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声乐艺术论文

2022-04-18

声乐艺术作为审美体验的一种形式,它之所以有着如此的普遍性和群众性,是因为它具有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所不能及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审美教育,就是美感教育,是培养人感知、鉴赏和创造美的教育,是培养人审美能力、审美理想、审美情操的教育。声乐艺术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手段,体现着丰富的情感性、体验性、创造性、愉悦性等审美教育特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艺术教育声乐艺术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艺术教育声乐艺术论文 篇1:

浅谈我国少儿声乐艺术教育的普及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少儿声乐艺术教育引起了国内社会相关教育领域的重视,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少儿声乐艺术教育的普及率,以通过音乐教育的有效落实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而迎合素质教育的全面要求,并为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培养人才。阐述了普及我国少儿声乐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在分析当前我国少儿声乐艺术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为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少儿声乐艺术教育的普及率提出了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少儿声乐 艺术教育 普及 对策

当前,在教改全面深入的背景下,少儿声乐教育需要在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实现对当前少儿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声乐教育的艺术熏陶来促进少儿情商的发展,并逐渐提升其审美能力。然而,从目前我国少儿声乐艺术教育开展的现状看,虽然这一教育得到了社会的高度重视与认可,但是由于一系列阻碍因素的存在,整体普及率过低。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少儿声乐艺术教育的普及率,以切实发挥出声乐艺术教育在培养少儿综合能力素质上的重要作用,亟待解决。

一、实现我国少儿音乐艺术教育普及的重要意义

声乐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所承载的是音乐文化,是通过音乐来实现情感的沟通与传递,进而实现音乐艺术的升华,并作用于社会文化;与此同时,声乐艺术教育同样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其能够通过声乐教育来培养学生的艺术细胞,进而实现对当前青少年音乐素养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具体来讲,将声乐艺术教育进行普及,对少儿的成长有着如下的积极影响:第一,提高少儿专业能力。通过声乐教育的开展,能够使其在试唱、节奏等的练习中具备相应的专业基础,同时,在唱歌表演的過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第二,提升少儿的审美能力。音乐能够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并丰富人的情感世界,因此,通过声乐教育,能够使这一艺术作用于少儿的思想情感,使其在声乐教育的熏陶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第三,促进少儿全面且健康的成长,使其具备积极、乐观且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当前我国少儿声乐艺术教育普及的现状

当前,在素质教育全面深入的背景下,不论是教育界还是家长都逐渐提高了对声乐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也试图通过这一教育来提升少儿的综合能力素质。在此背景下,我国少儿声乐艺术教育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除了学校声乐教育以外,各类声乐艺术教育培训班也如雨后春笋一般诞生,并受到了家长的欢迎。但是,从声乐艺术教育的整体发展态势看,其普及率并不高,究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学校办学的宗旨很大程度上还是以升学率为主,家长同样还是过于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以成绩定英雄的理念依旧是中国教育的一大弊端,在此背景下,音乐教育本身与学习成绩并不挂钩,所以整个声乐教学还是处于被忽视的位置;另一方面,在实际落实声乐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在声乐课程课时的安排上、设备的更新上以及教师的能力素质上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一切以文化课为主的理念,致使声乐课的整体教学质量偏低。

三、提高我国少儿音乐艺术教育普及率的对策

1.提高对声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学校声乐教育的投入力度

当前,在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作为培育人才的摇篮,要意识到在提升学生文化能力素质的同时,需要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确保当代青少年的全面、健康成长。声乐艺术教育的有效开展能够使少儿具备基础的音乐理论与专业能力,进而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与此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一大途径。因此,这就要求当前学校教育要给予声乐艺术教育以充分重视,在此基础上,加大对声乐艺术教育的投入力度,实现声乐课程的合理安排,并更新声乐教育的设备,为实现声乐教学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

