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的导入方法研究论文

2022-04-24

数学课的导入方法研究论文 篇1:

初中数学课的导入方法研究

【摘 要】所谓导入,就是教师在讲课之前,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的一种教学语言与方法,短则一两分钟,长不过五六分钟,导入要体现本课时的重点、难点,要具有的概括力和趣味性,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具有鼓动性,能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使之跃跃欲试;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引起思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一定的情感性,起到缩小师生之间心理距离的作用。精彩的导入,是开启新课的钥匙,引导学生登堂入室,是承前启后的桥梁,使学生循“故”而知新;是乐章的序曲,使学生感受到整个乐章的基本的旋律,是感情的博器,激起学生心海的波澜。应该精当、精彩,切忌庞杂繁琐。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导入 方法 兴趣

一、开门进山,直接导入新课

在一节课的开始,直接提出需要学习的中心内容,点名课题,迅速把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引向所要探索的问题。我认为在导入“两直线夹角公式”这一节内容时,不是直接给出公式,而是将主要教学时间放在公式存在的条件,适用范围,公式应用等方面,借助解决实际问题将公式融入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从而收到较好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此法较适用于内容比较直观机械,如公式,定理等的教学。不过,采用此法导入新课时,教师应在课堂练习上精心准备,可设计一些新颖有趣或者容易混淆的问题,让学生感到内容安排上有起伏,适当安排一些让学生受挫折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运用故事或生活实例导入新课

《新课标》强调,“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使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的,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数学理论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的,在一个充满探索的情景中学习数学。让学生感到生活中需要这方面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教材中学习素材的呈现,力求体现“问题情景——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

与数学有关的实际问题有很多。例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节课,可以这样导入:为了改善张、王、李三村吃水难的问题,市政府决定新建一个水电站,向三个村庄供水,要求水电站到三个村庄所辅设的管道长相等,你能帮助他们找出建水电站的位置吗?如果将三个村庄抽象成三个点A、B、C,如何求作一点P使PA=PB=PC?这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结合他们的讨论提出问题:这个点在哪儿?这个点怎么找?也就是说如何满足同一平面内一点到其他三点的距离都相等?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可以构造以P为顶点的等腰三角形△PAB、△PAC、△PBC,而如何构造这样的等腰三角形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实例导入,有意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需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三、回忆学生已学知识导入新课

《论语》道“温故而知新”。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也指出,“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在学习一个新概念之前,头脑里要具备与之有关的准备知识,它们是支撑新概念形成的依托。所以可以在复习有关旧知识的基础上,来引入新知识。例如,学习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时,先复习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等分线段即两线段的比为1,如两线段的比不等于1,结果会怎样呢?即从复习已学知识出发,以旧引新,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导入新课。

四、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

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能支配内在动力,促成目标的实现”,所以以用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旨在激趣。如在讲乘方运算时用“拉面”引入新课,一是有趣,二是易接受。学生可以在课前后去拉面馆去,观察厨师操作。或要求学生用一张报纸对折再对折(报纸不得撕裂)直到无法对折为止。让学生猜猜看这时报纸有几层?再把结果表示出来引出乘方概念。这种引入新课方法,必须符合数学本身的科学性,违背科学性的引入即使生动,有趣也不可取,甚至会出现“喧宾夺主”的后果。

五、提问、质疑引入新课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教学引入新课时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设置疑问。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而学生的创新思维恰恰从疑问和好奇开始。教师以提问适当的问题开始讲课,能起到以石激浪的作用,刺激学生会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如,有些教师在讲授“负数”时,他并不是象书上那样讲“零上”与“零下”,“上升”与“下降”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是先问学生“2-1=?”,“1-2=?”。这样的问题对初一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对被减数小于减数的问题,学生会说:“不够减”。教师接下来会问:“欠多少才够减?‘欠2’”。这时可引进记号“-2”表示“欠2”,并指出:除0以外的数前写上“-”(称为负号)所得的数叫负数。这样引入新课既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又弄清引入负数的目的。这样引入新课能有效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觉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也是常用得引入新课方法。但需要提出得是:所提得问题难度要适当,既要学生面对适当的困难,以达到引起探索的兴趣。又不能太难,要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入手,不然,就达不到引入新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程序.浅谈初中数学课的几种导入方法[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18)

