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运动研究论文

2022-04-18

摘要:完善的高校体育运动风险的管理和控制体系能减少运动风险的发生。本文从运动风险的认识和识别研究入手,依据风险管理理论,积极地探讨和研究大学生运动风险的风险源,将影响因素大学生运动风险的因子作为样本,运用概率论的基本理论,定量的分析风险的概率,并运用于实践检验,初步建立大学生运动风险的评估方法。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校体育运动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校体育运动研究论文 篇1:

本体感觉训练在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 本文是针对本体感觉训练在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应用所进行的分析。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本体感觉的概念及内涵,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了本体感觉训练在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应用价值和应用策略,希望对高校体育运动训练实践的开展能够有所启发或者帮助。

关键词 本体感觉训练 体育运动训练 高校

在体育运动中,保持身体姿势的平衡,是完成诸多运动技术的基本保障。例如:在技巧类体操运动中,运动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同时还必须要对自己的身体具有足够的驾驭能力,能够在运动的过程中准确的控制自己的肢体位置和身体平衡,才能够确保技术动作的顺利完成;在投掷类运动项目以及篮球运动中的投篮动作中,身体移动的过程中也必须找到稳定的基础,在身体相对平衡的状态下发力,才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而要达到上述的要求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具备良好的本体感受能力。鉴于此,本文就针对有助于提高运动员本体感受能力的本体感觉训练,在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本体感觉训练的概念及内涵

本体感觉(ProPriocePtion)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生理学家Charles Scott Sherrington提出的,Charles Scott Sherrington在1893年发现,人体的肌肉、肌腱以及关节等部位具有感觉功能,并据此提出了本体感觉的概念,并提出了本体感觉最后经过一系列的传导和作用能够影响和决定人在运动中的肌肉紧张度的观点。本体感觉的概念被提出之后,随着生理学的发展,本体感觉的概念也随之得到了不断的丰富与发展。发展至今,本体感觉的概念简单而言,实际上指的就是人在进行各种操作活动的过程中,能够给出身体和四肢所在的位置信息,而这种感觉就被统称为本体感觉,如果将本体感觉进行细分,可以将其分为两个不同的子系统,一是,平衡觉系统。平衡觉系统最主要的功能是可以感知人的身体姿势以及空间位置的变化;二是,运动觉系统。运动觉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可以感知上下肢和身体其他不同部位所处的相对位置。由此可知,本体感觉是人体最为基本、最为重要的感觉系统之一,对于认识和感知身体姿势、肢体的空间位置以及速度和力量等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本体感觉训练在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本体感觉是人体最为基本、最为重要的感觉系统之一,运动技能的形成需要基于正确的本体感受才能够得以顺利的完成。但是,在开展高校体育运动训練实践的过程中,由于本体感觉的不明确性,常常被忽略,很少有体育任课教师或者是体育教练员认识到本体感觉对学生技能形成的影响,并开展专门的本体感觉训练活动将其应用到体育运动训练活动之中。实际上,结合体育运动的特点和本体感觉的作用机制,如果能够将本体感觉训练科学合理的应用于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之中,将会大大提高所开展的运动训练质量和成效。具体来说,本体感觉训练在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首先,本体感觉训练有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从生理的角度来说,本体感觉是由分布在人体各个部位的韧带、关节以及肌肉和皮肤等的本体感受器和游离神经末梢产生的神经冲动通过本体感觉传导通路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的,在传输到中枢神经系统之后经过分析整合,才能够产生关于身体运动状态及其空间位置的感觉,也就是本体感觉。如果开展了本体感觉训练,学生的本体感受能力会大大提升,那么相应的在运动的过程中,感受来自外部负荷、身体姿势以及空间位置的感受也会更加的灵敏,相应的在多块肌肉和多部位的关节参与运动的过程中,学生机体肌肉的动员速度和支配准确性也就会随之提高,也就能够更好的、更快的促进动作技能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由此可知,本体感觉训练在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

