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管理论文

2022-07-03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科学。它不是空洞的、抽象的,它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人们可以用它提供的方法论去指导生活和工作。学生管理工作者也应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工作的理论依据,来指导自己的工作。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克思主义哲学管理论文 篇1:

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试论管理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属于社会经济学的重要分析手段,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对管理理论的演进和发展情况进行解析,能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也能为深入研究管理理论的发展提供相应参考。文章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在简要分析管理理论演进情况的基础上,对管理理论的哲学化发展情况进行了适当的探究,旨在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重新解读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变化,为管理理论在社会实践中的合理化应用提供相应的支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管理理论;演进;发展

管理理论源于人类社会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分工和协作,从历史维度看,管理的发展与劳动分工存在直接的关系,管理活动随着人类活动的变化和发展不断呈现出新的变化,能对人的劳动分工、协作等产生重要的影响。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针对管理理论的演进和发展进行分析,能对管理理论的现代化应用形成更加科学的认识,为管理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因此,为了发挥管理理论的作用,促进管理实践的全面创新,应尝试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进行分析,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对管理理论的演进和发展进行系统解读,体现管理理论的实践应用价值,为管理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撑。

一、管理理论的演进情况

管理理论从最初形成到现代社会形成相对完善的发展理论体系,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对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进行细分,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内,管理理论的指导思想、管理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表现特点以及不同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等都存在明显的区别,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者和研究思想主要有西蒙提出机械人模式、动机人模式、决策人模式;孔茨提出的传统管理、科学管理和现代管理;占部都美提出的科学管理、人际关系管理、现代管理;马洪提出的古典管理、行为科学管理以及当代管理[1-3]。

总结前期管理理论的基本动态发展情况,能看出管理理论的发展表现出了连续性的特点,各阶段管理内容和管理要点不尽相同。因此,为了便于对管理理论的演进和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对当前世界管理理论的不同研究体系和相关发展阶段进行总结归纳,本文尝试从以下三个阶段对管理理论的基本发展情况进行系统的论述。

(一)第一阶段:传统管理阶段

傳统管理阶段,也可称为人机关系管理技术理论阶段,主要以技术理论管理和实践为主,管理研究的侧重点在于对人的活动对象进行管理。此阶段学界研究的重点是针对劳动生产力下降的原因进行解析,并论证有效克服这一问题的路径,力求能突破传统经验管理的束缚,探寻相对科学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办法,并在具体的管理实践层面进行有效的应用,从而逐步促进管理效率的不断提升,借以论证科学管理方法的实践应用在管理层面可以形成可计量的实际应用效能[4-9]。

(二)第二阶段:科学管理阶段

科学管理阶段,基本表现为人际关系管理的组织理论和实践发展阶段,此阶段的研究重点发生了变化,开始关注人本身的价值,力求能借助人、组织以及人与组织关系的管理,促进组织原则的制订和组织合理化管理工作的实施,以提高管理效果。但是由于人的行为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并且不同的行为会对组织管理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在对管理组织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向整个人的行为领域延伸,科学管理阶段的管理重点也表现出对内在人际关系和人情关系的探索。

(三)第三阶段:现代管理阶段

现代管理阶段也可以称之为人境关系管理系统理论阶段,也涉及实践研究方面的内容,此阶段的研究重点体现为传统管理阶段和科学管理阶段的融合,此阶段在研究工作中力求将人与人的活动对象进行统一处理,并且将人的对象统称为环境开展研究工作,认为管理就是针对人与环境构成系统的研究,在研究中将组织作为一个相对开放的系统,是人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情况下生成并得到发展的。在现代管理阶段,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突出强调系统思想与随机制宜思想,研究理论更加完善和系统,能为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多元化的指导[10-13]。

