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探究论文

2022-04-16

【摘要】中职音乐欣赏课是重要的美育课程。信息化时代,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能提高音乐欣赏课教学效率和质量。民歌文化是独具传统文化韵味的音乐文化,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以民歌教学为例,利用电子白板、微课微视频、新媒体、计算机音乐软件、UMU互动平台等信息技术手段,可以较好推进民歌文化与音乐欣赏课相融合,实现中职学校音乐欣赏课程美育目的。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音乐欣赏探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音乐欣赏探究论文 篇1:

学前教育音乐欣赏课中提升幼儿音乐感受力问题探究

摘要:作为学前教育中音乐课程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音乐欣赏课教学借助音乐欣赏途径更好地提升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能够切实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理解乐曲所要表达的情感,这对于幼儿审美意识的提升意义重大。然而由于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加之自身对音乐知识的限制,这就使得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阻碍因素,不利于幼儿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这些都需要教师加以辅助和引导,促进幼儿完整音乐审美观的形成。本文就学前教育阶段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如何提升幼儿音乐感受力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学前教育 音乐欣赏 感受力 审美意识

对于学前教育阶段幼儿而言,音乐的艺术魅力在于音乐本身的感染力,通过音乐欣赏课的开展让幼儿更好地在倾听音乐的过程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这对于幼儿音乐经验的累积和音乐视野的开阔有着积极的指导和促进意义。除此之外,音乐欣赏课教学中还能够依据具体的音乐作品培养幼儿的记忆思维能力,在良好的倾听习惯中提升自我音乐素养与审美能力。然而,当前学前教育阶段音乐欣赏课教学往往很难从材料选择与组织方面达到提升幼儿音乐感受力的目的,音乐欣赏课的实施流程尚需完善。

一、借助聆听和欣赏途径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力

(一)适宜的选材

学前阶段幼儿一般年龄较小,这一时期音乐欣赏课教学旨在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因此适宜的选材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师可选择简单易懂、旋律琅琅上口的幼儿歌曲,比如《解放军进行曲》、《我是小兵》、《虫儿飞》等,这些歌曲幼儿能够理解和感受,且倾听过程中也能够随着音乐轻声附和。

(二)重视动静交替

音乐欣赏在幼儿园中的开展不应是被动消极的过程,而应当在积极的教学氛围中更好地促进幼儿对音乐的整体感知,这是培养幼儿审美意识的关键所在。动静交替是音乐欣赏课教学需要重视的问题,幼儿天生好动,因此知识的呈现也应体现这一特征,这就需要教师在语言和教具的辅助下加之必要的动作来辅助幼儿音乐感受力的提升。

(三)突出情感培养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音乐课程并非是纯粹的音乐知识讲授,更重要的是人的培养过程,因此我们往往将音乐作品的感受和体验视为学前教育阶段音乐欣赏课教学的核心目标,旨在更好地引导幼儿理解音乐中蕴藏的情感。作为生活和情感的一种反映,音乐在情感表达方面有着突出优势,这正是音乐感召力的体现过程。比如在欣赏《摇篮曲》时,幼儿或怀抱娃娃、或手扶摇篮,这样宁静唯美的画面是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这足以证明情感教育在幼儿音乐欣赏中的重要性。

二、通过儿童生活经验辅助他们对音乐的感受

指导幼儿学会倾听声音和切实感受音乐的表现力是学前教育阶段音乐欣赏课的宗旨所在,这对于幼儿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学会倾听音乐可从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入手,比如对各种动物声音的倾听都是幼儿感性认知的重要积累过程,这对于幼儿音乐感受力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可设计特定的音乐场景,在舞蹈、游戏和表演等方式的推动下更好地加深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已然能够从音乐作品中分辨出音乐速度与节奏的变化,因此音乐欣赏的过程可将音乐作品与幼儿生活经验相结合,在肢体动作和语言的配合下突出直观教具的教学优势,帮助幼儿在音乐作品中发现情感,并运用自我想象将画面情景表演出来。这不仅与幼儿年龄特征及心理特征相符,同时也能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渗透必要的音乐情感,有利于幼儿对音乐作品的全方位感知。

