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教学音乐论文

2022-04-16

摘要:音乐欣赏课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门选修课,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优秀的音乐文化、增强审美情趣、提升自身修养。音乐欣赏课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及音乐兴趣的重要途径。音乐不但能陶冶人的情操、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开发人的智力,提高生活质量。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欣赏教学音乐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欣赏教学音乐论文 篇1:

浅谈音乐欣赏中的音乐教学

摘要:欣赏课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对培养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只有不断深化其内涵,拓展其外延,才能赋予这一课型以新的活力。

关键词:浅谈 音乐 欣赏 教学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的创作、演唱、演奏最终是为了听。在学校音乐教学中,欣赏教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各项音乐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欣赏来进行的。 在听赏和体验情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分析、比较及初步的评价。音乐欣赏是学生间接参与的艺术活动,音乐教学通过唱主题、记旋律、讨论、谈感受、用乐器演奏音乐片段等活动,通过直接的艺术的艺术实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音乐审美活动。用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引导他们体会音乐自身的美感,让学生了解音乐自身所表达出的情感内涵。

音乐欣赏教学是一种通过对具体音乐作品的聆听,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美的音乐教育形式。它通过教师简明、生动、富有活力的讲解提示,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将听者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听”进入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音乐的欣赏者,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感受、体验、听赏、评价音乐的能力,并发展想象力、丰富情感,使人的精神生活得到更大的满足,身心得到健康协调的发展。

一、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所谓音乐听觉能力就是“音乐感受能力”,这种感受能力是在多听、多想象的基础上提高的,并且它会产生对音乐作品的不同理解以及欣赏者对不同类型音乐作品的评判态度。由于音乐给予人们的感受首先是情绪上的反映,如愉快、烦躁、激动等等,而情感又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所持某种态度的反映。如:喜、怒、哀、乐等。所以,听赏作品时的情感体验,是音乐欣赏的重要通道。从音乐欣赏的心理因素来看,欣赏是接受环节,它不是为表演或为实现某种具体成果为目的。

在倾听音乐的过程中,首先是音响感知;欣赏教学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为主。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当然都不可能离开音乐、音响和人们的听觉,倾听音乐是音乐欣赏的主要方式。音乐欣赏固然需要某些“非音乐”的因素的辅助,有时需要用语言文字、图像画面等加以引导,但是这些辅助仅仅是一种媒介,而音乐欣赏最重要的、最根本的还是“倾听音乐”。因此,我们提供给学生们鉴赏的音乐必须是最优秀的、最有代表性、最能激发学生美感的艺术精品。应该是优秀的演奏和演唱,最好的音响品质和优美清晰的画面。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音乐浓厚兴趣,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感受与鉴赏音乐的经验。在进行欣赏教学时还要注意,欣赏教学的中心点是“听”,围绕“听”来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不要因为采用了多种多样的“辅助形式”而忽视了“倾听音乐”这个主意的环节。所以,为了“倾听音乐”,就要合理选用欣赏教材,音乐作品必须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认真选择,做到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有情节到无情节,由比较熟悉到比较生疏。

二、拓展音乐时空,让学生感知多种情绪是必要的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唱片、磁带、CD、VCD等传递音乐信息设备的日新月异,音乐欣赏已不仅仅局限于音乐课堂上。实际上,小学生每天从家里和社会上所接受的音乐信息,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都要比音乐课堂上多得多。因此,这给我们音乐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拓展音乐时空,正确选择课本外合适的教材,让学生感知多种情绪是必要的。那么应该拓展选择哪些音乐作品呢?

首先必须富有情趣和艺术表现力,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并使儿童能有生动、形象感受的作品。

其次作品应该是贴近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学会的,切合实际的,是符合儿童音乐能力最近发展区的,即选择那些感性、生动、寓意含蓄、结构完整、形式优美风趣的音乐作品,来使学生正确体验不同的情感。

第三为配合学生课外自主选择音乐的需要,教师要教会学生选择音乐。因此,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可以来个音乐展示活动,让学生说一说最近在课堂外听到的歌曲,并讨论哪些旋律动听优美,再找出一些大家一致认同的曲目来欣赏、学唱。这样学生在课外所选择的音乐在课堂上有了及时的反馈,教师也可以适时地作了解,以防止不良音乐作品的侵入。

