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区域发展论文

2022-04-20

摘要:在2020年4月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领导人强调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区域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缩影,直接影响着双循环格局的形成。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分析在不同历史时期区域经济对国民经济繁荣的重要影响,从而更好的理解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对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推动作用。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循环经济区域发展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循环经济区域发展论文 篇1:

循环经济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影响

摘要 循环经济通过资源作为来源,通过环境友好的形式运用资源,保护环境的同时发展经济,将人类生产活动归为自然循环的过程,一切资源在持续经济循环中获得有效运用,以此将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关键词 循环经济;区域发展;影响

引言:循环经济的发展成为改变经济增长形势、创建节约型社会的主要方法,也成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主要保障。特别对于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而言,不仅是国家和社会循环经济发展的根基,也是所有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影响力。

一、创建并完善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

通过对发达国家经验的参考,运用法律法规的方式将不同层面的循环经济得以固定,强行束缚政府、企业乃至个人的行为,令其依法行事,也令我国环保法日趋完善。法律、法规是其他措施的重要介质,透过创建加快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构建经济激励制度,研发关于技术方面的措施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经过法律对循环经济进行规范并引导,坚决抵制短期行为及急于求成的现象产生。透过政策对循环经济的发展给予引导,产业政策需注重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与环境保障,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加快区域经济构造的战略性调整,通过对循环经济有利的方式进行发展。

二、区域经济发展循环经济的方式

扩大循环经济支撑体系的运用及研发工作,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循环经济的发展尤为需要通过科技进行。循环经济的技术载体对环境而言是无害化的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大致包含了预防污染的少废或无废的工艺技术乃至产品技术,可也是包含了对污染治理的末端技术。加快推动科技进步,努力加强技术支撑,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优秀适宜的生态循环技术及设备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因素。适宜的循环经济发展要求,可以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回收利用再生资源等将成为进行技术革新与技术改造的重心,帮助引导企业扩大科技投入程度,极力实施多种方式的产学研结合,不断引进培养科技与管理人才,并强化国际合作及交流,快速引进、研发并推广先进适宜的生态循环式新技术、新工艺乃至新设施,不断转变传统生产工艺,研发生产再循环式产品,推动企业生产经营的生态转型[1]。

三、区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推动循环经济

对于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需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为目的,减少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力度,改良产业结构,持续剔除并撤销耗费资源、影响环境的落后企业、设施及工艺。通过清洁生产技术改变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企业。极力发展生态农业及有机农业,创建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基地,大面积降低农药与化肥的投入量。绿色消费指的是循环经济发展作为内在力量,通过绿色消费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透过大量宣传教育方式,提升公众环境意识以及绿色消费意识。需积极引导绿色消费,首先选购通过生态设计或经由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乃至通过清洁生产审批或经由ISO14000认证的企业产品,不断制定引导绿色消费的经济制度。

四、创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自然资源令国民收入或国民经济产值不断攀升,经济社会通过持续发展作为物质基础,其所耗费的必定引发未来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折损,人们可消费的物品也会无法免除减少的局面。所以,需将自然资源核算归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自然经济流量、存量乃至自然资源的财富值采取科学核算,通过准确的核算国民经济产量、总财富以及增长状况,有效评判自然资源的耗费与增长为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创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成为推动循环经济的必然所需,创建循环经济主要在于需改革当前经济核算体系,创建一个绿色经济核算制度,主要在于转变传统国民生产总值统筹的方式,运用绿色国内生产总值理念。国家需转变国民生产总值,依照GDP统筹的方式执行,由于此类统筹方式并未将资源耗费及环境污染损耗摒除,令这一统计并不够全面和真实。EDP较为完善的展现出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的体系,其等同于国内生产总值减去产品资本折旧、环境资源耗费、自然资源耗费的价值。这样的统计方式,会令我们了解较高的国民生产总值由于摒除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引发破坏的损失大大降低。这会加快人们剔除传统经济发展形式,从而迈向社会、经济、环境相融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2]。

五、强化价格改革并加快资源价格合理化

激进妥当的推动资源产品价格的转变,不断提升原材料及初级产品的价格,令其体现出真正的价值,展现资源稀缺性。以此加快资源有效运用,将资源耗费速度不断降低。有效的资源价格能够转变资源运用高投入、低产出的形式。有效的资源价格可以加快资源循环高效的运用。有效运用价格杠杆,可以通过较低的资源研发运用支持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所以,需运用价格杠杆开发循环经济,在研发运用资源中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能力。

