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教学导入的方法

2022-08-20

第一篇:命题教学导入的方法

英语词汇教学的导入方法

直观教学法

直观化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将英语单词同实物或情景直接联系起来,从而增强语言的真实性和形象感,易于调动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中学生擅长形象思维,教师使用直观教学法,不但可以使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形象,而且能加深学生对词汇的感知和记忆。因此,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看物见景中学习词汇。直观教学手段除了展示实物、图片,教师还可以使用简笔画或借助表情、手势、动作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建立形象思维。这也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词汇教学手段。

①实物、实景导入法

实物、实景导入法,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前准备好与本课词汇有关的实物,或利用教室里及学生身边的物体,一边呈现词汇,一边进行听说训练,使学生直接感知词汇的意义。

②图片、幻灯片导入法

图片、幻灯片导入弥补了实物导入的局限性。例如,利用图片和幻灯片,可以让学生在欣赏四季风光的同时,掌握表达四季特点及天气的名词、形容词;可以让学生在目睹运动会盛况的同时,掌握表示各种运动项目名称的单词。幻灯片和图片导入不仅有利于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和接受词汇知识,还有利于开发和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 ③非言语行为导入法

非言语行为导入法是指教师借助表情、音调、手势、体态等方式传递信息。导入单词时,教师利用非言语行为伴随言语行为可以使语言信息变得更生动、形象,易于理解。例如在教授sing, run, jump, cry, laugh等动词时,教师可以一边做动作,一边让学生仔细听,使单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游戏呈现法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应尽力从上课伊始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初中生与小学生一样,喜欢各类有趣的比赛和游戏。在上课开始,教师可创设一种竞争的氛围,告诉学生本堂课的竞争方法和奖惩规则,并实践之。比如,教师在某堂课上让男生和女生进行“较量”,在黑板的一侧画上两栏,并给两个队伍分别起好名字,如super boys, spicy girls。每组答对一个问题加一分,答错扣一分,从而激励学生积极地投入课堂教学中。

每次的比赛方式可以不同,比如分行比赛,分列比赛等等。利用游戏导入单词,可以使学生在边玩边学中掌握词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常用的游戏有“Polly says”、摸猜游戏、指令游戏、猜词游戏、猜动作游戏和卡片游戏等等。 3.利用图表法

教师可根据新授词汇的词义和用法,采用图表法或简笔画的方式进行词汇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直接感受新词汇的词义和用法。以表达方位的介词in, on, to和表示动作的fetch, bring, take为例,教师只需用一幅简单的图来表示其含义,而无须过多讲解,学生就能区别它们的用法。 4.创设情境教单词

在情境中学习单词是中学生比较喜爱的一种方法。情境虽然是模拟的,却可以使学生感觉仿佛置身于真正的交际情景中,而乐于参与活动。比如在教授问路、购物、打电话等的相关词汇时,教师可以在教室中设置情境,这样学生不但兴致勃勃地学习了知识,还亲身参与了交际活动,训练了听说能力,提高了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5.利用词汇扩展的方法

学生学习一个新词汇时,往往想知道一些与其关联的其它词汇,这给教师进行词汇扩展提供了良机。教师可以用以下几种词汇扩展方法。

①关联词或联想词群。如教授fruit一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联想之前学过的有关水果具体名称的词,并在黑板上列出关联词群:apple, orange, pear, peach, banana等。

②利用词形变化规则

教师在帮助学生记忆某些词汇的词形变化时,应向学生介绍、总结其变化规律。如在总结动词过去式和过去分词的不规则变化形式时,可分为以下几类: A—A—A 型 : hit hit hit

A—B—B 型 : get got got A—B—C 型: take took taken

A—B—A 型: run ran run

③利用构词法知识

a.利用分析前缀的方法。例如,教授dislike, disappear时,学生已学习了like和appear,因此教师只需告诉学生前缀dis-的含义是“不”,学生就能推测出dislike, disappear的意思。

b.利用分析后缀的方法。如在学生学过work, write, visit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后缀-er, -or的含义后,学生就能推测出worker, writer, visitor的含义。

c.利用分析合成词的方法。学生学过girl, boy, pen, friend后,自然而然地就能推测出girlfriend, boyfriend与penfriend的含义。利用这种方法,教师可以很容易地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

d.利用词性转化的方法。在英语中,同一个单词可以有不同的词性及含义,如: hand n.手—hand vt. 递 break n.休息—break vt.打破 empty adj. 空的—empty vt.倒空

在教授单词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多关注此类具有多种词性的单词,并学会举一反三,在今后的阅读中遇到生词时能够猜测出其含义。

6.以旧带新呈现法

以旧带新呈现法就是指教师在教授新词时,借助其同义词、近义词或反义词等学生已学过的词汇来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新单词。这样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听力能力,而且还可以收到以旧带新、以新促旧的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觉有赖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人们在感知事物时,与该事物有关的知识越丰富,感知就越迅速、越全面,因此,要使学生获得新的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来强化旧知识。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教学。

7.语言描述导入法 对于某些比较抽象的名词、形容词、动词,教师应尽量使用学生已学过的词汇进行描述,使学生既能得到听力训练,又能获得语言信息,并能理解特定环境下语言的意义,这也是词不离句策略的具体实施方法之一。如在教developing;developed时,教师可以这样描述:

T: Which of these countries is rich? (America, England, German, Russia, China, Canada, Japan)

Ss: America, England, Germany...

T: We call them developed countries. Which of these countries isn’t as rich as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Ss: China, India...

T: We call them developing countries.

