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留守儿童论文

2022-04-19

摘要:由于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保持一定数量并呈现增长趋势。从学校、家庭、民族、政府与社会四个方面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上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加强教育宣传、发展特色经济促进农民工回流、培养少数民族教师、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等措施。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少数民族留守儿童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少数民族留守儿童论文 篇1:

民族混居环境下少数民族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摘要:近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逐渐增强,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但与其他地区相比,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较弱。为了增加经济收入,很多少数民族的农民选择外出工作,在此背景下,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群体。在民族混居环境下,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厌学问题严重,主要原因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同学老师的不理解和不重视以及社会原因。为解决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厌学问题,应该普及少数民族相关知识、提高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加大少数民族的教育力度。

关键词: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厌学;措施

在中国大地上,因为受到地域和自然环境的直接支配,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有着各自传统文化的民族。各民族之间开始混居是因为各种各样的需求,但是,少数民族有各自的宗教信仰,也有不一样的生活习惯和风俗,甚至有的民族之间是不通婚、不往来的。以前,少数民族和汉族在一起居住的现象并不多见。但现在人口流动加快,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不同,少数民族混居的情况也越来越常见。在民族混居环境中,少数民族的稳定、与汉族和谐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提高整体人口素质和教育水平的基础上,尤其要关注少数民族的教育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稳定和谐。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受到关注,甚至上升为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他们普遍存在厌学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厌学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的反映,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行为的研究,学生消极应付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就是厌学症。

(二)民族混居環境下少数民族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两方离家到外地务工,孩子留在户籍地而未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之间的居住界限越来越模糊,大多呈现混居的状况,而且在农村地区大多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现象更是多见。
二、民族混居环境下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厌学的基本情况

民族混居环境下,少数民族学生由于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原因,存在着上课精力不集中、作业不按时完成、对学习没有积极性等厌学问题。下面以聊城市G村为例来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以期对民族混居环境下少数民族学生的厌学问题有深刻的认识。

聊城市回族G村,传统农作物耕种,经济收入较低,村民大多外出以增加收入,留守儿童较多。本文随机抽取了小学6~13岁的112名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发放问卷,回收率为112份,回收率为100%。

调查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调查统计发现,聊城市回族G村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厌学这一现象,其中有厌学问题的学生达到42%。想要逃避学习,上学缺乏主动性是这些留守儿童厌学的主要表现。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

(一)经常上课迟到、旷课

从图1数据显示中我们可以知道上课经常迟到,旷课的学生占了总人数的10%,这与普通小学生的出勤率有较大差距。由此可见,在少数民族留守儿童中,经常迟到、旷课的同学所占比重较大。

(二)经常上课不专心

调查发现,在平时课堂方面,少数民族留守学生经常在上课期间玩手机、做小动作、开小差、睡觉等,这部分比重就占了32%。由此可见,有很大一部分少数民族的留守儿童总会在上课时走神、开小差。

(三)学习态度不端正

调查发现,在少数民族留守儿童中,对学习保持良好学习兴趣的同学只占42%。可以看出,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占了很大一部分,对于这部分学生,迫切需要进一步的观念教育。

综合以上表现得出如下结论:少数民族留守学生经常在学习中表现出一种逃离学习活动的倾向。由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和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相互作用以及他们之间的模仿,所以要尽快缓解留守儿童的厌学问题,防止厌学问题继续蔓延和扩大。
三、民族混居环境下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厌学的原因分析

厌学是缺乏学习动机,是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典型表现。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压力,缺乏内在动力机制。

(一)家庭教育及传统思想的影响

1. 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教育在儿童的成长中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对留守儿童,父母并没有陪伴在他们身边,总让其他长辈照顾和教育。孩子对于家庭的渴望和需要得不到满足,更不用说学业上的辅导。父母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基本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回族G村的外出父母与留守儿童很少联系,联系的内容也是生活问题居多,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是关注孩子有没有吃饱、穿暖,身体是否生病,但他们无法在学业上给孩子必要的辅导与支持,这就导致孩子的家庭教育缺失。

