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音乐论文

2022-05-13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少数民族音乐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音乐组合作为民族音乐在当下的发展与转型的表现形式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民族音乐的未来。本文以城市民族音乐学为视域,将少数民族音乐组合置于城市化社会语境下讨论,通过对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组合——“芼呢”乐队的个案分析,探析流播于城市中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变迁、融合等问题。

第一篇:少数民族音乐论文

少数民族音乐融入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研究

摘 要:文化是促进民族发展的基础力量,在人类文明持续发展及民族血脉传承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全球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社会进步进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关注民族文化因素发展的稳定性和完整性等问题。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具有历史独特性、文化传承特殊性,其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对现代社会教育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当前如何因势利导展开少数民族音乐融入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有效途径的研究,已经在民族学、教育学、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领域中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为少数民族音乐融入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活动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地方高校 少数民族音乐 教学意义 教学途径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14.026

少数民族的音乐是中华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着重要地位。当前高校音乐专业课堂教学并不重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教学。本文首先阐述了少数民族音乐融入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意义,对国内外研究态度进行分析,提出地方高校深入贯彻少数民族音乐教学方针的途径,推进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关于少数民族音乐融入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意义

1.国外对于少数民族音乐融入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态度

目前,各国的专家学者主要是展开对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相关研究数量较多,且也是强调现代社会发展必须能够重视传统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如,在美国地区,多元文化教育的研究学者——Panl Gorski博士曾经对于多元文化教育进行指导性定义,他认为多元文化教育就是教育改革进程当中一种新型的、积极的教学方式,它对教育过程中的一些过失以及歧视行为进行严厉批判。他提出,以社会公正和教育平等为基础,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才能真正改善学生的学习经历,有效挖掘出学生的深层次潜力,并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逐渐将他们培养成为对于当地、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存在的跨文化交往行为中有积极的意识,并乐于参与其中的有志青年。

在韩国,由于其本身十分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因此形成一套有效的保护体系。通过立法的方式,来为保护传统文化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并用其特有的文化方式,来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开设有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去领会韩国的传统文化特色,如韩国饮食文化、韩国文化景点游览、韩国文化电影观看等。韩国许多学校都设立了韩国传统音乐教学班,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民族感,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水平。

2.国内对少数民族音乐融入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态度研究

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和传承具有特定的脉络,在经历过半封建半殖民社会时期,我国各方面发展都呈现出缓慢停滞的状态。直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推动音乐、建筑、舞蹈等行业领域的崛起发展。在1980年,民间音乐集成的创举让人们重新认识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1986年,学者们更是对“美育”教育提起更多的重视和研究,打开了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融入课堂中的重要思路。到2009年,教育观念的转变,素质教育活动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实现世界文化教育与音乐人类学在中国传播,更是让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成为重要内容。

二、少数民族音乐融入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途径

少数民族音乐融入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是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在新的时代下,传承和创新传统优秀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其能够加深国民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还能够更好发展民族力量。另一方面少数民族音乐融入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活动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属于地方性民族文化资源,其对于培育高素质人才队伍具有重要意义,如:少数民族音乐教育资源能够带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活动的个性化发展,从而培育起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人才队伍。由此概念分析可知,目前国内对于少数民族音乐融入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有效路径主要从两个角度展开。

1.站在音乐文化传承的角度

当前,站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关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相关研究文献数以万计,近五年来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主要研究的内容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学理层面专业性地探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哲学意义、本质、价值和观念。如,《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反思》中,基于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教育的现状,展开对现阶段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境况的研究。二是从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等学科角度对于某一个少数民族或是地区的音乐文化特征和传承演变展开分析。如,《论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的广义性特征》通过对某一个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演变传承特征展开分析。三是对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展开研究。不论是哪一个角度都涉及要通过教育的渠道来实现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和发展。以锡伯族音乐为例,展开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应用情况分析,提出校本资源对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所带来的积极作用。

