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感视域下声乐艺术论文

2022-04-24

摘要:对“韵味”的追求是民族声乐艺术始终坚持的信念,在长久的韵味追求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语言和声乐形式。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孕育出的民族声乐,蕴含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传承的智慧和精神。“韵味”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形式中具有独特性的美学品格,具有鲜明的审美精神、审美风貌以及民族特色,它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美学理论探讨的一个永恒课题。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色彩感视域下声乐艺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色彩感视域下声乐艺术论文 篇1:

论美学视域下的声乐艺术

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质量的不断上升,人们越来越重视声乐艺术。原因是:声乐艺术可以给人带来舒适美好的感受。声乐艺术属于音乐学,其表现形式是声乐美学,包括教学、表演和点评,内容很全面。本文在美学中研究声乐艺术,以促进声乐艺术发展、提高表演者技巧和增加其内涵为重要意义。

关键词:声乐艺术;美学领域;声乐特点;声乐作品;表现形式;声乐唱法

“美学领域下的声乐艺术”,从表面的意思中可以看出,声乐学与美学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交叉融合,互相影响,所以声乐艺术归为哪一类均可。而到了现代社会,声乐艺术已经大大地不同于以前,发展非常迅速,内容也不断地在扩充当中,从基础的声乐作品,又增加了声乐教学、声乐点评以及声乐表演等内容,内容不断地丰富,范畴逐渐地扩大,体系也逐渐地走向完整。但是,在这些增加的内容中研究的层次还处于浅层,并没有深度研究。在美学领域下研究声乐艺术,会增加人们的体验感和满足感,能更加完美地体现声乐艺术的作用效果。

一、在美学领域下,感受声乐艺术形式的美妙

音乐学包括声乐和器乐两种表现形式,而声乐艺术内容比较丰富,形式更为多样,更具有综合性,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包括声乐作品、声乐表演、声乐点评、声乐创作等,而内容包括歌词、人声和音乐等。在声乐艺术中,音乐的旋律变化多样,节奏感极强,力度拿捏也非常到位,极高地体现了音乐美和艺术美。

二、在美学领域下,体会声乐艺术内容的丰富

(一)声乐艺术的词意

词是声乐艺术最直接的表达形式,有人创作出歌词,有人演绎出其意境,二者合一,才能让观众完美地体会到創作者和演绎者的情感。“所以,歌词作为连接创作者和演绎者之间的纽带,是表达声乐艺术强烈情感的关键点,是不可轻视的要素。”[1]创作者将自身的情感和体验用歌词来寄托,使歌词生出了意境,而演绎者又通过自身的歌唱表演,让歌词的意境更加直观地暴露在观众的面前。并且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相同的词语但表达之意不一定相同,而同意也可用不同词语来表达,其中曲调的变化起伏,亦是创作者和演绎者情感的波动,亦会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歌词,体现的是中华文化的美,是艺术学的美。

(二)声乐艺术的旋律

声乐艺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是乐曲,而乐曲又由旋律、节奏、配乐以及声调所组成。其中,乐曲的旋律是演绎者情感的主要的表达形式,旋律的变化和歌词的深意相融合,是创作者和演绎者的完美融合,深深地体现了声乐作品的艺术美,也是其最主要的特点之一。

(三)声乐艺术的配器

声乐艺术中,声乐配器是非常重要的,在伴奏、抒情以及声势当中,明显地体现了器乐的美。就算歌词充满意境,演绎者表演情感亦是非常饱满,但是缺少了合适恰当的乐器,就好比一位技术高超的画家缺少了画笔,战场经验丰富的将军缺失了士兵一样,无法成功地画画和打仗,缺失良好配器就无法成功演绎作品。事实上,在音乐学中,声乐和器乐的地位没有高低之分,是同等重要、不可或缺的,这两者相辅相成,相互融合,才可真正演绎出声乐作品的艺术美。

三、在美学领域下,发现声乐艺术特点的个性

中国的声乐艺术其实综合了民族声乐艺术和通俗声乐艺术两种,是独一无二的。声乐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又融入了西方声乐艺术的美,使其自身更加的多样,更加的个性,更加的成熟。

