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农村经济论文

2022-04-21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逐渐朝着规模化与机械化的方向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农产品生产销售同质化严重,给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阻碍,在这一背景下,发展特色农业就显得非常重要。文章就特色农业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竞争优势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思考,并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与措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特色农业农村经济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特色农业农村经济论文 篇1:

特色农业推动农村经济快速持续发展

为应对新机遇、新挑战,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高现代化水平,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于2010年初颁发了针对农业的“6号文件”《关于开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的意见》。在此背景下,一个以香榧种植为主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园在兰溪开建。这不仅是全国最大的香榧产业园,也是浙江省第一个以农业生态园的方式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项目。

香榧属于红豆科植被,属第三纪孑遗植物,简称榧或榧子,古称皮子、赤果、玉山果等。它集果用、油用、药用、材用、观赏等几大功能于一身,综合利用价值极高。

该项目浙江喜燕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燕明介绍,由于香榧是雌雄异株植物,生性娇贵,种植和培育成本极高,所以资源严重短缺。就目前而言,整个浙江省一年榧果的产量仅为1200吨,因其主产区在浙江,所以,这个量也可以看做是全国的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大量的需求和超低的产出使市场供需矛盾日渐突出,榧果的价格也一路攀升。笔者在杭州萧山机场一商业场所看到,500克包装的榧果零售价要卖到300多元。

有资料显示,早在唐代,浙江香榧就已闻名遐迩。唐朝宰相李德裕诗言“木之奇者,嵇山之海棠榧桧”。即使在今天,浙江嵊州一带还流传着“养一个儿子不如种两颗香榧”、“家有香榧,老来不愁”的说辞。周燕明说,嵊州有人家祖上流传下来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香榧树,每年仅生果一棵树的收入就高达2—3万元,有3—4颗大树的人家仅此一项年收入就高达十余万元。所以,香榧树是当地名副其实的“摇钱树”。

浙江喜燕生态农业园的香榧种植地基位于兰溪市梅江镇境内,距兰溪市区36公里,距金华市40公里,杭金衢高速及47省道近在咫尺。这个位置既远离了都市的喧嚣和现代工业带来的污染,又具有恰到好处的物流优势。区内风景秀丽,光照雨水充足,是植物生长的天堂。

周燕明介绍,整个项目计划总投资8000余万元,直接受益三个村庄的村民,项目建成后,大大地改善了区域农业生态环境。不仅能显著提高园区的经济效益,促进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而且带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形成一二三产联动的局面,对于完善产业链条和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意义重大。

周燕明说,整个园区的规划集种植养殖于一体,以种促养,以养带种,相辅相成。4000余亩的香榧种植正常年份可年产香榧120万公斤,产值达7000余万元;68亩的畜禽养殖基地可年产家猪、野猪、肉牛等300头,家禽、珍禽1.5万羽,可实现年产值96万元;110亩的香榧苗育苗基地可年产种苗15万株,可实现产值300万元。除此之外,340亩的美国山核桃种植示范园、265亩的森林蔬菜示范园、81亩的设施栽培蔬菜园以及百果园、香妃湖等景观示范园和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等系列项目,在实现顺利投产后合计实现年产值将逾越6600万元,而由此带动的旅游收入也数目庞大。

从整个项目的规划和发展前景看,该项目的建成投产,对于提高村民的收入、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促进新农村的建设效果明显。多门类的产出,既满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又丰富了市场。同时,项目的建设维护有效地提高了堤塘及农村水利设施的使用寿命,也大大改善了农村地区预防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通过对环境的美化,对污染的治理、对道路的硬化等方式,直接提高了村民的生活幸福指数,有利于民众的身心健康和精神文明建设。

园区建成后,可直接带动梅江及周边乡镇和县市的农业主导产业发展,通过示范推广和技术培训,使园区经济对周边农村地区的辐射作用和农业产业的引导作用得到提升。标准的管理流程和规范的操作程序,对建设周边区域农副产品安全体系的建设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它的建设,有利于探索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有利于吸引工商资本改造传统农业。加快它的发展,对于“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深远意义。■

作者:郑娜

特色农业农村经济论文 篇2:

特色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竞争优势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逐渐朝着规模化与机械化的方向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农产品生产销售同质化严重,给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阻碍,在这一背景下,发展特色农业就显得非常重要。文章就特色农业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竞争优势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思考,并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与措施。

关键词:特色农业;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竞争优势

一、农村发展特色农业的重要性

(一)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有利于巩固我国农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的饱和与人民消费结构的变化,食物消费呈现出不断升级的趋势。人民对与农产品的种类、质量有着更高的以及多样的需求。这样,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加工与销售,这样不但能够满足人们的上述需求,而且也能够满足国内的农产品销售需求,同时也能够顾及到国外消费者的偏好与需求,这对于深耕国内市场与开发国外市场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有利于推进我国农业竞争模式的转变

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迅速,农产品市场出现了供给过剩的现象,由于经营品种较为单一,不同地区的农产品经营上普遍存在着产品同质化的现象,使得市场仍然处于低级的价格竞争阶段。但是,通过发展农业特色经济,能够使传统的农业价格竞争模式转变为非价格因素的竞争,这对于促进农产品生产者发掘农业特色、增加经济收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业生产收益

由于特色农业能够有效的避开低级的价格竞争,能够使农产品的生产者、加工者与经营者三方共同拥有具有差异的竞争优势,不但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也能够更全面、更好的为消费者提供产品与服务。同时,也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四)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有利于形成我国农产品品牌,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

众所周知,品牌具有较强的雷击效应,它不仅直接体现出特定产品的信誉与质量,也富含更多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来看,消费者对于品牌的偏好性、忠诚性能够在无形之中形成一种不可替代性。而特色农业正是具备了上述特点。所以,发展特色农业将能够形成我国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

二、我国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竞争优势分析

以山东省为例,山东作为全国特色农业发展的先进代表,近年来已经基本创设出了一条具有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与产业化经营的特色农业发展路径。山东各区均开发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全国优势特色农业产品,并朝向规模化、产业化趋势不断发展。此外,在加快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山东积极推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目的在于确保产品的质量与特色。下面,本文以蓝莓与苹果两个特色产业为例对其竞争优势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蓝莓产业

1. 深加工提升附加值

近年来,山东一方面不断扩大蓝莓生产的规模,另一方面也不断引入龙头企业,对其进行深加工。例如山东威海、烟台等城市不断扩大蓝莓的种植面积,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但提升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实现了山东蓝莓产业的转型升级。以胶南蓝莓为例,它是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业化程度最高的蓝莓产区,但由于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带来了销售危机,以种植蓝莓为生的农民更是陷入了经济困境。但胶南通过深化蓝莓加工格局,开发了诸如一大批蓝莓果酱、蓝莓饼干、蓝莓饮料等产品,不仅有效避免了供给过剩而带来了价格下跌的风险,同时提高了蓝莓产品附加值。

2. 蓝莓采摘旅游

自2010年以来,山东半岛依托蓝莓生产基地,推出了一系列集蓝莓旅游、休闲、采摘于一体的自助旅游项目,吸引了国内外一大批游客,给当地政府与当地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也进一步打响了胶南蓝莓的知名度。

(二)苹果产业

1. 互联网思维发展品牌

去年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中提到了“互联网+”的概念,山东紧紧的把握住了这一契机并将互联网思维引入到农产品产业链当中。例如,联想集团跨界进入山东苹果产业,为产业的革新注入了互联网思维。具体为:通过与农业合作社与家庭农场的合作,联想统一提供农机局、种子及农资等,农民则开展规范化的生产运作,最终进行生产的集中化处理。在这一规模、规范的生产下,山东苹果品牌得以强化。

2. 营销渠道升级换代

山东苹果在发展过程当中,充分借助了电子商务平台的力量,并利用自己品牌与规模化生产优势,树立起了有机苹果的品牌形象。例如红富士苹果与淘宝的合作,为山东苹果销售渠道更新换代提供了有力支撑,尤其是近年来开启的一系列网络营销活动,更是让山东苹果走入了千家万户。

三、提升特色农业竞争优势的有效对策

(一)优化生产体系,发展特色农业生产组织

目前我国特色农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资源的优势上,而要想提升特色农业的竞争力就必须要延长农业生产链。比如:可以开发与之配套的特色农产品加工、服务及生物产业。具体来讲可以发展以下三类企业:

1. 特色农产品加工型企业

特色农产品加工型企业重点在于支持这些特色农业积极引进先进的设备、技术与工艺,不断开展技术研发工作,确保农产品及产业结构实现升级。

2. 特色农业服务型企业

例如成立植保公司、营销公司与代耕公司等特色农业服务性企业,实现特色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生产。

3 .特色农业高科技企业

特色农业高科技企业的要重点解决它在特色农业方面的税收优惠、风险投资及信贷担保问题,确保特色农业的发展有足够的政策支持与优惠。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加强特色农产品种植、农机具生产、水产品养殖及禽畜养殖等多个行业培育特色农业合作社,政府通过财政资金的扶持合作社、通过信贷资金支持合作社,切实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及特色农业融资渠道,为特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创设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政府加强引导,扩大农业服务公司规模

以山东省为例,省内农村中的农业公司虽然数量较多,但公司规模并不大。而山东省GDP中农业占比较重,政府也一再强调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所以,现实与这一导向并不相符。因此,扩大省内农业公司的规模与范围迫在眉睫。同时,特色农业公司本身就具有盈利的能力,而且从政府管理的角度上来看,扩大特色农业公司的规模也并不会产生太大的风险。也正因如此,山东省应重点扶持和促进具有资质的特色农业公司的发展,从而以点带面全面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运用高新技术,改善传统农业生产条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新科学技术的利用能够有效提升特色农业的综合竞争力。需要注意的是,生产领域内不但要应用高新技术,在农产品的流通领域也要重视技术的力量。在生产领域利用上,可以通过研究和生产具有现代基因技术与生物技术的特殊功能基因的农作物及禽畜品种,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此类品种将大幅提升产量与质量,这对于实现农民增收、提升特色农业的竞争力非常关键。而在流通领域的应用上,主要可以通过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利用来改善特色农业的时空条件。农民通过网络技术与信息服务可以克服农业本身在信息获取与使用中存在的阻碍,对于有条件的农村地区还可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及遥感技术来实现特色农业的生产环境、生物灾害及自然条件的监测管理,从而实现特色农业生产的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特色农业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但需提到的是,特色农业的发展必须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并从区域优势、资源优势、市场需求、政策导向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同时,通过不断优化农业管理组织体系、政府政策支持与融资环境来生产具有特色的农产品,从而提升我国农业发展的规模与质量。另外,还应该注重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为农民创设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切实提升农民收入,从而让特色农业成为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王世泉.浅谈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1(02).

[2]安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筹集问题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1(26).

[3]向知燕.初探林业产业化制约因素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1(21).

[4]王永超.彭阳县农业机械化推广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04).

(作者单位:青岛市黄岛区张家楼镇财政所)

作者:刘萍

特色农业农村经济论文 篇3:

特色农业发展的内涵、演变与评价研究综述

摘要:特色农业是全球消费需求多元化与农业市场高度细分背景下,建立在区域资源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优势农业、高效农业和品牌农业。发展特色农业是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本文概述了特色农业的研究历程、概念、内涵和理论基础,并且从特色农业发展模式、机制与战略、产业化与竞争力、评价与预警、选择与区域布局以及信息化6个方面梳理了特色农业相关研究成果。

关键词:特色农业;模式;竞争力;布局;信息化

随着全球农业生产专业化、特色化与规模化浪潮的到来,特色农业区域化发展已然上升到国家新一轮农业革命的战略性地位和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特色农业是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下孕育而成的。根据区域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是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农业“接二连三”全产业链模式,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有效方法。特色农业以其生产效率高、产业融合强、区域特色优、经济效益好等优势成为各地农业经济发展的热点。

1特色农业概念、内涵与理论基础

1.1特色农业的研究历程、概念及内涵

1.1.1特色农业研究的兴起与发展特色农业的研究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的发达国家,“特色农业”的提法国外更多使用的是带有产业属性特色的“有机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可持续农业”、“多功能农业”、“都市农业”等,而以“特色农业”为对象的整体研究不多。国内对特色农业的探索和实践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从微观尺度来看,特色农业研究主要以区域性农业的特色研究为主,如王杨泽等对汕头特区农业特色的研究,郭春良对闽南三角洲地区南亚热带特色的农业生产研究,陈清寿对具有福建特色的农牧业生产布局和结构的研究。从宏观尺度来看,特色农业站在国家层面的高度,多围绕“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进行研究。

