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高职会计教育论文

2022-04-16

【摘要】高职会计专业进行微课建设既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也是对学生全面发展极为有利的,本文以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为例对微课建设问题进行探究。文章首先概述了“互联网+”与微课的含义;其次对高职会计专业微课建设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包括对教师的分析、学生学习特点的分析以及微课教学环境分析三方面;最后对高职会计专业微课建设中设计、开展、评价与保障方面进行论述。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跨界高职会计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跨界高职会计教育论文 篇1:

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群调研报告

摘要:文章根据五年制高职会计现代化专业群建设的需要,深入企业、行业、高校进行调研,分析了行业会计人才的发展状况及企业对会计人才需求及层次,岗位技能与课程的对应关系,提出了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群培养规格及职业面向,并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会计专业群 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对象及方法

(一)调研目的

为贯彻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推进职业学校现代化专业群建设的通知》(苏教职[2015]38号)要求,结合学院会计专业群建设的任务,充分认识到会计专业群建设的紧迫性,坚持以德育为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加强文化基础教育、以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学生职业精神为主线、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项目化课程结构为主体的职业教育理念,着眼调结构、促改革,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服务能力和现代化水平。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以了解会计岗位群的设置、岗位群职责、岗位群对会计人员素质、能力结构的需求变化,为会计专业群建设提供可靠依据。

(二)调研对象

1.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的财务负责人及会计师事务所、会计服务公司的项目经理。

2.会计专业群的毕业生,进行典型性抽样调查。选取我校毕业生安置率较高的中、小型企业,地区以江苏省居多,毕业生选取2014、2015届学生。

3.同类高职院校,如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与财经分院、南京高职分院、常州刘国钧分院等学校。

(三)调研方法

1.问卷调查法。主要针对会计专业群2014、2015届毕业生,采取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主要了解毕业生从事的行业及具体职业、专业相关度、薪酬待遇、发展空间等,同时关注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和后续招聘计划。

2.访谈法。主要针对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的财务负责人及会计师事务所、会计服务公司的项目经理和同类高职院校财经专业负责人进行,和企业负责人主要探讨校企合作的可行性、学生跟岗顶岗实习安排、企业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会计行业发展的趋势;和高职院校财经专业负责人主要探讨会计专业群建设的方法、路径,课程改革的方法、校企合作的方法,师资培养及技能大赛、实验室建设等工作。

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及现状分析

(一)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截至2010年底,江苏省有107万会计人员,其中,具有初级以上职称的大约在35万人左右,大部分会计从业人员只具有从业资格,预计到2020年,会计从业人员总量将达到160万,初级以上职称的将达65万人,为江苏省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会计人才基础。从五年制高职培养的学生来看,主要面向的就是培养初级及以下会计人才,空间很大。

(二)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2015年以来,商事改革红利持续放大。据江苏省工商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江苏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含分支机构)106.5万户,同比增长12.8%,增幅迅猛,截至2015年底,江苏省累计实有各类市场主体总数(含分支机构)601.17万户;据徐州市工商部门统计,2015年全市新增市场主体79 834户,截至2015年底,徐州市市场主体总数已达473 064户,每年新增的企业数以万计。有企业产生,就有对会计的需求,从未来会计发展的趋势及用人单位的需求来看,会计人才的需求主要分为三种方向,一是对于广大企事业单位,会计从算账报账逐步发展到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会计信息化等高端管理领域;二是对于小微企业,主要依靠会计服务公司进行代理记账,于是产生了大量的会计服务公司,公司业务相对比较简单,主要帮助企业代理记账及申报纳税,侧重于基本税务知识的运用;三是会计师事务所,这类企业主要从事审计、咨询、税务策划服务。根据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学生主要就业的对象为广大企事业单位和会计服务公司。

(三)会计从业人员能力现状分析

从调研情况看,会计职业与其他职业相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会计职业岗位属于管理性岗位,是专业知识、技术、能力、素养综合性要求高的非第一线技能岗位,是企业技术管理岗位。(2)会计职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度密切,国家经济政策、单位经济行为的变化直接导致会计行为的变化,会计职业的知识更新快、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要求强。(3)会计职业入门资格要求严,由财政部门统一组织考试的会计从业资格证,管理严格,考核标准规范,过关率严格控制,并实行每年继续教育年审制度。(4)会计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管理能力与职业道德要求高,会计岗位是管理层面岗位,工作对象既要核算监督各类经济活动,又要面对企业内外部的复杂人员,要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

(四)会计各核算岗位技能能力分析与课程选择

1.会计收银岗位调查情况分析与课程选择。在商场和超市调研中看到,大多收银人员能够快速、准确地收取货款,严格遵守唱收唱付的原则,并主动、热情地回答顾客。对会计收银岗位的技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对开具发票的规范要求及对收银机、点钞机、税控机等操作的熟练应用。(2)对假币的快速识别。(3)与顾客沟通的能力、交流、口头表达能力。(4)自觉遵守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本岗位的纪律要求,要做到诚实、信用、操守第一。