(一)声乐艺术作品的特点

声乐作品融入了文学和音乐两大要素,三者互相促进发展。在研究美学领域下的声乐艺术作品时,每个声乐作品都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并且研究的人员不同,研究出的结果自然也不同。另外,乐曲作品中,歌词还配有合适的旋律,二者相互配合。其中,词占据主导地位,曲是根据歌词的意境而产生,二者缺一不可,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构成完美的声乐艺术作品。

(二)声乐艺术创作的特点

声乐艺术的创作过程,是创作者的主观情感被歌词替代的过程,在歌词中,流露的都是创作者的真实情感,只有情感丰富、体验颇多、文学知识丰厚,并且具有音乐感的人才能创作出具有自己特点,且充满感情的优秀作品。声乐作品就是创作者的情感寄托,是其在借物抒情,是让更多的人去体会,是要寻找有同感的人。

(三)声乐艺术表演的特点

声乐艺术作品在创作出来后,必须经过能感同身受的演绎者的完美演绎,并且还要配有合适的乐器,才能真正地体现出声乐作品的艺术和美学价值。从这里可以看出,创作者、演绎者和配器,对于声乐作品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缺了哪一样,都将不是完美的作品。所以,在作品被创作出来后,需要一位演唱技术高超并且能深深体会歌词中意境的人,也需要配有好的乐器,互相成就,进而完美表达出声乐艺术作品的情感与内涵。

(四)声乐艺术鉴赏和传播的特点

“在声乐艺术作品被创作、被演绎后,就需要接受听众们的点评和效仿。在懂得欣赏音乐作品的人中,更容易接受和模仿这个作品,也会促进这个作品的传播与发扬。”[2]但是,也会有感受不到词中之意的人来胡乱诋毁,这就要让创作者和演绎者具有良好的心态。任何作品的出世,都会面对不同程度的赞赏和非议,要持有正确的心态去面对,继续创作和演绎更好的作品。另外,对于声乐艺术作品的传播来说,传播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途径也是非常多样的。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也越来越容易接受声乐作品,生活水平会进一步提高,思想境界也会逐步提升。

四、在美学领域下,体验声乐艺术唱法的不同

“声乐的演唱方式包括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每一种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所在,都能展现不同程度的艺术美。”[3]

(一)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独有的特点是混合声区唱法,是将真假声按比例混合演唱,调动各个共鸣腔体。这种唱法拥有着独特的味道。此种唱法带着浓郁的宗教韵味,其表现形式一般是歌剧,在原始歌剧中,阉人承担的是女声部分,而女中音则是由男青年承担,但是现代美声唱法表现形式更加丰富了。例如:在《为你歌唱》的演奏中,旋律优美、节奏感强、情感细腻,直达人们的心底。

(二)通俗唱法

最普遍、最通用的唱法就是通俗唱法,这种唱法自然、简单,不需共鸣,音量较低,需要扩音器,并且一般是歌曲与舞蹈相互配合。这种唱法特别注重情感的表达,但歌曲不同,表达情感亦不同。在演唱过程中,呼吸运动要使用合理,在悲伤的歌曲中,呼吸要强烈,声带不完全闭合,以此发出悲伤的声音;在抒情的歌曲中,呼吸要柔和,配合声带,达到完美的情感演绎,等等。不同的曲风,运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不同的情感。

(三)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多种多样,随着各民族生活习惯变化而变化,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其主要的表达形式是民歌,比如山歌和小调都是非常受欢迎的。例如:《山坡羊》《三十里铺》《小河淌水》《长工苦》等,都充满了民族特色,都在各自的时代展现着独特的魅力,发出耀眼的光彩。此外,民族唱法经历了形成期、发展期以及成熟期三个阶段的发展,是我们要继承和发展的珍贵宝物。

五、结语

现如今,声乐艺术以具有意境的歌词、优美的旋律,给观众带来了绝妙的享受,从而广泛传播。声乐艺术由才情丰富的人创造,演技高超的人歌唱,懂得鉴赏的人传播,来源与人,服务于人。而在美学领域下的声乐艺术,更加注重音乐美和形体美,使得其想要表达的情感更浓烈,作品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周双.时代美学特征视域下的声乐艺术分析[J].艺术研究,2019(1):64–65.

