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园区服务外包论文

2022-04-27

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双自联动”发展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都是国家赋予上海的重大战略使命。现阶段要促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双自联动”,将自贸试验区投资贸易规则的制度创新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政策创新紧密结合,形成叠加效应,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开放式创新水平。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自由贸易园区服务外包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自由贸易园区服务外包论文 篇1:

优化产业布局 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是整合资源要素、加快转型发展的重要前提,事关区域竞争力提升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当前,南通正处在推进“两个率先”的关键期,面临结构调整、资源环境约束等压力,迫切需要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带动结构调整,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新格局,推动全市经济转型升级新突破。南通市要充分利用创建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有利条件,依托园区能级不断提升、综合交通网络不断完善、跨江融合发展不断深化等良好基础,明确目标,创新思路,找准路径,强化举措,突破关键,全力推动产业布局优化,促进经济加快转型升级。

完善目标思路:初步形成“五沿”产业带格局

围绕“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绿色循环”总体目标和“一城三带多点”的总体城市格局,按照“接轨上海”、“优江拓海”、“交通引导产业”等空间理念,发挥资源要素、载体功能、交通区位、产业特色、开放环境等优势,统筹沿江、沿海生产力布局和城市、土地利用、人居环境等规划,突出促进沿江转型发展,加快沿海开发步伐,进一步推动沿苏北地区开发,努力构筑沿江、沿海、沿上海、沿大通道、沿重要节点的“五沿”产业发展空间框架,把沿海的“筑巢引凤”和沿江的“腾笼换凤”结合起来,把更高水平“引进来”和更大力度“走出去”结合起来,形成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特色鲜明、分工协作、集约高效的产业发展格局,建成长三角北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地,为争当苏中新一轮发展“领头雁”、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开创“两个率先”新局面提供有力支撑。

通过三年左右努力,初步形成“五沿”产业带格局:产业分工更清晰。建立中心城区、沿江地区以高端服务业、都市型工业为主,县(市)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主,中心镇以特色经济为主,沿海地区以基础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为主,沿大通道区域以先进制造业、商贸物流业为主,合作园区以承接上海、苏南产业转移和服务配套为主的分工体系。产业集中度更高。到2015年,全市新增国家级载体1~2个,形成超4000亿元产业2个(船舶及重装备、建筑),超2000亿元产业3个(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现代纺织服装);每个县(市)区至少有一个600亿元左右的主导产业(到2020年各重点产业都力争达到1000亿)。产业规模更大。2015年,全市GDP超过6000亿元,其中,工业、服务业增加值分别突破3200亿元、2600亿元。产业结构更优。2015年,全市新兴产业产值达到42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分别达到45%、43%。

在推进产业带提升和建设过程中,建议以转型发展为方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开放开发为支撑,以陆海统筹为手段,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促进布局集中、资源集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具体而言,需要进一步把握好六个原则:集聚发展。原则上每个区域在现有主导产业中选择2~3个作为重点,聚焦政策推动更快发展;每个产业重点布局2~3个区域,充分发挥各类开发园区(集聚区)对产业发展的聚集、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产业向紧凑型、基地化、链条式布局发展。特色发展。根据各区域区位特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配套条件,充分发展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完善特色产业链条,形成各区域分工明确、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格局。错位发展。充分考虑区域间的比较优势,突出重点,有序发展,避免产业趋同和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形成各区域之间产业错位发展格局,增强整体产业竞争力。创新发展。结合空间布局优化,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积极对接国家、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重大科技专项,强化产业选择和培育,推进一批关键性项目,吸引一批领军型人才,培育一批标杆型企业,努力在高端领域形成先发优势。融合发展。在江海联动开发、陆海统筹发展的过程中,做强新兴产业,优化主导产业,做大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间融合发展;淡化县市、乡镇之间的行政区划意识,按照“片区发展”理念,统一规划产业、功能布局,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水平,促进产业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相协调。绿色发展。充分考虑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推动按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做到开发有度、有序、可持续。按照绿色低碳、循环利用的要求,大力发展节约型、环保型产业,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优化总体格局:实施不同的空间优化

根据“五沿”产业带的不同发展阶段和要求,建议下一步分别实施不同的空间优化路径:

沿江产业带:重点做好整合、转移、提升的文章。通过退出一般产业,集聚优势产业,促进沿江地区转型发展。整合岸线资源,优化港口功能,进一步推动矿石类原材料、液体化工等大宗散货运输向沿海转移,使沿江港口向综合性、公用型港区发展,沿海港口向工业性、中转型港区迈进;加快沿江落后产业淘汰,有选择地向沿海梯度转移一批大进大出的基地型、基础型产业;提升发展船舶海工、电子信息、物流等产业层次,加快布局新材料、光通讯、文化创意、体育休闲等产业。南通市区沿江重点发展船舶海工研发设计、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等产业,以及科技服务、商贸旅游等服务业。如皋沿江重点发展船舶制造、电子装备等产业。海门沿江重点发展家纺、汽车零配件、医药等产业。启东沿江重点发展海洋工程和装备、新医药、现代商务、休闲旅游等产业。

