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感情欣赏艺术论文

2022-04-18

[摘要]在高校音乐欣赏课中融入多元音乐文化理念已成为大势所趋,多元音乐文化的教学,一方面是多元音乐文化理念的渗透,重在思想观念上;另一方面是具体内容的实施,重在方式方法上。通过对多元音乐文化的合理运用,将我国民族音乐、地区乡土音乐和世界民族音乐三者结合起来,目的在于使大学生能够在多元音乐文化的熏陶中不断发现自我、验证自我,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音乐感情欣赏艺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音乐感情欣赏艺术论文 篇1:

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之我见

摘要:音乐艺术欣赏是人们对音乐艺术作品的把握。人们通过耳朵去倾听抽象、流动的乐音,以听觉为传染系统,引起心理反应,通过一定的类比、联想,产生某种感受,以致产生美感,这是一个从有声到无声的过程。本文从官能的欣赏、情感的欣赏、理性的欣赏几方面对音乐欣赏过程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关键词:官能欣赏;情感欣赏;理性欣赏

音乐欣赏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官能的欣赏、情感的欣赏和理性的欣赏。在一般人看来,音乐欣赏就是听音乐。确实听就是欣赏和俗称,也是音乐欣赏的一个部分,严格来讲“听”和“欣赏”是有区别的。“听”只能说是“欣赏”过程的一部分,即官能欣赏和情感欣赏。主要满足于好不好听(即听觉的享受),表现的是喜、怒、还是哀、愁。这是比较肤浅的欣赏,而真正要达到完美欣赏的要求,获得完美的艺术享受,单凭官能和情感欣赏是不够的,必须进入理性欣赏阶段,是从审美的角度去听音乐。欣赏者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素质,其次必须了解作品的个性特征和民族特征,再次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与文化知识,尤其必须了解作曲家与作品的时代背景。本文就音乐欣赏的过程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 官能的欣赏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也是声音的艺术,官能欣赏就是通过听觉达到对音乐音响的直观认识,是在一种有声的状态下进行。更直接的说,它就是通过人的听觉器官——耳朵来倾听音乐。倾听音乐是欣赏音乐、理解音乐的必要前提,没有其他方法可以取而代之。倾听音乐纯粹是对音乐音响感兴趣,不要求做任何方式的思考,使欣赏者尽量放松,完全沉浸在有声的音乐音响之中。譬如,欣赏者第一次听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时候,可能并不一定懂得do、re、mi、fa、so、la、si, 只是觉得它的旋律优美好听,乐队的气势庞大,音响洪亮而柔美。其实,现在看来,这就是官能的欣赏,是使听觉器官愉悦满足的欣赏。官能欣赏并不是对音乐进行理性分析,其特征主要是欣赏者通过听觉进行感性活动,对音乐音响的感性体验与直接印象,是感性地领会音响。一个生来就失聪的人,没有感受音乐的耳朵,不知音乐为何物,自然也就无法对音乐进行欣赏。

这说明官能欣赏是音乐欣赏的基础和前提。欣赏对音乐表现内容的体验必须经官能欣赏的引发,其他层次的欣赏都是在这官能欣赏的基础上进行的,离开了官能欣赏,对音乐的欣赏就无从谈起。

二、 情感的欣赏

音乐是一种以表现为主的艺术。欣赏者由于官能的作用,在倾听时或听完音乐之后,通过想象和联想,产生相应的种种感受,如兴奋、压抑、愉悦等,从而进入感情欣赏阶段。

情感欣赏过程,首先是欣赏者对音乐直感式的感情体验,如听到《春节序曲》我们会在管弦乐奏出的快速、明亮的音乐主题中,获得欢乐和兴奋的感情体验;当听到《周总理,你在哪里》,那缓慢柔情的主题,给我们带来怀念缠绵的感情波动。也就是说一首乐曲是快活的,或是悲哀的,这种体验应在正确的音响感知的前提下,很自然地感受到。这些感受,可能只是欣赏者对乐曲基本感情的初步体验,而不能真正了解乐曲感情内在含义的情感,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这要求欣赏者在凭借感性进行感情体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意识地运用理性因素,深入体验乐曲感情表现的内涵。这是情感欣赏的深入过程。有位名人曾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地感受它,情感欣赏是逐步深入的过程。