第二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我校的语文老师们基本上都很重视课前导入这一环节。通过深入课堂进行调查问卷和随堂听课,结合自己几十年的教学实践,对语文课堂导入情况进行了全面的了解。

一、形象精彩的描述导入法

大山深处的八仙中学,信息闭塞,资源匮乏。怎样提高学习兴趣,教师们精彩的描述去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求对所学习的内容有共鸣感,以收到先声夺人的教学效果。运用形象的、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新课,可创造出适宜的环境气氛,引发学生相应的感情,进而吸引学生。如一位语文老师在讲《天山景物记》时,先板书《救勒歌》接着说这是边塞风光。尽管诗人写出了草盛原阔、牛羊肥壮的景观,但这毕竟是‘西出阳光无故人’的地方;可在现代散文家笔下的天山,却是塞外江南,这里繁花争艳,五彩斑斓,溪流棕棕。”现在我们就跟随作者去天山游历一番。这样既复习了古诗,又使学生神往天山景物。

二、多媒体导入

2010年,我校教室多媒体普及,教师笔记本电脑配齐,多媒体成了时尚。对于一些影视剧,学生多少也有接触过。所以我在教课文时,尽量把这些资源利用在教学上。如在教《荆轲刺秦王》时,让学生先去看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学生一下子就能就说出了许多相关的知识,也更容易理解荆轲在易水送别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那种悲怆感情。在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前,我先让学生去查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有关资料,学生会更好地理解诗歌中那种情感。用影视来导入,利用其中的片段、细节、画面,学生有感性认识,较直观,可以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设置悬念导入

中学生的心理还不够稳定,他们学习的热情往往会更多地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因此,在教学中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导入环节中适当地制造悬念,适度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思考,又会涉及到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1937年11月17日,在日本一个偏僻的乡村诊所里,来了两个不速之客――两位中国记者。他们递给一位苍老的医生一份报纸,报纸头版头条刊登了“鲁迅先生逝世”的内容。老人抬眼看时,两眼发直,拼命摇头、不敢相信而后潸然泪下。你们知道这个老人是谁吗?他为何有这种反应呢?这样的“疑问”,学生的好奇心就被挑起了,都急不可待要进入课文的学习。

四、欣赏歌曲导入法

用音乐导入,让学生带着对音乐的感悟,进入对课文的阅读理解,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而进行情感审美的交流。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我们就可以先播放江涛的歌曲《愚公移山》,这样就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波澜,从而使学生快速地进入课文的学习。同时教学语言与音乐语言相配合而对学生所产生的愉悦心理,能充分地激发学生在课文课堂上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感知力、理解力和记忆力都处于最佳状态。音乐自古以来就有教化作用,能熏陶人的性情,能抒发人的情感。现在中学生很爱听歌曲,许多人也都有MP

3、MP4等,利用课余时间在听歌曲,甚至两人合用一个在听。在教高中语文时,就利用学生爱音乐的特性,让他们先熟悉音乐,提起对课文的兴趣。如在讲《小巷深处》时,让学生欣赏歌曲《母亲》那优美的旋律,那深情的诉说,深深地打动了学生们。这时,我满含深情地说:“母爱是无私的、博大的,让我们一起走进《小巷深处》去感受那真挚的爱。

五、轶闻趣事导入

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轶闻趣事兴趣浓厚,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我讲了文章的来历。唐代,刘禹锡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权贵,被贬为和州通判。按规定,应住衙门里三间屋子。知县是势利小人,见刘禹锡被贬,便多方刁难。先安排刘禹锡在县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很高兴,特撰写一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他的举动气坏了知县,又把刘禹锡的住房调到城北门。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这房子在河边,附近还有柳树。刘禹锡因景生情,又写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悠然自得,又把刘禹锡调到城中,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那么《陋室铭》一文有什么精彩的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六、新闻时事导入

这一导人方式一定要让学生把时代发生的时事与课文内容相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目的性强,时代感新。如我在上高中语文必修一的新闻单元时,其中有《飞向太空的航程》,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根据当时正好我国的“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机成功返回,我让学生去收集关于“神舟”的相关材料,这样就有利于理解课文的内容。而在上巴金的《小狗包弟》时,我正好安排在10月17日上课,而这一天当时正好是“神舟五号”返回的时间,而当时有人写了诗,来突出一“返”一“归”,因为这天正是巴金逝世的日子,学生一下子就记住这个特殊的日子,又能够突出两大事件。

七、学科渗透导入

语文是中学教学的基础学科,它具有基础性、工具性的特点。它的知识是体现在各学科的教学中,这是其它学科无法表现的。我在教学上,也能利用其它学科的知识来导入。如在教《我有一个梦想》时,利用英文版的演讲“I have a dream”导入,让学生感觉译文与原文的不同。这是语文与英语的相通,都是语言教学。而在教《兰亭集序》时,则从高一年的美术课导人。从王羲之的《妹至帖》谈到他的书法。在上《飞向太空的航程》时,可能把火箭升空与物理、化学等学科联系起来。其实语文课并不单纯是属于文学的,各学科之间是可以相通的,只要能通过各学科之间的联姻,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的知识。

作为课堂的第一环节,导人可以是多姿多彩的,在课前偶然听到的一句话,或者上一节课的一个亮点,都可以作为课堂的精彩导入,巧妙的开头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环节。只要我们细心推敲、善于总结依据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课,因地制宜,恰当运用,定会使每节课都必须能引人入胜,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篇:文言文教学的导入设计方法

文言文教学的导入设计方法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兴趣,才会“乐学”,才能高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传统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一直是老师说,学生听,教师处于核心地位。而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教师要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只有真正地参与其中才能体会其中的快乐。因此,教师必须掌握学生的心理,选择好的教学方法,不能一味地说教,教学内容要充满人文性,密切联系现实生活。

(一)巧设导语,引入情境

教育心理学认为“在几十分钟的授课演讲中,开头十分钟效果最好”。如何导入新课是一门艺术。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巧妙的导语,不仅可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被好奇心“抓着”,时刻关注课文,关注老师。所以好的导语有利于接下来的教学,教师不断的设置悬念,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而且在快乐中学会。 1.释题式