对特色农业的系统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特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逐渐形成,在诸多区域都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也取得了许多实际成果,如:方志权提出上海发展“高优高”农业要朝着有地方特色、高效益、优质、精深加工、高科技含量、外地难以代替的方向发展,在质量、时间、科技、加工等方面取胜,占领市场,形成集团,形成独特的优势。韩树总结了河北蔚县形成的以6条“龙形”产业链为特色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刘学东等探索了辽东山区微型小流域特产资源的经营与开发。此阶段研究主要停留在特色农业案例及其现状、路径、模式等定性描述,缺乏定量研究和技术支撑方面的探索。

21世纪以来特色农业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特色农业理论内涵、研究视角、研究区域、研究方法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特色农业的发展研究与诸多社会经济问题有机融合,为区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借鉴,并且开始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關注。早在2003年福建省就提出了发展3个特色农业产业带、4个主导农业产业、9个重点特色农产品的“三、四、九”现代农业发展战略。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明确指出鼓励各地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建设农产品产业带,第一次从国家战略意义上提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此后,国家农业部相继制定并颁布《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年)》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3-2020年)》。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科研项目的推动下,特色农业研究朝着多元化、纵深化发展。

1.1.2特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

“特色农业”的概念,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界定。典型的界定主要有:2002年农业部印发的《关于加快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意见》指出,特色农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的农业产业。谢莉研究认为,特色农业是一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区域比较优势突出的特定区域,采用特有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形式,生产、加工出具有特殊品质、功能或性能,且具有特殊市场竞争优势的农产品的产业。特色农业最突出的特点是其生产区域性、产品名贵性、品牌的独特性和市场价格的优势性。邹冬生将特色农业归属于一种可持续发展农业,其生产基础是充分发掘当地特色资源,尊重并且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对资源做到合理开发,有序利用,从而转变粗放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走集约化农业发展道路。李金良等将特色农业视为一种主导某一地域农村经济发展的高效农业,这种农业是在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地理、气候资源、产业基础和条件下产生的。与常规农业相比,特色农业具备一定规模优势、市场竞争优势和品牌优势。程炯认为特色农业是一种达到一定生产规模和产业化程度的农业生产体系,其农产品生产具有特定区域资源优势,且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因而形成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和显著的经济效益。姚庆林把农民的主观意愿纳入到特色农业概念中,认为特色农业,就是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实际,发展具有独特优势和产品优势,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显著,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的市场农业。

综合诸多学者的定义,“特色农业”主要围绕“区域适宜性”、“生产高效性”、“产品特色性”、“产量规模性”、“市场广阔性”、“发展持续性”等关键点进行阐述,特色农业的内涵可总结为:

(1)特色:所谓“你无我有”、“你有我优”,是特色农业区别于常规农业的显著标志。“你无我有”主要是指产品品种、品质、上市的时间、营销服务等方面的优越性和特色性。“你有我优”就是指在竞争对手也有条件生产和提供同种特色产品的条件下,自身的特色农产品质量更好、服务更完善。

(2)高效:特色农业是以质量和效益为标准的高效农业。不仅体现在生产的高效,而且体现在与市场和需求紧密相连,具有高投资回报率和高经济效益。

(3)规模:即特色农业是一个系统的农业产业工程,体现在运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以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为特征的市场型农业。

(4)区域:即在综合评估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上,充分利用自然地理环境优势,通过合理开发和专业化生产使其区域优势有效地转化为产品优势与产业优势。

1.2特色农业理论基础

特色农业的提出与发展建立在西方一系列成熟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经典理论包括:比较优势理论、钻石模型理论、产品差异化理论、农业区位论等。

