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分析论文

2022-04-26

[摘要]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中常见概念,学界对其常识性的定义和事实理解的泛化,极易造成研究的困难和思想的混乱。需要认识我党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探索过程,厘清“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与相关概念的关系,进一步凝炼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丰富和践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升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分析论文 篇1:

以农村为本,增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新视角

摘    要: 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教育目标同农民认知水平存在差距、教育内容不尽满足农民现实需求、教育载体不符合农民日常信息接受的途径等问题,影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要以农村为本开展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尊重农村和农民的实际情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增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以农村为本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建设的关键期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过程中,农村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1]。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直接影响着农村小康社会的进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育人实践活动,对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增强实效性,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应有功效,实现预期目标的重要保证。

一、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足的原因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过程其实就是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目标和教育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2]。为此,找寻影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因,需要从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入手,并对教育环境、理念、方式、内容等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期找到影响实效性的原因。

1.教育目标同农民认知水平存在差距。党的思想、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科学性、指导性、概括性决定了需要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才能理解政治理论、看懂政策法规,才能有意识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其所要求的目标。然而农民群体组成比较多样化,各地农民的价值观、知识结构、经济状况各不相同,决定农民的整体素质不一,影响接受思想教育内容的能力,影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相对群体单一、教育文化程度高的大学生群体而言,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内在要求与农民的文化素质、认知水平不太相称。

2.教育内容不尽满足农民现实需求。追求经济富裕、了解农业动态、关注农村发展是农民日常比较关心的问题,也是农民的现实需求。然而,在对广西部分村庄的调查中发现,基层党组织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一方面对农民现实需求了解不足,另一方面教育内容设置过多地从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的目的进行设置。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没有很好把握住农民的脉搏,没有切实抓住农民的现实需求。

3.教育载体不符合农民日常信息接收的途径。当前农村地区开展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宣传时,一般以挂条幅、写板报、开展村民座谈会的形式进行,从实践情况看,效果不是很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普遍缺乏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农民喜闻乐见的传播载体,同时内容单一,缺乏感染力的教育内容,难以适应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多元化需求,导致一些农民对党的思想、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一知半解,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中国农耕文化基础深厚,农民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勤劳朴实、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等具有农耕文化符号的优秀品德能够被完好保留,归功于农村风俗习惯、民俗活动对优秀品德的传承、发扬。农村地区风俗习惯、民俗活动在农村地区信息传播中占有重要地位,需要合理借用这一传统优势,提高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同农民的亲和度。

二、以农村为本开展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基于中国农村现状的复杂性、农民群体成分的不一性、农民现实需求的多样性,在开展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时,需制定出农民看得懂、乐于接受并且满足现实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即以农村为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1.遵循“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依据。“实事求是”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对于“实事求是”的内涵,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3]“实事求是”思想指导我们在开展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时,要认识和掌握不同农村地区、不同农民的基本特点,发现存在于农村地区、农民之间的内在规律,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事实依据。以农村为本是“实事求是”的体现,是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要求。

2.是尊重农村、尊重农民的体现。农村地区是农民长久的生活环境,其决定了农民的生活习惯方式,保留了农耕文化的优良传统、风俗习惯。农民的价值观、优秀品德等,正是通过这些优良传统、风俗习惯发展、传承下来的。在开展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借助农村的传统资源,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开展工作,提高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同农民的亲和度。

农民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培养农民具有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新型农民,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农民文化素质的差异、认知水平的欠缺决定其很难直接理解并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求的目标。为此,应根据农民的文化素质、认知水平、现实需求的不同,采取针对性的工作方式,使受教育者正确理解并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求的目標。

3.可以提高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农村的地理状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民风民俗存在差异,同时,农民群体组成比较多样化,价值观、知识结构、经济状况各不相同,决定了农民的现实需求比较多样化。依据农民不同的现实需求,量身制定符合农民实际需要的工作方式、内容,做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从而增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农业现代化是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措施,是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推动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加关于农业现代化动态、农产品市场走势等相关内容,在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又可以普及农业现代化的知识,从而提高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增强实效性[4]。

