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歌声乐艺术论文

2022-04-18

摘要:传统民歌对现代民族声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比和分析了传统民歌在现代民族声乐中的具体应用,然后又从几个大的方面深入探讨传统的民歌在现代民族声乐中的应用价值。关键词:传统民歌现代民族声乐应用价值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对传统民歌的继承。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传统民歌声乐艺术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传统民歌声乐艺术论文 篇1:

新时代凉山州彝族民歌在声乐教学中的创新

摘 要:文章以新媒体时代凉山州彝族民歌在声乐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形式为线索,首先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凉山州彝族民歌以及微课的概念,其次指出了凉山州彝族民歌在声乐课堂教学中的形式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微课教学形式、资源共享形式、利用微信抖音等进行多元化教学、建设线上实习基地等形式,希望能够解决一些教学形式上的问题。

关键词:凉山州彝族民歌;声乐教学;传统文化

凉山州彝族民歌是凉山州彝族传统的艺术文化形式,以优美动听著称,但是传承和发展的道路却是一波三折,进入课堂之后受到教学形式的影响成果也不尽如人意。近年来,四川音乐学院声乐专业也招收了很多凉山州彝族的学生,虽然在彝族民歌的原生态演唱上他们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民歌声乐演唱教育,加上彝族学生普通话不标准等问题的存在,让传统的彝族学生原生态和民族声乐唱法结合的一对一教学形式及教学班音乐会的实践教学模式显得有些与时代脱轨。因此,结合新媒体在凉山州彝族民歌的声乐教学课堂上进行教学形式的创新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时代顾名思义指的就是依靠电子客户端设备,例如移动电视、手机客户端、平板电脑等可移动设备实现信息传播的时代。在不同的时期新媒体时代有不同的表現,只要同计算机、互联网相关的媒体形态都可以称之为新媒体,例如微博、微信、抖音等等。

(二)凉山州彝族民歌

民歌的概念在学术定义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民歌指的就是民族风格浓厚的歌曲形式,狭义上的民歌则指的是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歌曲形式,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集中反映地区的生活和文化。凉山州彝族民歌顾名思义就是凉山州地区彝族民族特色浓厚的歌曲形式,凉山州地处山区以山歌形式流传下来的民歌比较多见。

(三)微课

微课就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虽然教育界内对微课的定义并不统一,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众多学者都认为微课的共同点是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的,以视频为呈现的方式,视频时间在5至10分钟,短于或者超出这个时间限制的都不是真正的微课。

二、凉山州彝族民歌在声乐课堂教学中的形式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凉山州彝族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对艺术教育的认知程度及民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有一定的提升。近年来四川音乐学院声乐专业招收的学生中,彝族学生比重逐年提升,这些彝族学生的进入为民族声乐增加了新鲜的血液,也带动了整个凉山州彝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当然伴随着彝族学生数量的增加,我们也意识到了传统的声乐课堂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存在诸多不相匹配的问题,例如彝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的差异较大,教学形式没有同时代接轨,师生互动效率低,缺少实践基地,缺少凉山州彝族民歌资源库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果,不利于声乐课堂教学的进行。

(一)凉山州彝族民歌在声乐课堂教学中的形式

1.彝族学生原生态和民族声乐唱法结合的一对一教学形式

声乐专业中的彝族学生数量虽然不如汉族学生数量多,但是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这足以证明凉山州彝族的群众也开始重视艺术教育和民歌文化传承了。彝族学生所具有的原生态唱法特点主要指的是存在于彝族民间以胸腔位置按照新生儿哭声的发声原理进行彝族民歌演唱的形式,实际上凉山州彝族学生从懂事开始就会唱本民族的民歌,因此他们的发声和演唱与原生态唱法接近。基于彝族学生的声音特点和民族特点,本专业开展了彝族学生原生态和民族声乐唱法结合的一对一教学形式,教师与学生实行一对一的辅导、一对一的教学,帮助彝族学生掌握专业的民族唱法,提升专业音乐专业素养同时提升他们对彝族歌曲的演唱能力。

2.教学班音乐会的实践教学模式

为了提升学生的民歌实践演唱能力,在原生态和民族声乐唱法结合的一对一教学形式基础上,声乐专业也开展了教学班音乐会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各种渠道增加学生实践演唱的机会。在教学班音乐会上每次都有不同的主题,每次都有不同的活动形式,规模大小也不尽相同,既有凉山州彝族民歌原生态唱法和民族声乐唱法的区分对比,也有凉山州彝族民歌和传统文化演唱的知识分享,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优势,让彝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实现共同进步、互为补充。汉族学生可以在实践演唱中了解真正的凉山州彝族民歌及其音乐特点等等,彝族学生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开展了教学班音乐会教学实践活动之后,彝族学生和汉族学生都有了明显的进步,而且他们在学习上和交流上也变得更加主动,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友好交流。

(二)凉山州彝族民歌在声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彝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的差异较大

