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艺术欣赏论文

2022-05-11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建筑艺术欣赏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在素质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应积极承担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职责,而高职美术欣赏教学的质量保障对于提升学生艺术欣赏能力及审美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高职教师只有加强对美术欣赏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的创新,为拓展学生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奠定良好基础,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

第一篇:建筑艺术欣赏论文

米芾书法艺术欣赏

摘要:宋朝在中国文化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书法上,宋朝最终打破了唐朝的法度,让尚意倾向占据上风,从而在书法史上做出新的贡献。米芾是这一时期杰出的代表,他开创新的风气,新的流派,给人以不同寻常的审美观念。米芾的书法对于当代书法总结历史规律、从理论与历史研究中开拓未来、探求新的生命、新的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宋朝文化;米芾;书法

在中国文化史上,书法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各个朝代的书法家,灿若群星。宋代书法家米芾则是我国书法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他的书法艺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世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米芾的书法,直追魏晋至宋代诸多名家,而自成一家,跌宕跳跃,情趣横生,自谓八面出锋。其以善书而名垂青史。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初师欧阳询、柳公权,字体紧结,笔画挺拔劲健,后转师王羲之、王献之,体势展拓,笔致浑厚爽劲,自谓“刷字”,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

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在气势上飘逸超迈、风格上沉着痛快,在多姿的变化中达到整体的统一,把裹与藏、粗与细、疏与密、繁与简等各种矛盾的因素对立融合起来,“犹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书写过程中随机应变,独出机巧。董其昌评米芾曰:沉着痛快,直夺晋人之神。米元章书,笔锋灿烂,少奇多怪,意到力寡,正当逸处,却有懒笔。如高阳酒徒,醉后便欲凭儿。可见米芾书法的多姿之处。米芾自称自己是“刷字”,体现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心尽势尽力。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他的书法《研山铭》手卷,分三段。在运笔上刚劲强健,具奔腾之势,筋雄骨毅,变化无穷。结字上,自由放达,倾侧之中含稳重,因而端庄之中婀娜多姿,较之《多景楼诗》、《虹县诗》虽然少些飞白灵动,但是更具刚劲、奔腾、沉顿雄快,是米书成熟之作,为米芾书法中之精品。启功先生赋诗赞曰:“羡煞襄阳一枝笔,玲珑八面写秋深。” “蜀素”是北宋时四川造的质地精良丝绸织物,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蜀素帖》书于乌丝栏内,但气势丝毫不受局限,率意放纵,用笔俊迈,笔势飞动,提按转折挑,曲尽变化。”拟古”二首尚出以行惜,愈到后面愈飞动洒脱,神采超逸。米芾用笔喜"八面出锋",变化莫测。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刷字”的独特风格。因蜀素粗糙,书时全力以赴,故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米芾传世作品中,大字书法很少,大字也非米芾所长,在《虹县诗卷》中所表现的线条的轻重缓急,提按顿挫上节奏感极强,结构富于变化奇崛,用墨浓淡干湿,浑然一体,得天成之趣。从中看出米芾的高超的书法技艺。米芾的书法《苕溪诗卷》通篇字体微向左倾,多攲侧之势,于险劲中求平夷。全卷书风真率自然,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书的典型面貌。吴其贞《书画记》评此帖曰:“运笔潇洒,结构舒畅,盖教颜鲁公化公者。”道出了此书宗法颜真卿又自出新意的艺术特色。

米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增加书法作品中那种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让书法充满了十足的动感,出于天真自然,而不矫揉造作。宋、元以来,论米芾法书,大概可区分为两种态度:一种是褒而不贬,推崇甚高;一种是有褒有贬,而褒的成分居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米芾书法的技法纯熟、用笔灵活多变、字体结构险奇,在书法名家中独树一帜,对后世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米芾的书法艺术特色的形成,离不开当时的时代背景。宋朝是书法一个很特别的时期。书法艺术在晋朝达到辉煌的巅峰以后,唐朝的繁盛在经过频繁而惨烈的战乱之后,文化遭受到严重的摧残,自二王变法而奠定的形式技术基础在唐代得到充分的巩固和发扬之后,却在唐末五代的动乱中遭到了严重的流失。欧阳修感慨:余尝与蔡君谟论书,以谓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感慨笔法中绝。赵构亦认为:本朝承五季之后,无复字画可称。在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宋朝书法走上了尚意的道路。