没有情感,就没有音乐。正因为如此,有人称音乐是抒情艺术。以刘天华的二胡曲为例,他的力作《病中吟》,以悠扬委屈的音调,表现了作者的彷徨苦闷的心情和对人生的探求;其《空山鸟语》则流露出空谷回音、鸟语花香的动人情景,并从中显示作者开朗、喜悦、欢快的心境;其《光明行》则以高扬、激越的调子,表露出作者乐观的情绪和豪放的性格。贝多芬说他的“田园交响曲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因而是描写对农村生活的一些感受”,这里强调的实际上也是音乐的情感性。

另外,与欣赏者自身的生活体验密切结合,是情感欣赏的又一重要特点。音乐欣赏在很多情况下呈现着一种与欣赏者自身的生活体验密切相结合,甚至融为一体的情况。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那位“老大嫁作商人妇”的“京城女”的表演,使得“满座重闻皆掩泣”,然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乃皆因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故。这说明音乐欣赏中的情感欣赏,在许多情况下,并不仅仅是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体验,而且往往与欣赏者自身的感情生活融为一体,勾起了欣赏者自己的生活感受和生活遭遇的类似或相同的处境,使欣赏中的情感体验表现得更强烈和更直接。带着情感欣赏具有丰富感情的音乐,才能相得益彰,使音乐欣赏登堂入室。

三、 理性的欣赏

随着官能的刺激和随之出现的感情历程,必然以理性的能力抽象出音乐所要表达的思想意识,进入理性欣赏阶段。理性欣赏,是指欣赏者用理性思维认识评价音乐作品形式、内容及思想意境。

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艺术形式,音乐的运动形式,不像大自然的行云流水那样一目了然,音乐的思想内容更是不易把握,没有一定的音乐素养是难以欣赏音乐的。因此,欣赏者必须熟悉音乐语言的各个要素,如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色、和声、调式等。音乐作品正是利用这些音乐语言要素完成它的建造的,音乐无穷的魅力来自音乐语言要素的紧密结合与瞬间分离,来自音乐语言的丰富表现功能。欣赏者必须要会区分三种不同的音乐织体——单音音乐、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欣赏者只有随时准备区别作品中的织体,才能较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较贴切地理解音乐作品。

其次,了解作品的个性特征和民族特征。音乐作品首先是音乐家的作品,在音乐欣赏中要把握作曲家的个性倾向。此外,一切音乐作品都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民间音乐之中,创造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不过是把它编成曲子而已。因而每首曲子都带有各自的民族特征。19世纪中叶,在北欧兴起的民族音乐就是代表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精神的音乐,民族乐派特别强调表现民族的文化传统,体现民族的愿望、性格和民俗。在艺术上比较注意吸收本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养料,创作个性是以鲜明的节奏与音响表现独特的民族风格与气派。

此外,具备一定的历史与文化知识,尤其必须了解作曲家与作品的时代背景,也是很有必要的。任何音乐作品,都表现作曲家对生活与事物的感受。例如古典乐派是启蒙运动在文化艺术领域突出的反映,其音乐作品也就毫无疑问地打上这一时代的烙印。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就是欧洲18世纪音乐家思想意识的鲜明体现。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两首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以楚汉相争中刘邦与项羽在垓下决战为情景,戏剧的正面冲突与悲剧因素尤为突出。《十面埋伏》歌颂了楚汉战争的胜利者刘邦,尽力刻画出“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而《霸王卸甲》则着重渲染了西楚霸王的英雄悲剧,对这个“力拔山兮盖世”的历史人物表现了更多的同情和赞颂。要更深刻地把握这两首琵琶独奏曲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容,了解垓下之战及更深远的历史背景——楚汉战争就显得十分必要。

在理性欣赏过程中,通过深入分析作品的深层结构,对时代背景、文艺思潮、思想观念、个性风格、创作特征及音乐的各种基本要素的把握,使欣赏者的音乐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获得鉴别美与丑、弃丑扬善的能力,才能培养自身高尚的审美意趣,对各历史时期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深入欣赏。理性欣赏只是让欣赏者对音乐作品的认识达到更深刻、更高级的阶段,对最终的审美体验起到一种强化作用。音乐欣赏只有通过有声的官能欣赏、情感欣赏和理性欣赏三个过程才能达到高层次的无声审美享受。

