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发展政策论文

2022-04-16

[摘要]在江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是江西经济发展所要思考的一大课题。循环经济实质是一种生态经济,财税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手段之一。目前江西发展循环经济的财税政策仍不够系统,可从循环经济的实践层次,即企业、企业群落、社会三个层面,构建和完善江西发展循环经济的财税政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循环经济发展政策论文 篇1:

探讨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

【摘要】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的新经济发展模式,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然而,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国家和政府大力的财政和税收政策的支持。本文主要探讨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财税政策。

【关键词】循环经济 财税政策 可持续发展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

对于循环经济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宇宙飞船是一个孤立无援、与世隔绝的独立系统,靠不断消耗自身资源存在,最终将因资源耗尽而毁灭,而要想延长寿命,唯一方法就是实现飞船内的资源循环。1990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伯斯和特纳在其《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ic)。在国内,2005年7月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的文件,该文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资源节约几综合利用方面取得的成绩,但也指出了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如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是指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的新经济发展模式,按照“自认资

源———产品———再生产资源”的整体循环规律,促进物质循环流动,实现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效益。

二、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措施

循环经济是一项非常技术化、社会化、经济化的系统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国家和政府的财政税收政策作为依托和保障,通过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充分发挥经济宏观调控职能,从而影响企业和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为循环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目前,促进循环经济发展,采取的相关财税政策主要可以从财政支出政策和税收政策这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财政支出政策

首先了解一下财政支出的相关分类。根据经济性质分,财政支出可划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其中购买性支出又可以划分为投资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根据这些划分,可以概括出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财政支出政策:

(1)购买性支出财政政策。国家和政府可以加大对那些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诸如大型水利工程、城市绿地建设、城市下水道铺建和公路修建等建设性工程。政府通过投资性的支出,鼓励那些承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来加快技术创新,为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调动企业建设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另外,政府也应加大对污染治理、废旧物品回收处理和再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等公用性事业的投入力度。在购买性支出的消费性支出方面,政府可制定相关的采购政策来促使市场鼓励再循环利用。

(2)转移性支出财政政策。转移性支出主要是财政补贴这一方面。发达国家对循环经济的财政补贴力度非常显著,对相关企业的政策、资金支持都非常明显。结合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在转移性支出财政方面可以予以大力支持。比如,对从事资源综合利用与开发的企业进行直接和间接的财政补贴;对有能力开展循环经济研究和建设的相关单位进行财政补贴,包括企业亏损补贴、物价补贴、财政贴息、税前还贷等多方面的直接间接补贴。另外,要从财政支出上加大力度淘汰一些高消耗、高污染的企业,鼓励无污染的企业,对这些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的无污染或减少污染的机器设备实行加速折旧制度。

(二)税收政策

(1)对现行税制进行改革。第一,改革资源税。扩大征税范围是基础。目前我国只对一些矿产品和盐进行征税,征税范围的狭窄使得资源税效果不突出。随着人们生活对于日益增长的资源的需要,一些非可再生资源以及稀缺资源应纳入征税范围内,这不仅是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因此,对于水资源、草场资源和森林资源进行征税也是我们需要尽快实施的步骤,这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紧接着再逐步扩大其他物品的征税范围。实行累进课征制是保障。由于资源税的征收较其他税收产品而言比较特殊,是对企业滥用自然资源实行的一种惩罚性税收,这种区别征收应采用累进制原则。对于使用自然资源量的不同划分不同的征税档次,需要消耗较多自然资源的税收则高一些,反之则征低一些。只有按照累进制原则征税,才有助于某些耗量大的企业为了减少负担,改进生产技术研发环保型产品,真正起到环保作用。第二,开征新税种。开征新材料税。由于新材料是对原生物的直接获取,这不利于生态环保,因此可加强新材料税收的征收。另外,垃圾填埋和焚烧进行征税。由于填埋和焚烧是处理垃圾最廉价的方式,对此进行征收有助于企业不得不放弃低成本的处理垃圾做法,从而更加关注环保的资源处理方法。此做法最先在美国实施,随后英法等国也开始呼应,我国也可借鉴过来国家的优秀经验。