2.创新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切实发挥出声乐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就要求教师要在更新教学理念的同时,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为提高该学科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奠定基础。比如,在教授《让我们荡起双桨》时,教师可以以设问的形式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先回忆下有没有和爸爸妈妈一起划船的经历,那么划着小船在水中漂游的感觉又是什么样的呢,大家有没有在划船的过程中观察过周围景物的变化等,通过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活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再引入正题。

3.提升声乐教师的能力素质并实现少儿优秀歌曲的传承

首先,在教师的能力素质上。为了确保声乐教学的高效落实,通过这一教学来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就要求要以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素质为基础,使其在具备较强专业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能够了解这一阶段学生的发育特点,进而结合学生实际所需来落实教学内容;其次,在优秀少儿歌曲的传承上。当前,大众流行歌曲逐渐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角落,进而使得本该在这一年龄段该吟唱的歌曲失去了舞台,也逐渐失去了生命力,因此,要想通过声乐教学来传递出音乐中的真善美,就需要将经典且优秀的少儿歌曲发扬光大,如《七色光》《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等。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全面深入的背景下,实现声乐艺术教育的进一步普及,能够在培养少儿基本音乐专业能力的同时,实现对其综合能力素质的提升,以通过声乐的艺术魅力来促进少儿的全面、健康成长。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要在提高对声乐教育重视程度的基础上,加大对声乐教育的投入力度、实现声乐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创新,并提高专业教师的能力素质,实现优秀少儿歌曲的进一步传承。

参考文献:

[1]刘兆亮.关于当前我国少儿声乐艺术教育普及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田乙.当前我国少儿声乐艺术教育普及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4,(S4):39-40.

[3]王菊.浅谈少儿声乐教育[J].现代交际,2013,(07):140+139.

作者:李萍

艺术教育声乐艺术论文 篇2:

声乐艺术教育特点

声乐艺术作为审美体验的一种形式,它之所以有着如此的普遍性和群众性,是因为它具有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所不能及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审美教育,就是美感教育,是培养人感知、鉴赏和创造美的教育,是培养人审美能力、审美理想、审美情操的教育。声乐艺术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手段,体现着丰富的情感性、体验性、创造性、愉悦性等审美教育特征。

一、声乐艺术的情感性审美教育特点

德国著名的美学家黑格尔曾对音乐的情感性做出论述:“通过音乐来打动的就是最深刻的主体内心生活;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音乐扩充到能表现一切各不相同的特殊情感,灵魂中一切深浅不同的欢乐、喜悦、谐趣、轻浮任性和兴高采烈,一切深浅程度不同的焦躁、烦恼、忧愁、哀伤、痛苦和怅惘等等,乃至敬畏崇拜和爱之类情绪都属于音乐表现所特有的领域”。我国古代《乐记》中也有记载:“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这说明音乐是情感的载体,它能够通过音响的各种运动形式抒发人类的各种情感引起人们的联想、想象和强烈的情感共鸣。它也能通过自身感人的艺术魅力发挥“善民心”、“移风易俗”的教育功能。

不仅如此,音乐审美教育最根本的特征是情感性特征,它的本质是情感教育。因此,作为音乐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和音乐审美教育的一种手段,声乐艺术体现出鲜明的情感性特征,特别是它歌词语言的语义性和人声作为传递情感的手段等特殊性,使它能够最直接、最自由的表达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使演唱者和欣赏者都能够被作品中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所感染。声乐艺术“在审美实践活动中,赢得的不仅仅是人们一定时间的某种感动,而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综合结构形式的表达、对话和交流的过程,最终使人类情感意味的洞察一次又一次变得更加敏锐和更加深入”。尤其是在某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它独特的艺术魅力表现出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发人们强烈的爱国情感,促进团结,鼓舞人们勇往向前。使人们“从原本零散的、疏离的个人以及各个小团体找到联系而转型,成为一个精神相通、休戚与共、坚不可摧的巨大社群,产生一股令人无法想象的巨大力量”。