2. 父母的陈旧思想。在调查中发现,58%父母并没有希望孩子考上理想的学校,只要有一张毕业证就好。在回族G村,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外出打工和买卖羊生意,家长们更加看重的是眼前利益,认为多年的教育学费与收益不成正比。大多数的家长向孩子灌输这样的观念:读书读到初中毕业就出去工作赚钱,不需要再继续读下去。同时,很多家长仍然有“不打不成器”的观点。在调查中,35%留守儿童表示由于受到体罚而不想读书。家长可能无法管理或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孩子的精神生活不太在意,仍然会有养育孩子只需要满足物质,如何教育是学校的问题的观念。

(二)师生相处及学校环境的影响

1. 同学的不理解。回族G村的孩子是在邻近汉族村的联合小学上学的,学校里3/4的学生都是汉族。对于回族每天的“礼拜”和生活习惯以及民族穿着,63%学生表示不懂或是不理解,由此会让回族的孩子内心感到很孤独。尤其是留守儿童,在学校里面感到孤独,回到家里没有父母的陪伴和关怀,心中的孤独感会加剧。他们会表现出对学校、学习的抗拒。

2. 教师的不重视。教师的态度在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眼中是重要的学习的动力。在回族x村的村办小学中,大多数教师年纪较大、学历较低,相对缺乏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的知识,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和及时疏导等工作不到位。一旦留守儿童出现厌学情绪、对学习毫无兴趣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的情况时,往往只看到表面的现象,认为孩子是缺乏管教,从而对孩子是大声训斥甚至体罚。并没有关注孩子的真实想法,以及学习成绩下降的真实原因。

3. 学校环境的影响。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同样希望周围的环境可以容纳我们,认可我们。在所调查的学校中,食堂并没有专门的清真餐厅,他们吃饭并不方便。同时由于学习困难,78%的少数民族的孩子会受到老师、家长的责难和同学的嘲笑,他们得不到集体的温暖,他们的集体归宿感、被接受和被爱的需要便长期得不到满足。这样使他们感到自卑,想要逃避,从而会产生远离学校、讨厌学习的倾向。

(三)经济及教育资源的影响

相较于其他地区经济快速稳定的增长,少数民族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经济增长相对较慢,差距仍然很大。在回族G村,国家并没有相关的政策以发展经济。所以,回族G村人民的经济生活并不富裕。导致生活娱乐场所几乎没有,孩子的课余生活非常单调。孩子放学后会形成小团体玩耍,孩子的依赖性和模仿性会使孩子们觉得找到了组织和同盟。由于学习不好,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肯定的这些留守儿童,他们所组成的团体会影响着彼此,其危害会流传扩大。相关的教育资金不足,很多教学任务和活动根本没有条件开展,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

教育资源匮乏。很多优秀的教师嫌弃少数民族农村经济条件较差,工资待遇不高,从而不愿来此。来任教的教师也多是汉族,有很大一部分对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是一知半解,有的甚至会对他们的宗教信仰表示不尊重。少数民族的孩子会对此产生反感,从而不想踏进学校。教育配套设施不健全,基本还是用传统的课本、黑板的授课方式,很多网络资源没法传播到学生的身上。
四、民族混居环境下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厌学的应对措施

(一)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孩子在身心发展、知识获取、能力训练、个性形成的过程中家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林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样的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倾翻。因此,发展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家庭教育。 对于那些厌倦了上学的人,家庭教育可以帮助他们重新获得学习兴趣。

1. 父母提高教育能力。聊城市回族G村留守儿童的家长文化程度不高,但学习一些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教育理论知识仍然很有必要,这样在子女以后的道路上父母可以更好地加以引导。父母对教育有一定的理论认识,会提高教育孩子的能力,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留守儿童的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的方法有:(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积极学习必要的教育理论知识,灵活运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努力引导学生的学习。(2)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交流会。在家长会上积极交流,交换观点。如果孩子的学习差,家长更应该积极和老师交流,清楚地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在校情况,共同与老师制定适合孩子、缓解孩子厌学情绪的计划方案。(3)留守儿童的家长定期的回到家里,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不要让孩子心里感到孤单,孩子心里具有依赖感。

2. 父母树立正确的关爱意识。在家长外出打工期间,一定要让监护人与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达到思想上的一致,并且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家长定期回来看望自己的孩子,不仅从物质上关心孩子,更要从精神上关爱孩子,让孩子的心中多一份温暖,要及时鼓励和表扬孩子的好的表现,这样可以增加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使孩子更加努力的学习。