“即在导语中解释题目,提出疑问,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地思考问题,也叫‘问题引路’。教师一上讲台便从题目着手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学生和自己一起思考。”[5]这可以立即引起学生注意,使他们一边思考,一边注意听讲。如一位老师讲古文《过秦论》的导入:“标题中的‘过’字与‘功’相对,是过失,过错的意思。‘过秦论’,应颠倒过来理解,即‘论秦过’,议论秦朝灭亡的过失。秦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中央集权制的朝代,它统一六国后,威加海内,不可一世。秦朝的封建帝制的开创者赢政自封为始皇,企图帝业永传。可是秦国却二世而亡。那么,秦国灭亡的过失究竟是什么呢?贾谊分析的原因你同意吗?这篇文章结构严谨,久传不衰,称‘天下第一气盛的雄文’,究竟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呢? ”这个释题简洁、明了,,疑问让学生有了探究欲望,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带着好奇心不断攻破一个又一个疑问。在其中体会探究和成功的快乐,而这其中的快乐又鼓动学生更好,更快乐地学习文言文。 2.引经据典式

“即依据课题意思或课文内容(人、事、物、景)引用或自拟相关的诗文典故,通过教师或学生的吟诵,从而引入文章的方法。”[6]如教《烛之武退秦师》时,先引用刘勰《文心雕龙》里的句子:“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师;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舌头真有这么大作用?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烛之武是如何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百万秦师的。这样学生马上把注意力投入课文,想快点知道烛之武是如何用舌头“退”秦师的。这时老师带领学生学习:烛之武为何要退秦师,怎么退的以及退了没有,结果怎样。整个课堂中学生都带着兴趣,在兴趣中块乐地结束。 3.悬念式

“悬念是一种能引起人们对事物关注的情境。置身这种情境,学生渴望获得‘是什么’、‘为什么’的答案,产生非知不可之感。”[7]课堂上若巧妙设计悬念,则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教《促织》时可说“郭沫若曾对《聊斋志异》有这么一句评价‘画人画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什么意思?下面我们学习一篇选自《聊斋志异》的课文《促织》,仔细揣摩这句话的内涵。”学生想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必定认真听课。而且很多学生曾看过电视剧《聊斋》,熟悉里面的人物。结尾时老师让同学把《促织》中的官员和《花姑子》中的花姑子,《黄英》中的婴宁,《阿绣》中的阿绣等狐鬼花妖进行比较,从而解除导语留下的悬念,更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4.小故事式

即教师课前先讲一个和课文内容有关的小故事,通过故事内容唤起学生获得新知识的欲望。中学教材中的文言文有很大一部分是从《战国策》、《左氏春秋》、《左传》、《史记》等史书中选取的,所涉及的事件、人物往往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在讲授这一类课文时,可以先将有关的历史背景讲给学生听,再适当打住,引入正文。学生自然而然就想知道这篇课文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如教《勾践灭吴》先不急着翻书讲课文,而是先从历史背景谈起,讲讲吴越之间的是是非非。这时教师再趁热打铁,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肯定会受到更好的效果。故事本身就有一种吸引人的魅力,学生喜欢听故事,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更喜欢听故事,教师可结合课文实际从故事、趣事、轶事、寓言、典故、取材原型等方面开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因此,导语设计也不能刻板单一,应力求丰富多彩,充分体现生活中的美,紧跟时代的步伐,紧随生活的脚步。在变化中导入,在导入中变化,以适应学生的口味,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到课文中来。导入是课堂上要走好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这一步走好了对下面的课堂教学将有重要影响。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就说明了做任何事,有良好的开端的重要性。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好的导语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望。魏书生老师曾说过:“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所以,对学生惧怕的文言文教学,导语更应该精心设计,使学生对课文产生好感。

类似于“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文言文”的导入,给学生的只能是乏味、无趣和沉闷。下面,结合自身的教学,简单的说说文言文教学较有效的课堂导入法:

对现代中学生来说,由于文言文是古代人的书面语,远离现实生活,晦涩难懂等方面的原因,许多学生不喜欢文言文,对文言文望而生畏,教学效果也常不尽人意。

课题负责人:温州中学罗进近

课题成员:洪秀善刘伟虞黎明郑艳丽 摘要:

文言文不同于浅显、明白、易懂的白话文,它远离社会现实生活,时代越久远,越枯燥无味,越艰深难懂。文言文俨然成了语文教学的“拦路虎”:老师难讲,学生费解。尽管如此,但文言文知识点多,理论性强,是古典文化的精髓,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故而,作为课堂驾驭者与参与者的教师理应转变思维,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上积极探讨,大胆创新,多做尝试,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改变传统单调的教学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我们认为需要做出三个方面的努力:

一、教学方法的创新;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设计的创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面对“古老”的文言文教学现状,我们课题组成员大胆探索,从而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和建议。

关键词:文言文创新教学教法学法教学设计 正文部分:

一、引言

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探索符合学生实际、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是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文言文教学的改革明显滞后。传统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教师奉为圭臬,在学生方面却异化成为令人头痛的紧箍咒。重词句解释,轻文章思想情感的感悟;课堂教学结构散乱,随讲随止;教学过程机械、刻板,缺少创意;不重视文本差异,用固定模式组织教学„„这种课堂教学导致教和学的脱节,缺少探索与研究,缺少师生的互动,严重地束缚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现在实施新课程目标,大力倡导创新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材施教,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地

发展。

文言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在于一种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更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语文教师在传统文言文教学中的地位,是权威的代言者,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语文教师转,围绕着语文教材和教师教案转。这种以“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疑限制了学生主体

