作为科技活动的指导思想,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使学校科技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1 首都医科大学在建设创新型大学中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1 把管理创新作为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

1.1.1 管理创新首先要观念创新

通过管理理念的创新, 创造性地进行管理机制的变革, 使管理资源发挥最大效率, 从而提高管理的价值[5]。首都医科大学在2000年以前是以搞好教学为主要目标。新的校领导班子在上任初始就制定了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 学校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 中期目标向研究教学型大学转变, 长远目标是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新目标的制定, 改变了过去固步自封的观念, 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

1.1.2 管理创新需要建设一只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高效率的科技管理队伍是影响高校科技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4]。校党委任命有经验、能力强的副校长主抓科技工作, 加强科技管理队伍的建设, 各学院院长成为科研管理的骨干力量, 把科技管理做为工作的重点来抓。科技管理人才的加强, 推动了学校科技事业的发展。

1.1.3 管理创新需要有创新制度来保障

制度创新是要引入新的制度和新的运行机制, 保障主体的可持续发展[4]。学校根据国家和北京市科技发展的需要, 及时调整学校科研管理规章制度, 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学校科技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 完善规范了一些配套科技制度;鼓励教师投身科研事业, 加大对科技的投入, 保障科研资金的充足和研究条件的完善。制度的保障解决了科技人员的后顾之忧, 保证了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1.2 大力扶植和引进科技人才, 重塑科研学术带头人队伍

1.2.1 积极培养和引进学术人才, 大力发展学科建设

学校加大培养和引进人才的力度, 特别是在国内外学有所成, 有一技之长, 有宽阔的科研思路和科技创新敏感性的人才, 引进学校, 安排合适的岗位, 资助科研启动基金, 创造有利的科研环境, 鼓励申请重大科技项目。人才的引进带动了学科的发展, 提升了学校的科技竞争力。

1.2.2 搭建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平台, 为科学研究培养中坚力量

经教育部和原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的批准设立“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搭建临床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平台, 开辟临床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新路, 为我国临床医学领域高级专门人才培养起示范和辐射作用。学校培养和引进了近千名各学科人才,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担当起本学科的科研重任, 成为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是首都医科大学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

1.3 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促进学校科技事业的发展

高校要发挥多学科交叉、综合的优势, 发挥科研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的优势, 发挥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3]

1.3.1 整合学校资源, 促进学院之间的紧密结合

贯彻大首医的概念, 整合学校整体资源, 使基础和临床、临床各学院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建立临床专科学院 (系) , 在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同专业之间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 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 学术氛围得到明显的加强。

1.3.2 建立科技创新平台, 为科技的发展创造条件

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是学校对外交流的窗口, 是凝聚优秀人才、吸引拔尖人才的高地, 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所以高等学校必需重视创新平台的建设[4]。首都医科大学把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做为科研的头等大事来抓, 联合北京市科委、北京市教委、北京市卫生局对所属单位的学科建设进行大力资助, 先后投入数千万元, 建立了四大科研支撑平台, 使学校的科研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 为科学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1.3.3 促进学术交流的开展, 营造良好的校园学术气氛

首都医科大学积极组织开展各项学术活动, 聘请海内外优秀学者来校讲学, 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大大活跃了校园的学术空气, 鼓舞了科技人员、青年教师、研究生甚至本科大学生积极参加科研活动, 形成一股强大的学术风气, 带动学校科技事业快速发展。

1.3.4. 建立和实施科技创新激励制度, 调动科研人员投身科研的积极性, 带动学校科技事业的发展

在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中建立激励机制, 遵循一定的激励原则, 设计适当的激励制度和创造必要的文化环境, 运用激励方法, 引导、鼓励和规范科技人员的动机和行为, 为达到高等学校科技创新目的建立一套有效的、以创新为导向的激励制度[6]。学校设立了专项科研奖励基金, 每年奖励在科学研究做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实践证明, 奖励制度确实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带动了科研工作的发展, 提高了科技人员的科研水平和科技竞争力。

