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论文

2022-04-21

摘要:文章分析了山西煤炭产业的地位、作用和存在的问题,论述了煤炭产业调整的主要任务,探讨了煤炭产业调整对山西人力资源的影响。关键词:煤炭产业调整人力资源煤炭产业是山西省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它位于整个工业产业链的上游,不仅关系到山西整个产业结构的健康,也关系到山西整体经济的发展,甚至关系到国家的能源安全。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论文 篇1:

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发展研究

摘 要:山西是典型的资源型地区,煤炭产业是这些地区的主导产业。但是,随着煤炭资源的日益枯竭,这些地区的发展前景受到了很大威胁,因此产业转型具有客观必然性。目前,在转型中的资源型地区遇到了许多困难,如地区发展陷入困境,产业转型的生态环境压力突出等。文章以山西省为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综合东方管理学派、中国产业经济学及西方产业经济学的相关观点,对山西省这一资源型地区的产业转型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资源型地区 产业转型 现状分析 产业结构优化 对策建议

山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属于典型的资源型地区。资源型地区在全省占有较大的比例。这些地区往往都以煤炭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但是煤炭资源总会面临着枯竭的困境。因此,这些地区的产业转型如果不能顺利实现,就会发生“因煤而兴、因煤而亡”的悲剧。目前,山西的资源型地区的大部分能源产业大多已经步入成熟期,个别产业已经步入产业衰退期,对这些产业而言,发展前景不容乐观。然而,由于山西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依然存在,相关企业和地区尚未完全形成自我积累的机制,实现自我发展。产业转型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试图通过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和系统本身的自我优化来应对挑战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政府必须挺身而出,通过产业政策,运用多种手段,实现本地区的产业转型。

一、山西省煤炭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的现状分析

(一)产业结构现状

产业结构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数量关系结构及技术经济联系方式,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是由需求结构、生产结构、就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及其关联机制的变化体现出来。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其演进会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总量的增长也会促进产业结构的加速演进。

表1是山西省在2005年、2010年和2012年的产业结构情况。可以看到,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的比例最大,而山西省工业产值的增加基本来源于重工业,轻工业为地区产值增加所做的贡献很少。经济发展过分倚重第二产业和重工业,这是山西省产业结构一个基本现状。

(二)山西省工业发展现状

工业发展代表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行业中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大企业往往代表了一个行业的发展水平;因此,通过观察行业中大企业的经济指标就可以知道行业整体的发展态势。山西省2012年工业大企业(集团)的主要经济指标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采掘工业数占据了工业大企业数目总量将近40%的份额,产值也是遥遥领先与其他行业。而且在采掘业内部,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仅仅有两家,反映出其行业内部资源配置极度不合理。与此同时,就业人口过多向煤炭开采行业集中导致制造业各部门劳动力的稀缺,结果只能是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发展掣肘。这样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局面:以采掘业即煤炭开采业的畸形发展换取人民生活所必须的生活用品,直接导致了环境的恶化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丰富。且煤炭开采行业从业人数的膨胀直接导致了煤矿事故频发,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资源型地区演化陷入多难境地

与一般地区相比,山西省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律既具有资源型地区发展规律的普遍性,又具有其自己的特殊性。其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煤炭资源消耗枯竭规律。随着煤炭资源的不断开采,资源枯竭是必然趋势。这是资源型地区不以人的意志为特殊的规律,如果不注意,就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二是矿区效益递减规律。伴随煤炭资源的持续开采,人力及运输等成本也随之加大,而国内煤价往往不尽如人意,在此情况下,矿区收益递减成为了这一地区的特殊规律。三是矿区后期转型规律。由于煤炭资源总有枯竭的那一天,以煤炭为支柱产业的资源型地区也必然遇到支柱产业的转型问题。在山西省大部分以煤炭为支柱产业的资源型地区如大同、介休、阳泉、晋城、霍州都已经或即将遇到后期转型的问题。四是地区功能由单一向综合演变困难。随着资源型地区的发展和产业链的延长,其功能也必然由单一向综合演变。在此过程中,金融,区域功能,产业接替和延伸等都可能成为阻碍产业转型的绊脚石。