总之,音乐的欣赏是不可能在一瞬间就能完成的,它是有过程的,而且是多轨的,就像一个立体的驿站,可以分作不同的层次,由浅入深,逐级攀登,不是一次性而是多次性的完成。它从有声的官能欣赏入手,通过感情的体验激起听众的感情波浪,再运用理性欣赏产生对音乐的联想和想象,燃起理性思维的火花,达到无声的审美情感的深化,从而步入音乐的王国。

(广东药学院)

作者:余 宙

音乐感情欣赏艺术论文 篇2:

关于高校音乐欣赏课中融入多元音乐文化的思考

[摘 要] 在高校音乐欣赏课中融入多元音乐文化理念已成为大势所趋,多元音乐文化的教学,一方面是多元音乐文化理念的渗透,重在思想观念上;另一方面是具体内容的实施,重在方式方法上。通过对多元音乐文化的合理运用,将我国民族音乐、地区乡土音乐和世界民族音乐三者结合起来,目的在于使大学生能够在多元音乐文化的熏陶中不断发现自我、验证自我,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关键词] 高校;音乐欣赏课;多元音乐文化

普通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课,“以培养人才为目标,以文化为背景,以音乐为媒介,提升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其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因此,高校音乐欣赏课就应当侧重音乐教育的文化性,让大学生在音乐文化的熏陶中成长。而音乐文化本身又是多元化的,所以我们必须在高校音乐欣赏课中融入多元音乐文化的理念。

一、高校音乐欣赏课中的多元音乐文化概述

随着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多元文化这一概念已经越来越多地进入公众视野,并逐渐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高校音乐教育领域,同样也出现了这样的趋势。但由于人们对多元文化的理解见仁见智,所以音乐理论界对融入多元音乐文化的态度也是各持己见,于是,如何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合理运用多元文化,找到多元音乐文化与传统音乐理念的平衡点,也就成了我们音乐欣赏课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将多元音乐文化上升为一种教育理念,“今天‘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这一提法己被音乐教育界广泛接受,它涉及到音乐课程中一个广阔领域内音乐文化的教授”。虽然,在音乐教育理论界对于多元音乐文化还存在很大争议,很多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但这些争论都不能阻止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在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的会议上曾多次以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为主题,并提出了一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指导性原则。由此,在高校音乐欣赏课中融入多元音乐文化,已经成为提升大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在高校音乐欣赏课中融入多元音乐文化的途径

在高校音乐欣赏课中融入多元音乐文化的教学,一方面是多元音乐文化理念的渗透,重在思想观念上,诚如宋瑾教授所言:“仅从音乐欣赏教学的角度讲,也应突破‘中西关系’的思维格局,将全国56个民族的音乐和全球多元文化中的音乐都纳入音乐欣赏教学的框架之中……安排音乐鉴赏内容,这其中应包括传统音乐、现代专业音乐和流行音乐”;另一方面是具体内容的实施,重在方式方法上,因此,在高校的音乐讲堂上,“音乐作为文化来定位改变了‘音乐’教育的性质,由此,音乐教育不等于‘歌唱教育’和‘乐器教育’”。

(一)渗透多元音乐文化理念

在高校音乐欣赏课中渗透多元音乐文化理念,首先,要体现其审美性。学生通过听觉来直接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活动,是音乐作品从创作到表演再到欣赏这一完整音乐活动周期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艺术有时候也为非艺术的目的服务,但审美教育首先关心的应当是艺术的审美作用,如果少了审美性,音乐将毫无意义。其次,要体现其文化性。将音乐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进行教学与交流,可以说是世界多元文化教育重要方式,“音乐中的文化和文化中的音乐”作为多元音乐文化的观点总结正试图冲破传统音乐模式的局限,使音乐教育有了文化的特性和文化的身份,并在音乐中开拓出新的领域。再次,要体现其多元性。论及多元性,绝不是要摒弃中国传统音乐,或者否定欧洲经典音乐,在高校音乐欣赏课中融入多元音乐文化,直接的目的在于让大学生理解:没有唯一的标准可以评判其他音乐文化的优劣,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欧洲音乐文化、阿拉伯音乐文化等均是世界多元音乐文化之中的一元,我们应当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