在日常民歌的声乐教学中最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是彝族学生普通话不标准的问题。在经年日久的彝族聚居地生活的彝族学生们有着难以改变的地方口音,操着一口彝族口音的普通话在课堂上增加了教学难度。歌唱其实是带有音符的说话,因此歌唱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语言。一方面,彝族的学生从小就会唱彝族的民歌,他们虽然嗓音嘹亮音色优美但是同科学的声乐演唱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有些彝族学生参加高考之前去校外不太正规的声乐培训机构学习,失去了原本的原生态演唱特色,既没有掌握民族声乐演唱的精髓,也没有保留住应有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由于语言问题和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有的学生进入学校之后失去原本的自信,不敢开口唱歌害怕教师和同学们嘲笑自己普通话不够标准。因此,需要重新建立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在声乐演唱中发挥彝族学生应有的淳朴嘹亮的声音等优势,让这些学生能够在声乐学习中寓学于乐。

2.教学形式没有与时代接轨

在民歌声乐教学中我们采用的教学形式以原生态和民族声乐唱法结合的一对一教学形式、教学班音乐会的实践教学模式为主,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顾及到彝族学生的特点但是总体来说并没有与时代接轨。一些新的教学形式例如微课、慕课以及线上线下互动的教学形式都还没有启用,学校全面覆盖的互联网和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也都没有在本专业的课堂教学中采用,同新课程改革中对“互联网+教育”的要求不相符合。

3.缺少实践基地

民歌声乐教学除了课堂讲授之外,拥有一个良好的实践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此之前我们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实践场所。由于学生在校时间长,外出到凉山州的彝族聚居地进行实践学习多有不便,社会上举办的各类比赛又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够参加,因此实践基地的问题一直搁置到现在也没有得到解决。很多学生都表示除了校内活动和教学班音乐会的形式之外,他们吸收新鲜事物的能力始终没有提高,能够实践学习到民歌声乐演唱知识的渠道太少了。

4.缺少凉山州彝族民歌资源库

凉山州彝族的民歌优美动听,但是多年以来除了彝族当地居民之外能够听到民族特色浓郁的彝族民歌实在是一种奢望,无论是线上的酷狗音乐资源库、百度音乐资源库还是线下的一些音像制品似乎都很难找到凉山州彝族民歌资源的印记,这让很多想要自学、欣赏凉山州彝族民歌的学生以及民歌声乐教师感到头疼不已。因此,建设凉山州彝族民歌资源库是刻不容缓的事情,这样才能够共享资源,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在线学习凉山州彝族民歌的演唱。

三、新媒体时代凉山州彝族民歌在声乐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形式

(一)微课教学形式

微课呈现的是碎片化的学习内容、过程,能够拓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可以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以视频为呈现的方式。在新媒体时代微课的形式是最佳的教学形式,既可以实现线上线下的良好互动,也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新的教学形式,通过手机APP或者平板电脑客户端实现的课程学习也更加具有趣味性。建议所有民歌声乐专业的教师集中培训微课视频制作的知识,通过集中几节微课的制作来实现效果评估。首先选择两首凉山州彝族民歌,要求这两首彝族歌曲民族气息浓厚,能够很好地展现凉山州彝族人民的生活,例如《凉山酒歌》和《阿惹妞》,将这两首彝族民歌需要集中讲解的知识点记录下来,教师录制微视频,视频的时间控制在5至10分钟。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微课的录制不是要面面俱到,而是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和不足之处进行重点讲解,所要讲解的知识要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学生们不知道演唱到某个位置的时候如何发音、如何换气或者有一大部分学生都不知道如何咬字,那么讲解的重点就要放在这些学生不懂的地方。微课不需要有导入和结束,直奔主题即可,录制完成之后将视频投放在教学资源平台上或者微信公众号中,学生既可以在上课的时候由教师统一组织观看学习,也可以在线下自己登陆教学平台、微信公众号自学知识,还可以在教学资源平台和微信公众号下留言与教师实现线上线下的互动。

(二)资源共享形式

凉山州彝族民歌资源库的缺失对于学习民歌声乐的孩子们来说确实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他们除了跟老师学习之外就没有其他的学习方式了。因此建议学校可以发动教师和学生共同建设凉山州彝族民歌资源库,形成资源共享的形式,让所有学生、教师都可以共享凉山州彝族民歌的资源。例如,在寒暑假的时候凉山州的学生可以在当地采集、整理更多的凉山州彝族民歌资源并录制下来,将那些特色的节日婚丧歌曲制作成电子资源,让同学和教师可以身临其境地学习到凉山州彝族人民的演唱方式。当然凉山州彝族的学生也可以组织当地彝族民歌唱得好的、闻名遐迩的人充当临时教师,通过和教师以及其他同学的共同连线实现线上教学,直接接受当地彝族人民的民歌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共享了凉山州彝族的民歌资源和教学资源,也向凉山州彝族人民贡献了更加先进的声乐演唱方式,让凉山州彝族的歌曲演唱同先进的演唱方式融合到一起,更好地进行发展和传承。