(二)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

1. 普及少数民族相关知识。学校应该普及有关少数民族的知识,消除对于少数民族之间的偏见。对于身边的少数民族的同学,引导学生要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对于具有厌学情绪的留守儿童,要帮助他们、和他们一起学习,努力增进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

2. 培养壮大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首先,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对具有学习自主性的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可适当裁减一批将近退休的老教师,注入新鲜的血液。其次,校长经常抽课听课制和校长年度工作报告制度要大力推行。然后,要加强教师的德育工作,提高教师的责任心和耐心,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3. 改善学校环境,适应少数民族。一般留守儿童的午餐都是在学校解决的,对于学校餐厅,就要同时满足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的就餐需求。学校可以特设清真餐厅或是回族餐口,可以让回族学生放心、满意的就餐。

(三)大力发展经济,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1. 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加大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力度,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跃式发展。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招商引资,创办工厂号召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

2. 合理配置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公共教育资源要向民族地区倾斜。中央和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民族教育支持力度。推动民族地区健康发展,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协调发展。巩固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依法接受义务教育,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于少数民族贫困县学校,加大教育投入,支持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

3. 落实优惠政策,实现教育公平。在教育上,针对少数民族的一些优惠政策应该落到实处。如高考中适当照顾少数民族问题,高考加分政策继续实施,用“不平等”的教育政策去实现民族教育的公平,提高少数民族的整体受教育水平。
五、结语

在民族混居环境中,少数民族的教育问题尤为重要。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对于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与和谐稳定有着制约作用,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少数民族教育的关键问题。在此研究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厌学问题,针对留守儿童厌学问题的现状与原因提出一些教育对策,希望可以为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程守艳.制度安排与族群认同——民族区域自治视阈下族群认同的“工具性”因素分析[J].广西民族研究,2010(02).

[2]董秀梅.浅谈农村高中生厌学问题的分析与破解[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学),2014(23).

[3]韩丽.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厌学问题的研究——以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D小学为例[J].社会工作,2007(06).

[4]寧国庆,刘玉杰.新形势下家庭教育问题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教育,2011(12).

[5]尚紫薇.推动民族教育科学发展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J].中国民族教育,2012(Z1).

[6]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7-30.

[7]赵云龙,赵建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分析[J].文山学院学报,2011(05)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

作者:侯丽丽 沙潇潇

少数民族留守儿童论文 篇2:

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摘要:

由于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保持一定数量并呈现增长趋势。从学校、家庭、民族、政府与社会四个方面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上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加强教育宣传、发展特色经济促进农民工回流、培养少数民族教师、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等措施。

关键词:

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D9

文献标识码:A

1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学校角度分析

学校能为人们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让有目的的系统化教育成为可能。少数民族村寨学校在教育上先天不足。

(1)地缘导致的教育问题。少数民族地区分布散落,加之学校数量较少,村寨儿童上学路程较远,来回花在路上的时间太多,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致使当地儿童监护人推迟孩子入学年龄或者拒绝送孩子上学。读完小学后,村寨儿童要去镇上上初中,初中与村落之间相隔距离更远,大部分学生需要寄宿,但因学校住宿资源不够,部分学生只能寄宿在亲戚家,或在学校周围租房子。学生多以合租形式租房,生活上所需的柴米油盐基本从家自带,生活辛苦,条件较差,缺乏学习环境。

(2)师资力量不足。少数民族地区在文化程度上一直处于较落后的状态,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员非常少,师资缺口较大,无法满足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的需要。政府为解决师资问题,推出聘请代课教师政策,但是代课教师队伍整体受教育程度也不高,常常出现知识讲授的不到位和不科学,大大影响到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如有的学校四年级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只相当于二年级学生。

(3)学校课程设置不完善。家庭不完整导致留守儿童成长中的困惑和烦恼得不到纾解,由于学校教学观念陈旧、专业师资缺乏等原因,学校更注重知识教育,缺乏心理相关课程,儿童心理方面教育和辅导的缺憾,不利于儿童人格的健全发展。