三、通过想象力激发促进幼儿自主欣赏音乐能力的提升

故事体验是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最为明显的特质,这时我们可以将故事与音乐欣赏相结合来体现音乐教学本身的趣味性,与此同时对于幼儿音乐感受力的培养也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幼儿对于音乐结构和风格的理解也可借助故事的方式得到呈现,然而这一过程中需要首先加深幼儿对音乐内容的理解,并在故事情节中渗透音乐的内容。在全面理解和掌握音乐结构与风格之后,教师可针对幼儿对于音乐内容的理解进行绘画、故事或是表演的编排,通过直观形象来满足幼儿心理需求,并且在相互欣赏与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提高音乐欣赏课教学的实效性。可见,借助想象力激发来促进幼儿自主欣赏能力的提升对于幼儿综合音乐审美意识培养意义重大。

四、以多种感官辅助下提高孩子音乐整体感受力

多种感官辅助下的音乐欣赏过程可完善幼儿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感受与想象,在情感因素的影响下提高自我音乐认识和体验,这对于幼儿心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极为重要。需要注意的是,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的欣赏水平还相对浅显,因此音乐作品的选择及教师的指导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感受音乐的美感。比如在音乐欣赏课教学时若是播放一段节奏缓慢、声音低沉的音乐,幼儿的注意力很难被吸引,但若是配之以笨狗熊走路的画面并指导幼儿随着音乐一起模仿狗熊走路他们就能够很快记住音乐,并且印象深刻,这正是音乐感受力培养的重要过程。不难发现,一段描绘动物的音乐仅仅是播放很难激起幼儿的主动性,但若是配合对应的舞蹈动作,则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可见,多种感官配合下的音乐欣赏过程不仅是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同时对于提升幼儿音乐感受力也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现阶段学前教育音乐教学尤其重视音乐欣赏课教学实施,依据幼儿实际心理特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幼儿音乐作品,这对于幼儿整体音乐感受力的提升有着深远影响。然而,在具体的教学策略选择方面却还需要加以斟酌,借助有效的欣赏途径培养幼儿综合审美能力,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中获得知识,这是当前学前教育音乐欣赏课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3年度甘肃省教科所科学规划项目“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幼儿音乐艺术教育的实践反思”,项目编号:GS(2013)GHB0843。

参考文献:

[1]许蕾.音乐聆听:培养幼儿音乐能力的关键[J].学前教育研究,2007,(11).

[2]陈婕.在生活中学习音乐 在音乐中体味生活[J].学前课程研究,2008,(03).

[3]徐莹莹,许卓娅.3~6岁幼儿自由律动的特点研究[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9,(06).

作者简介:

[1]康宁: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

[2]亢莉:定西市幼儿园。

作者:康宁 亢莉

音乐欣赏探究论文 篇2:

信息化背景下中职音乐欣赏课教学探究

【摘要】中职音乐欣赏课是重要的美育课程。信息化时代,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能提高音乐欣赏课教学效率和质量。民歌文化是独具传统文化韵味的音乐文化,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以民歌教学为例,利用电子白板、微课微视频、新媒体、计算机音乐软件、UMU互动平台等信息技术手段,可以较好推进民歌文化与音乐欣赏课相融合,实现中职学校音乐欣赏课程美育目的。

【关键词】中职学校;音乐欣赏课;民歌文化

PPT、光碟、钢琴,是中职学校音乐欣赏课堂普遍使用的教学辅助工具。教学实践中发现,以上方式所营造的音乐欣赏课教学氛围比较沉闷,不利于学生以高度的热情融入音乐作品的欣赏过程之中。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和提高,课堂教学中采用电子白板、微课微视频、新媒体、计算机音乐软件、UMU互动平台等信息化技术,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本文结合民歌教学实践,探讨信息化技术融入中职音乐欣赏课的有效方法。

一、当前中职学校音乐欣赏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学校所开展的音乐欣赏课教学实效并不高,面临着不少的教学困境,其中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信息化水平不足。一方面是有些教师对信息化技术与音乐欣赏课的融合教学缺乏应有的高度重视,更多的是倾向于读PPT文稿,播放光碟音频等展开程式固化的教学,导致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氛围枯燥,不能引起学生的欣赏兴趣,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另一方面是有些教师虽然在音乐欣赏课上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但是技术选择不恰当或技术运用能力不高,未能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也影响了中职学校的民歌文化音乐欣赏课教学质量。

因此,中职学校音乐教师要全面实现音乐欣赏课的美育目标,应该依据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态势,将信息技术恰当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更好地接受音乐艺术的熏陶,获得更充足的音乐审美体验,提高其良好的音乐欣赏能力。