三、增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增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需要处理好基层组织、农民、农村地区三者的关系。形成一套基层组织重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农民乐于接受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实现预期目标的工作机制。

1.加强基层组织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提升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正确的思想是一种生产力,能够推动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为增强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首先,基层组织需要认识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识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关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推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助力精准扶贫战略实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次,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综合工程,必须与农村其他各项工作相结合。一是要把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同其他各项工作一视同仁,共同纳入政绩考核体系,从工作机制上强化基层组织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二是要把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同农村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思想政治教育打开农村市场经济之门,在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2.加强队伍建设,助力农民素质提高,增强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基于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的现状,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工作队伍,帮助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可以增强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认知。

在队伍组建上,以乡镇党委领导为主,村党委班子作为主要成员。同时,乡镇涉农单位,如水利站、农机站、农技站等需协助开展工作,提高农民生产生活的能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遇到的困难。村委、涉农单位负责人要定期向乡镇党委领导汇报,总结前期工作,为更好地开展下一步工作提供借鉴。

在队伍培训上,首先,提升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应积极学习、深刻认识并理解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价值。只有自己认可,言传身教才能够起到应有的效果。其次,培养工作人员解决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工作开展,主要是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认识,摒弃小农思想、打开经济思路,激励农民自主创业,提供给农民多种发展机会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另外,培养工作人员自主学习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是随着政治形势、社会发展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需要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自主学习能力,顺应社会发展。只有整个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素质过硬,切实起到带头作用,才能增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3.以农民现实需求为出发点,增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农民的亲和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要被教育者接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并以此规范自身的行为。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是矛盾的双方,农民多样化的需求決定了教育者需要将教育内容同农民的现实需求相结合,增加农民对教育内容的认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了解农民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使农民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农民解决好这一问题,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就找准了切入点,就能真正取得实效[5]。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与农村生产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在发展农村经济上,首先,增加关于经济方面的教育内容,开阔农民视野,引导小农思想向农业现代化观念转变。其次,加大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力度,改变传统务农的生产方式,使农业生产向着规模化,机械化,绿色化方向迈进,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另外,增强农民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使得农业产品更好地市场化,从而丰富和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真正增加农民收入。农民素质得到提高,农民收入得到增加,让农民切身感受到实惠,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才发挥应有的功效。

4.充分挖掘农民喜闻乐见的信息传播方式,提高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通畅性。在农村的发展演变史上,农村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等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维系着农民的日常精神需求。可以合理借用这一传统优势,增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同农民的亲和度[6]。首先,借助农村传统节日、民俗活动这一契机,把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农村传统节日、民俗活动之中。不仅使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更接地气,而且赋予农村传统节日、民俗活动以时代特色。其次,创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网络载体。借助当前网络资源,构建各类“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等网络传媒载体的阵地,创建微博、微信等与农民平等交流的信息平台。充分利用传统载体跟现代网络载体的合力优势,占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舆论的制高点,形成关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韩俊.全面推进农村的关键领域改革——深度解读《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D].中国乡村发现,2016.2.

[2]严春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3.10.

[3]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6.

[4]马奇柯.增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N].人民日报,2007-8-27.

[5]黄庆.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及对策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6.

[6]龙海平.“歌圩文化”:壮族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4(2).

基金项目:2015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中国梦视野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探析——以恭城瑶族自治县红岩新村为例”(项目编号:YJCXS201572)阶段性成果。

作者:李可世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分析论文 篇2:

关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概念的思辨

[摘要]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中常见概念,学界对其常识性的定义和事实理解的泛化,极易造成研究的困难和思想的混乱。需要认识我党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探索过程,厘清“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与相关概念的关系,进一步凝炼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丰富和践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升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关键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概念

[作者简介]龙海平,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广西桂林541004

[文献标识码]A [

当前,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中,研究者与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基础理论研究中概念不一致的问题,对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与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等概念没有明确的区分。概念的不清反映了基础理论研究的薄弱,也会影响实际工作的效果。因此,开展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有必要对相关概念进行科学的界定和简要的辨析。

一、我党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概念的使用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在农村工作的生命线,对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有着保驾护航的作用。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农民问题是通过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落实的。