(二)在教学内容上融入多元音乐文化

在高校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内容上融入多元音乐文化,主要体现在对包括世界民族音乐文化在内的,所有民族、所有时期、所有风格、所有文化的音乐的讲授。但显然,要做到面面俱到、包罗万象是不可能的。对于普通高校的音乐欣赏课而言,我们一般以欧洲音乐、中国传统音乐、通俗音乐、现代音乐、世界民族民间音乐作为分类标准,从中挑选具有鲜明地域风格的,与民族文化结合紧密的代表性作品。值得强调的是,通俗音乐虽然良莠不齐,大多审美价值不高,但作为大学生音乐视听的主要来源,我们不能忽视对部分艺术性较高的通俗音乐的赏析,真正做到雅俗共赏。因为音乐从本质上讲,不论何种风格类型,都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特定生命形态和生命方式的产物,没有横向、纵向的比较,就不可能让学生对音乐的阐释获得深度和广度。

(三)提升教师的多元音乐文化诉求

在高校音乐欣赏课中融入多元音乐文化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的音乐素养无疑是制约性的瓶颈,提高音乐教师自身对多元音乐文化的诉求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因为音乐欣赏课所展给学生的音乐作品是抽象的、非语意性的,而且在欣赏的过程中无法真实的描绘和再现当时事物的真实性,大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想象才能理解创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他想要描绘的情景,而教师自己在传授音乐知识的过程中也必然会受到自己的知识水平、鉴赏能力及个人感情等因素的影响,自然地,音乐教师的多元音乐文化诉求便决定了音乐欣赏课的质量。一般而言,音乐教师进行多元音乐文化教育,要具备以下的能力:第一,能够广泛了解世界范围内的音乐文化圈,以及每个文化圈的历史文化背景、音乐形式、风格的特点,还有演奏、演唱的方式技巧等;第二,音乐教师自身要掌握丰富、大量的音乐知识,并有一套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方式方法的水平;第三,要增强对其他与音乐相关的文化的素质的培养,把音乐文化放到它原有的特定社会背景中去理解,发现音乐文化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与价值。

三、在高校音乐欣赏课中对多元音乐文化的合理运用

我们认为,在当下这个多元共存的世界文化视域中,各种音乐文化相互依存、互为补充,所以,在高校音乐欣赏课中,势必要让大学生继承传统、开拓视野,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将我国民族音乐、地区乡土音乐和世界民族音乐三者结合,从而紧随未来音乐教育发展的方向。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哲学家贝内特·雷默在《我们多元音乐文化中的音乐教育》一文中所提倡的三个需要给我们很大启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应该先从本国认同的音乐入手,然后是本国的亚群体音乐教育,其次是国外亚文化音乐。据此,在高校音乐欣赏课中合理运用多元音乐文化,我们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中国民族音乐为基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从音乐的社会文化构成来说本身就是多元的,因此,在高校音乐欣赏课中融入多元音乐文化,首先要从自身发掘,提倡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学习与教育。我们提倡多元音乐文化,但绝不意味着要削弱我们自有的民族音乐文化,因为多元音乐文化正是建立在不同民族音乐文化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的,没有单个的民族音乐文化,也就谈不上世界范围内的多元音乐文化和世界音乐了。当下,很多大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知之甚少,而对大众媒体的商业化包装的通俗音乐却盲听盲从,如何对当代大学生音乐欣赏给予正确的引导,也成为我们音乐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发展、延续的角度出发,作为中国人,我们需要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了解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了解自己民族璀璨的音乐文化。高校的音乐欣赏课应当成为弘扬、继承、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的主要阵地,以中国民族音乐为基础,让“弘扬民族音乐“的理念得到充分体现。通过多元化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大学生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更让他们理解了本民族音乐的价值所在。

