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古代文学论文

2022-04-16

摘要:北方民族的文明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颇大的,北方民族的文化为中华文化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是深刻的。北方民族历史悠久,他们以狩猎游牧为生,逐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狩猎游牧文化,在此文化内涵中,他们有自己的图腾崇拜、器物文化和精神文化,与此同时,北方民族拥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学。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民族古代文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民族古代文学论文 篇1:

新疆民族地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情况问卷调查分析

内容摘要:随着国家对汉语教学措施的调整,新疆高校教学环境发生了深刻的改变,新疆高校的生源在客观上也产生了变化,尤其是各个民族学生的日益增多,中国古代文学的教与学面临许多新的挑战,摸清教学的家底,抓住教学的根本,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教学活动,显的尤为重要,从调查问卷反映的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方法与阅读量,对教师教学内容方法的看法、先进教学模式和手段的运用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促使教师在教学的理念、教学的过程、教学的拓展延伸、师生的互动以及教学的考核方法上有所创新,力图使教学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使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问卷分析 古代文学教学 改进措施

昌吉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现有四个年级五个教学班,其中16级学生民汉各一个班。其他三个年级都是民汉合班。民族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13级的占43%,14级的占42.3%,15级的占39.6%,16级的占40.5%。由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从二年级开始开设,16级是一年级没有开设,此次调查主要涉及13、14、15的三个班级。此次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51分,有效问卷147份。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时由于思政课、教育心理课程、计算机课程、实用技能课程等的开设,已经由以前的开设六个学期,压缩到四个学期。课时减少了三分之一学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全部为定向新疆四地州的免费师范生,没有就业升学压力,学习动力在相当学生身上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民汉合班教学学生的学习程度参差不齐,教师把握教学的难易程度有很大的难度。在师资情况上看,又面临着骨干教师年龄偏大,年长的近几年将要退休,年轻教师提高学历教学水平又要进修的局面,教学师资断层的压力较大。从老师们日常的听课评课教学研讨交流反映的问题来看,普遍存在教学难度较大,急需调整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互动等问题。究竟学生们对教学有什么样的真实想法,摸清家底,才能有的放矢,调整教学的思路、内容、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抓住教学的根本,才能提高教学的效能。基于此开展了本次调查。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关于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兴趣和态度

老师们一度猜测,由于民族学生语言的差异和民考汉的学习背景导致他们对古代文学这一相对其他课程繁难的课程可能主观上不喜欢,调查结果是以下两组数据:

从表一可以看出学生入校以来对古代文学的兴趣还是相对较大的,因为兴趣没有变化和说不上的学生里不排除有感兴趣的学生,但吸引力还是不足够大,还有态度模糊的学生,稍有对教学不满意的地方可能就会转变态度。表二是一主观调查选项,学生们的回答涉及入校以来的所有课程,有的仅因为老师漂亮就喜欢,有的因为课程实用喜欢,还有的是有一定的学习积累而喜欢,但是还是有相对最多的学生是喜欢古代文学课程的。喜欢的理由主要是教师知识面广,行为儒雅,幽默风趣,严谨认真,授课生动,课程故事性强等。不喜欢的理由最多的是有时课堂气氛不活跃,缺少与学生的互动,课堂形式还比较单调。

(二)关于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情况

此项调查涉及四个问题的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从这四张表上不难看出:1.学生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和研究资料方面,还是比较重视老师的推荐和引导,老师的所起的作用比较大,但是也反映出学生的依赖心理普遍较重,有部分学生缺少主动去涉猎相关书籍的意识。有16.67%的学生没有借阅过古代文学相关作品,这是要引起重视的信息,标明教师要督查学生的阅读情况,不能留有死角,知识面的缺乏对学生的学习影响作用很大,不能忽视。2.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最大障碍是繁体字。经过和学生的进一步访谈,了解到学生尤其是民族学生在中学很少接触繁体字,但是古代文学的特点又必须让学生认读一定的繁体字,以便学生能够培养出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古代文学学习水平。这是急需解决的难题。3.学生阅读古代文学的数量还是偏少,老师要依据教学和适应中学语文教学需要的合适的书目,指导督查学生的阅读。4.学生课外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途径呈现多样化,尤其是影视作品的直观、有吸引力对学生的阅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手机微信等新媒体的作用也在日益影响着学生的阅读途径和习惯。教师要了解学生在获取古代文学作品的途径的这一变化趋势,顺应学生的学习要求,使用新的媒介方式展开教学。

(三)关于教学方法和模式

统计结果如下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还是比较喜欢传统的教师讲授和借助多媒体课件教学,经过访谈学生认为古代文学课程较难,需要老师的帮助。这是一个不良的循环,越依赖越不能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就会越欠缺,教师在关注那些已经有了良好独立自学能力的学生的同时更要转变教学方法,教会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其他调查选项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不再涉及。

