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网络文学论文

2022-04-19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罗昕在《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年第1期发表的《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建构的脉络变迁与中国进路》一文中认为:在新型全球信息传播语境下,中国要继续推动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的建立。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少数民族网络文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少数民族网络文学论文 篇1:

少数民族网络文学抒情性作品发达现象探析

摘 要:少数民族文学网站作品发表平台基本以论坛为主,且多为诗歌、散文等抒情性作品,相比而言,以小说为代表的叙事性作品相对薄弱。一方面因为少数民族自身口头传统发达,另一方面与网络多媒体应用有利于抒情性的借徑有关。与之相比,叙事性作品发展显得相对缓慢。该现象反映出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网站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学;网络文学;抒情;诗歌

作者简介:王玉焦(1992-),女,汉族,贵州贵阳人,贵州民族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纵观我国网络文学发展二十年,盛大文学已占据市场半壁江山,通过比较目前点击率相对较高如起点中文、晋江文学、潇湘书院、17k等知名文学网站,点击率较高作品多以穿越玄幻、武侠修真、都市言情等故事性、叙事性小说作品为主,几乎没有诗歌、散文类抒情性作品登上排行榜。

反观少数民族文学网站,侗族风情网的原创文学共计1393篇;三苗网原创小说65篇,诗歌400首,散文119篇,评论14篇;西北文学网中的文学作品数量居于首位,原创现代诗歌11221篇,散文随笔5436篇,小说故事1691篇,杂文1019篇。[1]数据显示: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网站普遍已形成创作以抒情性诗歌、散文为主的发展趋势。且诗歌、散文类作品点击率与影响力总体高于叙事性小说作品。较之起点中文网、晋江文学城等网站,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叙事方面显得相对单薄。虽近几年网络文学开始为学术界重视,但对我国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关注度仍有待加强。

一、少数民族网络文学抒情发达原因

(一)少数民族发达的口头传统

文学起源众说纷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摩仿说,认为文学是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摩仿再现;劳动说则认为,文学是在劳动过程中生成并满足于劳动需要的一种呈现。综上,文学产生初期主体为人,形成过程是人在劳动生产中对现实生活一种摩仿记录的形式。在早期人类社会文字还未形成之时,文学传播方式依赖口语,后文字形成演变,在历史进程中成为一种重要书写符号。但言文分离导致古代书面文学精英化,直至书同文制度形成,文学才真正满足大众化需求。文字载体长期缺失,让少数民族地区相较于汉族更具口语优势。传统诗人也必定是口头诗人,他面对观众,在表演的压力下制作诗行,他掌握着程式的“词汇”,便能够运用口头传统习语流畅地讲述故事。[2]P64-65《亚鲁王》正是凭借苗族人民口口传承至今。在没有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学发展相对划一,长期以来发达的口头文学衍生成擅诗赋韵文等抒情性作品的创作倾向。

(二)多媒体技术手段与文学相结合

网络为少数民族诗歌发掘了一个绝佳的展现平台。诗歌或通过音频压缩、视频剪辑等流媒体技术立体全息呈现,或可通过音标注音、图文并茂在论坛中发帖传阅。新型文字传播技术打破了文学因媒介限制而束缚自身发展与接受的局限。超文本形式写作更有利于少数民族写手与非本民族网友文化交流。作者通过网络写作还能第一时间接受读者反馈意见,缩短了作者与读者、作者与作者、读者与读者因地理条件造成的空间制约,及时完成信息双向传递,缩短我国多民族间历史时代的距离。利用新媒体与文学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很好弥补了少数民族因长期擅长口语创作,非母语表达写作相对弱势的创作局面。