(4)学校基础设施薄弱。教学楼、校舍、运动器材、实验室、图书馆、计算机等教学必备资源严重短缺,存在安全隐患。

2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家庭角度分析

家庭是一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对儿童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留守儿童成长的家庭环境不完整,其教育的家庭问题主要体现为监护问题,学者李强认为“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分为五种:隔代监护、上代监护(亲戚、朋友监护)、单亲监护、同辈监护、自我监护。”

(1)隔代监护,由孩子的奶奶爷爷或外婆外公代其父母抚养。留守儿童监护问题上隔代监护占的比例最大。首先,隔代监护人没有辅导留守儿童学习的能力。2011年,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对37个三类重点类型试点县进行了动态监测,其中少数民族县域为23个,占了总数62.2%,数据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大,少数民族人口中文盲的比例也在增大,总体数据都显示出少数民族地区受教育水平偏低;其次,老人要么太过溺爱,要么太过严厉,教养方式不科学;再次,由于年龄断层,代沟巨大导致沟通不畅,留守儿童与监护人之间很难进行思想与心理的深刻交流,成长的烦恼和困惑无人倾诉和指导。

(2)单亲监护,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在家照顾孩子。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男性和女性文化水平比较中,汉族教育水平高于少数民族,男性受教育水平高于女性受教育水平,而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在家陪孩子的一般为母亲。首先,母亲受自身知识局限,不能有效辅导孩子功课;其次,母亲作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间人,家庭事务繁重,缺乏精力、时间和耐心管教孩子;再次,没有父亲的陪伴和指导,不利于留守儿童的个性成长。

(3)自我监护、同辈监护和上代监护。自我监护指有自理能力的孩子单独留在家里自己照顾自己,父母出于对孩子欠缺照顾的亏欠感,会以物质与金钱方式尽量弥补,造成孩子孤单寂寞,感情冷漠;同辈监护指哥哥或姐姐在进行自我监护的情况下监护更小的弟弟妹妹,孩子照顾孩子,连日常的吃穿都成问题,更遑论教育;上代监护是指给予亲戚朋友一定的经济报酬请之代为抚养和监护,由于不是自己的孩童,监护人对孩子的学习、行为难以严格管教,加之寄人篱下,这类孩子往往疏于教养,或自我或自卑,性格比较孤僻。

3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民族角度分析

(1)民族文化出现断层危机。外出务工者接受新事物、新思想,部分年轻人开始不重视本民族文化甚至漠视民族文化,对民族文化传承产生了一定冲击。大量人员外出务工形成很多空心村寨,因此被留在村寨的留守儿童成为了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主体,但文化传承母体的缺失,使民族文化传承出现断层危机。

(2)语言交流障碍。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以隔代监护为主的监护背景下,留守儿童长期与老人相处,在上学前基本只说本民族语言,对普通话比较生疏。在教学上,为了弥补师资短缺,国家政策扶持下出现特岗教师,这是中央实施的一项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特殊政策,通过公开招聘,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创新农村学校教师的补充机制,逐步解决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这类教师以外民族尤其汉族为主。这类教师与初上学儿童交流有障碍,影响了学习效果和进程。另外,大部分特岗教师对少数民族文化不甚了解,难以把握其精髓,更难以把当地的民族文化融会于教学中,若学生长期处在民族文化与学校教育内容相疏离的情况下,其自身民族文化会逐渐淡化甚至被取代。

4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政府及社会角度分析

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伴生物,并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地方政府长期重经济软教育,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取得明显进步时,教育事业的变化却不甚明显。政府部门对教育事业不够重视,政策制定不完善,已有政策在实施中也因种种原因不到位,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

有部分留守儿童曾跟随父母外出务工,并就学于当地学校。但是融入到陌生环境,去适应新的民族文化和不同的传统习惯,对孩子来说是艰难的、痛苦的。由于户籍问题,这类流动儿童在父母务工地入学难,入好学校更难;其次,即便入学了,这类孩子教育起步低、基础薄弱,难以与城里学校完成对接,学习成绩较差,自尊心受挫、焦虑;再次,儿童比成人更需要朋友、玩伴,远离故土,文化和语言的不同成为社交的障碍。因此,村寨的很多流动儿童复变为留守儿童。

5解决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路径探析

解决好少数民族村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于全国整体教育素质的提高、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少数民族村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中,政府承担着主要角色。

