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美术研究论文

2022-04-18

摘要: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近些年日趋丰富,群众文化美术创作活动占据着重要地位,广大人民群众通过绘画、雕刻,以及工艺美术、建筑美术等多种形式,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群众文化美术中现实主义风格题材是一个主要创作方向,并且产生过大量的创作精品。本文试从群众文化发展与社会现实关心出发,探讨现实主义风格题材在群众文化美术中的体现以及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现实主义美术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现实主义美术研究论文 篇1:

陈丹青《西藏组画》的现实主义美术研究

摘 要:陈丹青1980年的毕业创作《西藏组画》的问世,在中国的美术界激起了千层浪。这组画使他蜚声画坛,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当时“文革”结束不久,一些知青反叛意识觉醒,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人性。20世纪末是新时期现实主义美术的复苏时期,这一时期的某些艺术作品对我国后期的美术发展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关键词:陈丹青;《西藏组画》;现实主义美学

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拨乱反正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对于现实主义美术创作是最好的文化思想空间。“文革”时期的艺术创作有极大的主题性,以高大和红色艳丽来突出领袖人物的英武,精神面貌热情饱满、积极向上,这样一来,“文革”时期的创作完全沦为了政治的附属物,艺术家在思想上失去了自由。在“文革”之后,西方的创作思潮扑面而来,当时的青年美术家开始挣脱“文革”的束缚,思考人性价值与艺术价值,在作品中力求反映真实的现实生活,这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陈丹青的作品《西藏组画》应运而生。

第二个因素是中国现实主义的兴起与1978年在华举办的“法国乡村油画展”密不可分。当时法国巴比松画派的一些代表画家,如库尔贝、柯罗、米勒等的作品到中国展出,這样一个展览无疑为陈丹青这样的知青反叛意识的觉醒提供了一个契机,使得当时的绘画无论是从表现形式或者题材上都开始有重大的突破,从而促使陈丹青创作出能够唤醒人类的心声、充满对大自然的渴望的绘画。

在当时,不仅陈丹青,还有当时罗中立、何多苓这样的青年艺术家都受到了这些因素的影响,开始了现实主义绘画的道路,出现了英雄主题向平民主题的过度,将当时的创作主题转向专注于眼下的普通人的真实生活。画面上表现出浓厚的生命力,着重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环境。这种艺术批判精神与意大利17世纪的卡拉瓦乔的现实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时的意大利社会思潮动荡不安,文艺复兴时的艺术日渐衰微,这时卡拉瓦桥把目光转向底层的穷苦群众,尊重传统但不为传统所囿。正是这种敢于批判的反叛精神拓宽了17世纪的欧洲现实主义绘画的道路,而艺术家想要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自己也必定要对自己当下所处的时代有独特的感悟与理解,创作出的作品也会反映出当下时代的“精、气、神”。

在种种背景下,也不难理解陈丹青《西藏组画》能够在中国画坛上引起如此大的轰动。他敏感地抓住“法国乡村油画展”中所体现出来的人道主义精神,这正是当时刚刚“文革”结束、步入改革开放的中国所需要的,给中国当时迷茫又无措的知识青年思想上的反省与革新。

《西藏组画》问世,是陈丹青探索油画绘画发展道路的一个开端,他用质朴而深沉的笔触描绘西藏人民的“真、善、美”。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艺术家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内心情感上都得到了释放,一些画面上开始表达和描绘现实人民生活,情感真挚热烈,引起广大民众的共鸣。《朝圣》属于《西藏组画》的其中之一,画面中善男信女正在跪拜,描绘的是藏民们的日常,他们双手合十,举过头顶,眼睛紧闭,贴近日常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让人内心深处为之震撼,还有宗教信仰的绘画,整个画面宁静而祥和,仿佛站在画面前闭上眼睛都能听见藏族人民在虔诚地祷告。西藏这个地方这种真实感人的场景,触动了许多艺术家的心,才使得我们看到了苦难生活中的真善美。在这样的一个趋势的影响下,中国画坛上逐渐出现了“乡土现实主义”的油画。而在当下的现实主义美术创作中,无论在历史、民族性或者从时代的角度讲都需要将自己的现实主义艺术作品转向有深度、有导向性的现实主义艺术批评。

参考文献:

[1] 艾中信.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前期的中国油画[J].美术,1989(11).

[2] 毕建勋.以强烈的历史责任心和坚定的学术追求来振兴现实主义[J].美术,2005.

[3] 曹意强.写实主义的概念与历史[J].文艺研究,2006.