三、要注意引发学生想象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主要是通过音乐的想象和联想,把音响转化为意境;欣賞教学要使学生将生活经验与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段联系起来,促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由描述性音乐、情节性音乐及音响感知与情感体验引起的联想和自由的想象。前两种方式比较浅显、易懂,也比较容易收到效果,较适合小学低年级使用,后一种方式需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以及相当的欣赏能力,比较适合在小学中、高年级和中学使用。可以利用生动形象的故事、诗歌、语言以及录像、图画、幻灯等,为学生在生活经验和理解音乐之间架起联想和想象的桥梁。如,《快乐小舞曲》与《一个妈妈的女儿》教师先组织学生学习音乐主题,再播放音乐,引导学生初步欣赏后,将学生分组,并将需要讨论的问题板书。提问:全曲可分为几段?各乐段速度、拍子、情绪、旋律、节奏、力度、主奏乐器、表现内容各是什么?让学生在《快乐小舞曲》和《一个妈妈的女儿》的音乐中轻声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各组代表发言,教师再对音乐问题、乐曲风格等进行解答和总结。通过小组评议课这种方式进行总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集体智慧。

可见,音乐听觉能力的反映,是音乐想象力的概括,是音乐欣赏准确性和深刻性的基础。由于每个人的年龄、性别、文化、阅历以及素质的不同;民族区域的不同;平时欣赏音乐时的爱好的不同,尽管大家在同一首作品中有着共同的听觉感受,但接受的程度是各有不同的,再加上音乐语言没有严格的规则,所给的信息是模糊、弥散和多功能重叠的,在特定的条件下,激起人们生理上的反映也是异样化的。所以说,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一堂充满活力的音乐欣赏课,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和神奇,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浓厚兴趣,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从而逐步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

作者:孟黎明

欣赏教学音乐论文 篇2:

中职学校如何教学音乐欣赏课

摘要:音乐欣赏课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门选修课,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优秀的音乐文化、增强审美情趣、提升自身修养。音乐欣赏课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及音乐兴趣的重要途径。音乐不但能陶冶人的情操、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开发人的智力,提高生活质量。音乐欣赏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但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何深化职业学校的音乐教学改革,是广大中职音乐教学工作者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中职学校;音乐教学;欣赏课;对策

一、音乐欣赏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条件。面对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如何改进音乐教学的方法,加强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大面积地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是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由于中职生大都来自各乡镇学校,不少乡镇中学的主要目标是追求升学率,基本上不开设音乐课,即使开设有音乐课也只是体现在课表上,实际上被语、数、外等主要学科占用。再就是音乐课的教学设备奇缺简陋,不少学校仅有一台录音机,有的甚至连录音机也没有,音乐课的教学无疑受到很大的限制,使音乐欣赏枯燥、单调,与现代音乐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

这些现实情况造成中职生音乐知识严重缺乏,对音乐欣赏的兴趣也不大,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欣赏、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因此,需要加强基本欣赏技能训练,对学生补习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如乐理知识。尽可能地将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渗透到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自觉、主动地学好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素养,把学生培养成终生喜爱音乐和积极参与社会音乐活动的爱好者,才能实现基础音乐教育的审美、创造、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价值,逐步提高民众的音乐素养,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育人功能,提高民众素质。

此外,音乐新课标明确提出,音乐欣赏教学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表达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当前中职学校音乐欣赏课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观念落后、陈旧,教学内容缺乏新意、活力,教学方法呆板、单一,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不完善,等等。因此,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音乐欣赏课教学改革措施

1.各级领导和任课教师都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加强对音乐欣赏课教学的重视。教师要充分认识中职音乐教学的重要性,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提高自身素养,转变传统落后的观念,为教学改革打下良好的理论和思想基础。学校则应加大音乐教学投入力度,多方筹措教育经费,改善音乐教学设备,构建现代化教育平台。

2.综合教学形式,优化课堂教学。教学形式的综合,就像语言教学能把听、说、读、写综合起来一样,音乐欣赏课也可以把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触觉艺术等融为一体。它能调动学生的多种认知渠道,发掘各种潜能,大大提高学习兴趣。

3.立足传统,向现代化迈进。在传统的音乐欣赏课教学中,传授音乐知识时讲究循序渐进,这是传统教学方法的优越性,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音乐教师应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来看待中职学校音乐欣赏课的教学,音乐欣赏课既要丰富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又要把学科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教给学生,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利用多媒体进行各种音像、图画、文字等辅助教学活动外,还要利用校园网络为学生进行课后的知识巩固、延伸和拓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运用掌握的信息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中职学校音乐师资队伍建设。

(1)加大在职音乐教师的培训力度,大力实施“人才强教”,提高音乐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面对城市现代化、信息技术发达的现状,音乐教师要想跟上时代步伐,就要多接受、多学习新思想和新知识,对现有师资开展在岗培训,内容可包括音乐基础知识、音乐基本技能、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文化素养。