(一)新中国成立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处于初创和形成时期

农民问题是革命成败的关键,但农民的政治意识很弱,党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武装农民,启发农民的阶级觉悟,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农民引导到民主革命中来,掀起农村大革命的高潮,初步形成了党在农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依靠贫农、团结中农的阶级路线。1927年毛泽东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热情赞扬了当时党在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他称赞道,开一万个法政学校,能不能在这样短的时间内普及政治教育于穷乡僻壤的男女老少,像现在农会所做的政治教育一样呢?他明确提出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的思想。

(二)20世纪50年代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黄金年代”。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最具成效的年代

这一时期党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一个突出特点是:实事求是,针对性强,把社会主义教育作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提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的重要论断。他说,对于农民,我们应该长期地耐心地教育他们,帮助他们摆脱背上的包袱,同自己的缺点错误作斗争,使他们能够大踏步地前进。1955年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按语中第一次提出了“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英明论断。特别是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中第一次使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概念,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正确方针和主要方法,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1961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指示》指出,不断地用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农民,不断地提高农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和爱国热情,这应当是我们一项经常工作。

(三)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经济形态、社会结构、思想意识等发生了很大变化。党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处于发展的新时期

这一时期以邓小平理论为根本指导方针,引导人们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探索新形势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新途径和新方法,努力提高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效果。邓小平强调指出,我们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切实认真做好,不能放松。江泽民也曾明确指出,我们党正确处理同农民的关系,始终把广大农民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靠的是什么?就是靠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还靠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他进一步指出,越是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重视和加强对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农村的阵地,社会主义思想和优良的社会风尚不去占领,落后的错误思想和消极不良的社会风气就必然会去占领。1995年11月,江泽民亲自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读本》撰写了序言,深刻阐述了新时期加强农民教育的重要性。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四)新的世纪。特别是自“三农”问题作为一个整体问题提出以来,面对农村的新情况和农民的新变化。我党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越来越关注

围绕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村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新探索。胡锦涛强调,要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增强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深入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农民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一大批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中常见的概念,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但在实际工作中,常常被人们当作同一概念使用。其实,它们之间的确存在着差别,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应当将它们加以区分。

(一)“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与“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之辨析

1.差异性。首先,两者的概念不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可以说是从“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中引申出来的。目前学界对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尚不明确,已有的参考文献中主要有两种表述:一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即党在农村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对象是农村居民,主体是农民。二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以保证党在农村政治任务的完成和奋斗目标的实现为宗旨,以解

决人的思想问题和普遍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为任务,以宣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为内容,以充分发挥人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为目的,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的思想教育工作和思想转化工作。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的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和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的叠加、融合。它是指在农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倡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广大农民的思想觉悟和政治水平不断提高的各项工作。主要包括思想、宣传、组织、纪检、统战工作,也包含围绕发展经济所做的思想政治工作。其次,两者的工作范围不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同时使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两种提法,但二者的内涵和外延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外延比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更为广泛,它除了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外,还包括领导管理体制的建立、队伍的组织与培训、理论的研究探讨、工作方法的研究、经验的总结推广等多方面的实践活动。尽管其中也不乏教育的意义,但终究不能简单称之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则要狭小一些,它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的或基本的内容,是受政治制约的思想教育,是侧重于思想理论方面的政治教育。一般而言,在实际工作中,农村多使用“思想政治工作”这一用语,如果研究的是农民群体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一般应使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而不能使用诸如“农村德育”这样的概念。基于此,我们在开展理论研究时就必须注意正确使用。

2.同一性。首先,两者的教育内容基本一致。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既然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二者的教育内容就有重叠部分,主要包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以提升农民素质为目标的素质教育等。其次,两者的指导思想与目标的同一性。党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或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都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都要做好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宣传和教育工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村社会中的各种思潮,为农村的经济建设服务;都是为了培育和造就懂技术、会经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最后,两者的教育途径与方式的同一性。党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或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都要坚持以民为本,贴近实际、贴近农村、贴近农民,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党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也有很多共通性。