(二)以地区乡土音乐为深入

所谓乡土音乐,主要是指与本地区人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及其历史密不可分的本土音乐,它也是各民族、各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地方性的乡土音乐记载了当地人民的喜怒哀乐,表达了劳动人民的理想和情感,体现了当地族群的精神寄托,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独特个性。将优秀的地区音乐作品,尤其是地方乡土音乐引进高校音乐欣赏课,不仅开拓了大学生多元化的音乐视野,更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和创造力。音乐教师可以根据所在地区的特色,在音乐欣赏课中适量增加地方性乡土音乐作品(包括地方戏曲等)的鉴赏。以甘肃兰州为例,在音乐欣赏课中,我们加入了甘肃本地的“花儿”,比如河州大令《上去高山望平川》,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曲调中浓郁的地方气息,分析作品的旋律悠长、结构清晰,用真假声相结合的演唱方法。通过对本地区乡土音乐的学习,加深了大学生对家乡的风土民情、民俗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培养了大学生热爱家乡的深厚感情。

(三)以世界民族音乐为拓展

世界民族音乐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欧洲音乐文化,还应该包括世界上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和其它类别的音乐文化。在具体的音乐教育实践过程中,世界音乐已被具体化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基础课程,“世界音乐不仅是一种社会文化知识的接受和欣赏,而更重要的是对音乐文化概念的重新评价和认识”,因此,在音乐欣赏课中就不能对世界各种类型的音乐都介绍给学生,而是要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世界音乐文化来进行教学。世界民族音乐的作品欣赏,不要求数量多但要求有代表性,目的是让大学生接触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音乐文化,并让他们学会理解、尊重、接纳其它不同的音乐文化。我们还可以通过同一音乐作品不同的演绎方式来进行一些比较与思考,比如在讲到美国黑人爵士乐的时候,可以对比欣赏管弦乐版的《北风吹》和爵士乐版的《北风吹》,并让大学生讨论对音乐的理解。

四、结语

在高校音乐欣赏课中融入多元音乐文化,不是一种教学方法,也不是一种教学模式,而是现代教育背景下的一种音乐欣赏教学理念。“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意味着用一种批评的方法对待音乐教学工作。相反,没有一个多元文化的视野,教授关于音乐的批评性思考是不可能的。”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美感教育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在高校的音乐欣赏课中融入多元音乐文化,就是要让大学生音乐美育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我们希望大学生能够在多元音乐文化的熏陶中不断发现自我、验证自我,更好地地挖掘他们的想象力,从而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美)特里斯·M·沃尔克.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M].田林,译.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宋瑾.极大关注如何走进音乐—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评述[J].音乐研究,2002,(12).

[3]管建华.全球殖民时代与后殖民文化批评时代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定位[J].中国音乐,2002,(2).

[4]洛秦.世界音乐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J].中国音乐学2006,(4).

作者简介:胡艳(1983-),女,汉族,甘肃兰州人,兰州商学院长青学院音乐学助教,研究方向:声乐演唱。

作者:胡艳

音乐感情欣赏艺术论文 篇3:

听音乐 有礼仪

[摘 要]针对现今的社会及音乐课堂在欣赏音乐时出现的种种不文明现象,尝试在音乐课堂增加音乐欣赏礼仪方面的内容,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共同创造适于聆听的环境,保证有效聆听音乐,在新的时代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会欣赏礼仪文化。

[关键词]音乐教学;欣赏礼仪;文化差异

听音乐要遵守音乐欣赏礼仪,在此所述的音乐欣赏礼仪并非那些特定的诸如婚丧喜庆场景中的音乐仪式,而是指在欣赏音乐时,人们所表现出的尊重他人并赢得他人尊重的一种发自内心的行为举止。它是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影响而形成,既为大家认可,又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音乐是听觉艺术,对音乐的感知必须建立在聆听的基础之上。在聆听音乐时,如何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创造适于聆听的环境,这是一个需要社会和学校教育共同关注的课题。将欣赏礼仪融入音乐教学,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能力与良好习惯,既丰富完善了音乐教学的内容与手段,又可以达到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整体素养的目的。