二、信息技术融入中职音乐欣赏课教学的必要性

在中职学校的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学生对音乐的欣赏不能仅仅依靠聆听、想象或者教师的口头讲解,还需要依托有效的技术手段,对音乐展开多角度的理解。因此,教师应了解到信息技术融入到音乐欣赏课教学之中的必要性,注重以信息化教育技术为支撑,促进中职学校音乐欣赏课教学的创新改革。

首先,教师依托信息化教育技术开展音乐欣赏课,可让学生在视听觉的冲击之下更好地融入到音乐欣赏氛围之中,这对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修养有着积极的意义。其次,信息技术与音乐欣赏课教学相融合,可让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内容更灵活化、直观化,有利于帮助学生灵活地拓展自身的音乐欣赏与审美视野,提高其对音乐的认知能力与鉴赏能力。最后,信息技术与音乐欣赏课教学相融合,可更好地优化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方式方法,这可为实现音乐欣赏课的创新改革提供良好的条件。

因此,中职学校音乐教师应注重在信息化背景下探索音乐欣赏课的创新教学路径,提高中职学校音乐欣赏课的育人质量。

三、信息化技术融入中职音乐欣赏课的有效方式——以民歌教学为例

以民歌教学为例,通过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式,可以推进信息化技术在中职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一)借助电子白板介绍民歌创作背景与文化内涵

以电子白板技术为支撑展开音乐欣赏课的民歌教学,可獲得传统音乐欣赏课堂难以达到的生动教学效果,能明显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效率,并实现民歌文化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的渗透。尤其是在一些民歌欣赏课教学中,民歌的创作年代比较久远,学生难以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全面了解民歌所展现的生活面貌、文化内涵,从而影响学生对民歌文化的理解与感悟,也会影响学生音乐素养与欣赏能力的提升,难以达到传承民歌文化的目的。因此,教师可借助电子白板技术,向学生生动地介绍民歌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让学生能够在电子白板技术的辅助下,更直观地了解民歌文化中蕴含的深层次思想与意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民歌的学习兴趣,还可增强学生对民歌文化的欣赏与感悟能力。

例如教师在音乐欣赏课上指导学生学习《茉莉花》这一民歌时,则可通过电子白板让学生点击民歌的创作背景、民歌的文化内涵这两大教学版块的内容,让学生有效了解《茉莉花》创作的灵感来源,并了解中华文化对“香”的崇尚,使其初步理解人们以茉莉花为歌颂对象的文化内涵;其次,学生可在电子白板上更好地了解《茉莉花》的作词、编曲过程,认识到《茉莉花》的曲调是以明代时期流行的《鲜花调》为基础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这个方面,教师可尝试搜集不同版本的曲调,让学生聆听和欣赏不同版本的歌曲,并在这个基础上领悟《茉莉花》这首民歌不变的音乐主题。最后,教师可通过电子白板技术,引导学生观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重大场面上的《茉莉花》演唱视频,让学生从这首歌曲的演奏盛况中了解到它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性元素,然后发自内心地为民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感到自豪,这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民歌文化的欣赏兴趣,增强对民歌文化的审美情趣,提升对民歌文化的鉴赏与领悟能力。

(二)以微课、微视频为载体加强民歌文化的视听觉冲击

如今在教育领域,教师愈发重视合理利用微视频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并发挥微视频技术的教育优势,让学生在欣赏微视频的过程中,受到视觉、听觉的直接冲击,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因此,在中职学校的民歌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教师要增强学生对民歌文化的欣赏兴趣,并使其切实体会中华民歌文化的魅力。教学中可利用微视频向学生展示民歌文化,让学生在视听觉双重冲击之下,去体验与感受民歌抒发的音乐情感;利用微课拓宽时间和空间的领域,在有限时间展示、解析更多的民歌文化,让学生在更深入的音乐欣赏过程中,领悟相关的民歌文化内涵,深刻感受民歌文化的艺术魅力。