《少数民族地区内的学校教育以及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系统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内学校教育发展过程中实现民族文化传承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并在少数民族学校教育中,应该实现传承民族文化的最终目标、内容以及具体路径等。其主要实施目的在于能够促使学生在准确、全面掌握本地历史文化成果的基础之上,对本民族的文化发展持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学校教育承担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责任,培养学生对于本地文化的正确态度和价值观。在实施途径上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分别为开发当地课程、校本课程以及强化学校、家庭与社区之间的通力合作。该观念指出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发展要实现两手抓,一手从学校教育层面,一手从社会教育层面。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传承的主要寓意、现状以及原因、对策》进行了系统论述。认为在当代文化的剧烈冲击之下,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在当地学校教育发展中逐步流失和失真,其主要原因应该是民族教育的课程过于单一化,加上价值取向的变化促使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发展走偏,过于形式化。

站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活动可知,当前其在教育体系中的融入和发展还不够全面具体,更甚至有个别教育环节忽视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教育实践中呈现出偏向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论传承,而忽视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实践、创新、探索的现象。

2.站在教育體系的角度

教育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如何提高我国各个教育环节的教学质量,培养出全面综合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至关重要。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启迪思想的作用,在创建和谐社会中,提升全民的音乐素养至关重要。对此各大高校开设音乐专业教育活动,为社会提供了音乐技能人才。当前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活动中,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发挥着地方性教育资源的作用,其能够同传统音乐文化,国外音乐理论等相结合,从而推动我国高校音乐教育质量的提升。王军在《文化传承与教育选择》书本当中,重点针对民族文化的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以及当前的教育制度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针对我国当前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依赖的基础以及其主流文化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化的理论研究,还论述了多元一体化的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体系,对于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范畴界定以及体系建构等方面提出具有积极引导意义的看法,为后期相关理论研究工作提供方法论的引导。该书阐述了少数民族音乐融入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对于地方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提出少数民族音乐融入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活动必须从更改教学理念、制定新的教学体系等方面入手。

参考文献:

[1] 张娜《本土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实践与创新》,赣南范学院,2012年。

[2] 王军《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民族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

[3] 蒋锡伟《中国传统音乐的高校传承现状及趋势探究》,西安音乐学院,2020年。

[4] 郭婧旸《新疆兵团高校音乐教育现状调查研究》,新疆师范大学,2018年。

[5] 姚三军《地方院校音乐专业教育中的乡土音乐文化传承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6] 康良生《地方传统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的传承探究》,赣南师范学院,2013年。

作者:陈念璞

第二篇:城市民族音乐视角下的少数民族音乐组合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音乐组合作为民族音乐在当下的发展与转型的表现形式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民族音乐的未来。本文以城市民族音乐学为视域,将少数民族音乐组合置于城市化社会语境下讨论,通过对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组合——“芼呢”乐队的个案分析,探析流播于城市中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变迁、融合等问题。

关键词:城市化 少数民族音乐组合 “芼呢”乐队 转型与发展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①。城市化标志着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的水平和进步,城市规模的空前扩大,也让经济、科技、文化生发的中心向城市集中。

从2011年起,中国城镇人口开始多于农村人口,且逐年增长,城市化已然成为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导向。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量转移,产生于乡村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也逐渐向城市传播。少数民族音乐在城市这一文化空间中生存和发展,其传播方式、参与者、演出目的都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少数民族完整的传承性建立在相对独立的文化生存空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现代社会文明通过各种途径打破了少数民族地区较为封闭的生活环境,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音乐组合,作为民族音乐在当下的发展与转型的表现形式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民族音乐的未来。本文以城市民族音乐学为视域,将少数民族音乐组合置于城市化社会语境下讨论,通过对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组合“芼呢”乐队的个案分析,探析流播于城市中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变迁、融合等问题。

一、城市中的少数民族音乐传播现状

城市中的少数民族音乐主要以传统民歌及改编、创作民歌两种音乐类型呈现,学者陈波曾提到少数民族音乐在城市中传播的载体主要有②:

(一)国家体制内音乐参与者,如:音乐院校的师生、国家音乐表演院团的演职员等,他们一般从事西方艺术音乐或民族音乐创作、表演、研究工作。

(二)国家体制外的音乐职业人,他们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产物,将音乐作为商品,把市场和音乐结合最紧密,是流行音乐的生产者和推广者,他们大多从事流行音乐的制作、表演、销告等工作。

(三)非职业的社会各界音乐爱好者,他们虽然井不依靠音乐来安身立命,但是音乐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们是城市音乐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是城市音乐的重要组成。

(四)非实体虚拟的音乐人,从事数字、网络、手机音乐等生产和推广销售。传播方式也由民间自然传播转变为教育传播、剧场演出传播、网络传播、旅游传播等多样化传播方式,演出目的也发生了由娱乐性到实用性、生活化商业化的观念转变。少数民族音乐生存空间由农村转移到了城市,流播于城市中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即“家门口的民族音乐学”③,值得关注。

二、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组合“芼呢”乐队简介

“芼呢”乐队组建于2009年,“芼呢”一词在壮语里译为“帅小伙”,乐队名称由此而来。由五位来自广西壮、瑶、侗、汉四个不同民族小伙子组成,均毕业于艺术院校,主要演唱由广西民歌改编的歌曲。以下是笔者对该乐队成员采访后,得到的乐队成员信息表。

从表中信息可以看出,成员的民族成分及所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为他们构建乐队奠定了一定基础,也为他们走上民歌改编的道路做了铺垫,通过笔者的调查及与乐队成员的对话,对他们的乐队的构成、成员职能有了清晰的了解。

(一)乐队成员族群身份认同

族群认同就是族群的身份确认,是指成员对自己所属族群的认知和情感依附。著名黄梅戏作曲家时白林先生曾在讲座中幽默的比喻:“传统艺术的发展需要我们先做传统的‘儿子’,然后再做传统的‘叛徒’”④。突显了族群成员对自己所属族群的认知和情感依附的重要性和核心性。少数民族音乐组合的主体为少数民族文化,这就要求组合的成员应为本族群成员或以该族群成员为主。

笔者对“芼呢”乐队五位成员的民族成分、生长环境、文化程度、专业等进行了调查,通过此调查对他们的族群身份认同进行粗浅的分析。就“芼呢”乐队而言,五位成员虽然民族身份不一、生长的地域环境不同,且具备各自民族性格和情感的个性,但他们在接受专业教育时对族群间的文化认同让他们在音乐中找到了原初情感的共性,因而“芼呢”乐队的成立初衷及创作缘由都建立在一定的民族情感之上。乐队成员既具有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积淀,又在接受专业教育时吸收了现代音乐的影响,所组建的“芼呢”乐队成为了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下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发展与转型的产物。

(二)乐队结构及职能分配

“芼呢”乐队演唱的大部分作品均为原创,以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为基础素材进行创作和演绎,其中部分为改编作品,即借助现代音乐表现为载体对广西少数民族音乐进行加工展示。演奏的乐器除键盘、吉他等西洋乐器外,还使用了具有广西各民族特色的乐器,其中部分乐器为自主改良及制作,如侗族琵琶⑤、壮族三弦、壮族会鼓等。以下是乐队的分工、结构总览,结合前文的乐队成员信息表可以得出他们的专业决定了他们各自的职能,也影响着乐队今后的发展。

从他们的乐队结构来看,乐队已形成明确和完整的分工,与流行乐队的区别在于“芼呢”乐队注重民歌素材的收集,也因此让他们的乐队风格更具民族特色,同时还兼顾了当下的流行元素,其艺术性和可听性都得到了提升,他们的表现手法让更多人易于接受和喜爱,从而了解到传统音乐的特色。