(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比较

1.从外延来分析,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应包括农民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内容。其中思想教育是先导,政治教育是核心,道德教育是基础。道德教育是一种规范性教育,政治教育是方向性教育,思想教育是认知性教育,它们各自应遵循的原则、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有所不同。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包括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两个方面。农民思想道德教育要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2.从教育性质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与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的教育性质不同,必须同时加强,充分发挥它们的教育作用。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是人的素质教育,属于国民素质教育,要解决的是如何做一个有良好品质、道德高尚的人,如何对待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态度问题;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理想信念教育,属于国家意识形态教育,要解决的是农民的思想政治意识问题。由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广大农民群众,可以说,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就是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3.从教育内容看,思想教育主要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教育;政治教育主要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等;道德教育主要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

(三)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农村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社会主义的公民教育是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与充实,也是我国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还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向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内容上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着眼于启发农民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其社会责任感;而公民意识的核心内容正是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相适应的责任感,包括对国家、家庭和他人负有的责任。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感教育不仅在内容上与公民的责任感教育相一致,在要求上也是公民责任意识于不同社会角色的具体体现。从教育内涵看,公民教育涵盖了公民的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等多方面的素质教育,解决的是个体公民的全面素质和全体公民的整体素质问题。而我们通常强调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面对的是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问题,解决的是农民的思想政治意识问题。从目的上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这本身就是根据宪法对公民教育的要求确定的。

农村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除课堂教学以外的其他教育形式,如党团组织活动、形势政策教育、宣传鼓动工作、乡风民俗活动、农村社团活动、经验交流活动、节日教育活动等教育形式和途径。它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对农民政治素质的提高和良好品德的养成具有其他教育方式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农村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乡村两级党团组织的领导、行政部门管理人员、村民小组长及农村其他社会组织等专职政工干部等基层干部为主,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从农民的认知发展规律出发,及时发现和解决农民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不同农民的思想实际,组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

三、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与外延新拓展

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国内外形势复杂化、农民思想多元化、教育人员素质层次化、内容陈旧化、方式简单化等新情况和新问题,令思想政治教育在面对低效性指责面前表现软弱和近乎失语。这就需要我们坚持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外延与内涵发展的统一,提升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这既是时代的诉求,也是顺应广大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新需求。

(一)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界定为“需要论”

基于我党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使用及其与相关概念的辨析可以看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

内涵界定为“施加论”、“转化论”和“内化论”。施加论这种界定是典型的社会本位价值取向,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解成外在性的“施加”,忽视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转化”论观点(或强或弱,强则日灌输,弱则日引导、训导)即外在的东西转化为内在的东西。显然,在强调“施加”的同时,有意突出“转化”的思维,尽管“转化论”仍然没有摆脱“施加论”的影响,但毕竟注意到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毫无疑问具有进步意义。内化论就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由注重外在施加向内在认可、接受的转变,肯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但仍然主张教育者对受教育的内化,缺乏教育个体自身的自主建构。在对“施加论”、“转化论”和“内化论”的思想政治教育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我国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可界定为“需要论”。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根据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以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为指导,在适应与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个体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塑造人、教育人、引导人、提高人的实践活动。这一界定摒弃了外在施加性和被动接受性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强调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发展和个体德性提升的内在性需要。

(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发展

当前,农民的思想不断地经受着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也经受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封建意识形态残余,还包括大众文化、宗教文化、迷信等影响。需要发挥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调节功能,给农民提供强大的精神导航和支撑。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有效防御封建迷信、伪科学的传播蔓延和侵蚀;就是要培育和提升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公共道德意识,有效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在农村的滋长”“。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功能,就是促进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实践证明,思想政治工作如果游离于经济建设之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经济发展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以及由金融危机导致大批农民工失业的新形势下,经济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如同车之两辙,缺一不可,不可分割。它们之间的协调、共生发展将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驱动力。同时,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可以提升农村文化的“软实力”。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传承思想文化,传授思想政治价值,传播思想理论知识,传递思想道德信息;能够激发农民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有效提升农民的创造力,为农村的发展提供持久而强劲的动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农村治理的基本手段和新型农民人格塑造的基本方式,能够把人民内部矛盾协调到可控水平,防止矛盾的转化,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能够形成和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平衡机制,增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外延新拓展