[2]徐海良.对初中数学课导入的探微[J].新课程学习,2013(11)

作者:王永

数学课的导入方法研究论文 篇2:

平方差公式的课堂导入比较

【摘要】课堂导入是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而良好的开端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事半功倍地完成教学的目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师对同一节课的课堂导入处理方式是不同的.以“平方差公式”一课为例,三位教师的课堂导入的方式就不尽相同,分别为故事导入法、提问导入法、实践活动导入法.故事导入法侧重于情境创设,为学生主动建构提供平台;提问导入法侧重于数学深度思考,旨在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实践活动法侧重于对数学知识的多元表征,丰富学生认知表象.三种不同课堂导入也有其共同之处,表现在师生之间积极对话,聚焦数学知识本质.

【关键词】课堂导入;数学教学;初中数学;平方差公式

【基金项目】2018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于问题探究的数学案例教学研究”(JAS180218).

一、“平方差公式”的教学认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1]可见,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明确要求,而教师如何将数学课标理念融入教学,是课程改革实施的关键.以“平方差公式”一课为例,在设计平方差公式课堂导入环节时,教师应该把握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索.

本文共选取三个“平方差公式”教学实录的片段.其中片段一与片段二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14.2.1(第一课时).片段三的教学内容选自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9.4.2(第二课时).

从教材的内容整体上来看,人教版和苏科版都是在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以及整式乘法的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平方差公式.即在学习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后,引导学生观察其多项式结构特征,猜想平方差的公式的结构特征,这种教材处理方式反映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平方差公式刻画了多项式(a+b)与(a-b)相乘的规律,也为今后的因式分解、分式的运算以及函数等知识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平方差公式”教学内容在两个版本的教材中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教材的编排顺序上来看,“平方差公式”是人教版初中数学阶段的第一个公式,有着里程碑的意义.而苏科版初中数学阶段的第一个公式是“完全平方公式”,紧接其后才是“平方差公式”.不同版本的教材在编排顺序上会有所不同,而其中的原因是教材编排的意图有所不同.我们可以知道完全平方公式的表征是“相同”,而平方差公式表征是“相反”.[2]那么苏科版先学习完全平方公式,再学习平方差公式,则是从“相同”到“相反”的过程,这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也与苏科版教材编排更注重从整体上考虑的意图相一致.而人教版教材的编写往往是呈螺旋式上升,即学生在通过“观察-探究-猜想-验证”的思维活动之后,建立数学模型,推导出平方差的公式,更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推导能力.

二、“平方差公式”的课堂导入案例

“平方差公式”教学中常用的几种导入方法,分别为故事导入法、提问导入法、实践活动导入法.该案例所选取的教学片段均来自一线教师的教学课堂实录,通过对比不同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的不同设计,分析不同的人课堂导入的教学效果.

(一)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它是教师运用与新知识相关,有故事情节的资源,呈现其生动形象的情节内容,让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感知体验,产生对新知识探求的迫切愿望.[3]

片段一:

(本片段选自云南省,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1421“平方差公式”-马吕燕)

师:同学们,最近森林里的熊二遇到一个问题.我们能帮他解决问题吗?

生:好.(同学们充满着好奇心)

师:光头强开了家租地公司,他把一块边长为m米正方形土地租给熊二种植.一天,他对熊二说:“我把这块地的一边增加10米,另一边减少10米,再继续租给你.你也没吃亏,你看如何?”熊二一听,觉得没有吃亏就答应了.回到熊洞把这件事情和熊大讲了.熊大听后,和熊二说:“熊二,你吃亏了.”熊二很吃惊.同学们,你们能告诉熊二,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一脸茫然,老师拿起之前准备好的正方形卡片,通过折叠,将正方形卡片的一边长增加10米和另一边长减少10米,向学生展示,这块正方形地的面积关系.)

