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产业煤炭经济论文

2022-04-19

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资源丰富,煤炭作为一次能源在能源消费中占很大的比重。“十二五”期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产量还将大幅增长。持续超强度开发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关系到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循环经济所要实现的是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煤炭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煤炭产业煤炭经济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煤炭产业煤炭经济论文 篇1:

关于壮大煤炭产业推动煤炭经济多元化发展的思考

【摘要】煤炭是人类生产生活中无法替代的能源之一,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能源,煤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近年来,煤炭产业发展建设步伐加快,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发展后劲足。然而在煤炭经营日益国际化,煤炭标准日益严格化的今天,如何能有效的利用现有的煤炭主业带来的利润,通过适当的多元化策略解决目前企业发展所遇到的问题,成为现如今煤炭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正确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将成为煤炭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文章正是基于此对壮大煤炭产业发展及其多元化发展进行论述。

【关键词】煤炭经济 多元化发展 经营模式

中国的产煤量占世界的37%,是当今世界上产煤第一大国。我国煤炭资源的地理分布极不均衡,北多南少,西多东少。且伴随着国际形势、国际经济、国际政治日趋复杂,煤炭安全问题也面临了很大的挑战。但是我国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不会改变的。危机与机遇并存,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的认识到,面临的挑战的同时给我们创造了发展煤炭工业的新的机遇期。当下,我们正处在这种肩负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发展煤炭工业、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国家安全的重要历史责任的时期。

煤炭市场是一个充满着激烈竞争的市场,能够对煤炭的市场价格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的是国有重点煤矿,但其作用也仅仅是影响,对于价格的调控能力还是很弱的。最为明显的是当煤价出现波动的时候,它只能成为接受者;煤矿企业的成长壮大再到衰退都有其必经的过程。尤其在衰退期的时候,需要大量的资金去职工安置、产业续接等。而煤炭开采的利润是十分有限的,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依靠能源的消耗,而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煤炭的开采利用又往往与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综上所述,煤炭产业的多元化经营策略是目前势在必行的一种促进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经营模式。

一、多元化经营的含义

多元化经营战略属于开拓发展型战略,是企业发展多品种或多种经营的长期谋划。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的企业不仅仅局限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是可持续增长。当整个产业趋于成熟或在竞争成本过高的情况下,企业就必须考虑在已有事业范围之外的成长,这就是多元化经营。多元化经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重要作用:(1)分散风险,提高经营安全性;(2)有利于企业获取高利润;(3)有利于促进企业原业务的发展。

二、我国煤炭产业发展现状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不可缺少的动力。煤炭、石油、天然气将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可相互代替的关系着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能源。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经济高速发展,煤炭产业的发展也进入新的阶段。我国煤炭产业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种特点:

(一)煤炭产业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刺激了煤炭需求的迅速增长。在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拉动下,煤炭行业逐渐回暖,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国内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快速成长壮大,保持了速度较快、结构改善、效益较好、运行较稳的良好发展势头。

(二)煤炭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最近几年,在一系列的改革过程中,煤炭订货制度的改革促进了政府的职能由贸易组织者转变为政策的制定者, 这样就为企业供需双方提供了更多更广阔的空间;全国性的煤炭交易平台的建立,可为交易各方搭建统一开放、文明竞争的交易平台,避免暗箱操作,创造透明的市场环境。其核心功能是合理地制定煤炭价格、降低交易费用、实现交易与引导煤炭供需平衡。煤炭市场价格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竞争有序、统一开放的煤炭市场体系,推动了电煤的价格与市场接轨,这些都推动了现代煤炭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三)多元化经营模式稳步推进

近几年来,不少大型煤炭企业在加快改制重组进程的同时,努力延伸煤炭产业链条,稳步推进多元化经营战略。目前已有不少较大的煤炭企业除了发展煤炭采掘业以外,开始开辟以合资、收购、联合等模式的第二条战线——煤化工产业。还有一些煤炭企业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扬长避短发展煤炭的深加工。