沿海产业带:重点做好选择、培育、壮大的文章。选择临港临海型的石化、能源、重装备等基础产业,培育海洋经济和物流、旅游休闲等现代服务业,壮大船舶、能源等主导产业。通州湾区域大力招引国内外旗舰型企业投资,积极承接主城区重型产业转移,重点发展能源石化、高端装备、海洋经济等产业。海安沿海区域重点发展智能装备、现代纺织、海洋生物医药。如东沿海区域重点发展风电等新能源利用及装备、石化新材料,以及温泉旅游等服务业。海门沿海区域重点发展机械制造、航空装备、科技服务等产业。启东沿海区域重点发展重装备制造、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以及港口物流、滨海旅游等产业。

沿上海产业带:重点做好借势、承接、配套的文章。借助紧邻上海的区位优势和与上海、苏南的产业配套优势,打造一批高水平的跨江合作园区;主动服务对接上海“四大中心”和上海自贸区建设,突出“学习、接轨、配套、服务”;合理选择、重点承接上海及苏南在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和商务、科技、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方面的产业转移,打造示范性产业转移承接区;大力发展加工贸易、高端装备制造,金融、旅游、服务外包、后台处理等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打造上海产业服务配套区。

沿大通道产业带:重点做好布点、促进、成型的文章。依托全市现代交通运输网络加速形成,以及接受上海、苏南辐射和带动长江中上游与内陆腹地能力增强的优势,发挥高速路网、铁路网、内河航道网、机场航空运输网等大通道的传导作用,重点发展大宗物流、专业市场、机电设备等符合交通运输特点、适应沿线资源环境的产业,促进现有园区、市场提档升级。高速公路沿线重点发展电子信息、高端纺织研发设计制造、现代物流等产业。铁路沿线重点发展新能源装备、大宗散货物流等,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高等级航道沿线重点发展新能源材料、磁性材料等装备制造特色产业和散货物流。机场周边重点发展空港物流、航空器材等产业。

沿重要节点产业带:重点做好高端、融合、特色的文章。中心城市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等都市型工业,2.5产业、平台经济、交易中心和商贸物流、商务金融、服务外包、旅游会展、文化创意、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等现代服务业,休闲观光等都市型现代农业。通州区重点发展智能装备、新材料、航空等产业。崇川区重点发展高新电子、高端装备、商务商贸等产业。港闸区重点发展船舶配套及装备、纺织服装、科技服务等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精密机械、新医药等产业。苏通科技产业园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商务等产业。各县(市)城需要注重各类园区与城市的融合发展,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形成两个左右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力产业。海安重点发展智能装备、新能源、现代物流等产业。如皋重点发展电力装备、软件及服务外包等产业。如东重点发展新能源装备、现代物流等产业。海门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现代家纺、科技服务等产业。启东重点发展新能源设备、电气机械、商贸流通等产业。中心镇(小城市)和特色镇要从各镇的产业基础出发,壮大一批特色产业。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和19个市级中心镇围绕建设新型小城市的目标,发挥连接城乡的纽带作用,做大做优支柱产业,培育区域性产业集聚区,打造创新能力和示范作用较强的产业新高地;8个临海重点镇深化“区镇合一”管理体制改革,突出港产城融合发展,建设海洋经济特色强镇;特色镇着力放大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基地,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培育产业建设新平台和新增长点。在完善“五沿”产业带过程中,还需要发挥南通北向的辐射和服务功能,深入推进“沿苏北”的开发,既积极用好江苏省委、省政府对与苏北地区结合部薄弱地区的相关扶持政策,又积极与苏北地区开展资源互补型、产业梯度型、利益共享型的合作开发,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强化载体带动:提升各类载体的承载和带动功能

把载体建设作为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的突破口,加快提升各类载体的承载和带动功能。首先,抓好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和创新园区建设。各板块按照“一个经开区、一个高新区”要求,以产城融合、转型发展为导向,以体制创新、功能配套和升级扩容为重点,在形态开发、功能开发、产业错位发展等方面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发展重点,打造一批示范性开发区、特色“区中园”。其次,强化抓好合作园区建设。按照“生态合作园、现代新城区”的发展定位,高起点规划建设,高质量引进项目,高层次推进合作,有选择地确定重点发展方向,承接产业链大项目,推动合作园区产业向更高层次集聚。最后,突出抓好特色新兴产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以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基地化、现代服务业集聚化发展为方向,加快布局、推进一批培育型、成长型基地建设,打造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同时,加快推进特殊功能载体建设,在海关特殊监管区、自由贸易园区(港区)、一类开放口岸等方面求突破,并探索效益放大、功能共享的途径;加快推进功能性平台载体建设,依托重点园区,面向重点产业,以“智慧城市”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着力突破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商品营销及电子商务、通关及物流服务、金融服务、公共服务等平台建设,培育全新经济形态,为新一轮发展提供支撑。

