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区循环经济论文

2022-04-19

切实推进陕南突破发展,是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建设西部强省的重点战略任务。调研结果表明,陕南要实现突破发展,必须依托资源优势,促进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发展建设,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工业化步伐,走出一条具有陕南特色的工业化道路。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产业园区循环经济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产业园区循环经济论文 篇1:

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发展规划的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摘 要: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渗透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之中,所以须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循环经济的发展,用科学的发展战略来规定和引领循环经济发展的航向。基于企业所具有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考虑资源环境因素,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区位、技术等优势实现节能环保,减排降耗的目的。其中保障体系的建设是立足之本,管理之基。

关键词: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保障体系;资源环境

一、组织保障体系建设

紧密结合园区实际,建立切实有效的发展循环经济管理体系,坚持做到发展循环经济责任、制度、考核“三到位”。成立以管委会一把手为组长、各职能部门一把手为组员的循环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完善园区内公司、车间、班组三级节能减排降耗网络,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和企业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责任。

强化领导小组职能,加强对循环经济工作的组织领导,将循环经济工作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明确考核内容和分值,在具体的考核工作中加以落实。

领导小组下设循环经济发展办公室,负责循环经济发展日常管理工作。各级单位设立相应的机构,选拔素质好、责任心强的人员充实到循环经济管理队伍中来。形成园区总管,各个公司和车间领导分管,上下结合、层层落实的循环经济管理网络体系。

二、管理保障体系建设

(一)规划保障

1、规划目标的保障

将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列入园区发展规划,协调好工业发展和节能减排的关系,将循环经济建设目标纳入园区工作目标,明确循环经济规划实施的年度目标,实施年度责任目标考核。

2、技术措施的保障

始终将循环经济作为园区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内容予以考虑,从物质投入主导型向科技投入主导型转变,实行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从设计到生产,都应特别重视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资源和能源,做到废物减量化,保护生态环境,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统筹考虑,做到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资金平衡和项目保障

将循环经济建设资金纳入到企业发展计划中的资金和物资的综合平衡。纳入计划的循环经济建设项目资金包括循环经济建设投资计划以及分配给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比例和贷款份额。将循环经济建设项目纳入企业发展的各类项目计划,形成独立的投资计划书,以保证循环经济建设的稳定资金来源。

(二)管理制度保障

要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关键在于加强领导,健全机制,狠抓落实。因此,必须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责任管理制度,加强责任管理、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

(1)责任管理

落实循环经济计划和项目工作责任,确定园区负责人挂帅,主管领导直接抓。落实人员和资金,积极稳步推进循环经济实施计划。要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和分工,定期研究解决循环经济工作推进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2)目标管理

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约束性目标,要按年度层层分解,具体落实到每个部门、车间或班组。同时,按照高起点、严要求的原则,制定分阶段实施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

(3)绩效管理

建立健全循环经济绩效管理与工作机制,将循环经济工作纳入经营监督、财务核算和监察审计的范畴,与各单位年度考核和职工收入挂钩。对循环经济考核机制进行细化和完善,建立节能减排指标月度分析、逐级分解和绩效核算制度。对每个车间、班组实行总量考核、工艺过程考核和产品单耗考核。

三、技术保障体系建设

(一)加强循环经济技术队伍建设

(1)加强人才培养

通过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与交流,在实践中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同时,依托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积极推进循环经济技术队伍建设。

(2)加快人才引进

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市内外、国内外专门人才,重点引进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急需的科技创新人才、金融法律人才以及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3)加强对从业人员循环经济知识的普及教育

定期对各级领导干部、经营管理人员和职工进行技术和技能培训,强化环境资源观和环境价值观,不断提高经营管理人员和职工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和操作技能。

(二)强化循环经济科技成果转化

对园区重点循环经济建设项目涉及的共性和关键技术进行技术攻关。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技术改造和强制性淘汰制度。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把发展循环经济、综合利用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清洁生产技术、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应用步伐。推广应用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等,努力突破制约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瓶颈。

(三)推进循环经济技术标准化

1、循环经济标准体系

园区开展循环经济的重点之一是推行清洁生产,进行产品和生产全过程评价、污染预防机会识别、清洁生产方案筛选。要组织技术力量对园区现有规范、规程和企业标准进行梳理,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和要求制定技术规范、规程和企业标准,尤其是要制定园区内特有产品标准,争取上升为行业标准。

2、统计与监测

要加强循环经济统计与监测基础工作,重点是建立健全节能降耗的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根据各生产单位资源消耗和废物利用与排放的原始记录和指标完成情况,通过科学测算,确定各个单位的循环经济年度计划。各生产单位将循环经济年度计划指标逐月分解落实到车间、班组和岗位。依据统计监测数据每月对各生产单位循环经济指标进行核算和综合考核,促进和保证循环经济工作的效果。

(四)宣传教育和对外交流

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园区循环经济试点的宣传和对外交流力度,引导企业把循环经济理念融入企业“组织文化”和“内部激励”系统中,让企业的领导层树立循环经济的新概念、新思维。

(1)完善宣传教育网络。建立覆盖园区各个领域的宣传教育网络。了解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内涵,进行生态、法规教育和道德养成教育是构建循环经济型社会的三大基础之一,奠定发展循环经济的公众参与基础。

(2)创新宣传教育方式。要不断创新宣传教育方式,加强针对性,提倡方式的多样性;宣传材料要有层次性、可读性、突出重点,深入浅出。将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与科学技术的普及相结合,与园区的重大活动相结合,与园区的实际工程相结合,与法制宣传教育相结合等,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强大声势和舆论。