上述三个阶段的研究在时间和内容层面上没有划分相对严格的界限,并且各个研究发展阶段涉及的基本理论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仅仅是通过研究侧重点的差异对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在管理理论不同研究阶段的发展过程中,相关研究成果表现出交叉性和过渡性的特点,不同阶段的研究交汇融合,对现代社会管理实践活动的开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三个阶段虽然也开始表现出管理理论哲学化发展的初步倾向,但是尚未形成管理理论的哲学化发展态势,并且没有统一从哲学的角度对管理理论的基本发展进行论证,因此,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需要在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尝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对管理理论的变化发展进行多元化的探索和深层次解读,为研究工作的系统推进提供有价值的参考[14-15]。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管理理论本身需求的哲学化驱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管理理论本身发展现状

科学管理的核心思想是管理层面哲学思想体系的构建,在管理理论的前期发展过程中,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衍生出管理哲学,关于管理哲学的著作也严重不足,管理学研究的成果集中从组织行为学以及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得到体现,管理哲学的研究一般局限在理论层面上,并没有真正产出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这主要是由于20世纪以来社会建设发展实践中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理论研究者的重点也开始向组织与环境关系方面的具体研究转移,并且管理哲学的形成依赖管理的成熟,现代社会管理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对管理环境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如果研究者不具备广阔的视野,不能从高深理论思维的角度进行探索,就无法对管理哲学形成深刻的认识,也无法得到具体的管理哲学理论研究成果[16]。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管理理论本身对哲学化发展的需求

管理学在发展过程中,本身已经开始呈现出一定的哲学化发展倾向,要求管理学研究方面对基本问题的处理应该从管理哲学的角度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美国学者在针对管理理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企业文化理论是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这一新发展方向的核心思想在于对传统文化精华加以吸收和借鉴,形成能与时代管理实践相适应的先进管理思想,从而在企业管理活动中为员工树立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促进企业行之有效的开展管理活动。这一思想作为当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延伸,主要研究目的是促进管理理论研究向社会层面和文化层面延伸,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在管理活动中关注生产效率和人际关系的情况,能直接体现出民本特色的管理哲学和管理思想[17-18]。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管理理论学科领域的哲学化扩展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管理理论学科领域扩展的影响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针对管理理论在现代社会的深化发展进行分析,能看出从最初出现管理活动,到管理学体系逐渐形成,人类社会对管理活动认识呈现出全面深化的发展状态。

随着人类对管理活动认识的逐层次深入,管理理论已经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管理学研究方面基本的研究对象也从传统单一研究对象转变为多样化的研究对象,管理学揭示的内容更加丰富、具体,并且在管理学理论中研究深度更强,研究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也更加鲜明,极大地促进了管理理论在新时代的深化发展,管理哲学的核心思想也开始出现相应的变化,能为新时代管理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理论支撑。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有研究理论体系中完整而深刻的发展性研究学说,本身属于彻底而完备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范畴,是人类社会在对社会发展情况进行深入探索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思想成果。从本质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较之于古代人格哲学体系都能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性,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对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思维发展方面遇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处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针对管理学理论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和探索,能为管理学理论的研究和完善提供相应的指导,促进管理理论的全面改进和创新,凸显与时俱进发展的特色[19]。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管理理论学科领域的拓展

在对管理学理论发展情况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对比工业企业管理、经济领域管理、其他领域管理的基本发展情况,也对与管理相关的一般管理研究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能看出现阶段我国研究界关于管理的研究从物质生产领域向着国家行政领域延伸,还向着精神生产领域不断地拓展和开发,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管理不仅仅是人类社会某一个特定领域涉及的活动,而且是与人类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各个领域存在直接关系的管理活动[7]。

从管理学研究对象的角度看,新时期随着研究的发展和研究范围的拓展,管理学管理对象已经开始呈现出对管理发展史的回顾研究状态,并且开始将普遍的、一般社会管理作为研究对象。细化分析,管理学发展领域的扩展集中体现在三个维度。

1. 学科内容呈现出理论化的发展状态

任何学科的研究内容主要受到研究对象和人们对研究对象认知度的影响。现阶段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从特殊向着普遍层次扩展,人们对管理的认识也逐渐深化,并且管理自身属性决定了人们参与管理活动的过程中会不断对管理技术、管理指导思想等进行完善,这表明研究界对管理的研究从专门科学性质的研究向着理论科学性质的研究角度转移。