[4] 常宁生.写实主义与现实主义:从卡拉瓦乔到库尔贝[J].艺术评论,2009.

[5] 邹跃进.新中国美术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

作者:张恬

现实主义美术研究论文 篇2:

群众文化美术创作中现实主义风格和题材的研究

摘要: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近些年日趋丰富,群众文化美术创作活动占据着重要地位,广大人民群众通过绘画、雕刻,以及工艺美术、建筑美术等多种形式,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群众文化美术中现实主义风格题材是一个主要创作方向,并且产生过大量的创作精品。本文试从群众文化发展与社会现实关心出发,探讨现实主义风格题材在群众文化美术中的体现以及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群众文化美术;创作;现实主义风格和题材

群众文化美术对于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品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些年国家重视国民综合素质的提升,群众文化艺术得到大力的推广和促进,群众文化美术活动也得到了很大支持和发展。群众文化美术创造依托于群众的普遍生活经验,反映群众生活现实和思想意识,对社会文化及经济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现实主义风格和题材的群众文化美术作品正是其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群众文化美术中值得研究和探讨的主题,影响着群众文化美术的发展前景。

一、群众文化美术发展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群众文化美术创作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物质生活的满足使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日益强烈,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从实用性转变为审美性和艺术性,群众文化美术也应运蓬勃发展。群众文化美术根植于社会现实生活,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状况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反映出社会现实的特点,与当下的人文精神和思想潮流相契合。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群众文化美术对社会现实有一定的反作用力,通过群众所创作的美术作品,既是社会的现实的一面镜子,同时对于社会的思想和审美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人们通过群众文化美术作品提升自身的艺术欣赏水平,或是增强对社会现实的更多感悟和理解,从而引起社会整体艺术文化水平的提高,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群众文化美术与社会现实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是通过群众文化美术的创作实践活动产生,无论是绘画、雕塑,亦或是雕花、剪纸,及各种手工艺术作品,其风格特点都在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发展反映社会当下的变化,形成群众美术艺术创作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互相促进发展。因此,现实主义题材和风格成为群众文化美术中的主要风格题材。

二、现实主义风格和题材在群众文化美术中的体现

群众文化美术在我国已经有悠久的历史传承,现存于世的水墨画、刺绣、泥塑、剪纸、编织等传统美术艺术依旧有着广泛的生存空间,只是这些传统美术形式随着时代的变化,创作内容由原来的历史古典主题,逐渐加入了现代生活元素,成为反映现实、展现对现实人文关怀、弘扬社会正能量的新传统美术。近些年国内有关文化部门为宣传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举办过多次具有群众文化美术性质的传统美术工艺展览,新时代的传统美术工艺传承创作者,将群众文化美术的创作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无论是绘画还是剪纸,亦或是手工艺美术作品,都将新时代新气象融入到作品中,反映着社會主义发展建设中的时代新面貌。一部分群众文化美术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和题材还体现在将本地的风土文化民情加入到创作中,通过这些写实风格的美术作品宣传和保护本地的传统文化风貌。

除了中国传统的群众文化美术艺术之外,西洋的美术艺术传到中国,在中国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与创新,如西方油画、雕塑等艺术也在中国群众文化美术中遍地开花,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西方艺术创作形式。例如人们通过油画描绘现实场景以及对生活的认知和领悟,创造出反映中国民间生活的现实主义风格和题材的作品。

三、群众文化美术现实主义题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群众文化美术包罗万象,不仅有非常丰富的创作形式,题材也多种多样,现实主义题材有非常强大的群众基础,更为贴近群众生活,成为群众文化美术的重要创作主题。现实主义风格和题材的群众文化美术作品的创作,对于社会和地区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带来丰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回报。

首先,群众文化美术本身形式多样,人们在创作过程中无意中就传承了这种艺术形式。像剪纸、编织等群众文化美术形式都是在创作中得到保留。现实主义风格和题材的群众文化美术作品表现当地的传统文化,作品能够展现给更多受众,引起人们对当地风土人情的兴趣和探索,这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播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同时,现实主义题材的群众文化美术作品与生活息息相关,更为广大群众所接受,通过观看和鉴赏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人们的审美鉴赏能力也得到逐步的提升,有助于全民文化艺术素质的提升。

其次,现实主义题材的群众文化美术作品更有助于提升当地的知名度,为当地的旅游业及相关经济产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反映当地独特的文化现象,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往往能够让其他地域的人产生向往和探索的欲望,从而吸引大量外地旅游者的到来,使本地旅游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另外,基于现实主义题材的群众文化美术手工艺品等,有一定收藏价值,能够通过批量生产进行销售,从而为本地带来一定经济效益。