主要对应课程为会计基本技能实训、收银岗位实训、会计职业素养等。

2.会计出纳岗位调查情况分析与课程选择。在对企业会计出纳岗位的调研中发现,企业对会计出纳岗位人员的选任十分慎重,企业注重选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的会计人员。会计出纳岗位的技能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1)执行费用开支标准,复核原始报销单,登記日记账,做到日清月结。(2)对库存现金确保完整无缺,对于超出库存限额规定的现金,及时解缴银行,如有发生被偷盗等情况,造成的损失,要承担赔偿责任。(3)严格执行现金管理制度,严禁出纳人员白条顶库和坐支,不得套取现金。(4)注重对出纳人员的日常性工作监督,实行严格的内部牵制制度,实行银行预留印鉴与支票分开保管,定期进行岗位轮换,对日记账进行抽查,对现金不定期地抽查盘点等,确保现金的安全、完整,起到事中的监督作用。(5)熟知有关的会计法规和财经纪律等方面知识。

主要对应课程为基础会计实务、财务会计实务(货币资金核算)、初级会计电算化实务等课程。

3.材料核算和仓库保管岗位调查情况分析与课程选择。在企业会计材料核算和仓库保管岗位调研时注意到,材料核算和仓库保管岗位是实施存货管理与核算的重要岗位,是企业培养会计的重要场所,而不仅仅承担保管员的角色,其主要技能体现在四个方面:(1)认真验收入库,实行分类管理,根据物资类别、型号、规格,做好材料账的登账工作。(2)严格按照审批程序,收发货物,执行收发制度,及时反映库存物资的动态信息,编制材料采购计划,委派采购人员组织采购,仓库管理人员验收入库、填写“材料入库单”,质检部门进行质量鉴定,出示质量检验报告,财会部门审核材料发票等有关票据,经主管领导批准,承付货款。(3)库存物资做到物、账、卡、资金四相符,确保安全生产。(4)切实按照规定标准,做好库存物资的保管保养工作。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环节,只注重材料收发凭证的填制,材料总分类账和明细账的平行登记以及材料的采购、验收入库的核算,缺乏对材料采购与保管等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的讲授,学生也缺乏对材料计划员、采购员、验收员、稽核员和保管员岗位职责的了解,不懂得按程序进行材料收发业务操作。主要對应课程为财务会计实务(存货核算)、财务管理实务等课程。

4.往来业务核算岗位调查情况分析与课程选择。在企业开展会计往来业务核算岗位调研时注意到,企业对往来业务主要技能体现在三个方面:(1)根据销售客户档案建立客户财务信息档案,关注债权类账户和债务账户容易出现的问题,防止企业高估应收款项,低估应付款项。(2)应收账款的检查和监督,对应收账款所附的原始凭证要相互验证核对,验证所发生经济业务的真实性。(3)编制应收账款账龄分析报告,对客户的风险程度进行评估和判断,当应收账款账龄在三年以上的款项较大时,要判断是不是企业为完成产品销售任务、出现盲目的赊销行为,造成大量的款项收不回来。目前,各企业都有比较严格的信用政策,严控赊销行为。

在会计教学中,平时过多地注重债权和债务的核算教学,对债权债务的管理与控制讲解较少。主要对应课程为财务会计实务(往来业务核算岗位)、财务管理实务、会计应用技术实训等课程。

5.固定资产岗位调查情况分析与课程选择。在企业开展固定资产核算岗位调研时注意到,固定资产岗位的技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固定资产取得重点关注:取得决策和审批程序是否明确、计价是否正确,是否建立固定资产卡片、保证账卡相符。(2)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情况:是否按规定计提,计提方法选择是否正确。(3)固定资产修理费用是否控制,核算是否正确。(4)固定资产盘点、清查、盘亏、报废、投资、销售等手续是否齐全,是否符合国家规定,会计核算是否正确。

主要对应课程为财务会计实务(固定资产核算岗位)、初级会计电算化实务、财务管理实务等课程。

6.薪酬核算岗位调查情况分析与课程选择。在企业会计薪酬核算岗位调研时注意到,会计工资核算岗位主要技能体现在四个方面:(1)配合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做好职工薪酬的核算及发放标准的核定工作。(2)审核工资计算表,报请负责人审批工资计算表,会计提工资、发放工资的账务处理及代扣“三险一金”、 个人所得税的账务处理,月末计提“五险一金”、职工福利、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等的账务处理。(3)理解职工的范围,职工薪酬的构成,熟悉薪酬发放的业务程序。

主要对应课程为财务会计实务(薪酬核算岗位)、初级会计电算化实务等课程。

7.资金管理岗位调查情况分析与课程选择。在企业会计资金管理岗位调研时注意到,资金管理岗位主要技能体现在四个方面:(1)参与企业筹资、投资管理、资本运作、税收筹划等具有高素质企业理财能力。(2)拓宽对国家财经法规、税收制度的理解,熟练掌握各种融资工具的应用,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方案的选择。(3)加强与银行的沟通,能及时办理银行贷款、还款及付息等基本业务,为企业培养出理财、筹资方面的专家。

这部分内容难度较大,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重点加强。主要对应课程为财务会计实务(资金管理核算岗位)、初级会计电算化实务、财务管理实务等课程。