三、制约煤炭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持续超能力生产,资源采出率低

根据调查,我国现在超能力生产的单位高达75%。超能力生产造成矿井接连紧张,产能萎缩,全国1/3左右的国有煤矿存在供给能力接续问题。超能力、无能力生产,对后期的影响十分严峻。据调查,有一些产煤区因为缺乏适当的管理,资源采出率不高,资源回收率很低。一部分企业还出现了“吃肥丢瘦”的情况,这就造成了煤炭资源的极度浪费,因此就更为加剧了煤炭资源的紧张状况。

(二)矿区环境治理问题突出

煤炭资源在持续不断的常年的大规模开发之后,造成矿区环境污染严重,治理任务十分艰巨。有不少的矿区由于不合理的开采,造成了植被破坏、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荒漠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趋严重。各级煤炭管理机构、企业应做好统筹规划,坚持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并举,协调污染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三)粗放式资源利用方式、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煤炭资源在长期的大规模的开采之后,对采空区的处理是土地直接塌陷,且由于煤矸石大量的堆积,使得许多大型矿区、煤炭资源城市的地表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以至于引发了连串的自然灾害,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这种破坏势必会造成经济的不良状况的凸显,进而引发煤炭产业区以及煤炭产业自身后续发展的动力不足,影响煤炭产业以及以此为主导的产业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四) 科技人才匮乏

科技兴煤,人才是关键。煤炭市场的不景气,一部分是由于各个煤炭企业对专业人才的缺乏;另外一部分是煤炭企业对人才的不重视、不重用,人为造成的大量人才的流失。因为人才的流失,必然导致了企业先进技术低下,阻碍整个煤炭产业的发展运营。因此,人才是科技兴煤的主体,没有人才做保障,科技兴煤就成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四、 关于促进煤炭经济发展多元化的几点思考

(一) 各煤炭产业应科学制定发展战略

在没有统筹规划之前进行多元化经营是不可取的,因此煤炭企业需要经过长期的规划,明确发展思路,制订一条符合自己的多元化发展策略。多元化经营策略只是针对一些大中型企业而言。大中型企业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高素质人才、且技术先进、资金充裕,因此大规模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是锦上添花,百利无害的。反之,类似的小规模企业因为其重心放在了核心产品和做大做强企业的目的,这样一来,在小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策略就显得有些主次不分。因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壮大发展规模,而多元化的经营策略分散了小企业的资金,消耗了利润,得不偿失影响企业前途。

(二)以技术为支撑,以创新为引领

企业的生命取决于产品的质量,产品的质量取决于科技含量,高科技的产品才会具有市场竞争力。多元化经营的企业要摒弃以往的生产理念:过于重视生产的速度、数量、投入等,而忽视其质量与效益。以市场为主导,适应市场需求进行技术创新。由于各个煤炭企业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方面的不重视,导致企业人才匮乏,整个煤炭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低。为了解决此类问题,需各高等院校和研究所应予以支持。提供人才,投入技术,建立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组建产权明晰、权责分明的技术创新人才团队。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促进产业发展。

(三)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

生态坏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依托。煤炭产业是环境污染的大户,但又是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能源基础。我们还要摒弃以往的粗放型外延式的增长模式,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想法。基于循环经济的角度,要把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并举,不能把煤炭产业的发展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因此,煤炭企业需解决好煤炭开采时所引发的环境问题,如地表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等。在煤炭开采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矿井水、煤泥、煤层气、煤焦油、塌陷地等诸如此类,被认为是“放错了位置的重要资源”。应充分发挥其可再次利用的优势,把可利用的废弃物“变废为宝,吃干榨尽”,在获得了利益的同时,又保护了环境,真正做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举。要始终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清洁能源,走上快速健康的发展道路。

(四)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

多元化经营需要有相关领域的专门人才以及高层次的综合人才作为支撑。产业多元化战略紧密依靠于技能的转移,就需要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此类人才不仅仅要具备运用技能支持新业务的经营,而且要拥有足够的技术以建立竞争优势。人才战略是壮大煤炭产业的的根本,人才,是所有财富中最宝贵、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战略资源。基于此,各大中型煤炭企业要善于发现和识别人才;根据本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积极规划实施各种方案来充实企业人才;加强相关方面的工作配合,建立企业人才的组织体系。

参考文献

[1] 陈耀.我国煤炭产业的前景、政策及价格分析[J].中国能源,2007(09):22-2.