意识和主动思维的发展,大大阻碍了语文学科创新思维的开拓和发展。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彻底地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狭隘、封闭的教学思想模式,要注重语言的发展尤其是文言文发展的规律,尊重语言的继承性、持续性和语言所具有的思想性,始终以引导学生为主,尊重传统与教学创新的统一,充分发挥个性化的文言文教学理念,这样才能使中学的文言文教学与素质教育、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与创新意识的独创性、开拓性、联想性结合起来,真正地发挥语文在重新建构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家园中的作用,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文言文创新教学研究的几点做法

(一)教学方法的创新:

关于文言文教学,传统的务实型教师注重基础字词句的落实,侧重要求学生从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五个方面去达标过关。但是,学生对老师陈旧的、干巴的、灌输式的教学难以产生兴趣,尤其对枯燥的文言教学过程中涉及的不太熟悉的现象知识难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想办法让自己的教学步入“变”的轨道,并让其在“变”中生出奇效。

1、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文言文教学最容易“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其结果是事倍功半,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 必不牢。文言文教学应倡导自读———质疑———讨论,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组织讨论,最后解决问题。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的能力是否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读不是盲目的自读,而是有针对性的阅读,是教师提出有关知识让学生进行重点阅读,或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疑难问题。自读、质疑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讨论的过程是使探索、研究形成结论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教会学生触类旁通。

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实词解释时要兼顾到通假现象、词类活用现象;虚词理解不仅要知道它的意义,还要弄清它的用法(词性)。对于字句的翻译,不能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教师讲清知识要领后,就要让学生去活动,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思维力度,使课堂气氛活起来。如名词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教师首先发挥“导”的作用,从古今语言运用规律上讲清楚什么是词类活用,从典型例句的分析解剖明确名词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区别。如让学生比较“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事不目见耳闻”(《石钟山记》)中两个“目”的解释,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名词作动词,它后面不可能带动词,名词作状语,它后面肯定是动词。然后开展学习竞赛,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句子,比谁找得

多,找得快,找得准,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就在积极思考中不断得到提高。

3、突出文言文教学的人文情感。

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突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产生共鸣。《触龙说赵太后》一文的教学,许多同学就字词的理解提了问题,也有的同学就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出了疑问:“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郄也,故愿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针对触龙的发话,太后的回答令人费解,应作何理解?此问触及文言文的人文情感。对这一问题,教师绝不能轻松地绕过,敷衍回答。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参与热情很高,说出了个人独到的见解。在此基础上,达成共识:太后的回答,语气生硬,回答极不情愿,对触龙的提问,不愿正面作答,微妙地表现了人物当时当地的心理,与“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胥之”的语言环境相吻合,这个环节,意在探求教材的可研究价值,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内涵,才能很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将人文情感引发出来。在教师的导引下,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进一步探索、研究。这个学习过程带有学科综合性的特点,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是指一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发展的新需要,引发出的一种创造性动机或愿望。它是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是自觉的心理活动和思维动量。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它是整个创新过程的前提和基本条件。创新意识的培养,从其与思维关系上来讲,就是使人们的思维具有一种对于现有条件、状况重新思索的冲动和习惯。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和结果,思维发展同语言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中所表现出的条理性、清晰性、准确性、简练性正是其思维的直接反映。文言文是中国语言文字发展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阶段,是古代劳动人民思维的结晶,也是整个中华民族思维习惯、思维模式的最直接的体现。文言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更能表现出现代语文教育对古代优秀思维的继承和发展。《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

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不难看出,文言文教学在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有着密切的作用。

1、在主体性学习中培养创新意识。

主体性学习,主要表现在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几个方面。独立性,就是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律自强、独立生存、独立学习生活的精神。而自主性,应着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并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独立自主的学习,是一种研究发现的过程,也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它和创新意识中所具有的最大特征———独创性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认识到主体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使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兴趣和独立的思维习惯,来激发由此而产生的创造性。

《工之侨献琴》文言的难度并不太大,学生完全可以在书下注解的帮助下,对原文的意思做出准确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还以标准译文的讲述为重点的话,显然会压制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机会和兴趣。因此在教学的策略和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自主性学习:引导学生借助多种形式的主体性学习活动,培育自主、合作、互动、探究性学习方式,建立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循序渐进地化解重点难点,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优化全程教学。如:对于文言意思的理解,可以通过个体自译,同桌对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对于章节的理解,可以通过学生自导自演的课堂短剧,也可以举办自由评说的课堂活动。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氛围,也大大增加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程度;教师从作断纹、作古,埋诸土等方面进行发散思维的启发,让学生自己去理解造假的喜剧、爱假的悲剧、助假的闹剧,从而得出有爱假的,才有造假的,根除造假,先莫爱假的结论。这样才真正地体现了主体性学习的宗旨,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完成了整个教学过程,主体性精神成了创新意识的独创性再现。学生在这堂饶有趣味的文言文课中,不仅学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语文知识,而且习得了语文的学习兴趣和相对独立的思维习惯。让学生自主进入文言课文的情境,领会其中的深奥之妙,并升华为一种领悟力和理解力,也许这正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开始。

2、深层次的文化拓展。

深层次的文化拓展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条件。历史文化之所以深沉丰富,乃是因为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思想内涵有着巨大的力量。应该说,能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经过历史长河冲刷而流传下来的作品,当然是思想文化的精华,至少是可以让我们去批判地接受的优秀遗产。而充分发掘出这些作品中的思想之美,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先秦的“百家争鸣”,各种学说奠定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基础,此后千百年来思想的发展更是无比丰富。对这些思想有一些初步的了解,能初步接受思想光华的照耀,是文言文教学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反过来,文言文的教学应该重视深层次的文化拓展,从而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供一个人文的环境。