一、 当前我国音乐欣赏礼仪文化的普遍状况

1.从社会音乐生活上看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外文化交流越来越多,社会文化艺术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普通民众,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衍生了文明的进步。但是“仓廪实”和“衣食足”未必就一定“知礼节”和“知荣辱”。音乐厅中诸如因观众随意拍摄而导致的小提琴家穆特罢演的事件、钢琴演奏会上的观众吵闹声导致的“法国音乐家的眼泪为谁流”事件等新闻报道屡见不鲜。著名指挥家郑小瑛曾说:“30年前,我就在向观众传授音乐会的基本礼仪常识,30年后的今天,我还在教大众同样的东西。”[1]这说明国内的音乐欣赏文明和礼仪教育已落后于时代的步伐了。

2.从校园调查中看

有多少學生会去剧院现场聆听音乐?他们现场欣赏过哪些类型的音乐?在对福州市八百多名中学生的问卷调查中了解到,在现场聆听戏曲、流行演唱会、歌剧、舞剧、器乐演奏会中选择,比例最高的是戏曲。在民间的一些节庆和祭祀活动中,常常可以免费看到搭台唱戏的演出,但学生多数不是自己主动去欣赏的;其次是流行乐,因为感兴趣,一些中学生会主动购票去现场欣赏歌手的演唱;一般有学器乐、声乐、舞蹈专业的学生才会考虑去现场观赏器乐演奏会、歌剧或舞剧。总的来说,还有约70%的学生没有现场聆听音乐的体验,很多人对音乐欣赏礼仪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虽然对于音乐欣赏礼仪知识的答对率高于60%,表明相当多的学生对音乐欣赏礼仪知识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部分学生行动没有跟上,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有学生说:“过去老师从来没有教过音乐欣赏礼仪,我们当然不懂啦!”的确,这是音乐教师失职了,音乐欣赏礼仪教育应该从学校教育抓起。

二、欣赏礼仪融入音乐课堂教学的意义

1.促进多元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世界的全球性发展使得人们必须确立不同人群共同遵循的生活法则,建立和维护地球的文明。任何不文明的行为都无助于建立健康、和谐的社会关系[2]。而礼仪行为能帮助人们调和不同社会背景存在的差异和冲突,在多元文化之间建立平衡和秩序,它是社会交往的形式。中国的传统戏曲一般都在茶楼、广场、游乐场演出,观众可以很随意地交谈,吃东西,看到精彩处时会热情地叫好。而在西方却恰恰相反,观众要安静欣赏,只有结束才可以鼓掌。这是由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造成的。鉴于礼仪行为的重要性,有必要学习如何抛弃传统欣赏行为中的糟粕,保留和吸取优秀的部分,重建中国良好音乐礼仪文化。

著名钢琴教育家但昭义教授说:“学习音乐首先是培养做人的素养,如果安静聆听都做不到,那还有什么意义呢?”礼仪修养是现代文明人必备的基本素养。中学生正处于身心素质的塑造期,将欣赏礼仪融入音乐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外音乐欣赏礼仪文化的历史和差异,让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不仅培养他们正确的音乐欣赏礼仪习惯,还对他们的素养进行培养,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为今后人生更好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学校开始,培养出一批具有良好音乐欣赏礼仪的符合当代社会进步要求的文明观众,其言行必将对周围产生良好的影响,从而辐射到全社会,促进多元社会文明和谐环境的形成和发展。

2.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

现行音乐教材大多没有音乐欣赏礼仪的内容,音乐欣赏课中,教师们会从音乐的角度诠释如何学会聆听,如学习音乐各基本要素、基本知识、创作背景,等等。但保证有效的聆听,仅仅学习这些音乐知识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个能让学生充分感知音乐的适于聆听的环境,安静地用心倾听,才能准确分辨出音乐流动中不同音色、强度等方面的细微变化,正确体会音乐的内涵。为此,创建与现行音乐教材互补的音乐欣赏礼仪教学体系和校本教材,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融入音乐欣赏礼仪方面的知识,不仅能让学生了解音乐欣赏礼仪的文化历史与中外差异,认识到遵守礼仪的本质和意义,而且能帮助学生增长音乐鉴赏知识,真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审美能力,如此便实现了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丰富和发展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的目的。