例如:在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涌现了一大批激发人们爱国情怀的救亡歌曲,体现了这一时期的歌曲创作风格和特征,是声乐艺术情感性特征艺术魅力的展现。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认为:“救亡歌曲的效果或许比文字和戏剧更重要也未可知,因为这种歌声能使我们全部的官能被感动,而且可以强烈地激发每个听众最高的情感”。由词作家田汉、曲作家聂耳为电影《风雨儿女》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表达了中国人民高涨的爱国热情和抗战必胜的决心与信心,1982年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载入史册。其鼓舞人心的凝练的歌词铿锵有力的进行曲节奏、号角般的音调和质朴的音乐风格让人精神振奋,激发出人们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抗日救国的决心。就像冼星海在聂耳逝世三周年的纪念文章中写到:“不论在前线或后方,都有成千上万的群众歌唱着《义勇军进行曲》,甚至国际上都公认《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国最雄伟的一首歌曲”。又如:冼星海1939年在延安时期,深受当地高涨的群众革命热情的影响,在6天的时间内就创作了一部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著——《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八个乐章不同体裁的歌曲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段展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抗日、保卫祖国的精神,唤起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也激发人们强烈的情感力量和爱国情怀。这些作品是时代的号角,反应了人民的心声,迸发出激动人心的感召力,激发了人们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祖国的无限深情。

由此看出,声乐艺术的情感力量给予人们极大的勇气和强大的精神支持。情感性审美教育特征是声乐艺术的核心审美教育特征。情感是它的生命和灵魂,声乐艺术的魅力和美感效果取决于情感的表现。“人们的情感生活在声乐艺术的审美交流中,可以得到最充分、最大限度的放大、强化和释放,也正是在这种强化和释放下实现了自身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它用人声这种特殊的表现手段,通过语义性的歌词和优美的曲作音乐构成的具体鲜明的声乐艺术形象传递着丰富的情感,使欣赏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情感的抒发与沟通中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达到陶冶情感、培养高尚情操的审美施教目的。声乐艺术的体验性审美教育特征。

音乐艺术有着主体体验性的特征,它融入了创作主体、表演主体、欣赏主体的情感。作为音乐艺术的类别之一,声乐艺术词曲的创作,歌曲的演唱和欣赏等同样离不开人们的亲自参与与体验,人们在这种亲身体验中感受音乐的美,到身心的满足感。在音乐审美教育中,除了提高对音乐的创作和表演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在体验音乐的过程中提高他们对具体的音乐表现要素的感知能力和记忆能力。音乐感知力包括对音高、节奏、和声、曲式、速度、力度等音乐表现要素的感受、辨别和把握的能力。感知是基础,只有深切的感知,才能带来下一步的渴望和需求,进而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理解等理性的认知活动。没有良好的音乐感知力就无法感知音乐表现要素,便更加无法理解和表现音乐艺术的美。因此,培养对音乐要素的敏感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声乐艺术最容易引发人对音乐的感知敏感性,让人能直接的感受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因为就像黑格尔所认为的:声乐艺术“这个领域尽管内容极广,声调极多,却有一个总的特点,就是它在题材,展现过程,音律,语言和形象等方面都很简单朴素”。正是由于它的简单朴素的特征,使它更容易启发和锻炼人的感知力。特别是相对于器乐艺术而言,声乐艺术中的音乐要素包括音高、节奏、和声、曲式等都是比较简单、清晰的,很容易让人接受和感知,从而培养人们“音乐的耳朵”。声乐艺术音乐与诗词结合的形式也很容易让人理解其内容及情绪并且在体验中产生美感。这些美感因素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把人们带入到一种感知音响的审美注意状态,让人们在感受美和体验美的过程中不断的增强对音乐的感知力,在聆听的过程中不断把握音乐的分寸感,并从中得到审美的情趣,进而提高审美能力。