三.教学改革的对策

经过此次调查,初步摸清了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些情况,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习惯和态度,教学方法和模式都有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保护好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上,要开拓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学生对老师的期待很高,是好事,也是压力,对于民族混合编班的学生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发挥民族学生热情,情绪容易调动,喜欢发表见解的优势,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师生互动。达到教学活动的最佳境界“知音境界”。[1]增加讨论课,表演课,朗诵课的比例,教师认真研究教学内容,规定好自学的内容、要求、讨论的题目、表演的范围、朗诵的材料等,分成民汉结合的小组,由教师和学习委员小组长组织进行,并视学生的表现记入学生的平时成绩,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新能力。

2.调用多种阅读手段,提高学生的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量。

量变才能带来质变,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只有多读,多思考,多研究才能形成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素养。文学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学生读文学作品,就是让他们读哲学、读历史、读伦理学等书,并从中受到沾溉[2]。鼓励学生调用一切手段阅读作品。同时加强民族学生繁体字的认读能力,可以根据必读作品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繁体字,也可以用猜谜,竞赛,说故事等活泼有趣的形式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了调查才有发言权,摸清了学生的底细,顺应免费师范生“未来角色的决定性”[3]对课程的高要求,下一步就是在教學中以搞好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导向,开展教学改革,培养出就业单位欢迎的毕业生。

参考文献

[1]祝秀权,杨颖.淮阴师范学院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调研与思考[J].淄博师专学报.2013,(4).

[2]潘殊闲,西华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教学改革问卷调查报告[J].高等教育研究.2008,(3).

[3]滕瀚,时伟,梁支宏,王少云.免费师范生课程现状满意度调查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8,(9).

基金项目:本文系昌吉学院教学研究项目(14jyyb005)《应用性本科教育背景下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改革与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介绍:青荣,昌吉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教学及研究)

作者:青荣

民族古代文学论文 篇2:

北方民族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学的体现探讨

摘 要:北方民族的文明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颇大的,北方民族的文化为中华文化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是深刻的。北方民族历史悠久,他们以狩猎游牧为生,逐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狩猎游牧文化,在此文化内涵中,他们有自己的图腾崇拜、器物文化和精神文化,与此同时,北方民族拥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学。从中华文化的历史发展上来看,中华文化正是在北方民族文化与中原汉族文化的不断融合、吸收、渗透、变迁、交流、相互借鉴中发展而来。本文是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研究和探討北方民族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体现。

关键词:北方民族文化;中国古代文学;历史;体现

作者简介:曹存有(1972.12-),男,汉族,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人,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文艺理论。

前言:

中国的古代文学形象生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罗万千,这是融合吸收了多民族的文化发展而来,北方民族文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从历史的角度,可以看出北方民族文化一直参与着中国古代文学的创新,为古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北方民族文化具体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贡献是什么?这具体体现在那些地方?这正是本文研究和探讨的主体。

1、北方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

文化,是人在与自然和生存不断斗争发展而来的文明,主要表现在劳动工具、生活用品、生产方式,思想意识、政治组织等方面。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北方的文化特点:

首先,我们要了解北方民族的范围。所谓北方民族,就是指汉民族以北以西的广阔大地和部落人群,从东北沿着蒙古草原到西北的宁夏、甘肃、新疆,一直到西藏北部的高原地区。这一带气候、地理特征大体相同,所以孕育了相同的文化。他们都以狩猎游牧为生,形成了独特的“胡”文化,以彪悍野蛮著称,这种狩猎游牧文化与中原汉民族的温文尔雅儒家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次,我们要探讨北方民族文化的内容与特点。北方民族是游牧民族,他们的经济生活都是以畜牧业为基础,但是根据历史考察,农业在他们的生活中也非常普遍,虽然各个民族的发展水平不相一致,但是都呈现农牧结合的整体特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北方民族形成了农牧相融合的文化,可是相对于中原的儒家文化,它的“胡”文化的还是非常的突出。

最后,北方民族尤其独特的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在中原,汉民族崇拜龙凤,可是在北方民族崇拜的是狼,所谓的“狼图腾”。从这个方面也可以看出北方民族的野性,以及对野性的崇拜。宗教方面,汉民族是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结合,北方民族大多信仰萨满教,历史记载“巫”出现在北方的生产、政治以及日常生活之中,体现了北方民族独特的神秘感。为中国古代的文化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深刻内涵。

总的来说,北方民族有着独具一格的文化,是与中原文化截然不同的。可是两者也不是相互平行的关系,是在不断交流、融合着的。中国古代文学也是在这样的营养中发展起来的,文化的多元化促进了文学的丰富多彩。

2、从历史角度分析,北方民族文化在古代文学的体现

分析北方民族文化,是不能和汉文化分割开来的,因为在历史的变迁过程中,北方和汉民族是不断交流融合的。北方各民族经常与中原发动战争,有时是汉民族统一,江汉族的文化传播到少数民族。也有北方各民族入主中原,有的是占领部分地区,有的则是统一了全国,他们把北方的文化则带到了中原,必定会产生文化碰撞,例如“胡服骑射”。从秦始皇统一以来,北方各少数民族,比如匈奴、突厥、契丹、蒙古、满族等不断在境内和边疆活动,历史期间,通过战争、边疆贸易、人口迁徙等方式不断的民族渗透,民族融合,所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但是北方民族的文化特点还是非常明显的,它为中国古代文学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也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非常明显突出的体现。