[2] 马晓丹.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04):14-16.

[3] 徐连蕴.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7) .

[4] 张瑞,郝传波.循环经济与中国煤炭产业发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5] 杨鑫.循环经济视角下煤炭企业环境审计评价研究 [J].山西财经大学,2010.

作者简介:李江(1973-),男,经济师,就职于平顶山天安煤業股份有限公司运销公司,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责任编辑:李娜)

作者:李江

煤炭产业煤炭经济论文 篇2:

内蒙古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析

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资源丰富,煤炭作为一次能源在能源消费中占很大的比重。 “十二五”期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产量还将大幅增长。持续超强度开发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关系到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循环经济所要实现的是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煤炭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煤炭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可持续发展,按照1987年布伦特兰委员会提交联合国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定义,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反之则应予摈弃。煤炭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要保持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做到废弃物最少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发展方式。这种发展应该建立在可持续基础之上,不仅能给煤炭产业本身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要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环境的改善。“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换言之,它是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模式和“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模式的根本变革,其本质上是生态经济。循环经济能最大限度地消除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并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是在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解决资源环境制约问题的最佳途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可以看出,循环经济的这些特点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一致的,煤炭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发展循环经济。

二、构建基于循环经济的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长期以来,内蒙古煤炭产业呈现出一种“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经济增长模式。这一模式是以耗费煤炭资源、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已不能适应新兴工业化发展的要求。为此,内蒙古煤炭产业必须发展循环经济,改变以往所走的粗放开发、简易加工、低效利用的扩张型粗放增长道路。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促进产业结构逐步升级、提高科技贡献率。做到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一)循环经济型煤炭企业

建设循环经济型煤炭企业,通过推行清洁开采、清洁生产、清洁利用,以及煤炭企业各环节之间产品或废物的相互交换,形成煤炭企业生产链,可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产生量与排放量,改善利用煤炭资源的技术水平,使有限的煤炭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充分合理的

利用。循环经济型煤炭企业,是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循环经济型煤炭企业的具体内容包括:

改进煤炭开采技术,减少开采过程中的物料使用量和有害物质的排放,综合开发伴生资源。从开采技术而言,要改革矿井开拓布置和采煤工艺,尽可能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和工艺,对煤炭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伴生矿资源等进行综合开发。

发展煤炭洗选加工转化技术,提高煤炭工业的产品层次,减少浪费和污染。对原煤产品进行精加工和深加工,加快发展煤炭洗选、动力配煤、民用型煤以及水煤浆技术;研究先进的煤炭燃烧技术,使煤炭高效、洁净燃烧。

建设综合利用电厂,节约运力,减少污染。长距离、大批量的煤炭运输,一方面占用了铁路、公路等很大的运力;另一方面煤炭在运输和转载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产生粉尘污染。发展坑口火电,变运煤为输电,既可以节约大量运力,又能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还可以减少煤炭终端消费,减少分散污染源。煤炭采掘和洗选产生的煤矸石、煤泥以及大量的矿井水,都可以作为电厂的燃料和冷却用水,减少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相关污染控制措施的实施。对矿井水、煤矸石、洗煤泥、煤层气、粉煤灰、塌陷地等作为资源或生产资料进行加工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

(二)洁净煤技术应用

建设循环经济型煤炭企业,必须大力推进洁净煤技术的应用。洁净煤技术(CleanCoal Technology,简称CCT)是指煤炭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旨在减少污染和提高效率的煤炭生产,煤炭加工、燃烧、转化和污染控制等新技术的总称。洁净煤技术的应用可大幅度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有利于生态环境治理,并可把煤炭高效地转化为液体、气体燃料,保障能源安全,可以极大地提高经济效益和煤炭科技水平。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各大煤田的不同煤质特点, 可以制定相应的洁净煤技术方案, 如西部焦煤降硫、东部褐煤重在脱水等, 建立煤化工、水煤浆、地下气化等高技术高效益煤业基地。目前洁净煤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国解决环境问题主导技术之一,也是高技术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领域,开发和推广应用洁净煤技术是当前内蒙古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节能降耗