六、推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生态工业园区作为循环经济处于区域层面中的典型实现方式,通过循环经济理念及工业生态学的原理,模仿自然生态体系内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相互间的循环方式,规划创建物质闭路循环以及能量不同级别运用的全新工业组织形态,透过企业相互间的物质集成、信息集成以及能量集成,构成企业相互间的代谢共生关系。对于原辅材料、产品乃至废弃物相互间互换中创建的生态产业链,以实现资源节约运用,财富效能较高产出,废弃物循环利用,污染物低排放的目标。加快推动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尤其对于新建经济技术开发区或工业园区,通过设计、规划、再到总体实施过程而言,均需依照循环经济的标准执行,以便加快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有发展循环经济,提升资源利用率、确保环境、提高区域竞争力,强化法律体系,加强政策引导,提高技术,强化科学管理,才能够创建并完善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符的循环经济体系,加快区域经济与环境、资源相互间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振忠,徐梅,刘爱兰.黑龙江垦区企业综合评价模型及结果[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1,(03):95-100.

[2]高兴远.浅谈发展林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科技信息,2011,(18):470.

[3]毛海峰.关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思考[J].北京农业,2011,(12):59.

作者:马小洪

循环经济区域发展论文 篇2:

从历史角度浅析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如何加快促进双循环格局的形成

摘 要:在2020年4月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领导人强调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区域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缩影,直接影响着双循环格局的形成。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分析在不同历史时期区域经济对国民经济繁荣的重要影响,从而更好的理解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对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推动作用。

关键词:双循环 ; 区域经济 ; 协调发展

2020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点”,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这一系列的政策决议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显的尤为重要,其在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上的重要作用必将为“双循环”格局的形成提供强大的经济动能。

一、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历史发展

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角度看,我国自建国至改革开放前,采用均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当时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薄弱并且分布不合理,另一方面又要面对西南、东北等不同方向威胁,采用均衡、合理的经济布局无论从国防,还是经济良性运转都可以说是我国最优的选择,但是随着经济不断深入发展,也暴露出了我国内地建设相对繁荣,但沿海建设存在明显短板的问题。因此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考虑到我国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因素,国家层面的政策和资金会向基础条件突出的地方倾斜,因此“六五”计划中,明确指出“积极利用沿海地区的现有经济基础,充分发挥它们的特长,带动内地经济进一步发展”,“七五”计划更是提出“要加速东部地带的发展,同时把能源、原材料建设的重点放到中部,并积极做好进一步开发西部地带的准备”。非均衡的区域发展战略,推动了我国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加速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同时引发了区域之间利益分配方面的矛盾和摩擦,导致不同区域之间的产业结构趋于雷同的情况,因此,在“八五”计划中,提出“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利益兼顾、共同富裕的原则,进一步改善地区经济结构和合理布局生产力”,拉开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大幕。随后,陆续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等战略,并且在2007的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得到进一步强调,提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特征

进入二十一世纪,由于全国各地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导致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各有特色、有高有低,但不可改变的是区域间的协同发展越来越紧密。东南部地区目前以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主要引擎,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大力发展沿海经济,从而带动上游的西南部快速发展,西南地区以成渝经济圈为代表,着力发展水利设施,基建,特高压输电等项目,从资源供给上有力的支持了东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互补和联动态势;东北以“振兴老工业基地”为宗旨,营造良好的“双创”氛围,构筑东北创新发展新格局、新优势,有效的巩固发展了工业基础,为西北地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生产保障;西北地区坚持贯彻“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加快了城镇化的速度,与东北老工业基地一起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坚强的保障。总体来说,东部发展迅速,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西部发展潜力巨大,是中国发展的最大回旋余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得益于我国强大的内需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已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全面开花的健康局势,各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正在不断缩小,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三、构建区域经济发展体系,畅通“双循环”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入演进,国际秩序面临新一轮的重构,经济全球化也日益受阻,外循环遇到了明显的阻力,国内大循环的意义越发重要,因此需要进一步突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增长极的辐射带动左右,发挥好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战略作用,打通经济大循环。

面向未来,为了更好的服務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需要进一步构建区域发展战略体系,畅通经济“双循环”。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构建增长极到增长带的战略体系。目前我国区域经济不均衡仍然十分突出,需要进一步发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增长极的带动作用,在政府层面打通其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机制,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打造结构不同的产业集群。