中学大量的文言文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前人思想品质和道德智慧的范例:《陋室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境界,《爱莲说》所暗喻的精神追求,《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对古人的聪明睿智的展示,《勾践灭吴》对人的精神力量的充分肯定,《寡人之于国也》、《过秦论》对治国得失的规劝和考证,《劝学篇》、《秋水》对人的个性自由的深思„„凡此种种,都会对阅读者带来人格力量和思维模式的巨震撼。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这种导向性的文化反省和思维开拓,这种对文化深层次的追求为培养创新意识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空间。只有在这种广阔的实践空间中,创新意识才有可能真正地在我们的思维中生根发芽,才能在我们的思维中发挥它积极的作用。可见,文言文教学中,文化的深层次拓展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条件。

再如《鸿门宴》中,对于项羽的描写和塑造,是建立在霸王分封十八路诸侯的伟业之上,也是项羽日后势衰、垓下之围、乌江自刎的预兆,司马迁所倾注的,不单单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扬刘抑项的寓意,相反是对如此历史背景之下,英雄人物悲剧命运的揭示。如果不对史迁“互文”记事写人的方法进行挖掘,不对《项羽本纪》、《高祖本纪》乃至整部《史记》等作进一步拓展,就不可能理解这种英雄悲剧的意义了。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全可以抛开教材教参的束缚,广泛搜集材料,更深层次地去挖掘中国传统文人的独立人格和精神世界,从而完成了教学过程中学生与作品人物之间的一段交流的心灵历程。正是因为对文言文中传统文化的有力拓展,让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全力思考、倾心感受,领会并理解文本之外的深义,枯燥的文言课文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提供了条件。只有对传统文化量的占有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对文言文中涉及的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拓展,才能实现质的创新性的飞跃。《四书·大学》中有一句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意识的开拓性特征也就表现于此。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新意识的翅膀。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想象具有生动的再造性或独特的创造性。语文学科本来就有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想象力,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中有意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苏轼的《西江月·明月几时有》上片对月饮酒,下片望月怀人,上下之间,以空灵澄澈之笔勾对,于醇酒饮酌之间,清风朗月之景,神游于宇宙人生之际,不禁使人浮想联翩:你可以联想到日月光阴如梭流逝,也可以联想到刘希夷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无限惆怅,甚至可以联想到李白以明月寄喜悦之情的诗句“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的豪迈。学生对这种意境的个体化、具体化的想象,也就是其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再现。再比如学完《愚公移山》一课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能力的训练。当年的愚公村气候温暖而湿润,有大片的森林,还有大象。可是好几百万年过去了,沧海变成了桑田,今天愚公村的人们在干什么?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辉煌,又遭遇了怎样的挫折,让学生以《走进愚公村》为题,畅谈愚公村的今天。学生自然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畅想愚公村在新时期的蓬勃发展,还有学生谈到违反自然规律所受到的惩罚„„这些无疑是想象力给了学生创造性的动力:在自由想象的同时,学生不仅陶冶了情操,净化了感情,而且创造性地开拓了思维。

创新意识就是要求在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再创造。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应该鼓励和引导教学和学习的主体,不盲从权威,不迷信书本,不拘泥模式,善于发现,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这是培养文言教学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也是文言教学的重要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吸收祖国传统的文化,发挥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涵,才能培养出更具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真正有价值的人才。

(三)教学设计上的创新研究:

课堂是教师的第一战场,向45分钟要质量要效益,需要教师在课堂设计上多花心思,努力在课堂教学教法上推陈出新。

1、巧设导语引人入胜。

导语的任务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转移到教学内容上来,“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故而,每一节课的导语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言简意赅、涵义隽永的导语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巧妙的导语往往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情不自禁的进入教师设置的课文情景之中。例如,在讲《六国论》时,是这样导入的。“‘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三父子分别是谁”,在学生兴致高涨地猜出答案是“三苏”后,继续补充介绍“‘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正是这一位父亲勤奋苦读和以身作则,父子三人齐齐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可以说两个儿子的出类拔萃与父亲的影响不无关系。”对苏洵的渲染激发了学生拜读其大作《六国论》的兴趣。

再比如,在讲《滕王阁序》的时候,我介绍,滕王阁是“江南三大名楼”,这里风景如画,少年才子王勃触景生情,吟诵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这里的风景是否名不虚传,让我们跟随王勃的步伐去滕王阁赏游一番。介绍到这里,发现学生早已迫不及待地翻开课本,一睹为快了。再例如,讲《勾践灭吴》的时候,可以用下面这副对联作为导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讲杜牧《阿房宫赋》时,可引用《红楼梦》中的“护官符”作为开头:“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这些新颖灵动的导语不仅与课文内容相关,更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可谓事半功倍,岂不妙哉。

2、诗歌故事创设意境。

在讲解文言文时,适当地穿插补充相关的诗歌和逸闻趣事,不仅能够增强说服力,而且可以吸引学生,发散学生思维,达到增添情趣和渲染气氛的作用。令文言文教学化艰深为浅显,联系诗歌故事,不失为一种好载体好方式。例如讲曹植的《洛神赋》时,顺势讲出“才高八斗”成语典故的由来,定会使学生对大才子曹植兴趣大增,乐此不疲地去研究这篇形神兼备的千古美文。再如,讲解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时,可先让全班同学齐声背诵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之一“: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并告诉学生该诗与

《病梅馆记》如出一辙,在诗文中,作者一再表明自己的人才观是给人才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其顺应天性、自然发展,不可扼杀人才,并控诉了扭曲腐败的科举选才制度。让这首小诗带领大家走进龚自珍创作此文的背景和心境,了解其打破选才僵局,呼唤革新的决心。把握了这些,梅的象征意味也就不言自明了,全文的布局谋篇也就豁然明朗了。再如教学《鸿门宴》时,引导学生把握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可借助三首诗中的诗句: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景仰同时饱含惋惜);杜牧的“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卷土重来,鹿死谁手难定);王安石的“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项羽大势已去,败局已定)。这些诗句可以加深学生对环境与人物的认识,使他们对项羽有一个比较深刻和全面的认知,同时还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文章创设的情景中,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