(三)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与风景意识

随着网络写作普及,越来越多少数民族作家投身到网络创作。少数民族无论是传统诗歌创作还是网络诗歌创作,均在诗歌中借风景深情思。“訾洲的烟雨,朦朦胧胧,遮掩了无数的懵懂,斩断了无数的意志,山与水的交错,演绎了无数的哀歌,一首不变的哀歌。”①(《不变的哀歌》)哀歌见证了历史进程,山水是土地上空间物化后的风景呈现。“空间本质上是一种观念化的概念,必须经历物质化才得以理解。”[3]P118诗人对土地有与生俱来的生命认同感,将民族的历史追溯到这片土地的存在,认为人是一个仰赖于土地存在的生命此在。对土地的描写就是一种风景叙事的表现方式。土地是滋养诗人创作的血液,是诗人不可割舍的文化之根。诗人借阿卡迪亚②寄托现实表达,“落鸿,在你瓜果飘香的季节,一位流浪诗人正悄悄走进你挺阔亿万斯年的铁骨胸膛。”(《落鸿行吟》)③游吟诗人是现代社会的一位流浪者,现实中不能追寻的理想世界转化为文字架构出一个超越历史概念的想象空间。诗人的边缘化让他迷失于“精神流亡处的森林里面。”④城市成了荒野,家园成了“肃杀的风景”。⑤诗人骋目远望,目及之处,是席慕容笔下的“次生林”,曾经的山水不再,诗人缅怀土地的方式就是通过想象再建一个乌托邦世界。

(四)网络运营机制的影响

少数民族文学网站具有民族属性,较之主流文学网站更凸显区域、文化特点。少数民族文学网站多以论坛形式呈现供网友阅读、交流,运营模式与主流文学网站截然不同。其原创作品发表在论坛上多是开放免费阅读,而专业文学网站旨在经营创收,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作的类型。收费阅读网站中,读者喜恶直接决定写手收入,所以以叙述为主的小说类型最能通过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的情节博得读者青睐;而提供免费阅读的文学网站中,写手不仰仗读者生存,可随时记录下生活所思所感,加之网络开放自由,作品能及时网上发表,故多为当下瞬间性情感抒发的短篇作品。

二、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叙事滞后原因

(一)缺少系统整理写作素材

文学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创作素材往往来源于作者对身边人事启迪。当下主流文学网站中阅读量最大的当属小说文体,近年备受关注的《微微一笑很倾城》、《他来了,请闭眼》、《花千骨》、《琅琊榜》等,作品或悬疑或言情或武侠或玄幻,均不乏鲜明的分类标签和环环紧扣的情节线条。创作取材于现实生活,凭借作者生命体验加之主观想象进行创作,情节环环相扣,让人难以释卷。而少数民族网络文学正是缺乏这种较为系统整理提炼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活素材与民间故事的过程,创作虽多为抒怀身边事物或景色且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作品,但作者写作背景、成长环境与民族风俗多难为非本民族读者所理解,一定程度上造成阅读障碍,削弱了作品感染力与影响力。

(二)非职业写作的影响

专业文学网站通过签约分成有效激发写手连载长篇小说的创作动力,长期从事较大篇幅的小说创作一定意义上反促进写手叙事表达能力。商業化管理文学网站的模式既满足了消费者阅读需要,也反作用了消费者对作品类型的创作推动。而少数民族文学网站至今仍以BBS为主,未形成专业的文学网站。一方面因为少数民族网站不能很好满足读者阅读需求,另一方面归因于网站建设固步自封。论坛形式作品发表虽拉近了作者与读者沟通交流距离,但也因此降低作品连载代入感。专业文学网站在沿袭论坛形式交流基础上,将作品分类整理,附上阅读标签,更便于读者阅读查找。商业模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部分作品的文学性,但这种网站与写手分成获利的新型模式也对作者本身形成了一种监督机制。

(三)网站访问量较低

网络小说近年呈现出创作篇幅越来越长的一种趋势。现正在起点中文网连载的《带着农场混异界》已更新至20739568字,位居字数榜第一,总点击率达4513159次。仅就影响力而言,主流文学网站作品创作能突破千万字和网站宣传运营有一定联系,点击率是作品生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网站影响力相对较低,网站发表大部分作品很难得到推广知晓,仅为论坛内部小部分人之间的阅读交流。长篇连载小说缺少评论与点击率而难以为续,致使作者缺失更新创作的动力。

三、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存在的问题

(一)网站维护不及时

和一般的文学网站多元化产业模式不同,少数民族文学网站构成相对单一,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对网站开发利用加以指导。公益性网站虽吸引了大量爱好文学的网友,但常因网站维护不及时,服务器设备老化,网页访问量瞬时激增会导致服务器瘫痪,页面无法浏览刷新出现很多问题。间接影响到写手创作与网友阅读,网页不稳定一定程度影响了写手创作叙事文体的连惯性思维。同时,网友也因此减少在线时间。形成了少数民族文学网站多抒情性的诗歌、散文类作品,短篇小说次之,中长篇小说极少的分布现象。