自宋立国,偃武修文,文化逐渐复兴,然而书法方面虽然有些一己之得,但是古法尽失,虽有发展却有局促之憾,没有承古开新的大气象,也难以成为影响后代的艺坛巨匠。古法不讲是当时的宋朝书坛的明显特征。当时的环境不是以书法为尚,宋初期对于书法的不重视让书法发展很是缓慢,书家成长环境的土壤更是贫瘠不堪。欧阳修通过编撰《集古字》,研讨前代今世书法的演化与得失,对北宋中期以后的书法热潮的兴起无疑是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书法开始以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宋朝书法尚意,是朱熹大倡理学所致,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介导书法创作中个性化和独创性。书家除了具有"天然""工夫"两个层次外,还要具有“学识” 即“书卷气”,一改唐楷的面貌,直接晋帖行书遗风,形成的尚意书风对苏黄米都造成了很深的影响,开始了宋朝尚意书风的艺术形式。人类按照美的法则创造世界,在书法中也不例外,各个时代书法的美也表现不同,每个时代的美也各有特色,无可替代。

尚意书风在米芾身上有着明显的展现。米芾书法的艺术特色,来自他对于书法艺术的追求,让他的书法在技法上师承古法,并自创“刷”字,丰富了书法用笔的技巧。米芾早年以唐楷入手,这是当年学童学书的风尚,也由于唐距宋代不远,书迹碑刻相对容易寻觅,可以就近取材。因此,米芾早年对唐代著名的楷书大家如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乃至当时的著名书家周越、苏舜钦、蔡襄,认真学习取法。元丰三年八月,米芾作观唐阎立本《步辇图》题跋,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米芾有明确书写年代的最早的墨迹,可以明显地看出他对二王、唐初欧阳询、褚遂良的学习,结字、用笔皆有来历。总体而言,米芾的确力求近古,不染时习,有着特立独行的书法追求。

纵观中国文化史,书法作为中国一个独特的艺术形式,从汉字诞生起,便有了书法艺术。古老的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到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形成,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书法艺术特色。比如,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宋朝尚意书风的影响也让米芾的作品中充满了时代的特征,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独特风格,因此米芾的书法活动也是社会本质与书法本体的显现。米芾的独特书风受到后人的喜爱,很多人在奇崛一路上都学习米芾的书法风格。

米芾的书法艺术成就,得益于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他搜求法贴,学习临摹,狂热到不可近乎不可理喻的程度,号称”米颠”。

一部中国文化史,其实就是无数中国人上下求索的奋斗史。一部书法史在相当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书法家的历史。北宋的书法史如果没有米芾这样的杰出人物,必定黯然失色。米芾的意义在于开创新的风气,新的流派,给人以不同寻常的审美观念。米芾的书法对于当代书法总结历史规律、从理论与历史研究中开拓未来、探求新的生命、新的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参考文献】

[1]金学智.上海书画出版社《书法美学谈》,2003.3

[2]莫武.河北教育出版社《米芾》,2003.5第一版

[3]陈炎、王小舒.《中国审美文化史》,2007.9第一版

作者简介:陈维,女,1991,河南大学艺术学院2012级研究生,书法专业。

作者:陈维

第二篇:促进高职美术欣赏教学提高学生艺术欣赏能力

摘 要:在素质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应积极承担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职责,而高职美术欣赏教学的质量保障对于提升学生艺术欣赏能力及审美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高职教师只有加强对美术欣赏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的创新,为拓展学生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奠定良好基础,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因此,本文拟通过深入分析美术欣赏教学对于提升学生艺术欣赏能力的意义,并从加强教师综合素养、深入挖掘高职学生学习自主性、注重美术欣赏教学内容及模式的创新,以及落实人文素养理念在高职美术欣赏教学中的渗透等方面,来促进学生艺术欣赏能力的提升,助推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美术欣赏教学;艺术欣赏

美术欣赏教学在高职美术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要求其将教学目标集中于学生审美能力及自主创造能力等综合美术素养的培养。不同类型学生在年龄及个性特点等外界环境因素上的差异性,使得其欣赏能力和审美意识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应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为教学核心,加强其思想意识和文化素养的教育渗透,为美术欣赏教学课堂活动的展开奠定基础,为素质教育理念在普通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有效渗透创造有利条件。