[2]骆定海.新时代视域下声乐美学在歌唱艺术中的作用[J].艺术评鉴,2020(8):3–5.

[3]郑秋芳.美学视域下声乐艺术的审美表达分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8,34(6):75–77.

作者:安然

色彩感视域下声乐艺术论文 篇2:

从对“韵味”的追求看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摘 要:对“韵味”的追求是民族声乐艺术始终坚持的信念,在长久的韵味追求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语言和声乐形式。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孕育出的民族声乐,蕴含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传承的智慧和精神。“韵味”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形式中具有独特性的美学品格,具有鲜明的审美精神、审美风貌以及民族特色,它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美学理论探讨的一个永恒课题。

关键词:韵味;民族声乐艺术;审美特征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民族文化内涵非常深厚的国家,在56个民族协同发展下,我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且形式非常丰富,其中尤以民族声乐艺术文化最具代表性。民族声乐艺术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是我国各族人民的文化结晶,更是我国声乐艺术的瑰宝。每个人心中都有对民族音乐的理解,欣赏角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民族声乐所体现的审美特征也存在差异。而“韵味美”是具有一定历史性的美学品格之一,其民族声乐新生角度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本文从“韵味”着手,对民族声乐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

1 “韵味”在民族声乐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韵味”作为民族声乐延续至今的灵魂,对于人而言,在其外貌之下的内涵美才是在长时间接触中为众人所称赞和认可的根本,而民族声乐在发展过程中富含“韵味”,才能被更多的人喜爱、追求和传承,才能广为流传,不断发展、延续下去。众所周知,声乐艺术创作所追求的目标就是意境的创设,作为声乐艺术中的关键部分,意境美是所有声乐艺术追求的东西,这一点正好迎合了我国传统诗词文化的风格。本文所述声乐艺术追求的“韵味”正是这种意境美。[1]民族声乐中所含“韵味”的外在表现就是其独特的风貌,不仅具有独特的展现形式,更是一种无法用美来衡量的艺术升华。民族声乐艺术是创作者借助这种艺术来表达自己内容新生与情感的独特语言形式,将自己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之情融入民族声乐艺术中。民族声乐艺术来源于生活,又是生活内容的升华。其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且民族色彩鲜明,民族声乐中所涵盖的每一个“情”“音”“字”均是其表现出来的“韵味”。民族声乐艺术也是传达创作者内心思想情感的载体,再配合演唱方式,在表演者和听众之间搭建一个精神交流的平台。民族聲乐艺术表现形式具有非常浓厚的民间色彩,且民族声乐艺术演唱方式更贴合大众的审美水平,群众基础扎实,将声乐艺术中的“韵味”充分传达到听众耳中,这也是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不具备的直观特性。

2 透过“韵味”看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民族声乐艺术中的“韵味”全面融入每一个“情”“音”“字”中,之后再通过演唱等表现形式呈现在听众面前,“韵味”的表现也是创作者情感的表达。其中,“字”直观表达作者所想,“音”对这份情感进行修饰和美化,“字”与“音”相结合产生的“情”就是创作者想要展示给听众的内容。[2]优秀作品的创作需要将这三方面有机融合在一起。除此之外,观众能够通过声乐艺术中的各种因素接收到创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情感,进而感受民族声乐艺术的魅力。

2.1 从“字”的角度出发分析民族声乐艺术中的韵味以及审美特征

在民族声乐中,创作者情感的宏观表现方式就是“字”,而且民族声乐的创作讲究练“字”,而字的“韵味”主要体现方式就是词句的韵律以及语句的表达,再加上汉语言文学自身的复杂性,赋予了每个文字非常多的含义,在声乐艺术创作中对“琢字”的要求非常高,因为每一个字都有其自身的含义,即使同音,但不同的意思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因此,创作用“字”一定要准确,将民族声乐艺术中所蕴含的气势和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因而,文字功底是声乐创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中华文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赋予了声乐中的“字”更多内涵,让其“韵味”可以充分体现出来。[3]