三、欣赏礼仪融入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策略

1.开设音乐欣赏礼仪校本选修课程

以福建省福州第四中学的《音乐欣赏礼仪》校本教材为例,内容包括:音乐欣赏礼仪的含义、中外音乐欣赏礼仪文化的差异和现状、音乐会场所;音乐会进场、退场、鼓掌、服装、喝彩知识;欣赏戏剧、戏曲、舞剧、歌剧、流行演唱会等不同类型的音乐会以及剧场外欣赏音乐的礼仪要求、音乐礼仪故事与作品鉴赏、拓展练习等。结合校本教材,开设音乐欣赏礼仪校本选修课程,可以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音乐欣赏礼仪知识。

2.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整合欣赏礼仪知识

在音乐课上开展 “探究音乐欣赏礼仪”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理解音乐欣赏礼仪的要义,掌握基本的音乐欣赏礼仪知识。例如福州第四中学的高一学生研究汇报课,从学生现场器乐演奏或演唱开始,通过现场观赏同学的反应,了解鼓掌和安静聆听既是表达感情和态度的方式,更是一种礼节。接着学生展示介绍了国内外著名的音乐厅,设计了音乐欣赏礼仪知识问答,如欣赏音乐会该如何着装,去音乐厅迟到了是否可以直接入场,鼓掌要注意什么,等等,现场竞答气氛十分热烈。学生小组在最后小结中提出希望大家多去音乐厅现场欣赏音乐、提高音乐厅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等建议。

3.开展各类音乐欣赏礼仪主题活动

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礼仪知识竞赛、创作礼仪漫画、设计礼仪标语、制作手抄报、欣赏音乐会等一系列课外活动,可以从多角度加强音乐欣赏礼仪教育。

例如在音乐欣赏礼仪提示语的设计活动中,学生创编了“请勿高声语,惊扰赏乐人!”“用耳聆听,用心感受!”“请勿将城市喧嚣带入音乐殿堂!”“营造安静的音乐环境,享受美妙视听盛宴!”“此时唤醒人们的是音乐,而不是你的手机!”“文明观演礼,精彩在我心”等精彩的文明提示语,爱涂鸦的学生还创作了音乐欣赏礼仪漫画(见图1)。

在校园音乐会上,创设“器乐演奏会”“流行演唱会”“舞蹈专场”等场景,组织学校的街舞社、电声乐队、话剧社、动漫社等社团学生参加演出。学生组织者要筹划整台节目的运作;表演者要考虑选择表演服饰、台风以及节目编排;观众要考虑如何安静聆听和在合适的时机给予鼓掌喝彩等。将欣赏礼仪知识应用到实际音乐生活中,使所有参与活动的学生都受益匪浅。

4.利用网络媒介传播音乐欣赏礼仪知识

如今,互联网成了学生课外学习的主场,教师可以优选资源进行引导,如让学生关注一些优秀的音乐公众号,也可以注册音乐欣赏礼仪专题公众号,将音乐欣赏礼仪内容制成微课、图文资料定期推送,鼓励学生在信息反馈平台积极留言,教师及时反馈或采纳学生的建议,促进师生双方的发展。重要的是教师要启发学生理解礼仪的本质是尊重,讲究欣赏礼仪并非装模作样、附庸风雅做样子,而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发自内心的理智与情感所至[3]。

四、结语

音乐欣赏礼仪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不断地去体验,去感知。将欣赏礼仪融入日常的音乐教学中,成為音乐教学的组成部分,可以引导学生把欣赏音乐与礼仪文化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确遵守礼仪规范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更好地适应社会。而培养学生真正做到“德辉动于内,礼发诸于外”,对于促使学生有效聆听音乐,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乃至重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音乐会欣赏礼仪文化都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港媒称内地观众看音乐会缺礼仪:迟到拍照玩手机[DB/OL].http://news.youth.cn/gn/201505/t20150524_6668862.htm.

[2]赵岩,[俄]A.N.丘马科夫.全球化世界中文化——文明对话的价值[J].教学与研究,2016(5).

[3]人文素养是滋养社会的源泉——关于《雷雨》遭遇“笑场”的论辩[J].中文自修:中学版,2015(3).

作者:罗晓燕

上一篇:播音主持艺术发展论文下一篇:现实主义美术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