落实保障措施:合理研究产业方向

加强规划引领。科学规划总体空间布局,细化主体功能分区,合理确定全市和相关板块的产业发展方向。搞好产业规划与“十二五”、土地、城市等规划的衔接,确保规划的前瞻性、指导性、约束性、权威性和延续性。根据南通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产业空间规划,推动各地加快编制或修编产业发展规划。围绕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做好深化、细化工作,重点突出产业链研究,找准突破口;在规划指引下,大力招引、扎实推进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并严格项目招商管理,真正使规划落到载体、项目上。同时,严格规划执行,防止随意变更规划,特别是对城市重要地段、交通道口等区域布局,坚持“统筹规划、利益共享”;对江海岸线等宝贵资源使用,坚持“宁缺毋滥”。

加强政策支撑。围绕重点产业,科学整合、集成税收、金融、财政、科技、人才等扶持政策,通过财政贴息、风险投资、租金补贴、专项补助等方式,加大对关键产业链建设、产业联盟培育、重大技术装备研发、骨干企业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基地打造、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等扶持力度。积极创新政策和开发体制机制,根据产业布局规划导向,着力推进退城进园、退二进三、跨区域延伸配套产业链、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等工作。

加强要素保障。优化整合各类要素配置,集中力量支持“五沿”产业带发展,特别是对产业带内重点产业链、基地型和龙头型项目、重大技改项目、重点技术与服务平台建设、品牌创建等领域,优先提供要素保障。以集聚国内外优质资源为先导,围绕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深化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通过积极支持参与上海自贸区和“两带一路”建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提升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推动产业发展的实际成效。以培育高端产业人才为核心,大力实施“江海英才计划”、“312”产业人才行动计划,形成人才引领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以整合产业用地为关键,统筹布局产业用地,集约高效利用好土地、江海岸线等资源,增强产业发展的空间保障力。以优化环境为基础,建立多渠道投融资体系,促进资产、资本、资源与产业、技术、市场的高度融合,有效对接,增强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力。

加强行政推动。抓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南通产业发展布局协同推进机制,研究相关政策措施,统筹重大项目区域布局和要素配置;建立健全专家指导机制,强化产业研究和指导,制定、发布全市及各地区、各载体重点发展的产业目录。抓服务创新。围绕支持重点产业和实体经济发展,营造“零障碍、低成本、专业化、全过程、高绩效”的服务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深化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工作,推动工商登记、投资管理等制度改革和区镇一体、扩权强镇等体制创新。抓考核奖惩。在市政府对各板块的重点经济工作综合考核中,强化产业布局特别是特色产业发展、特色基地建设、载体打造成效的考核,并将市级相关部门服务产业发展布局的举措和成效纳入政府系统“创新奖”评比,进一步促进各级领导干部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突破,勤于落实。

(作者系南通市人民政府市长)

责任编辑:戴群英

作者:张国华

自由贸易园区服务外包论文 篇2:

上海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基地的对策建议

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双自联动”发展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都是国家赋予上海的重大战略使命。现阶段要促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双自联动”,将自贸试验区投资贸易规则的制度创新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政策创新紧密结合,形成叠加效应,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开放式创新水平。

1、加强物理空间和张江“双自”效应联动。首先,在张江核心园、金桥园、陆家嘴等自贸试验区扩区后与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叠加部分,要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格局,“双自”双向直接联动,以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优势直接带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突破,以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需求进一步深化自贸区改革。其次,要实现“双自”覆盖区域的体制机制改革优势以及创新成果在全市无缝对接,直接复制推广,推动上海科技创新从跟随真正迈向引领。全市科技创新中难以突破的创新需求也可以通过“双自”叠加区的先行先试来进行探索。

2、依托自贸试验区促进跨境研发发展。利用自贸试验区贸易便利化制度,加快推进跨境研发便利化。一方面要促进研发要素通关便利化。发挥自贸试验区的“先进区、后报关”等海关监管制度、“动植物进境负面清单审批管理”等检验检疫创新举措的作用,节省通关时间、提升通关效率,推动企业开展研发活动所需的进口设备设施、原材料、动植物标本等能更快更便捷地进入实验室,鼓励企业开展跨境研发活动,提升企业研发外包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推动企业保税研发。利用自贸试验区保税研发政策,对区内研发企业进口所需的机器、设备、原材料等货物予以免税,降低企业研发成本。