(四)产业转型遇到了恶劣的生态环境制约

计划经济时期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模式使得山西省相关企业和部门在煤炭资源的开采利用过程中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使这些地区出现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空气污染严重、水质日趋恶化、采矿区严重塌陷、生态承载能力减弱。大同、阳泉、长治、晋城、古交、霍州、介休、原平矿区都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地面塌陷。这些采矿塌陷区成为了山西行业发展永远的伤疤。

二、山西省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的政策建议

(一)推动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的发展过程,其具体特征包括:按照第一、二、三产业演进;按照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顺向递进;由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递进;由低加工度向高加工度递进。山西省应该首先推动产业的高度化,即将传统的煤炭行业推向高度化,集约化。

1.技术创新及其机制。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首要手段。山西省应当着眼与处于成熟期的传统行业,尤其是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大企业,发挥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提高所提供产品的质量,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高度化演进。具体手段是优先发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培养高等人才。以“老八所”为人才培养摇篮,建设几所全省一流的大学,通过改变人才培养格局吸引人才回流,为科技创新提供最活跃的因素。与此同时,还应大力发展行业的高精尖技术,进行煤炭行业重大技术装备的创新,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市场经济中一条普遍规律,这意味着技术进步一旦停止,随着生产要素的连续投入,其带来的产量增量是递减的。边际报酬的递减必然带来平均报酬的递减。在此规律作用下,一旦产业的边际收益为负值,全行业的总产值必然下降,并进入衰退阶段。而防止这一现象发生的一个重要机制就是创新。创新是科学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也是产业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技术进步速度的减慢会导致产业的减速发展。而科学技术的产业化的时滞性,往往使得技术进步减缓或停止。资源型城市要以技术创新推动产品结构调整,从而让产业结构的优化带动产业创新和管理创新。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使得现有的工业结构得到改造,新的产业得以产生。

陆国庆将衰退产业创新分为五个层次:一为现有产品寻找新的顾客;二为现有产业开辟新的要素供应来源;三为开辟现有产业的新的供货渠道;四为在原产业内通过技术创新开发出新产品;五为开发全新的产业。在这五个层次的产业创新中,第一级属于市场创新范畴;第二级属于要素创新范畴,主要是通过工业生产过程中技术创新的变化,为工业输入新的元素;第三级属于产业价值创新范畴,是产业价值创新的基本内容之一;第四级属于产品创新范畴,产品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元素,但只有极少数的产品创新才能孕育出全新的产业;第五级是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产业创新的最高水平。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而言,产业转型就是资源型产业的退出过程和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因此煤炭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创新主要就是第四和第五个层次的创新。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实现新产业的诞生和发展,从而实现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

2.积极进行机制改革。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另一个手段是机制改革,即通过产业间优势地位的更迭来实现高度化。主要措施是加速煤炭行业落后装备的折旧、对过剩的劳动人口进行转岗培训。不能为了片面的“GDP政绩观”而盲目保护和援助。近年来山西省推行的“气化山西”就是推进煤炭行业有效转移的措施,实践证明,该措施一方面改善了山西受到严重污染的环境,另一方面解决了过剩的煤炭产能过剩问题,是合理且有效的。

3.选择适宜的主导产业。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与主导产业的转换有着特殊关系。罗斯托认为,在任何时期,甚至在一个已经成熟并继续成长的经济中,经济发展的冲击力之所以能够保持,是由于为数不多的主要成长部门迅速扩张的结果,而且这些部门的扩大又产生了对其他产业部门具有重要意义的作用。实践表明,主导产业的发展要经历五个阶段(见表3),且各个阶段的发展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缩短但不能逾越。笔者认为,山西省当前的产业结构处于第三阶段,即以电力、汽车、化工和钢铁行业为主导产业;这就要求兼收并蓄,循序渐进,综合几次主导产业及其群体的发展优势,通过引进人才技术等关键的生产要素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传统的产业经济学观点认为:协调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中心内容。产业结构的协调不是指产业间的绝对平衡,而是指各产业之间有较强的互补和谐关系和相互转换能力。只有强化产业间的协调,才能提高其结构的聚合质量,从而提高产业结构的整体效果。本文认为山西省的产业结构严重不协调。这就要求在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特别是采矿业和关系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行业间进行调整,通过改变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使之趋于平衡。而在技术水平短时间不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边际收益是递减的,即可能会伴随一定量的经济损失。这就要求政府要有远见卓识,敢于承担产业转型中的经济亏损。