三、“芼呢”乐队作品艺术风格分析

“芼呢”乐队主要有《家乡的歌》《绣球香》《唱着山歌想阿妹》等原创作品,及《油茶歌》《吉冬诺》《不要怕》等改编作品。其中,《家乡的歌》《绣球香》《唱着山歌想阿妹》分别在湖南广播电视台和大理电视台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祥和中国节”大型活动——首届中国情歌节、2011年国际茉莉花节音乐狂欢音乐会、辽宁卫视2012年音乐选秀節目《激情唱响》等大型演出活动中展示。此外,“芼呢”乐队多次凭借少数民族音乐改编作品在比赛中获奖,如侗族民歌改编作品《油茶歌》获2013年CCTV发现之旅频道举办的首届“国际民歌争霸赛”广西赛区前三甲、瑶族民歌改编作品《吉冬诺》获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争奇斗艳——土、苗、傣、瑶、侗、达、哈少数民族冠军歌手争霸赛》瑶族专场最佳人气奖等。

相对于少数民族传统音乐长期处于较为封闭状态的原生性而言,在社会结构重新构建的驱动下,“芼呢”乐队甚至比其他少数民族组合作品凸显更多的是混生性与多元化。“芼呢”乐队作品风格与民间音乐风格的联系体现在音乐风格、表现内容、表现形式上的继承与变异。“综合来看,这种继承与变异在诸多方面表现出转型的痕迹。其音乐风格转型轨迹为:原生性——混生性——多元性的发展趋向;表现内容的转型取向为:原生——改编(包括重新配置)——新创作与改编并举;表现目的转型取向为:仪式、民俗——原生展示——商业展示与原生展示并置。”⑥虽然这样的转型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原生性会带来一定的冲击,但不能否定的是,它实现了民族传统音乐与现代时尚文化的互补,在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大变革的时代,“芼呢”乐队作品风格呈现的变异与转型是民间音乐风格不断推广和发展的必经之路。笔者通过对“芼呢”乐队作品的分析,总结出其创作风格的主要特点。

(一)民歌元素作为创作动机

民歌风格特性,民歌风格特性的引入指在某首或某个地域民歌风格的基础上创作,使现代音乐作品具有该民族民歌风格或区域民歌特性。《家乡的歌》建立在那坡黑衣壮“尼的呀”曲种的骨干音上创作的,再融入现代音乐元素,将音乐更通俗化,又带有那坡黑衣壮“尼的呀”的民歌标识。

(二)融入原生民歌形态

根据音乐作品主题将一首或者若干首民歌旋律拼接到创作曲调中,传递某种设定的情感氛围。“芼呢”乐队的代表作《唱着山歌想阿妹》以平果壮族嘹歌经典曲目《木棉树下两相依》引入,随后用流行唱法配以电子音乐展开原创旋律部分,在副歌的进行中,以平果壮族“底格嘹”为伴唱声部与主旋律形成了支声复调式的声部交织,切合了歌曲中阿哥把对阿妹的相思寄托于山歌的情感主题。

(三) 衬词

“芼呢”乐队作品在歌曲创作中适当引入地方民歌出现较多的衬词,使得歌曲整体风格呈现出民歌元素与流行音乐元素的穿插交织。如《唱着山歌想阿妹》在每个乐句末加入了壮族“了罗”山歌的衬词“了罗”,更凸显了歌曲鲜明壮族生活气息。

此外,民族乐器的运用也为芼呢乐队作品增添了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特色。队长王鸣韬生长在三江侗族自治县,父亲是县文化站培训老师,从小就接触三弦、二胡、芦笙、笛子和琵琶等民族乐器,他除了擅长演奏这些民族乐器,还十分热衷于自己动手制作和改良乐器,进入大学后才开始真正系统地跟随覃国伟⑦老师学习乐器制作。因此“芼呢”乐队的每首作品的演绎都出现民族乐器的融合。作品《吉冬诺》改编于瑶族民间叙事歌曲调,吉冬诺即鹌鹑鸟,声调优美动听,作品《吉冬诺》以一段侗笛独奏作为引子,侗笛柔和、清脆、明亮的音色彷如鹌鹑鸟的啼叫,为作品增添了一丝古朴和神秘。