(3)组织对外交流。积极与国内同行建立交流沟通渠道,充分总结和借鉴国内同类企業循环经济发展的信息和经验。积极通过合作研究、联合开发等方式,大力开展交流与合作,提高园区的知名度。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作者:白云蛟

产业园区循环经济论文 篇2:

加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促进陕南实现突破发展

切实推进陕南突破发展,是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建设西部强省的重点战略任务。调研结果表明,陕南要实现突破发展,必须依托资源优势,促进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发展建设,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工业化步伐,走出一条具有陕南特色的工业化道路。

一、走出一条具有陕南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对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实现我省三大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和难点在陕南。近年来,陕南三市广大干部群众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建设绿色产业基地为重点,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突破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但是应该看到,陕南地区由于基础薄弱,缺乏带動力强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动力仍然不足,主要经济指标增长与关中、陕北的差距不断拉大,项目的规模、水平与关中、陕北的差距很大,丰富的生物、矿产资源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突破发展的难题还没有完全破解。

改革开放30年来,陕南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下降了近9个百分点。面积占全省34%、人口占全省23%的陕南三市,2007年的GDP总量仅占全省的11.4%,比关中低53.3个百分点,比陕北低12.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仅占全省的4.8%,人均GDP和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48.2%和2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7.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81.9%。

实现陕南突破发展,不仅关系到陕南854万人民的福祉,还关系到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可以说,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实现西部强省目标,重点和难点在陕南。进一步拓宽陕南突破发展的路子,是我省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2.加快工业化进程,是实现陕南突破发展的必然选择。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但陕南区域经济却整体上以农业经济为主。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化程度不高,是导致陕南发展滞后并和全省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是陕南第二产业在全省第二产业中的比重很小,2007年陕南第二产业增加值224.72亿元,仅占全省的7.7%,特别是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加值仅占全省的3.0%。二是陕南第二产业在陕南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很小,2007年陕南第二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5%,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7.7个百分点,比关中、陕北低10.9和41.1个百分点。三是陕南第二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很小,2003-2007年,陕南地区第二产业对陕南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为44.3%,分别比关中、陕北低了12.5和3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率为年均4.7个百分点,分别比关中、陕北少了2.9和8.2个百分点。

尽管陕南目前发展相对滞后,但突破发展的希望和潜力还在工业。陕南生物、矿产资源丰富,为发展工业经济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近年来食品医药、水电开发、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迅猛,绿色产业基地已经初具规模;特别是西康铁路、西汉高速公路等相继建成通车,使陕南地区交通瓶颈大为缓解,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从发展实际可以看出,陕南要发展还必须靠工业和第二产业带动。陕南发展滞后就在于工业化程度不高,工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偏低;陕南与关中、陕北差距拉大就在于工业化进程不快,工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不强;陕南突破发展的希望和潜力就在于加快工业化进程,迅速提高工业化水平。

3.建设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是加快陕南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所在。陕南工业发展所依托的丰富的生物和矿产资源,大多数分布在重点生态保护区和水源涵养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很大。陕南是全国生态保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秦岭是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按照国家生态功能区划分,陕南的秦巴山区是生态环境重点保护区;另一方面,汉、丹江流域又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水源地,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划中属于限制发展地区。因此,在陕南推进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着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双重压力,必须妥善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工业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动态价值选择。

环境条件特点决定了陕南的工业化必须走“集中布局,集群推进”的路子,在适合摆布工业的空间范围集中建设工业园区。工业园区集中布局,有利于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市场网络、公共信息等公共资源的共享;有利于资源集聚,共同面对市场,共享客户资源;有利于专业化分工协作,避免重复建设,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有利于共创园区品牌,形成群体竞争优势。发展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地方政府的责任应该是着力营造优良的经济发展环境,不仅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而且要积极引导工业园区的区位选择和产业定位。

陕南资源和环境约束下的工业发展目标模式是:依托园区促进“项目耦合,循环发展”。这种目标模式要求充分运用生态学规律,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准则,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途径组织生产,让物质和能源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就可以达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目的,就可以实现“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和谐统一,就可以走出一条具有陕南特色的工业化道路,使陕南发展不走老路、少走弯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在一张“白纸”上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二、依托优势特色资源,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1.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遵循的一般原则。根据对陕南及我国其他地区产业园区的调查了解,由于主导思想和发展观念的不同,产业园区的发展建设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也使产业园区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资源禀赋型,主要依托优势资源的较大规模开发,在资源集中地建设产业园区,支撑产业集聚发展;二是生态保护型,在资源禀赋型产业园区发展中,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明显破坏,影响园区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开始重视加强生态修复、建尾矿库等生态环保措施;三是循环经济型,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开始从生产系统本身和资源加工利用过程入手解决环境影响问题,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促进物质的循环使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形成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产业园区发展建设的三种类型中,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属于最高级类型,成为构建两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结合陕南的实际情况,产业园区建设应综合考虑以上三个发展阶段所遵循的一般原则,促进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合理布局,健康发展。一是陕南拥有丰富的矿产、生物、水资源,必须走依托优势资源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工业化路子,工业园区的布局建设要以能够大规模工业化开发的优势特色资源为依托。二是陕南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工业园区建设必须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相结合,充分考虑环境承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等综合因素,努力促进产业园区资源科学配置、空间优化布局,加强基础支撑和环境保护。三是陕南工业园区发展建设必须突破传统理念和旧有模式,更加突出园区内企业之间、项目之间、产品及技术之间的关联与耦合,构建符合市场需求、工艺技术可行、生产成本经济、资源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2.具有工业化开发价值的优势资源分析。陕南地处秦巴山地,生物和矿产资源极其丰富,已有探明储量的矿产50多种,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具有工业化大规模开发的条件,必须进行科学的论证和筛选。

