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文化身份研究管理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从媒介幻象到媒介分享:旅游体验的媒介化研究

摘要:1964年,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提出:“媒介是人身体的延伸”,开启了多伦多学派以媒介和媒介分析技术来重新审视人类社会文化与人类心智关系的制度化视角。尽管该学派自创立以来就备受学术挑战,但在新媒体与新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以及未来,媒介实践与媒介逻辑已经深深嵌入并影响着社会文化发展进程的事实已经无可辩驳。旅游实践自产生以来一直伴随着媒介文化实践。媒介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媒介符号的变迁使现代旅游业呈现高度的媒介化生态和发展趋势,媒介实践与旅游实践的不断融合也促进了旅游体验的媒介化进程。媒介化旅游体验是基于媒介逻辑的旅游体验过程。它将媒介体验和旅游体验相融合,内化为媒介化社会人们的一种制度化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在旅游实践中的态度和行为模式。在媒介化旅游实践中,旅游者在体验实际旅游景观之前通常先体验到的是媒介景观,这种媒介主导的旅游体验也被称为“想象的享乐主义”(Jansson,2002)。媒介化的旅游期待,其实质是媒介信息管理的结果,是对媒介幻象的认同和习得,并据此建构想象愉悦的心理体验过程。媒介幻象,是指人们通过“凝视”媒介呈现的真实或虚构的象征符号,感知和认同媒介镜像,并在现实生活中将“幻象”与“真实”混淆从而建构想象认同的过程,媒介幻象也是人们通过媒介获得对世界和自我认知的习得体验过程。文化研究中的“媒介幻象”,其背后不但隐藏着意识形态的控制意图,还包括个体的意识抗争。媒介化旅游体验的历时性愉悦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旅游体验阶段,延伸为旅游期望-真实体验-分享满足的“旅游体验三阶段”。在回顾分析和归纳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搭建了“媒介化旅游(延伸)体验概念框架”。该框架以旅游前-旅游中-旅游后为时间顺序,将媒介体验与旅游实践以空间共融的形式进行空间分配,构建了“媒介幻象下的旅游期望”、“伴随着媒介模仿的真实旅游”以及通过“媒介分享获得旅游满足”的媒介化旅游体验三阶段框架,并以实证分析方法检验媒介化旅游体验三阶段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影响关系,探讨该框架的科学性。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媒介化旅游体验三阶段-媒介幻象(MP)、媒介模仿(MI)和媒介分享(MS)三个变量之间有着显著的相互影响关系,其中,旅游后的媒介分享变量对旅游前和旅游中的媒介化旅游体验的影响呈现出过程性和循环性特征。媒介分享变量不但对媒介幻象变量和媒介模仿变量具有显著解释力,也是真实旅游中媒介模仿行为的最显著驱动力。旅游体验的“真实性”是有关旅游和旅游研究意义的核心议题。从客观真实到主观建构,从现代主义的建构真实到后现代主义的解构真实,这些哲学观的提出大多基于旅游体验与旅游产品的关系发展而来。媒介化旅游体验中的媒介幻象与延伸阶段的媒介分享使旅游体验的隐喻意义兀然凸显,这使旅游体验的真实性问题在媒介化旅游体验研究中成为显性议题。媒介化旅游体验的真实性与旅游满足并非单纯建立在与旅游产品的互动中,相反,深受媒介化进程影响的旅游体验“真实”已经跨越了“物”与“我”的关系层面,落点于“我”与“我的社会网络”情境下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关系建构。社会关系建构这一旅游体验的本质属性在本次研究中被界定为旅游第一性,旅游者在媒介建构的空间情境中,其诉求体验是身份重构和社会网络的重构,伴随这一“重构”过程,其现实身份和真实的社会关系也不断被解构。社会情境属性是旅游体验的形式属性,被界定为旅游第二性,形式属性会随着社会情境的分离和结合发生变化。社会网络景观是与媒介化旅游体验行为相匹配的特定的社会情境。在社会网络情境中,人们以想象的“我”建构着他人眼中的“我”,也建构着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

关键词:媒介化旅游体验;媒介幻象;媒介模仿;媒介分享

学科专业:旅游管理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背景与问题: 媒介生态变迁中旅游体验研究的发展方向

1.1.2 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1.2 文献综述

1.2.1 旅游体验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1.2.2 媒介化语境下的旅游发展研究

1.2.3 “后旅游时代”的旅游体验研究

1.3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3.1 理论基础

1.3.2 行文结构

1.3.3 研究方法

2 媒介化“旅游体验三阶段”研究框架

2.1 媒介化旅游体验: “想象的享乐主义”

2.2 核心概念

2.2.1 媒介幻象

2.2.2 媒介模仿

2.2.3 媒介分享

2.3 媒介幻象与旅游期望

2.4 媒介模仿: 真实旅游中的媒介适应策略

2.5 媒介分享与旅游满足

2.5.1 媒介分享的“增魅”效应

2.5.2 旅游满足的媒介建构

2.6 研究框架: 媒介化“旅游体验三阶段”模型

3 数据分析验证模型

3.1 调查程序和样本选取

3.2 样本描述

3.3 测量与变量生成

3.4 SPSS数据分析

3.4.1 相关分析

3.4.2 回归分析

3.5 讨论

4 建构亦或解构: 媒介化旅游体验的哲学思辩

4.1 社会网络节点: 旅游者的“双重”身份

4.2 旅游体验的本质属性: 社会关系属性

4.3 旅游体验的形式属性: 社会情境属性

5 结论

5.1 媒介化旅游体验与传统旅游体验的本质区别

5.2 研究创新

5.3 研究局限

5.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公立高校内部控制论文提纲下一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