(二)影响力不及主流文学网站

产业化链条下文学网站发展迅速,网站引进技术人才管理平台,既有效保障网站正常运营,也实时根据市场调控网站管理机制,及时产业创新,技术改革。网站页面规划直接影响到网站定位。当下点击率较高的一些文学网站都将作品按照树状交叉式层级进行分类,如潇湘书院作品类别下有划分状态、资费、评价、风格、时代、标签,网友依据个人阅读喜好检索到目标书籍。按层级划分作品分类的方式能快速有效完成一次完整“搜索—阅读—评价”的文学消费过程。少数民族文学网站缺少对作者的激励机制,长期活跃发帖用户较少且创作以短篇作品为主,主题变化较少,难以吸引大量读者阅读。长此以往,网站访问量与专业文学网站拉开差距。

(三)缺少民族特色宣传

少数民族文学网站至今主要沿用BBS网页界面,与专业文学网站相比,缺少对作品的详细分类整理与推荐指引。三苗网是一个综合性BBS民族论坛,其下有新闻、学术、文化、旅游、歌舞、文学等板块。就文学板块而言,网站发布的作品标题栏并不能直接反映作品内容大概情况,显示信息主要分为帖子主题、作者、发布与最后回复时间、浏览量四部分,而参照晋江文学城原创小说站网页界面,网友浏览信息更全面。在查询标题一栏,网站将作品检索大致分为范围、原创性、性向、时代、类型、风格、标签七部分,更便于网友浏览查阅。万维网形式页面更有利于作品推广与网站盈利。文学是否应该产业化是一个有待商榷的话题,但不可否认产业化运营能刺激新的文学增长点。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网站影响力均不及专业文学网站,未能突出宣传特色,缺少对网站的准确定位。

文学网络化发展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网页并不会取缔书页,网络文学本身还存在时弊。少数民族文学借助网络技术发展不失为善策。目前少数民族文学网站重抒情轻叙事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其发展前景。要如何改进才能扩大影响力,提高民族知名度,还需要网站经营者更多结合本民族实际实践探索一条符合民族文学发展规律的正确道路。

注释:

①老山客.不变的哀歌[EB/OL].http://www.dongzu8.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6183,2014-12-30.

②雷蒙德·威廉斯.乡村与城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21.

③蚩尤浪子.落鸿行吟[EB/OL].http://bbs.3miao.net/thread-55042-1-5.html,2010-8-6.

④波德莱尔.恶之花[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202.

⑤张承志.心灵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22.

参考文献:

[1]石曼婷.我国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3.

[2]约翰·迈尔斯·弗里.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颜水生.现代中国文学的叙事诗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作者:王玉焦

少数民族网络文学论文 篇2:

言论集纳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罗昕在《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年第1期发表的《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建构的脉络变迁与中国进路》一文中认为:在新型全球信息传播语境下,中国要继续推动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的建立。网络空间的发展与安全与世界各国息息相关,在互联网治理进程中需要遵循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理念,各国、各行业组织以及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加入这一治理框架。在互联网治理环节,要谨慎规避话语权的过度集中,有效防止一家独大局面的产生,各行为体应平等对话,共同协商。另外,在互联网治理议题的讨论过程中,应当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避免个别国家暗箱操作,在治理体系中凭借技术与制度优势谋取私利和霸权。

英国杂志《政要》总编辑马克斯·帕帕多普洛斯在2019年2月20日《光明日报》发表的《国防大臣的对华心态还停留在鸦片战争时代》一文中认为: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将让21世纪成为捍卫中国国家尊严的世纪。今天,中国在世界各地与大、中、小规模的不同国家开展经济合作。在美国,如果没有中国的投资,美国经济必将伤筋动骨。在英中贸易中,英国对中国的依赖远远大于中国对英国的需求。英国政府和议会的决策者们必须承认和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英国国内现在还持有殖民心态的那些人必须清楚,欺负、敲诈、征服中国的年代,已经成为历史。在与伦敦的较量中,北京早已占了上风。