师:同学们看,这是一块边长为m米的正方形,现在我们把一边的边长减少10米,一边增加10米.好的,同学们,观察下,熊二有没有吃亏?

生:吃亏了.

(老师再用几何画板详细演示图形变化的动态过程)

生:原来的面积是m2,现在的面积是(m+10)(m-10),〖HJ1.3mm〗利用上节课的多项式的乘法,结果为m2-100.经过比较,面积确实变小了……

(二)提问导入法

提问导入法是引导学生一步步进行探究的过程,挖掘数学知识之间的衔接,不仅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新授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建立系统性的数学知识体系,还能培养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

片段二:

(本片段选自浙江省,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1421“平方差公式”-刘静)

师:我们在前面已经研究了多项式乘多项式的计算,现在请同学们在你们课堂练习本上,写两个二项式相乘的式子.

生1:(x+3)(y+5)=xy+5x+3y+15.

师:这个结果有几项了?

生:四项.

师:那现在,把上式的多项式稍微改动,使得计算结果是三项?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下.

生2:(x+5)(x+3)=x2+3x+5x+15=x2+8x+15.

師:结果是怎样变成三项的了?

生2:合并同类项.(个别同学回答)

师:现在,还想让它的计算结果变成两项.想想看上述式子怎么改?

生3:(x+5)(x-5)=x2-5x+5x-25.

师:你是怎么思考这个问题的?

生3:上述式子,由计算结果由四项变成了三项是因为中间两个单项式合并同类项.那么我想着中间两项合并同类项之后,结果为0.

师:很好,那我们看看这两个多项式,这两个项有什么关系?我们可以看到x与x相同项,5和-5是相反项.听好,现在的要求是,你们动手写出计算结果只有两项.

(学生动手计算后,老师选择两位同学的回答问题)

生4:(y-10)(y+10)=y2-10y+10y-100.

生5:(a+6)(a-6)=a2-6a+6a-36.

师:现在你们来观察一下,到底怎样的两个二项式相乘,结果会是两项的了?

(学生合作交流,教师引出平方差公式,总结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

(三)实践活动导入法

实践活动导入法,它指的是教师首先根据新知识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巧妙地设计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带着对问题的积极思考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并在亲自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进而学习新知识.[4]

片段三:

(本片段选自江苏省,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942“平方差公式”-孙凯)

师:同学们,老师将边长为a的正方形卡片,在其右下角剪去一个边长为b(b

生1:阴影中的面积是大正方的面积形减去小正方的面积,大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大正方形的面积为a2.小正方形的边长为b,则小正方形的面积为b2.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为a2-b2.

师:那你还能怎么表示阴影部分的面积了?带着这个问题,四人一个小组,合作交流.

(同学们合作交流之后,上台展示)

生2:我们将阴影部分的图形面积分割成两个梯形,它们的上底是b,下底是a,高为a-b.那根据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得,(a+b)(a-b) 2×2,即(a+b)(a-b).(如图5所示)

生3:我们将阴影部分的图形面积分割成两个梯形,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长是a+b,宽是a-b.那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得,(a+b)(a-b).(如图6所示)

生4:我们将阴影部分的图形面积先分成两个小的长方形,再将其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长为,它的长是a+b,宽是a-b.那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得,(a+b)(a-b).(如图7所示)

师: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得到阴影面积为a2-b2=(a+b)(a-b).

……

三、“平方差公式”的课堂导入反思比较

(一)情境创设,为主动建构提供平台

弗赖登塔尔认为,“情境问题是教学的平台”,情境问题是直观的、容易引起想象的数学问题,这些数学问题所依托的背景是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能促使学生对情境问题有所加工与思考.情境创设,能够有效地为将新知识融入具体生动的情境,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建构,重组原来的知识结构.例如,案例一中使用了故事导入法,恰恰利用了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创造一个故事情境,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一个平台.事实上也证明,教师设置了“租地”的问题,成功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处于一种充满好奇的状态中,主动、积极、有意识地想要去解决问题.