2. 学科形成体现出综合化发展态势

学科形成的综合化发展主要从学科本身的分化与综合角度中得到体现,在管理学学科发展过程中,受到新时代研究逐渐深入的影响,呈现出与其他学科理论知识结合的趋势,综合管理实践过程中研究经验的总结极大地丰富了管理理论,使管理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能同时兼具分化和综合的发展特点,充分将管理学的发展生命力展现出来。

3. 理论形态呈现出抽象化的发展趋势

研究管理学的理论发展情况,可以看出研究者在对管理学发展历史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整体研究方向呈现出从管理实践中凝练管理理论、从管理理论向着管理哲学角度升华和发展的态势。在理论形态方面,现有管理理论同时兼具硬科学和软科学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理论形态逻辑角度进行分析,管理哲学是超越管理学的理论形态,管理学研究的逐步深入和研究范围的拓展,使管理学研究的哲学化发展成为必然结果。

从全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对管理理论的哲学化发展倾向进行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研究界对于管理学发展趋势的深入了解,进一步促进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从而通过理论的创新和突破,为新时代管理活動的开展提供理论指导[2 0]。

四、结语

综上所述,管理活动本身蕴含一定的规律,只有从理论层面对管理理论涉及的规律进行系统解析,才能引入科学的管理思想,动态化地对管理指导理论进行完善,从而结合管理实践需求选择恰当的管理方式,在管理活动中把握管理对象和被管理对象之间的多元联系,促进管理活动中基本矛盾的合理化处理,从而提高管理实践效果,从哲学角度促进管理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加快管理哲学的发展进程,使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能为管理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相对科学合理的指导,在哲学化管理理论发展和建设的基础上,有效推动现代社会管理实践呈现出全新的发展状态。

参考文献:

[1] 庞晶,庞传丽.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视域下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研究[J]. 老字号品牌营销,2021,11(01):139-140.

[2] 周可真. 管理文化哲学应当探求和揭示价值创新思维规律——基于对中国管理哲学的反思性研究[J]. 中国文化与管理,2020,3(02):9-21+174-175.

[3] 唐雪梅,赖玉萍. 马克思主义行政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研究[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33(02):149-150.

[4] 吴弦. 论维果茨基与苏俄新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渊源[D]. 武汉:武汉大学,2018.

[5] 连鹏晓,李宏亮.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反思——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家哲学的关系[J]. 商洛学院学报,2008,22(03):45-49.

[6] 徐阔. 浅谈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J]. 文学教育(上),2016(01):104-105.

[7] 张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及其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02):18+31-35.

[8] 陆剑杰. 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核心——有特定辩证内涵的新实践论[J]. 南京社会科学,2008(08):19-27.

[9] 董芳. 马克思主义的管理思想与当代我国公共管理的实践与创新[J]. 现代经济信息,2016(27):23-24+26.

[10] 杨义芹. 对马克思主义管理二重性理论的再认识[J]. 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03):23-26.

[11] 于燕萍. 马克思主义管理理论指导下政务微博的规范化管理研究[D]. 吉首:吉首大学,2014:1-52.

[12] 肖诗逸.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作用[J]. 文学教育(中),2020(03):167.

[13] 王拓. 论管理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J]. 学术交流,2019(09):144-149.

[14] 雷朝毅.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试论管理学理论发展的第四阶段[J]. 西南国防医药,2004,14(02):191-193.

[15] 李培挺. 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管理哲学的关系:变迁、问题与运势[J]. 毛泽东思想研究,2015,32(05):120-125.

[16] 刘佳琦. 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范式的历史逻辑与当代建构初探[J]. 现代国企研究,2018(08):183.

[17] 袁祖社.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变革与理论创新[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1(04):74-80.

[18] 王培通.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点思考——从实践基础、文化融合與理论创新的角度看[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01):88-90.

[19] 左亚文,张恒赫. 当代中国改革的动力机制和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重要问题[J].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7(02):227-234.

[20] 黄禧祯.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理论自觉——读汪信砚的《全球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02):201-204.