比较优势理论最初由亚当·斯密提出,继而由大卫·李嘉图、赫克歇尔和俄林等充实和完善,已经由古典经济学理论的“绝对比较优势”和“相对比较优势”发展到了现代经济学范畴的“资源配置”理论等。比较优势理论是特色农业最核心的理论,依据该理论,不同国家或地区因为自然资源禀赋或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各异,所以发展特色农业都可能存在先天或后天的比较优势。即便无自然禀赋优势的国家或地区,也可以通过经济再生产创造和发挥比较优势来发展特色农业。迈克尔·波特的钻石理论认为,需求状况、要素状况、相关和支撑产业及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四大因素相互作用决定国家竞争优势,政府与机会则是影响竞争优势的两大变数。由此,“钻石”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通过政策、技术等手段打破自然资源局限来创造特色,可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来提高产业竞争力。产品差异化理论认为差别化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可以在保持销售量的前提下获得价格优势,从而实现总收入增加。一般而言,差别化就是特色化,发展特色农业就是实施差别化策略,从而满足多样化的农产品消费需求,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杜能的农业区位论的核心思想是依据运费大小及收益等情况来确定某种农业类型布局的适宜范围,其核心思想为特色农业的优化布局起到了重要的啟示作用。

2特色农业发展研究概述

2.1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国外在农业发展中高度重视特色农业发展,以特色铸造品牌,形成了大量成功的模式,可概括为三大类型:(1)致力于以提高土地生产效率、种植高附加值农产品为主要特色的耕地资源短缺型,以日本的“一村一品”,荷兰花卉园艺、以色列高效节水农业为代表;(2)以大范围使用农业机械替代劳动力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产品总产量为主要特色的劳动力短缺型,以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为代表的“大农业模式”为代表。该模式将全国划为不同的“农业生产区”,通过大农场经营,每个区域主要生产一两种专业化农产品;(3)以中小农场经营为主,注重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为主要特色的土地、劳动力适中型,以法国和德国为代表。作为欧盟最大的农业生产国,法国实行“理性农业”发展模式,也即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全面兼顾和通盘考虑生产者经济利益、环境保护和消费者需求,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德国的“综合型农业发展模式”是欧洲国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典型代表。

国内经历了十几年的积极探索,各地特色农业实践遍地开花,也涌现出了一些具有借鉴意义的模式:以内蒙古乳业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山东寿光蔬菜产业为代表的专业批发市场带动模式,以漳州台湾农民创业园为代表的农民创业园带动模式,以云南花卉产业为代表的政府诱导模式和以陕西苹果产业为代表的主导产业带动模式等等。孙晓一从生产要素和产业化两方面探讨了宁南山区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提出了区位农业模式与创新组织结构模式相结合、示范农业模式与市场主导模式相结合、工程农业模式与企业带动模式相结合的发展思路。金莲等分别从按生产要素、区域化和产业化三个方面对目前特色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归类,共提出了3类共15种特色农业发展模式。邓如友对珙县特色农业分析研究,提出了龙头企业带动型和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型两种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2.2特色农业机制与战略

研究特色农业机制按系统论的观点解释就是分析特色农业系统发展中主要影响因素、各因素对特色农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方伟通过对陕西“一线两带”地区的研究发现,农户在农业资源低效和收入低微的现状下,不愿发展特色农业的原因在于市场激励的失效和缺乏外部的非市场激励机制。并且从分工和风险两方面分析了该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激励因素及这些因素与特色农业的相关性,建立了一套促进特色农业持续发展的激励机制。任修霞对特色农业发展机制的归纳认为:制度创新、技术进步和市场改革三者是不断推进的历史过程,特色农业发展汇合在这三个历史过程中,相互嵌入、耦合。当制度无法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时我们应进行必要的制度创新,当制度创新的边际效果不明显时需注意技术创新,而当前两者的效应都明显时,就应该进行市场改革,有时也需三者同时进行。胡平波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发现自然资源禀赋、当地社会历史与文化、集群网络结构与关系、政府支持下的经营环境以及农产品质量与市场开发5大主成分构成了对江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动力。张贝贝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了环境污染对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影响的关键因素。李丽敏等基于“钻石模型”理论,以生产要素、各类型企业、基地建设、国内外需求为基本要素,产区政府作用和销区机会为辅助要素,建构了特色农业产业成长动力模型。黄红群以浙江省四明山镇为例分析了政府角色在特色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机制的研究最终是服务于发展策略,在对特色农业发展献计献策中,柳一桥提出发展特色农业应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健全服务体系,打造特色品牌以及发挥科技的带动作用。陈光政等通过对福建特色现代农业的调查,认为需采取妥善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政策扶持等措施来加快发展。黄可人等对广西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扶持特色农业中龙头企业的发展、整合特色农业产业链、促进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建议。伍小玲认为酒泉特色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应该从加大科技投入,着力提高农民技能、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增加农业资金投入和全面发展高效节水型农业五方面发力。袁久和等认为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是链接西部特色农业产业链条的重要纽带,西部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应逐步提高农民合作的“纵向一体化”水平。