(2)加强理论讲解和音乐感知的训练。审美感知是审美感觉和知觉的统一。只有具备一定的感知能力,学生才能更好地从音乐作品中获取信息,得到情感的体验与精神层面的升华。音乐感知不仅需要敏锐的听觉,还要有丰厚的各类知识的沉淀。教师训练学生音乐感知的具体方法可从旋律入手,旋律具有表现音乐主体的作用,加强学生对旋律的感知,能促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提升音乐欣赏能力。例如,欣赏曲目《二泉映月》时,其优美的旋律带动学生的听觉感受,学生认真聆听,随着音乐旋律的变化在脑海中产生不同的画面,仿佛与创作者同呼吸、共命运,引导学生从旋律出发去感知音乐。除了旋律之外,乐曲的节奏也是音乐欣赏的重要部分。音乐作品的节奏是创作者精心选择与雕琢的,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节奏之时能感受到一种动态之美。在不同的音乐作品中,各个要素所占据的地位不同。教师要找准教学的出发点,以最容易被接受的方式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5.在音乐鉴赏过程中,教学应以音乐为本、以听赏为主,教师的讲解、提示力求富有启发性,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并鼓励学生勇于表述自己的审美体验,尊重学生独立的感受和见解,给予适当的评价。同时,增强学生听音乐的注意力、记忆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生通过音乐发挥想象力,表达出自己独特的音乐见解。例如,在《草原放歌》单元中欣赏腾格尔的蒙古民歌《天堂》时,可引导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想象歌曲描述“蓝蓝的天空、洁白的羊群、奔驰的骏马、绿绿的草原……”的画面,再用语言表达出来。通过跟随范唱充满感情地演唱歌曲来感受歌曲风格特点,体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情感共鸣。

总之,只有在分析中职学校音乐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深化音乐教学改革,从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课程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地调整,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与探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杨歆诺.职业学校音乐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8).

[2]林青.中职音乐教育现状及改革思路[J].吉林教育,2009,(19).

[3]杨赛萍.中职音乐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0,(8).

(编辑:易继斌)

作者:林艳杰

欣赏教学音乐论文 篇3:

谈音乐欣赏与音乐欣赏教学

【摘要】本文梳理了音乐欣赏、音乐欣赏能力、音乐欣赏教学几个概念,针对音乐欣赏教学随意性、盲目性现象,着重分析了音乐欣赏能力的三个层次和音乐欣赏教学的三条路径,强调音乐欣赏是感性的体验,而音乐欣赏教学是理性的实践。

【关键词】音乐欣赏;音乐欣赏能力;音乐欣赏教学

自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以来,音乐欣赏教学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中国知网上以关键词“音乐欣赏”搜索2001年到2016年相关文章,共计10845篇,每年700多篇,绝大多数以非专业音乐教学中的音乐欣赏教学为讨论内容,可见音乐欣赏已经成为音乐教育领域中的关注重点。

本文将进一步厘清音乐欣赏的相关概念,强调理性的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性,防止音乐欣赏的盲目和随意。

一、关于音乐欣赏

所谓音乐欣赏,是以具体作品为对象,欣赏者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聆听的方式及其它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的真谛,并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的一种审美活动。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中,对音乐课程提出了“以美育人”的课程性质,强调“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课程理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在课程内容中明确表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音乐学习的基础。

作为普通人的音乐生活中,相比较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音乐欣赏是最广泛的音乐实践活动。音乐表演的消费者的欣赏水平也影响着音乐的创作和表演,正如美国音乐家默塞尔所说:“音乐欣赏在一定意义上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关于音乐欣赏的能力

我们常听人自谦“我没有音乐细胞”,我们也非常熟悉马克思所说的“对于非音乐的耳朵,再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所谓“音乐细胞”和“音乐耳朵”应该是指一个人的音乐欣赏能力。

当我们在拟定教学目标时,我们会果断地写上要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可是对于音乐欣赏能力的所指,我们常常表述模糊,这也导致目前音乐欣赏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有失偏颇甚至极端的现象。

从前述的音乐欣赏的概念中看出,音乐欣赏的能力大概可以概括出三个层次:

其一,作为生物体的人通过听觉系统对声音物理属性的感知能力。要完成音乐欣赏,首先必须能感知欣赏对象的物理属性:音高、音程、旋律、音色、和声等等。当一个作品随着时间展开时,并不是所有的音乐元素都能让听者感受到,也就是说几个人同时聆听《命运交响曲》,并非每个人都听到了完整的乐曲,而是会形成自己的《命运交响曲》的“声音文本”这是音乐欣赏继续进行的依据。