四、“芼呢”乐队与代表性民族音乐组合比较分析

中国音乐组合的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号称“中国第一支少数民族原创音乐组合”——“山鹰”乐队也在该时期成立。在现代音乐界中,知名度较大、较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乐队主要为蒙古族、彝族、藏族,如彝族的“彝人制造”(1995年成立)、藏族的“天杵”乐队。“芼呢”乐队作为成立时间较短、成员也相对年轻的一支新兴少数民族音乐组合,与其他代表性民族音乐组合存在相同与异同。

(一)音乐表现形式相同

这些乐队的成立,让我们看到了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与现代社会文化的交融,他们都在为民族传统音乐适应城市化这一新环境作出不断的改变,体现在他们相同的音乐表现形式:第一,都在具有民族特點的曲调上进行创作,并巧妙地在配器上使用民族乐器;第二,所创作的音乐作品都具有民族审美情感;第三,将民族民间音乐用现代流行技法进行改编。

(二)民俗文化体现

“彝人制造”音乐作品《哭嫁歌》的创作依托了彝族民俗文化中的“克智”⑧;“山鹰”乐队在作品《神曲》中加入了祭司毕摩为引导亡魂回归北方祖地故土的唱诵,这些乐队在音乐作品创作中有意识地对少数民族音乐中的仪式音乐进行挖掘,保证了其音乐作品所涵盖民族文化的完整性。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也同样有着丰富的仪式音乐和说唱艺术,如德靖一带壮族的“末”、龙州金龙壮族布岱人的“苯”、红水河流域的“麽”、龙州金龙壮族的“唱天”等,“芼呢”乐队音乐作品创作元素多为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中的世俗音乐,若能借鉴其他音乐组合,在音乐作品中结合少数民族仪式音乐和说唱艺术对民俗文化进行解读,更有利于加深乐队音乐作品的民族文化底蕴。

五、少数民族音乐组合对城市民族音乐学的启示与忧虑

“芼呢”乐队的作品通过现代音乐表现手法顺应了人们的音乐审美需求,流行元素在作品中的运用也丰富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相对单一的曲调,使得其受众群体不再局限于本族群成员,并且展示平台扩大和娱乐、商业功能增强为其作品受众层面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然而,在笔者与乐队组建者王鸣韬的交谈中,王鸣韬的一句话道出了多少民族组合在推广音乐作品时的无奈,“没有钱怎么玩音乐,缺少资金要怎么推广这些带有民族风格的作品。”的确,在网络传媒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音乐制作与推广的费用也不断上涨,制约了自发组建、缺少经纪公司作为幕后团队推广的“芼呢”乐队在大众传媒平台上占据一席之地,其音乐作品也始终停留在小众音乐的范畴。

时至今日,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经受着现代化、多元化、全球化多元素的冲击,少数民族音乐组合在潜移默化中顺应时代潮流,用自己的行动坚守民族文化的标识。在民族传统音乐面临转型与变异的境遇下,难免会担忧传统是否因此遭到“抛弃”,少数民族音乐组合这一群体的壮大也让民族音乐在当代语境中找到了出口,扩大了民族文化传播的生存空间。

六、结语

民族传统音乐在转型过程中偏向娱乐功能及商业性质,使部分群体打着民歌复兴的旗号从中挖掘利益,在少数民族音乐作品创作中盲目复制,在音乐形式和内容上强硬加入民族元素,引导受众群体对民族文化错误解读,因此,如何在音乐作品中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本质,做好民族文化记录者、解读者、传播者,给我们留下了新的命题。