不仅如此,声乐艺术的体验性审美教育特征还体现在演唱者和欣赏者在亲身体验中增强音乐记忆的能力。记忆是人的心理活动之一,“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具体来说,就是人脑对过去活动、感受、经验的重现或再认的过程。重现是指“把以前经历过而目前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反映重新呈现出来”;再认则是指“在以前经历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感到熟悉,并确知它是以前经历过的”演唱者和欣赏者都能够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在反复的重现和再认中增强自身的音乐记忆。首先,对于演唱者来说,在歌曲的学习中,歌词、旋律、音乐记号、发声技巧等的反复识记和训练都可增强音乐记忆,并且每一次的演唱都是一次音乐记忆的反复。演唱者要在短短的一首歌的时间中集中注意的同时再现以前反复感知体验过的演唱发声技巧、声音的音色,识记过的歌词、旋律、速度等歌曲基本要素,并且再现体验过的情感或角色性格和练习过的表演动作等。因此,每一次的演唱都是音乐记忆的一次加强巩固。音乐记忆对于演唱者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是由于演唱的音乐记忆,才让演唱者在演唱中可以在原来的记忆表象的基础上不断加工、不断完善,通过再现获得演唱知识和演唱经验的不断积累,否则,演唱者每一次都要重新去认识那些已经感知过或学过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就不能产生量的积累,更不能实现质的飞跃。其次,声乐艺术是听觉与视觉的艺术,对于欣赏者来说,声乐艺术中质朴通俗的歌词、优美的旋律、美妙的声音、个性化的角色造型和形体动作等通过最直接和最易接受的听觉和视觉的欣赏方式进入人脑的记忆空间,是最容易加强人的音乐记忆的艺术形式。在欣赏的过程中,各种旋律中主题音调的不断反复、变化再现等能加深听觉印象和记忆的存储方式,演员的声音特色,作品角色的塑造方式,动作表演方式都会有意或无意的直接进入欣赏者的大脑记忆空间,进而增强他们的音乐记忆,有助于他们对声乐艺术的鉴赏。例如:听过一位歌唱家的演唱后,她的声音特质,形体特征,歌曲表现等都会通过视觉和听觉很容易的直接作用于欣赏者的记忆表象,再听到这位歌唱家的演唱时就会唤起欣赏者的记忆再认,便能够鉴别出他的演唱表现。

总之,在声乐艺术中无论是音乐感知还是音乐记忆都是人们亲身体验的结果,人们只有通过反复亲身体验的积累才能提高音乐感知和记忆的敏感度。也正是因为声乐艺术较为简单朴素的各个音乐审美要素和直接的听觉、视觉感受,让人们很容易的对各个审美要素和歌唱表现产生感知和记忆,进而在艺术的美感效应体验中不断增强人们的音乐感知力和记忆力。

二、声乐艺术的创造性审美教育特点

音乐自身的自由、感性、模糊等特点使其具有很强的创造性,主体在创作或表演、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能够发展想象,发挥创造性的思维。声乐艺术作为音乐艺术的种类之一,他还有着歌词的语义性和人声的表现手段等特殊魅力,使人們在表现或欣赏声乐作品时能自主的想象和创造。它通过其自身独特的魅力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很强的创造欲望,体现其自身鲜明的创造性审美教育特征。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是人类高智慧和能力的体现,它们对艺术的发展甚至整个社会历