筛选具有工业化大规模开发价值的优势矿产资源,主要考虑了以下几方面:一是储量较大,资源总量在全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二是主要矿区分布比较集中,成矿条件好,集聚规模大,有利于较大规模集中开发;三是矿产质量好,品位高,开采价值大,适合工业化生产利用;四是开发后的主要矿产品,市场需求大,甚至在现代工业发展中属于紧缺急需产品,而且具有深加工链条长、附加值高的特点,有利于构建具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

筛选具有工业化较大规模开发价值的优势农业和生物资源,重点考虑了以下因素:一是在陕南具有较大面积的适生区,已经拥有较大的种植面积,或具有较大规模人工培育的潜力和条件;二是具有人工开发的历史渊源,当地居民具备传统的种植、养殖习惯,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人工培育经验;三是资源的接续利用条件较好,同生态保护、水源地涵养相互有益,在较大规模种养中不破坏环境;四是加工利用产品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有利于进行规模化、基地化生产,能够较广泛地带动当地居民参与生产发展,促进居民收入较快增长。

陕南具有工业化开发价值的优势矿产资源主要有:硅石、钒矿、铅锌矿、钼矿、铁矿、金矿、重晶石和毒重石矿产、萤石、汞锑矿、石灰石、金红石和石油、天然气资源等。

陕南适合大规模工业化开发的农业和生物资源有:中药材、茶、魔芋、柑桔、核桃、板栗、香菇、黑木耳、生猪、白山羊、桑蚕、粮油等。

3.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布局建设设想。陕南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布局建设,原则上主要考虑“三个结合,两个配套”。

三个结合,一是工业园区布局建设同主体功能区划相结合。陕南汉丹江沿岸川谷开阔地带为重点开发区,秦巴高山河流上游保护地为限制开发区,各类自然保护区为禁止开发区。陕南必须依托川谷开阔地带集中布局工业园区。二是把工业化和城镇化相结合。根据城镇建设和工业发展的互动关系,要把多个产业园区的连片布局建设和中心城市发展、城镇集聚区发展结合起来,根据环境承载力、工业发展基础和周边地带的优势资源分布、集聚情况,重点在汉中盆地、月河-旬河谷地、商丹盆地规划建设三个集中连片的循环经济产业园。三是把园区建设和各县域当地开发建设相结合。从承载县域主要工业发展的需要出发,在三大循环经济产业园之外,依托优势资源集聚地和重点镇,建设一批县域循环经济产业园,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促进县域经济集约发展。

两个配套,一是把产业园区集中加工生产和周围资源富集区的资源开采、供给相配套。按照资源开采在资源地所在山区、加工生产就近向平川集中的原则,在平川低丘地区集中建园区、布局加工企业、建设综合配套设施,把周围地区资源开采地作为主要原材料供应地。二是努力促进各个产业园区之间的协作配套。在对拟建园区发展条件和潜力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加强各园区分工协作,促进合理布局产业,形成优势互补、各展所长、有机联动、整体高效的发展格局。

根据以上要求,陕南宜集中布局汉中盆地、月河—旬河谷地、商丹盆地三大循环经济集聚区和十五个相对独立布局的特色工业园区。

(1)汉中盆地建设“汉中循环经济产业园”。主要布局在汉中盆地,跨洋县、城固、汉台、勉县、南郑等5个县区,包括四个专业化产业园区:一是汉中现代材料产业园,建成陕南最大的钢铁冶炼及材料加工产业基地,同时发展锌材料产业。二是汉中生物制造产业园,以洋县、勉县、城固工业园区为主体,辐射带动周围各县区的农业和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发展绿色食品和生物能源产业,主要包括:洋县有机食品工业园,勉县生物能源与绿色产业园,城固绿色食品工业园。三是汉中现代中药产业园,以汉中经济开发区为主体,重点发展天麻、山茱萸、附子、元胡、丹参等中间提取物、饮片、中药制剂。四是汉中装备制造产业园,重点发展数控机床及刀具,飞机机载设备及配件,仪器仪表、传感器等,建设中国西部重要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2)月河-旬河谷地建設“安康循环经济产业带”。主要布局在石泉-汉阴-汉滨一线的月河谷地、安康盆地和旬阳县内的汉江、旬河谷地,长远可向旬河上游的镇安境内延伸。包括六个专业化产业园区:一是旬阳生态工业园,发展烟产业,锌、汞锑、水泥等材料产业,中药和食品产业。二是汉滨生物能源和绿色食品产业园,发展魔芋、茶叶、矿泉水、豆制品等绿色富硒食品和白酒产业,发展生物能源产业。三是安康生物医药产业园,重点发展以绞股蓝、黄姜、丹参、天花粉、金银花、五味子等加工生产中间提取物、饮片、中药制剂。四是月河现代材料产业园,建设陕南最大的硅材料和光伏高科技产业基地,发展铅锌、钛、钼、重晶石加工和建材等产业。五是安康丝绸工业园,发展缫丝、丝绸、制衣产业,建设西北最大的丝绸产业基地。六是电能产业区,依托丰富的水和水能资源,集中布局石泉、汉滨、蜀河、旬河等水电,积极筹划核电发展,适度发展火电,建设陕南最集中的电能产业集群。

(3)商丹盆地建设“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圈”。主要布局在由商州区到丹凤县的丹江沿岸地带,包括三个专业化产业园区:一是商州沙河子产业园,重点发展硅材料、氟化工、锌冶炼、电力产业。二是丹凤留仙坪工业园,重点发展碳酸岩化工和建材产业。三是丹凤绿色食品工业园,发展葡萄酒、医药、食品产业。