四、总结

群众文化美术的现实主义风格和题材基于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生活,当地的文化传统和思想潮流都是群众文化美术创作的原材料。与此同时,现实主义风格和题材的美术作品既有对现实的阐释,也对现实进行了提炼加工,促进社会审美意识的进步。我国传统的群众文化美术形式种类繁多,现实主义风格题材的作品促进了这些传统美术文化形式的发展,同时也起到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群众文化美术积极运用传统美术形式,也不排除外来文化艺术形式,利用西方油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创作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也非常丰富。现实主义风格和题材的群众文化美术作品既是一种艺术创作,也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现实题材美术作品有利于促进当地文化的保护和传播,响应国家对保护传统文化的号召。另一个方面,现实主义题材美术作品有助于提升本地文化符号效应,促进旅游事业以及工艺美术产品的创收。总之,现实主义风格题材引领者群众文化美术创作的发展,促进了社会文化进步和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耀.群众文化美术创作的题材与风格探讨[J].文艺生活,2018(5):217.

[2]单榕.浅谈群众文化美术创作的现实主义题材与风格作品欣赏[J].大众文艺,2013(23):7-8.

[3]角菊芬.浅析群众文化艺术于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J].长江丛刊,2017(3):44.

作者:李伟强

现实主义美术研究论文 篇3:

重议现实主义美术

【摘要】现实主义美术以“亲眼所见”为底线、以人文关怀为内核、以艺术家角色转变为保障、以艺术语言的革新为支撑,它们共同揭示了现实主义的概念与内涵。

【关键词】亲眼所见;人文关怀;角色转变;语言革新

纵观整个中外古代美术绘画史,绘画风格的变化和个性化的冲击碰撞很大程度地刺激了艺术语言的革新。绘画语言的革新凭借着人文关怀、角色转变、主体意识、突破客体等形态转换,最终以“亲眼所见”的现实主义美术为美术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笔者将人文关怀为内核“重议”现实主义美术,以“人文关怀”的现实主义为指导观念融入创作方式,展现出现代艺术家们在画作中为增添更多可能性的绘画语言进行革新。
一、缘起:“亲眼所见”的意义

“一切优雅的事物,都是在希腊的天空下形成的。”(温克尔曼)古希腊时期的古典艺术在“静穆的伟大、高贵的单纯”的理想中为后世建立了优雅的标准。正是这种理想主义对希腊式优雅的追求造就了欧洲美术史上的两次高峰——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与18世纪的新古典主义运动。有趣的是,无论是文艺复兴还是新古典主义,它们都是由现实主义艺术家来终结的,如16世纪的卡拉瓦乔与19世纪的库尔贝,他们放弃了理想主义的完美形象,而是将贫苦的人物搬到了画面上。对两位画家来说,“亲眼所见”才是最重要的。

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同样是按照一种古典理想来塑造的,这种古典理想可以在历代“帝王图”和“仕女图”“高士图”的形象中体现,很难看到普通民众的人物形象。这些依照古典理想而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更适合作为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工具,或者成为文人士大夫抒情言志的媒介。直到20世纪,一批具有进步意识的青年艺术家留学归国,他们带着改造社会的目的开始改造中国的绘画。这批受到现代思想启蒙的年轻艺术家们终于将他们自己的“亲眼所见”画在了画布上,于是画面上的帝王、仕女和高士消失了,而更多普通民众出现在了画面上。

“亲眼所见”是现实主义美术的底线。将亲眼所见的广大劳苦民众搬入画面,将社会问题呈现于众人面前,艺术家的画笔变得更为真诚。库尔贝说“我只画我亲眼见过的事物”,蒋兆和言“无超人逸兴之思想,无悠闲风雅之情趣”,而更愿意“竭诚来烹一碗苦茶,敬献于大众之前”。现实主义要求艺术家始终保持对现实生活的敏感,包括对时代变迁的把握、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对生活细节的捕捉。如法国画家杜米埃笔下的贫民、俄国画家列宾笔下的纤夫、德国画家珂勒惠支笔下的纺织工人、中国画家蒋兆和笔下失去土地的农民等,这些艺术形象均是画家“亲眼所见”。艺术家们凭自己的学识与良知将这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摆在大众面前,将正在承受疾苦的人们放大,并以此让这一群体得到更广泛的社会关注。随艺术中现实主义的兴起与艺术家作为知识分子身份的觉醒,今天的美术作品已经成为提出社会问题的重要媒介。所以,艺术家在当下的责任最重要的已经不是“画什么”或“怎么画”的问题了,而是应该主动承担美术在当下的承载状态。本文认为,人文关怀始终是美术创作的出发点与宗旨。
二、概念:以人文关怀为内核