(1)地方政府应重视教育事业,转变观念。提高少数民族村寨地区人们对教育事业重要性的认识,首先要从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级领导干部做起,改变他们长期以来一直保有的先发展经济再发展教育的陈旧观念,使当地教育事业能与经济同步发展;其次,各级政府应该加强宣传力度,把知识的重要性传播到少数民族各个村寨,使少数民族村寨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认识到加强留守儿童学习管制的重要性。

(2)政府加大教育转移支付,多渠道进行教育投入。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是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国家在对教育事业增加经费投入时,应该优先考虑教育事业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经费投入的倾斜,解决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设施薄弱、教育资源短缺的现象,保证少数民族村寨地区学校教学的顺利进行,努力缩小教育差距。

(3)双管齐下,减少留守儿童数量。首先,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促进农民工回流,可以有效减少留守儿童数量。国家应该给予少数民族地区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鼓励企业到少数民族地区落户和发展,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更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自然环境与民族文化的优势,发展旅游业。其次,完善和推进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彻底打破城乡二元制,改善流动儿童入学困境,促进留守儿童变流动儿童,孩子能与父母相随相伴,得到父母良好的照顾。

(4)地方政府应建立少数民族村寨留守儿童档案体系,加强监管。为了有效的帮助少数民族村寨地区留守儿童,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对留守儿童进行档案登记,村干部挨家挨户登记并定期走访,学校每学期入学及时登记,双管齐下,动态监管,争取无遗漏,全面整合归档所得资料,把相近的村寨进行社区合并,实现片区管理。留守儿童档案体系的建立可以方便学校和政府对留守儿童进行合理有效的监管,尽量避免或减少留守儿童可能出现的问题。

(5)重视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教育。要认识到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意识到保护好民族文化是历史和时代的要求。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要从娃娃做起。但是,文化传承母体的离开,弱化了民族文化的家庭传承,为此,政府和学校要承担起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政府要倡导大家重视传统节日、传统习俗、民间艺术等;在学校,民族文化要走进孩子们的教科书,在少数民族地区允许学校设置民族文化教学课程,推行少数民族文化教材,教授民族文化知识,甚至可以在教课上实行双语教学制。

(6)积极建设民族师范学校,培养专业的少数民族专任教师。政府应对报考民族师范类学生予以政策优惠,积极鼓励少数民族和汉族学生报考,为少数民族地区增加师源输出,解决师资不足问题,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师资质量和教学质量,同时,增加针对义务教育学生年龄段的心理辅导课程。在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教师的民族师范院校,教学中应充分的向学生教授系统的少数民族文化,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协调发展。

(7)进行监护人培训,优化教育方式。少数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应该对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关注和教育。留守儿童建档登记过程中,对监护人情况也要详细记录,对留守儿童监护人在监护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政府应组织培训班,集中教育;对于特殊存在的问题,必须单独沟通和解决。改变监护人的陈旧观念、纠正其错误的管教方式,保证留守儿童能得到合理有效的监护,得到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课题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妇运,2013,(6):3034.

[2]李强.贵州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C].“和谐发展与贵州小康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会2007年年会文集,2007.

[3]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2012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2.

作者:康彩霞

少数民族留守儿童论文 篇3:

谈谈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

我是一个从教二十多年的教师,在广西的苗族县里当一名小学老师,眼看着近十年,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困扰着我们的老师,困扰的程度相较于汉族地区或者大都市的教师只能说程度更深。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祖祖辈辈生活在深山老林的少数民族林农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務工,因工作的不稳定、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的“留守儿童”问题令人堪忧。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或者有亲戚监护,父母监护教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少数民族新农村的建设,以及少数民族和谐社会的建设,都离不开扎实的对症教育。对此,我对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教育有自己的一些浅显之见。

一、民族构成与少数民族学生的一些特点与现状

我们这个县城的少数民族主要有苗族,壮族,侗族,瑶族的等,苗族人口是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其余民族占百分之四十,而苗族和侗族、瑶族、壮族人口绝大全部分布在距离县城几十甚至上百公里,交通不便,语言与汉语没有相似度,让老师与上年纪的隔代抚养的爷爷奶奶沟通有难度,少数民族学生的习惯、风俗、文化、语言、性格,饮食,心理等方面除了有一般留守儿童的共性外,还有自己的特征。