@人大经济论坛:【王莉丽:中国智库如何发挥公共外交力】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莉丽认为: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我们要擅长运用多方面、全方位的媒介。近几年,精英舆论和普通公众舆论之间产生了鸿沟。在某些政治议题上,媒体人是精英舆论,是舆论领袖,要引导、影响普通公众舆论。但是在英国脱欧和特朗普大选中可以看到精英舆论似乎未能引导公众舆论。所以在国际舆论传播中要注意精英舆论与普通公众舆论之间的这种分化,之前我们在国际舆论传播中也存在重视美欧、轻亚非拉的地域问题。但是现在舆论场发生了变化,社交媒体成为崛起的新主流媒体,因此我们在讲好中国故事,运用媒介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整个世界媒介形态、舆论场的变化,对普通公众舆论和精英舆论双管齐下,各自突破。另外,现在很多西方舆论进入了后真相时代,事实让位于情感、观点、主张,那么我们要充分把握这些变化,调整传播方法。(2019年2月9日 12:59)

@人大重阳:【赵明昊:中美关系需开启“再接触”进程】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明昊认为:中美实现“再接触”的前提是妥善处理两国经贸摩擦,双方不应错失“90天谈判”带来的机遇,也要尽量避免受到某些意外事件的干扰。经贸摩擦不但使中国经济受到影响,也对美国经济造成越来越明显的伤害。美国商会总裁多诺霍等人坦言,特朗普政府对华征收惩罚性关税的真正承担者是美国的进口商、企业和消费者,而不是中国。总之,在特朗普政府不断强化对华施压的情况下,一些美国战略界人士已经意识到这种趋势令人担忧,两国利益并非绝不相容,接触和竞争也不是互斥的选择。实际上,在种种挑战的背后,一种事实上的中美“新型关系”正在形成之中,无论是妥善应对大国竞争,还是确保国际秩序的总体稳定,都迫切需要中美两国以更大的战略智慧开启“再接触”进程。(2019年2月19日 13:35)

@中国社会科学网:【闫伟华: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差异化发展模式及其对外传播】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闫伟华认为: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对外传播已有一定基础。第一,国际市场已经对中国网络文学有所了解,并有一定的接受基础,伴随这一知名度,对外宣传可能会更有认知的基础和优势。第二,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对外发展方向也是有选择性的,更期望向文化同源或文化接近的邻近国家发展。第三,商业网络文学走出去并获得国际市场认可,客观上也会促使少数民族网络文学有更强的对外输出意愿。第四,移动电话成为“一带一路”沿线主要通信工具,对少数民族网络文学来说,维护和运营移动APP的成本可能更小,这增加了走出去的优势。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对外传播的文化同源地区,多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因此发展这一支文化力量的对外传播有重要价值。(2019年2月11日 15:08)

@理论旗帜:【郑洁: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郑洁认为:网络话语权争夺实质是利益的争夺,其背后蕴含着网络生存发展空间、意识形态以及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利益之争。在經济全球化背景下,整个世界处于相互交流、相互激荡的状态之中,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经济、科技优势,以世界互联互通、交流互鉴为由,对其他国家进行渗透、干扰的情况时有发生,经济、政治、文化等交流的外衣下掩藏着意识形态领域的严峻斗争,这就需要把握网络话语交锋形势,洞悉网络话语交锋特征,敏锐把握对其进行治理的时机,牢牢掌握网络话语主动权。通常情况下,网络话语交锋建立在经济实力与科技实力的基础上,具有长期性、隐蔽性、渗透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等特征。只有充分把握这些特征,掌握网络话语权交锋的规律,才能更好应对不同网络话语交锋,赢得网络话语权。(2019年2月12日 18:12)

少数民族网络文学论文 篇3:

论“网络文学”命名

摘 要: “如何定义网络文学”一度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热点,却极少有人对“网络文学”命名表示疑惑。二三十年来,大家一直使用“网络文学”,似乎理所当然。殊不知,这一不证自明的命名存在着诸多的模糊性。媒介命名是否准确?“网络文学”如何体现出民族性与世界性?在现今以网络类型小说为主流的泛文化娱乐全产业链中,再坚持“网络文学”的叫法是否有意义?在成长中的文学形态面前,相比定义网络文学现象,转而思考“网络文学”命名或许能为网络文学基本学理研究打开新的思路。