现实主义美术被传统艺术史限定为在19世纪出现的以库尔贝为代表的美术运动,并与浪漫主义相对;高尔基继而又提出批判现实主义的概念;另有20世纪苏联、中国为主要代表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及由反法西斯而引发的新现实主义美术思潮。实际上,对比各个时期的、各个类型的现实主义美术,它们之间的共同特点是不难发现的,那就是它们都以现实问题为思考对象,都以写实技法来进行创作,最终其内核都会落在美术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文关怀上——在这一点上则是没有歧义的。按照体现出人文关怀的标准,现实主义美术的传统由来已久。欧洲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在一些发达的城市里已经聚集了一批先进的文学家、哲学家和艺术家,人文主义思想已经传播开来,他们反对冰冷的宫廷艺术、反对脱离现实的神秘主义和样式主义,主张把艺术和现实结合起来。直到19世纪时,这一潜隐着的传统以自觉的、有意识的状态登上历史舞台,这一点被敏锐的艺术史家们捕捉到,定名为现实主义,继而出现了批判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等概念。但是本文所关注的现实主义却并不想拘泥于传统艺术史书写中的历史叙事所给定的概念,而是究其内核,即体现人文关怀的作品,因为这是现实主义美术中最核心的要素,也是现实主义美术最独特价值的体现。
三、介入:艺术家社会角色的转换

中国美术在20世纪经历现代性转型,在这一转型过程当中,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式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现實主义美术作品中所体现出的人文关怀也随之成为核心问题。

中国美术的现代性转型是在两个层面上进行的:一方面涉及语言问题,注重在中国绘画这种成熟的语言基础上,进行反思、解构、实验,为之注入新鲜的血液;另一方面涉及艺术家社会角色问题,注重艺术家摆脱传统画家的政治从属地位或专注审美情趣的方式,而是以知识分子的角色参与社会问题。

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为人生而艺术”是五四时期最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一种文艺主张,它反对纯粹的文艺,强调文艺要反映人生、关心民生的疾苦,这成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口号。徐悲鸿认为,“中国古代绘画本来‘首重人物’,但后来文人画大兴后,抹杀人物题材,以之致近代画家‘皆忽略人物活动而只注意山水,因此发生艺术与生活的脱节现象’”。徐悲鸿身体力行,创作出《愚公移山》《九方皋》等借古喻今的人物画。”他一面借助人物画可做到“惟妙惟肖”的特点来寻求改良中国画的方法,一面将劳动人民搬进画面。蒋兆和称“唯我所同情者,乃道旁之饿殍”,专注于“人之不幸者、灾黎遍野、亡命流离、老弱无依、贫病焦急,嗷嗷待哺的大众”。由于艺术家们接受了“为人生而艺术”创作观念的指导,此时艺术家们的创作显然已经超越了对单纯审美属性的追求,已经由传统中国绘画中关注笔墨技法、关注对胸中逸气的表现,而将问题意识更多地转向社会问题,其作品的承载内容也随之增强。这一创作路线为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调。从“为人生而艺术”的观念中,提取艺术家们对人的关注、对民生的关注等因素,不难看出艺术家的社会角色已经悄然转换了,他们从审美对象的制作者转换到关注人与民生问题的知识分子。将人文关怀加入到美术作品中,反过来也是将人文关怀用艺术的表现方式体现出来,这是20世纪中国美术现代性转型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时至今日,人文关怀在艺术作品中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强调,如公共艺术、大众艺术等概念被明确地提出,公共艺术、大众艺术并不是摆在众人面前就得此名称,而是艺术作品中涉及哪些公共问题。这样的事态一方面说明现实主义美术在当下艺术领域的泛化,这足以看到现实主义美术的影响力了;另一方面也就意味着艺术家的知识分子的角色越来越被强调。人的问题、民生问题则是一切公共问题中最被大众关注的,艺术家也是大众中一员,思大众之所思,艺术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人文关怀有效地缩减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代沟,这是所有艺术家、文艺工作者不可不去面对的问题。
四、语言:对艺术语言革新运动的参与