(4)建设十五个县域循环经济产业园。一是商南生态科技园,重点发展茶、肉类、粮油、花生等食品加工业。二是洛南东部产业园,重点发展钼业、化肥、硫酸产业,肉类生产、核桃、马铃薯加工产业。三是柞水小岭工业园,重点发展铁矿采冶产业。四是山阳中村工业园,重点发展钒采冶加工产业。五是镇安材料与生物加工产业园,重点发展钒、黄金采冶,魔芋、核桃、板粟、天麻等食品、医药加工制造。六是略阳生态工业园,重点发展钢铁、建材、有色冶金及化工产业、杜仲等医药食品产业。七是西乡生物加工产业园,重点发展肉类、茶、药、菌等食品加工产业。八是南郑生态工业园,重点发展中高档建材产业,粮油肉加工产业,卷烟及其印刷、包装产业,机械制造产业。九是镇巴生态工业园,重点发展能源化工产业,绿色食品产业和中药业,石材加工产业。十是宁强生态工业园,重点发展金属矿产采选、冶炼产业。十一是留坝生物加工产业园,重点发展医药、食品加工产业。十二是平利生物加工产业园,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医药、新型建材产业。十三是岚皋生态工业园,重点发展食品加工、矿产材料产业。十四是宁陕材料工业园,重点发展石材、矿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十五是白河生物加工产业园,重点发展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等产业。

4.着力打造主导循环经济产业链。根据对陕南生物、矿产资源的可开发利用程度和市场需求情况,依托三大循环经济集聚区和十五个县域特色工业园区,着力打造食品加工制造、中药产业、硅材料、有色材料、非金属材料、钢铁、装备制造、电能、丝纺制衣、生物质能源以及石油天然气化工等十一大优势特色产业。围绕十一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以做大做强工业园区为依托,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加快发展资源深加工产业,延伸产业链,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构建现代循环经济体系。十一大优势特色产业及其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如下:

(1)食品加工制造业。建设我国重要的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依托粮油、畜、烟、茶、柑桔、核桃、板栗、魔芋、菌等资源,发展烟、酒、饮料、肉制品、果蔬加工、乳制品及其他特色资源加工生产。围绕粮食加工产业重点发展以碎米为原料的米粉、糖液、饮料、酒等产品生产,以米糠、稻壳等为原料的多种功能性淀粉和蛋白、膳食纤维、功能性多肽及活性炭等产品生产,以稻壳为原料的稻谷醋(醋酸)、蜂窝煤及稻壳液化发电等。围绕油脂加工产业重点发展副产品饼粕、油脚中提炼菜籽多酚、蛋白、甾醇、磷脂等系列产品生产,以油脂企业下脚料为原料的生物柴油生产。围绕酿酒产业重点发展以酒糟为原料的无抗饲料生产,以废弃物酒泥为原料的有机肥生产。围绕肉类加工产业重点发展以生猪血液、骨组织、脏器等副产品为原料的生物制品产业。围绕烟产业重点发展以烤烟茎杆、烤烟废弃脚叶、卷烟废料等烟草废弃料为原料的茄尼醇生产,以茎杆为原料的生物活性碳生产。围绕制茶产业重点发展以茶副食品、茶渣、废茶为原料的动物饲料生产。围绕果类加工重点发展以废弃物为原料的生物柴油生产。围绕魔芋食品加工产业重点发展以废渣为原料的饲料添加剂生产,以废料、废渣为原料的建材生产。围绕菌加工产业重点发展以废渣、废液为原料的有机肥、菌物蛋白饲料及燃料生产。

(2)中药产业。建设西部现代中药产业基地。依托丰富的黄姜、杜仲、丹参、大黄、连翘、桔梗、五味子、黄芩、天麻、青篙、黄精、淫羊霍、林麝、玄参等资源,重点发展中药材提取、饮片、保健品等生产。围绕中药产业重点发展以药材废弃物为原料的肥料生产,以入药剩余药渣为原料的育苗基质生产。围绕黄姜医药化工产业重点发展以皂素废渣为原料的酒精、酵母粉、肌苷粉、葡萄糖、活性碳、碳黑、生产饲料和造纸、染色剂及肥料生产。

(3)硅材料产业。建设我省硅材料和高科技光伏产业基地。依托硅石资源开发,发展多晶硅、单晶硅片、太阳能电池用硅片、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等产品。围绕硅材料产业重点发展以硅微粉为原料的水泥生产,以多晶硅生产废料为原料的四氯化硅、有机硅、光纤预制棒生产。

(4)有色材料产业。着力打造我国重要的有色材料加工制造产业基地。以钼、钒、铅锌、铁等有色金属为主,重点开发钼条、钼化工产品,高纯锌、锌合金,氮化钒及钒精化工产品,海绵钛、钛加工材料。围绕钼产业重点发展以钼焙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以原料的硫酸生产。围绕铅锌采冶加工产业重点发展从酸浸渣和净化渣中提炼金、银等贵金属产业,以剩余矿渣为原料的水泥生产和铅锌尾矿渣陶粒、铅锌尾矿渣节能砖等新型建材产业,以锌冶炼产生的二氧化硫为原料的硫酸生产。围绕钒采冶加工、汞采选加工重点发展以矿渣为原料的水泥生产、免烧砖制作。围绕铁化工材料产业重点发展以高钛渣为原料的四氯化钛和海绵钛生产,以尾气为原料的甲醇、甲醛、醋酸生产。围绕黄金产业重点发展以尾矿为原料的建筑材料生产。