关键词:网络文学 概念 命名

一、媒介命名是否准确

如果说有人在研究唐宋文学,有人在研究明清文学,这是很好理解的事情,因为根据不同的时段可以划分出不同特点的文学;我们常说的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十七年文学、新时期文学等也都在大家的认知范围内,因为这是根据意识形态上的变迁或政治活动来作为文学的分野;因为题材、主题等要素,有革命文学、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乡土文学;因为文学创作手法、创作理念的不同,有先锋文学、新写实文学、非虚构文学。这些文学命名都是有迹可循且符合常理的。然而,“网络作为技术平台,只是一个载体,以载体命名文学,前所未有”。顺着“网络”往前推,那就应该有“纸张文学”“绢帛文学”“竹简文学”“甲骨文学”等,先不谈论有无这些文学命名的存在,这样的文学命名有何意义?它既没有体现出历史的时间概念,又没有表述出“新文学”与之前文学在内容或形式两方面的新质。“从文学的限定语‘龟甲’‘竹简’‘绢帛’到‘纸面’‘网络’这些载体的变化上”,恐怕只能“看出科技发展史之一斑”。

如果“网络文学”强调的是其传播的新媒介属性,那么它相对的应该是“印刷文学”与“口头文学”。如此,那些先在网络发表后又线下出版的文学作品到底该归为网络文学还是印刷文学?现在有很多传统经典书籍经过人工码字或电子扫描都可以在网络上看到,这些变成电子资源后的印刷文学又该如何称呼?以媒介命名的“网络文学”,即使已经约定俗成地使用了二十多年,也不难看出其命名的误区及不准确性。

再说,有学者在定义网络文学时将其与传统文学放在一起加以区分,仿佛“网络文学”是针对“传统文学”提出的。实际上,中文的“传统”,英文的tradition、convention均是指世代相传的、旧有的精神、制度、风俗、艺术等事物,与之相对的应该是现代的、前卫的、新阶的事物。因此,与“传统文学”对应的文学命名应该是能够革旧查新、进行艺术创新的“先锋文学”“新兴文学”或“现代文学”之类。何况,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当时的网络文学“四大写手”(宁财神、邢育森、李寻欢、安妮宝贝)的作品在现在看来只是传统文学的网络发表。若真是应了某些研究者的说法,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两相对照,那么传统文学作为过去的、从前的、完成时态的某种事物就只“等着后人的怀念或者继承,传统的文学工作者也只是在发挥余热了”,显然,“网络文学”“是一种很不准确的而且已经引起混乱的命名”。

二、何以体现民族性与世界性

目前存在的网络文学定义可以三大标准划分:一以“文学”为标准;二以“网络”为标准;三是将两大标准结合起来,称之为结合版。也就是说,网络文学的定义大都聚焦于两点——“网络”与“文学”。要么是出于对“网络”的技术崇拜将网络文学定义为:凡是在网络媒体流通的文字;要么是出于文学审美的视角定义网络文学是在网络上传播并与传统文学有着创作方式、创作手法、文学体制等方面不同的文学。但这两类都忽略了创作实践中的网络文学现象。依照网络文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汉语网络文学之外,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网站、作家作品以及理论批评等方面形成了不同民族的网络文学特色和文学阵营”,是二十年中国网络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劲旅。是以,“汉语网络文学”命名的提出为我们思考“网络文学”何以体现民族性的问题提供了契机。

“网络文学”命名明显偏重于“网络”新媒介,指代非纸质版传播的文学。有个问题是,網络文学能囊括除纸质版传播文学以外的一切文学形式吗?单小曦在《数字文学的命名及其生产类型》中断言:如今的网络文学并不能涵盖所有数字文学。“今天也存在着大量的非网络化的以光盘、计算机软件、数字储存器特别是越来越智能化的电子书形式传播、发行、阅读的数字文学形态,这些都不能称之为网络文学。”也就是说,用“网络文学”来命名在西方称为“超文本文学”(Hypertext Literature)、“数字文学”(Digital Literature)的此种文学形态是不准确的,更不要说它是否体现了世界性。在“中华网文与美国大片、日本动漫、韩国游戏”共称“当今世界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中并驾齐驱的‘四驾马车’”的当下,对靠国内输出的域外翻译网站接触中国网文的外国读者来说,在这一平台上的“网络文学”就等同于Online Literature(在线文学),当中国文化与世界接轨时,“网络文学”命名能体现世界性吗?“在线文学”命名是否更加恰当呢?在网络文学的成长中,这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三、“网络文学”=“网络小说”?