除了凉山州彝族的学生担负起资源共享的任务之外,其他教师和学生也需要在建设凉山州彝族民歌资源库上不遗余力,共同将彝族学生收集到的声音资源和视频资源进行剪辑和处理,投放到教学资源平台上或者公众号、APP上,所有学生可以按照学习的要求自行下载学习、欣赏。这些资源库中的凉山州彝族民歌资源永久有效,而且应该不断进行更新,每次寒暑假结束之后都应该定期更新资源库,避免教师和学生出现听觉欣赏上的疲劳之感。

(三)利用微信、抖音等进行多元化教学

21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任何不与互联网实现互联互通的事物都必然落后于时代,教育也是如此。民歌声乐教学不是直接学习凉山州彝族的民歌,而是将专业的声乐知识与传统民歌融合在一起,让凉山州彝族的民歌能够传播出去,更加具有时代的气息,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对民歌的审美。在教学形式上也要符合学生们生活的习惯和要求,当前无论是汉族学生还是彝族学生都是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每部智能手机上都要下载微信和抖音APP,刷微信、刷抖音已经成为了他们日常的生活一种习惯,而凉山州彝族民歌声乐教学也可以同微信和抖音联系在一起,进行多元化的教学和实践。学生们可以在微信上发表自己演唱的彝族民歌作品,微信上有演唱的小程序而且朋友圈的观众也比较多,其他同学还能够直接提出意见。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针对某一位同学或者某几位同学的微信演唱作品进行评价,集中指出问题所在,帮助学生提升声乐演唱的能力。利用抖音进行教学也算是一次新的尝试,国家支持新媒体和短视频的发展,抖音也是广大学生最爱的短视频平台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课堂教学也可以同抖音结合在一起,将优秀学生的彝族民歌演唱作品或者学生创新的演唱作品发表到抖音平台上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且爱上凉山州彝族民歌,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彝族的学生也有一个用武之地,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彝族学生的自信心,为自己民族的民歌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

(四)建设线上实习基地

凉山州彝族民歌教学缺少线上实习基地的问题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一是学生没有地方进行实战,二是学生没有机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学得比较好,但是到真正的舞台上去演唱凉山州彝族民歌又找不到应有的感觉,实践经验的不足让很多学生毕业之后无法承担起传承和发展凉山州彝族民歌的重任。针对这些问题,建议通过线上实习基地的建设来解决。线上实习基地指的是通过线上的一些平台例如抖音、微博和一些直播类的平台,以学校的名义建设学校凉山州彝族民歌官方账号,每一期发布不同的演唱任务,让学生在线上进行演唱并且全程录制。这样不仅教师能够观看到、同学能够观看到,全平台的观众也能够观看到,有利于学生意识到自己演唱凉山州彝族民歌的问题,从而进行改正。当然线上实习基地的建设的方式还有很多,例如组织线上凉山州彝族民歌比赛,讓学生上传自己的作品,通过投票选举和教师评价的方式来进行评选,让学生在演唱中获得自信。这样的线上实践基地安全性可以得到保障,有学校官方出面又能够保证线上的绿色环境,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远远要比线下参加活动多,能力提升也会比较快。

四、结语

凉山州彝族民歌声乐教学虽然存在诸如彝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的差异较大,教学形式没有同时代接轨,师生互动效率低,缺少实践基地,缺少凉山州彝族民歌资源库等等问题,但是相信通过教学形式的创新及同新媒体的结合,注入新鲜的教学思路,未来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人才来传承发展凉山州彝族民歌。

参考文献:

[1]郑领娣.浅析四川凉山彝族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创新[D].陕西师范大学,2012.

[2]马俊燕,朱华琴.指向“文化理解”的传统音乐教学——以陕北民歌《脚夫调》鉴赏教学为例[J].江苏教育,2018(91):58-60.

作者单位:

四川音乐学院

作者:谢沁

传统民歌声乐艺术论文 篇2:

传统民歌在现代民族声乐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传统民歌对现代民族声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比和分析了传统民歌在现代民族声乐中的具体应用,然后又从几个大的方面深入探讨传统的民歌在现代民族声乐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传统民歌 现代民族声乐 应用价值

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对传统民歌的继承。这种对传统民歌的继承是推陈出新的继承,是发展着的继承,更是有扬有弃的继承。在时代日益发展进步的今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念深入人心,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传统民歌与现代民族声乐的关系呢?又该如何看待传统民歌对现代民族声乐的价值呢?