3、依托自贸试验区促进创新资本跨境流动。利用自贸试验区投资便利化制度,推动创新资本跨境流动便利化。一方面,鼓励并购国外优质科技企业。把握自贸试验区境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机遇,简化跨境并购审批流程,推动上海企业开展对国外优质科技企业并购,加快提升企业创新能级。另一方面,拓宽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利用自贸试验区允许境外人民币借款等政策,鼓励科技企业境外融资,降低科技企业融资成本,破除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瓶颈。

4、依托自贸试验区促进外资的技术溢出。自贸试验区在2013年推出23项服务业开放措施的基础上,2014年又推出31条开放措施,把开放措施从服务业领域进一步拓展到制造业领域,其中包括汽车电子、航空发动机等领域研发设计方面的对外开放。这些开放措施有利于引进高新技术领域的外资,促进外资的技术溢出和技术扩散。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要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有序选择高新技术行业对外资开放,利用外资技术溢出效应,加快培育相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5、依托自贸试验区破除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瓶颈。发挥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作用,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一方面,可在自贸试验区破除制约“四新”产业发展的制度瓶颈。“四新”产业属于新生事物,经常无法在传统产业中找到对应的同类项,可能束缚“四新”企业的快速发展。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依托“双自”创新平台,探索业态创新、高科技产业化等更为“宽容”的创新创业环境。如可落实推进生物制药CMO代工试点、扩大集成电路保税监管试点等。另一方面,可依托自贸试验区破除国际化人才流动的制度瓶颈。利用自贸试验区的平台,积极探索建立国际人才流动的便利化措施,比如绿卡制度、技术移民、国际人才税收制度等,吸引更多的国际优秀人才在上海发展,真正使上海成为全球创新人才集聚的高地。

完善科技创新基地管理体制机制

6、进一步完善张江高新区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明确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和各分园管委会的职能,形成既能举全市之力、整合全市资源,又各司其职、分工合作的高效管理体制。加强张江高新区管委会的统筹协调和组织管理职能,加强对各分园及其园中园的考核评价和择优劣汰机制。

7、推进张江高新区分园管理机构的实体化建设。推广闵行、普陀、长宁等区将园区管理机构(管委会)编制单列,赋予其管理职能的做法,作为园区的管理主体和责任主体,接受各区县政府委托,承担各园区的开发建设、招商引资和管理服务职能,在推进各园区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加快政企分开的步伐,厘清政府与园区开发建设主体的职能,将各分园的园中园委托企业管理运营,减少干预、激发活力。

8、进一步深化园区运营主体的体制改革。结合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和股权激励,选择条件成熟的园中园开展试点:一是调整考核机制。对政府设立的园区国资运营平台公司,改变以往以地区产出和公司盈利为主导的国资保值增值考核,将构建和运营园区科技创新生态体系等功能性建设指标,纳入考核范围,推进其由管理型公司向功能性公司转型。二是优化治理结构。对投资并管理运营园区的国有企业及下属全资子公司,推进其吸收社会资本,转制为混合经济实体,加速推进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进程,增强内在活力。

9、鼓励民营企业开发建设园区。支持区县和园区对尚未开发的地块,建立社会化运作模式,采取PPP(公私合营)等市场化运作方式,引导民营投资主体建设园区。同时,与社会资本合作设立民营企业建设园区的引导基金,建立“园区+基金”和“基地+基金”的引导机制,形成以民企或民企控股混合实体为主投资建设并管理运营,引导园区健康发展。

10、在科技创新中心全面实现“三张清单”。建议在张江高新区内全面实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同时,在科技创新基地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经验,加快转变事前监管模式,促进创新资源自由流动,构建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政府管理体系。政府除了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外包等项目申请的初审权下放外,进一步将更多的行政审批职能直接下放到科技创新基地或高科技园区,以减少审批流程,实现由“管”到“放”,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完善科技创新基地人才政策

11、依托张江高科技园区、漕河泾开发区等园区建设“国际人才试验区”。在绿卡审批、技术移民和国际化人才的个人用品税收、海关通关、返程投资、外汇结汇等方面加以突破,积极争取人才服务培训机构审批权下放、人才职称评定社会化、人才国际交流便利化、人才投资便利化等国家政策支持,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按照国际惯例来管理人才。

12、促进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人才高地。推动“校—区”联动,促进人才流动。借鉴硅谷和斯坦福大学等联动发展的经验,支持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到科技创新基地兼职兼薪或创办企业,允许高校、科研机构聘任企业高层次人才担任研究生导师。近期可鼓励张江高科技园区和上海科技大学联动发展,探索促进“校—区”联动发展的机制和举措,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打造“极客空间、创客空间”。在张江、漕河泾等园区,通过设立专门的工作室和技术平台,鼓励相关企业或科研院所吸呐一批国内高层次“极客”、“创客”。