例如在《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一首由陕北民歌改编的新民歌的教学中,教师可先从民歌创作背景入手,播放“秒懂百科”中的《山丹丹》动漫微视频,从歌曲背景分析着手,让学生初步了解歌曲表达的陕北人民热爱红军的真挚情感,奠定学生对民歌文化的欣赏学习基础。接下来,教师可先为学生播放“星光大道”阿宝演唱的《山丹丹》微视频,让学生细心聆听微视频中抒情优美的音乐演唱,进而体会陕北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信天游的艺术特色,如高亢悠扬、回转起伏、优美舒展等。紧接着,教师再为学生播放教师自己拍摄剪辑的《山丹丹》微课。该微课剪辑了“民歌中国”节目王二妮演唱的副歌部分、“中国民歌大会”节目延安技术职业学院的英语老师文世龙把该歌曲翻唱为英文版并进行现场百人互动演唱的片段、“风华国乐”风林火山融合乐团改编民歌的乐团表演的视频。微课的播放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紧凑、有序地感受《山丹丹》不同音乐节目、不同歌手演唱的同一首歌的不同韵味,感受民族歌曲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后的新生命力,感受别样的陕北民歌风韵。在此之后,教师可播放陕北地区风土人情的微视频,让学生在视觉冲击下,更好地体会陕北人民在空旷的高原地区扎着红头巾、穿着宽松大白褂、豪迈歌唱《山丹丹》的喜悦之情,并能体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地域文化特征,了解到不同地理人文环境孕育的民族歌曲也有不同的艺术风格。由此,教师做好了民歌文化美育教学的铺垫,让学生对西北民歌的风格特征有总体认识,并学会对民歌文化进行多角度的解读。这既可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与音乐素养,还可达到传承中华传统民歌文化的美育目的。

(三)利用新媒体推送各种各样的民歌文化信息

在信息化环境下,新媒体是当前备受教师重视的一种新技术力量。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教育手段,优化现有的音乐欣赏课教学方式,实现音乐欣赏课教学的创新教学改革,还可以尝试利用新媒体设备,向学生推送各种民歌文化信息,让学生能够拓展自己对民歌文化的认知视野,提高其对民歌文化为代表的傳统文化理解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对民歌的音乐欣赏能力与音乐审美修养。

例如教师要在音乐欣赏课上引入苗族民歌文化,则可通过微信、微博、Bulibuli抖音等新媒体设备,向学生推送各种苗族民歌文化信息。如苗族的盘歌文化、苗族歌谣、苗族民歌格律等。教师也可为学生推送苗族飞歌的濒危新闻,并推送苗族飞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信息,让学生主动了解苗族民歌文化的传承价值及传承的迫切性。在此,教师可尝试通过新媒体设备发布一些文章,如“有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的表演艺术”等,让学生阅读丰富的民歌文化信息,使其学会承担起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责任。而除了推送这些民族文化信息,教师还可通过新媒体向学生推送民歌节目,让学生观看各种民歌节目。这既减少学生学习民歌的陌生感,又可增加学生接触民歌文化的机会。

(四)利用计算机音乐软件加强音乐文化情感交流

计算机音乐软件是具有音乐性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如Cakewalk ProAudio、FruityLoops、Sound Forge等,该软件的程序可以针对不同风格的音乐进行演奏、创作和制作。计算机音乐软件不仅包含音序软件、音源软件,还有各种音乐课件制作的软件。将其引入到中职音乐欣赏课教学之中,便于教师更加灵活、快速地制作音乐课件,该软件操作简单,可以将大量乐理知识和谱例进行专业编辑、提高音乐课件制作的质量,该软件的运用也有利于学生获取更多样化的音乐资源,可提高音乐知识的传播效率。由此看来,教师利用计算机音乐软件展开音乐欣赏教学,可让学生产生直观的音乐欣赏学习体验,有利于实现音乐欣赏课教学目的。

以开平民歌为例,这一民族音乐是江门五邑侨乡一带不断传承与发展下来的独特民族音乐艺术,将其引入到中职音乐欣赏课之中,可让学生了解具有地域特征的民族文化,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民族审美观念,感受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艺术魅力。比如教师可引入《南楼英烈颂》《饮水思源》以及《桥梓同心》等开平民歌,利用计算机音乐软件对这些民歌进行灵活的剪辑,用软件中键盘自动“弹奏”、五线谱自动“演奏”的形式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歌曲的律动,也可以借助剪辑功能将教师歌声的录音分段分句插入具体谱例中,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更全面地了解优秀的开平民歌文化,利用软件自动伴奏功能,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进行伴奏速度的调整,再让学生跟着调速后的伴奏进行歌唱,通过音乐的演唱实践,学习开平民歌中宣扬的英烈坚强不屈、誓死保家卫国、协心同力建设家乡的开平民族精神。