二是细化区域发展构架。当前我国提出了不少城市群、都市圈的概念,但是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的协调联动还需进一步的细化,为了避免不同城市群之间产业结构趋同造成的恶性竞争,可以在国家层面进行统筹协调,帮助城市群之间更好协同发展。

三是将转移支付立法。考虑到在我国目前发展不均衡的背景下,转移支付对于中部、西部等经济落后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及依法治国的深入实施,应该通过立法的方式将转移支付这一重要的举措固定下来,保障区域之间的进一步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J]. 江浩.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04(04)

[2]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 人民出版社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编, 1999

[3] 从均衡到协调: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进的历史考察[J]段娟.兰州商学院学报. 2010,26(06)

[4] 基于公平与效率视角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进[J]. 杨小军,何京玲. 商业研究. 2009(05)

[5] 从“梯度推进”到“点区辐射”——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变迁[J]. 周兴茂,肖英.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4)

[6] 在非均衡发展战略下协调区域经济发展[J]. 张宏斌,张龙平. 山东社会科学. 1997(02)

作者简介:

刘哲,男,汉族,河北武安,1990年4月3日,北京大学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

作者:刘哲

循环经济区域发展论文 篇3:

循环经济视角下区域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摘 要:本文从循环经济的内涵入手,分析陕南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并探讨通过出台法规和激励性政策、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加强技术支撑、加大宣传力度等途径促进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

关键词:循环经济;陕南;产业发展

作者简介:张震(1970-),男,陕西理工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推动环境友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以一定的区域空间为载体实现。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是使循环经济向更大范围扩展、形成较大规模的必然要求。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与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以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符合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线性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产品—消费—废物排放”的开环模式,转化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闭环模式,最有效利用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共赢发展,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要遵循“3R” 原则,即资源投入最小化的“减量化(Reducing)原则”、废弃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的“再利用(Reusing原则)”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的“资源化(Resources)原则”。减量化原则属于源头控制方法,主要是从源头减少生产和消费的物质和能源流量,以预防方式而不是末端治理方式避免产生废弃物。此原则在循环经济发展中是首要的、优先的原则。再利用原则是过程控制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尽可能多次或以多种方式使用经济流通中的各种物品,避免其过早地成为废弃物。资源化原则是终端控制方法,通过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利用和资源闭合式良性循环,从而使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和排放量,实现废物综合利用。[1]

二、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陕南位于陕西省南部地区,北倚秦岭、南靠巴山,汉江河自西向东穿流而过。地理范围上主要包括汉中、安康、商洛三地。近年来,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陕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经济增长步伐明显加快,从2008年开始,陕南的GDP增长幅度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十一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分别缩小了15.1个和11.2个百分点。2011年,陕南生产总值为1417.52亿元,比2006年翻了一番多;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装备制造、有色冶金成为陕南突破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现代中药、绿色食品初步具备一定规模,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也呈快速发展;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交通瓶颈明显缓解,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作有序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一批垃圾、污水等处理项目积极推进;城市规模扩大、功能提升,汉中市的“一江两岸”、安康市的“一桥两路”、商洛江滨大道等景观核心区初步形成。2009年末陕西省发改委提出了《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在汉中盆地、月河谷地和商丹盆地集中布局建设汉中、安康、商洛三大循环经济产业核心聚集区,以线串点,以点带面,辐射带动, 为陕南突破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2011年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陕南循环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打造“生态、秀美、富裕、安全”新陕南,实现“经济发展加快、社会发展同步、人民富裕提高” 的宏伟目标。但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也面临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总体经济实力薄弱,陕南三地人口占全省的22.8%,面积占34.1%,2008年GDP仅占全省总量的11.1%,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的6.6%,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000多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低500多元。

其次,工业化水平总体较低。第二产业的产值占GDP中的36.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9.3个百分点。支撑陕南经济发展的大中型企业较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仅占全省的5.52%。

第三,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产业发展所依托的矿产和生物资源,大多数分布在水源涵养区和重点生态保护区,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较大。

第四,发展基础较为薄弱。陕南属于多山地区,县乡交通条件差,土地供给不足,产业配套体系不健全,高层次人才缺乏,开放程度较低,以及在区域竞争压力方面,关中率先发展、陕北跨越发展都形成较大的挑战,发展的差距仍然较大,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2]

所以,陕南三市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维,用循环经济理念开发矿产、生物、旅游等优势特色资源,加快培育和壮大陕南循环经济产业,促进全省三大区域协调发展。

三、促进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对策

今后10年,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保护青山绿水,发展循环经济,打造生物加工、生态旅游、新型材料三大主导产业,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项目为载体,以园区为平台,以技术为支撑,逐步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实现突破发展。