史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一种主要方式,是人较为复杂的一种心理过程。丰富的想象力是人的一种特殊的能力的体现。伟大的爱因斯坦曾经就谈到了想象力的重要性:“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被称为“最具浪漫主义气质”的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舒曼曾经也指出“音乐家的想象力愈是丰富,对事物的感受力愈是灵敏,他的作品也就愈是能鼓舞人、吸引人”我国著名的美学家张前教授也阐述了表演者想象力的重要性:“表演者的想象越丰富,他对音乐作品的内涵,即声音与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的体验也就越清晰,听众从他的表演中所感受到的情感、形象与意境也就越鲜明”。不仅如此,想象往往伴随着感觉、联想、记忆、思维等复杂的心理活动,特别是与记忆和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亚里士多德曾经谈到:“一切可想象的东西,在本质上就是记忆的东西”。想象是对头脑中已经存在的记忆形象的补充,如果一个人头脑中空空的,几乎没有任何记忆形象,那他的想象也是无源之水,毫无根据可言。“思维——是事物的一般属性和事物内在的联系在人脑中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其基本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等过程。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借助语言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找出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正确的认识、理解来自人的思维活动,在声乐艺术中,只有启动思维才能正确的把握和理解歌词内容,获得清晰的形象从而达到想象的目的。音乐审美教育通过提高音乐记忆和音乐思维能力让大脑中储存一定量的音乐形象,并对音乐要素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再通过各种音乐要素相互作用、相互配合组成的优美、和谐的音响唤起人的音乐记忆从而激发人的想象力。声乐艺术词曲的创作、歌曲的演唱、欣赏等环节无不跟想象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声乐艺术歌词的语义性,使它能表达更加具体的内容和生动的音乐形象,使联想和想象的领域可以得到明确的显现。而音乐音响在内容表现上的不确定性、抽象性和模糊性也让它在艺术表现上获得了更大的自由,更易让人们产生丰富的想象。例如奥地利著名的音乐家舒伯特根据歌德的同名诗歌创作的艺术歌曲《魔王》,通过不同的旋律音调表现了父亲、孩子、旁白、魔王四个不同的角色,钢琴声部三连音的同音反复、急速的音阶和不同角色的演唱所表现的音色及情感处理等让人们展开丰富的想象:森林中冷风飒飒、树影重重、马蹄疾奔,森林中的魔王不断引诱着父亲怀抱里正在发高烧的孩子,孩子听到魔王的声音发出阵阵惊呼,最后孩子在父亲的怀抱中死去,歌曲充满戏剧性的情节。又如1951年由蒙古作曲家美丽其格创作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全曲只有四个乐句,四段歌词。歌曲寄情寄景,有问有答,充满诗情画意,深刻的表达了对家乡美丽草原的深厚眷恋和对祖国深切的感激之情。歌词中描绘的蓝天、白云、马儿、百鸟等景物和宽广悠扬、明朗的旋律再加上我国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吴雁泽深情的演唱,激发出人们丰富的想象,使人们仿佛置身于蒙古大草原的广阔美丽的景色,仿佛看见蒙古人民载歌载舞,歌唱自己的家乡、歌唱毛主席、歌唱共产党、歌唱新生活的美丽景象。因此,声乐艺术能够通过其自身的魅力唤起大脑中记忆的文学形象和音乐形象,让人们在审美体验中展开丰富的审美联觉和审美想象。

创造力是各种能力综合运用和高度发展的结果,是智力的最高层次,它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所谓创造性,突出的表现,就在于提供新的、独创的、新颖而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物的活动。”就像当今世界的文明进步和丰富多彩都是人类伟大创造力的体现。构成声乐艺术的每个环节也都是人们创造力的具体体现,例如:运用想象力对大脑记忆的文学材料和音乐材料进行新的组织和创造,产生出新的文学形象和音乐形象,或者通过对歌曲的二度创作完成歌唱和表演等活动。歌词的创作、曲作音乐的创作、演唱的二度创作等无不体现人的鲜明的创造意识和独特的创造行为,这种无处不在的创造性活动会促进人的创造力的发展。例如:演唱者在演唱一首声乐作品的时候,他需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思考在诠释词曲作者创作意图的基础上,怎样融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艺术处理。他需要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表现出演唱者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这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能够激发演唱者不断创造的欲望,培养更高的艺术创造能力。美与创造是密不可分的,美能够激发人们创造的欲望,让人们在不断的审美实践活动中获得创造力。声乐艺术中美的歌词、美的音乐、美的声音、美的舞台表演等有利于激发他们对声乐艺术美的渴望从而激起其创造的欲望。

