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责任感缺失探究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社会责任感作为个体积极帮助他人或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幸福生活的核心素养,也是社会和谐与良好风尚的重要保证。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体现了一个民族未来整体素质的高低,同时也反映了一个国家未来竞争实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整个民族及国家未来发展的走势。家庭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基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首先受到父母的影响家庭的熏陶、家风的感染和家训的哺育。在日常社会中,父母对子女进行抚养和教育的方式塑造了其子女的观念和行为,并且潜移默化地引导着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中国传统的非理性的家庭教育模式会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产生影响,也会影响大学自我认知,进而影响社会责任感的发展。本研究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从家庭方面入手,探究家庭教养方式、自我效能感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机制。采用问卷分析的方法,通过实证研究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影响因素(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效能感)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构建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影响因子模型,从而探寻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效能感是通过何种路径,何种机制对社会责任感造成影响的。本研究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有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的进展。第二部分:相关的理论支撑。该部分主要介绍了有关社会责任感、家庭影响以及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基础,为构建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机制模型提供理论支撑。第三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的实证研究。该部分首先根据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概念定义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问卷进行编制修订,然后对当前中国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第四部分: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影响的实证研究。该部分通过构建父母教养方式,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回归模型,探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和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影响中的中介作用。第五部分:探讨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差异的原因。该部分针对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研究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当前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从社会文化因素、家庭因素、个体因素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第六部分: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建议。研究结果显示:(1)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整体上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2)大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除父亲控制)、自我效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男女性别、是否是学生干部、家庭经济状况上的差异上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大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除父母控制)、自我效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父母学历、是否是独生子女上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不同年级学生在对自我的责任感中存在差异。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比未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其关怀较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以及社会责任感也较高。独生子女要比非独生子女所获得的父母关怀较多,其自我效能和社会责任感也较高。(3)家庭教养方式中的母亲关怀、父亲关怀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母亲控制、父亲控制可以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4)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5)家庭教养方式中的母亲关怀、父亲关怀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母亲控制、父亲控制可以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研究结果中可以发现,不仅父母教养方式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还可以通过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来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发展。因此,要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需要考虑从社会文化、家庭与自我三个方面,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相关教育方法和策略,倡导积极的社会文化导向,良好的家庭引导和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三个方面提出实践性较强,可操作性较高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家庭教养方式;自我效能感;影响机制

学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问题提出

1.3.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现状

1.3.2 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现状

1.3.3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研究

1.3.4 问题提出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重点难点

1.7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责任感的理论基础

2.1.1 责任感的概念

2.1.2 马克思主义责任观

2.1.3 习近平新时代青年责任观

2.1.4 心理学中责任感的相关理论

2.2 父母教养方式的理论基础

2.2.1 教养方式的概念

2.2.2 马克思主义家庭教育观

2.2.3 习近平新时代家庭教育观

2.2.4 心理学鲍姆林德父母教养方式理论

2.2.5 父母教养方式对责任感影响的相关理论

2.3 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基础

2.3.1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2.3.2 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介绍

2.3.3 自我效能感对社会责任感影响的相关理论

第三章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研究

3.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量表的编制

3.1.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量表的理论构架

3.1.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量表的初步编制

3.1.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3.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总体概况

3.2.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总体良好

3.2.2 女生社会责任感优于男生

3.2.3 不同年级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总分不存在显著差异

3.2.4 学生干部社会责任感优于非学生干部

3.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呈现的特点

3.3.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总体特点

3.3.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差异的特点

第四章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4.1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

4.1.1 母亲关怀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有正向影响

4.1.2 父亲关怀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有正向影响

4.1.3 母亲控制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有负向影响

4.1.4 父亲控制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有负向影响

4.2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对社会责任感的影响

4.2.1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总体状况

4.2.2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社会责任感有高度的正相关

4.2.3 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有正向影响

4.3 父母教养方式通过自我效能感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4.3.1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4.3.2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影响的中介作用

第五章 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原因分析

5.1 社会文化因素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

5.1.1 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

5.1.2.不同的社会文化对社会责任感的影响

5.2 家庭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

5.2.1 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

5.2.2 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

5.2.3 有无兄弟姐妹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

5.3 个体因素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

5.3.1 自我成长经历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

5.3.2 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

5.3.3 社会角色期待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

第六章 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建议

6.1 倡导积极的社会文化导向,培植良好的社会责任感环境

6.1.1 国家政府要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培育

6.1.2 各类媒体加强对责任教育的宣传

6.2 主导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培育良好的社会责任感的家风

6.2.1 家长应积极建设优良家风

6.2.2 家长应转变教育方式

6.2.3 家长应给大学生树立榜样

6.3 引导学生提升自我效能感,培育优良的社会责任感的品格

6.3.1 大学生应提高自我认知的能力

6.3.2 大学生应提高自我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质量控制与产品设计论文提纲下一篇:钢铁厂污水处理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