传统观念认为,现实主义美术并不关注艺术的语言问题,它仅仅是利用现成的艺术语言来将艺术家所观察的事物表现出来而已,根本不参与艺术语言的革新。可是这种传统的观念是经不起考究的,因为无论是西方还是在中国,现实主义美术都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和参与了艺术语言的革新运动,而远不是仅仅利用现成的艺术语言进行形象的描绘。在西方,“现代现实主义之父”库尔贝对画面空间深度的限制与对绘画材料质感的追求对于西方传统绘画语言而言是具有革命性的;在中国,徐悲鸿借古喻今的人物画也同样在现实主义和艺术语言革新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再以中国传统的工笔画为例,相比于写意画,工笔画更关注细节、更注重写实,这是工笔画的特征之一;相比于油画,工笔画更注重形与神的相融,所以它既有很强的描绘性,又不乏诗意。工笔画因独具特色又经历史的沉淀,早已作为一种成熟的绘画语言而存在了,可以说这是中国绘画中最具有世界品质的语言。可是,20世纪中国美术经历着现代性转型问题,工笔画的现代性转型也迫在眉睫,如何让工笔画这种成熟的绘画语言重新焕发活力,继而向前发展,而不是在一种成熟而自满的状态中将自己封闭起来。一种成熟的绘画语言在寻求发展的过程中必定要经过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因为有过多的传统压力付之于其上。如,长期以来,唯美情趣和风情题材一直在工笔画系统中占据重要位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种唯美情趣和风情题材与传统工笔画语言配合得非常协调,似乎它们是理所当然地联系在一起的,似乎找不到将它们拆散的理由和方法,长此以往,传统工笔画终于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现象。年轻一代的工笔画家们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为了能够给工笔画增添更多的可能性,他们首先要采取方法将唯美情趣和风情题材与工笔画语言之间的关系割裂。一部分画家是直接从工笔画语言改造方面入手,另一部分画家则是在内容题材等方面进行的,用一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式参与传统工笔画语言的革新。

以人文关怀为内核的现实主义作为创作的指导观念,艺术家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普通劳动者和在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通過各种手段表现出来。因为这些人物形象和故事就发生在艺术家身边,而不是凭艺术家的想象而得来的,所以这些人物的形象和故事的细节都会非常丰富,他们的一举一动、每一个表情、日常衣着等都直接源自艺术家的观察,艺术与生活的距离被拉近了。又因普通劳动者的形象无论是对于现代社会来说,还是对于工笔画题材来说,都是一个较新的问题,他们既不是社会繁荣的代言人,也不符合传统工笔画中“雅趣”的审美标准,他们与艺术之间能发生关系,其中一部分原因是艺术家关注人的问题、关注民生问题的结果,所以这样的作品必然会夹杂着艺术家的一份厚重的情感与责任感。综上,所有这些因素都可以给传统工笔画固有的语言范式造成威胁,因为注重唯美情趣和风情题材的传统工笔画技法与语言范式根本无法满足这样的要求,它们迫使传统工笔画中的唯美情趣和风情题材做出让步,并为工笔画语言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便无形中在工笔画这一成熟的传统绘画语言上打开缺口。这便说明,在一种讲求人文关怀的现实主义创作路径中同样可以参与绘画语言的革新运动。

现实主义美术在满足艺术作品中人文关怀的要求的同时,对成熟的语言进行反思、解构、实验,从而使其获得新鲜的血液。这样,现实主义美术作品对人文关怀的追求所触及的便并非仅仅是“表达论”,同时它也以另一种路径参与了语言的革新运动。
结语

现实主义美术以“亲眼所见”为底线、以人文关怀为内核、以艺术家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为保障,并以艺术语言的革新获得艺术史地位。这四重标准缺一不可,它们共同揭示了现实主义的概念与内涵。

不过,一种盖棺定论的方式却并不是本文想要的。本文既然以“重议”为题,就表示本文企图将作为艺术史概念的现实主义美术进行重新的解读。现实主义美术至今在中国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其中有起有落,也有不同的形态。因其复杂性,本文认为关于现实主义美术的问题并没有一个现成的答案,至今它仍然是一个敞开性的概念,它仍然需要不断地进行理论上的完善,更需要对此概念的深究与拓展。而本文仅仅是做了一个尝试,将自己在学习与实践中所思考的写出来。相信随着社会与艺术的发展,社会将遇到新的问题,艺术也将面对新的挑战,而现实主义美术也会在这些新的问题、新的挑战中被挖掘出更多的内涵,所以对现实主义美术的研究还会以进行时的方式继续下去,如本文这般的“重议”也会一直未完待续下去。

作者:李传真

上一篇:音乐感情欣赏艺术论文下一篇:煤炭企业财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