3、熟语提问一石二鸟。

熟语是一种大家比较熟悉且在使用过程中约定成俗的词组或短语。熟语一般由四字组成,大多都有出处。很多熟语就是直接来源于古诗文,因此巧用熟语发问,能够深入浅出的帮助学生发散思维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又能活跃课 堂气氛,可谓一石二鸟。例如,在讲完《秋水》后,当同学们在感叹河伯是知错能改的典范时,我提议学生用熟语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看看大家从河伯身上获得了哪些启发。同学们的发言非常踊跃,回答得也非常到位:有说“知耻近乎勇”的;有说“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有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有说“末左井底之蛙”的;有说“朝闻道,夕死可也”的;有说“活到老学到老”的。在轻松欢快的课堂气氛中,既让学生归纳了文章主旨,又加深了对文中人物的认知度,还复习了已学的熟语,真可谓是一举数得,何乐不为。

4、编舞台剧融洽和谐。

有的文言篇目,人物形象生动,情节扣人心弦,适合搬上舞台,这时,教师应积极发挥其教学参与者的功能,组织学生大胆表演。这样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引导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因为课本在某种程度上成了

学生表演编排的剧本)。例如,在学完《鸿门宴》后还剩二十分钟的时间,我要求学生上讲台即兴表演。令我惊喜的是,学生不仅热情高涨地再现了项羽、刘邦、范增、张良、樊哙等人物性格活动,而且还增加了“垓下歌”、“乌江自刎”等情节。学生表现欲旺盛,课堂气氛融洽和谐,台下学生目不转睛,台上学生表演忘我投入,这种效果不正是我们期待的吗?

第四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设计的方法

永城市高庄镇初级中学:陈燕飞

摘要:语文课如何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情景中去?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语文课,教师的导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开端,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因此,应追求导入艺术化,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开端。

关键词:导入原则

导入设计

艺术方法

兴趣

一堂语文课,教师的导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开端。教师的导入得好,就能吸引学生迅速进入所教的课文的情境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迅速了解这堂课学什么,目的是什么,学习重点是什么,从而启动学生思想机器,对学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同时也为教学过程定下基调,为整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流程的流畅运行提供了可能。因此,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十分注意教学伊始的导入艺术。

一、课堂导入的原则

导入既然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会影响到学生一堂课的发挥,在设计导入时就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导入要遵循时效性原则。

导入所占时间要短,最多不能超过五分钟,如果所占时间过长,就有喧宾夺主之嫌,那就从根本上违背了运用导入技能提高教学效率的初衷。时间要短,又要起到应有的作用,就要认真提炼,要选择非有不可的内容;在选词、造句、语言组织上要十分精心;在方法的选择上要注意省时有效的原则,我曾在一次上课课现场看到有一位教师上《华南虎》一文导入时颇费了一番功夫,先是介绍华南虎分别,然后是与其他老虎的区别等等。可以说,这不仅费力,而且又费时,并且没有收到任何效果,一课语文课被导入占去好长一段时间,所以,导入应该遵循时效性原则。

2、从学生实际出发

教育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教育必须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学生的身心发展既有一定的顺序性,又有一定的阶段性。如思维的发展,总是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的逻辑思维。课堂的导入设计要有明显的针对性,要从学生家庭生活环境,社会生活阅历,文学艺术修养,接受心理水平出发,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客观规律,有的放矢。

3、导入要遵循目标性原则。

导入设计,是围绕教材,引起学生注意和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开场,是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设计的,不能偏离教材,更不能背离课堂教学目标 ,也就是说,导入设计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的,有效的导入设计往往是紧扣教材重点和难点的,往往是为课堂教学重点难点的出现做铺垫或蓄势的。

二、课堂导入的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作为授课者要让学生喜欢上我们的课,要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每次上课都要给他们新的感觉,所以每堂课的开头非常重要。我们要用自己丰厚的知识积淀设计好每节课的开头,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记得曾有学生对我说过,他们每天上学来最期待的就是上语文课。而且总感觉语文课上时间过得太快。我听后倍感欣慰,我知道这是学生对我授课的最大认可。之所以会收到这样的效果,精彩的课堂导入当然是功不可没的。

1、音乐导入法。

教学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时,我没有从惯用的介绍苏东坡着手,播放了一首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教室里几个王菲的“粉丝”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了起来,大家都知道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水调歌头》了。教学《荷叶 母亲》时可以播放阎维文的《母亲》。到教学进入尾声时再让学生齐唱《母亲》。利用音乐引入,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培养他们对音乐对艺术的爱好,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

2、故事导入法。

即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时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从而使学生思路开拓,兴趣变浓。教师若能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因素,变学生的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信客》这篇课文时,文章主旨是为了突出诚信的重要性。因此,在课前导入的时候,我选取了曾子杀猪①这段故事。通过曾子言而有信教育孩子这一点来切入主题。还有在讲授《唐雎不辱使命》时,我先让学生复述小学时学过的晏子使楚②的故事。晏子与对方针锋相对的较量以及巧妙的回答,不仅捍卫了自己国家的尊严,还让对方自取其辱,成功完成出使任务。晏子的机智幽默让学生开怀大笑,在学生愉快的笑声中,我顺便告诉学生老师今天要再向大家介绍一位凭借三寸之舌战胜虎狼之国的外交官他就是——唐雎,很自然引出课文题目。

又如教《愚公移山》时我先生动形象地讲述李白小时候“铁杵成针”的故事——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

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个故事中同学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绝大部分同学能够回答:“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艰苦奋斗,持之以恒。”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看文中谁具有这种精神,由此导入课文。

故事导入,不仅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既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又渲染了整个课堂氛围。故事导入容易将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起来,积极地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索中去。但要注意:故事的内容与课题要紧密相联,做到贴切、典型。