综上所述,声乐艺术有着诸多的审美教育特征,通过它自身独特的艺术构成和审美教育特征感染着人们,发挥着它的审美导向功能,给人带来美的感受,美的知识,美的启迪,激发人们的审美感知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显示出它的美学价值。因此,要更多的挖掘和创作优秀的声乐艺术作品,充分展现其审美教育的特征,发挥其审美教育的功能,让人们在美感中快乐享受和自我提高。

作者:田春青

艺术教育声乐艺术论文 篇3:

高校艺术教育中声乐表演与舞蹈的关系探究分析

【摘要】在当今注重素质教育的高校教育教学环境下,艺术教学逐漸备受重视,作为艺术重要内容的声乐艺术教学发展也随之受到重视。声乐表演作为声乐艺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将声乐演唱技巧与肢体表演相综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被纳入声乐艺术的教学内容之一。艺术中的舞蹈同样通过肢体语言表达作品,跟表演密不可分。将高校教育中的声乐表演与舞蹈结合起来分析,舞蹈的某些基础训练对于声乐表演同样适用且在教学效果方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了声乐表演与舞蹈在高校的艺术教育中能获得一定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事先对二者的具体分析、两者的关系探究以及在教学中的实施思考等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可能对声乐表演还有舞蹈在高校的教育发展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进而推动高校素质教育的进度,本文就对声乐表演和舞蹈之间进行具体的的探究与分析。

【关键词】声乐表演;肢体动作;舞蹈;艺术审美;情感表达;教学

一、声乐表演艺术的特征

“声乐表演的基本任务就是运用优美的嗓音,通过生动的表演来塑造声情并茂的艺术形象。”声乐表演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文学作品,也可能来源于一个一闪而过的想法,它以歌声和身体作为载体,向外传达喜怒哀乐的生活与丰富的思想感情,有着较强的抽象性、多变性、复杂。表演类的艺术的共同之处,皆借用语言还有形体肢体动作的因素来进行表达,声乐表演也不例外。声乐表演讲究“韵”,在唱技上对歌曲的音色、力度、感情表达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在“气韵”“韵味”两个特征上也有着浓厚的中国古代艺术特色的特征,这也是声乐艺术历史悠久的体现之一。

二、舞蹈艺术的特征

《舞蹈基本原理》提到,舞蹈是凭借人体来表情达意的艺术,以人为媒介,以动作姿态为语汇,在时间的变化中以空间的审美形式来表达思想和感情、体现生命的符号。中国舞蹈的特征表现为气韵通贯,神形具备,其运动形态,最终也归结到表演的“气韵”,“气韵”中国舞蹈的内核。可见,舞蹈的核心重点在一个“韵”字,要想表现好舞蹈的意境和内容,就得打好气韵、身韵的基础,这是舞蹈的核心。舞蹈离不开身体和肢体,像舞蹈常用到的“兰花掌”“山膀”“大掖步”等,无一不是一种肢体语言,舞蹈就是通过这些肢体部位的动作组合连接形成了一个个完整的舞蹈作品,来表现人情世故、喜怒哀乐。

三、声乐表演与舞蹈表演的关系

(一)相同点

1.同归于艺术:艺术跟普通学科不同,它对参与者的身体素质或者是抽象思维都有一定要求,锻炼的是参与者的想象力和实践力。作为艺术二者都来源于生活,创作皆可能受生活启发,二者又均服务于生活,艺术作为文化的一种转播载体,向人民群众的艺术需求提供精神食粮,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人民整体综合素质为最终目标。

2.思维性:在《声乐演唱艺术的思维与方法研究》中提到,在声乐表演中演唱者在演唱前往往会进行一定的思维过程,在头脑中提前设计好声音形象,以便于在演唱时调动自己的积极思维,缓解紧张情绪,灵活应对突发情况,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声乐演唱者的演唱效果。舞蹈表演也是如此,通过多年学习舞蹈、参加各种演出的经验所得,演出前,舞者会在脑海中提前设计、温习好动作力度、幅度等,为正式演出做好心理热身,也便于应对场上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这一点在舞蹈的教育教学方面,也经常把表演前的思维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给学生了,以便成功地完成艺术表演。