(荐稿人:孔哲,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

作者:李新灵 周倩雯

马克思主义哲学管理论文 篇2: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科学。它不是空洞的、抽象的,它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人们可以用它提供的方法论去指导生活和工作。学生管理工作者也应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工作的理论依据,来指导自己的工作。

辩证唯物主义在学生管理

工作中的指导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也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一原理运用到学生管理中,就要求我们既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同时也要重视精神力量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

1.坚持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

这是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最起码的要求。青少年学生是在国家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他们亲身经历并感受到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碰撞,使学生们的思想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复杂化”的特点。因此,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一方面要运用观察、调查、谈话等各种手段,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各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又要时刻体察学生的变化,对学生实施动态管理。

2.在学生管理中重视精神力量的作用

一方面,学生管理工作者本身应该重视学习理论和别人的经验。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同样,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想站在管理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不能没有哲学思维。另一方面,在工作过程中,我们还应自觉运用情感、激励、批评等精神管理方法,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唯物辩证法在学生管理中的指导意义

唯物辩证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又是永恒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动力;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联系发展的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发展的趋势和道路。这些规律所提供的方法论具有普遍的意义,对于学生管理同样适用。

青少年学生由于各自独特的生活环境和经历,决定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除具有一定的共性外,更主要的是千差万别的个性。再加上随着年龄、知识阅历的增长,思想行为处于动态的发展中。因此,我们须弄清学生成长的动力、状态及道路。

1.正确认识学生成长的动力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是受教育者,是能动的、独立的主体。学生素质的提高一定要在其内因起作用的情况下才能完成。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那些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方法正确、学习认真刻苦的同学一般都会取得很好的成绩。相反,学习目的、方法不正确,学习不刻苦的同学就很难考出好成绩,而这些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同学在学习成绩下降或受到批评时,往往先抱怨外部条件不好。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认清内外因的辩证关系,通过班会、个别谈话、组织各项活动等方式,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的、长期的发挥作用,并努力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因素,抵制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因素。

学生管理工作在不同方面、不同时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这些矛盾中有主要矛盾,也有次要矛盾。这就要求教师要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比如在分析学生思想状态时要树立全面的观点:既看到学生的优点,又看到学生的缺点;既看到学生的现在状态,又要预料学生将来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了解学生,才具有人文关怀。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又需关注特殊群体:特困生、违纪生、心理问题学生。同时还要注意不同时期班级的主要矛盾之所在,要抓主要矛盾,并根据变化及时转移工作重点。

2.正确认识学生成长的状态

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量变超出度的范围就会发生质变,所以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因此在学生管理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推动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知道并遵守适度原则。

青少年学生世界观的形成乃至学习、纪律、卫生等优良习惯的培养都是由量变逐渐到质变的过程。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注重日积月累,逐渐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在经过长期的努力,艰苦的量的积累后,要鼓励学生抓住时机,促成理想向现实的飞跃。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我们还应坚持适度原则,注意分寸,掌握火候。既要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又要以“仁”悦人,以“情”动人。对学生不能一棍子打死,一点余地都不留。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把握适度原则。例如在体育锻炼、学习强度、同学交往、生活消费、穿着打扮等,许多方面都需教导学生过犹不及的道理。

3.正确认识学生成长的道路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由于学生管理工作头绪多,任务重,在工作时难免会出现失误。因此我们应满怀信心,及时总结教训,更正错误,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能力。

另外,学生管理者也应有这样的基本认识:学生素质的提高,虽然会出现反复,出现曲折,但是主流还是向前发展的。因此对待学生应循循善诱、耐心劝导。对屡犯错误的同学,要帮助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认识错误的性质,肯定他们的进步,经过一次次的反复努力,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成效。

每一个人的成长道路都会有许多艰难险阻,我们应教会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告诉学生在顺利成功时应居安思危,在遇到错误挫折时要坚信前途的光明。这样才能满怀信心的战胜困难和挫折,向着正确的人生目标前进。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