3、古诗对联导入法

中国古典诗词是一座丰富的宝库,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高超的艺术手法,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运用古诗导入,可以积累名句,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我爱这土地》的导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陆游),“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这些不朽的诗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呼喊。今天,我们来学习同一题材的现代诗歌名篇《我爱这土地》。

又如《出师表》的导入:杜甫的《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对联上: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下: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令土木金刚卦爻,水面偏能用火攻。这些对联都是写谁的?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出师表》

4、设置悬念导入法

设置悬念导入法是指教师在导入语段即将结束时造成悬念,让学生急于知道下面要讲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如在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时,我事先出示了几道数学算式题让学生计算,学生饶有兴趣,然后问学生:这些计算的结果可能更改吗?学生说:不可能。老师问:那么,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呢?你想知道吗?请同学们再看一幅图。这样的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也体现了学生的文体地

5、图片导入法

图片具有可视性,直觉性。图片导入可使学生具体直观地感受到所学课文的内容,尤其是对于难以理解的课文,运用图片导入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又生动形象,容易激发学习兴趣,驱遣他们的想象。

如教读《苏州园林》,可用课件展示苏州园林的有关图片导入;教读《三峡》可以展示三峡图片。

6、背景导入法。

让历史作载体,让岁月作纽带,让历史见证昨天,让时空启迪今天,从而借助历史作语文课堂的导入,学生脑中再现了历史,既加深了印象,也激活了课堂。例如,有关战争题材的文章,或许现在的中学生接触的并不多,但从历史课本上他们都了解到了古今中外的许多战争,从现在的新闻上也了解到了还在进行的战争,战争场面大多是刀光剑影,血流成河,是硝烟,是战火,是哀嚎,大部分学生都知道这样的战争场面。教学《蜡烛》时,我先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战争的场面和自己对战争的看法,让他们说说战争的场面是不是总是那样:风烟滚滚,枪声四起等。而后进入文章,让他们领略与他们的想象相距较远另一种战争的场面,这样就能启发他们的思考,进入新的文章。战争题材的文章很多,战争的自然环境、场面、人物等都可以作为一个导入的切入点。 如教学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时,我们可以从普法战争入手,在学生了解历史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以便为学生理解作品主题打下基础。

7、文体导入法

文体导入有利于学生掌握文体知识,更好的把握课文。 如《爱莲说》的导入:同学们,我们学过了《马说》,知道“说”是一种文体。《马说》是一篇议论性文章,相当于今天的杂文。吴纳《文体辩体序说》中道:“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从中可知,“说”作为一种古代文体,既可以说明事物,又可以发表言论,还可以叙事抒情。《爱莲说》就是一篇融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的百字散文。

8、名言警句导入法。

名言警句导入法就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句名言,或引用一句名句,可以起到直奔主题,及时导入课堂教学内容的作用。如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时,我首先出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让学生说出与珍惜学习时光有关的诗词名句,再让学生读课文,说说文中是谁珍惜学习时光,热爱学习,从哪些情节可以看出来。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引出《岳阳楼记》。

9、图画导入法

在教学有的景物描写类的文章或诗词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课前根据自己的预习给诗文画图,上课伊始让学生展示自己所画的图。这样既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绘画能力。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一文时,我让根据课文内容给每一个自然段画一幅图画,有的《百花盛开》,有的画《小草风长》有的画《春雨如汁》有的画《春风拂面》有的画《春早人勤》。在展示这些图画的同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有感情的进行描述。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的诗词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导入,如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可以先让学生给诗歌做画,学生兴趣盎然,兴奋不已,有的画《胡天八月》有的画《千树万树梨花开》有的《将军置酒饮归客》有的画《风掣辕门》有的画《雪上空留马行处》,这样一首情深意浓的诗,用学生的图画展示导入课堂,既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也引导学生理解的朋友间那种依依不舍之情

10、问题导入法

紧扣课文设计一些问题,最好能总领全文,或从侧面入手,对理解课文将起关键性的作用。

例如《公输》的导入:同学们,你们是否听人讲过战斗的故事呢?是否在影视节目中见过大大小小的战争场面呢?是否体会到某些不义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沉重灾难呢?相信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大家是否相信一个人会单凭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勇敢和机智就可以阻止一场不义战争呢?历史上的确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公输就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解说:连续提问,唤起学生对战争信息的一些回忆和思考,转而引导学生思维直奔课文主题,诱发学习兴趣。

11、诗词导入法。

这一方法是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巧引诗词名句,引出新课。教学何其芳《秋天》时的导入:“对于秋天,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是张继的忧国伤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王维的清静无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王勃的少年壮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刘禹锡的人生感慨。那么,大家心中的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欣赏何其芳《秋天》。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尽情说出有关写春的诗句,让学生把自己想到的有关春的诗词句写在黑板上——“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连雨不知春早去,一晴方觉夏更深。”“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然后再让学生读课文,再从诗词中选一句为每一个自然段贴上标签

12、成语导入法。

用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成语导入,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学《陈涉世家》时,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成语“揭竿而起”,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成语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吗?马上大家开始翻阅成语词典,然后举手回答: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我就接着这个话题说下去:大家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是什么起义吗?(同学们纷纷回答:陈胜、吴广起义。)是的,今天我们要来了解一下陈胜吴广是如何发动、如何组织这次起义的。自然引出《陈涉世家》。其他还有用“黔驴技穷”引出《黔之驴》,用“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醉翁亭记》,用“世外桃源”引出《桃花源记》,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三、结语

