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完善

2022-09-11

近年来, 我国创业教育的兴起和推广为创新教育的深入开展注入了生机和动力, 高职院校围绕着创业实践, 通过以教促学, “以赛促学”等方式推动创新教育发展, 实现高职院校创新与创业的耦合。

现阶段, 高职院校应着力进行体系化的构建, 通过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重新修订与完善目标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 从而保证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的可操作。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

(一) 主要任务

当前,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宣传营造校内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与分析的创新精神;敢于承担责任、勇于探究的进取意识;面对挫折和难题善于坚持的态度;团队互助、诚实守信、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社会责任感。

(二) 目标体系

完成创新创业的主要任务需要我们合理地设定创新创业教育的学习目标, 树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全局意识。

创新创业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作为学生的深度认知过程, 呈现体系性, 区别于那些“就业培训”, 要求通过高职校园中学科建设、基础及核心课程的开设, 引导学生参与到“黄炎培”、“互联网+”等各种层面的创新创业赛事中,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 系统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技能。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主体内容, 要把培养创新型人才理念贯穿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内容的创新、创新创业系列课程课程标准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等多方面, 同时要融于学科或者专业的文化建设、科研建设、社会服务等各方面的活动中, 完善与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的激励制度与保障制度, 形成完善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实施目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阶段:

(1) 基础阶段:着重培养与调动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理念, 培养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创新创业课程实训实践、创新创业赛事学习等项目中, 具体可以设计真实的学习情境。通过运用模拟教学、校内外实训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 努力将相关教学过程情境化, 使学生在“做中学”, 在过程中学习。

(2) 巩固阶段:主要是进行创新创业知识的教育, 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结构。具体可以通过提供完备的支持条件, 重点提供创业实训 (实验) 室、创业信息库、创业案例库等使学生掌握创立企业、合法经营、规划和经营企业的创业文化和企业运营与发展的各项基本知识。

(3) 提高阶段:通过在校内组织开展创业方案设计、创业策划大赛等, 通过在校外组织开展创业者访谈、创业项目考察等活动, 将基础阶段及巩固阶段所学的创业知识与创业领域“真刀真枪”开展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化走向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迅速兴起与快速发展, 已经产生了学科化的需求。按照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所设定的目标体系, 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体系日益紧迫。

在国外创新创业有他发展的历史, 部分院校成立了单独的学科体系, 也有部门院校设置了专业, 现已经处于成熟的阶段。在我国创新创业已逐步得到了教育领域的高度重视,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滞后。在创新创业学和创业教育现有的政策框架中, 部分院校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只开设了《创业基础》等课程, 或者通过以学科为单位鼓励部分学生通过组建团队, 参加各种创业大赛。这种推进的方式方法严重阻碍了创新创业学的研究和创业教育的深入推进, 没有学科体系的创新创业教育, 只能是不能进入教育的主流环节, 甚至走向边缘的课程教学。

目前, 部分院校通过相关的摸索和建设, 已具备了建立创新创业学科的条件和基础, 包括独立的教学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教学体系的修订与完善, 课程标准的撰写等。

学者王占仁教授从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新进展、创新创业教育专家队伍和学术团体、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创新创业教育快速向纵深发展4个方面全面总结了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化的发展, 并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化的发展已为创新创业学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体系建设

教学体系是教学过程的知识基本结构、框架、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结果评价组成的统一的整体。[2]包含课程顺序的安排、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和结果的评估与总结等一系列要素。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体系建设中, 应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1:1, 并依照渐进的方式逐步推进课程体系的建设。

(一) 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过程模型建设

因为创业教育的教学对象具有差异性, 尤其是专业的差异性和学校资源的差异性, 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教学体系, 形成适合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创业教育过程具体可以解构为创新创业素养的培养、知识体系的建立、创业实习实训方面实务能力的培养等, 其过程的各个阶段相互推进, 最终为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二)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

高职院校实现创新创业教学与学科专业教育的同步发展, 需要建立创新型人才相一致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通过通识性课程教学与交叉类学科建设, 方可确保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得益于当前各学科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进展和可操作性。

目前, 我国高职院校可以考虑论证并建设的通识类课程包括:《创业精神》、《创新方法》、《创业基础》、《创业实习与实训》、《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学科交叉类课程包括:《创业心理学》、《创业管理学》、《创业设计学》, 此外, 还应该开设“企业家论坛”或者“创业论坛”、创业沙龙等创新创业专栏, 将学科界限淡化, 重视学科之间的共融共通之处;要结合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特色, 创立呵护规律, 又独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1) 加强基础教育, 夯实专业基础。高等教育要求“博学”, 方可“笃行”, 要求学生不断开拓视野、夯实知识基础, 提升专业技能, 更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独立与完善。学生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 是其成为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 也是推动学生最终投身于创新创业研究和实践的前提。

(2) 将创业教育的理念融入各专业教育中。高职院校的理科学生可以着重于创新创业知识与创业技能的渗透, 文科学生可以偏向于创新创业思维的浸染, 因材施教, 合理变通, 将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渗透到教学实践、教学考核等每一个环节之中。

理论研究与创新创业实践需要并行开展, 因此, 高职院校需要建立起合适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四方面加强实践。

一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活动, 深入认识社会和企业, 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二是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校级、地市级、省级、国家级各种级别以及各个行业领域的创新创业大赛, 使学生在各种级别的赛事的训练中培养创业意识, 体验创业经历、培养团队精神, 从而切实提高专业创新创业能力。三是指导学生在实习实训基地中体验企业的运营与管理, 以及企业的文化, 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四是发挥校友的创新创业典型的示范作用, 在“企业家论坛”、“创业论坛”等活动中, 增加学生与企业家面对面互动的机会, 丰富学生创新创业知识与体验, 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与动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当前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目标, 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的实践, 需要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不断研究, 从目标体系、学科体系、内容体系以及实践体系各方面进行钻研和探索, 从而形成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确保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内涵式建设的顺利进行。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以培养学生的善于思考、勇于探索, 敢于承担风险, 挑战自我, 重实践, 重技能, 力求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教育体系, 其科学设计与有效实施是高校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本文结合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的要求, 着力高职院校从创业创新教育的目标体系、学科体系、教学设计体系等方面来探索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 教育研究, 2015, (5) :56-63.

[2] 万坚.回归教育本源、以生发展为本、索行教学之道——结构化学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大学化学, 2017, (4) :11-16.

[3] 陈佑宁.结构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广东化工, 2013, (15) :52-54.

上一篇: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育统计存在的问题分析与数据利用下一篇:新课改下初中英语课堂“主动学习”教学模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