3.肢体语言动作运用:关于声乐演唱,肢体动作的应用再常见不过,关于在声乐表演中出现的肢体动作表演需要表演者行云流水进行,当演唱者在表演过程中处于兴奋状态时,肢体动作或许就会出现。在《声乐理论研究与技巧训练》一书中,关于声乐表演中形体的运用一部分,书中说到一个演员歌唱艺术水平高低,不单是用美好的声音和各自独具个性、自如流畅的歌声来打动观众,还需要辅以舞台形体表演的技巧和合理运用,比如形容祖国大好河山的胸前划手,描绘姑娘面容娇羞时女性用兰花指抚摸自己脸庞诸如此类。在声乐表演这一艺术中,肢体的动作可以用来表现作品本身的内容,肢体动作可以体现演唱者的演唱状态,良好的表演状态便能够更好地表现作品;声乐表演中的肢体动作可以用来辅助表达诠释作品想要流露的感情,表演者表演哀伤时弯腰掩面、表演快乐时笑颜如花般的转圈拍手等,在歌声本身的基础上更直接地表达了感情;声乐表演中的肢体动作可以用来帮助受众群体接受并理解作品,当代艺术的受众群体年龄层面覆盖极广,甚至可以说没有不能接受艺术的年纪,考虑到这样广大且多样化的受众群体,表演者要将作品升级到更易接受的地步,肢体动作的应用就起到了这样一举两得的作用。这是在声乐表演中肢体动作的运用所起到的一些作用。在舞蹈表演中,肢体的应用更为重要。苏珊朗姆说过,舞蹈是一种“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之所以说是“知觉形式”,就是因为舞蹈直接通过身体动作来表达。在袁禾老师的《舞蹈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到过,舞蹈是人体动作的艺术的艺术,则动作即使舞蹈的本体。舞蹈的肢体动作,用于表现作品思想、表达作品感情,也用于表现作品本身,当然同上文的声乐表演一样,也可用于帮助观众群体理解作品。综合声乐与舞蹈表演的肢体语言的共同性可见二者运用肢体的一个主要原因都是想要通过动作更好地展现作品中的“韵味”,一切都围绕着突出表现二者的特征。

(二)不同点

1.表现载体:声乐表演与舞蹈表演在表达载体上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虽然二者均属于舞台表演艺术,但声乐主要通过嗓音来传达艺术作品,而舞蹈则主要通过身体部位的肢体动作来传达艺术想法,在传达表现作品的载体有着根本上的不同。

2.肢体动作区别:在声乐表演中,肢体动作更偏向于简单的单一基础的表现类动作,然而,舞蹈表演的肢体动作跟声乐表演的肢体动作相比远要复杂多样,声乐表演中的动作放在舞蹈表演中,应是属于最基础的形体类的单一动作范围,在二者教育中,声乐表演的肢体方面的训练则是在舞蹈教育中的形体训练范围。

四、当代高校声乐表演教育教学探究分析

(一)声乐表演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针对本论文论题中的声乐表演与舞蹈的关系,抛开在当代高校教育中舞蹈教育极强的专业性,当代高校艺术教育的声乐表演教育中,学生们在舞蹈的肢体方面面临着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问题。进入高校的声乐表演学习,由于有的学生學前未能接受到专业全面且科学的舞蹈形体训练,导致声乐表演中排练及表演时出现肢体僵硬、不能好好表达作品内容与情感、表演过程枯燥无味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声乐表演教育的教学进度与效果,可见对于接受高校艺术教育的声乐相关专业的学生而言,肢体是阻碍他们提升自我专业水平的一个关键。