一、传统民歌在现代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一)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在现代民族声乐的学习中,为了更好地继承传统民歌的优点,要把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作为教师,应该首先要掌握有关传统民歌的理论知识,了解传统民歌的音乐和文化特征,尽量多掌握不同地方的民歌的风格特色。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民歌研究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也可以组织有经验的民族声乐艺术家进行演唱方面的讲座,还可以组织教师下乡采风,让老师们互相交流和启发。

(二)在教学中学习传统民歌

民歌学习应该与传统的音乐教学结合起来,在课堂上专门学习传统民歌。传统民歌种类多,风格独特,地域性也较强,仅仅依靠民族声乐理论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也显得不太实际,因为传统民歌也需要演唱,声乐小课堂无法提供演唱条件。因此要把讲授传统民歌的老师与声乐老师配合起来进行教学,根据不同班级和不同年级的具体情况合理分配声乐老师,把传统民歌的特点和现代声乐的特点配合起来进行教学。

(三)建立民歌数据库

有关部门要建立详细的民歌数据库,为声乐教学提供直观材料,提高学习效果。由于传统民歌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仅仅依靠教师采风还不能够完全了解各地民歌的特征。因此必须要借助一些辅助手段才能全面地掌握传统民歌。通过建立民歌数据库,可以按照地域的民歌特点将传原生民歌和具有声乐意义的民歌进行分类,通过对比学习,可以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传统民歌在现代民族声乐中的价值

(一)对现代民族声乐具有传承作用

传统的民歌对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具有传承作用。现代民族声乐的很多曲目都是根据传统民歌的曲调改编的。

从当前的民族声乐的教学内容来看,它主要包括传统民歌、改编或创作民歌、歌剧、古典歌曲等等。这些无一不是继承传统民歌的结果,尤其是对民歌曲调的继承更加明显。歌剧的很多经典曲调都是取材于民歌,创作和改编歌曲也是对传统民歌的继承和发展。甚至西方一些声乐作曲也含有很多民歌因素。

(二)对现代民族声乐具有指导作用

传统民歌长期指导着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从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来看,其根源是传统民歌。孔子所编的《诗经》,屈原加工整理的《九歌》南北朝时的《西曲》《吴歌》等等,都是我国古代的民歌。然而我们在今天的音乐演唱中,仍然能够听到市里的回音。《关雎》《阳关三叠》《枫桥夜泊》等都是根据民歌改编的经典曲目。现代民族声乐正是充分吸收了这些优秀的传统民歌而不断获得创新发展的。

(三)现代民族声乐赋予民歌时代特征

现代民族声乐赋予了民歌新的形式和内容,并赋予其时代特征。现代民族声乐在对传统民歌的继承和发展中,在内容和形式上比传统民歌更为科学和完美,在变革中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首先,民族声乐在演唱时采用普通话,保证了语言的统一,也达到了群众的审美要求。其次,在演唱方法上,民族声乐比传统民歌的发声方法更加科学,使传统民歌具有更美妙的视听效果。再者,在表演形式上,民族声乐对传统民歌继承后也更加具有时代性。它的表演形式和演唱形式更加多样,经常会使用大型的灯光舞美和大型的歌伴舞。

(四)体现现代民族声乐民族性

传统民歌是现代民族声乐民族性的体现。没有传统民歌,现代民族声乐就没有民族特性。民族文化、民族语言和民族曲调共同构成了传统民歌的民族性特征。不同地方的语言习惯不同,致使不同地方的音乐特征也有所区别,各地的文化习俗决定了各地民歌曲调不同。现代民族声乐是在正是由于强烈的民族文化审美认同感而不断获得发展的。

(五)现代民族声乐使民歌更具科学性

现代民族声乐是传统民歌具有更强的科学性。民族声乐在发声和演唱方式上都更科学和系统。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歌需要增强它的科学性来加强它的艺术生命力。而现代民族聲乐由于借鉴了西方的声乐理论在发声方法上更具科学性。

对于传统民歌,我们既要看到其特殊性,又要结合理论教学、采访、演唱实践等多种形式展开。在现代民族声乐教学中要避免对传统民歌的绝对化、教条化,把传统民歌合理运用在现代民族声乐的教学中,二者相得益彰,共同推动现代声乐的发展。

三、结语

传统民歌是现代民族声乐的源头。面对快速发展的文化事业,艺术工作者要正确把握方向,不盲目跟从。在对传统民歌的学习与传承上,要从文化价值方面对其加以理解,从语言、强调和情感上加以学习,对教学方法进行积极探讨。高校的民族声乐教育从事着要学会从民族文化遗产的高度对其进行继承。从发展民族文化的高度出发,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进民族声乐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艳.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论民族声乐艺术与原生态民歌的艺术情缘[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2]张荣家.对我国民族声乐审美特征与价值功能的思考[J].戏剧之家,2014,(11).

[3]双淋芳.大众传播媒介下的新民歌发展与演唱风格——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民歌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4]黄茜.浅谈马秋华教授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中的科学性与多样性——以我的硕士独唱音乐会为例[J].大众文艺,2015,(01).