(五)利用UMU互动平台开展音乐欣赏在线课程

UMU互动平台是近些年来被推广运用到教育领域的新型科学技术手段,它能够以知识分享与传播学习平台为支撑,在学生与知识之间搭建起有效的互动、沟通桥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到知识学习氛围之中,学会获取知识、分享知识、收获成果。而在中职音乐欣赏课中,教师可根据信息化教育的要求,利用UMU互动平台展开在线的音乐欣赏课,让学生能够在移动网络的学习环境之下,加入到在线的班级课程教学过程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学习兴趣,而师生之间也可围绕着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展开随时随地的互动与交流,教师还可以随时了解学生在线上音乐欣赏课中的参与度、学习情况等,有利于教师全面调控音乐欣赏课教学。

例如在《沂蒙山小调》这一民歌的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可利用UMU互动平台提供的混合式互动学习方式,制作相应的图文、音频与视频等民歌音乐学习资源,然后展开各种互动活动,激发学生欣赏民歌、相互分享与交流的积极性。而且UMU互动平台可支持教师开展在线直播课程,与学生进行在线互动,向他们传达大小三和弦、和弦选配、音乐风格选配等方面的音乐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在线下自主选择不同的音乐风格,套唱《沂蒙山小调》,相互讨论演唱这首民歌的最合适的伴奏风格,并讲述这种选择的理由。这一互动过程可让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更加关注民歌的音乐节拍、音乐节奏、演唱速度、和声等音乐要素,有利于优化学生自主建构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民歌音乐欣赏能力。此外,教师可让学生利用“唱吧”“全民K歌”等音乐软件录制好自己演唱的视频或音频,将其传达到UMU互动平台上,展开进一步的线上互动与交流,有利于更好地推进民歌音乐欣赏课的健康开展。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教育的大背景下,中职学校教师应重视信息化教育技术的运用,积极探索信息化技术融入中职音乐欣赏课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并达到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切实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真正实现中职学校音乐欣赏课程的美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兰洁.论中职音乐欣赏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与对策[J].名家名作,2018(06):72-73.

[2]杨雨晴.浅谈在中职院校音乐欣赏课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J].才智,2019(21):25.

[3]康楠.山西民歌融入中职院校音乐教学的策略[J].戏剧之家,2018(20):185-185.

[4]刘丽萍.职业院校音乐鉴赏课改革策略探索[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8(5):93-94.

[5]吴立厦.中职音乐欣赏课创造性教学的探索和实践[J].文教资料,2017(31):124-125.

作者简介:许婉(1989—),女,回族,本科,音乐中专讲师,音乐教育系音乐学。

作者:许婉

音乐欣赏探究论文 篇3: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探究

摘 要:随着现代教学的深入发展,无论是培育目标,还是教学方法,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新课程背景下,对于小学各门学科有了全新要求,在原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那么,在此背景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具有深远意义,它是落实美育目标的重要手段,教师需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以生动、愉悦的氛围唤醒学生的音乐欣赏意识,并通过层层递进的引导和实践练习活动的强化支持,促使学生有效发展音乐艺术欣赏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学生

一、引言

欣赏教学是小学音乐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学生艺术修养和情感价值观的发展。在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受到高度重视,要求教师采用智慧且多元的方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全身心投入音乐知识的海洋,领略音乐的内在底蕴,丰富自身对音乐的认知和体验。但相比知识技能的教学,音乐欣赏教学具有抽象性,加之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存在复杂多样的理解,教师要把握学生主体地位,明确音乐欣赏教学开展的要点,进而制定有效教学策略。文章以此为方向,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基础要素,并提出具体的实践方法。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要点

当下,小学音乐教学逐步创新理念,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促使学生从多个方面发展音乐能力。然而就音乐欣赏教学而言,新课程背景下尚未达到理想教学效果。一方面,课堂仍旧注重知识技能的引导,侧重点在歌唱方面,对于欣赏引导缺乏足够的时间投入。另一方面,音乐欣赏教学内容补充较少,学生独立探索空间不足,从而限制了个人思维的开阔,很难在音乐作品中有多个维度的分析意识。所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把握要点,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学水平。