其次,本体感觉训练有助于运动损伤的预防。之所以,本体感觉训练有助于运动损伤的预防,一方面是因为本体感觉训练的开展,能够让学生的机体在运动的过程中通过肌梭和腱器官反馈式的调整肌肉力量,并协调不同肌肉之间的用力,解决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稳定与不稳定交替转换的问题,大大提高学生运动中的核心稳定性,而核心稳定性的提高,不但能够为较大力量的输出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运动损伤的作用;另一方面,本体感觉训练的开展能够提高学生的本体感受力和运动神经对肌肉的控制,从而发挥预防运动损伤的作用。

三、本体感觉训练在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应用关键

首先,要注意科学认识本体感觉训练与传统的肌肉训练之间的关系。虽然本体感觉训练在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是同时其也不是万能的,并不能用本体感觉训练完全取代传统的肌肉训练,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科学认识本体感觉训练与传统肌肉训练两者的关系的基础上,将两者结合起来有机的运用于运动训练实践之中,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来促进运动训练质量的不断提升。

其次,要注意积极探讨本体感觉训练的方法与策略。由于本体感觉训练在体育运动训练领域的应用是近些年才逐渐推广开来的,相关的研究目前仍然不够细致和深入,也并没有成形的可以直接套用的方法与策略,所以,在将本体感觉训练应用于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之中时,一定要注意积极的摸索和探讨科学的训练方法与训练策略,以不断完善本体感觉训练在高校体育运动中应用的理论体系,提高其应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夏淼.表象与本体感觉误差在体育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运动.2011.11.

[2] 杨念恩,李世昌,黄文英,董圣鸿.本体感觉差异性特点及其神经机制研究[J].体育科学.2014.04.

作者:孙林峰

高校体育运动研究论文 篇2:

普通高校体育运动风险管控研究

摘 要:完善的高校体育运动风险的管理和控制体系能减少运动风险的发生。本文从运动风险的认识和识别研究入手,依据风险管理理论,积极地探讨和研究大学生运动风险的风险源,将影响因素大学生运动风险的因子作为样本,运用概率论的基本理论,定量的分析风险的概率,并运用于实践检验,初步建立大学生运动风险的评估方法。在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研究的基础上,形成高校体育运动风险的预防和管控模型。

关键词:体育运动;运动风险;风险评估

运动风险是体育活动特征之一。近20年来,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下降,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运动心理障碍、运动损伤、运动猝死等风险问题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运动损伤时时发生。运动的风险管控研究是基于风险理论视域下,对运动风险发生的原因进行识别、评估后制定有效的控制的方法研究。目的是以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以提高管理层、教师、学生对风险识别、风险的评估能力。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地参加体育活动,提高身心素质。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降低教学中的运动风险与损伤

运动风险频繁发生的背景下,研究运动风险的系统管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大学生运动风险的来源,消除、抑制或者控制教学活动中潜在的运动损伤风险因子,使教学活动中运动损伤的机率尽可能地降低或避免。

(二)提高学生对运动风险的识别和评估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评估模型对自己的身体素质、身体机能、項目特点等风险因子的评估,科学合理的选课与锻炼,减少运动损伤,提高运动能力。有利于学校对体育活动风险的控制。本研究的主要是依据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基本原理,通过调研教学活动运动损伤的风险源和风险因子,建立运动风险控制模型,目的是为管理者提供对大学生运动风险的管控机制,减少风险的发生,并能在风险发生时积极妥善的处理风险。

(三)运动风险管理可以在学校体育的诸多领域给予一定的指导

学生可以通过对运动风险的认知,准确的评价所选课程的风险系数,从而有目的选课和训练,避免风险的发生;教师和管理层也可以通过对项目风险的评价,选择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的学习及课外锻炼,掌握事故的处理和理赔的原则与方法,使运动风险管理贯穿于学校的整个体育活动之中。因而,该项目的研究成果有较高应用与推广价值。

二、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理论依据

1. 风险管理学理论。风险管理学的基本原理是对风险进行有效地的识别、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评估,针对产生风险因子进行管理与控制,达到对风险的干预,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对已发生的风险进行处理的基本方法与理论学说。本课题试图通过分析教育干预后运动损伤数据和学生认知知识数据,采用事故分析法、现场检查与交流法、风险形式估计法,探讨大学生运动风险的管理机制,并用于实践检验,形成大学生运动风险的管控模型。