1 美术欣赏教学对于提升学生艺术欣赏能力的意义

1.1 能够拓展学生的眼界

高职美术欣赏教学课堂的核心在于通过实现美术与文化情境的有效衔接,引导学生理解相关艺术作品的内涵及风格等。美术欣赏教学课堂的质量保障有利于帮助学生拓展其知识视野,基于自身欣赏习惯及欣赏方法来进行美术作品赏析对于自我审美能力塑造及提升具有重要价值。在美术欣赏教学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体验和观察古今中外的大量优秀美术作品的内涵及风格特点,在提升其审美能力的同时也能提升其文化素养,从而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

1.2能够丰富学生的思想

在高职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及情感来自主观察品味相关美术作品,进而丰富其内心精神世界,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美术欣赏教学重心不应一味的追求相关抽象理论知识的学习,要求教师教学重点在于通过美术作品欣赏实践活动来让学生体会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达到丰富其思想的目的。例如,在丢勒的《四使徒》作品赏析过程中,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该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来体会作品中作者想要表达的关注国家命运及渴望正义光明的强烈情感。其人本主义精神的体现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美术欣赏来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具有重要意义。

1.3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高职美术欣赏教学应充分发挥其美的教育作用,实现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不同类型美术作品的欣赏学习可以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并为学生审美能力及艺术素养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例如,通过赏析东汉时期的《马踏飞燕》青铜器,学生可以感受到祖国历史悠久及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吸引其文化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提升其综合素养的同时实现其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在课堂上学生基于多角度来欣赏认识美术作品的形式和内涵,帮助学生形成自我审美意识及较高的审美能力。

2 促进高职美术欣赏教学, 提高学生艺术欣赏能力分析

2.1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美术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及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提升学生艺术欣赏能力的首要前提。因此,高职美术教学老师应注重各种文化知识间的融合,避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美术作品鉴赏活动来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文化知识。此外,教师还应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原则来提升其教学质量。美术作品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对于社会经济及人文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例如,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鉴赏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当时汴京的繁华景象及社会风俗的多样性。

2.2充分发挥高职学生的自主性

美术欣赏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优化是深度挖掘学生学习自主性及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师应以注重学生参与实践的教学模式来代替过去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形式,营造良好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艺术熏陶下进行学习。例如,在赏析达芬奇的作品《最后的晚餐》中, 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相关的作品资料收集任务,要求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准备。学生在收集资料过程中了解相关情节及达芬奇的构图形式。教师在课堂上帮助解答学生预习过程中的困惑,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进而提升其艺术欣赏能力。

3 结语

总而言之, 高职美术欣賞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审美意识及艺术赏析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丽君,陈佳琪.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学生艺术欣赏能力提高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34):81+83.

[2]李妍.对高职院校中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03):75-76+84.

[3]施霁耘.高职专业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研究[J].成才之路,2018(06):17-18.

作者:徐亮

第三篇:石涛书法艺术欣赏

石涛,本姓朱,名若极。为僧后法名原济、道济,字石涛。题画别号甚多,如苦瓜和尚、清湘老人、清湘陈人、大涤子、瞎尊者、阿长、济山僧等。石涛是个极有天份的书画大家,作书作画,不宗旧法而变化迭出,一生主张我用我法。其以“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精神,在山水画创新上成就很大。他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著有《石涛画语录》。正是在其辉煌的绘画艺术映照下,很多人往往忽略了石涛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研究者也甚少,以前的学者大多只是在某篇论述石涛绘画或画语录的文章中附带提起,一般很少笔墨去详细的介绍。一些书法理论家们在谈到清初书法时,尽管也提到石涛,肯定他的书法成就,但又认为他主要以画名所盛,于是也就轻轻放过。

石涛单独的书法作品流传很少,但我们还是可以在其画作题款中一窥这位全能的艺术大师在书法上的成就。

石涛小楷学钟王,再学倪云林、苏东坡,后融入魏碑隶意,多方笔意味,中年写得清润,晚年写得方硬老到,偶见丰肥。行书学“二王”与董书,后浸淫魏碑,中年写得潇洒飘逸,晚年墨点多现纸上,丰腴潇洒、苍润遒劲。草书脱胎于自己的行楷书,无定法,带有浓重隶书意味,晚年写得丰满灵动。