2.3特色农业产业化与竞争力

将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是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最终目标,而产业集群和产业链耦合是提升特色农业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特色资源开发、技术开发、农业结构的调整、规模化开发和基地化经营、农产品的深度市场开发和资本运作等方面都离不开产业化经营,产业化与特色农业相结合是现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因此,特色农业竞争力与特色农业产业化、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关系密切,相关研究也紧密结合。

刘娟以中药材产业为例,从产业链发展角度构建种植环节一生产环节一销售环节一区域政府作用的贵州特色农业产业现代化影响因素模型,并分别提出了从特色农业资源种植、农产品加工与流通环节以及政府扶持三个方面着手推动特色农业产业现代化建设。费瓴运用群层次分析法提炼出特色农业产业链中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其下游销售商之间的纵向一体化、参股战略、市场购买、长期合同,四种联结方式的战略选择方法。魏霖静等认为物联网技术能够从品牌影响力、食品安全和智慧农业三方面提升兰州特色农业产业链竞争力。

俞燕以新疆吐鲁番葡萄集群为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特色农业集群区域品牌形成机理模型进行验证。验证表明,地理资源禀赋与政府支持是影响特色农业集群区域品牌形成的基础因素,供应链品牌协作与区域文化是核心驱动力。石红梅以福建安溪特色茶产业为例,提出了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展特色农业,要用生产的标准化加强特色农业基地建设,以经营的企业化培育特色产业组织,产品的品牌化提升特色产品质量,并注重环境经济协调互惠,实现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黄海平运用GEM模型,对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了定量分析,认为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具有一定的潜在竞争优势,但与发达地区相比竞争力还不够强,进行pearson分析表明,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以有效提升新疆区域竞争力。樊宏霞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基于市场占有率分析、DEA/GRA模型分别对内蒙古在国内省域中肉羊产业竞争力状况、内蒙古区域内肉羊产业竞争力状况和内蒙古区域内羊肉加工企业竞争力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最后用组合评价法将以上四种评价结果进行有机综合,得出研究结论。米婧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评估多因素影响的特色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综合模型。

多数学者偏好于以比较优势指数为基础进行特色农业竞争力研究,具体运用农产品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成本收益、进出口贸易额、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等指标反映特色农业竞争力。如David Leishman采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对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英国和乌拉圭等六个主要羊毛出口国的牧羊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Frank C.Lee和Jianmin Tang使用比较成本价格反映对美国和加拿大的农业产业竞争力。龚大鑫分别采用资源禀赋系数法、成本收益分析法和综合比较优势系数法,依次从甘肃省特色农业资源的丰度,收益量和区域比较优势三方面分析甘肃特色农业竞争优势。李丽、滕明兰等用国内比较优势指标和显示性指标做了区域特色农业竞争力评价。李双元从解释性指标和显示性指标两个方面构建了青藏高原特色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李毅等运用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下的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对四川特色农业竞争力进行评价。

2.4特色农业评价与预警

特色农业评价的目的在于把握特色农业发展现状、明确特色农业发展趋势,诊断特色农业发展问题,从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预警与长效机制。特色农业评价研究较为丰富,诸如发展态势评价、潜力评价、可持续发展评价、综合效益评价、生产效率评价、现代化水平評价等。王朝良运用模糊评价法构建了要素管理和竞争管理2大类,各有3个合成指标,9项单项指标的评价体系对宁夏特色农业发展态势做了评价。郭丽英等从区域宏观层面对西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潜力做了客观评价,认为西北地区发展特色农业具有阶段性的市场潜力,已初步呈现出规模化和区域化发展态势,有利于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和资本积累。孙红滨运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南疆地区核桃、红枣、杏树和扁桃四种果树的19种问作模式以及小麦一玉米、棉花两种单作模式做出综合效益评价。皮竞使用层次分析法、多指标综合测定法建立重庆市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模型。魏浩好运用DEA模型对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效率进行评价。崔雨晴构建了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3个评价层次,资源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四个准则层和24个评价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杨梅特色农业发展可持续性做出了评价。