“字”如同民族声乐艺术的“肉体”,是一种直观展现形式,在民族声乐作品表演中,有“音”而无“字”,无法将作者的思想情感完整地传达给听众,而“字”的应用,在中华民族的文字文化和声乐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条件下,可以将民族声乐艺术的内涵即特点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来,“字”还可以充分显示创作者的情感,让听众在享受声乐旋律的同时,从声乐艺术文字中读取更多信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听众对民族声乐的特点有更准确、更充分的了解,可以更好地感知创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的变化,将民族声乐艺术的“韵味”更好地表现出来。

2.2 从“音”的角度出发分析民族声乐艺术中的韵味以及审美特征

“音”即为“音律”,是民族声乐艺术的“灵魂”,也是其感染力的一种体现。“音律”可以在“字”的基础上赋予民族声乐更强的气势和感染力。如果一首民族声乐作品音律过于单一,就会给听众一种平淡无奇之感,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进而放弃对作品的欣赏。因此,音律高低起伏的变换就是“音律”“韵味”的一种体现,时而细腻柔软,时而低吟婉转,时而急促磅礴。同时,歌唱技巧也是民族声乐艺术表现形式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不同时长的唱法将声乐艺术中的“字”表现出来,将创作者融入声乐艺术中的情感体现出来,吸引听众,调动他们对声乐作品欣赏的兴趣与激情。民族声乐“音律”的特征在于即使音乐高亢洪亮,但依旧给人美的感受。

气息共鸣腔是展现“音律”技巧的主要方式,“音”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气息的影响,古语有云“善歌者必先调其气”,由此可见,正确的气息调节是音律表现的关键。在民族声乐艺术展现中,“活”“通”“深”是调节气息的主要技巧,要想将民族声乐艺术唱动、唱活,需要对这三个唱法进行灵活运用,增加民族声乐的魅力。[4]共鸣腔技术的熟练应用,可以将民族声乐艺术旋律铿锵有力地表现出来。胸腔、口腔、头腔是共鸣腔体的主要组成部分,要想增强声乐艺术的表现力,用浑厚深沉的声音将音律表现出来,就需要用到头腔共鸣技术。如果想用优美的声音将声乐作品中内容“字正腔圆”地表现出来,需要掌握口腔和头腔相结合的共鸣技术,使“音”和“字”的“韵味”相得益彰,将民族声乐中“音”的“韵味”着重表现出来。

2.3 从“情”的角度出发分析民族声乐艺术中的韵味以及审美特征

不管是何种形式的文化艺术,从根本上表达的都是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当然,民族声乐的创作也不例外,创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声乐艺术中传达给听众,因此,听众对声乐艺术作出判定的一项重要标准就是思想的投入程度。声情并茂是民族声乐作品创作的基础要求,因此,情感投入在声乐作品创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首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可以更加饱满地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创作者的情绪变化是通过音律的高低变化来传达给听众的。[5]演唱过程就是将民族声乐艺术中的“情”“音”“字”进行有效融合的过程,将民族声乐艺术的特点展现出来,让听众更准确地了解创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 结语

虽然“情”“音”“字”均是民族声乐艺术中“韵味”的主要体现形式,追求“韵味”就是追求“情”“音”“字”,但是在民族声乐艺术“韵味美”的创作过程中,单凭其中的任何一项都很难到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将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将民族声乐艺术的“韵味”充分展现出来。民族声乐创作者将自身的真情实感与深刻体会均融入声乐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再通过民族声乐艺术形式以及演唱者的表演方式呈现在听众面前,通过建立无形但能穿越时空的纽带,与听众交流。这就是民族声乐艺术受到广大群众喜爱,激发人们探究兴趣的根本原因。生活是民族声乐作品创作的源泉,而民族声乐作品又是创作者传达自身情感的载体,因此,其艺术表现形式又高于生活,赋予了民族声乐更强的感染力,将民族声乐的艺术价值最大限度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 史玉秀.从对“韵味”的追求,看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J].北方音乐,2016(4):23.

[2] 鄧江.基于传统文化审美视域的声乐艺术审美探讨[J].黄河之声,2016(13):95.

[3] 李映秋.浅谈民族声乐中韵味的把握[J].当代音乐,2016(13):38-39.