石涛书法艺术上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不拘一格,我自用我法。画法上石涛采众家之长,学米、倪等大家,又关心学习新安画派等同代画家,总结艺术所得,拓宽自己的艺术道路,不囿于某一家之笔墨之中。石涛16岁时就在题跋上著有“我自用我法”表明自己的艺术态度。同样在石涛书法艺术中,强调博采众取,其所学“二王”,直至汉魏古碑,多用方笔,楷书、行书极富隶书意蕴,草书学张旭、颜真卿,亦学苏轼。尤其能够在众取的同时,不拘一格,不法一法,集前人书法自创我法,而能“我自用我法”。 清代李遴写过《大涤子传》,他多次谈到石涛的书法艺术与书法理论,这是一部非常难得的重要资料。文中记“临古法帖,而心尤喜颜鲁公”,道出了石涛尤其喜欢学颜体。“或曰:‘何不学董文敏,时所好也。’即改而学董,然心不甚喜” 说的是有人跟他说为何不学董其昌之字,石涛虽然不太喜欢董其昌的字,但也去学了一段时间,对董字进行了一番研究。正是石涛这种兼收并蓄的态度和化古出己意的态度,使得他能够一扫明末清初盛行的仿古习气,独树一帜、标新立异。

第二,“但书时用画法,画时用书法”。他的书法作品大多是作为题跋的,画上的书法比例很大,占了很重要的位置。他的书法面貌与绘画风格形影相随,亦步亦趋,互相辉映,我们在欣赏其画作时能够强烈感受到其书法风格和绘画面貌极为舒服和契合之感。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绘画的笔法与书法用笔有密切关系。二者关系的这种密切性集中表现在以下诸方面:书法和中国画都使用笔墨,执笔运腕的方法基本相同;书法中的‘八法’(永字八法)和中国画轻重急徐、刚柔虚实的用笔之道有相通之处;书法的行文布白和中国画的布局章法亦有相类之处;书法讲究线条美,中国画同样讲究线条美。”石涛在他的《画语录》中肯定书法与绘画的理论相通,又肯定书法与绘画的笔法津梁相通。他曾在《柴门徙倚图》画跋中专门论述道:“古人以八法合六法而成画法,故余只用笔勾勒,有时如行、如楷、如篆、如草、如隶等法,写成悬之中堂一观,上下体势,不出乎古人之相形取意。……”何况石涛书十分赞同“书画同源”之理。他的书法影响画法,画法的开拓同样反作用于书法。故其书法变化万千,天真烂漫,十分生动。石涛深知“书画同源”之理。“故画中之六法,又可征诸书道:骨法用笔,书人之楔折匀转也;经营位置,书人之结体布白也;传移模写,书人之临碑摹帖响拓变钩也;应物象形,书人象形状物,不重具象之形似,重抽象之意趣。……随类赋彩,书人藉墨之六彩以赋予抽象之形体;曾见石涛册页,上题‘此如鲁公书’,系用中锋、阔笔、焦墨画成,用书法之技巧、原理、意象,表现而为画法,至此书与画之津梁打通,其理论和技巧自然也可以相互为用,互相影响。”

第三,“笔非生活不神”。石涛书法不但法古人,更重要是脱胎于生活,“生活”就是要把握自然与人生的丰富性、多样性,以及一种内在的统一。故石涛书法独具个人风格与时代气息,草、行、楷、隶意味相连,不绝不断。石涛一生以黄山为师,搜索奇景,成竹于胸;黄山之奇石怪松,千变万殊、鬼斧神工之造化,早已融入石涛万法之中。“山川万物皆为我师”。石涛生于明朝末年,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他是明朝王室后裔,少时被迫出家为僧,一生飘零,又曾经背着家国之痛两次见驾康熙,阿附权贵,晚年后又十分后悔,生活凄苦。实际上他一生都生活在这些矛盾和痛苦之中。这些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他的书画作品十分富有思想情感和个性。整体来说,石涛的个性偏向刚强与桀骜不驯,他的书法作品方笔较多,流露出震撼人心的力量和自由奔放的个人风格。陈传席在《中国山水画史》石涛章节中说:“痛苦、矛盾乃是产生伟大艺术家的最好土壤”。这些不平常的生活,给石涛书法艺术增加了独到的色彩,使其书法呈现异样的光彩。那独特古拙的造型结构,傲岸不训的意味,富于个性风采的笔墨,都展现了石涛复杂的内心世界。

石涛的艺术成就在清朝画坛是独树一帜的,他打破清初画坛受董其昌摹古成风的影响,自用我法挥写山水,在画坛标新立异,异军突起。同样他的书法成就也给了后人很大影响,他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精辟论断,既是是山水画家在“画坛探宝”必须遵循的法则,也为后人在学习书法中向生活里汲取滋养的提供了启迪。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作者:居 瑢 常文婷

上一篇:图书管理系统论文下一篇:工程项目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