学生管理中的指导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鉴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笔者特别注重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在班会上,让学生发言,讨论班级出现的问题,让他们成为班会的主体。在教学中,用“小将上讲台”的方式,让学生备课、讲课,每讲一次课,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能力,都会有所提高,并增强了他们的自信。每次学校组织各项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毕业前的实习,让他们写实习心得。总之,笔者希望学生在毕业前多实践,提高能力,真正走入社会能尽量少走弯路,少受挫折,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在学生管理的实践中,笔者总结出许多管理学生的具体方法,然后再把这些方法重新运用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接受修正,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的管理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在

学生管理中的指导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而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在生产力中,劳动者是最活跃的因素。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劳动者。可以看出,学生管理工作很有意义,它是在为国家的生产力的发展作准备。学生管理工作者把学生教育好,管理好,国家未来的生产力就会发展,社会就会进步。如果每一个学生管理者都把自己的工作赋予这样的价值,那么,我们就不会仅把工作当成谋生的手段,而会在其中找到乐趣和价值,从而会热爱自己的工作,勤奋努力,精益求精。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在探讨人的问题时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价值在于奉献,人应在德、智、体、美、劳得到和谐、完整的发展。以上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讲人的内在规定性。

班级也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群体,本质上是一个独立的为社会系统。班级管理工作者应把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传递给学生,争取他们的全面发展,这也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最终归宿。

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实践证明,哲学思想对班级管理工作的指导是不能低估的。如果运用得当,不仅能有效的提高管理者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能,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河北廊坊市第二中学)

作者:邵静擘

马克思主义哲学管理论文 篇3:

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 做好机构编制管理工作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多年来,烟台市编办自觉把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要求全体干部自觉学习哲学,自觉按唯物辩证法办事,努力将其运用到工作实践中,有效提高了机构编制工作水平。

一、坚持矛盾论,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正确处理矛盾两方面之间的关系。矛盾论,即两点论,是毛泽东同志对对立统一规律这一辩证法的实质的生动表述和高度概括。如何科学运用“两点论”来解决现实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机构编制工作中,同样存在诸多矛盾,比如讲政治与抓业务、抓工作与抓队伍、抓事业发展与严控机构编制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这些矛盾时,既要运用“两点论”分析问题,防止认识的片面性;又要坚持以“两手抓”解决问题,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以事业发展与严控机构编制这一对矛盾为例,我们的做法是一手抓“控”、一手抓“调”。“控”就是严控机构编制总量,综合考虑实际工作需要,以用人单位空编为前提,以自然减员数额为依据,分配下达年度用编进人计划,保证了全市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调”就是调整机构编制结构,加强内部挖潜,通过冻结一部分、收回一部分、压缩一部分,在总量不变的前提下,优先保障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需求,保证了事业的持续稳步发展。

二、坚持重点论,运用抓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方法统揽全局。中心工作与主要矛盾是我们工作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两者有相似之处,又不完全相同。中心工作带有辐射性质,抓好中心工作,就可以把其他工作带动起来,以点带面,形成一个整体。主要矛盾是多个矛盾的集中点,抓住主要矛盾,就掌握了解决问题的钥匙,其他矛盾和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学会抓中心工作,最关键的一点是分清主次。分清主次,就等于在纷繁复杂的工作局面中打开了缺口,在“千条线”中找到了唯一能引领出头绪的那根“针”。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我们便始终突出发展这个主题,坚持机构编制工作紧贴这个中心展开,每年都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制定具体计划,集中力量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在具体服务过程中,又会根据经济建设需要,分阶段确定工作主次。通过这个办法,将始终为经济建设中心服务与分阶段确定服务重点结合了起来,正确处理了“一根针”与“千条线”的关系。学会抓主要矛盾,首先要分清矛盾的复杂程度。要抓住主要矛盾,就要全局在胸,能够对各个矛盾在全局中的位置地位了如指掌。今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以项目论英雄”、为项目着地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号召后,我们紧紧抓住行政许可事项提速增效这个关键,一抓到底,所有事项都达到了全国第一,得到了各界广泛赞誉,喊出了“向政府学习”的口号。工作中还要兼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不等于唯一,在抓主要矛盾的同时,其他次要矛盾依然存在。次要矛盾解决不好,有时会上升为主要矛盾。在当前改革、发展深入推进过程中,各种矛盾交错,搞不好就会引起群众不满,引发上访事件,影响社会稳定。比如,在“事改企”工作中,我们坚持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兼顾,通过“老人老办法”的模式,妥善解决了职工的养老保险问题。