作者:萧昱

传统民歌声乐艺术论文 篇3:

试析传统民歌在当今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弱化问题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3)

【摘要】传统民歌是我国古老文化绵延至今的艺术珍宝,然而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其在当代民族声乐教学中不被重视。本文从传统民歌的定义及其基本现状出发,阐述传统民歌对当今民族声乐教学的意义,进而分析导致其弱化现状的主要原因,并就改善现状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传统民歌;民族声乐教学;弱化;教师;学生

一、传统民歌在当今民族声乐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一)传统民歌的基本定义

传统民歌是指历史上产生的、绵延流传至今的民间歌曲,历时性、地域性、民族性、乡土性是其突出的文化特征。历时性,指传统民歌由过去创作、歌唱,再传唱至今的过程。地域性、民族性,指传统民歌产生的地域、民族不同,因而表现内容不一,演唱语言各异,音乐风格多样。乡土性,指传统民歌源于人们的寻常生活,其内容及歌词都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本文中的“传统民歌”的“传统”二字,主要是为区别于现代创作的、具有民间音乐风格的创作民歌(也称新民歌)。

(二)传统民歌对于当今民族声乐教学的意义

传统民歌是最具民族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说一个没有民歌的民族,就是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传统民歌在当今民族声乐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这是当今民族声乐教学多样性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今民族声乐充分吸收了西洋唱法的技术要素并予以创新发展,结合民族化的语言和表演方式,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体系。早在 20 世纪 40 年代以歌剧《白毛女》的民族化创作和演出就取得了巨大成功,并开创了民族聲乐发展的先河。之后,各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方针指导下,民族声乐创作和演唱得到大力发展,各地音乐院校从我国戏曲、曲艺音乐中吸取营养,结合西洋的声乐理论培养了大批深受群众喜爱的民族声乐人才,相继开设了民族声乐专业。随着时代的进步,民族声乐演唱和教学的实践与理论也在不断进步、发展。为了避免人才培养的趋同性和单一性,我们需要吸纳更多具有地方风格和地域色彩的丰富的传统民歌充实到我们的教学中。

其次,有助于在教学中传承文化瑰宝。传统民歌承载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描绘了过去人们的真实生活,寄托了人们真挚的情感,是我国不可遗失的、极为宝贵的文化瑰宝,保护、传承传统民歌能使它在多元文化的今天不被弱化、不被同化,永久保持着它和而不同的魅力。而作为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教学活动,必然能对文化的传承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将传统民歌的教学作为当今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环节,能改善甚至逐步消除传统民歌的弱化现状,使传统民歌文化瑰宝得到积极有效的传承。

再者,有助于丰富当代民族声乐的教学曲库。传统民歌由于孕育其的地域、民族不一,作品的形式特征(包括结构特点、调式特点、节奏特征、旋律手法等要素)与歌唱语言都不同,所呈现的风格也各异。所以,我国的传统民歌是一个极其丰富的曲目库。这个曲目库若能有效用于教学,不仅能大大增加教学曲目,提升民族声乐学生把握多种风格的演唱能力,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民族声乐舞台演唱曲目风格单一的局面。

二、传统民歌在当今民族声乐教学中被弱化的现状分析

导致传统民歌在当今民族声乐教学中被弱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本上讲,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学生的认知对教学的影响

学生之所以对传统民歌的认知存在误解,主要是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没有认识到传统民歌的重要性。传统民歌是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民族语言和民族性格,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现代各种音乐创作的源泉。

第二,学生对传统民歌的认知与上文所提及的大型赛事引发的“群体心理”有密切联系。

虽然,学生们们偶尔也能听到《蓝花花》(陕北民歌)、《今年梅花开》(东北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湖南民歌)等传统民歌的演唱,但机会少,加之大型赛事引发的“群体心理”,这无意间他们形成“惟创作民歌为高”的心理偏好,认为只有创作民歌才能体现个人演唱能力,也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传统民歌结构短小,且过时老气而鲜为人知,可唱性不强,随之形成“跟风”的学习风气,以为大家都唱的作品必然都是最好的作品,最后导致创作民歌越学越多,越演越多,对传统民歌却鲜有问津,形成了学习过程的恶性循环。

第三,学生对于传统民歌缺乏兴趣与热情,甚至部分学生对传统民歌存在一种偏见,认为演唱传统民歌就是“土掉渣”。学生们也还不能认识到方言是体现传统民歌风格的重要因素,认为传统民歌多用方言演唱,用于欣赏尚可,抵触学习演唱,而方言用于学习演唱传统民歌似乎不易上手,远不如用国家标准普通话创作的民歌学得快。这样的观念进一步拉大了他们与传统民歌之间的距离。

(二)教师的实践能力对教学的影响

尽管近年来各高校陆续设置了如《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的欣赏类课程,使包括传统民歌在内的中国传统音乐走进了高校校园。但却有不少教师只是把这门课程当做是一门“副科”,备课时简单地把教材内容做成电脑课件,而上课时则照读。教师如果热爱传统民歌,则必然对传统民歌能有较深入的了解,进而产生一定的自我见解,知道在课堂上如何“抓住”学生的心。所以教师授课的效果直接决定了学生对传统民歌的兴趣。而有限的课堂时间更多的时候要靠学生自学,而自学的动力就来自于教师授课的激发。