2.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习和教学的活动的的各种心理规律的学科。本课题借鉴心理学的认知结构理论、教育干预以及心理测量的方法研究大学生运动风险的认知特征、认知的影响因素,对测量的结果进行项目因子分析及信度和效度检验,了解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建立有效地运动风险的识别、评估与管控机制。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教育实验法、心理测量法等研究方法对学生参与运动时所遇到的风险进行有效的分析与评估。据大学生运动风险的认知特征以及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设计《运动风险认知调查表》《大学生运动风险评估表》评估表表采用五级评判。对测量的结果进行项目分析、因子分析、信度和效度检验,了解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建立有效地识别、评估与管理机制。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

在充分的调研基础上,以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纺织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湖北经济学院5所高校教师与学生运动风险的识别、风险评估及风险管理为研究内容,以5所高校的500名学生和20名教师为研究对象,以风险管理理论的为基本研究方法,主要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调查问卷、数理统计、教学实验等方法对大学生体育运动风险的认知态度、认知知识、运动经验、场地设施、运动项目特点等信息进行采集、统计与分析。以风险管理理论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管控理论为研究依据,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大学生运动风险识别研究。运用保险的基本方法如事故分析法、现场检查与交流法、风险形式估计法进行基本的调研,编制《大学生运动风险识别调查表》,在已有的成果基础上,针对大学生运动风险的因子进行有效的研究。

大学生运动风险评估研究。以风险因子为基本要素,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定量分析的方法,以学生的体育课选课为基点,在500名大学生中进行风险源的控制与实验。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运动损伤情况统计学比较分析,编制《大学生运动风险评估表》,建立大学生运动风险的基本评估方式。

大学生运动风险管控研究。本着预防第一的原则,结合大学生运动风险的识别、评估及实验研究成果,制定包括风险识别、教学组织、运动设施、救护能力、保险分担等方面的实践和理论性的探索与研究,建立大学生运动风险管理模型。

四、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运动风险识别研究

大学生运动风险识别是个体对运动风险的主观认知,是对所从事运动项目潜在的客观风险的主观判断。具有客观和主观的特性。由于知识的储备不足,对体育运动风险即使在同一环境下,也可以产生不同的识别结果。大学生对体育运动中所潜在危险的主观认知和评价与客观风险之间存在差异性会导致不正确的运动行为,从而引发的运动风险。

1. 大学生运动风险识别的基本特征

风险认知是风险识别的前提,只有对风险有一定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运动风险识别的基本构架。依据体育活动的风险认知特点,参照Fischhof等在1978通过心理测试范式直接评估公众对冒险活动风险的态度得出九个认知特征:对活动的人们来说,风险具有新奇性、严重性、直接影响后果、公平性、灾难性、恐惧性、知识性、可控性、自愿性。在运动风险的实际研究中,经专家及根据实际发生运动损伤的事例分析后认为,对于参与者及指导者而言,运动风险具有结果的严重性、潜在的灾难性、一般恐惧性、知识性、可控性、自愿性6个风险认知特征。这六个特征紧紧围绕着人们在运动时所要达到的目标来建立是否参与运动。在实际的运动过程中,运动风险还包括大学生对参与运动的知识的认识、情感的需求、运动价值等等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是否参加体育活动。由于大学生对运动风险的识别与认知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所以借鉴大学生体育运动风险认知特征来研究大学生运动风险来进行识别特征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性。综合实际研究的结果,大学生体育运动风险识别主要具有以下两大特征:

(1)对运动恐惧与忧虑

对运动的恐惧是指大学生对运动过程中风险担忧与恐慌。从心理角度来分析,大学生心理尚未成熟,体育运动风险的所发生的后果不仅是身体的损伤,心理层面的负面效应也是非常大的。轻则擦伤、扭伤,重则骨折甚至失去生命,对所从事的运动还产生了排斥心理阴影。在大学体育课中,学生选课如选的是篮球,由于发生了运动损伤,而改选其他项目的很常见,就其根本原因就是一时对所选项目风险认识不足,发生风险之后,心理准备不足或者心理有阴影。其实,在大学生的实际选课过程中,大学生对运动项目风险的认知有最基本的判断,无论判断是否准确,会做出预估项目的运动风险是否会对自己身体产生运动损伤,这种风险的担心程度直接影响着对这种体育活动风险产生的恐惧程度。大学生的年龄基本是18—25岁之间,对新鲜事物都有一个好奇心,愿意参与新的未有参与过的项目,对可能发生风险的运动项目或主观分析或查阅文献资料,来分析是否参与该项目。面对这样一个特群体,引导他们正确的认知运动项目的风险,学习有关的运动知识,加强他们对运动风险的预评估非常必要。

(2)对运动知识的缺乏与了解

大学生对运动风险认知是运动风险识别的前提。每一个运动项目都有自身的特点,它的特点和所对应参与者的身体素质、身体形态以及可能产生的风险是紧密相连的。运动风险的可变性,要求大学生不断地更新知识体系,将风险因子的认知嵌入到体育运动的实践中,根据新的知识和运动感知的变化而变化的。同一运动项目的风险点对不同的学生理解不一样,对同一学生在不同的时间点的理解也不一样,运动风险的认知是具有可变性的,随着运动风险知识及运动经验的丰富,对风险的认知也相对国定,对风险的发生也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因而,学习运动知识。了解运动项目的特点、熟悉运动项目的裁判规则、正确的评判自己的身体素质都是非常重要的。

2. 风险认知与识别

风险认知是参与者对客观发现的主观感受或认识。影响学生发生运动风险的因素很多,有主观的认知,如:对项目运动风险知识的的认识、对自身身体素质的了解、对风险态度、运动损伤处理等等;还有客观因素,如:身体素质差异等情况的基础上,经专家反复的研究与论证,确定影响运动风险认知因子,对调查数据在风险管理理论和教学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分析与研究,建立认知与识别模型。

(二)大学生运动风险评估分析

1. 运动风险的评估方法

(1)评估的基本理论概述

运动风险的特点呈正态分布。每个风险因子所产生的对于发生运动风险的影响都很微小,总的影响可以看作是服从正态分布的。如果运动风险的影响呈现正态分布的形态,样本数呢美好满足中心极限定理的要求,那么用中心极限定理对运动风险进行评估,就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中心极限定理(central limit theorem)是概率论中讨论随机变量序列部分和分布渐近于正态分布的一类定理。这组定理是数理统计学和误差分析的理论基础,指出了大量随机变量积累分布函数逐点收敛到正态分布的积累分布函数的条件。

2. 评估的基本方法

风险认知和识别模型中的表述,影响大学生运动风险的认识和识别的因素有8大类,即身体素质、运动知识、运动经验、运动态度、场地设施、媒体传播、运动项目国有的运动损伤点等等。其细化后的子因素(风险点)达到30-50个之间(风险n值)。

假如影响大学生运动风险的子因素有33个,设置每个因子发生的概率为0.03,且有25个因子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才能从事该项目的运动,求整个系统的工作概率。计算公式为■。系统工作概率越高,参加该项目运动风险越低;反之,系统工作概率越低,参加该运动项目风险就越高。为了方便教师与学生在选课或在课外运动评估运动风险,我们采取风险概率概念。风险概率计算公式为1-■。

风险概率越高,表示参加运动风险越高。影响大学生运动风险概率的主要因素为样本的数量与质量,如何确定每个因子发生的概率,以及有多少因子达标后才能参加该项目的运动。虽然,计算是定量的,但公式中的参数不是定量的。因而,参数要有科学性。

要根据专家和调研的结果,结合风险理论及概率论的基本原理来定参数,这样计算的结果更为贴近实践,也更为实用。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通过《认知调查表》、《风险识别表》、《风险评估调查表》,以及通过教学实验选课、专家考证,基本确定样本(风险影响因子)的数量30—40之间,每个因子的概率0.025—0.035之间,有80%因子达标后才能参加该项目的运动。依据我们已有的数据计算与分析:大学生和教师,对某一运动项目风险概率应低于0.1-0.3之间。由于运动项目固有的风险性特性,如攀岩、足球与兵乓球、太极,对统一参与者来说,它们之间发生运动风险的概率是有弹性的。所以,在研究中考虑到了项目的特性。总之,对的学生运动风险的评估是动态的也是静态的,依据每位的学生的身心素质,给出弹性的风险概率的评价,目的是减少运动风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身心素质。