在扩大需求方面,正在积极推进的城镇化是良好且有效的措施。但是笔者认为,城镇化的根本目的是藏富于民和共同富裕。因此,政府必须给城镇化居民找到增收的正确路子,使城镇化居民真正富裕起来,从而为城镇化的自然演进奠定坚实稳固的基础。盲目地大兴土木,进行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期望通过政府的转移支付实现城镇化只会导致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继而继续靠资源发展必然,形成恶性循环。

(三)构建系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资源利用上的具体应用经济形态。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资源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客观要求,组织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过程不产生或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可见,对可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构成了循环经济的主体。煤炭资源型城市既是过分依赖煤炭产业的城市,又是废弃物较多且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污染和威胁的城市,为了这些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客观要求充分利用这些城市的再生性资源,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接替产业,推进煤炭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一要推进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在园区内形成闭合产业循环链、横向耦合产业链和区域整合产业链,以达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零”排放的目标。应重点构建煤炭—电力—化工、建材—高耗能企业的主导生态产业链,实现产业链的耦合。二要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形成煤炭资源型城市物质循环流动的多元化结构链条,延长产业链,推动单一产业结构向多元产业结构转变,为寻求接替主导产业奠定基础。三要建立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应通过财政补贴、减免税收、放宽信贷条件、降低产业准入标准等措施,鼓励企业和事业单位走循环经济道路。

[本文受山西省软科学项目:山西产业转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13041058-04)]

参考文献:

[1] 苏东水.产业经济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7,209.

[2] 朱秀君.衰退产业识别指标选择及要素退出援助机制的构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12):20-24.

[3] 陆国庆.衰退产业中企业创新战略选择[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12):33-36.

[4] 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159

(作者为太原科技大学经管学院本科生 山西太原 030024)

(责编:李雪)

作者:赵天宇

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论文 篇2:

关于山西煤炭产业调整下人力资源问题的研究

摘 要:文章分析了山西煤炭产业的地位、作用和存在的问题,论述了煤炭产业调整的主要任务,探讨了煤炭产业调整对山西人力资源的影响。

关键词:煤炭 产业调整 人力资源

煤炭产业是山西省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它位于整个工业产业链的上游,不仅关系到山西整个产业结构的健康,也关系到山西整体经济的发展,甚至关系到国家的能源安全。因此,煤炭产业发展的好坏与否,成为山西整个经济工作的战略重心。

一、山西煤炭产业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

1.煤炭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山西是全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到2008年,全省共有各类矿井2598座,其中生产矿井1804座,建设改造矿井794座。煤炭生产能力9.4亿吨,其中生产矿井6.13亿吨,建设改造矿井3.27亿吨。煤炭产量(统计口径)6.56亿吨,煤炭出省5.33亿吨,煤炭出口2068万吨。全省煤炭行业实现销售收入3500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389.7亿元,实现利税883.3亿元,分别占全省工业的35.1%、39.6%和64.8%。从事煤炭等矿产采选业及加工业的从业人数也占到了相当的比例。特别是煤炭采选业,占到了全部工业从业人员的四成以上。