“撞击、衰落——原生态民歌已完成了农业社会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卸却铅华遗存的一些也不会有回天之力,在民俗文化擅变、审美取向转移、城市化拉动的浪击下,终将随贫穷一起逝去。”⑨中国传统音乐所处的困境不禁让人叹息,然而,年轻一代在城市化进程的语境中所接收的事物必然影响着他们传承传统的方式,原生民歌的时代也许会在若干年后随着生存环境丧失的悄然落幕,但新的时代又会带着民族传统文化的印记拉开序幕……

注释:

①百度百科“城市化”词条。

②陈波:《我国城市民族音乐学研究综述》,《中国音乐》,2014年第1期,第88-94页。

③“家门口的民族音乐学研究”,也指从国内的田野撤回城市,研究自己城市的音乐文化。(参见汤亚汀著译《音乐人类学:历史思潮与方法论》,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第320页;〔美〕凯·考夫曼谢勒梅(KayKaufinan Shelemay ) (( 2000年民族音乐学论坛:谢勒梅专题报告),汤亚汀译,《音乐研究》2000年第4期,第85页)。

④摘自:时白林学术讲座《泥土芬芳溢华夏——黄梅戏音乐今昔纵横谈》。

⑤队长王鸣韬主持的项目《侗族琵琶与天琴改良》获得2013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

⑥李建军:《音乐组合视域下的民族传统音乐转型——以蒙古族音乐组合为例》,《民族艺术研究》,2012年第6期,第54-60頁。

⑦覃国伟:国家一级演奏员、原广西歌舞剧院民族乐团团长,现为广西师范学院教师。

⑧彝语意为“言语比赛”,简称为“克智”(“比赛”之意)。《克智》是彝族经典著作之一,是彝族社会在婚丧喜事、逢节聚会之际, 由姻亲主客双方在一起展开进行的一种文化比赛形式。

⑨黄允箴:《撞击与转型——论原生态民歌传播主体的萎缩》,《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第104-111+5页。

参考文献:

[1]陈波. 我国城市民族音乐学研究综述[J]. 中国音乐,2014,01:88-94.

[2]李建军.音乐组合视域下的民族传统音乐转型——以蒙古族音乐组合为例[J].民族艺术研究,2012,(06):54-60.

[3]黄允箴.撞击与转型——论原生态民歌传播主体的萎缩[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02):104-111+5.

作者:刘思蔓

第三篇:音乐传播方式对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的影响

[摘要]少数民族音乐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是音乐学术界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以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为研究视角,阐述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中的自然传播、制度传播、媒介传播以及旅游传播等音乐传播方式,探析音乐传播方式对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产生的重要影响,提出应合理运用多元化的、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的传播方式,来延续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要使命。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传承;音乐传播方式;影响

一、少数民族音乐传承概述

(一)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的起源

中国的传统音乐主要来源于生活,从农耕时代起就有了中国的传统音乐,而在农耕时代中人们通过生活中的一些活动和仪式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传承。在我国的传统音乐中,少数民族音乐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少数民族音乐丰富了我国传统音乐。为了保证中央传统音乐与地方少数民族音乐保持紧密的联系,并且保证两者的传承,建立了乐籍制度,在乐籍制度下全国各地都设有乐户,各地的乐户就是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的主要负责人。由于历史上中原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比较密切,所以中原的乐籍制度对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传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乐籍制度逐渐消失了,但是乐户还在一定时间内存在着,乐户及其后人将音乐技艺作为自己的谋生手段,通过在民间礼俗的运用中传承着音乐。而少数民族的音乐传承主要是通过宗教活动进行的,这是由于少数民族十分重视宗教祭祀活动,所以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主要是依靠这种鲜明的特点进行的,在少数民族的宗教祭祀活动中会对少数民族音乐进行记载,通过这些记载就能实现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