(二)教育教学改进提议

在谢颖老师的《论声乐表演艺术的形体语言》一文中提到,声乐艺术中的形体语言是表演主题内部演唱心理的外在表现,也是词曲作者完成作品一度创作后,歌者在二度创作后的肢体表现,只有声乐艺术与形体语言恰当而合理的配合,才能展现出艺术表演的魅力,给人以视听审美享受。可见,舞蹈教育教学中所应用的基础的形体训练对于进行声乐表演学习的学生们来说同样重要。

例如,舞蹈形体课中最简单的基本站位与体态这一块内容,在声乐表演中就直接对应了声乐歌唱中的站姿、坐姿。苏联的捷米采娃说过,姿势是呼吸的源泉,呼吸是声音的源泉。良好的歌唱姿势,对于学生们建立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与歌唱技术至关重要,正确科学的站姿和面部表情可以使声乐演唱者身体处于适合发声的最佳状态。声乐表演中的肢体动作也是表演的灵魂,在舞蹈的形体课中,手位、眼神的训练即对应了声乐表演中出现的肢体动作。在舞蹈教育中的手位训练锻炼学生的基本手势意识,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眼神的训练锻炼学生的灵动与灵活,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眼神的科学训练对学生培养声乐表演艺术特征中的“气韵”极为重要,有了“神”,才能孕育出“韵”,在声乐表演的演唱过程中,演唱者的心理活动、情绪变化甚至是细微的情感流露,全都可以通过眼睛表达表现,对于声乐表演来说,眼睛与面部表情相结合尤为重要。在声乐表演的教育中,舞蹈教育中的基本手势手位及眼神的训练对应了其表演的肢体动作与神韵,为了演出思维性的顺利运转,从教育中进行潜移默化的形体动作训练就不可缺少。

提议例举:(1)为声乐表演咋专业的学生定期设置形体课,课程中心围绕基本站位、体态、基本手位动作、眼神训练为主,再加入舞蹈教育中舞蹈作品最基础最经典的舞蹈组合训练,锻炼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同时拓宽声乐表演专业学生对舞蹈艺术的了解;(2)设置声乐表演与舞蹈表演两专业课程的互动实践,促进两个表演类专业的学生在实践学习中互相学习,收获灵感。例如每周一次的艺术实践,声乐表演与舞蹈表演俩专业共同排练一个节目,可采用自主排练的形式,学生们自己讨论编排内容组织编排,在探讨交流中潜移默化受到双方艺术熏陶,有利于各自专业提升,同时也锻炼学生思维性的灵活运用。

五、结论

声乐表演与舞蹈表演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声乐表演离不开舞蹈的形体动作,更需要舞蹈表演专业的眼神神韵传达作品精髓,在声乐表演的教学中,将这一点融入教学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将舞蹈的形体课结合声乐的专业性引入到声乐表演课中,为声乐表演的学生们开设专门针对提升声乐表演精气神和气韵灵气的声乐形体课,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声乐演唱太表面、不能表达作品感情等问题,有效提高教育效果并提升高校艺术教育中声乐这门艺术教育的综合发展。由此还可以得出,艺术这一大门类,每行每门虽大不相同,但均有共同之处,每个艺术门类的发展都离不开其他艺术门类的交流与合作,文化艺术大融合大交流的时代,只有多交流、探索新的发展途径,才能使艺术更好地发展与传播。

参考文献

[1]臧学军,岳炳丽,纪璐.声乐表演训练与声乐审美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7):89.

[2]袁禾.舞蹈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 12(1):235-245.

[3]白俊卿.声乐演唱艺术的思维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7(3):1.

[4]许倩.声乐理论研究与技巧训练[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8):164-169.

[5]谢颖.论声乐表演艺术的形体语言[J].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3(5):1.

[6]郭德华.略论民族声乐演唱中肢体语言的功能[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0).

[7]袁媛.浅谈肢体语言在声乐舞台表演中的作用[J].音乐时空,2013(10):24

作者简介:李梦迪(1995—),女,汉族,山西太原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教育。

作者:李梦迪

上一篇:艺术教育发展研究论文下一篇:声乐审美声乐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