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时空范围不断扩大。从宏观领域发展来说,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眼于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着眼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村精神文化建设,为农村的经济建设服务。向微观领域的发展,就是改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创新和拓展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健全和完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着力解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缺乏自我更新的能力与农民群众发生的新变化之间的矛盾,着眼于建立健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转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评估机制等,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深入发展奠定基础。向未来领域的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掌握预测预防的理论与方法,并结合风险或危机的具体情况进行运用与研究,及时在群众中开展警示、引导,争取工作主动。当风险与危机不可避免发生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动员和组织群众,充分利用有利条件,主动积极应对,不断提高抗击、转化风险与危机的勇气与能力,体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超前性和预防性。

[责任编辑:胡彩芬]

作者:龙海平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分析论文 篇3:

改善民生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跨越式发展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董的社会建设。改善民生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是改善民生的生命线和精神支撑。金融危机背景下返乡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改善民生为着力点,不断丰富农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食粮。加快民生改善,推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必须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跨越式发展,大力促进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或自主创业、推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全面发展,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的发展,加强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和话语建构。

关键词:改善民生;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返乡农民工;话语创新

关注民生问题、改善民生问题始终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改善民生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使命。改善民生是思想政治教育跨越发展的基础。只有加快民生改善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改善民生也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以及由金融危机导致大批农民工失业的农村大背景下,改善民生与思想政治教育如同车之两辙,缺一不可,不可分割。它们之间的协调、共生发展将给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强大的驱动力。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返乡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返乡农民工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群体,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返乡农民工的数量不断增加,致使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负荷度不断加强,甚至有的农村不堪负重,从而使得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1 返乡农民工现状扫描

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对国内的冲击日益加深,导致大批中小型企业被迫倒闭或转引,大批农民工失去工作岗位,从而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即“返乡农民工群体”。据有关数据显示:“在全球金融危机重压下,今年(2008年)中国已有67万家小企业被迫关门,约有670万的“就业岗位蒸发”,使失业人数远高于官方统计的830万”,其中农民工占了非常大的比例。然而,这个数据仍然不断在上升,农民工失业人数不断增加。2009年2月2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村问题专家陈锡文在发布会上表示:据目前的统计,全国离开本乡镇外出就业的农民工的总量大概是13亿人,大约有15.3%的农民工因全球金融危机而失去了工作,或者没找到工作。据此推算,全国大约有2000万农民工失去工作,或者还没有找到工作就返乡了。2000多万农民工返乡,是一个极为膨大的、零散的社会弱势群体,将极大地增加农村的承载负担,农村的和谐稳定将面临新的挑战,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任务也就异常艰巨。

2 返乡农民工给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挑战

一般而言,失业农民工的流向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继续呆在城市寻找工作;二是返乡创业;三是返乡后既没有能力创业也没有土地耕种,成为“流民”,而2000多万返乡农民工基本上属于后两种情况。返乡农民工具有流动快、聚集密度高、情绪变动大、返贫率高、心理冲击大等特征,从而增加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负荷和困难,使得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例如,如何确保返乡农民工的思想不受到境外宗教以及各种颠覆势力思潮的蛊惑?如何保持返乡农民工的精神状况、情绪、心理稳定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加强返乡农民工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也就极为迫切。因此,稳定2000多万返乡农民工将关系到农村社会稳定的大局。要稳定这个大局最根本上来说一是要改善民生,二是要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说,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改善民生不仅仅是个纯粹的民生问题,而且还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二、改善民生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最根本上是由经济来决定的。

1 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是发动人民群众取得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