(三)高校运动风险管控研究

1. 研究的基本过程

本课题围绕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控的命题,以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管控理论与实践探索为邏辑主线,借鉴风险管理理论,以和5所高校的520名学生(500名)和教师(20名)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调查问卷、数理统计、教学实验等研究方法,对学生和教师体育运动风险的认知态度、认知知识、运动经验、场地设施、运动项目风险点等信息进行采集、统计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初步确定影响学生运动风险的因子,编制《运动风险识别调查表》。经实践与理论研究,建立学校运动风险识别模型(图1)。以高校学生的体育课选课和中学生体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在700名学生中进行风险源的控制与实验,运用风险理论基本评估方法(中心极限定律的定量分析),编制《学生运动风险评估表》。在实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探索了大学生运动风险评估方式。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根据风险理论控制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了等事项运动风险的控制体系。

2. 高校体育运动风险控制体系

在大量实践数据的基础上,通过认知模型和评估模型的建立,运用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建立控制风险的来源的评估、应急处理机制的风险管控模型。防控体系的实施尽量程序化,便于日常管理。运动风险的防控涉及内容非常广泛,从风险管理理论的角度来说,包含目标、制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措施、效果与评价等等。

本着预防第一的原则,结合大学生运动风险的识别、评估及实验研究,制定包括风险认知、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转移、风险管理、风险控制与转移为主要因素的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预防与控制体系(见图2)。

在上述研究中已经探索了发现的认知、识别、评估的方式方法,在管控体系的建立中,仍然有风险发生后处理的问题,如运动风险如何转移。通过转移来降低风险的可能性或严重性,或者能分担一部分风险。在风险转移中一是可以通过校方购买的责任保险和为学生投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进行风险转移;二是建议保险公司开设学校体育保险险种即《学校灾害互助保险》;三是以学校或学生会的名义成立《学生互助基金》,以补充运动保险的不足。这三种运动风险方式的转移对各种意外伤害事故,对学校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起到保障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学校灾害互助保险》、《学生互助基金》的研究有一定的政策瓶颈因素。

五、结论和建议

教师和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风险知识是预防运动风险的前提。学校体育运动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风险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具有主观与客观地特点,探讨运动风险的不确定性,有利于运动风险的防范。

影响运动风险发生的因子有身体素质、运动知识、运动经验、运动态度、场地设施、媒体传播、运动项目国有的运动损伤点等等。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和运动项目的特点,风险子因子(风险点)达到30-50个之间。

实践证明,运动风险的发生概率是呈正态分布。用中心极限定理对运动风险进行评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运动风险预防与控制体系包括风险认知、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转移、风险管理、风险控制与转移为主要要素。建议保险公司设立《学校灾害互助保险》,学校建立、《学生互助基金》,以弥补人身意外保险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石岩.高等学校体育活动风险认知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体育与科学,2015.5.

[2] 胡启良,李萍.休闲教育理论视角下高校体育弱势群体体育教学设计[J].山东体育科技,2017.

[3] 郝英,胡启良,孙立海.风险管理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运动风险识别、评估与管控模式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10.

[4] 胡启良,孙立海.基于体验式学习理论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研究[J].2018年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

[5] 李燕燕.高校智慧体育服务新范式:生态建构与实践探索[J].201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6] 李燕燕.我國体育事业公共财政投入优化研究——基于服务型政府与体育强国建设视角[J].201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

[7] 林时蕴.软件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8.

[8] 陈仕亮.风险管理[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5.

[9] 林义.风险管理[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0.3.