8.总账核算岗位调查情况分析与课程选择。在企业总账核算岗位调研时注意到,总账核算岗位主要技能体现在七个方面:(1)审核记账凭证,登记各类明细账,并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汇总、登记总账。(2)指导会计人员做好记账、结账和对账工作。(3)定期对总账与各类明细账进行结账,并进行总账与明细账的对账,保证账账相符。(4)月底负责结转损益类账户,并据以登账。(5)编制财务报表,编写附注,进行财务分析并上报高层管理人员。(6)编制企业财务预算,为管理人员及时提供相关财务数据。(7)办理税务登记,进行纳税申报,为企业税收筹划提供建议。

主要对应课程为财务会计实务、初级会计电算化实务、财务管理实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纳税申报与会计处理,会计岗位项目实训(总账核算岗位)等课程。

9.成本核算岗位调查情况分析。在企业成本核算岗位调研时注意到,成本核算岗位主要技能体现在四个方面:(1)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及时编制各种成本报表,及时提供成本信息。(2)优化成本决策,采取各种降低成本的措施,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3)严格控制成本,促进增产节约,尤其注意不要将各项费用支出、营业外支出控制计入成本。(4)建立并落实成本责任制度,将完成成本降低任务的责任落实到每个部门、层次和责任人,使职工的责、权、利相结合。

主要对应课程为成本会计实务、管理会计、初级会计电算化实务等课程。

三、招生就业与用人规格分析

(一)会计专业是传统热门专业

会计专业具有专业技术性强、适用行业广泛、在职场中收入稳定、工作环境相对较舒适等优势,因此,一直广受考生家长青睐,每年报考人数众多,是传统热门专业。由于长期受到家长和学生欢迎,生源充足、稳定。以我校2015年会计类专业招生为例,徐州市五年制高职专业最低招生分数线为400分,我校会计类专业招生分数线为460分以上,采取了限分限人的措施,从而也保证了该专业的品牌质量。除此以外,招生生源还扩展到江苏省以外的五个省市、自治区(山东、河南、内蒙、安徽、西藏等)。

(二)就业方向中小微企业是首选

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是各类企事业单位、公司、银行保险证券行业、事务所及会计服务公司。但对于五年制高职的学生来说,中小微企业是首选,一是这类公司对会计知识的要求不是很高;二是这类企业数量众多,对会计需要量大;三是主要从事基础性会计工作,难度较小,对企业管理的参与度不高,但会计人员从事的工作较全面,便于提升自身专业技能。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的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专业对口率保持在80%以上,整体情况较好,但学生收入不高,低层次就业严重。但应该看到,会计行业更加注重经验,持续性较好,这也是会计专业每年招生量大的主要原因。

(三)江苏省中小企业用人要求分析

在学历要求的调查中(见表1),需要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占15.06%,需要本科学历的占30.98%,需要大专学历的占41.16%,这意味着会计专业高职毕业生存在着较广阔的就业市场,学历对大多数中小微企业而言,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除收银岗位外,一般会计岗位都要求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

四、调研结论

经过调研,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到,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财经教育办学的主体非常多,几乎达到了“无校不财”的程度,但如何结合学校的特点,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是财经教育改革调整的方向。

(一)人才培养定位及職业面向

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群是培养面向中小微企业一线工作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其主要就业岗位有:中小微企业的会计岗位、财务管理岗位、内部审计岗位、人力资源岗位、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助理岗位及会计咨询服务公司代理记账人员岗位。

(二)人才培养途径

1.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尤其是要培养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发挥文化基础课独特育人优势,把育人教育融入专业课的教学之中,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3.实现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构建“会计专业群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突出特色是将职业技能提高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通过徐州鹏程财经职教集团,整合优质企业资源,形成稳定的校企合作基地,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学生定期到企业实践,把企业文化、敬业守信、崇尚劳动、创新务实的精神与学生技能的培养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脚踏实地、增强本领、服务企业的理念,增强职业责任感,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毕业后直接就业。

(三)教学改革建议

1.构建会计专业群“平台+模块”式课程体系,建立“双证融通”培养机制。所谓会计专业群“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是指围绕会计岗位群工作领域,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架构时,由公共课程、专业群基础课程组成的“平台”课程,公共课程严格执行省指导性方案规定的课时,会计专业群基础课程主要满足各专业公共需要的培养,按照从事会计工作的基本能力要求,学生应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因此,最基础的专业群平台课程应包括会计基本技能(录入、点钞、珠算)、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等四门课程,它实现了各专业底层共享,同时该课程体系将学历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有机融合,建立“双证融通”培养机制,既能满足其职业岗位对职业技能的要求,也能帮助学生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从而获取从事会计职业的资格。专业群提升平台则是以会计专业为核心和基础,其他都是在会计专业基础上拓展的特色专业,因此首先应该学习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实现底层共享。

“模块”是根据会计专业群中不同的专业方向而设置,由体现专业方向特色的课程组成。每个模块是以工作任务或工作领域为依据,是围绕某一工作领域“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综合,充分考虑专业的发展方向,充分体现专业的特色烙印,实现中层分立。同时,会计专业群内的各专业不再是平行的线性结构,而是互联互通的网络结构,相互沟通和支撑,通过会计核心专业的带动及各专业的错位发展,形成内在联系紧密、资源可以共享的专业群体,在实现底层共享、中层分立以后,根据学生升学、就业、考取证书和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的需要,开设选修课程,实现高层互选。