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许多,如悬念导入法、谜语导入法、、温故知新导入法、引用警句法等。无论使用哪种导入方法,我们都要根据课文学习目标、学生实际和我们自己的教学风格择善而用。但是导入的时间一定不能过长,一般应控制在课堂开始的两三分钟之内。另外,课堂导入还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发展与情感体验。总之,导入是一课堂要走好的第一步,是整堂课情绪感染的开始,是气氛的调和剂。所以我们在进行导语设计时,只有做到目标明确,短小精悍,生动有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洞开思维的大门。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课堂的导入就像那春天里的花园,奇葩朵朵,争奇斗妍。但是学无止境,教无定法,要做好课堂导入这门功课,我们的探究之路依然任重道远,还望各位同仁不吝指教,让我们共同携手为课堂导入这个花园增色添彩。

参考文献:

1、李山林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案例教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朱慕菊汇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陈玉秋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彭小明著:《语文教学专题研究》,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

6、王世堪主编:《中学语文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第五篇:幼儿园社会教学活动的导入方法

桂载秀

导入环节对于提高幼儿社会领域教学活动的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导入运用得恰当,既能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又能引出将要探究和解决的社会领域问题,为后面的深入探究与讨论作好铺垫。近期我们通过研讨与尝试,总结归纳如下:

一、情境表演

情境表演直观、形象、灵活、针对性强,可以随时把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反映出来的问题通过表演呈现出来,贴近幼儿的实际情况。例如,针对小班幼儿抢玩具、抢玩伴的现象,教师设计了社会领域活动“我的好朋友”,利用情境表演引导幼儿观察,启发幼儿从同伴的角度换位思考,从而学会分享玩具、共享玩伴。

情境表演可以是有声表演,也可以是无声表演。无声表演更为随机和灵活,因此运用较多。例如,幼儿排队时因碰撞而产生冲突,或者幼儿不开心时想要一个人独处,等等,这些情境较适合用体态语言来表现,从而引发话题并展开讨论。当然,无声表演的内容需要教师进行价值判断和筛选,表演时要注意用夸张的表情和动作突出情境中的矛盾或冲突。

情境表演中的情节最好以正面事例为主,因为幼儿爱模仿,若把握不好会对幼儿产生负面影响。如果确实需要反映一些突出的问题,最好不要让本班幼儿表演,可以选择同年龄其他班幼儿来表演,否则容易挫伤个别幼儿的自尊心。

二、呈现图片

呈现图片既简单、经济,又直观、形象,是教师较常用的导入方式。呈现的图片有两种:一种是单页单幅、非连贯性的图片,另一种是单页单幅、单页多幅或多页多幅,具有连贯性或有故事情节的图片。例如,在大班幼儿有关“交通规则”的活动中,教师在导入时呈现了系列图片“马路上的规则”,引导幼儿观察、判断图片中行为的对与错,引发幼儿讨论。又如,在“快乐端午节”“小小奥运天使”活动中,教师在导人环节也分别呈现有关端午节习俗和北京奥运会会徽、吉祥物、倒计时牌等图片,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再如,针对中班幼儿社会规则学习的活动“我会排队”,教师在导入环节呈现故事《猴子过河》的图片,让幼儿观察并猜测如果走独木桥不排队,小猴们可能会怎样,以引出活动主题。

图片可以最大限度地反映问题的正反两个方面,帮助幼儿学会判断。般来说,社会领域活动中对于一些观念、行为对错的判断可采用图片对比的方式来导入。

三、讲故事

以故事导入既能有效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又能借助故事情节反映社会领域中的问题,生动而直接。例如中班的活动“两颗心”,教师以幼儿熟悉的故事《白雪公主》导入,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直接而具体地展现了同情心与嫉妒心这两种不同情感。利用故事导入不但容易为幼儿所理解,而且可以不失时机地抓住故事中的矛盾冲突,给予幼儿情绪上的体验。同样,《九色鹿》也是幼儿熟悉的故事,很容易让幼儿从故事中感受到善与恶,美与丑。

作为活动的导入部分,教师在讲故事时宜简不宜繁。像故事《白雪公主》《九色鹿》虽然情节较为复杂,但幼儿非常熟悉,所以教师在导入时只需突出其中与社会领域发展目标相关的情节并讲述清楚即可。

四、游戏和操作

游戏和操作可以吸引幼儿全身心地投入活动,给予幼儿最真实的体验。在社会领域活动中,有时纯粹地讲道理、分析问题并不能使幼儿将学到的良好行为和品质内化,而游戏和操作则可以让幼儿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例如锻炼幼儿意志品质的活动“我不怕困难”,教师以“解绳结”的操作活动导入,通过不断增加具有挑战性的“绳结”障碍,在不断遇到困难、解决困难的实践中培养幼儿坚韧不拔、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

在设计游戏和操作活动时,教师需要捕捉和挖掘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问题,有的放矢地将幼儿社会认知、情感、行为的发展目标蕴含其中,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并创造机会让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与体验。

五、提出问题

问题导入可以引发幼儿思考,引出后面将要开展的具体活动和需要注意的事项等。问题导人以“提出探究任务”为主,有时也会融入规则提示。如大班活动“参观小学”,教师在参观前提出三个方面的问题:“你们去过小学吗?你们想知道小学是什么样的吗?”“小学跟幼儿园一样吗?都有哪些不一样?”“在去小学参观的路上,我们要注意什么?为什么?”进入小学前,教师又提示:“大家看看大门、操场、小学生吧。小学和幼儿园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你们发现了哪些不一样的地方?”“请你仔细找找它们有哪些不一样,并把它们记在心里或画在记录纸上,回到幼儿园交流,看谁发现得最多。”在幼儿进入教室观摩小学生上课之前,教师提示:“当老师提问时我们可以怎么办?”“看哥哥、姐姐活动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为什么?”

教师运用问题导入应注意提出的问题一定要突出活动的主题与重点,不可繁杂,否则会给幼儿增加记忆负担。如果确实需要提出多个问题,那么这些问题必须是有联系的和层层递进的,是幼儿既能体验到挑战,又有信心和能力加以解决的

上一篇:描写旁人心情的句子下一篇:描写荷花优美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