三、学习运用具体论,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正确处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其中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工作中,我们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坚持用具体论观点发现、分析和解决矛盾,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在处理宏观经济发展和地方产业特色之间的关系时,我们注重把握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将促进葡萄酒等特色支柱产业作为引领全市宏观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加大机构编制保障力度,努力形成以点连线、以线促面的发展态势。在处理严控编制总量与保障服务民生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在坚决守住机构编制底线的同时,强化管理的科学性和灵活性,将有限的机构编制资源尽量向民生领域倾斜,最大限度发挥机构编制资源的使用效益。在处理县域整体发展和地域区位特点之间的关系时,我们按照统一标准、公平合理的原则,明确县乡党委政府的组织架构和编制配备,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同时,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根据区位特点和产业特色,尽量满足中韩烟台产业园、昆嵛山自然保护区等特色区域的机构编制需求。

四、堅持适度论,运用量变质变规律把握好各项工作的关节点。事物发展表现为由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连续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握质、量互变规律,正确处理好“度”的问题。在机构编制管理中,我们把握这一规律,较好解决了机构编制总量和结构比例的适度问题。在机构总量方面,我们根据县市区情况差异,在政府机构改革中对政府机构限额进行了调整,政府部门组织结构得到进一步精简优化,行政效能得到明显提升,部门增机构的意愿与我们严控机构限额这对矛盾得到有效解决。在编制总量方面,我们通过建立“三个机制”(大部门机构编制精简优化机制、行政编制跨部门调剂机制和军转编制动态管理机制),严控行政机构编制增量;通过强化“四个管理”(分类管理、重点管理、动态管理和年度管理),从严管理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全市编制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总体规模基本适度。在结构比例方面,我们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科学设置机构、核定领导职数、确定人员编制结构等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规范了机构编制管理,优化了机构编制结构比例,为推进各领域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五、坚持否定论,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它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肯定与否定的统一。工作中,我们运用这一规律来指导实践,在两个领域实现了质的转变。机构编制管理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我们研究出台了《关于健全和完善机构编制人员与财政预算相结合管理机制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建立起相对科学合理的机构编制管理体系,对审批权限、工作流程、编制及领导职数使用审核、部门联动机制等作出详细具体的规定,推动了机构编制资源的科学配置,实现了机构编制管理方式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型。中小学校长管理体制由“行政化”向“专业化”转变。长期以来,公立中小学实行行政级别管理模式,校长由组织人事部门考察任命。近年来,这种行政委任方式逐渐开始制约学校的正常发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育主管部门的全面履职。2015年,在全市正式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公办全日制普通中小学一律取消机构规格,干部取消行政级别,按隶属关系归口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同时,校长按职级管理,每两年申报认定一次。这项改革,有效促进了校长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也为全市校长交流轮岗提供了可能。

六、坚持决定论,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研究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难题。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其相互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机构编制工作作为政治上层建筑,要求我们自觉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发展需要,研究探索当前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矛盾,提出解决的办法。这些年,我们自觉运用决定论,在诸多领域进行改革,适应和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我们自觉适应经济发展和服务型政府建设要求,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十八大以来,我们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要求,以“放管服”为抓手,持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很大成绩。坚持“减”字当头,精简压缩行政权力事项,取消下放行政许可事项,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全面推开“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保障了各类市场主体轻装上阵。着力提升服务效能,推行“一窗受理”和“一网通办” “最多跑一次”和“零跑腿”、投资建设项目“容缺审批并联办理”等改革举措,优化了营商环境、方便了企业和群众办事。我们自觉适应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建设要求,积极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2017年,在全市推开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实行跨部门跨领域综合执法,初步构建起权责清晰、监管高效、运转协调的行政执法体制和运行机制,适应并推动了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发展和完善。