(2)加大税收优惠政策。为环保目标的顺利实现,应对使用循环经济的企业进行税收优惠政策,使资源的外部效益内部化。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第一,对企业进口环保资源产品和设备,在进口关税的征收上对其进行减免。第二,制定鼓励低油耗、小排量车辆的税收政策。低油耗、小排量车辆是现今较为环保的一种新型产品。我们可以对其在设计、生产、销售、消费、报废这一系列的环节上进行税收优惠或者减免政策,以便于环保产品在使用范围上的扩大,真正起到节能的作用。

三、结语

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的新经济发展模式,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要发展循环经济,更应该要以政府的财税政策作为支撑,为循环经济的更好发展“保驾护航”。

(责任编辑:陈岑)

作者:贺彩霞

循环经济发展政策论文 篇2:

从实践层次探讨促进江西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

[摘要]在江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是江西经济发展所要思考的一大课题。循环经济实质是一种生态经济,财税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手段之一。目前江西发展循环经济的财税政策仍不够系统,可从循环经济的实践层次,即企业、企业群落、社会三个层面,构建和完善江西发展循环经济的财税政策。

[关键词]江西;循环经济;实践层次;财税政策

[作者简介]聂倩,华东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生,研究方向为财税理论与政策;(江西南昌330013)

营美蓉,江西省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助理会计师,研究方向为会计理论。(江西南昌330029)

一、江西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成效

江西的发展规划思想是既要有金山银山,又要有绿水青山。江西省循环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目标是:到201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政策、技术创新体系、推广服务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以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利废环保型为重要特征的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更趋合理,建成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示范企业,建成一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和工业园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循环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在合理的规划下,通过由点到面的各项措施的逐步实施,江西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减量排放、清洁生产进展良好。2007年,全省直接投入污染减排的资金共有26.2亿元,新上COD治理项目64个,实施火力发电厂脱硫改造,新上脱硫机组130多万千瓦,新上非电减排项目46个,关停工业企业200多家。经国家核定,2007年全省化学需氧量排放量46.88万吨,比2006年下降1.10%。二氧化硫排放量62.10万吨,比2006年下降2.06%,与上年相比实现了“双下降”。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以上,百家重点耗能企业万元工业产值能耗测算同比下降16%。

二是环境质量日趋良好。2007年,彻底取缔了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内所有排污口,全省地表水水质总体良好,八条主要河流I~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77.2%,全省11个设区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都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其中九江市和赣州市有明显改善,由2006年的三级好转为二级。全省建有各类自然保护区137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24个,市级2个,县级105个,总面积98.5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5.9%。共青城、东乡、信丰、宁都、武宁、资溪、安义7个县(区)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7年,南丰县生态示范区建设通过省环保局预验收,并上报国家环保总局。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尽管近两年江西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中部六省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中排名居中,但是仍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政府财政支持的不足是重要的一方面。

二、从实践层次探讨江西发展循环经济的财税政策缺陷

循环经济的实践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即企业、企业群落(或工业园)和社会。

一是企业内部的小循环。即企业根据清洁生产的要求,采用新的设计和技术,将单位产品的各项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量限定在先进标准许可的范围之内。这是循环经济在微观层面上的体现,也是最基础的部分。

二是区域范围内企业之间的中循环。即工业园区按照生态产业链的要求,将一系列保持相连的生态产业链组合在一起,通过企业和产业间的废物交换、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减少和杜绝废弃物的排放。这种以核心企业为主体,在企业之间建立工业共生和代谢生态群落关系,使物质流和能量流在企业间实现高效配合和充分循环。

三是在社会层面的大循环。即整个国家和社会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构建社会废弃物回收利用网络的循环体系,使传统排放于自然环境中的废弃物作为资源纳入新的循环经济中,实现清洁生产、干净消费、资源循环、环境净化。

虽然江西政府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了一个很高的地位,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江西尚未建立系统的发展循环经济的财税政策。现有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是零星的,其调节的范围和力度远远不够,严重制约着江西循环经济的发展。