网络文学目前已然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一个炙手可热的对象,据中国知网检索,截至2020年5月,以“网络文学”为主题的硕博论文有1056篇,期刊有5251篇,会议论文和报纸文章分别有115篇和1404篇。有意思的是,再分别以“网络小说”“网络散文”和“网络诗歌”为主题检索时,却出现了较大差别的结果。同段时间内,研究网络小说的硕博论文有569篇,期刊有1579篇,会议论文有18篇,报纸文章有312篇;研究网络散文的篇数分别是2篇、16篇、1篇、1篇;研究网络诗歌的则有44篇、208篇、5篇、13篇。也就是说,在网络文学作品批评研究中,网络小说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

网络文学网站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现今正处于市场化运营的高速发展期,据2019年9月《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站数量为518万个,其中有一部分为文学网站。在欧阳友权编撰的《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这本书中列举了20家大型文学网站代表:起点中文网、创世中文网、纵横中文网、阿里文学、晋江文学城、17K小说网、潇湘书院、小说阅读网、红袖添香、起点国际、起点女生网、云起书院、言情小说吧、榕树下、塔读文学、爱读文学网、幻剑书盟、天下书盟、逐浪网、红薯网。可以发现,这二十家代表网站中有三家直接以“小说”命名网站,而以“散文”“诗歌”命名的一家也没有。

在关于网络文学的定义中,已经有研究者将“网络文学”与“网络小说”画等号了。李敬泽提出约定俗成的网络文学概念“其实很明确,主要就是指在网上生成和阅读的那些长篇小说”。阅文集团总经理杨晨将这一概念解释得更为清楚:在他看来,网上的散文、诗歌并不是网络文学,网络文学就只是长篇通俗小说,因为“网络文学的读者,他们并不会只阅读网络文学,但当他们上网想阅读这类作品时,他们想看的绝不是诗歌散文。我们硬把它们也列入网络文学,硬去推荐给读者,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甚至如今网文界的“主流”定义和学界、官方、媒体以及公众在评论、报道网络文学时的“社会化”定义都倾向于类似《悟空传》《诛仙》《盗墓笔记》这样的长篇连载类型小说。

此外,2009年以后,资本的进入催生了网络类型小说的空前繁荣,由此产生了网络文学IP概念,形成了以网络小说为源头的产业链。网络文学开始全版权运营,与影视、动漫、游戏、演艺等泛文化娱乐领域联合打造文化产品,“跨界合作”成为未来网络文学发展的可能方向。

在以上三种情形下,再坚持使用“网络文学”命名是否还有意义?“网络小说”能够取代“网络文学”直接命名这一文学现象吗?如果可以,为什么是“网络小说”替代“网络文学”,而不是“网络散文”“网络诗歌”呢?类似的疑惑在近二十年网络文学研究中并没有得到讨论,这其实是需要反思的。

四、结语

“我们使用了二十多年的网络文学,其实它只是一个笼统含糊的概念,这个称呼更多地带有随意性”。研究者们在追问思考如何定义网络文学时,首先得弄清楚“网络文学”这个命名本身的模糊性。虽然“网络文学”因为被广泛运用而具有了某种理所当然性,但是笔者认为从网络文学不断生长的事实来看,这一命名只是暂时的,必将有更适当的概念来替代它。

参考文献:

[1] 夏烈.裂变与交互:当下文艺生态的直观与反思[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2.

[2] 张登林.“网络文学”命名的草率与内涵的无区别性[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1).

[3] 康桥.网络文學的命名与功能[J].南方文坛,2011(3).

[4] 许苗苗,许文郁.网络文学的定义[J].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

[5] 欧阳友权.中国少数民族网络文学20年巡礼[J].福建论坛,2018(10).

[6] 单小曦.数字文学的命名及其生产类型[J].中州学刊,2011(6).

[7] 陈定家,唐朝晖.网络文学:扬帆出海正当时[J].文艺争鸣,2019(3).

[8] 欧阳友权.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

[9] 李敬泽.网络文学:文学自觉和文化自觉[N].人民日报,2014-07-25(24).

[10] 杨晨.网络文学的内涵、创新及写法[A].周志雄.网络文学研究(第2辑)[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

[11] 范传兴.再谈网络文学的定义[A].周志雄.网络文学研究(第2辑)[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

作 者: 刘志慧,阜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 张晴 E-mail: zqmz0601@163.com

作者:刘志慧

上一篇:欧盟的民族学分析论文下一篇:价值观教育的法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