七、坚持实践论,运用实践与认识相互作用原理指导推动工作不断提升。工作中,我们自始至终都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这一哲学命题。改革与管理的规律和方法从哪里获取?实践经验如何总结提升?又怎样去指导下一步工作?我们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实践。首先承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机构编制部门正是高度重视实践的基础性作用,才有了機构编制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这些年,编办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完整的管理理念,机构编制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这些理念,像以退定补、编制资源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等,究其来源,正是多年来机构编制改革管理实践的直接成果。肯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并不排斥接受间接经验的必要性。机构编制工作固然要注重直接经验的获取,也应当重视间接经验的利用。这些年,我们除了发扬本地区本部门的首创精神之外,还非常注重借鉴先进省市的成熟经验,为烟台的改革拓宽了视野、提供了思路。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同时,我们还结合烟台实际,对外地经验进行改造、完善和升级,使其既能适应烟台“气候”,又能融入烟台特色。强调实践决定认识的同时,不能否定认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我们重视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形成了试点改革—总结经验—指导改革的良性循环。每项机构编制改革试点过后,我们都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将其归纳提升到理论政策的层面,进一步指导推动全市面上改革的推开。

八、坚持群众论,运用群众观点牢牢把握机构编制工作的服务方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观点。近年来,烟台机构编制工作之所以得到上级编办和党委政府的认可,一个重要法宝就是我们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我们牢牢把握机构编制工作的目标,就是一切为了群众。这些年,机构编制部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放管服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推行政务服务代办制,这一系列举措,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提高了服务人民群众的质量和水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提升。我们牢牢把握机构编制工作的主体,就是一切依靠群众。机构编制部门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大力鼓励基层和群众创新实践,涌现出机构编制干部“党建+业务”培训、“机构编制e网通”等诸多工作品牌;始终注意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转企改制等工作中,变“要我改”为“我要改”,增强了事业发展活力。我们牢牢把握机构编制工作的方法,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强化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市场监管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领域的政府职能,不断畅通人民群众对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履职情况的评价反馈渠道,真正做到了工作决策倾听群众呼声、工作成绩接受群众检验、工作过程接受群众监督。

九、坚持意识论,运用社会意识反作用原理充分发挥党的意识对工作的指导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党的意识作为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推动机构编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编办作为党委的重要职能部门,始终坚持紧贴中心、服务大局,以党的意识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做到了与党中央时刻保持同频共振。在思想层面,我们注重锤炼党性抓境界提升;在学习层面,注重领会精神抓学习跟进;在制度层面,注重规范常态抓建章立制,从而真正做到让党的意识入耳入脑、内化于心。针对以往对外宣传不够、社会影响力和公众知晓度不高的问题,我们树立“既要干得好,也要叫得响”的工作理念,通过搭建门户网站、办好信息刊物、出台制度规范等举措,扩大了机构编制工作的辐射力影响力,推动了机构编制工作意识外化于行、融于社会。

十、坚持发展论,运用事物变化发展规律推动事业发展和队伍建设。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普遍的、永恒的、绝对的。我们在工作中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断掌握新信息、研究新情况、提出新办法、解决新问题,实现机构编制事业和人才队伍的同步发展。在推动事业发展方面,我们坚持眼光向外向前。发展的方向性和上升性,决定了不能以静止的眼光对待事业、对待工作,不能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工作中,我们注重对标先进地市,借鉴成熟经验推动改革;我们注重探索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桎梏,以新思路、新办法、新尝试,推动各项改革举措不折不扣落地落实。在推动队伍发展方面,我们坚持人才培养从严从实。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社会进步要靠人的智慧和实践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又要依靠社会全面进步来实现。编办独立设置以来,我们努力打造政治过硬、业务过硬、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保证了优化营商环境、放管服改革、事业单位监管、自身建设等各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得到党委政府和上级编办的认可,也获得了社会公众的肯定。□E:ZLH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 机构编制管理 烟台市

作者:烟台市编办

上一篇:被动式房屋生态建筑论文下一篇:智能化技术电气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