除讲课能力外,教师对传统民歌的范唱能力也能影响到民族声乐的教学。无论是欣赏课的教师,还是声乐课的教师,都有不少人刻苦钻研传统民歌,也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功底,但由于缺乏在课堂上范唱的能力而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传统民歌的感受停留在知之而不能唱之。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毕业后也有可能从事教学行业,既承担着传承传统民歌的责任,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与他的老师同样的教学问题。如此往来,便形成了教师不能教唱,学生不能学唱的恶性循环。

总而言之,“欣赏课和声乐课是做好传统民歌教学的两个途径,两者互为基础,互为前提,共同完成传统民歌教学任务,”而从当前情况看来,教师对传统民歌的教学是影响巨大的。

(三)教学音像对教学的影响

民歌作为我国音乐发展史上最古老的音乐形式之一,历来的音乐教育研究者都予以了高度的关注。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就在数个省里组建了专门从事民族音乐理论研究的队伍。他们多为省级音乐工作者,还有大量地、县级的音乐工作者,甚至不乏有着丰富实践经验和比较熟悉、比较接近少数民族音乐生活的少数民族音乐工作者。他们协力同心、呕心沥血地编纂出了《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等具有相当水准的民歌集,也写了大量相关著作、论文,在很大程度上让传统民歌在民族声乐教学的运用中得到了很好的发挥。然而,在目前的教学中,民族区域性的文化差异影响着不同区域的民族声乐教学,各地方高校的民族声乐教学多为演唱本土化的曲目,而随着各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方式方法的扩展和创新、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教学音像的需求量也随之扩大,而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在寻找传统民歌的教学音像时确遭遇了音像不清,或难以找到音像的情况,这对传统民歌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无疑是有所阻碍的。在翻阅与学习《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这套书集中,发现没有一套为之配套的教学音像,而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无法就单一的线谱来准确把握地方民族特色,所以,教学音像的配套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代民族声乐的教学。

(四)教材曲目对教学的影响

声乐教材在教学中起着极大的指导作用。但是,当我们翻看今天的许多声乐教材时,多数曲目为创作歌曲、外国艺术歌曲,传统民歌所占比例甚少,更加缺乏作为“原生态”的民歌、戏曲、说唱等传统声乐艺术作品。分别以《广东省普通高校招生統一考试音乐术科考试规定曲目声乐卷》(广东省教育考试院、星海音乐学院组编)与《金铁霖声乐教学曲选》(金铁霖主编)为例,在《广东省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音乐术科考试规定曲目声乐卷》中总共130首曲目,其中创作歌曲共89首、外国艺术歌曲共32,而传统民歌9首(改编传统民歌2首);而在《金铁霖声乐教学曲选》中共50首曲目,其中创作歌曲48首,传统民族仅有2首。

三、改善传统民歌在当今民族声乐教学中弱化现状的几点建议

既然传统民歌作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瑰宝,也在当今民族声乐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善其弱化的现状。笔者认为主要措施有以下几项。

(一)大型赛事适当增进传统民歌演唱的份量

在现阶段有几大型声乐赛事(中国音乐金钟奖、全国声乐比赛文华奖等)引导着我国当今民族声乐的教学,而对于学习民族声乐的学生来说获得了该音乐赛事的奖项就等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专业的肯定,从而导致了目前在我国民族声乐领域涌现了一股以参加比赛为目标的创作力量,而创作的作品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高、大、难”。所谓“高、大、难”就是演唱的歌曲远离了人们生活的空洞的题材,作品所跨音域宽广,旋律跌宕起伏,情绪强烈,演唱驾驭难度大,演唱作品的过程中炫技。换句话说:但凡只要“高、大、难“的作品就是适合参赛的作品,只有演唱这样的作品才能表现出演唱者的水平。因此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传统民歌的受众度,我们理应明白:我们的演唱是要唱给人民听,让人民听得明白,能够接受,最终是要在广大的人民群众中传唱下去,这才是当代民族声乐教育发展的使命,如果还一直以“高、大、难”走下去,那么曾经被大家传唱不衰的《赶牲灵》(陕北民歌)、《铜钱歌》(湖南民歌)等传统民歌将会在民族声乐教学中被逐渐弱化。

大型赛事引导着当代民族声乐教学,而由于大型赛事中盛行的“炫技风”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传统民歌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地位弱化,因此采取适当的改革是迫在眉睫的。如,在比赛中增加传统民歌的必唱环节,均衡演唱技巧与情感表现、地方风格把握的比分。曾在往届的全国青年歌手大赛的比赛中,组委会为了推出更多更好的新作品,在比赛过程中对于演唱新作品的选手实行了加分制度,从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通过全国青年歌手大赛涌现了很多被大众喜爱被传唱的作品,所以对于面对当今民族声乐教学中传统民歌被弱化的地位,比赛中可以借鉴演唱新作品加分的规定对同样演唱传统民歌的选手进行加分,以更好地建立一个提高传统民歌地位的评分标准。