当前,内蒙古煤炭资源利用效率还很低,在节能增效方面大有潜力。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实行单位能耗目标责任和考核制度,完善重点行业能耗和水耗准入标准、主要用能产品和建筑物能效标准、重点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和取水定额标准。严格执行设计、施工、生产等技术标准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实行强制淘汰高耗能高耗水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制度。推行强制性能效标识制度和节能产品认证制度。

(四)积极构建煤炭生态工业园

生态工业园的构建思路是通过有意识地将废物排放企业和再处理企业安排建立在一个工业园区内,形成有机的循环组合和产业共生网络,使得一些企业产生的废物作为另外一些企业的原料进行再利用。园区内各个企业之间进行了副产品和废弃物的交换利用,使废物资源化,这样大大降低了各企业的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减少了对于新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从而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及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煤炭产业发展生态工业园能够很好地解决煤炭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能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为煤炭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

作者:金欣

煤炭产业煤炭经济论文 篇3:

基于循环经济的中国煤炭产业创新战略选择研究

1 引言

鉴于煤炭产业的战略性和资源约束性,其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创新战略选择成为关键。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归纳循环经济内涵与产业创新维度,梳理产业创新与循环经济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层次及要求,提出产业技术、组织、制度创新战略。

煤炭产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能源产业之一。2011年全国原煤产量总计达到35.2亿吨,同比增加2.8亿吨,新增产能达到9 500万吨,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78.6%;全国煤炭消费总量达到35.7亿吨,同比增长1.35亿吨,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2.8%。国家能源局预测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煤炭消费总需求约为39亿吨。可见,煤炭产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是我国能源供应的关键。

然而,煤炭產业发展中面临的资源刚性约束、单一粗放采掘以及伴生资源浪费等问题,促使煤炭产业必须由传统经济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直线模式向循环经济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反馈闭环模式转变。这种转变要求煤炭产业在技术和技能、产品与工艺、管理与制度等多个层面开展产业创新活动。而产业创新战略的选择就成为循环经济背景下我国煤炭产业创新的关键问题。

2 理论基础

2.1 循环经济内涵

鉴于人类社会实践领域与目标的差异,循环经济的概念至今并不统一,代表性的描述有十余种之多。归纳起来,循环经济内涵分为狭义与广义两个层面。狭义的循环经济是指“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物质流动轨迹,如图1所示,其实质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手段,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宗旨的生产方式。广义的循环经济则是指人工生态系统下物质流动轨迹,其实质是一种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经济循环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共同基础上,以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产关系[1]。

图1 循环经济示意图

2.2 产业创新维度

20世纪40年代,在经济发展和创新理论的共同推动下,产业创新研究逐渐深化,“产业创新”也被国内外学者们赋予了丰富的内涵。通过文献研究与归纳发现:理论界主流观点认为产业创新至少应该涵盖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共三个维度[2~5]。

产业创新源于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提出的“创新”概念和理论。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把一种从未使用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全新组合,创新体系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体系。诺斯运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考察制度变迁,首次提出制度创新的概念,并认为主观地改造现有制度中的制约因素才能实现创新的预期利润。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理论,直接影响并催化了组织创新理论,管理者通过调整和变革组织结构及管理方式,使组织更敏捷响应外部环境变化,提高组织活动效益。

2.3 产业创新各维度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产业技术创新是指改进现有生产技术或者开发与应用全新生产技术的活动。产业技术创新与循环经济两者之间相互影响,“螺旋”状相互推动上升。具体而言:循环经济影响产业技术创新的方向。循环经济的 “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反馈闭环生产模式引导着产业技术创新应该向着诸如能源综合利用技术、资源重复利用、再循环技术、替代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预防污染的工艺技术等方向发展;反之,产业技术创新为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是保障循环经济运行的技术基础,技术创新的结果往往伴随着新产品和新工艺的诞生,导致产品和工艺显著地、根本性地变革。只有也必须在循环技术领域内有所改进与创新才能真正意义上践行循环经济。