建立特色农业诊断与预警机制是特色农业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在已有的研究中对农业问题的诊断与预警提出了多种方案,比如基于多属性数据融合决策的智能化农业预警系统基于IANN的县域农业可持续性预警模型、农业远程视频诊断系统、农业病虫灾害预警诊断平台等。相对而言,针对特色农业的诊断预警研究尚且不足,朱鹤健提出建设闽东南特色农业开发带的建议并进行了诊断与设计,提议应建立生态果园,良性循环的农业生产系统和特色农业决策系统。陈耀庭综合运用景气循环法、综合模拟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漳州台湾农民创业园特色农业做了持续发展与诊断预警研究。张华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区域特色农业持续发展诊断预警指标权重,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和灰色预测法构建区域特色农业持续发展诊断预警模型,做了陕西铜川特色苹果产业持续发展诊断预警案例研究。熊鹰等基于WebGIS技术进行了特色林果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中的数据处理研究。

2.5特色农业选择与区域布局

发达国家对特色农业的布局早期出现在农业专业化地带的研究中。德国地理学家H·Engelbreoht以气候为影响因子将世界农业生产划分为热带旱作地带、热带米作地带、亚热带棉花地带、亚热带甘鹿地带等9个地带。法国地理学家Jaseph Ktatzmann以自然条件、经济效益以及其他人文影响因素,将法国划分为8个大农业区、24个亚区和若干个小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农业多功能划分成为农业区划的工作重点,其中,农产品供给功能区划方面主要集中在优势农业和特色农业的区域布局上。2007年和2014年我国农业部分别颁布了《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3-2020)》,确定了特色蔬菜、特色果品、特色粮油、特色饮料等10类144种特色农产品的优势产区。

特色本质上是相对比较而言的,比较形成差异和特色,从这个意义上讲,特色农业,就是农业比较优势。因此,多数研究从农业比较优势分析人手度量全国范围内同一农产品在不同区域之间或者相同区域内不同农产品之间比较优势,依此确定特色农产品的布局和种类。贾文雄、陈或、邱本花、李毅、马福婷、赵春雷等,运用要素比率分析法测度了不同区域特色农业的比较优势。丁建国等采用灰色线性规划方法,对新疆南疆干旱区农业产业结构及生产布局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研究。朱春江等以山东枣庄市为例,建立基于线性规划的农业种植业结构优化数学模型。提出应加大农业科技含量的投入,进一步改善农业机械总动力资源约束条件。章牧运用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及聚类方法将闽东南各个县市的特色农业划分为4类:城郊型设施农业、水果种植业、茶果菌混合型农业及水产养殖业,并对漳州市特色农业进行了宏观布局研究。邓如飞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琪县特色农业主导产业确定和区位布局。

农业生产是一种生物性生产,需要建立在生态适宜性的基础之上,各区域在自然、经济等要素复杂的组合下形成了农业的多类适宜性。可以说生态适宜性是农业经营之“本”,无本,就无基础,也就更无特色。因此,在特色农业空间布局研究中多数学者还会进行农产品生态适宜性分析。尹海红等根据怒江峡谷区域自然气候条件,结合具有特色农产品与优势农产品的特征与适生条件,选择核桃、漆树、草果、秦艽、油桐、花椒为主要特色农产品进行了空间布局调控。苏开敏运用GIS技术对福建省茶树用地开展适宜性分析并进行了区划,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大叶茶适宜种植用地均分布于沿海地区,中小叶茶适宜种植用地主要分布于闽北和闽东地区。

2.6特色农业信息化

信息农业是高度智能化和信息化的系统产业,是将遥感、全球定位、空间信息、计算机、通讯、自动控制、网络与农学、地理学、生态学、土壤学、经济学等基础学科有机融合的农业服务与生产管理系统。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与荷兰开创农业信息技术运用以来,国外的农业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欧美发达国家农业信息技术发展已进入产业化阶段,其研究与应用几乎涉及农业的所有方面,如农业数据和图像处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系统模拟、农业计算机网络、农业信息管理系统和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等,并且催生了一批直接为农业系统提供服务的信息服务体系和软硬件产业。