(一)在企业内部循环中,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

1、对鼓励企业清洁生产的优惠和财政补贴等激励机制不足。企业层面的循环,应从源头开始,预防为主,生产全过程控制,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财政政策应着眼于鼓励企业购置节能节水、环保等设备,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而目前的优惠政策注重事后鼓励,未能控制污染源头,难以起到防止和限制排污行为的作用。此外.当前的政策只注重对治污硬件的优惠,而对软件即节能技术的研发几乎没有优惠。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要有相关的技术作支撑,同时还要促进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日本政府一直积极支持循环经济研究项目,制定了各种资金投入的政策制度,如对中小型企业从事的有关环境技术开发项目给予补贴,补助费占研发费用的1/2左右。对民间生产企业采用的高效使用技术给予2/3的补贴,补贴金额上限为1亿日元。而江西目前对节能技术研发的补助分散在企业技改资金和高新技术发展创新项目资金中,这种补助只是暂时的,缺乏制度性的支出预算。

2、排污收费约束机制存在缺陷。目前的排污收费制度存在四个明显的缺陷:一是收费标准偏低,其收费数额大幅度低于治理成本,导致企业宁愿交纳少量的排污费,也不愿主动治理或少排污。二是收费项目和收费对象不明确,不规范。现行的收费标准只对废水、废气、废渣、噪声、放射性这5类113项污染源进行收费,没有对危险物、生活垃圾等收费。三是排污收费制度资金管理混乱、运用不当。表现为该项制度的收费运作缺乏有效监管,易于产生地方截留、挪用、挤占排污费,弱化排污费的调节作用。四是收费依据不合理,违背政策目的。

(二)在企业群落即工业园层面,政策手段有限

1、对工业园区的建设引导不足。国外生态工业园发展的经验表明,政策的引导和支持是生态工业园建设之初特别需要的。政府应根据园区的规模和引入企业的类型,对园区内的道路交通、垃圾填埋场、能源设施(电、热)及污水处理设施等应进行先期规划和建设,并使之规模和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回旋空间。同时,制订各种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入生态工业园,并提倡在园区内建立生态产业链,形成工业共生网络。但是,目前由于江西省政府财力的制约,多数工业园内基础设施的投资不足,在引导企业进入工业园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也有限,制约了各地工业园的发展。

2、废弃物利用环节的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缺陷。在生态工

业园内提倡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这是循环经济的一条重要原则和重要标志。目前对于废弃物利用环节的调节主要是通过散布在增值税和所得税中的税收优惠来实现,而这些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种种不足。例如,现行增值税是按照产品增值部分缴纳税收,循环利用资源的企业原材料成本低,增值部分所占比重较高,因此,循环利用资源反而需要缴纳更高比例的税。利用废旧物资进行生产的企业因废旧物资大多是从民间收购,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不能进行进项税额抵扣,加重了该类企业的税收负担,不利于资源循环利用。

(三)在社会层面的大循环,财政引导和税收调节作用发挥不充分

1、财政投融资体制不健全,重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环境保护具有强外部性与准公共性,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同时具有社会公益与产品经济的双重性特点,使得其建设与运营单纯在市场机制的利益驱动下难以出现大量竞争者,从而容易形成自然垄断的局面,限制了市场资金的进入。此外,环境基础设施运营的固定成本高,一次性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收益见效慢,这种特殊的投资特点较大地抑制了民间资本进入环境基础设施的积极性。但是,如果完全依赖财政无偿投资,因财力有限势必出现“瓶颈”制约,导致供给不足。因此,实行财政投融资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2、政府绿色采购发展缓慢。政府绿色采购一方面能调动企业生产节能减排的绿色产品的积极性,节约资源能源的消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带动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建立。另一方面,政府率先垂范,从自身做起实行政府绿色采购能起到绿色采购的示范性作用,可以促进公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加快绿色消费市场及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形成。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德国、日本等国相继实施政府绿色采购。目前日本有83%的公共和私人组织实施了绿色采购。对比之下.江西的政府绿色采购存在起步晚、规模小的不足。2007年江西省政府采购总额为78.94亿元,约占财政支出总额的8.75%,仅占当年江西GDP的1.44%。而绿色采购处于起步试点阶段,采购规模更小。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中,江西本省的产品少之又少。

3、环保税种缺乏制约着循环经济正常发展。目前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税种主要是资源税、消费税、城建税等,零星、分散、缺乏系统性,而且这几项收人合计占税收总额的比重只有8%左右,达不到运用税收手段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节约利用的预期效果。由于缺乏专门的环保税种,对其应有的凋节功能也有些忽视,结果既限制了税收对污染、破坏环境行为的调控力度,也难以形成专门用于环境保护的收入来源.弱化了税收对循环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促进江西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选择