煤炭产业作为工业的上游产业,为下游产业提供工业原料和能源供给,在整个产业链中影响巨大。感应度系数是衡量产业关联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每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根据2002年122个部门投入产出表测算,作为煤炭产业之一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感应度系数为3.74,这表明当全社会最终产品平均增加一个单位时,客观上就需要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3.74个单位的产值量,也就是说该部门的增长速度必须是其他部门的3.74倍。其它部门的发展,较多的消耗这些部门的产品。此外,炼焦业的感应度系数为1.876,也远远高于工业平均水平。由此可见,煤炭产业在整个工业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

2.煤炭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由于长期以来扮演着国家经济能源供血站的角色,积累了不少计划经济时代残余的弊病,并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形成了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集中度比较低,条块分割限制,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整合。产业技术水平总体比较低下,且差异巨大,相当部分的煤矿仍然采用落后的开采方式。管理方法落后,缺乏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和大中企业的管理能力,企业运作效率低下,机构运转不畅,综合竞争力不强。产业链条短窄,产业延展性不强,煤炭加工化程度低,电力、煤化工业、装备制造业、物流业等相关产业发展缓慢,难以匹配煤炭大省的地位和煤炭资源的优势。煤炭事故率近年来居高不下,煤炭安全生产面临严峻挑战,生产与安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性城市转型进展缓慢,产业结构单一,厂矿社区问题不断凸显,部分居民收入低下,生活保障亟需改善。生态问题、人居环境问题在长期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此次煤炭产业调整的主要任务

此次调整的主要任务包括十个方面,包括:(1)加快关闭小矿和兼并重组,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按照省兼并重组规划确定的矿井控制指标,加大关闭小矿和兼并重组力度。(2)推进大基地大集团建设,提高产业集中度,根据国家晉北、晋中、晋东三大煤炭基地总体规划,加快建设煤—电—路—港—航为一体的晋北动力煤基地,煤—焦—电—化为一体的晋中炼焦煤基地和煤—电—气—化为一体的晋东无烟煤基地。(3)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矿井现代化水平,国有重点煤矿要积极采用世界先进技术装备,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自动化、智能化矿井。(4)坚持安全发展理念,提升安全保障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的理念,树立“安全就是政绩”的执政观,处理好安全与生产的关系。(5)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延伸煤炭产业链,要树立“大煤炭”观念,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水平。(6)认真解决“四矿”问题,实现矿区协调发展,加大煤炭资源型城市结构调整力度,切实改变产业结构初级化、单一化问题,努力实现城市转型发展。(7)加快煤层气开发,推进产业化进程,以勘探程度高、资源条件好的沁南、寿阳、吉县-大宁、柳林、临县区块为重点,开展地面煤层气抽采和利用。(8)加快运输通道建设,确保煤炭运输畅通,按照三大煤炭基地规划布局,重点加强北、中、南三大煤炭外运通道建设,进一步建设和整合煤炭集运系统。(9)整合物流资源,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充分发挥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的职能和作用,建立与世界煤炭贸易接轨的现代化信息交易平台,积极探索和筹划煤炭期货交易。(10)积极引进和培养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引进国内外高端科技人才,培养、壮大煤炭科技队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三、煤炭产业调整对山西人力资源的影响

1.煤炭产业的调整与振兴规划对政策制定者有着更高的要求。一个地区产业政策的制定往往要通盘考虑整个地区的所有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的现状,并要结合当年的经济环境,且对未来经济发展方向有着准确的判断。不仅如此,还要对新的产业政策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有着充分的认识和应对能力。这对政策的制定者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不仅对政策的制定者主体有着很高的素质特别是专业素质的要求,而且对该领域专业知识的形成、积累和发展机制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因此,在政府的政策部门必须有一批高素质的政策制定者,也需要更高层次的研发机构。这些机构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高校、科研机构,甚至是中介咨询机构。