2.充分考虑“互联网+”的影响,开发会计专业群数字化教学库,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互联网+”将倒逼教育改革,首先是教学理念的变化,教育更应以人为本,以知识的应用为本,以工作实际为本,通过搭建平台,开发会计专业群数字化教学库,搜集与开发优质微课资源,用于学生学习,使学生学习突破时空的限制,知识获取的效率大幅提高,教学模式也将发生根本性变化,翻转课堂将成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但同时也要注意,新型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替代传统课堂教学,学习时间、学习内容的碎片化会导致学习者养成懒于思考和知识加工的坏习惯,虽然学习的广度有所增加,但深度却大大折扣,不利于学生知识、能力与技能的形成,但它对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对促进教育的评价方式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搭建智能化的学习平台,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

3.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新思路,打造“云实训”平台,为智慧教学提供平台。“互联网+”新思路建设打造省级高水平财经实训基地,实现软硬件的跨界融合。在智慧校园建设的基础上,实现教师、学生统一用户登录,方便又快捷。教师登陆个人教学空间,发布学习任务、制作数字化资源、搭建实训及作业平台、构建智能化考核系统、解决学生实时提问;学生通过登陆数字校园个人学习空间,可以学习教师发布在“云实训”平台上的资源,完成教师布置的实训及作业任务,实现自我检测,实现在“云”上的便捷学习。“云实训”采用先进互联网技术手段,将传统的纸质教材通过PPT课件、动画视频、流程演示等现代化的手段,转化为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师布置教学任务并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及时评价、反馈,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及选用相应的数字资源进行学习,并根据教师的反馈及时修正,最终达成技能教学目标。X

参考文献:

[1]何静.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有效路径——构建“平台+模块”专业群课程体系[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2009,(1):72-74.

[2]梁文鑫.大数据时代——课堂教学将迎来真正的变革[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14-16.

[3]张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群建设的探索[J].商业会计,2016,(2):120-121.

[4]李海川.高职院校专业群构建基本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9):203-204.

[5]毛金妹.基于集团化办学的高职会计专业群建设探讨[J].商业会计,2014,(5):118-120.

作者:李辉

跨界高职会计教育论文 篇2: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会计专业微课建设

【摘要】高职会计专业进行微课建设既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也是对学生全面发展极为有利的,本文以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为例对微课建设问题进行探究。文章首先概述了“互联网+”与微课的含义;其次对高职会计专业微课建设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包括对教师的分析、学生学习特点的分析以及微课教学环境分析三方面;最后对高职会计专业微课建设中设计、开展、评价与保障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互联网+” 高职会计专业 微课建设

随着科技的发展,无论是环境还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而使这种变化发生的一个最相关的因素便于跨境。“互联网+”给这种“跨境”活动提供了极佳的环境。高职院校承担着直接为社会培养实践型人才的重任,进行微课建设既实现了“互联网+教育”,也满足高职院校教学的要求。本文以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为例进行探究,以期为相关院校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互联网+”与微课概述

(一)互联网+

“+”的本身就是一种改变,就是一种跨界与融合。只有敢于将跨界这一步踏出去,才会更加坚定好创新的基础;也只有与融合一起合作,才会更好的实现智能群体化。融合的本身指的是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的融合,融合会在两者或者多者之间吸取各自的长处,来使自身的能力提高,从中也不会产生排斥;如果将互联网融合到每个教学中去,无论是对于教学活动还是互联网本身,都是一件利大于弊的事情。“互联网+”便是将互联网技术与其他的行业结合起来。对于教育行业来说,在当前微课风靡的情况下,实现“互联网+微课”对学生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二)微课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微课”这一新型的教学方式出现,该种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将传统的“零散化”的知识或者是“细微化”的知识整合起来,用系统的有逻辑的方式体现出来,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在空闲期间利用一些小视频来学习到相应的知识。微课这一种教学方式实际上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能够使学生较快的掌握所需要学习的零散的知识以及比较容易忘却的知识点,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提升,促进学生的进步。所以院校建设微课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极为必要,故而本文对微课建设问题进行探究。

二、高职会计专业微课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一)会计专业教师分析

与从事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师相比,高职院校的教师学历相对较高,且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具体来说,高职院校主要培养技能型的人才,所以在高职院校任职的教师都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尤其是会计专业的教师,持有这些证书的教师在每年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行业培训,学习当前先进的理念,所以这些教师的能力均较强。有相关机构的调查数据也表明,高职院校的教师通常都比较喜欢尝试新的知识。调查中数据表明原意进行创新的教师占总调查人数的52.8%,有将近30%的教师表示自己会在带动之下进行创新,仅有12.3%的教师表示自己并没有较强的创新以及改变意识。由这一调查数据也可以看出来,多数会计教师在教学中都原意进行创新,所以这些教师能够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调整,改變自己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模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因为较多的教师可以接受新的方式,加之多数院校已经进行了“信息化”教学,所以教师的计算机水平也比较高,这些条件均为微课教学提供了条件。