13、完善科技创新基地的人才“名利双收”政策。完善推广张江高科技园区的股权激励“代持股”政策。对符合股权激励条件的团队和个人,给予股权认购、代持及股权取得阶段所产生的个人所得税代垫等资金支持,增强股权激励的可操作性。构建创新创业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和人才奖励制度。扩大“人才”的定义范围,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方法,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以市场化的角度评选人才、尊重人才,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和激励人才。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在职称评定时,向科技创新基地的科技人才倾斜。创新人才奖励政策,对人才的奖励以创新成果和绩效为标准,激发创新人才的创新热情和活力。

推进科技创新基地重大项目建设

14、推进张江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国家科学中心是依托先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而建的、支持多学科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的综合性大型研究基地,对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推动高技术新兴产业发展作用突出。要以上海光源与国家蛋白质设施等大科学装置集群为基础,以生命、物质、能源和信息等为重点方向,以科学前沿探索、关键技术研发集成和高端人才集聚培养为目标,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张江核心区的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15、推进科技创新基地的重大项目部署。围绕科技进步大方向、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部署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依托现有创新基地的科技和产业基础,重点实施人工智能、大健康产业、新能源、新材料、量子通讯、民用航空等一批科技创新攻关工程,加快培育国际领先地位、填补国内空白的一批新产业,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基地的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等自主创新能力。

16、创新重大项目投融资机制。依托部分张江专项发展资金,通过PPP模式,联合社会资本,设立引导重大项目建设母基金。通过母基金吸引市场投资基金,撬动社会创投资本,打造形成“母基金”体系,参与重大项目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各阶段,扶持科技企业、新兴产业发展。

加快园区创新转型发展

17、推进园区产业转型升级。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进一步明确各园区产业发展定位,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影响力大的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要加速处于价值链、技术链低端环节的产业向外转移,对于技术落后、环境污染严重、土地产出效率低下的低效企业,鼓励促进企业盘活闲置资源,通过关停并转、产学研合作等手段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升技术水平。

18、加快推进园区更新改造。随着土地资源的日益紧缺和全市建设用地的用地“零增长”、“负增长”,要更加严格地控制新增资源利用,提高利用效率。要通过“腾笼换鸟”、“借笼养鸟”等多种方式积极推进闲置资源利用。加大闲置资源管理力度,属于依法可以认定的闲置资源要依法征收闲置资源费用直至收回土地;达不到法定标准但是资源确实存在闲置现象的,能够收购、置换的闲置资源要引进优质项目进行资源收购,企业合法拥有且不愿意转让的,可以通过企业持有资源、园区引进项目的“借笼养鸟”合作方式。

19、进一步完善土地政策。鼓励企业在二次开发中,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利用存量工业用地改建研发类建筑(产业园区类),将用地性质调整为科研用地(产业园区类),并可参照工业用地按规划增加容积率。在土地变性的“土地差价”方面,可对改建的租赁物业,免除变性补地价;对于拟出售物业,则按规定办理。在“两个不变”(土地使用权不变、工业用地性质不变)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企业利用存量闲置房产和土地资源,实施老厂房、老仓库、老大楼改造,发展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等,不断提升产业附加值和能级。

完善科技创新基地服务体系

20、加大科技金融服务力度。以科技型创新创业企业的融资需求为着眼点,不断丰富科技创新基地的科技金融资源,开发并汇聚各具特色的科技金融产品。要推动银行与园区的“银—区”联动,促进银行科技金融产品创新;要推动风险投资、天使投资、股权基金等社会资本、市场资本在科技创新基地集聚;要完善资本运作平台,进一步明确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与新三板的差异化定位,促进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发展,加快形成覆盖企业种子期、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的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21、整合完善孵化服务体系。整合全市科技创新基地的各类孵化器,统一标准、配置、后续服务,建立统一品牌的园区创新孵化平台,实现对制定统一的项目评估机制、统一的项目跟踪和服务机制、统一的项目毕业机制,最终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全覆盖”园区创新创业企业。

22、推进知识产权服务创新。以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国际技术转移转化功能集聚区等重点区域为载体,培育专业化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引进国际重要平台公司,推进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和企业专利联盟建设,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基地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体系,建立科技发明披露、专利估值设计、专利授权服务等全程服务模式。

优化科技创新基地发展环境

23、打造低成本创新创业环境。建设零成本创业载体。建议在科技创新基地划出小片区域,对划定区域内的创新孵化实行租金全免,实施五年零成本创业。同时,支持在区域内开展管理体制机制、人才制度、母基金、科技成果管理处置权下放等先行先试。促进资源低成本共享。加大力度支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产业服务组织建设,构建有利于激活体制机制的平台桥梁。借鉴美国成本价使用实验室的经验做法,进一步降低实验室使用价格。