(一)颁布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鼓励性政策

一是制订、颁布必要的地方性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使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发展区域循环经济迫切需要完整的、适合于循环经济社会特征的法律体系作为支撑,因此,结合本地特色制定一部统领全局的 《循环经济实施条例》 至关重要。二是出台循环经济发展的鼓励性政策,用经济手段来扶持、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在财税政策方面,省、市财政应进一步增大对循环经济产业项目的支持力度,继续增加陕南循环经济发展资金。在金融政策方面,对陕南循环产业聚集区的企业,在发行股票、企业债券、公司债以及银行贷款等方面给予支持,积极发展短期融资和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在投资政策方面,组织项目推介,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对陕南循环经济产业招商引资项目,在项目核准、备案时要优先考虑,并给予税收、土地等方面的合理优惠。在价格政策方面,制定和完善水资源、矿产资源、可再生资源、新能源价格政策,建立能够反映供求关系的资源类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在资源政策方面,规范矿权市场管理,统筹大型矿区规划,优质资源优先配置给大型骨干企业。[3]

(二)发展循环型工业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循环工业园区为载体,引进大资本、大企业和新技术、新机制,对现有工业兼并重组、优化组合、嫁接改造,对优势资源统筹规划、规模开发、综合利用,走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品牌化带动的新型工业化之路。支持加快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发展有色、钢铁、建材等材料产业,水电、光伏、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航空、数控机床、数控刀具、专用汽车等先进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配套产业,推进主导产业、骨干企业和支柱产品做大做强并不断延伸产业链。支持企业利用新技术,优化生产工艺和流程,减少能耗、物耗、水耗;利用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发展关联产业,做好废气回收、余热发电、废水循环使用以及尾矿、废渣和共生、伴生资源综合利用。下决心关停一批污染环境、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小型矿山,严格控制矿产资源的无序勘探和开采,严禁矿山废弃物的随意堆放和不达标排放。

(三)依托优势特色资源,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

产业园是在国家及地方政府的统一指导规划的基础上,在划定的特定区域,吸引相关开发资金,通过项目的形式引进产业资本,和该产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相结合,实现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一个功能区。陕南三市有着独特的优势资源,在此基础上可以依托优质矿产资源,发展新型材料产业项目;依托丰富的生物资源,发展生物医药、特色农产品加工项目;依托优美的青山绿水,发展生态旅游产业项目。同时,围绕优势的加工能力,发展专、精、特、新产品项目;围绕扩大消费、增加就业,发展现代物流和生产性服务业项目。有计划、有步骤地以产业循环为目标进行生态化改造和建设。[4]

(四)发展以生态旅游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

依托秀美的自然生态优势,以山水为基础,以人文为灵魂,以项目为支撑,以建设休闲度假和旅游观光胜地为目标,用国际化的眼光和标准,加强标志性精品景区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名城、旅游小镇、旅游乡村。开发跨省旅游线路、区域旅游精品环线,形成陕南与关中和周边省市旅游线路大循环,增强陕南旅游的国内国际吸引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力。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依托区位优势和交通枢纽条件,推进区域性、综合性物流园区建设。积极发展金融、文化、创意、会展、科技、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

(五)做优生态农业

科学制定规划,推进生猪、蚕桑、中华鲵等种养基地建设,加强水稻、油菜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发展茶叶、核桃、板栗、魔芋、食用菌等规模化生产,加强品牌培育,建设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传统农业改造提升。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尽快做大做强,切实发挥其带动作用,实现农(副)产品加工业更快发展。支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土地整治,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发展设施农业和现代农业园区,推动专业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进一步发挥田园生态优势,引导农业与旅游、物流、环保等产业相融互动,创立生态型陕南特色农业发展新模式,形成特色农业带动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5]

(六)创新思想观念,加大宣传力度

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主要障碍是观念问题,必须破除那种“只顾经济增长、不顾节约资源与生态环境”的错误观念。必须转变思想,由传统的经济效益观念转变到循环经济的综合长远效益观念上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价值观。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全民参与、全社会监督,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和公众对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让循环经济理念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 张贡生.关于循环经济的内涵、特点、意义及对策综述[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4,(02):23-28.

[2]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R].2009.

[3] 聂素芳.南京市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

[4] 黄贤金.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 董莉、彭永芳.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模式发展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06,(10):285-287.

作者:张震

上一篇:因材施教历史教学论文下一篇:金属焊接技术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