(二)学生的学习特点分析

从学生角度来说,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高等教育这一层级里面学习水平相对较低,对学习的兴趣也较低,同时也没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另外,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高考分数较低,所以在学习时候会有较强的自卑心理,所以在学习时候会感觉自己的能力不够,从而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故而教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可能无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在新时期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对计算机的了解程度均比较深,同时在网络环境下的沟通能力也比较强。从相关部门的调查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的学生中有60%以上的学生认为利用网络能获得较多的知识,能帮助自己获得新的知识,这些学生也表示,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候也经常通过互联网来搜索答案。另外,也有70%以上的学生也表示更加喜欢在互联网环境之下学习,也原意在互联网上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学习。同时,因为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多数学生也表示自己的零散时间比较多,对于零散时间的利用性不足,如果可以在零散时间内学习,他们也会更加喜欢。所以从学生角度来说,高职院校的学生完全有能力胜任。

(三)微课教学环境分析

我国对教育的重视度较高,教育部门也颁布了多种政策来促进教育的发展,且与时俱进要求院校进行创新,同时为院校提供了多种帮助。在当前信息化的时代中,教育部门也颁布了《教育信息化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年)》。在这一策略的引导下,多数院校均开始实行教育信息化,引进多种先进的教育设备对学生进行教学,所以当前多数院校的计算机条件均比较成熟,这些为微课的建设提供了参考。另外,当前科技的发展极为迅速,通讯事业也有极大的发展,多数学生都有智能手机。只能手机的迅速发展使微课方式教学有了基础。从相关数据的调查来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拥有手机的比例为100%,而拥有电脑的学生也在被调查人数的70%以上,其他没有电脑的学生表示自己虽然没有电脑,但是手机便能完全能够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能够利用手机来观看各种微视频、学习微课。且这些学生表示,利用手机学习微课也有极大的便利,能够满足自己闲暇时间观看视频的需求,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这一角度来说,院校建设微课客观条件极佳。

三、高职会计专业微课建设的思考

(一)高职会计专业微课的设计

高职会计专业进行微课建设,首先要做的便是设计恰当的微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达到教学目标。具体来说,狭义的“微课”相当于是“微小视频”,这些视频的时间通常比较短,在5到10分钟之内,且这些视频是围绕某一个课题进行的,所以主题比较突出,学生能够从中较为迅速的学到某一课题的知识。而广义上的“微课”相当于以“微课”为主的整个教学活动与教学行为。所以涉及的知识就比较多,需要设计的活动也较多。首先,在建设之前需要对会计专业本身的特点进行定位,考虑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对学生教育的要求,在要求的基础上将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定位,进行罗列与筛选,选择精辟的或者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点,将这些知识点做成微课小视频,让学生进行学习。其次需要进行设计布局,微课本身便是比较细碎的,教师在设计时候需要考虑各个微课内容之间的联系性,从而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教学思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高职会计专业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认识;最后需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最终达到较佳的教学效果。

(二)高职会计专业微课的开展

在微课建设中如何实现开展微课也是高职院校需要考虑的问题。具体来说,因为微课视频本身便是一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的资源,如果教师没有掌握相应的办法,只是简单的将微课视频在课堂上播放或者是发送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其效果必然欠佳。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讲解,让学生明确每一個微课小视频中的主题,让学生在学习时候,有目的的进行学习。比如说让学生掌握《基础会计》中的知识,那么需要让学生认识会计及其职能、明确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和核算基础、明晰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掌握会计核算方法以及了解会计学的体系等等。所以教师可以针对每一个方面做一个小视频,比如说会计的职能方面,先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教育,让学生了解会计职能有哪些,这样他们在看微视频时候才能有的放矢,才知道从何处进行学习。

(三)高职会计专业微课的评价

无论何种教学模式,有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方能使微课建设更有保障。具体来说,微课建设中课程评价体系可以从两方面出发,一方面是课程本身的建设质量,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两方面均达标,方能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对于课程本身建设质量的评价方面,需要对教师所制作的微课食品、所选择的教学文本、教学风格以及教学技术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一定的评价指标来使评价量化。在这三个要素当中,应当以“教学文本”为主要的评价方面,因为教学文本其中包括教学内容、教学信息量、教学的知识结构等等。另外,从学生学习效果上来看,评价方式包括学生在微课中学习到了什么,学生在微课中学到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情况等等,对学生整体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感受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四)高职会计专业微课的保障

新时代的高职学生是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的,而互联网的传播媒介较多,如“微信”、“微博”等“微”软件,或者是“贴吧”、“博客”等平台,学生偏好也不一样,故而教师在教学时候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将“微课”在这些平台中发布,构建微课平台,让学生能够通过平台进行交流,了解他人的学习情况、学习思路等等。从这一角度来说,高职会计专业建设微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课程,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工具,走入学生中,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以及学生习惯的学习方式,方能使这一教学模式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本文是对“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会计专业微课建设问题的探究,文章在对“互联网+”以及“微课”的相关理论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对高职会计专业微课建设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且详细谈久了微课建设中的设计、开展、评价以及保障方面,以期为相关教师院校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进行探究,以实现“互联网+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文如.“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会计教学方法的研究[J]. 辽宁高职学报,2017,19(01):44-45.