(二)引导民族声乐学生建立传统民歌的正确认知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郭兰英为代表的“原生态民族唱法”到六七十年代以李双江为代表的“美声学派的民族唱法”,再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彭丽媛为代表的“复合型民族唱法”到这世纪初以吴碧霞为代表的“多元化民族唱法”,虽然“民族唱法”在走过的六十年的风雨行程中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然而并没有构建一个概念清晰、作品配置合理的完整的“民族唱法体系”,也正因为这样的一个“民族唱法”概念模糊不清、模式屡变的现状而给当今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老师和学生在选择声乐作品时陷入了无所适从的境地,也难免在现阶段形成“惟创作民歌高”的选曲演唱的尴尬局面。而由2013年第十五届全国青年歌手大赛的民族唱法金银铜获奖选手来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五位歌手的名次也反映着当前声乐届对“民族唱法”的认知趋向,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今学习民族声乐的学生对于“民族唱法”的认识与选曲。

所以引导学生建立传统民歌正确认知,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自身应对演唱“民族唱法”有个概念清晰的认识,在选曲方面应充分借鉴与运用地方民族音乐来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有计划地、按不同受众引导学生聆听传统民歌经典之作,感受传统民歌的旋律、情感、风格等,也要注重民歌的地域性,不要单一演唱本民族、本地区的民歌,将各地方民歌的精华进行提炼,并对可借鉴、运用东西进行层次划分,将精华部分引入、融合并演唱,逐步培养学生对传统民歌的热爱。其次,教师带领学生加强地方民族音乐的认识与兴趣。兴趣是行动的动机所在,而加强地方民族音乐教学的兴趣化是激发学生兴趣至关重要的部分, 教师在实现教学兴趣化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保持兴趣、发展兴趣、稳定兴趣,这样一步步地深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诱导出学生的潜力。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关键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民歌作为我国传统艺术绵延至今的珍宝,它的传承在今天仍然非常重要。正如柯达伊所说:“如果每一代人不能够很好地继承传统的话,我们祖先的文化不久将要消失,文化是不能自动永存的,我们正是在为此而工作!”

(三)提升教师对传统民歌的教学能力

教师是教学工作开展的主导者,而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教师在整个教学目的的贯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有部分地方民族音乐有逐渐被遗忘的趋势,作为地方音乐主要传播阵地的各个学校,教师应充分担负起对弘扬地方民族音乐的重担,也更应积极引导学生广泛地重视地方民族音乐的学习。

由于在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师是通过讲解、示范来将自己所获得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传递给学生,而学生以教师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为认识的内容,不断地进行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产生了直接经验。由此可见,在声乐教学中,作为教者,教师首先应该掌握传统民歌的相关理论知识,要了解传统民歌的文化特征和音乐特征,尽力掌握不同地域民歌的风格特点。再者,教师自身对民族声乐技能的掌握以及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对于学生声乐演唱技能和民族声乐文化学习的发展至关重要。在教学中需要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声乐演唱能力,就必须通过教师在教学中的声乐技能课来完成,所以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学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提升教师对传统民歌的教学能力,既有利于传统民歌更好地进行民族声乐的教学,也有利于传统民歌在当代的传承。

而在课程设置上,各高校中还可以对课程设置进行扩展,即在一对一的声乐教学课程外再增设民歌集体大课,传统民歌类型多样、地域性和风格性较强,仅仅依靠民族声乐小课堂来快速解决演唱问题显然不太实际,开设这种民歌集体大课也可以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以及方法,使学生接触到“原生形态”的民歌、戏曲、说唱等传统声乐艺术,使学生能学习到更多的传统音乐文化。也可通过开展关于传统民歌的专题研讨会,外出采风感受孕育传统民歌的风土人情,相互学习传统民歌的演唱技艺,教师携手学生定期举办传统民歌的专场音乐会(如“绣荷包”专场音乐会、陕北民歌专场音乐会)等方式逐步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或者组织音乐学范围内的民歌研究专家进行专题讲学,组织民族声乐研究的老前辈对传统民歌进行专题的演唱实践教学讲座,安排相关的教研活动让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和影响。

(四)丰富传统民歌的音像材料

民歌的传统传播方式具有“口(传授)耳(接受和习得)”传递的模式,传播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即无论在空间环境还是在时间的延续中,使得双方必须保持在相同的时空内,受众也相应受到限制,且仅仅依靠人的头脑和记忆,无法在传播过程中精确的“复述”。而目前传统民歌记录的材料多为纸上编写的各种符号,但作为听觉的艺术,它更需要成为实实在在的歌声流淌在我们的耳边。