在革命战争年代,关注民生问题,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直接关系到整个革命的成败。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指出,“我们要胜利,一定还要做很多的工作。领导农民的土地斗争,分土地给农民;提高农民的劳动热情,增加农业生产;保障工人的利益;建立合作社;发展对外贸易;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Ⅲ高度关注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全心全意为老百姓谋福利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护,才能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思想政治教育在动员、宣传广大人民群众参加革命中发挥特殊的作用,而改善民生是革命战争时期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是我们党能够在艰苦的环境在农村生根发芽的“金规则”。毛泽东指出,“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吗?那么,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我们是这样做了么,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解决群众的生存、生活问题,才能赢得民心,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才能得到群众的全力支持,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才有保证,出实效,革命才有强大的后盾。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根本上来说是我们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民生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始终成为改善民生的领导力量。简言之,中国的革命战争实质上是农民战争,农民革命源于对民生的诉求,我们党能够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取得革命胜利的核心在于始终改善、维护和发展民生。

2 改善民生问题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同样以改善民生问题为基础。邓小平提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物质文明是基础,是第一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

断提高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据有关数据显实,自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3587元;从1978年到2005年,我国农村人均居住面积从8.1平方米提高到29.7平方米”。而与之相伴的是农村文化有了新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有了新的突破,农村文化产业崭露头脚,城乡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都市文化、乡村文化的交流互动、冲突融合的态势基本形成。事实证明,改革开放以来,民生不断改善,农村精神文化需求也不断增加,党的政策、方针、策略很快得到贯彻落实,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快速发展。

3 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要义。是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基础

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奋斗目标。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要务。生产发展才能改善民生,改善民生才能生活宽裕,生活宽裕才能发展乡风文明。自国家实行农业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实行“两免一补贴”以来,农民负担大大减轻,农民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农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传媒载体、活动载体、管理载体等发展迅猛。在国家政策的帮助下,电视电话村村通取得重大进展,县、乡、村文化网络资源一体化建设,乡村文化室得到重新组建和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乡村文化需求不断增加,乡村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电视、电话、报纸、网络日益成为广大农民生产、生活、娱乐的重要载体,也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载体。在广大农村,乡村民俗活动枝开茂盛、蓬勃发展,干群关系日益融洽,人民内部矛盾不断得到妥善解决,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迎来了又一个发展的新高潮。

三、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是改善民生的精神支撑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经济越发展就越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改善民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推进改善民生问题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为改善民生问题提供强调的精神动力。

1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是处理广大农民内部矛盾的利剑。是改善民生的助推器

社会转型时期,大批返乡农民工导致广大农村发生深刻的变化,各种矛盾不断凸显,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改善民生的阻滞力。农村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局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各种收入分配方式没有很好地协调一致,农民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与社会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没有很好处理等,导致农村一系列的思想问题。这些问题靠强制的行政命令是不行的,需要发挥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作用、导航作用、说服教育作用。毛泽东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通过民主讨论、说服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礼,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等手段化解农民之间的各种矛盾、化解农民与党员干部的矛盾、化解农民发展同环境、资源之间的不和谐因素等。并在推进村民自治、发展基层民主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等发挥重要作用。而这些矛盾的化解和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是改善民生的助推器,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的助推器。因此,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是正确处理农民内部矛盾的一把利剑,是改善民生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量,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够忽略或轻视。

2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为改善民生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民生问题不仅仅是个物质改善的问题,还包括由物质改善衍生出来的一系列的非物质性问题。如农民生活的幸福指数、满足感,获取物质享受的意识、理念,家庭和谐、邻里和谐、心灵和谐等指标。在追逐财富方面,在追逐财富的过程中一些农民的致富理念出现多样性,甚至是错误的。如“六合彩”在农村的泛滥在很大程度上是抓住了一些农民追逐财富的心态。笔者调查发现,在一些乡村,尤其是一些比较落后的乡村,“六合彩”似乎成为一种“公开”的“致富之路”。许多村民都希望能在短时间内实现暴富,结果导致倾家荡产;在信仰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说,有的农村日益进入健康信仰的黄昏。许多返乡农民工的信仰缺失、迷失、困惑、真空等,给封建迷信、宗族崇拜、邪恶信仰以及境外颠覆势力的思想钻得空间,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传统乡村道德失范、家庭美德缺失、心灵丑化等现象都需要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去匡正、驱邪、扶正、充实广大农民的精神生活,否则改善民生将无法长期健康有序进行,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遭到破坏。改善民生很重要的是靠农民的观念改变,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很好的发挥规导功能,给农民提供强大的精神导航和支撑。