2.煤炭产业调整对政策的执行者有着更高的要求。政策和规划是纲领性文件,是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实现起来需要执行者就具体的问题实行具体的细则,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这对政策的执行者有着更高的要求。政策的执行者必须沿着调整的方向前进,同时要扮演公共产品的输出者和组织者,要扮演不同目标之间的协调者和不同任务的统筹者。具体来说,(1)在关闭小矿的问题上,政策的执行者一方面要严格按照关闭小矿的指标和标准办事,一方面又要妥善处理小矿经营者和小矿从业者的权益。不能该关的关不掉,同时要让原有的经营者得到相应的权益,并为其主动提供新的投资渠道,以避免资本外流和经营者人力资源的流失。再者,原有的小矿从业人员构成复杂,既有外地的农民工,又有本地的从业人员,还有从大中型煤炭企业中退休或转移的从业人员。政策的执行者要妥善分流、转移这部分人员,以免带来不良的社会问题。在兼并重组的问题上,政策的执行者一方面要积极主动,调动大型企业实施兼并重组的积极性,又要避免拉郎配,实现高效、优化的兼并与重组,真正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地方经济的活力。(2)在推进大集团、大基地的建设上,地方政府要避免利己性冲动,应有更高一级的政府牵头,地方政府积极配合,鼓励大集团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跨区兼并与重组,形成更有竞争力的集团,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提高产业集中度。(3)在安全发展问题上,政策的执行者要提高监管水平,加强监管能力,了解企业现状,实现政企联动。企业是利益主体,效率是企业优先考虑的问题,即使再重视安全生产的企业,也天然的具有利润冲动。因此,政策的执行者则更应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监督和管理,这一方面需要执行者有更强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另一方面需要执行者具备企业生产知识和安全管理水平。(4)在公共物品的供给上,政策的执行者应该具有更长远的眼光,不要过分追求眼前的利益,着实加快物流业的发展和运输通道的建设。在生态和环境问题上,政策的执行者更应保持高度的重视和更加综合的发展理念。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问题,是很复杂的课题,这对政策的执行者而言无疑需要更高的水平和知识。很多事情要通盘考虑,要关注民生,关注矛盾和困难。煤炭产业的调整固然会提高整个产业的质量和水平,有利于整个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企业的淘汰和一些从业人员的转移,这都需要政策的执行者妥善的考虑与处理。

3.煤炭产业调整对煤炭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有着更高的要求。煤炭产业的调整对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而言无疑有着更高的要求,具体说来:(1)小煤矿的关闭为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要求经营者和管理者具备更高的风险管理能力和经营运作能力。具备战略眼光和资本运作能力,能够敏锐的寻找市场拓展的机会,利用机遇对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实施兼并或合作。(2)企业的重组与兼并使得企業规模不断扩大,如何管理大企业、大集团将是摆在经营者和管理者面前的又一大难题。大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在很多方面都与中小企业有所不同,在组织的构架、部门的设置、沟通与协调、财务问题、企业战略问题等各个层面对经营者和管理者提出新的要求。(3)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产业竞争的不断加剧,要求经营者和管理者必须具备更专业的技术知识,管理水平,而且能够领导和管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要求经营者和管理者更加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改造旧的不利于人才引进和利用的机制,对现有的员工要舍得人力资源投资,并想方设法留住人才。

4.煤炭产业调整对煤炭企业的从业人员有着更高的要求。煤炭企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技术骨干和具备攻关能力的专业人才,这些队伍一方面需要大力引进,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实践中培养。煤炭企业的不断做大做强,需要一大批精通煤炭企业管理的经济管理类人才,同时需要资本运作、财务财会、金融融资类人才,以往的煤炭企业往往比较重视煤炭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而忽略了企业本身的管理能力,因此这方面的人才较为匮乏。在安全生产方面,需要从事安全监督、质量标准方面的人才不仅具备专业的知识和经验,而且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5.煤炭产业调整对人才教育和培养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煤炭产业的发展需要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而教育的机制应该涵盖初级到高级各个阶段的人才培养。政府和企业应该重视职工的教育与再教育,要完善入职培训、上岗培训、定期再教育和选拔性深造资助,不能因为担心人才的流失或者眼前的利润损失就忽略了对职工的培训与教育。鼓励定向、委培等多种方式的人才培养,鼓励企业与高校、职业技术学校、专业培训机构的合作。政府要加大对高等院校的投入,优化与整合中等技术院校,淘汰一部分落后的专业和学校。而大中专院校则应该根据目前和未来的社会需要,调整自己的专业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积极引进亟需的人才,激励现有的教师队伍从事教学和科研,后勤和行政单位尽量精简,并提高服务意识。鼓励专业的培训机构进入山西市场,鼓励专业咨询机构的设立,从而为广大企业提供技术的支持。