这种能力有先天的成分,也与后天的生活实践和音乐的学习有关。

其次,作为文化的人对于他所感知的“声音文本”的音乐文化性的感知和综合能力。我们常说音乐是一种语言,虽然是模糊、不确定的语言,是语言就会有语义。音乐作品作为一种文化产品,自然带有文化属性。当人们获得“声音文本”后,自然会把其中的音响事件进行归类、分析、综合,依据自己的爱好和经验做出判断而产生情感反应。

在语言方面有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他乡遇知音。音乐则更复杂,在中国音乐中,一种音色、一段曲调、一种特殊的音程进行马上会产生一种音乐形象。而在西方音乐中,和声的进行或是音乐的某种体裁即能唤起人们的音乐想象等等。

这种能力的获得主要依赖与后天的生活经验和音乐欣赏的训练。

其三,理性的满足。音乐欣赏的这种能力指的是在听觉感受的基础上,对音乐作品的理性认识和作品文化背景的认同。当我们站在历史的终端观照不同历史阶段的音乐作品,很容易得出结论:绝大多数的音乐作品不只是音符的流动,它总是带着某种历史的、地域的、民族的、政治的、经济的、哲学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印记和写照。

这种能力的获得更依赖与后天的学习,与前两种能力比较,这种能力更多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常被认为是音乐欣赏的高级能力。

三、关于音乐欣赏的教学

音乐欣赏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我们生活中的很大一部分时间都被音乐包围着,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被动的在欣赏音乐,如仪式音乐、背景音乐、电影音乐、广告音乐以及随机听到的电台音乐和网络上相互推送的音乐等等;与之相对应的情况则是主动的音乐欣赏,如网络上点播某个作品、去音乐厅听音乐会等。

无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音乐欣赏,无疑都与兴趣相关,兴趣决定欣赏的对象,因为不感兴趣的音乐要么是充耳不闻,要么会觉得不好听而产生不舒服的心理感受。

而音乐欣赏的教学应该是遵循某种逻辑的理性的过程。至于遵循的是怎样的逻辑,那要看教学的对象、目的和阶段等来设定。但无论如何有一个重要的或者说是中心的任务就是提高音乐欣赏的能力。

从前文对于音乐欣赏能力的分析来看,音乐欣赏的教学可以遵循以下路径:

(一)音响文本感知能力的培养

完成音乐欣赏的活动首先就是要听到音乐——流动的音构成的旋律、音程、和声以及节奏、音色和速度、力度变化等等,甚至句子、段落以及调性、织体等,把演奏家演奏的或音响播放的音乐转化成自己的“音乐文本”,这是音乐欣赏的必经之路。这个“音乐文本”肯定少于实际的音乐作品,部分内容被动地或合理地充耳不闻了。这就好比面对自然百态,马致远只看见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一样,这种选择性听到和情感与兴趣有关,但关键是听觉感知能力。显然这条路径是由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

(二)以“我”为中心的音乐形式感知能力的培养

“我”作为一个个体,既有生物属性又有法律属性,同时还有文化属性。每个人对于自己文化的了解是理所当然,也是情不自禁的。我们受本土的、本民族的、本国的文化的浸润,天然地和自己的文化具有亲和力。随着生活环境、方式的改变,很多依附于传统生活、自然存在的音乐形式不在我们生活中出现,这就需要我们系统地学习、理解并传承,保持我们的文化属性。显然这条路径可以由近及远展开。

(三)对“他”的获得世界性认同的音乐形式的感知和理解能力的培养

全世界优秀的音乐文化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学习他人的音乐文化既丰富我们的音乐生活,同时也有交流、获得认同的必要。这条路径既可以按照地理平面展开也可以历史纵向展开。

通过对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欣赏路径的分析,可以知道音响感知能力是完成音乐欣赏的基础。兴趣决定音乐欣赏实践的方向和层次,兴趣受先天的影响,也受家庭生活背景的影响,同时也可以后天培养,否则音乐欣赏的教学就失去了依据。同时也说明虽然音乐欣赏是很感性的体验,但音乐欣赏的教学则是充满理性的实践,我们既不能不顾学生的音乐感知水平、跨越学生的“音响文本”来夸夸其谈,也不能随心所欲把教师的兴趣强加于学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德隆.高师音乐教育学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汤彪.音乐欣赏的结构能力分析[J].音乐创作,2013,(1):184-185.

[4]刘巨渭.默观无限美[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吴勇,1967年,讲师,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从事音乐教育研究。

作者:吴勇

上一篇:腹膜解剖研究论文下一篇:概论科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