随着农村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农民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快速增加,迫切需要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快速发展。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快速发展反过来促进民生健康有序的改善。加快民生改善,推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定返乡农民工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加快民生改善推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加快民生改善,推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必须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跨越式发展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就是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落实国家“三农”政策,加大支农惠农的力度,多予、少取、放活。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推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传媒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等方面的跨越式发展。加快农村网络建设,推进农业科技信息化发展,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加工、销售网络信息跟踪和市场一体化建设。使农民可以在网络上及时了解耕种信息、市场需求、国家的农业政策等,从而推进农业生产的有计划、有规范、有程序、有销路,带动农民的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上,农村网络建设要开辟农村红色网站,大力宣传农村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事迹、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情感、历史上的爱国英雄、劳动模范等;大力发展符合农民的网络娱乐活动,逐渐使网络成为广大农民生产、生活、娱乐、消费、学习的重要载体,成为了解历史、了解世界、了解国家政策的窗口。加快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传媒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的跨越式发展,大力推进电视、电话村村通工程,改造传统农村传媒载体,推进农村传统文化载体、活动载体的现代性变革。

2 积极促进就业,推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全面发展

就业是民生之本。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进步,现代化农业生产使农村由“隐『生失业”向“显性失业”的趋势日益明显,解决农村就业难的问题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发展的大局。必须“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培训。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加大农村教育的力度,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加大农村人力资源的开放力度,培育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培育新型农民。在体制机制上积极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大农村职业培训的力度,重点加强返乡农民工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城市伦理等培训。培养返乡农民工养成城市的道德水平和行为规范,减少城乡之间的“道德惰距”、“文化惰距”,并逐渐转变就业理念,倡导和鼓励返乡农民工返乡创业。此外,要着力加强返乡农民工的心理疏导,对返乡农民工群体的再就业、自主创业进行心理上的“问诊”。加强对返乡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帮助返乡农民工解决因失业而返贫、致贫等实际问题。

3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的发展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推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反之亦然。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最核心的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这也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亟待解决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就是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探索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贫困救济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农民工的福利、医疗、保险机制建设等。使广大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给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和谐的生态环境。

4 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和话语建构

民生的改善需要党的领导,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创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内涵,要从农村革命时期的阶级斗争、土改革命、文化大革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解放出来,要继承和发扬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新型农民建设内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等一系列的具有鲜明时代性的内容,要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创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就是要发挥农村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导作用,推进传统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代性转换,农村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些是过时的要坚决摒弃,有些是具有生命力的但话语体系过于陈旧,必须要不断创新话语体系,推进农村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现代性转换。

推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的现代性转换必须把握两个维度,一是对农村传统过时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进行解构和重构。二是对抽象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话语转换。对农村传统过时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解构和重构就是要不断摒弃农村长期积淀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如土改、批斗、革命、地主、富农、贫农、资产阶级分子、割资本主义尾巴等,这样传统的话语应该被终结,取而代之的是构建文明乡村、生态乡村、和谐乡村、和谐家庭、邻里团结等新时代的话语。要建构一些符合时代特征、体现党的时代精神和时代步伐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加强“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针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把党的重要会议精神、党章的修改精神、重大战略思想等比较抽象的文本话语进行诠释和转换,转换成老百姓喜闻乐见、容易接受话语。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更加要体现民族性、地方性等特征。针对返乡农民工群体的话语形式和话语内容,在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在中有必要创新话语形式,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返乡农民工群体的话语能够进行良性沟通。

参考文献

[1][9][1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7,38,39,

[2]中国经济周刊[DB/OL],http://business.sohu.com/20090105/n261565889,shtm,

[3]中农办:春节前2000万农民工失业返乡[DB/OL],http://money.163.com/09/0202/10/5152AQQA00252G50.html,

[4][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7-138,137-138,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8,

[7]人民日报理论部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重大问题解析[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173,

[8]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9,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

作者:邱仁富

上一篇:高校音乐专业钢琴教学论文下一篇:历史人物原则评价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