[2]曾丽萍.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建设探讨——基于教育生态理念[J].商业会计,2017(11):126-129+70.

[3]鲁学生,苏任刚.“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建设思考[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7(05):96-99.

[4]马元兴.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标准的突破与重构[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20):34-37.

[5]孙玲,赵建梅.“互联网+”时代下改进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11):64-65.

[6]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高职院校就业教育模式研究[J].郑永烽.考试周刊.2017(93)

作者简介:杜希杰(1976-),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会计实践教学。

作者:杜希杰

跨界高职会计教育论文 篇3:

职业教育跨界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

[摘    要] 在产业大融合的现实和未来趋势的背景之下,“现代、适用、新兴、复合”等标准逐渐成为行业、企业对人才的新要求。如何培养出复合型跨界人才,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新思考方向。要致力于把立德树人作为职业教育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实现从单一专业的人才培养向跨专业合作、跨院系合作的“跨界人才”培养转型,建立跨业界、跨专业的合作,完善跨界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方法,以开创“三全育人、协同育人、综合育人”的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关键词] 职业教育;跨界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非全日制教育;共享员工;职业院校

一、引言

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拓宽各种类型技术技能人才成长之路,对有效推进大众自主创业,提升学生高质量就业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然而目前技能人才的来源、培养、稳定等因素严重制约了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企业招工难、技能人才短缺、职业院校招生难等问题,对服务业、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不利影响。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尤其是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使得许多职业院校的管理难度提升,加剧既往存在的管理漏洞、生源质量急剧下降等问题凸显。职业院校的良性健康发展成为亟待关注的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产业融合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行业企业更加需要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才。如何培养出企业急需的复合型跨界人才,成为职业教育未来发展与改革的新重点、新思考。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阵地。研究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探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将会给职业教育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

当今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并举,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职业院校每年为国家输送的毕业生占新增就业人口的60%以上,成为满足我国中高级技术技能基本岗位、培养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有力地支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多年来职业教育所取得的成绩固然较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近几年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扩招使得职业教育生源质量不断下降

随着职业教育的扩大招生,陆续暴露出一些问题。首先表现在生源质量的下降。随着高校扩招,使得学校招生量逐年扩大,导致高职院校为了有效完成学校的招生计划,把原本就较低的招生标准和條件一降再降,甚至有的专业为了完成当年的招生计划,不得不招录一些高考成绩达不到标准的落榜生。这直接影响到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使得职业院校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和教学形象受损[1]。同时,社会(包括学校、家长和学生本身)对于职业教育的认同度也较低,导致新生报到率不足。高职学生的起点过低等问题突出,很多院校为了能够招到足够的生源,只能降低招生分数,久而久之影响了高职院校健康发展,也使得职业教育工作面临危机。

(二)传统的人才观念导致学生就业层次低

长期以来,许多家长把职业教育看成培养“体力劳动者”的教育,一直不被看好,而许多企业也认为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只能从事一线生产、服务工作,这都与我国传统的人才观念分不开。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用人过多地考虑学历因素,导致“人才高消费”现象趋向严重,一些一线城市甚至出现硕士生、博士生扎堆中小学教师岗位的现象,无形中造成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陡增。

许多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社会上行业、企业发展的契合度不够,导致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不强,就业后职业稳定性较差,换行业、跳槽者居多,也影响到学校专业对口就业率。

(三)社会影响力较大的1+X证书数量不足

企业在人才招聘方面,特别是技术型人才的招聘方面都有技能证书的要求。这使得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需要取得一些相关的职业证书,以提高自己在应聘工作岗位时的核心竞争能力。目前虽然1+X证书制度为职业教育学生提供了更多就业的机会,但其中含金量较高的1+X证书不多。证书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标配,学生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取得,但却在应聘就业岗位时往往得不到社会和企业的认可,这也成为现在1+X证书面临的比较尴尬的现实问题。究其原因,在于许多1+X证书出场时行业管理部门的政策把控不够、协调机制不足、工作责任不明等,直接导致了此类证书品相和质量的下降。

(四)专业壁垒导致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

我国的职业院校传统学科理念深厚,在办学理念及专业设置上较为传统,许多专业建设缺乏创新,课程体系老化,人才培养质量和供给总量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为有些专业供给大于需求,学生及招生数量过剩;而有些专业则需求大于供给,但学生及招生数量却在下降。甚至一些社会新增、急需的专业人才,职业院校却没有设置相应的专业,导致社会和企业所需人才短缺。

随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增快,新业态不断呈现,许多新专业的人才缺口巨大,特别是复合型高技能的跨界人才缺口更大。如何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及行业企业出现的新问题、新形式、新状态,改进与优化职业院校现有专业结构和专业设置,强化跨界教育、培养跨界理念,把跨界专业办出特色、办出规模,这成为当前职业院校创新教育专业与课程建设的现实考量。

三、跨界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一)跨界教育的研究基础

“跨界教育”的概念诞生于1746年。国外对“跨界教育”的研究开展较早,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文理学生课程兼修是“跨界教育”的典型萌芽。该校规定所有的文(理)科生必须兼修至少两门工(文)科类课程。美国以Walster为代表的多位教育领域专家总结出的宽、 专、 多能型模式, 即CBE模式;德国Laoniru教授主持推出的多元制模式;奥地利专家Humans提出的“模拟公司”模式等都为我国的职业教育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2]。