(二)音乐传播与传承的概念

根据相关资料可知:传播就是通过交流、沟通等方式对某种事物进行普及和扩散。而传承要分为两个方面来解释,其中一个方面是承:承接前代的文化、思想等内容,另一个方面就是传:将承接到的文化思想等内容传给下一代,如此代代反复就是传承。传播和传承有着不同的特点,在传播中强调共时性,而在传承之中主要强调的是传承的历时性。另外,传播和传承的对象也不一样,传播的对象更广泛一些,可以是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人群。而传承的对象就显得十分狭隘,传承主要是在代与代之间进行的,通常情况下都是在本民族内进行的。虽然传播和传承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两者又是互相联系的,传承包含在传播之中,传播要靠传承进行历时性的延续,所以传播和传承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

二、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中音乐的传播方式

(一)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的自然传播

在少数民族音乐传播中最原始的传播方式就是音乐的自然传播,自然传播作为人类最原始的音乐传播方式,伴随着人类进入了文明时期,至今,仍有一些少数民族在利用自然传播的方式进行音乐的传播。尽管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但是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依旧遵循着最原始的音乐传播方式,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音乐传播,这样的传播方式需要传播者与受众进行面对面地交流。

自然传播方式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需要传播者和受众面对面的交流,这就意味着传播者和受众要在同一个地方生活。正是这个条件让自然传播方式不仅仅具备传播的性能,还具备了娱乐的音乐性能。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有许多的民族都会定期举办歌会,例如:壮族的歌圩,这不仅是通过自然传播方式进行壮族音乐传播的地方,还是壮族人民平时娱乐的地方。自然传播方式口传心授的特点,对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为在口传心授的传播中,传播者可能会在传播的过程中加入一些自己的主观色彩,而受众在接受传播时也会对音乐产生自己的理解。另外,在音乐的传播过程中还可能受到外来音乐的影响,这些因素导致了少数民族音乐的自然传播方式具有一定的變异性。

不可否认,自然传播方式有着十分明显的特点和优势。然而,这种最原始、最古老的传播方式却显得越来越“步履”艰难。一方面,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的孩子们逐渐接受现代教育的洗礼,他们学习普通话,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其他的音乐类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自己本民族母语的认知;另一方面,少数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受到现代生活方式影响,尤其是对少数民族的宗教祭祀活动带来不小的冲击。根据相关的调查资料可知,我国大多数的少数民族中,仅有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会习惯性地采用自然传播的方式对本民族音乐进行传播,而青少年受现代文化的冲击,已然不再局限于自然传播的方式。因而面对这一新的发展趋势,如若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少数民族音乐最原始的传播方式将陷入困境,自然传播方式的传播者有可能会后继无人,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濒临断裂而无法得以传承。

(二)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中的制度传播

在我国历史上,为了保证中央传统音乐与地方少数民族音乐保持紧密的联系,并且保证两者的传承,建立了乐籍制度。乐籍制度对我国传统音乐以及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查阅相关资料可知,乐籍制度起源于北魏直到清朝雍正年间才被废除,所以在这一段时间内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播都是依靠乐籍制度的实施。乐籍制度在全国各地设立乐户,而乐户的主要组成人员是犯罪人员的亲属或者战争中的俘虏等贱民,由此可见乐户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说明了传统音乐在历史的发展中并不很受重视,乐户在社会中主要承担着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任务。在乐籍制度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朝代的更替,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的民族大融合,中原地区的音乐与西域各少数民族音乐相融合,西域各少数民族的乐器传入中原,中原的音乐形式也与西域各少数民族音乐相融合,同时中原的乐籍制度也对西域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乐籍制度发展到唐代时,形成了轮值轮训制,其中的轮值是指将全国各地的乐人通过征召的方式召集到宫廷之中去轮流执行差事。而轮值轮训制中的轮训则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对从全国各地召集而来的乐户进行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就是教各地乐户学习一模一样的曲目,这样就能对各地乐户进行统一规范的培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各地乐户的音乐技艺。轮值轮训制能够促进音乐的传播,这是因为,通过轮值轮训制少数民族地区的乐人能够将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带进中原宫廷,而在宫廷中轮训的乐人又会将宫廷中的音乐带出宫廷,进而在民间传播。可以说,伴随乐籍制度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音乐得以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传播。