(5)非金属材料产业。依托重晶石(毒重石)、萤石、优质石灰石和矿产废渣,发展水泥建材、氟材料等非金属材料和化工产业。圍绕莹石加工产业重点发展以副产品氯化氢为原料的PVC、氯磺酸等其他化工产品生产,以选矿后的尾矿和废水处理产生的污泥为原料的水泥生产。围绕重晶石(毒重石)产业重点发展以废渣为原料的加气空心砖生产。

(6)钢铁工业。积极打造我国西部新兴钢铁工业基地。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战略合作者,建立大型钢铁集团,提高生铁、铸钢、轧钢等产品的加工生产能力,积极发展线材、板材及特种钢材生产。围绕钢铁工业重点发展以废钢渣、矿渣为原料的水泥生产,以煤气提取的粗苯、硫铵为原料的化肥生产,剩余煤气用于发电、带钢生产。

(7)装备制造产业。建设西部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充分发挥已有的装备制造产业优势,积极发展数控机床、刀具等机床产业,大力推进飞机机载设备及配件、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积极开发机电光一体化数显、智能、在线测量类仪器仪表,做大传感器制造产业。

(8)电能产业。建设中国西部重要的电能产业基地。加快汉江干流和支流水电的梯级开发,积极筹划核电发展,适当配套发展火电。围绕火电工业重点发展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剩余废渣作为原料的水泥生产,以废气中SO2为原料的硫酸生产。

(9)丝纺制衣工业。建设西部丝纺制衣产业基地。构建蚕桑养殖、缫丝、印染、绢纺、制衣生产体系。围绕纺织工业重点发展以蚕沙、蚕蛹、蚕丝下脚料、桑枝条等为原料的高附加值功能食品及化工原料生产,以废渣、废液为原料的饲料及有机肥生产。

(10)生物质能源工业。建设西部重要的生物能源基地。依托文冠果、黄连木、油桐等木本油料,生猪、红薯等动物油脂,淀粉作物,积极发展固、液体能源生产。围绕生物能源工业重点发展以废渣、废水为原料的造纸、饲料、有机复合肥和生物有机肥生产。

(11)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积极推进镇巴境内的石油、天然气勘探,筹划建设油气和化工产业基地。围绕石油天然气工业重点发展以石化废气为原料的二氧化碳生产,以天然气尾气为原料的合成氨和尿素生产。

作者:洪 峰

产业园区循环经济论文 篇3:

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行为作用分析

摘 要:循环经济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其发展必然需要政府的推进。由于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职能也较在传统经济中有所差异。在循环经济发展中,政府具有建立法规体系、编制规划、制定政策、实施推进计划、调整经济结构与布局、加快技术开发、完善信息体系、建立核算制度、制定标准等作用。

关键词:循环经济;政府行为;职能作用

循环经济是按照经济学原理和生态学规律组织起来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先进经济发展模式。其宗旨在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力求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实质上,循环经济是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这种变革需要借助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力的推动。

一、循环经济发展中政府政策的演进与效益分析

以经济过程中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方式和排放的废弃物数量多少为主要指标,可把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发展阶段——废弃物排放量逐步减少;成熟阶段——废弃物零排放。

(一)起步阶段——激励性政策——政府净收益为负

20世纪80年代,人类进入以环境保护为目标、对生产末端和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再利用的循环经济起步阶段。很多国家的政府积极地制定各种法律、法规和奖励制度,对企业和居民分类、收集、再利用废弃物的行为予以激励,并通过宣传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如日本大阪市对回收报纸、硬板纸、旧布等废弃物的社区、学校等集体发放奖金等。

由于在此阶段,企业没有承担废弃物排放的社会成本,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往往通过过度生产,过度使用不属于自己的环境资源以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造成废弃物大量排放,环境污染严重。在环境污染的压力下,政府作为环境保护这一公共物品的提供者,被迫承担由企业外部不经济行为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即支付巨大的废弃物处理费用,而由此带来的更清洁的环境福利却是有限的,即政府净收益(政府处理废弃物的成本与更清洁的环境福利之间的差额)为负。

(二)发展阶段——强制性政策——政府净收益增加但仍为负

20世纪90年代,人类开始进入实施清洁生产、减少废弃物排放的循环经济发展阶段。通过绿色设计、生态工艺、技术评估等手段,实现闭路循环式生产。政府为强制推行清洁生产,通过法律法规、标准的制定以及技术和管理工具的运用,来督促企业减少废弃物排放,体现了从废弃物末端治理到源头治理的环境保护措施的转变。这些政策包括:制定强制性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法律;制定清洁生产标准;推广清洁生产技术;运用环境管理工具(指清洁生产审计、环境管理体系、产品生态设计、生命周期评价、环境标志、环境管理会计等)。如德国1996年颁布的《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规定了厂商对其产生的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义务;美国1990年通过的《污染预防法》,要求工业企业通过设备与技术改造、工艺流程改进、产品重新设计、原材料替代以及规范各生产环节的内部管理等方式,减少废弃物的排放;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98年出台的《国际清洁生产宣言》,提倡建设国家清洁生产中心项目。而环境管理工具已成为许多国家实施环境保护战略的基本工具,也是很多企业管理和评价清洁生产过程及其效果而优先选择的重要工具。