24、营造创新创业的社交环境。积极引导科技创新基地建设非正式交流平台,组织“创业者训练营”、构建产业图书馆,在科创企业集聚的区域引导设置专供业内人士交流的场所等,以促进网络内的企业、人才、资源的融合与协同创新。支持IC咖啡等产业链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发展成为民间创业孵化器组织,通过举办多种多样的创业交流活动,吸引优秀人才交流、碰撞,激发创新热情,协助创意落地,扶持人才创新创业。

25、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完善的服务设施是吸引企业或者科技人员聚集的重要因素。要进一步完善已有科技创新基地的城市服务功能,推进“科技园区”向“科技城”转变。要推动科技创新基地的城市功能提升,完善公共设施网络化布局,增加生活、商务商业、休闲娱乐的设施配套,创建户外空间,进一步提高城市配套水平,形成科技研发、科研交流、技术展示、休闲娱乐、文化活动、商业配套的复合功能。鼓励张江高科技园区等有条件的园区向“科技城”转型。

26、大力建设新型园区。围绕科技创新的需求,不断完善创新载体建设。建设“智慧园区”。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融入智能化信息技术,提升智能管理、智能服务和智能办公水平,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撑力度。建设“生态园区”、“低碳园区”。推进园区绿色节能建筑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企业绿色低碳意识,引导企业节能降耗,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鼓励科技创新基地“走出去”

27、鼓励科技创新基地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国际合作水平。鼓励科技创新基地瞄准国际一流科技园区标杆,加大国际合作力度,在园区规划、设计、建设、经营、管理、服务等多领域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山东潍坊硅谷创源孵化器做法,加快孵化器国际化进程,集聚国外人才、资本等科技创新资源,挖掘和培育可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创新项目,实现国外创新孵化和国内加速转化。

28、鼓励成熟科技园区“走出去”。针对当前科技创新基地土地空间资源紧缺情况,可总结借鉴漕河泾开发区走出去的经验,促进张江等成熟园区“走出去”。要积极探索以市场为导向的合作机制,探索产业配套、合作招商、园区共建、成果转化等等多种合作新模式,不断拓展科技创新基地的发展空间。

(作者周效门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综合处副处长,梁绍连为综合处博士)

作者:周效门 梁绍连

自由贸易园区服务外包论文 篇3:

“十四五”江苏重塑开放型经济新优势的思考

[摘 要] 文章分析“十四五”时期江苏开放型经济面临的新形势和问题,梳理江苏重塑开放型经济新优势的总体思路,从构建开放新格局、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培育开放新动能、搭建开放新平台、创建开放新环境等五个方面提出江苏重塑开放型经济新优势的基本路径和重点举措。

[关键词] 双循环;开放性经济;竞争优势

“十四五”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也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国际宏观形势的深刻变化,国内新一轮大开放战略的实施,必将对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改革开放40多年来,江苏始终处在开放前沿,因开放而得益、因开放而扬名,充满活力的开放型经济已经成为江苏一张靓丽的“名片”。如今,面对“十四五”时期国际国内环境的新变化新形势新要求,江苏开放型经济必须在巩固已有优势基础上,加快重塑开放新优势,为全省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1]。

一、“十四五”时期江苏重塑开放型经济新优势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内涵

(一)总体思路

“十四五”时期,江苏重塑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必须坚持开放发展新理念,致力于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力争实现从贸易大省向贸易强省转变、从江苏制造向江苏智造转变,努力在全国率先建成开放强省。

1.坚持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为总揽。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一带一路”交汇点的明确定位,这是新时代江苏对外开放的崇高使命和最大机遇。我们要用“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构筑起江苏全球化的研发、制造、营销、服务的创新格局,把开放的步子迈得更大更快,实现江苏由开放大省到开放强省的转变。

2.坚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为大坐标。“十四五”时期,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成为我们谋划开放型经济工作的大背景和大坐标。江苏开放型经济的谋划要更加重视以内需稳链固链,要更加重视以产业升级补链强链,实现“以省内循环为牵引,支撑国内循环、推动东亚循环、促进国际循环”的战略目标。

3.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提升出口附加值为目标,在技术、环保、社会效益等领域引进高标准外资项目,逐步解决传统“高速”导向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下产生的效益低下等问题,实现开放型经济下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4.坚持以创新驱动为基石。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四五”阶段,劳动、资本等要素积累速度将逐步放缓,创新将进一步成为重塑江苏开放型经济的根本动力。推进开放型经济的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和产业创新和模式创新,努力使江苏成为高端制造与现代服务业发展聚集、高水平开放先行先试的新高地和新标杆。