[4] 郭晶铭.当前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内涵与基本标准[J].陕西教育:高教,2017(8):6.

[5] 吴琛.浅析当前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内涵与基本标准[J].陕西教育(高教),2014(3):18.

作者简介:张曼,女,辽宁营口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民族声乐演唱。

作者:张曼

色彩感视域下声乐艺术论文 篇3:

民族声乐创作中对地方戏曲的吸收和借鉴

摘 要:中国民族声乐创作,在上千年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创新沉淀,终于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界乐坛之上。在中国民族声乐创作过程中,我们既见证了它的不断创新和突破,也看到了其在不断变迁的社会环境中暴露出来的弊病。无论是发展还是倒退,这都是民族声乐创作发展的必然规律。我国地方戏曲的发展历史悠久,其表演内容到艺术表现形式都为我国民族声乐创作提供了借鉴。笔者立足于此,详细分析了现阶段民族声乐创作中对地方戏曲的吸收和借鉴。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民族声乐的创作有所助益,进而实现历史性的飞跃。

关键词:地方戏曲;民族声乐创作;借鉴;吸收

一、民族声乐的内涵

站在民族这一生态视域,对民族声乐进行一个概念上的界定。笔者认为民族声乐主要指一国各种人的共同体所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民族声乐来源于民间,来源于群众,是历史的产物

首先,民族声乐来源于民间。人类群体最科学的划分形式就是民族的形成,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些民族运用这些语言演绎了不同的民族声乐,丰富了我国民族声乐的内涵[1]。同时,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会影响到各个民族对民族声乐的审美评价,并继续传承下去,进而使得民族声乐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其次,民族声乐来源于群众。民族声乐是社会个体日常生活劳动中的情感表达,其与社会个体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民族声乐之所以会产生,最初是源于社会个体对神灵的信奉以及社会个体对自然的模仿。社会个体在物质得到相应满足时,其就会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进而将思想情感表达出来,这就充分证明了民族声乐是群众的产物。

最后,民族声乐是历史的产物。民族是在历史岁月中不断演变而成,是历史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基于历史学这一生态视域,民族需要符合五个条件,即共同的风俗习惯、共同的血统、共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共同的宗教信仰以及共同的语言。民族声乐创作就会在这五要素的不断争斗中形成,在这个过程中,各个民族创作了很多优秀的声乐留在历史的场合当中,赋予了声乐更多的含义,使声乐成为人与人沟通的工具。

二、民族声乐创作与地方戏曲的关系

(一)民族声乐创作与地方戏曲的相通性

首先,地方戏曲与民族声乐创作都是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二者具有相通的文化底蘊,并基于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得到发展,二者都属于艺术层面的东西,都强调音乐的艺术特征。其次,不仅地方戏曲带有深厚的地方色彩,反映出强烈的地域特色。民族声乐创作同样会体现出某个地域和某个民族的特色[2]。例如地方戏曲如京剧、黄梅戏是反映北京和安徽地域特色的,而陕北民歌以及新疆民歌同样反映了陕北和新疆的地域特色。最后,民族声乐创作以及地方戏曲具有相通的艺术风格。例如,在艺术风格层面,二者都会灵活地对假声加以运用,但主要还是以真声为主。又如很多民族声乐创作与敌法戏曲在声色和发音上都会有着相似之处。

(二)民族声乐创作与地方戏曲的相异性

一方面,民族声乐创作是追求相异的,因为不同民族在进行声乐创作时会受到本民族风俗习惯以及创作风格的影响,所以其会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民族声乐创作在对地方戏曲进行创新发展时,会继承地方戏曲中的与民族声乐创作相匹配的因子,而扬弃其中与民族声乐创作不相匹配的因子,这就必然使得民族初声乐在创新之后会与地方戏曲有所不同。同时,地方戏曲由于受到地域性的影响,其开放性没有民族声乐创作那么高,改革较为缓慢。这就使得民族声乐创作与地方戏曲的相异性会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在艺术实践方面,民族声乐创作强调民族情趣,重视抒发本民族的情感以及美学追求。而地方戏曲则具有更为严格的艺术规范,地方戏曲的演唱不仅要以剧情和人物为基础,而且需要牢牢把握地方戏曲表演的人物主线,其风格更为个性。