(二)深度思考,提升数学思维品质

深度思考,是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透过事物的表象探寻问题的实质,理解内在的数学逻辑联系,多角度去分析问题,从而灵活地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例如,案例二中的教师以“计算结果的项数有多少”为导向,设置环环相扣问题链,挖掘数学知识之间的衔接,引导学生一步步去探究,这种提问导入法体现了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建立系统性、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久而久之学生探究学习的思维品质就能得以提升.

(三)多元表征,丰富数学认知表象

多元表征,从表征的感觉通道来看,数学表征可以是听觉表征(如教师的言语等)、视觉表征(如多媒体展示)和动作表征(如折纸作图等).[5]显然案例二的教师过于强调听觉表征,这在某种意义上不利于学生对数学内容的完整理解.案例一与案例三的教师注重多元表征的结合使用,使得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角对其本质进行视觉化或体验化的阐述.由此可见,多种表征之间能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进而逐渐完善学生的表征体系以及丰富学生数学的认知表象,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数学核心素養.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的教学中,应积极采取多元表征形式,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加工,完善学生的认知图式,促进学生对数学的本质感悟.

(四)数形结合,将代数问题几何化

数形结合的本质思想,是将复杂、抽象的数量关系转化成简单、具体的图形表示,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加直观化、生动化理解数学内在联系.例如,案例一和案例三的课堂导入教学设计都巧妙地抓住了“平方差公式”与“数形结合思想”的切合点,将代数的问题几何化,充分地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同时,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提到“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因此,在课堂导入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积极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并能够引导学生用几何直观的思维思考数学的概念,多角度多方位探索数学的问题.

(五)师生对话,聚焦数学知识本质

有效师生对话,目的是揭示数学的本质,促进思考,挖掘数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案例一的教师语言简练明快,绘声绘色,能将故事讲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那么这节课师生间的对话就显得生动有趣,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思想的交流.案例二的教师能依据教学重点、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围绕问题打开思维.那么这节课师生间的对话能引起学生深度思考,直击数学问题的本质,积极参与课堂数学活动中.案例三的教师采用实践活动导入法,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并将学习的结论与同伴交流分享,学会自我表达、共享经验.那么这节课师生之间的对话,具有启发性与引导性,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因此,师生之间的对话,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帮助学生摒弃数学冰冷的形式内容,从而聚焦数学知识的本质.

总而言之,不同的课堂导入方法,有着其不同的特性.而课堂导入的艺术在于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充分调动起课堂的氛围,使得学生最快进入教学情境中.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应是充满动态性,而不应该过于刻板、模式化,因而,课堂导入的方式,并不存在于好坏之分,而在于能否选取适当的课堂导入方式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孙凯.发展符号意识,凸显思想方法——以“平方差公式”教学为例[J].中学数学杂志,2018(4):26-29.

[3]钟红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设计”的比较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6.

[4]韩晓雪.初中数学概念课导入方法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

[5]杜青霞.高中生数学概念多元表征的调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作者:陈莉娜 朱福胜 黄振坤

数学课的导入方法研究论文 篇3:

对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方法的研究

摘要:课堂导入是学科教学的基本环节和重要准备,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整体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需要掌握课堂导入的有效方法,灵活运用各种导入手段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调整好状态进入到课堂学习中去。而在小学阶段,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小学数学教师要加入到相关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去,提升自己的教学专业素养,做好课堂导入工作。以下将从小学数学做好课堂导入的价值及其有效方法两个主要角度展开讨论,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导入;课堂研究

近年来的教育改革给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教师普遍认识到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而且要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形成更加默契的师生配合,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去创造更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就必须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小学数学学科的学习又存在较高的难度,容易导致学生兴趣的下降。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做好课堂导入,让学生带着积极正面的态度去迎接挑战,收获成功的喜悦。