四、煤炭产业调整下人力资源发展的对策

1.切实转变观念,摒弃计划经济时代下国有企业浓重的行政色彩,真正使企业的管理者从“做官”思维转变为“做企业管理者”思维;纠正政策执行者对企业的越俎代庖,使其真正成为企业的服务者和监督者。政府和企业各司其职,政府负责产业政策的制定和规划,并督促企业执行;企业则应顺应产业结构调整的潮流,争取把企业做强、做大,成为经济活动的利益主体,提高企业竞争力,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2.重视本土和自身人才的培养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一般来说,本土人才和企业自身从业人员不容易向外流失,而他们又对本地、本企业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因此,他们应当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源进行投资与开发。要给予他们充分的空间和自由,要对其进行适当的激励,最重要的是要重视对他们的再投资、再培训。人力资源具有边际成本递减的特点,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现有的知识水平不足以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必须进行必要的培训与教育,这样才能够更大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

3.重视人才的引进和留人机制。人才的引进来源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省外优秀人才的引进,一个是省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留人。由于山西的气候环境和地理位置较为不利,加之经济发展水平不够,因此,人才的引进更需要优厚的待遇和人性化的机制。要妥善解决人才对自身发展空间的担忧,对其家庭和子女的担忧,要在精神、物质和环境各个方面给予优惠和照顾。人力资源不同于其他资源,人力资源具有生物性和不可剥夺性,要给人才流动提供便捷的通道。在户籍制度、居住制度、企业用人机制等各个方面为人才提供绿色通道。

4.真正尊重和重视人才,杜绝用权力压学术,用权力压技术。在相关的领域内,要给予知识分子足够的重视和权力。特别是在学术和知识领域,要给予相关科研机构足够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要给予他们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物质激励。

5.重视多样化人才的培养,虽然煤炭产业的发展对煤炭技术人员的需求巨大,但同时对经济、管理、金融、环境、基础科学等专业的人才有着巨大的需求。这种需求不仅表现在煤炭产业本身的需求,也表现在煤炭产业调整中,从政府到其他各个层面、各个产业的配套需求。

总之,山西的产业调整影响深远,而调整的过程能否顺利完成,调整后山西的煤炭产业和整个经济能否健康、持续发展,都需要对人力资源的问题有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都必须使山西人力资源的发展适应山西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永红,牛冲槐.山西人力资源开发现状研究.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06)

2.翟肖锋.山西人才流失与对策研究.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08)

3.矫丽会.浅析山西人才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运城学院学报,2004(03)

4.陈月芳,李桂萍.从山西人才现状看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问题.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1)

5.谭章禄,赵建明,桑卉,李海波,罗智霞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煤炭工业出版社,2006

6.胡君辰,郑绍濂.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山西煤矿矿用安全产品检验中心 山西太原 030000)

(责编:廉靖)

作者:胡京艳

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论文 篇3:

河南省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河南省煤炭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煤炭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煤炭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认为目前河南省煤炭产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率低、后续资源紧张、安全生产形式依旧严峻。河南省煤炭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当加大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促进资源整合、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推进循环经济、提高管理水平等以实现煤炭产业的健康长效发展。

关键词:河南;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煤炭资源作为我国主要的能源和重要的工业原料之一,煤炭产业在我国能源工业和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国家的能源安全。河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产煤大省,煤炭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此同时,多年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也突出了许多问题制约着煤炭产业的发展,煤炭产业需要大力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走安全、高效、集约、清洁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河南省煤炭产业发展现状