5.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当前国际经贸规则重构为契机,倒逼国内深化改革,坚持对外开放,寻找“国内改革所需”与“国外谈判压力”的“共同点”,不分国籍、不分所有制结构地在更多的领域为所有企业创造平等的竞争机会。

(二)新优势的主要内涵考虑

立足新起点,继续扛起为全国发展探路的使命,“十四五”时期江苏重塑开放型经济新优势的主要目标应该涵盖如下几个方面内容。

1.巩固提升新型比较优势。规模与速度是江苏开放型经济一直以来努力保持的比较优势。“十四五”时期,重塑江苏开放型经济新优势,绝不是不追求出口和利用外资规模的扩张。数量是质量的坚实保障,一方面,通过“以低端育高端”逐步积累的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升级是较为普遍且合理的选择。另一方面,双向贸易和投资的庞大体量是江苏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的“新型比较优势”。具有一定规模且上下游配套相对齐全的产业体系,是我们能够以低成本实现向高端产业和产业链高端工序突破的重要支撑[2]。

2.加快培育综合竞争优势。“十四五”期间,开放型经济以提升质量效益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重点包涵四个方面:

(1)使用外资的结构、质量和效益。提升制造业使用外资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提升服务业使用外资的力度和能级,促进高端服务业的开放;提升使用外资的环境效益,确保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

(2)进口规模和效益的提升。扩大高端装备、先进技术、关键零部件进口,扩大优质消费品进口,促进境外消费回流。

(3)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加速多元化发展。出口贸易地理结构持续优化,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贸易规模不断增加;出口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升,扩大成套设备、新材料等技术和服务密集型产品出口。(4)有效提升对外投资质效。注重对外投资结构的优化,避免对外投资“一窝蜂”等非理性行为。

3.积极打造体制创新优势。要把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争创制度创新优势作为江苏对外开放工作的一条主线,围绕商事、投资、贸易、事中事后监管等重点领域的突出短板和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持续推进四个转变:即由重点鼓励出口转变为进出口并重;由事前监管转变为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由国际经贸合作转变为对接国内产业和区域发展需要;由传统区位优势竞争转变为新型制度优势竞争。

4.着力构建平台体系优势。“十四五”时期,江苏构建高水平开放平台体系的优势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打造战略性开放平台。作为江苏探索更高水平开放和更深层次制度创新的“试验田”,自贸试验区将重点围绕构建更高自由度的投资贸易管理体制、集聚更优质的资源要素、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业体系、营造更优质的营商环境大胆探索、先行先试。

(2)强化主体性开放平台。发挥省级以上开发区开放型经济主力军、主阵地作用,以“一特三提升”为工作导向,促进“特色”创新要素集聚。通过体制改革与创新探索,为进一步吸引国际高端产业转移和高端要素集聚提供强大支撑。

(3)发展特色化开放平台。重点是加强与国内各层级开放型经济载体间的相互合作:一方面,與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发展中经济体积极对接,将省内已经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转移;另一方面,推动当地优势资源和江苏优势产业开展科技研发、供需对接,为江苏开放型经济开拓新的增长点。

5.营造一流环境优势。亲商安商富商一直是江苏改革开放以来在营商环境方面的品牌优势。“十四五”期间江苏应继续把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当成重塑开放型经济新优势的重要任务,打造全国最好的政务服务环境、最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体系、最友好的创业宜居环境。要参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标准,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持续改善营商环境,进一步释放市场创新活力;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以企业信用为基础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持续优化创新环境,增强创新资源集聚和制造业创新发展动能;构建宽松友好的引智环境和创新氛围,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全程管理机制,解决人才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问题,留住、用好人才。

二、“十四五”时期江苏重塑开放型经济新优势的重点举措

(一)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为统领,构建江苏开放新格局

1.进一步优化“一带一路”省内节点城市布局。加快建设连云港战略支点,提升苏北地区和沿海地区对交汇点建设的支撑作用;全力打造徐州作为重要节点城市的功能,拓展双向开放空间,使之成为江苏向西开放的门户;积极推进南通建设成为“一带一路”新的重要出海门户,进一步扩大江苏向东开放优势;进一步强化南京作为“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的辐射功能,带动其他三个节点城市的快速发展,进而在江苏迅速形成“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群。

2.加快建成一批对外开放的强支点城市。以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契机,加快推进省内对外开放支点城市的建设。将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沿江城市群和苏北及沿海地区发展进一步“串联”起来。

3.建设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境外合作园区。启动《江苏省境外经贸合作区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在继续跟踪一批境外园区类项目的同时,争取新确认一批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

(二)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1.进一步完善投资管理制度。健全促进对外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保持内外资企业的竞争中性。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以扩大市场准入为契机,持续推进外资管理制度改革,鼓励外资参与江苏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外资参与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投资模式的配套政策措施,切实增强外资企业获得感[3]。