(一)完善企业内部循环中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1、采用多种措施促进企业清洁生产。首先,鼓励企业对先进环保设备的购置与使用,对环保设备实行加速折旧;企业环保设备投资达到一定比例的,可以享受一定程度的所得税优惠或再投资退税;对企业为治理污染而调整产品结构、改革工艺、改进生产设备发生的投资给予税收抵免。其次,对环保技术的研究、开发、转让、引进和使用予以税收鼓励或财政补贴,包括:对节能技术的研发给予长期补助;建立研发专项基金,用于企业节能设备、产品的开发与研制;对环保技术的转让收入实行税收减免;对引进环保技术给予税收抵免等。再次,加大税收优惠,扶植引导环境无害产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如降低环保企业各种税负,以及环保产业设备、仪器的进口关税;对实行企业化管理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的厂房和设备,给予加速折旧的税收优惠。

2、将排污收费改为排污权交易。排污权交易是指政府通过颁发许可证确定环境中可容许污染物的总排放量,然后由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污量、保护环境的目的。如果企业的污染物排放量超过国家给其的允许排放量标准,他们可以到市场上购买污染权,如果他们的排放量低于允许排放量,也可以将多余的排污权拿到市场上去交易。这种经济手段可以控制社会总排放量,提高企业清洁生产的自主性,更有利于降低治理污染的成本,使资源配置更有效率。

(二)完善企业群落层次循环的引导和优惠政策

1、对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和运营实施更加倾斜的优惠政策。首先,加大对工业园区建设的投人力度,完善和提升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其次,对国家环保科技产业园、生态工业园和环保产业基地实行比高新产业技术开发区更加优惠的税收激励政策,来引导园区内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和升级,使得园区组织运作顺畅、园区成员相匹配。

2、完善废弃物利用环节的税收优惠政策。增值税方面,提高废旧物资综合利用企业的进项税额抵扣比例,合理拉开利用再生资源和资源综合利用与原生原料之间的税赋差距,促进废物回收和再利用。对部分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增值税实行即征即退政策。企业所得税方面,对资源循环利用型企业可采取自开办之日起,前5年低税或免税的优惠。对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取得的收入,减免征收企业所得税等。

(三)完善社会层面循环的扶持政策

1、健全财政投融资体制,确保重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充足

(1)合理划分投资主体的投融资原则、事权,努力实现循环经济投资主体多元化。对于属于全国性和跨地区的纯公共物品的,如环境建设、生态恢复投资等,主要应由中央政府投资。对地方性的纯公共物品,如地区性的污染综合治理工程与公益性环保企业的建设与经营等,则主要由地方政府投资,具体运作可通过成立专业的循环经济投资公司进行。对于可进行市场化运作的准公共物品,如自来水、煤气、污水处理等,则应在加强政府监管的基础上放宽投资准入,通过完善价格制度,吸引民间资本进入。

(2)创新环境保护投融资方式与渠道。首先,进一步加强政府财政收入融资,做大做实在江西财政预算中设置循环经济发展专项建设资金科目,对全国性的和跨区域的循环经济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其次,允许江西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方式为地区性环境基础设施融资。第三,对于区域性的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及城市燃气、热力和供排水管网的建设和经营等,通过采取更高的利率补贴和其他优惠政策,以加强银行贷款融资方式在部分环境保护投资中的运用。第四,争取国际间融资。一方面可以发挥国际信贷市场的作用,争取国际金融机构贷款、政府间贷款及国际银行组织的专项贷款。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国际证券市场,利用债券、股票等金融工具筹措资金,为大型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提供金融支持。

2、大力推进政府的绿色采购。首先,建立绿色采购标准。在政府采购中要实施资格准入制度。在机电产品、汽车、锅炉等涉及环保和能源的采购项目中,要把环保作为一个硬性条件,实行严格的资格准人制度,在满足采购需求的条件下,优先采购获得绿色标志的产品。同时要建立激励自主创新的节能、节水、低耗、环保产品政府采购和订购制度,以支持节能低耗环保方面的自主创新。其次,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信息公开与反馈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以便于信息的交流和搜集,同时也加大了社会公众和相关部门对政府绿色采购的监督。