(一)学生成长特性的把握

音乐欣赏具有抽象性,情感和以往的经验影响欣赏的结果。而学生在这一方面存在鲜明差异,要保证欣赏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师则需要突出新课程背景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握学生的成长特性,關注当下他们对音乐的感触,并在教学中进行体现,通过兴趣和爱好的深层助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音乐欣赏能力。因此,欣赏需要情感作为媒介,教师在欣赏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和音乐之间的共鸣,以恰当的情景和语言作为要素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情感,使得学生可以全身心投入,获得良好情感体验,对音乐逐步建立个性化认识。另外,欣赏需要依靠学生的想象力,学生思维的广度影响他们对音乐的深层次理解。如若缺乏想象力,聆听音乐的过程将枯燥乏味,学生难以从律动、美妙的情景中体会不同的思绪感情,更无法与自己的思想融合。那么教师要充分运用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征,给予充足的表现空间,让他们的想象力在不同情景和美妙音符的感染下迸发。

(二)反复聆听空间的构建

欣赏教学具有一定难度,对学生而言,没有深厚的知识积累和文化艺术环境的熏陶,要完整且深层次地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品鉴并不容易。所以,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要搭建开放、个性的学习空间,课堂设置开放性的聆听环境,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让他们反复欣赏,从多个维度获得对音乐作品的感知。比如,低年级学生大多只能从旋律和歌词对音乐作品进行认识,为了深化他们的情感体验,要借助反复聆听和多重启发的方式逐步深化。同时,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教师需注重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提供视频和音频工具,让他们按照个人的喜好和需求在课下进行巩固强化,有更多的时间反复聆听,加强音乐艺术素养。

(三)突出实践活动的比例

新课程背景强调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音乐欣赏教学要脱离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思想,设置多种应用实践情景,通过练习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传统教学更多由教师向学生讲解音乐作品的韵律、内涵等相关知识,当下,教师需要在课堂中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即引导学生展现个人的理解和感悟,以不同的实践训练活动让学生走进音乐本身,探索音乐的奥秘,真正地通过个人的体验和分析实现音乐素养的提升。

三、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策略

(一)设计完整的欣赏教学流程,凝聚学生注意力

欣赏是对事物的体验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专注的神情,凝聚个人的注意力,全身心投入到音乐情景中。然而,学生天性好动,对新鲜事物的注意力很快就会丧失,要使其拥有积极的参与欲望,并沉浸在音乐中发散思维,教师则要以学生特征和成长规律为依据,设计完整的欣赏教学流程,且各个环节要紧密衔接,灵活过渡,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使其发展音乐欣赏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师需要将问题情景贯穿始终,一方面,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指明方向,有针对性地思考;另一方面,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快速调动思维,专注欣赏音乐,有意识地寻找答案。具体实践中,首先,教师先为学生播放音乐片段,共同聆听音乐中的声音,然后提出问题:在这首音乐中同学们听到了哪些声音?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其次,为音乐配伴奏,课堂中再次欣赏音乐片段,通过美妙的音乐强烈唤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让他们跟着音乐做身体律动,潜意识中加深对音乐的感悟。同时,在这一基础上为学生简单介绍乐曲,引导他们将知识和情感体会融合,形成更加丰沛的体验。最后,开展完整欣赏音乐的教学活动,并指导学生进行表演,加入个人喜欢的声音,从而实现音乐素养向上发展的目的。

以《森林狂想曲》这一内容为例,课程初期,教师相应采用欢快的视频画面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带着热切的心情探索这首歌。紧接着,带领学生聆听乐曲《森林狂想曲》,借助问题情景推动他们体会这首歌的情绪。比如从乐曲中你可以听到哪些动物的叫声?从而强化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有针对性地探究乐曲的内涵。当学生充分体会乐曲中森林居民与大自然其乐融融、和谐相处的情景时,教师需要延伸欣赏教学的维度,让学生复听乐曲《森林狂想曲》,分析其中的主奏乐器有哪些,最终以层层递进的启发教学手段有效锻炼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二)精选丰富的欣赏教学资源,拓宽学生音乐视野

音乐欣赏需要从多个角度作品进行分析、体验、理解、想象,但如何有效欣赏取决于学生经验的积累和信息接收的多少。同一首歌曲,学生可以接收丰富的信息资源,包括作品的由来、作品的旋律、演奏的乐曲、作者的生平经历等,它们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启发学生,让他们更好地认识音乐作品。所以,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搜集与之关联的信息,启发学生深入作品,整合多个资源拓宽欣赏视野,以此塑造个人的思想情感,充沛音乐感知力,提升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精选音乐欣赏教学资源时,教师要关注信息的适配性,同时要把控内容数量。一方面,选择的内容要保证和教材、教学目标相融合,能够帮助学生更高效地进行欣赏;另一方面,和学生成长规律、年龄特征符合,确保补充的信息足够让小学生吸收。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注重网络信息技术的利用,充分利用资源信息共享的教学特征搜集优质信息,并以图片、视频动画、音频等多个元素结合的形象化情景展现,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果,深入发展小学生的音乐综合欣赏能力。