1.性格大多内向,交流障碍明显

世居深山,童年时期与山外的世界交流很少,他们大多善良拘谨,怕见生人,不善言辞,你问十句,有时候只回答你一句,加上汉语不流利,沟通有一定困难。

2.学习成绩差,无人求教

由于负责抚养留守儿童的祖辈文化水平较低,在学习上往往不能给予孩子帮助;即使父母一方在家,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劳动,也很难有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因此,留守儿童学习上的问题,向家人求助的获得率比例很低,故孩子很难完成作业任务,久而久之,使孩子失去学习的信心,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厌学情绪。

3.道德发展出现危机,自我约束力薄弱

由于外出打工的父母亲对留在家乡的子女鞭长莫及,再加上多数农民工父母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有的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束手无策,只能顺其自然,或无奈地放任自流了,使得这些孩子缺乏得当的教育和约束,他(她)们容易受到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道德水准下降,常常干出一些有悖于基本道德规范的事情,当这些行为出现时他们不能有效的控制自己,纠正偏差,而是信马由缰,走哪到哪。

4.价值观出现偏差,无掌控加放任

由于外出打工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不够,特别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孩子容易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极大地妨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学校,老师面临的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1.内宿生增多,监管负担重

一个两千左右人数的小学校,内宿生将近六百,宿舍管理员,生活老师,晚自习老师,门卫管控等等人员的安排,工作量的巨大,令学校感觉负担很大,压力山大,经常在各个方面的调配捉襟见肘。

2.外宿隔代抚养,租住环境安全隐患多

由于山里撤点并校,更由于父母打工在外省居多,留守儿童到县城学校上学,祖辈得租房住,可是收入微薄,不能租住环境好,楼层安全的房子,而是租住简易水泥瓦平房,住户多,密度大,人员杂,这给留守儿童的安全带来诸多问题,令学校工作难度大。

3.家校联系困难,且变数大

父母远在广东等全国各地,孩子一旦有问题,联系家长变得困难,一些需要及时告知或处理的问题不能及时处理,影响工作进度和成效。

4.家庭作业,自主学习的管控难

学校的教育流程、秩序是有时间限制的,教学时间内学校、老师能有效管理,但分散在租住或者亲戚家里的留守儿童的自主学习成了虚设,不是父母,不听不服祖辈和亲戚管教,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的硬伤。

三、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仅对地区有益,对国家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安定也大有好处。对于留守儿童教育状况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全方位地统筹协调,为了更好的号召全社会共同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成长,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一是政府部门创设更多的就业岗位,这些岗位应该对学龄儿童的家长倾斜。二是大力推进和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基本条件。三是鼓励家长就近打工。

四、带班老师的细节对策

1.教师做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的桥梁

孩子进步了,老师及时汇报,让家长打电话与孩子分享开心和快乐,让家长对孩子的进步嘉奖,这种嘉奖可以是书籍的购买,也可以是口头的不断表扬,还可以是衣物鞋袜食品的小小奖励——这种桥梁很凑效,孩子往往像打了强心针一样复活很长时间,从沉默自卑的性格变得开朗自信。

2.转变隔代抚养人的教育观念

父母不在身边,隔代监护人教育偏向于衣食冷暖的照顾,忽略了道德、行为、价值观形成的教育,我们的老师要加强做通爷爷奶奶和亲戚的思想工作,让他们关注点不仅仅在物质的还要注重思想道德行为的教育,让爷爷奶奶和亲戚成为教育留守儿童的主力军。

3.协助隔代抚养人转变教育方法

溺爱和纵容,严厉和专制在隔代抚养中不少,老师的教授方法,纠正偏差尤为重要,发现苗头,亲临家访,对症下药,共同协助。

4.关注安全,防范未然

安全教育是监管留守儿童的教育中无疑是首要的!父母远离,祖辈年事已高,孩子的健康和安全有时候是突发的,老师要有效监控,迅速处置,让事态或后果扼杀在未然之前。

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是我们政府和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幸福和前途,一个孩子就是未来的一个家庭,远了父母,他们成了隔了代的抚养,几多凄楚和无奈,关注他们,教育他们,让他们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作者:银旭晓

上一篇:食品企业食品安全论文下一篇:石化企业物资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