3、开征环保税,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按照“准污染谁纳税”的原则,以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和个人为纳税义务人,对污染严重的物品和行为课以重税,对污染轻微的物品和行为实行较低的税率,对污染防治实施项目的建设实行零税率。按照具体课税对象的不同种类,可以分设大气污染税、水荇染税、固体废物污染税等税目。环保税应由地方政府征收,专款专用。

作者:聂 倩 曹美蓉

循环经济发展政策论文 篇3: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浅析

[摘要]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它要求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大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理论和实践证明,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税收政策的支持和配合。而我国现行税收政策存在着诸多不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缺陷,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关措施,完善现行税种,适当开征新税种,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

[关键词]循环经济;税收政策;税收优惠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因此,如何利用税收政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已成为各方关注的重大课题。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通过清洁生产和信息化及生态化设计,综合利用和优化配置各种资源,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的主要操作原则是减量、再用、循环。资源利用的减量原则,就是在生产的投入端尽可能减少使用自然资源,其核心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产品再用原则,就是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并在全社会合适的领域广泛使用;废弃物循环原则,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既做到排放无害化,又使废弃物尽量转化为可用资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在物质流向和经济运行模式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传统经济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物流模式为“资源一生产一流通一消费一丢弃”,运行模式是“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这种经济运行模式下的经济增长必然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产生大量污染物,导致环境恶化,人类生存质量下降。循环经济的物流模式是“资源一生产一流通一消费一再生资源”,运行模式是“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经济增长以资源充分利用为基础,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根据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的基本国情,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有了很大提高,万元GDP能耗由1980年的7.98吨标准煤下降到2003年的2.6吨标准煤,下降近2/3。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据统计,2003年我国每万元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美国的2.3倍,欧盟的4.5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2004年我国创造了世界GDP总量的4.4%,消耗的原油、原煤、电力、钢材和水泥分别是世界总消耗量的7.4%、31%、10%、27%和40%。虽然2006年我国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1.23%,但远未达到4%的年初计划目标。按照产业经济学的有关理论,我国目前已进入重化工业时代。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一时代都是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为主要特征的。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当前我国的石油、钢铁、铅、铜等主要生产资料已不能完全自给,更有能源、环境瓶颈的严重制约,这就决定了我国不能沿袭西方国家的传统工业化模式。因此,要在资源、环境约束下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就必须尽快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水平,缓解经济高速增长与原材料、能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来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唯一现实的选择。

二、我国现行税收政策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不足与问题

由于以往对循环经济认识的局限性,我国在1994年设立现行税制时并未重点考虑发展循环经济的特定要求,但现行税制在某种程度还是体现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政策取向。例如,在增值税制度中,规定对部分资源综合利用的产品减免增值税,对利用“三废”(废渣、废水、废气)生产的产品免征增值税。在企业所得税的有关规定中,以“三废”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企业可在5年内减免企业所得税。同时,将一些用不可再生资源、稀缺资源生产的消费品和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消费品纳入消费税征税范围,在流转税领域形成了增值税、消费税的联合调节机制。综合来看,虽然现行税收政策这些零星规定符合循环经济的某些要求,但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力度远未到位,在诸多领域存在缺陷与不足。这些缺陷与不足具体表现在相关税种的制度规定中。

(一)增值税。一是现行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抵扣购进固定资产所承担的进项税额,会使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企业承受较高的增值税税负,致使各类企业购进和使用环保设备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二是现行增值税制度仅规定对从正规物质回收公司收购的废旧物质按10%抵扣率计算抵扣进项税额,对从居民和小规模纳税人处收购的废旧物质则不允许抵扣进项税额,加重了利用废旧物质进行生产的企业税负,不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例如,1994年税制改革前,轮胎翻新企业只上交3%-5%的产品税,税改后该行业一方面享受不到免征增值税的优惠待遇,另一方面由于废旧轮胎大多从民间收购。不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不能抵扣进项税额,税负增加了1倍左右,致使本来微利的行业变得整体亏损。三是现行增值税即征即退、减半征收的优惠政策只集中在用废弃物生产电力、水泥、新型墙体材料方面。仅涉及煤矸石、石煤、炉渣、粉煤灰、油母页岩等几项,没有惠及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全部产品和活动。四是现行增值税对其征税范围内的节能产品、清洁产品等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产品,与其他应税产品一样按照17%的税率征税。增值税不仅不具有特殊的调节作用,相反,对企业节约能源和循环利用资源的生产活动却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为循环利用资源的企业原材料成本较低,增值额比重大,而增值税是对产品增值额部分征税,因而循环利用资源就要负担更大比例的增值税。这对发展循环经济是极为不利的。