在国内,教育界对于“跨界教育”的理念研究也日益重视起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就是典型的“跨界教育”的新概念模式。著名学者张新启教授提出著名的“五个对接”观点,论证了跨界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对接、实现专业之间跨界融合的实践可行性。 “跨界教育”的研究与试行不但可以很好地建设职业院校的新兴学科、 交叉学科、特色学科,还可以加快建设职业院校新型的教育模式,对职业院校的体制改革及复合型跨界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伴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职业教育在改革创新中不断發展,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各级政府坚持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努力改善办学条件。1996年,我国第一部《职业教育法》正式颁布,为职业教育依法治教、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保障。我国职业院校人才济济,也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师资的支撑。

(二)跨界人才的供需状况分析

社会发展离不开人才培养。当前不论是基础产业,还是新兴技术都存在人才匮乏的问题。据比特之窗相关资讯和全球职场社交平台LinkedIn(领英)发布的榜单显示,目前国内各行业对跨界人才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1. 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加速共融,跨界人才需求量激增。目前互联网行业普遍意识到流量红利见顶,已进入精耕细作的下半场。与此同时部分传统零售业也在寻求线上机会,两个产业达成共识,加速融合。产业发展早期,互联网企业会占据人才招聘的绝对主导地位,但随着传统企业逐渐认识到新技术、新市场具有颠覆意义,开始加码进入新领域。互联网企业在整体人才招聘的占比会下降,而传统行业如快速消费品(食品/饮料/烟酒/日化)、零售/批发、专业服务/咨询(财会/法律/人力资源等)招聘人才占比增长明显。

领英通过对非互联网公司的“跨界”员工数量占比的调查发现,乐视、唯品会、盛大分列榜单三甲。滴滴、今日头条、美团等公司一度成为跨界企业中的佼佼者。智谷趋势数据显示,目前娱乐、媒体、游戏类互联网公司的“跨界”员工数量占据半壁江山,成为最跨界行业。

2. 全媒体运营、供应链管理岗位跨界人才需求渐长。全媒体运营、供应链管理等岗位招聘中对于跨界人才的需求保持增长态势。作为社会上最重要的产业之一,零售业每一次变革都带来了相关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巨大进步。当零售业改革彻底改变传统行业的设计、生产、制造和供应之时,全媒体运营、供应链管理作为零售系统中的重中之重,也迎来焕活与蝶变,其跨界人才的工作岗位也将大幅释放,给予广大求职者新的机遇。

2020年一季度是新冠疫情蔓延最猖獗的时期,新零售产业跨界人才的招聘职位数却同比增速高达17.85%,其中“共享员工”成为最典型的跨界人才。“共享员工”是指企业通过提供临时性就业岗位,迅速盘活了那些暂时被封闭或赋闲在家,但具有成熟业务经验的人力资源[3]。“共享员工”的诞生减少了疫情对企业和用工的影响,提高了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与传统零售相比,新零售跨界人才招聘薪酬也高出20%~30%,这种变化促使或迫使许多行业处于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新零售作为一个新产业,其产业跨界人才供给规模指数为15.8,而跨界人才需求规模指数高达20.9。

(三)跨界教育已成为职业教育新理念

目前,职业院校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是在确定其毕业生进入社会竞争方向的基础上,强化提升学生在社会中的核心竞争力。“跨界教育”无疑是最佳解决方案之一。所谓“跨界教育”就是指学校突破以往教育内涵与议题的藩篱、疆界,跨越对传统教学认知的界线,通过对学生跨界学习的培育,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具有跨界思维、跨界合作、跨界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可持续发展型的人才。职业院校要在分析、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引入“跨界教育”新理念,为职业院校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基础。并通过更加关注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质量保障、评估制度建设等途径,切实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建构新的教育模式,真正把教学改革落到实处,为社会输出优秀的劳动技术人才。

四、跨界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

(一)基于OBE理念创新跨界人才培养方案

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是1981年由美国首先提出来的,它是以成果为目标导向,以学生为本,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进行课程建设的理念。它以能力输出为导向,以整体课程组织、教学体系、评价体系为出发点,是一种以学习产出为核心的新的教育范式,这一理念值得借鉴。因此,构建以成果导向、学习产出为标准的OBE教学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的趋势,特别对于职业教育的跨界人才培养而言,研究各产业行业的新动态,组织新型的教学构架,明确各专业学生的学习产出,构建各专业学生统一的能力结构,具有十分重要意义[4]。

职业院校实施跨界教育,必须对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 培养途径进行调整。首先,要将各专业组合成专业群,对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总体的结构优化和整合。对专业群的人才培养发展目标、培养途径等重新定位,培养方案、培养规格等进行重新制定和设计。其次,调整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据行业、企业用人的要求和标准来设计素质、知识、能力目标,参照专业群的总体设计,统一调整各专业的培养目标、途径、人才培养方案,努力达到培养复合型跨界人才的要求。