当下,为了保护少数民族音乐,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对少数民族音乐进行保护。尽管国家出台的保护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但是,在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中依然存在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

(三)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中的媒介传播

虽然现代化的发展对少数民族音乐的自然传播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但是也为少数民族音乐的媒介传播方式带来了发展契机。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大多位于我国边陲地区,所以现代化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传播方式逐渐传入少数民族地区,媒介传播方式也广泛应用到少数民族音乐传播中。随着媒介传播方式的应用和发展,媒介传播方式的作用已经逐渐显露出来,但是媒介传播方式的作用不只是正面的,还有着一定的负面作用。媒介传播方式的正面作用是:能够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将少数民族音乐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音乐,扩大了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播范围。媒介传播方式的负面作用是:媒介传播不仅能够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将少数民族音乐传递出去,同时还会带来一些外来音乐。这些异质的外来音乐,都将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冲击少数民族音乐,并影响其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四)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中的旅游传播

随着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项目中,民族音乐的表演已然成为其最重要的旅游节目之一。为了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许多旅游景点不仅花大力度增强景区特色,还专门设置了少数民族音乐的表演项目,通过旅游传播的方式对外进行推介。这种传播方式能够为游客提供当地最具特色的音乐表演,在大力传播推广少数民族音乐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该景区的社会知名度,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其次,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各地生态博物馆的建设。生态博物馆通常是根据也少数民族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少数民族的传统建立起来的。生态博物馆是一种新型的博物馆,在这种新型的博物馆之中也融入了少数民族音乐表演,这样一来生态博物馆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

三、音乐传播方式对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的影响

当下在呼吁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音乐的呐喊声中,我们意识到,音乐传播方式对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影响的重要性。面对纷繁复杂,又各具鲜明特色的少數民族音乐,如何选择适合的音乐传播方式;如何看待音乐传播方式对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的影响,最大限度地保护、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是我们需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两面性。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由于其音乐传播方式的迥异而产生不同的效果,既有积极的,也有负面的。采用合理的音乐传播形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将风格鲜明且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音乐不断向外传递;反之,则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时代更迭、社会发展,音乐传播的方式也随之而改变。诚然,上述几种音乐传播方式尽管都能够促进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但也不尽完美。我们发现,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中传统的传播方式(如自然传播)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再譬如,当下运用最广泛的、现代化的媒介传播方式,好似一把双刃剑,在传播少数民族音乐的同时带入其他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的外来音乐,而外来音乐的传入,在某种程度上冲击少数民族音乐,影响其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可以说,音乐传播方式对于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的影响是具有两面性的,一方面它能够促进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播,保证少数民族音乐的延续性,另一方面对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带来一定的冲击,或多或少地制约了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

四、结语

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播方式对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其音乐传播方式中的自然传播、制度传播、媒介传播以及旅游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及发展。因此,保护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必须不断地努力探索新的音乐传播形式和传播途径,合理运用多元化的音乐传播方式,将传统与现代的传播方式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少数民族音乐,真正做到让少数民族音乐经久不衰和永久留存。

[参 考 文 献]

[1] 周景春.音乐传播方式对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的影响[J].晋[LL]中学院学报,2014(06):28-32.

[2] 柴雨青.从“请上来、送下去”谈起——浅议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方式[J].艺术教育,2014(12):58-59.

[3] 吴锦美.论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的传承方式[J].学术探索,2012(07):159—160.

[4] 刘爱萍.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方式对乌鲁木齐市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J].艺术科技,2013(05):342—343.

[5] 李康燕.传播学视角下少数民族地区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16(05):91—94.

[6] 戴蓓蓓.民族音乐学中影像记录传播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6.

[7] 吴桂兰.城市社区音乐活动现象的调查与探究[D].云南大学,2015.

[8] 王洋.达斡尔族“抹黑节”展演与音乐文化传承的调査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作者:李艳

上一篇:消费者保护法论文下一篇:城市公共行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