(二)消费税。在1994年税制改革的基础上,2006年我国对消费税政策进行了较大调整,新增了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游艇、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等税目。这次调整对促进环保、节约资源、合理引导消费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现行消费税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仍存在不足:一是征税范围过窄。没有将不符合节能技术标准的高能耗产品、资源消耗品及高污染产品(如对环境有害的电池、一次性餐饮用品、塑料包装袋和煤炭等)全部纳入征税范围。二是税率结构仍不合理。例如木制一次性筷子和含铅汽油的税率过低,不利于控制资源消耗和保护环境。三是计税方式不科学。消费税是为调节消费行为而设计的,在生产环节征收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现行消费税实行价内税,既挤占了企业产品的价格空间。增加了企业负担,也不利于培养公民的纳税意识,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消费税正确引导消费、调节消费

结构和限制某些消费品消费的作用。

(三)资源税。现行资源税开征于1984年,其征税范围主要限于矿产品和盐。其征收的目的主要是调节在我国境内从事资源开采的企业因资源条件差异而形成的级差收入,因而没有充分考虑到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功能。同时由于征税范围较窄,许多重要的自然资源,如森林、草原、名贵中药材、淡水等均未课税,减弱了该税应有的保护环境作用。另外,现行资源税的计税依据是应税资源的销售数量或自用数量,对企业已经开采而未销售或使用的应税资源则不征税。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鼓励企业和个人对自然资源无序开采的逆向作用。

(四)企业所得税。现行企业所得税虽然对利用“三废”进行生产的企业有减免税的规定,但期限过短,方式单一。优惠期限最长为5年,有的仅为1年,这不利于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因为这类企业从正式投产、运营到形成一定规模并获得一定效益,一般都需要若干年的时间,而且需要购置资源循环利用所必需的专用设备,因而在投产初期的运行成本比使用常规资源进行生产的企业要高出许多。一旦超过优惠期限,企业将面临与其他常规企业相同的税收待遇和较高的生产成本,这将迫使企业放弃资源循环利用的生产模式,转向成本相对较低的常规生产模式。同时税收优惠方式仅限于减免税款,没有采用加速折旧、再投资退税、延期纳税等相关优惠形式,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另外,现行企业所得税没有突出对采用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的企业给予特殊专项税收优惠。未能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引导和调节作用。

(五)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我国在1993~1999年征收该税时,规定对节能、环保项目的投资活动实行零税率,即凡是投资于通过合理利用、科学管理、技术进步以及其他途径更有效地利用能源,取得更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节约煤、电、气、油、水等资源和环保效益突出的建设项目,都可以享受此项税收优惠。1999年以后,为缓解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我国实施了旨在刺激社会总需求的积极财政政策,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暂停征收。此税即使恢复开征,由于其只对环保、节能项目的投资活动免税,而对排污项目没有任何限制,从而不利于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另外,许多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项目没有被列入享受税收优惠的范围内,致使该税不能充分发挥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调节功能。

(六)车辆使用税和车辆购置税。这两种税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严重阻碍是机动车船的税率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是两税相比,车辆购置税税率较高,车辆使用税的从量税额较低,这使消费者倾向于购买大排量的机动车,而不愿购买和使用低排量的机动车;另一方面又使落后车型、超期服役的车辆难以及时退出,从而加剧了机动车排放污染严重的局面。同时,这两种税也没有按照循环经济原则,对具有节能、环保等功能的车船实行差别税率和税收优惠。