产业组织创新是指改进或者创造新型组织管理形式,调整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提高组织运行效能的活动。产业组织创新有助于提高循环经济运行的整体绩效,提高循环经济整体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拓展性。循环经济是一个动态复杂系统,强调各子系统的联动、伴生、共生效应。传统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组织方式和科层制管理思想并不适合于循环经济。不论从企业、产业链还是集群与区域层面,循环经济都需要新的组织结构、组织手段与方法等。

产业制度创新是指改变原有制度安排与规范体系,创设新的关系、激励和组合的活动。产业制度创新是循环经济正常运行的保障。其保障功能从两方面得以发挥:一方面,制度是所有行动者共同遵守的规程、准则、惯例,制度的确立使得一方行动者对其他行动者的行为作出合理预期,从而降低循环经济中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制度为行动者提供激励与约束。在制度作用的范围内,遵循制度将得到相应的收益,这将一定程度激发、调动行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反之将受到相应惩罚,这将制约和减少循环经济运行中行动者的败德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

3 中国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概况

3.1 中国煤炭产业发展现状

2005—2011年,中国煤炭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在规模与质量两方面均有显著提升。

从发展规模来看,中国煤炭产量由2005年的23.49亿吨,增加到2011年的35.2亿吨,六年增加11.71亿吨,年均增长1.95亿吨,累计煤炭产量195.65亿吨(如图2所示)。根据《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2》的统计数据,2011年全球煤炭产量增加了6.1%(2.29亿吨油当量),中国煤炭产量的贡献度为8.8%(1.58亿吨油当量)。中国煤炭产量在全球产量中的份额提升到50%,成为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国。

从发展质量来看,2005年至今,国家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企业兼并重组进程加快,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网链正在形成,自主创新初见成效,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攻关有所突破;煤炭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加;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工作效益凸显;煤炭产业国际化进程加快,国外直接投资和出口贸易取得实质进展;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健全,员工、企业、政府的关系更为清晰,市场化进程加快。

图2 2000—2011年全国煤炭产量统计图

3.2 中国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概况

中国煤炭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煤炭产业内部,煤炭产业链以及煤炭产业与社会、环境、生态系统之间,即微观、中观、宏观共三个层面:

首先,我国煤炭产业主要指煤炭采选业,包括无烟煤、烟煤、褐煤等原煤煤种的开采与洗选。在该层面,循环经济主要表现为在采选企业内部各种工艺流程间的协同,实现低消耗、低排放和高产出,强调技术范式改变来提高原料和物料的高效利用率。例如,通过浮选技术升级改造提高精煤回收率和浮选效果。

其次,我国煤炭产业已经形成了上游为煤炭采选业、中游为炼焦产业,下游是煤化工产业的产业链格局。在该层面,循环经济主要体现在通过煤炭产业链的人工“伴生”系统构建,实现产品、废弃物间的互换,凸显组织范式改变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例如:以煤炭采选为依托,电力、建材为配套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将原煤在开采、洗選、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中煤、煤泥、煤灰作为燃料供给电热企业;煤矸石、高岭岩等则转化为建筑材料供给建材企业。

最后,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环境以及生态系统。在该层面,循环经济主要体现在通过煤炭产业与社会、环境、生态的人工“共生”系统组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突出制度范式改变来实现资源的循环、可持续利用。例如:国家可以通过法律、法规、行政干预等手段,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抑制煤炭产业发展中资源滥采滥用的负外部性行为,鼓励土地、水资源保护等正外部性行为。

鉴于我国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在微观、中观以及宏观层面的不同运行轨迹和现状,下文将针对性地提出三个层面中的产业创新战略选择以及各战略实施重点。

4 基于循环经济的中国煤炭产业创新战略选择

4.1 煤炭产业内:关键战略是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产业升级的关键,也是循环经济实现的基础。在煤炭产业内部,实现循环经济的产业创新战略应紧紧围绕技术创新,重点在以下领域开展:

首先,改造和升级煤炭产业传统技术,如:大力推广和应用选煤工艺技术、矿井水净化及深度处理成套技术和装备,推进机械化、自动化和配套化;积极应用矿井通风、防治瓦斯、防治煤尘、防火灭火的“一通三防”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其次,构建技术创新主体多元化的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格局。运用市场机制,集聚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资源,突破瓶颈,优势互补,分担风险,分享收益,共同推动煤炭产业技术创新的跨越式发展[6]。

4.2 煤炭产业链:关键战略是组织创新

循环经济对煤炭产业组织创新提出新的要求,不仅体现在煤炭企业内部管控模式的变化,更体现在煤炭产业链规划、组织与治理方式的变化。因此,煤炭产业链上,符合循环经济的产业创新战略必须以组织创新为中心,其重点在于[7~9]:

第一,以煤炭产业为基础,延伸、扩建以及补充内涵式产业链,提高产品的加工程度,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实现产业链的深化和价值链的升级。如:构建煤炭—电力—建材、煤炭—电力—多晶硅—光伏制造、煤炭—电力—稀土新材料、煤炭—电力—冶金与煤炭—电力—煤化工等产业链。

第二,以外部关联产业有效配合为条件,构建外延式产业链,破解内涵产业链过窄的问题。根据煤炭开采生产所排放的废物特征、矿区的资源条件和外部环境,可在纵向产业链的基础上,横向构建多条共生产业链。如:煤炭开采—煤矸石—土地复垦-农田;煤炭—电力—矿区生产、生活用电;煤炭—电力—水循环—农业养殖等产业链。

第三,科学规划、积极推进煤炭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以生态工业理论为指导,通过科学规划将废物排放企业和循环再处理、再利用、可利用企业有机组合,形成园区内生态链和生态网。使园区内企业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各企业协同耦合,最大限度地提高相互间的资源利用与配置,共同获取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3 煤炭产业、社会与生态之间:关键战略是制度创新

在煤炭产业与社会、生态之间协调可持续发展中,政府是制度创新的主体,政府应该着眼全局,以产业升级、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为目标,保障三者之间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环境[10]。目前,政府为主导的煤炭产业制度创新应该着眼于:

第一,进一步建立健全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例如:进一步细化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管理的法规、产业政策和技术规范;建立并完善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基金制度。

第二,建立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奖惩制度。包括:利用财税手段征收环境税费、财政信贷鼓励等;利用行政手段推行循环经济标志制度、国家环境信息公开制度;遵循经济规律实行排污权交易机制等。

第三,建立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市场准入制度。在项目准入方面,采用专家评审制度,符合产业政策、项目质量、环境保护等条件的项目优先引入。在总量准入方面,允许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品、技术等优先进入市场。在空间准入方面,实行分区控制,分类指导,引导煤炭产业科学发展和合理布局。

参考文献:

[1] 李兆前,齐建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综述[J].数量技术经济技术研究,2004,(9):145-154.

[2] 刘丹,鲁永恒.煤炭城市产业转型的三维体系研究——基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驱动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2):87-90.

[3] 姚平,顾德文,李玥.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路径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8,(8):35-39.

[4] 陈立武,李冬东.煤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的探讨[J].中国工程科学,2011,(11):26-32.

[5] 虞剑锋,蒋海霞.技术创新、产业集群、生态工业园与循环经济共生关系研究综述[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8):33-37.

[6] 申宝宏,雷摇毅,郭玉辉.中国煤炭科学技术新进展[J].煤炭学报,2011,(11):1779-1783.

[7] 毛玉如,孙启宏,沈鹏,乔琦,段宁.生态工业园区的典型链网结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42-44.

[8] 席旭东,耿殿明,郝占刚.矿区生态产业链(网)及其产业规模研究[J].煤炭学报,2009,(11):1579-1586.

[9] 吕涛,聂锐,刘玥.煤炭产业链的区域效率评价及优化策略[J].煤炭学报,2009,(7):1003-1007.

[10] 荣西武,顾文选.制度创新与煤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以河南省永城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8):82-87.

作者简介:高暐(1977-),男,陕西延安人,董事长兼总经理,从事产业政策和技术创新研究。

(陕煤集团神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鲁小萌)

作者:高暐

上一篇:风险投资价值分析论文下一篇:小微企业安全生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