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的产煤大省,煤炭资源丰富、煤种齐全,是国家规划的 13 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素有“千载煤州”之称。全省垂深2000m浅含煤面积约19000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11%;已勘察面积约4000平方千米,占含煤面积的21%。全省129个县(市)中,已知有52 个市、县有煤炭资源赋存,煤系地层总面积达到 6.28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近40%,保有煤炭资源储量 245.1亿。

经过多年的发展,河南省煤炭产业形成了以平顶山、焦作、郑州、鹤壁、永城、 义马6个大型煤炭基地为主体,地方国有煤矿、乡镇煤矿共同发展的煤炭生产开发布局,基本形成了以煤为本,多元发展的产业布局,煤炭业经济效益增长迅速,产量和生产能力得到大幅提升。2011年,河南省煤炭企业完成煤炭产量2.32亿吨,同比增长9%,其中国有重点煤矿1.95亿吨,占总产量的84.03%,地方煤矿3706万吨,占15.97%。全省完成煤炭销售2.55亿吨,同比增长13.3 %,其中国有重点煤矿1.98亿吨,占总销量的77.60%,地方煤矿5710万吨,占22.40%。全省完成煤炭铁路运量7020万吨,同比下降11.6%。2012年,河南省煤炭产量1.48亿吨,同比下降19.5%。其中,国有重点煤矿1.37亿吨,下降6.7%;地方煤矿1103万吨,下降70.2%。全省煤炭销售量1.95亿吨,同比下降23.4%。煤炭铁路运量5897万吨,同比下降16%。据悉,2013年全省原煤产量保持在2亿吨左右,拟退出煤矿10处,淘汰落后产能150万吨。

2 河南省煤炭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煤炭开采对土地资源造成破坏,引起地表裂缝、塌陷等现象,对地表生态和植被产生严重影响,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同时,地表塌陷还会危及到周围村庄、学校等地面建筑物,导致水、电、通讯等线路搬迁或者改道。例如,位于河南省东部的永城市,多年来的挖煤已使其地表塌陷非常严重,据专家预测,永城矿区开采完毕后,将形成塌陷区 515 平方千米,占永城总面积的1/4,将近有500个村庄受到影响。平顶山由于煤炭过度开采,地面的沉降和塌陷现象十分严重,塌陷面积达1.4万亩,对地面建筑物和人民的生活工作造成威胁。此外,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大量占用土地,加剧土地资源紧张。全省每年排放煤矸石1200万吨左右,约占地16公顷,全省累计堆存煤矸石2.4亿吨以上,占用土地800公顷,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同时,伴随着煤炭的开采,大量或过度抽排矿井地下水会导致矿区地下水位下降、造成水资源浪费,影响到区域水质条件。煤炭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排放的废水未经处理就进行排放,对地表水污染严重;大量的粉尘以及煤炭燃烧所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严重影响当地大气环境,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

2.2 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低,产业结构不合理

一方面资源浪费严重。虽然经过矿产资源整合,河南省小煤矿数量减少了62%,全省煤矿采区资源回采率达到80%以上,但是仍有众多的乡镇煤矿的平均回采率只有10%~15%,采大不采小、采好不采坏、采整丢残、采厚丢薄、吃肥丢瘦等浪费现象普遍存在,极大的缩短了矿井及矿区的寿命。另一方面,煤炭产业结构不合理。河南省煤炭产业中以原煤为主的初级产品占较大比重,缺乏精细产品和深加工产品,产品附加值以及科技含量低。产业链条短,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程度低,像煤化工、煤层气开发利用、坑口电厂建设等战略性工程进展缓慢。