(三)成熟阶段——法律体系完善——政府净收益为正

2000年以来,很多国家的政府高度重视建设循环经济模式,努力构建以法律为保障、以经济激励为手段、以绿色技术体系为支撑的循环经济政策法规体系。政府政策包括:建立绿色规范制度;搞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充分运用经济激励手段;强化绿色技术支持体系。如,日本2000年颁布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及一系列与此相配套的专门法,包括《废弃物处理办法》、《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容器包装循环利用法》、《家用电器循环利用法》、《建筑材料循环利用法》、《食品废弃物再生法》、《车辆循环利用法》、《绿色采购法》、《化学品影响法》等,规定了建设“最佳生产、最佳消费、最少废弃”的循环经济社会;制定了诸如创造型技术研究开发补助金制度、推进循环型社会结构技术实用化补助优惠政策、特别折旧、固定资产税优惠和公司所得税优惠等政策;构建了包括资源开发、原材料生产、中间产品制造、加工生产、流通消费、循环利用全过程的循环型技术体系。

此阶段为废弃物“零排放”阶段。“零排放”概念是1994年联合国大会提出的,是指通过应用清洁技术、物质循环技术和生态产业技术等,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完全循环利用,不排放任何废弃物。在现实经济过程中,“零排放”是“排放量最小化”的极限概念,是指资源在反馈式循环流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低的程度。随着企业废弃物排放量的逐渐减少和排放浓度向排放标准靠近,单个企业处理单位废弃物的经济成本也不断上升。为了降低处理废弃物的经济成本,企业之间按照横向或纵向产业生态链建立的生态企业群就应运而生。上游生产环节的废弃物成为下游生产环节的原料或能源,资源得以循环利用,废弃物排放量减至最低,甚至为零,企业的环境外部不经济性问题减少甚至消除,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企业之间通过契约的形式建立起来的生态企业群,不仅减少了单个企业处理废弃物的经济成本,同时也将废弃物变成有价值的资源,创造新的经济效益。由于集群式的企业循环经济行为使全社会的废弃物排放量降到最小,政府的环境治理成本下降,而更清洁的环境福利增加,所以政府净收益为正。

二、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经济职能的差异

发展循环经济的首要目的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缓解经济高速增长与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它要求最大限度地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废弃物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职能也与在传统经济中有明显的差异。循环经济需要有新的政策与之相适应,才能充分发挥效力。这就要求准确把握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的差异,转变政府职能,使其从关注经济增长向关注经济发展转变,从粗放型管理向可持续发展型管理转变。

(一)传统市场经济对资源的使用存在比较强的路径依赖问题

由于传统市场经济在资源的使用中有比较强的路径依赖,假若在产品设计方面缺乏前瞻性,选择了资源浪费比较大、对环境不友好的技术,就非常容易产生资源环境方面的累积因果效应。而这一切市场经济无从解决,传统的政府经济职能所涉及的也不多,而这正是在循环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应当解决的问题。政府在企业的生产导向上要进行把关,同时,对虚幻经济的生产方式要及时矫正。

(二)环境资源的产权没有进行明确界定

由于中国环境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方面的实际情况,导致了在传统资源经济学假设条件下得到的结论与实际经济运行的结果大相径庭。由于缺乏对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产权的明晰界定,使得环境资源人人都可免费使用,对环境资源竞争性过度性使用的结果必然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因此,要解决环境资源使用过程中的外部性问题,使外部成本与收益内在化,十分有必要明晰界定环境资源的产权。但是,由于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性质和一些环境资源具有弥散性与流动性的特征,使得部分环境资源产权的界定非常困难。另外中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规定了环境资源所有权属于国家,而此环境资源产权界定只是指对环境资源的使用权的界定。所以,要研究环境资源产权如何界定、转让和交易,如何才能对厂商产生刺激等难题。例如,对排污权交易,就要研究如何分配排污权、如何评价排污权的使用、对富余排污权如何交易等问题。因此,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职能应包括:利用市场机制建立环境资源产权制度,明晰界定环境资源的初始产权,调整环境资源价格体系,建立环境资源产权交易市场,使环境资源的价格能够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正确地反映环境资源的稀缺性。

(三)传统政府管理体制下缺乏实施循环经济的约束与激励

经济社会发展中环境资源保护的正外部性使得在传统政府管理体制下部分地区与行业缺乏实施循环经济的约束与激励。应当在循环经济条件下建立完善环境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制度以及产业发展的环境评价机制。由于许多资源产区发展水平较低,环境资源价值的贴现值不高,容易导致环境资源使用上的短期行为。政府必须建立必要的保护机制,确保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还有建立资源生产与资源利用地区之间的生态建设利益补偿机制。

(四)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适应循环经济的需要

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能够反映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中使用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真实成本,而环境质量的退化等环境债务也在国民账户的资产负债表上缺乏反映。同时,在GDP计算方法上,环境治理的费用还被列入了国民收入。如果长期将经济发展中的环境代价排除在国民收入账户之外,则势必扭曲社会经济发展真实的成本与收益关系,难以遏制滥用资源和破坏环境的趋势。因此,应当采用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使其准确地反映经济发展中资源的代价和环境污染的程度。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基本衡量标准是,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环境资源保护费用,即将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对自然环境的支付,当作生产要素量化计入成本。但由于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价格,同时也不易区分污染的区域性影响效应,目前全球范围仍然没有任何成功的绿色GDP体系可供借鉴。

(五)有效制度供给不足是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

中国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环境保护不力,而环境保护不力的根源在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供给,难以调动人们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于经济主体具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内在特性,在无外力干预下,它总是会不顾社会利益而追求私人利益。从这个角度来说,越来越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是有效制度供给不足的结果。现有环境保护制度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环境保护的制度力度不够,漏洞较多,没有足够的权威,因而不能保证有效地贯彻实施。如排污收费制度,排污收费标准既难以与通货膨胀相适应,又不足以改变排污者的行为。其次,由于条块分割、中央地方利益的不完全一致导致了政府管理低效率。如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就有农业部、林业部、环保总局、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分部门的多头管理容易出现政出多门、政策冲突或政策盲区,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行动难以协调一致。而且,由于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执法不力等原因,使环境保护效果不明显。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必须着重加强有效制度的供给。