1.4 提倡团队合作精神, 引入竞争机制, 在竞争中促进科技的发展

1.4.1 加强团队建设, 引入竞争机制, 促进各项工作全面提高

以团队建设促和谐、以引入竞争促发展, 在和谐与发展的前提下使各项工作全面提高。团队建设有利于团队内成员集体思考、发挥个性、优势互补、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引入竞争机制, 在二级学院之间开展广泛科技评比活动, 通过评比促进各二级学院自身科研水平的提高, 提升了科技竞争力, 从而达到学科发展的目的。

1.4.2 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 以教师聘任制代替终身岗位制

学校对素质好、贡献大、勇于创新的科技人员晋职晋岗, 破格使用。对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 加大奖励力度, 激发了科技人员的科研热情。

2 首都医科大学通过管理创新带动科技创新, 推动了学校科技事业的发展, 取得了初步的成绩

2.1 学校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2004年, 学校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 7个北京市重点学科, 8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到2007年, 学校已拥有10个国家重点学科 (含2个重点培育学科) , 19个北京市重点学科, 18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1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及1个北京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已建设了29个以各基础或临床单位相同学科纵向联合组成的专科学院 (系) 。学科的发展促进了学校科研的飞跃。

2.2 科研课题获资助的数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2004年以来, 首都医科大学共获得省部级以上课题926项, 其中国家级课题287项, 获资助总金额4.05亿元, 平均年资助经费过亿;2007年比2004年课题数增加82%, 其中国家级课题增加120%。

2.3 发表科技论文和出版专著教材产生数量和质量的飞跃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一年一度的论文统计公报, 我校近几年科技论文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收录和被SCI收录情况如表2所示:

2003年以来, 首都医科大学在国内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上发表论文11285篇, 论文被引用21238次;2006年与2003年比较, SCI收录论文数量递增110.8%, 发表论文数量递增8 2.4%, 论文被引用数量递增147.6%;论文几项指标的国内排名逐年提高, 与国内知名高校并驾齐驱, 科技论文在某些方面已居国内前列。

专著和教材的出版数量在此期间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编写专著和教材的字数也有较多增加。出版专著教材数量如表3:

2.4 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有了明显的增长

2004年以前, 校本部仅拥有2项专利 (实用新型) , 专利申请数量也很少。近几年, 首都医科大学专利工作有了突破性进展。截止到2007年底, 校本部已拥有授权专利11项, 其中发明专利9项;正在审查中的专利45项;2007年申请专利33项, 专利授权4项。虽然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比其他高校还有较大差距, 但是学校已经重视在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 逐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规章制度, 加大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投入, 有信心在未来几年取得更大的成绩。

3 结语

首都医科大学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在创新精神鼓舞下, 科学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这些小小的成绩完全是在管理创新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所以, 高等学校要建成创新型大学, 必需从管理开始抓起, 切实提高学校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从而推动学校科研、教学、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等各方面水平的提高, 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摘要:管理是人类各种活动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管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新型的、有更高效率的资源整合的范式。在建设创新国家的体系下, 高等学校在建设创新型大学中, 首先必须在管理上创新。管理创新能带动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制度创新, 从而推动高校的科技发展, 提升高校的科技竞争力。首都医科大学在近几年的建设创新型大学过程中, 努力搞好管理创新, 带动了学校科技创新活动, 促进了学校科技事业的发展, 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部分科技指标已进入全国先进高校的行列。

关键词:管理创新,科学技术,高等学校

参考文献

[1] 佚名.管理创新与学校发展[J].中国教育报, 2003, 12.

[2] 唐景莉.高校要担当起自主创新光荣使命[J].中国教育报, 2006, 2.

[3] 雷朝滋等.高等学校科技发展若干思考[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5, 17 (3) :1~7.

[4] 陈清龙.高等院校与科技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 2003 (3) :35~37.

[5] 胡守忠.高校管理创新的价值分析[J].东华大学学报 (社科版) 2005, 5 (1) :16~18.

[6] 吕军, 侯俊东.高等学校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构建,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http//www.paper.edu.cn

上一篇:论“补缺假说”理论的心理机制下一篇:论仲裁员强制名册制的优劣势及其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