以《百鸟朝凤》这一内容为例,首先,教师需要完整分析这首作品相关的信息,并对此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资源搜集,再对各个环节内容进行补充,使学生吸收足够的信息来分析音乐作品。如为学生展现《百鸟朝凤》的精彩视频表演,在欢快的氛围中打开学生的新视野,让他们在活泼的《斑鸠调》中想象荡漾着无限生机的春天。其次,带领学生认识小调相关的知识,在此知识信息的整合下让他们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既从情感价值观的层面深入感悟音乐作品,同时也从知识技能的层面做出详细解读,为个人应用和表现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本节课的内容中,学生通过欣赏小调的方言和特色,领悟其中荡漾着春天的生机这一韵律基调后,则可以用生动有趣和表现力的声音来表现歌曲,从而发展个人的欣赏思维,让应用能力得到提升。

(三)設置开放的欣赏教学活动,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音乐欣赏与个人的主观意识相关,在这一过程中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认知,让个人的情感世界得到丰富。以往小学音乐课程多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个人体会和展现的机会较少,严重限制了他们欣赏能力的提升。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创新音乐欣赏教学理念,设置开放、愉悦的独立探索空间,并以丰富多样的欣赏活动帮助学生发展音乐素养。新课程标准强调: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要利用多种形式来指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以智慧的语言和鼓励的评价引导学生对音乐形成独特的见解和感受。那么以此为主导,教师可以按照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学习需求设计欣赏教学活动。比如,小学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然而在语言表达和思想情感认知上较为浅薄。那么教师可以运用律动欣赏活动来唤醒他们的感官,凭借动画和故事等元素激发想象力,从而更好地分析乐曲的情绪和节奏。但同时要注意,小学生具有挑战意识,为此,应把握这一特征,对音乐欣赏实践活动进行延展,引入画图环节。即指导小学生将乐曲的情感体验运用画笔表现在纸上,将抽象化为具象,充分展现个人对乐曲的整体理解,使音乐的欣赏过程更有深度。

以《月亮月光光》这一内容为例,为更好地让学生对月亮相关的歌曲有深刻的体会,建立完整的欣赏认知。首先,在班级中组织听赏活动。一方面,运用多媒体展示歌曲相关的图片,比如田野、房屋、糖果等,为学生搭建认真聆听歌曲的桥梁,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完整地听一遍童声二重唱的《月亮月光光》。这一环节,教师需做好引导,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安静感受歌曲旋律和情感,想象从中听到的景象。其次,组织细化分析和探究活动。以学生的好奇心为出发点,就歌曲中的闽南语要求学生共同探索,提高音乐欣赏教学的趣味性。

四、结语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深受重视,教师需要关注学生艺术修养和音乐分析能力的发展。由于欣赏既需要与情感思想联结,更需要丰富知识经验做铺垫,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感受,激活内在想象力,运用灵动的音乐情景刺激学生感官,让他们凝聚注意力欣赏音乐作品。同时,精选丰富的音乐欣赏资源、设置开放的音乐欣赏活动,启发每一位学生亲自分析、观察、思考音乐作品的内在含义与表达的真实情感,使其拥有良好的音乐审美兴趣,充分发挥音乐强大的思想感染力,帮助学生构建深厚的欣赏认知体系,从而提升整体音乐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龚玲玲.谈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欣赏教学与歌唱教学的关系[J].北方音乐,2020(7):183,188.

[2]金岚.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与律动结合的实践与探究[J].黄河之声,2020(6):117.

[3]李慧芳,陈鹏.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J].大众文艺,2019(7):178.

[4]黄圣宇.“立体欣赏”新定义: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策略研究[J].北方音乐,2018,38(21):107-108.

[5]赵羽阳.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北方音乐,2018,38(12):146-147.

[6]张迪华.基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研究[J].北方音乐,2017,37(19):214.

[7]邝少珍.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研究[J].艺术评鉴,2017(4):72-73.

作者简介:

王妍,江苏省南京市,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实验学校。

作者:王妍

上一篇:留村自然环境论文下一篇:工程会计核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