2.进一步完善贸易便利化相关体制建设。积极拓展对外贸易多元化;进一步拓展中国(江苏)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加快推进全国一流的江苏特色电子口岸建设,进一步提效降费,力争实现国际贸易业务全流程全覆盖。特别要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推动数字内容服务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健全完善跨境交付等模式下相关服务贸易市场政策措施。

3.建立完善产业开放创新体制。聚焦重点产业,把握不同产业开放特点,有针对性地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精准性施策。打通“堵点”、解决“难点”,真正把解决产业发展诉求放在突出位置,实施有针对性的产业开放政策与制度。鼓励跨国公司、外商投资企业在江苏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鼓励省内企业按照国际规则建设海外研发中心。

4.进一步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体制。既要放得开,又要管得住,秉持“不审批也负责”的工作理念,确保不发生重大风险或系统性风险。强化机构整合、流程优化、监管平台、信用平台、风险可控等方面的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深化改革、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

(三)以新增长点为支撑,积极培育开放新动能

1.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支持自贸区内开展真实合法的转口贸易和离岸转手买卖业务。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推进全省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引导各地依托综合保税区和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一批具备跨境电商全产业链服务能力的产业园区。促进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展,强化政策协同完善,鼓励业务模式创新,促进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支持海门、常熟积极探索“市场采购+跨境电商”模式,推动试点完善配套服务,提高试点市场外向度。

2.持续扩大服务业开放。有序拓展服务业对外开放领域,重点在金融与科技创新、医疗教育、商贸物流等方面形成突破,合力建设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积极争取服务业扩大开放先行先试,分类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推动服务要素、服务产品市场逐步开放,提升服务业供给质效,促进外资高质量发展。

3.深入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强化南京、苏州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先发优势,积极争取江苏更多地区纳入试点范围。依托各地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生物医药研发、知识产权服务等新兴服务贸易。鼓励引导服务外包向各行业深度拓展,加快融合,形成产业新生态。

4.稳健“走出去”提升利用两种资源的能力。持续控制非理性对外投资,鼓励对外投资实体经济。促进投建营一体化项目实施,推动援外项目与境外园区融合发展,促进工程企业参与江苏境外投资项目和园区建设。提升出国外派人员人身意外伤害险平台和走出去统保平台的保障水平;推动新设一批海外法律服务中心;新增一批海外商会。

(四)以提升载体功能为核心,积极搭建开放新平台

1.强化制度创新功能,高水平建设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聚焦“国内一流、国际公认”,紧扣“打造开放型经济发展先行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定位,更加突出制度集成创新,学习借鉴上海、广东、海南等地先进经验做法,结合江苏实际,努力实现集成超越;更加突出全产业链开放创新,围绕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问题为落脚点突破口,由点到面、由面到链,系统破解制约重点产业创新发展的制度性瓶颈障碍约束,打造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品牌;更加突出协同联动创新,加强与长三角区域其他自贸试验区开放合作,加强与省内其他开放平台载体联动。

2.强化要素集聚功能,着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推动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围绕集聚整合全球高端要素,主动破解瓶颈难题和发展障碍,推动开放平台再造新优势,激发新动能。推动开发区开放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3.强化产能合作功能,推动境内外园区协同发展。以境外合作园区为平台,有序推动江苏产业链向境外延伸,形成更加贴近目标市场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坚持产能输出与模式输出相结合,鼓励省内开发区参与境外重点园区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围绕优化区域开放布局、产业转型升级、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发展壮大苏州工业园区、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中韩(盐城)产业园等省内国际合作园区,依法依规拓宽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合作通道,着力提升国际合作园区能级。

(五)以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为目标,努力创建开放新环境

1.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优化开放型经济运行管理,持续降低市场主体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深化“放管服”。增强政府服务意识,在建设法治政府、规范政府行为的同时,打造创新型、服务型、有限型政府。

2.营造有利于开放创新的生态环境。保证企业有公平获得创新要素资源和市场竞争的机会,提高国家和省有关重大科技项目、科技计划对外资的开放水平,促进外资企业融入江苏的创新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力度。

3.加强政策创新。加大力度支持进口资源性商品及先进技术设备;鼓励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优化出口产品结构,重点鼓励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农产品出口、自主品牌和新兴产业产品出口;加大政策性信用保险力度,引导企业防范与化解出口贸易风险;支持企业应对贸易摩擦;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

参考文献:

[1]陈思萌.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内生优势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8(6):160-170.

[2]李金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实践路径[N].经济日报,2019-12-17.

[3]胡海峰.开放、发展与深入: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互动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20(2):69-71.

作者:刘小卉

上一篇:分级护理制度实施对策论文下一篇:国际贸易创新发展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