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国家科委、农业部的支持下,进行了一些农业专家系统及其开发工具、作物管理知识模型、作物生长模拟模型、信息服务网络、农业信息管理系统等的开发研究。我国农业信息化研究主要解决农业专家系统、农业计算机网络、农业系统模拟、农业信息实时处理、农业决策支持、农业数据和图像处理等问题。在农业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技术,诸如基于ORM农业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基于Hadoop的农业信息资源管理、基于Web农信管理系统的建设、基于P2P网络农信管理系统、基于RFID的育种材料田间布局统计系统等。而针对特色农业的信息化的研究目前还较少,现有研究集中于综合运用3S技术、DSS技术、ASP.NET技术和SQLserve数据库技术等的特色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如马彦图等运用ASP.NET技术和SQLserve2005数据库技术,采用B/S架构,设计了甘肃省特色农业产业资源信息服务平台,并实现了平台核心功能模块及专家咨询模块。李永以库尔勒香梨为例,将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SQLserve)等相结合,设计了基于WebGIS的新疆特色农产品信息系统。章牧设计了基于ComGIS的漳州市农业决策支持系统。黄传尉等运用数据库技术、3S技术、DSS技术进行了广东特色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构建。

3结论与展望

总体而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对特色农业的研究经历了从局部地区农业的特色模式探讨到概念化了的特色农业理论与实践研究,再到构造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特色农业优化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探索历程。这个探索历程既是一个从萌芽到快速发展的纵向历史递进,又是一个从局部到系统的横向网络化的延伸。综合上述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首先,特色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孕育而成的,是在区域自然资源优势及生态适宜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富有地域特色的现代农业。其内涵囊括了“特色性”、“高效性”、“规模性”和“区域性”4个要义。其次,特色农业定性研究以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模式、机制、策略及战略等为主,定量研究以特色农业产业化与竞争力、特色农业评价与预警、特色农业选择与区域布局以及特色农业信息化等居多。定量研究普遍运用的数学方法有GEM模型、资源禀赋系数法、比较优势系数法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法等。最后,在未来的特色农业研究中还存在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是特色农业研究手段比较单一。现有的特色农业研究以定性居多,定量较少。而在定量研究上,虽然从农业资源、市场区位、生态适宜性、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评价区域特色农业的方法日漸成熟,但多数评价还主要局限于运用比较优势的测定方法,采用的比较因素相对单一,有的只从经济、规模、资源、区位等某个方面进行研究,有的研究虽然考虑因素比较全面,但囿于现有条件的限制,在操作层面上受阻,因而对区域内外资源禀赋、生产效率和市场状况等难以达到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全面性。

二是特色农业研究区域过于宏观。目前多数研究以国家或者省域为研究尺度,而具体到县域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发展模式的研究较少,尤其是依据比较优势原则对于县域特色农业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调整的定量分析更为鲜见。即使存在一定比例的地域空间差异化研究,但在思路、方法、分析等方面存在较大程度上的雷同,而国家、省域、市域、县域、镇域等因区域范围和客观环境不同,其研究思路和方法在客观上是不能完全套用的。

三是特色农业研究视角存在局限。除了分析区域特色农业发展优劣势、发展借鉴、发展模式、发展评价等通常研究思路外,特色农业的探索还期待出现更多与时代问题紧密结合的新视角。比如: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发展特色农业发展能提供哪些思路?面对市场失灵,各地特色农业结构同质化的路径依赖该如何破解?进人物联网和“农业+”时代,特色农业发展如何创新思维与现代高新科技深度融合,打造区域智慧农业中的新特色?在农村劳动力城市化转移不断推进的大趋势下,特色农业发展在培育新型农民、化解农村空巢化与城乡二元化、保障粮食生产等方面如何起作用?空间研究文化转向中,区域文化对区域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有何作用机理与效应?

总之,在以互联网和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农业3.0”时代下,农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成为了必然趋势,同时也意味着特色农业的研究思路和涉及领域将不断拓宽,制约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因素、市场因素将更为复杂。因此,未来特色农业的研究仍然具有广阔的空间和强大吸引力。

作者:严小燕 陈志峰 曾玉荣

上一篇:银行操作风险管理论文下一篇:公立医院预算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