(六)旧制度的路径依赖机制阻碍着循环经济的建立

旧制度的路径依赖机制是指制度变迁会沿着原有制度的路径和既定方向前进,表现为强烈的依赖性。这是因为一种制度形成以后,会形成某种在现存体制中有既得利益的压力集团,他们力求巩固现有制度,阻碍选择新的路径。在中国,由于传统制度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加上传统制度路径依赖机制的作用,使得循环经济的真正发展建立成为一个长期过程。政府要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必须坚决排除传统制度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切断传统制度的路径依赖,重新构建一个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新的制度框架。

(七)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阻碍着循环经济的实现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增长方式有很多是以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高污染为特征的。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这又是产生废物污染最多的阶段。随着经济不断增长,资源与环境制约日益增强,中国资源和环境现状再也经不起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具有惯性,使得转变增长方式很难一蹴而就。再加上现阶段中国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效益仍是考核政绩的主要指标之一。各地区为了发展本地经济,很有可能选择急功近利的经济政策来获取政绩。因此,政府必须通过循环经济立法和执法的手段,强制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时在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加入循环经济的指标考核内容。

(八)传统的资源利用观和消费习惯难以自动改变

经济不会主动涉及和强制改变人们的资源利用观和消费习惯。由于循环经济思想的前瞻性和长远性,并不是每个企业和消费者都能够理解并主动地实施它。因此,国家和政府在建立循环经济战略的任务上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应以科学的发展观、新的资源观和绿色消费观为引领,通过建立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和一系列有效的技术经济政策来影响企业和消费者的行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

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府行为作用

发展循环经济首先必须破除旧有制度的障碍,增加政府的制度供给,使制度真正能为循环经济提供支撑和促进。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以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相结合,通过建立法律、制定政策、完善制度等手段,引导社会经济行为向着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并且通过建立市场准入标准等措施,规制企业生产活动的运行。

(一)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职能作用

在循环经济发展中,政府可以在以下10个方面发挥作用:

1. 加强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建设。通过立法,对循环经济加以规范,依法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当前要尽快颁布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法律——《循环经济法》。同时,要抓紧制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促进资源有效利用以及废旧家电、电子产品、废旧轮胎、建筑废物、包装废物、农业废物等资源化再利用的法规和规章。研究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明确生产商、销售商、消费者和回收与处理单位对废物回收、处理和再利用的法律义务。

2. 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通过编制专项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类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等,使循环经济从规划阶段就全面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全过程中,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从宏观的国民经济层次到微观的企业规划层次的全方位渗透。在规划决策的过程中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从源头上控制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产生。

3. 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等。研究如何利用价格机制、绿色税收、绿色审计、财政投入和信贷、生态补偿、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及使用权交易等经济手段,调节或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引导整个社会的生产和消费向着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1)重新构筑社会价格体系,利用价格杠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通过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理顺自然资源价格,将资源环境要素纳入生产要素之中,逐步建立能够反映资源性产品供求关系的价格机制,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循环经济产业。(2)研究制定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和收费政策。建立一套以绿色环境制度、绿色规范制度、绿色激励制度和绿色经济核算制度为核心的绿色保障体系,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引导和调节市场主体的行为。如通过低息、无息以及减税政策、资源回收奖励制度等手段对符合循环经济运行原则的行为进行激励,通过可归还的保证金、征收垃圾倾倒费、填埋和焚烧税、生态补偿税等手段对不符合循环经济运行原则的行为进行限制。(3)研究如何为从不同维度构建的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提供政策支持。着重研究如何为建立和发展中国的环境建设产业、废物再资源化产业和无害化产业提供政策优惠,促使循环经济产业实现信息化、集成化、市场化。

4. 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开发研究。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环境友好型技术的支撑。环境友好型技术的特征是高效地利用资源、更多地回收废物、最少地排放废物,并以环境可接受的方式处置残余废物。主要包括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等。同时,研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政策、技术导向目录以及国家鼓励发展的节能、节水、环保装备目录,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

5. 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是评价一个系统是否具备循环经济特征的重要因素,其不同于传统经济指标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把环境资源要素纳入循环之中。因此,构建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应遵循综合决策优先,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最优优先,资源合理使用优先和经济过程资源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循环经济的指标可包括四个层次:(1)反映经济规模和经济水平的指标。如经济总量指标、经济结构指标、经济效率指标等。(2)反映经济系统资源消耗情况的指标。如: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不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等的投入总量指标、人均消耗指标、单位GDP消耗的强度指标等。(3)反映经济系统废弃物排放情况的指标。如: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等的排放总量指标、人均排放量指标、单位GDP排放的强度指标等。(4)反映资源循环利用情况的指标。如:废水处理率、废水循环利用率、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等。

2007年9月,国家发改委、环保总局、统计局联合发布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从资源产出、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和废物排放4个方面入手,在宏观和工业园区两个层面上分别规定了22个和14个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宏观层面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用于对全社会和各地发展循环经济状况进行总体的定量判断,为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依据。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主要用于定量评价和描述园区内循环经济发展情况,为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指导。