作者:郝英

高校体育运动研究论文 篇3:

提升高校体育运动训练有效性的研究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欣欣向荣和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也随之取得了蓬勃发展。体育训练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质,还能磨炼意志、锻炼坚韧勇敢的精神。近年来无论是校方还是学生家庭方面,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学生的体育训练,导致大部分学生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高校应加强体育训练,增强学生体质。为此,本文就对提高高校体育运动训练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关键词  提升  高校体育  运动训练  有效性

高校体育教学中对于学生的体能有着较高的要求。体能训练负荷是提升高校生体育运动技能和成绩的关键。

一、创新教育方式,调动训练兴趣

为提升青少年身体健康水平,促进体育训练的有效开展,应创新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训练兴趣。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应创新热身、放松运动的方式,使训练内容更具趣味性、针对性与有效性。如此可让学生感受肌肉的放松,唤醒其运动热情,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

二、强调以人为主体的运动训练

要针对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的复杂性展开研究,通过分析将人、体育教育以及运动训练三者的关系进行合理调整,注重训练环境与训练个体之间的联系。在训练环境方面,教练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学生与器材设施的联系,灵活调配设施的运用,以迎合学生的课堂需求。在训练个体方面,教练员/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测试,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进行适当增压或减压,以保持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在教学过程可以适当增加智能化设备,实时观察学生的心率、血压等基础身体机能指标,并根据实时数据进行运动訓练强度的调整。

三、重视体育训练内容

要想改变目前体育训练的教学现状,就要调整体育训练模式,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中多收集学生对体育训练内容的建议,并根据学生的建议及需求,不断调整体育训练模式,优化体育训练内容,经过数次由学生反馈到教学内容的调整,最终达到最佳的体育训练效果。此外,教师在体育训练调整中切忌以主观意志决定训练内容,要以新颖的训练模式及贴近学生需求的训练内容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积极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养成良好作息习惯

运动训练会消耗锻炼者大量精力,训练本身就是破坏身体稳态的过程。因此想要改善体质,就需要让受到破坏的身体肌群得到充分的休息。锻炼者在训练完成后,应保持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保证身体处于被破坏后的自我修复过程中,促进身体代谢循环,改善体质状况。充足的睡眠能够让身体组织在被破坏后进行积极自我修复,从而改善循环系统,增强身体免疫力。

五、更新评定方式改革考核方式

体育考核在体育训练活动中是重要的一环,能够对体育训练成果进行检验,从而发现体育训练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推动体育训练活动进一步完善发展。当前大部分高校依然以传统的阶段性考试作为体育课的评定方式,这种方式难以准确评估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体育作为一门课程,其训练内容主要包括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增强体能。那么体育考核也应当以体育训练的内容为依据,设计考核评定方式,从而有效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及教师的训练效果。具体来说,体育考核评定内容应当考核学生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参与积极性,身心健康程度等。采用多方面、多层次体育考核方式,进行多角度的综合考核评定,从而在体育活动中帮助教师了解训练情况和学生了解学习情况。

六、为学生打造良好的体育训练氛围

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准会对学生能否产生体育训练的兴趣具有关键性作用。在培养学生体育训练兴趣这方面,体育教师首先要做的便是尽自己所能为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激发出学生的训练热情,让学生能够出于主动意愿参与体育训练,进而可以促使课堂效率得到极大程度地提升。其次,体育教师需要摆脱传统思维的窠臼,重新认识并且摆正自己的态度,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尽力做到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安排适合学生的内容、计划,使师生之间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从而逐渐增强学生对于体育训练的兴趣。

七、结语

新教育理念下,为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使其提升运动认识,具有核心素养,应使体育训练更具吸引力与创新性。只有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注重运动训练任务设置的趣味性、多样性与层次性,鼓励学生自主完成,才能使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中,提升体育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洪兴.高中体育训练中提高后进生体育技能的有效方法[J].当代家庭教育,2020(35):115.

[2]李浩东,刘运来.科学训练事半功倍[N].解放军报,2020-12-09.

[3]陈家燕,叶开志,蔡王顺,等.高中体育生学训现状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0,28(12):8.

[4]毛佳佳.体育运动训练中的身体智慧[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9.

[5]张艳.系统论解读疾病认识身体智慧[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04):54.

作者:赵亮宇

上一篇:中水回用体系建设论文下一篇:城乡居民社会保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