一、小学数学做好课堂导入的价值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小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课堂上容易出现“走神”等情况,注意力不能长时间的集中。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做好课堂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将自己的活跃思维用在思考数学问题上,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推动他们自主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得到良好的学习体验,进而全面提高小学数学学科的课堂教学质量。而且,优秀的课堂导入还可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或者新旧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构成更加完备的知识体系,明白数学学科的意义。

二、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有效方法

1、依托情境导入

在具体的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方法上,教师应该坚持学生主体,从学生的角度,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加以思考。我们要看到,小学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比如我们外出购物,或者看到一些新鲜事物的时候,就会运用数字计算、几何直观或空间想象方面的能力素养,这些都在小学数学学科有着鲜明的体现,比如各种计算知识及图形的认识等。只不过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尚弱,很多时候并不能直接从教材内容出发联想到现实情境。课堂导入就可以针对这一点,构建起知识情境,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来启发学生思考。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展示一些道具,比如梯子等各种生活常见物品的模型,让学生尝试去描述这些模型在形状上的特点,向学生提问他们是否能够看出这些模型上都包含哪些形状。为了让情境更加完整,学生的兴趣更浓厚,教师应尝试将这些模型搭建出一个场景,比如有人正在爬梯子搬运一些平行四边形的物品。在引起学生注意,启发学生思考之后,再向学生揭示本节课教学内容的主题,带领学生去深入探究这些形状的特点,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2、设计问题导入

除了情境导入之外,通过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导入也是不错的一种课堂导入方法。很多时候,问题导入与情境导入是相结合的,即问题就存在于情境之中,或者问题本身就能够促使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出一个情境。在上文的例子中,教师就是使用实物来搭建情境,然后再用问题去启发学生。另外要注意的是,问题除了要蕴含一定的趣味之外,还要指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能够引发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回忆与应用,这样才能顺畅地过渡到本节课的知识教学,否则很可能变成教师的自问自答。

例如,在学习条形统计图的时候,教师可以直接设计问题来作为课堂导入:大家清楚本班同学的身高吗?如果按照某个范围对同学们的身高进行统计,再用图形表示出来,大家认为会是什么样的呢?这两个问题指向的是大家朝夕相处的同学,能够直接促使学生在头脑中描绘出某个情境,引发学生的强烈兴趣。在提问之后,教师要给学生留出时间去思考,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或进行一定的尝试。然后教师对大家的努力表示肯定,指出还有更加直观有趣的解决方法,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3、趣味资源导入

趣味资源导入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有趣的学习资源来完成导入。比如教学硬件条件比较好,信息素养比较高的教师,可以使用微课来进行课堂导入,微课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趣味学习资源,能够带给学生直观且有趣的学习体验。不过,趣味学习资源本质上属于工具,比如用于展示学习情境,或者引导学生从学习中發现数学问题。所以,教师在准备趣味学习资源的时候不能只从趣味性上进行考虑,还要保证其教育性,要与其他的课堂导入方式进行有机结合。

例如,在学习观察物体的时候,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视频为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物体,以及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得到的直接视觉印象。动态的画面和不停变化的视觉感受能够极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直指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如果不具备相应的教学条件,教师也可以如上文的例子,使用有趣的实物来作为课堂导入的资源。或者也可以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让学生思考自己以往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经验,鼓励学生提出与问题有关的各种事物或现象,再提出本节课的学习就是要对此展开探究。

总而言之,课堂导入对于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课堂上不仅应该有导入这一环节,而且教师还应不断提升其效果,让小学生能够实现快乐的成长发展,在数学领域获得更为巩固的成长进步。

参考文献

[1]刘丽岩. 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导入的有效性方法研究[J]. 数码设计(下), 2019, 000(005):75.

[2]蔺幼男.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导入的策略[J]. 文渊(高中版), 2019, 000(2019年3期):585.

作者:杨雯雯

上一篇:新课程下初中阅读教学论文下一篇:多元化的教学高中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