6. 建立与完善循环经济信息公开体系。建立各级循环经济信息平台,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循环经济的物流、技术、管理和政策信息,利用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通过提供比较完全的信息服务为循环经济的资源回收利用建立市场交易平台。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及时公布产生废弃物企业的信息、废弃物特征及潜在价值信息、循环型企业及其市场准入信息、最新的循环利用技术信息、有关的政策保障信息等。同时,适时公布各地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信息,在公布城市环境质量和重点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状况的同时,建立企业环境表现公开制度和区域生态环境评估与巡察制度,促使各地政府加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责任和环境保护的力度,督促企业加大环境责任,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监督企业的环境行为。

7. 制定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快制定高能耗、高水耗及高污染行业市场准入标准、合格评定制度和涉及循环经济的有关污染控制标准。加强资源节约标准化工作,完善主要用能设备及建筑能效标准、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和主要耗能(水)行业节能(水)设计规范。建立和完善强制性产品能效标识、再利用品标识、节能建筑标识和环境标志制度,开展节能、节水、环保产品认证以及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8.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优化经济区域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条件和区域特点,用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指导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重化工区集中地区,要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根据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结构的特点,合理调整经济的区域布局,建构区域循环经济。

9. 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按照循环经济的原则和市场运行法则,通过开展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通过促进单个企业的清洁生产、搭建生态产业园区、改造工业园区、建设生态型城市等方式,引导企业本身进行清洁生产,不同企业间构建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促进环境建设产业与资源再生产业快速发展和城市社会层面上向发展循环经济整体推进。

10. 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要在循环经济立法、政策制定、技术开发、信息体系、标准体系以及核算制度的建立、各层次循环经济示范试点的确定、重大循环经济建设项目投资等方面,制定具体的推进计划和实施措施。尤其要研究制定矿产资源集约利用、能源和水资源节约利用、清洁生产,以及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推进计划与实施机制,推动循环经济真正快速稳步发展。

(二)政府构建循环经济产业生态系统的行为作用

从构建循环经济产业生态系统出发,在可操作的生态企业、生态产业园和生态城市(生态社会)三个层次,探索中国政府循环经济政策。

1. 生态企业——政府的利益驱动与技术支持。生态企业是以清洁生产为导向的企业,用生态经济效益理念设计生产体系和生产过程,促进本企业内部原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在生态企业内部循环层次,鉴于现阶段企业面临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与技术压力,政府的循环经济政策应该是激励性的:

(1)研究企业的经济行为和环境行为,用税收优惠、经济补贴、优先采购等政策,以经济利益驱动生态企业循环经济的实现;(2)支持开发循环经济发展所必需的技术,加速循环经济技术成熟进程。

2. 生态产业园区——政府运筹与组织。生态产业园区是在特定的区域内,通过生态链网把具有产业关联度的不同企业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的产业共生群体。在生态产业园区层次,按照横向或纵向产业生态链建立的生态企业群,不但可以降低生态企业独自处理废弃物的经济成本,而且可以将某一企业的废弃物变为另一企业的新价值资源。但是,生态产业园区内部企业之间的交易费用却因彼此之间交易量的扩大而增加。政府促进生态产业园区发展的循环经济政策应该是:(1)按照循环经济理念搞好生态工业园区的统筹规划。集聚具有互补配套功能的企业和项目,形成生态产业链或产业群。(2)构建基础设施,完善政策制度。完善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制定税收、信贷、进出口等优惠政策。(3)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协调、指导生态工业园区内部和园区之间的信息、技术、物资的交流,提升园区整体的生态经济效益。

3. 生态城市(生态社会)——政府规划与市场推进。生态城市(生态社会)是指在城市及更大的区域范围内,根据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有规划有系统地组织生产和消费及废物资源化活动,使整个社会的经济体系在宏观层次上实现网络化,使资源实现跨产业循环利用。创建生态城市(生态社会)的关键是要建立起不同层次之间的循环链接。(1)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和循环链接,不但使自然资源得到高效利用,而且使废弃物转变为再生资源并得以充分利用,从而实现整个区域的生产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好、生态环境最佳;(2)在消费领域,通过实施绿色消费和消费后废弃物的再生资源化利用,实现最优消费和资源最小量消耗;(3)在社会领域,通过生产和消费之间建立连接,使整个城市乃至全社会都纳入循环经济圈中,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系统。政府应在已取得的生态企业和生态工业园实践的基础上,确立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合理规划生态城市,特别要积极调整产业政策,依靠市场机制培育循环经济核心产业,构筑生态城市的循环产业链,扩大循环经济的辐射范围,依法加快循环型社会的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齐建国.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思考[J].经济纵横,2004,(2):35-39.

[2][12]张思锋,周华.循环经济发展阶段与政府循环经济政策[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47-52.

[3]李赶顺.浅析日本“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及其方策[J].日本学刊,2002,(6):110-114.

[4]白露.可持续发展环境下的循环经济与政府经济职能[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0):34-35.

[5]刘兴利.从绿色GDP试点说循环经济[N].中国环境报,2005-04-05.

[6]张小兰.论实行循环经济的制度障碍[J].经济问题,2005(2):28-30.

[7]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2005-09-08.

[8]牛桂敏.循环经济:从超前性理念到体系和制度创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6):63-65.

[9]宗建树,陈湘静.为循环经济管理决策提供依据[N].中国环境报,2007-09-05.

[10]刘志荣,陈雪梅.论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政府制度设计—基于政府与企业博弈均衡的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4):76-80.

责任编辑:学诗

责任校对:孙 飞

Analysis On the Function of Government Behavior

in Circular Economic Development

Li Yunyan

(Circular Economy Academy,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2, China)

Key words: circular economy; government behavior; function

作者:李云燕

上一篇:国内高速公路管理论文下一篇:学校教育留守儿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