因此,收集、记录、录播更多的传统民歌的音像材料是必要的,尤其在多元文化的今天。一方面,音像教材的既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又是教学中的重要辅助手段,另一方面,收集、记录、录播传统民歌有利于它的保存与传承,是广大文化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使命。因此,丰富各高校的音像教学资源库势在必行,而丰富各高校的音像教学资源库,是为教学提供直接材料,不断地提高学习效果。这项工作的完成也将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材料,使教学过程得以更加顺利地开展。由于传统民歌具有很强的地域风格,通过有限的采风还不能深入或者直观地掌握各地民歌的风格,所以必须借助一些辅助措施和方法才能更全面地学习它。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按照地域和色彩将原生态的传统民歌和民族声乐意义上的传统民歌分类收集,对比学习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音像教材资源库的收集整理应包括教学、演唱、音乐会、戏曲演出以及重大的声乐比赛等录像材料,包括像对民族民间的“歌会”等民俗活动以及民间音乐研究者们作“田野考察”所获得的第一手声像资料。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掘和整理宝贵的民歌财富,也可以提高高校的民族声乐教学。

(五)增加教材中传统民歌的必唱曲目

教材编写,既传播了所录曲目,使之为教师、与学生熟知,更对教学活动起着极大的指导作用,因此适当增加教材中传统民歌的必唱曲目是有必要的。而对于教材的编选,需要那些富有教学实践经验的音乐教育者和资深的声乐教师,尤其是优秀的民族声乐教学的教师的积极参与,还需要那些对民歌、戏曲或说唱等传统声乐艺术有着较高的研究与深厚的传统音乐文化素养的资深的民族音乐学家的参与。

而在整编教材的过程还应注意以下三点:首先,具有可听性,音乐作为一门听觉的艺术,是需要通过“听”来感受的。所以在声乐教材中的传统民歌都应配有音像材料,才能让学生能更好的学习与演唱;其次,具有可视性,前文已经提到传统民歌的音像材料的重要性,尤其是学习戏曲唱腔、说唱唱段等传统声乐艺术是视、听综合的艺术,在这些声乐种类的学习中听觉必须有视觉的辅助才能更加全面和完整的学习;第三,具有可读性,可读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于这首声乐作品的文化背景介绍和必要的分析,其中应包括涉及民族声乐作品的写作年代、时代背景、曲式结构、方言的注解以及演唱風格的提示等,一方面是乐谱的严谨性,特别是在介绍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声乐作品时,乐谱并非是单一的简谱与五线谱,还应适当配上该地区文化特有的乐谱形式(如工尺谱)。第四,具有连贯性,教材应当形成从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使用的有机配合,由于传统民歌短小精炼,在系统声乐的学习中演唱作品的难度也应逐步增加(后文将提到),对于学习程度高,演唱技巧好的学生在高年级时可以适当演唱改编的程度稍高的传统民歌。

(六)改编传统民歌使之更适用于教学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音乐教育的普及和大众音乐素养的提升,声乐艺术领域对作曲家的创作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近年来,一些作曲家纷纷依据民间音乐精粹尝试着将各地的传统民歌改编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简称民歌改编曲。所谓民歌改编曲就是作曲家对传统民歌的音乐素材进行加工提炼创作,在尽可能地保留原民歌的风格特点的基础上,将民歌的地域性方言运用其中。作曲家将原本单一短小精悍的民歌改编成大、中型的声乐作品,在改编的过程中借鉴西方的作曲技巧,曲式结构不但变得复杂庞大,音域也被大胆拓宽,旋律更加丰富多彩,在作品中更多了花腔以及流行的元素,丰富了歌曲的表现力,这样对演唱者的演唱技法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胡廷江改编的《新编赶牲灵》以及王志信改编的《桃花红杏花白》,这不仅顺应着时代的新潮流,也更好地推动了传统民歌当代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发展。

四、结语

传统民歌是一条大河,流淌着中华儿女的集体智慧,彰显着我国传统艺术的民族魅力,无论何时,都应该受到应有的关注,得到充分的传承。而民族声乐教学正是传统民歌的主要传承途径,须知传统民歌是不可能自动永存的,因此亟需民族声乐教师、学生以及相关学者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提高传统民歌在当代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赵灵萍.从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看中国当代民族声乐发展[J].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

[2]冯渊.从央视“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民族唱法比赛透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J].陕西师范大学,2011.

[3]周耕.中国传统民歌艺术[M].武汉出版社,2003.

[4]王治国.长春教育学院学报[J].2014,(16).

[5]蒋文娟.高职传统民歌教学初探[J].大家,2010,(39).

[6]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7]王可.原生态民歌的电视传播价值[J].中国传媒大学, 2006.

作者简介:杨雨霁(1990—),女,湖南永州人,硕士,教师,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音乐系,研究方向:声乐。

作者:杨雨霁

上一篇:商业银行财务会计论文下一篇:化学智力发展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