2.3 煤矿后续资源紧张,部分矿区濒临枯竭

河南省现有可供利用的大型井田在2010年前已被全部规划利用,煤矿后续资源接替较为紧张。据相关统计资料知,河南省煤炭资源保有储量目前已开发利用约50%,尚未开的的122.6亿吨煤炭资源因埋藏较深、地质条件复杂和因地上建设工程占用等原因,实际能够开采利用的仅占资源储量64%,并且开采难度较大,现有的设备条件以及技术水平难以保证资源的有效开采。目前,河南的六大煤电集团公司,除永城和郑州两地可供建井的资源储量较充裕外,焦作、义马、鹤壁能够建井的资源量很少,平顶山地区虽然远景资源量有一定的保证,但是由于深井建设和矿井热害等原因严重制约着资源的开发利用,所以很多矿区面临着资源枯竭的严重局面,急需寻找后备资源。

2.4 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矿难事故时有发生

2012年河南省发生煤矿伤亡事故4起发生伤亡事故4起,死亡12人,伤2人,同比事故起数减少1起,下降20%,死亡人数增加5人,上升71.4%;百万吨死亡率0.163,同比增加0.099,上升155.64%。其中,骨干煤矿企业发生事故2起死亡9人,伤2人,同比起数持平,死亡人数增加6人,上升200.0%。百万吨死亡率为0.129,同比增加0.090,上升228.1%。地方煤矿发生伤亡事故2起,死亡3人,同比减少1起,1人,分别下降33.3%和25.0%。百万吨死亡率0.780,同比增加0.613,上升366.0%。煤矿伤亡事故依旧存在,煤炭安全生产形式依然严峻。

3 河南省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第一、发展清洁生产,减少环境污染。

一是搞好污染防治。在煤炭的开采直至利用的全过程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控技术,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对新建煤炭项目严格执行环保法规、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针对煤矸石和粉煤灰的问题,通过植草、植树等方法进行防风固尘,使裸露的矸石山达到整体绿化,控制粉尘污染。二是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协调有关部门加强对煤炭企业采掘作业的监管力度,改进采掘工艺、调整采掘线路,把因采煤塌陷造成的损害程度降到最低。三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在煤矿作业中加大先进设备的使用比重,淘汰落后的和高耗能的技术设备,加大对共伴生资源的利用,搞好煤炭地下气化发电等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示范工程建设。

第二、提升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

一是继续加强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合理开发煤炭资源,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率。严格控制过度开采,注重节约保护,把现有矿井的产能控制在适度范围内,提高资源回收率。在煤炭生产利用的各个环节采用节能高效的实用技术及先进装备,全面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大对煤炭资源开发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力度,推广应用煤矸石发电等工艺设备,大力推广矸石水泥、矸石砖、粉煤灰砌块等新型建材产品。二是搞好深度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煤炭产业内部循环。加大科研力量的投入,以资源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加快煤炭延续产品开发,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和煤层气产业,培植煤炭资源新优势。三要延长产业链,推进煤炭服务业的发展。河南省煤炭产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延长产业链,大力发展不受煤炭资源制约的煤炭服务业,包括地质勘探、科技研发、教育、物流等服务于煤炭开采和加工业的第三产业。

第三、提高管理水平,实现安全生产

矿难事故的不断发生,既有管理体制不健全、生产技术水平低的原因,也有从业人员安全意识不强、安全措施不到位等原因。要实现河南省煤矿安全形势的根本好转,一要从制度入手,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不断创新安全管理措施,切实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监管水平。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意识,建立安全生产保障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二要依靠科技创新,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的技术水平。要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使用安全性能高的装备,进一步加大安全的投入。三是要加强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强化从业人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管理水平。

总之,河南作为我国煤炭资源生产与消费的大省,要实现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煤炭产业长期发展的战略体系,确保煤炭产业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轨迹进行;其次要进行科技创新,调整产业结构,解决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率的问题;最后还要加强管理,妥善处理好环境污染问题和安全生产问题,只有协调好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煤炭产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东升.河南省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若干问题探究[J]. 中国集体经济,2008(5):32~33.

[2] 刘晟.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中州煤炭,2008:103-104.

[3] 程乐金.全面推进河南煤炭工业科技创新的思考[J].中州煤炭,2009:107-109.

作者:孙鼎 宋珂

上一篇:影像艺术中的自然主义论文下一篇:行政诉讼中的检察监督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