三、民族声乐创作中对地方戏曲的吸收和借鉴

(一)民族声乐创作对地方戏曲唱腔的吸收和借鉴

首先,民族声乐创作中吸收和借鉴了地方戏曲唱腔的素材。我国地方戏曲种类繁多,几乎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特色的剧种,并且大多数剧种都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发展并成熟起来的,为民族声乐创作提供了数之不尽的素材。

其次,民族声乐创作中吸收和借鉴了地方戏曲的润腔形式。艺术家在演唱民族声乐时需要进行润腔,它是对基础唱腔的润色的过程。艺术家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对自己的唱腔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满足社会大众对民族声乐的需求。地方戏曲中具有丰富的润腔,典型如展现人物情绪的“甩腔”和“拖腔”等等;地方戏曲中实现润腔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典型如增加词语和延长字音,这些都为民族声乐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价值。

最后,民族声乐创作中吸收和借鉴了地方戏曲中地方性的音乐特色。地方戏曲中承载了很多地方的人文和历史,甚至很多形式上已经消亡的人文历史都能在地方戏曲中得以找寻[3]。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民族声乐创作时可以对地方戏曲中地方性的音乐特色进行相应借鉴,进而进行相应的民族声乐创作。

(二)民族声乐创作对地方戏曲表现手法的吸收和借鉴

一方面,民族声乐创作对地方戏曲叙唱手法的吸收与借鉴。我国地方戏曲中蕴含着很多的叙唱手法,这些手法能够将戏剧中的人物更为鲜活的表现出来。当代很多民族声乐也借鉴了这种手法,很多艺术家运用这一手法创造了很多有代表性的作品。例如《命若琴弦》以及《洪湖赤卫队》等等。

另一方面,民族声乐创作对地方戏曲中唱白兼具的形式的吸收与借鉴。地方戏曲中蕴含着很多唱白兼具的形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地方戏曲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很多艺术家运用这一手法创造了很多有代表性的作品。典型如《白毛女》这一民族声乐歌剧当中,就采用了唱白兼具的形式,极大增强了观众的体验感。

四、新形势下民族声乐创作的启示

(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一方面,民族声乐创作在吸收和借鉴地方戏曲中的内容时,要做到有选择性地进行借鉴,合理分析地方戏曲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选择其中的精华部分,扬弃其中不符合新形势审美要求的部分。另一方面,民族声乐创作不能直接照搬地方戏曲,而应当合理的对地方戏曲进行改造,灵活运用地方戏曲中的内容,对地方戏曲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合理的进行调整。

(二)实现科学方法与民族风格的完美融合

一方面,艺术家要加大具有本土特色的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力度,要扎根人民群众扎根民族特色,将地方戏曲中的特色凸显出来,使民族声乐创作的民族风格更为强烈。另一方面,艺术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借助各种影像设备和声像设备对地方戏曲进行反复观看,并进行相应的演唱和试音,通过对比找出地方戏曲中值得借鉴的表现手法和表达内容。

五、结语

时代的日益变迁以及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得人们对民族声乐创作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民族声乐不仅是社会个体表达情感、抒发情怀的媒介,也是一个国家文化水平的重要表现。民族声乐的歌曲内容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情感,这一点上与地方戏曲是共通的,它们两者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很多的共同点,但也会存在着些许差异,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体现。地方戏曲对民族声乐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民族声乐创作也是在不断吸收地方戏曲营养,对地方戏曲进行去粗取精而形成的。只有正确认识地方戏曲与民族声乐创作之间的关系,将二者进行有机的融合,才能使民族声乐创作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柳.民族文化对民族声乐发展的影响[J].黄河之声,2017(20):94.

[2] 肖一萌.民族声乐演唱借鉴戏曲唱腔技法的探索[J].艺术教育,2017(21):212-213.

[3] 郭晶铭.当前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内涵与基本标准[J].陕西教育(高教),2017(08):6+8.

作者:曹璐

上一篇:村级财务内部控制研究论文下一篇:以大自然为书修身养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