(二)建构全方位、多元化的校企合作跨界人才培养体系

职业院校在跨界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中应以网络化、数字化为教学技术手段,通过“校企跨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思维构想,全面整合校企优质资源,以创设互动化教学平台为依托,以改革课程体系为重心,以创新智慧化教学质量监控为辅助,构建“双元三融六化”于一体的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新型模式,实现技能培养培训、顶岗实习就业等方面的全面提升。

1. 打破专业壁垒,储备跨界知识。“跨界”人才培养仅有项目做载体和支撑还不够,还需要有跨专业的知识储备。目前在许多学校,专业和专业之间的联系甚少,彼此之间互不熟悉。要很好地实现跨界人才培养就必须进行一场革命,将专业之间的藩篱拆除,对专业进行结构性重组,构建不同的专业集群。搭建突出融合性、强调专业性、基于选择性的“专业课程+跨学科课程+企业项目课程”多学科交叉的新型课程体系。

突出融合性是指将各专业中具有相似或相同共性的课程进行整合、优化,形成基础课程包,利用校内实践教学、校外实习基地强化学生的实操动手能力,让学生可以将多专业的知识融通、吸收,转化为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精简、压缩、优化专业课的比例,通过增大基础课的比重,扩大学生基础知识面。

强调专业性是指课程体系不仅要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而且还要重视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能服务、知营销、懂技术的一体化人才是未来企业人才需求的趋势,学生能够达到“首岗胜任”的培养目标,是跨界人才培养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成为“跨界现代职业人”提供充分准备,这是跨界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这两种目标之间相互渗透、紧密配合、相互补充,构成了科学合理的跨界人才培养的教学链。

基于选择性的跨界人才课程体系设计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选择,学生在选择课程学习时,要学会运用理性思维把跨界融通和专业调试一并考虑,这是实现跨界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通过选择性的训练可以为学生提供未来创业、就业时的非对称性竞争优势。

2. 拓展就业空间,构建跨界时空。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要培养优质跨界人才,就要让学生动起来、走出去,构建跨界时空,在各专业之间寻找更广阔的培养、实习、就业的空间。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自愿组合成跨专业的学习团队,实行组团学习和实战;不同专业学生还可以跨专业在同一家企业实习和实践。如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参与酒店服务与运营,计算机专业学生帮助酒店后台维护和数据分析,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协助酒店店铺美化和商品展示,会计专业学生观摩酒店财务统计,英语专业学生承担酒店外语客服工作,等等。不同专业的学生结合自身的专业和特长,或专攻某一工作环节,或熟悉整个工作流程,在实习之余主动与同伴沟通、交流,了解其他岗位的工作细节和要求,对比彼此之间的差异和特点,这样培养锻炼出来的学生就会有一定的复合性和大局观,其整体素质有所增强,容易被企业接纳,获得较为理想的就业机会。

3. 改变传统认知,培养跨界思维。培养“跨界”人才并不仅限于培养跨专业人才,而是培养包括思维复合、知识复合、能力复合且基本功扎实、适应性强、知识面广的“通才”。因为传统的“校、系”固定格局不能满足跨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职业院校必须改变传统认知,培养跨界思维,在学校管理机制上进行创新,采取扁平化管理方式,用更加灵活的管理模式,为学生搭建一个培养综合素养的多元互动数字化学习平台。多方教育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若干专业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校企复合型跨界人才的培养都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管理机制创新、学生学习平台架构创新提供了更细化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向。同时跨界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也为培养合乎跨界需求的师资队伍提供了创新性的视角[5]。

(三)建立基于大数据的跨界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在“互联网+”时代,加强学生在创新创业融合、跨专业发展、跨界实习就业等方面的规划,是高质量、高水平发展职业院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要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建立跨界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通过数据和评价机制,全过程、全阶段地控制跨界人才培养的质量,有效实现全方位的校、企、政、家长、学生的五方实时互动的异地远程管理。

校企合作可采取模块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跨专业的岗位实习,形成全产业实习链。校企可以借助大数据的技术,准确、全面地衡量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学习效果,全方位地将学生在学习、实习过程中的相关数据纳入到学生的人才培养考评范围,及时对学生进行诊断和评价。弹性化的管理机制和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有效融合,可以更好、有效地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6]。

五、结语

跨界人才培养作为一种新型的职业教育类型,打破了传统高校、特别是职业院校各专业原有设置的界定,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跨界人才為最终目标,具有积极而可观的社会现实意义。诚然,跨界人才培养不是职业院校教育创新的单一命题,而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和调整,必须对跨界人才培养进行内涵分析,剖析每一个组成部分的成因和变化,从不同角度进行尝试、训练和培养。“跨界设计、创新思维、人文基础、跨文化视野”的设计理念提出了职业院校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的命题,促使学生成为具有扎实知识根基、开阔视野胸襟、具备跨界创新能力的高端综合应用型人才和社会亟需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傅修延.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2]  胡重庆,黄桂梅.实践导向范式教师教育课程的重构[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3]  曾冬梅,黄国勋.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略——从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教育与现代化,2002,(6).

[4]  朱砚.从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继续教育研究,2009,(2).

[5]  何应林,顾建军.职业教育跨界研究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6).

[6]  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若干问题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9).

[责任编辑:邹立鸣]

作者:王英哲

上一篇:集团公司管理制度论文下一篇:我国区域会计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