另外,我国目前对企业污染环境的行为,是以征收排污费的形式对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排放进行末端约束,没有设立适当的限制性税种。现行排污费存在征收标准低、征收面窄、征收依据不科学、征收效率低和规范性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对抑制企业污染行为的效果并不理想,迫切需要加以改革。

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一)完善现有税种。

1.增值税。一是尽快实现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变。国家应在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的基础上,尽快在全国推广实施,以适应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进行资源综合利用生产和设备更新的迫切需要。二是扩大增值税的优惠范围。在保持原有税收优惠的基础上,对列入国家《节能产品目录》、《关于政府节能采购的意见》、《资源综合利用目录》范围内的产品都应给予一定期限、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允许废旧轮胎翻新企业无论在何处取得废旧轮胎,都可按照10%的抵扣率抵扣进项税额。三是清理有关不利于控制环境污染的税收优惠条款。例如,取消有毒农药、农膜适用低税率和对生产金、银产品的销售收入免征增值税等有关规定。

2.消费税。一是扩大征收范围,将非应税的高能耗产品、资源消耗品及高污染产品纳入征税范围,如对环境有害的电池、塑料包装袋、煤炭等。二是适当调整税率结构,以充分发挥消费税的调节功能。如继续适度提高大排气量小汽车的税率,降低低排气量小汽车和使用新型(或可再生)能源小汽车的税率;适度提高含铅汽油、木制一次性筷子的税率。三是适当扩大优惠范围。对符合一定节能和资源循环利用标准的产品。可按一定比例减免消费税税额。四是将消费税征税环节改为零售环节,并实行价外税计税方式。

3.资源税。一是扩大征税范围,将一些尚未纳入该税征税范围的资源如淡水、森林和珍稀动植物等纳入征税范围。二是改变计税依据。取消现行资源税以销售数量或自用数量为计税依据的做法,改为以生产数量或开采数量为计税依据。这可有效控制盲目开采和浪费自然资源的行为。三是提高税率水平,优化税率结构。原则上应对所有应税资源普遍提高税率或税额标准。对煤、石油等非再生性资源实行定额税率和比例税率相结合的复合税率,即在开采或生产环节按定额税率从量计征,在销售环节按比例税率从价计征。对淡水和动植物等可再生性资源可适用较低的税率。同时,对资源综合开采、回收利用水平较高和环保效益突出的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的税额减征的照顾。

4.企业所得税。一是对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企业,允许对其使用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采用加速折旧,缩短摊销年限,加大对该类企业的扶持力度。二是对按照循环经济原则经营生产的中小企业采用减免税额、降低税率和加大税前扣除比例等税收优惠手段,促进该类中小企业加速发展。三是适当延长现有税收优惠政策的适用年限,并扩大优惠范围。例如,可对开发利用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待遇。

5.其他有关税种。一是恢复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并对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投资项目适用高税率,对采用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技术的投资项目适用零税率。二是调整车辆购置税和车船使用税。对以清洁能源为动力,符合节能技术标准的机动车,给予减免车辆购置税的优惠待遇。按照机动车船的能耗标准制定车船使用税的单位税额,实行差别征收。三是调整营业税税率。对那些以木材、珍稀动植物为原料进行生产经营并容易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业规定较高的税率,对有利于环保、耗费资源较少的行业规定较低的税率。

(二)适时开征新税种。

1.征收环境保护税。在新一轮税制改革中,将现行排污费制度改为征收环境保护税。在目前条件下,该税的征税对象可暂定为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排放等三类污染环境的行为。可由税务机关授权暂由环保部门代征,以充分发挥环保部门在排污监控、数据收集和人员、机构、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优势。

2.开征燃油税。国际经验表明,推行汽车燃油税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手段之一。它既可以引导节约能源,又可减少汽车使用量,保护环境。为降低征税成本,该税可与消费税同时征收。

3.开征物业税。将现行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土地增值税三税合并而成物业税,并按房地产评估价值作为计税依据。将居民住宅纳入征税范围,适当提高不动产的税负,对多占少用土地资源的圈地行为和投机房地产行为利用税收手段予以限制,发挥税收对于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杠杆作用。同时对节能、节水、节材型的物业设施给予减免税的优惠待遇。

责任编辑:雨 辰

作者:朱顺贤

上一篇:大国垄断国际经济论文下一篇:企业创新人才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