中国古代文学丰富多样,异彩纷呈,从远古神话传说到诗经、楚辞、汉赋、再到唐诗、宋词、元曲,最后是明清小说,可以说是每个朝代都有自己当时代表的文学形式,可是到了元代时是比较特别的,因为是中国古代的文学从雅到俗比较明显的变化。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应该是蒙古入侵中原造成的文学形式变迁。现在把文学史分为三段,即元代以前、元代、明清,分别来研究北方民族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体现。

2.1元代以前

最早的北方民族文化对中原文化的记载应该是关于黄帝的传说,史书说,黄帝是一位北方民族的英雄,他打败了炎帝和蚩尤,将北方的文化带到中原。在文学上体现在古代的神话传说,黄帝将北方的图腾文化带到中原,北方以动物为图腾,汉民族也逐渐的有了对龙凤的崇拜。不仅如此,而且把北方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丰富想象力和神话色彩带到了中原,促进了古代文学的发展。

黄帝之后到元代的历史中,北方逐渐出现犬戎、匈奴、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这些民族与中原地区不断地发生战争,同时也有很多的民族融合,促进了民族间文化的交流,增强了认同感。正是北方民族与汉民族的不断冲突和融合,才是中国古代历史跌宕起伏,历史事件频发,这丰富了古代文学的题材,例如汉、唐时期的边塞文学,既描写边疆的战争,又描写了中原和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还有花木兰、李广、岳飞等历史英雄,和关于他们的诗文;还有高适、辛弃疾等豪放高亢的文人。

2.2元代时期

元代是一个特别的朝代,是蒙古民族完全的统一了全国,第一次把中原的农耕文化和北方的游牧文化统一到一个政权下,是两种文化一次猛烈的撞击。同时,元代文学与之前的中国古代文学有许多不同,可以说是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语言不同。元代以前,中国古代文学的语言比较书面化,与人们平时的说话大不相同,可是到了元代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胡适曾经评价,古代文学革命,到了元代可以说是到了一个极点。元代时候的词曲,都是用俗语表达。

第二,内容追求不同。元代之前的文学大多是表达“言志”、“明德”等,可是到了元代,文学体裁发展到元曲,成了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虽然也有一些用于表达志向和道德,但是更多是用于娱乐、闲情,满足底层人民的文化诉求。

第三,文学价值追求不同。古代的文人如屈原、杜甫、李白、陶渊明、苏轼等,他们都是遵循古代儒家的正统观念,他们的价值追求就是功名仕途。可是到了元代之后,如关汉卿、王实甫、蒲松龄、曹雪芹等,他们几乎不被正统观念容纳,被排除成异己,但是他们却深受人民的喜爱,正是北方民族文化的影响,让古代的文学逐渐通俗化。

元代时期中古代文学发生的明显变化,与蒙古民族统一全国的关系密不可分。蒙族民族统一后,不可能完全按照汉民族的文化那种温文尔雅的文学形式去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而且由于少数民族掌握政权,政策相对宽松一些,文化氛围也应该更加活跃,肯定会带入一些北方民族特有的表现形式,比如俗文化。这些就是北方民族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分体现。

同时,在元曲的内容之中描写了很多北方少数民族中的风俗习惯,而且还有一批用汉语创作的少数民族文人,他们以汉语表达自己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有着自己独特的情趣和审美价值,丰富了元代的文学,而且也成为了古代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还有大量的蒙古作品也流入中原,比如蒙古族的典籍《蒙古秘史》,将北方的神话传说、审美价值传到中原,极大地丰富了古代文学的内容。

2.3明清时期

明代时的文学进一步通俗化,是继元代之后的进一步发展,明代虽然是汉民族掌握政权,但是经过元代对汉民族的影响,已经是根深蒂固。所以明朝为了禁锢人们的思想,采取八股取士,这也是独特的文化现象。同时,在民间通俗文学快速发展,并且广泛流传,这也是北方民族文化在古代文学中的体现。

清代是北方民族继元代之后又一次统一全国,这次掌握政权的是满族,可以说是北方的游牧文化和中原的农耕文化又一次的融合。在清代,不仅进一步促进了俗文化发展,而且还出现了《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中国古典文学巅峰之作,与此同时,独特的“京味儿”文学,就是在满族文化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清代文学虽然以满族文化为主导,但是文化的主体仍然是汉族文化,两种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式,最为明显的就是北京中的满族人,他们结合汉族文化,形成了“京味儿”独特的文化品位,比如“满汉全席”。而且,在北京还产成了许多新的文学样式,比如“子弟书”和“车王府曲本”。京剧,也是这个时候的产物,他是为了迎合满足贵族的喜好,结合北方民族的传统和汉民族的文学形式,创新出的新的文化。不得不说,京剧的文化内涵中有许多满族文化的影子。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顶峰,它就是产生于清代,《红楼梦》不仅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特征,而且广泛地吸收了满族文化的独特内涵,可以说是满汉孕育的结晶。满族和汉族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深刻地一次融合,曹雪芹也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熏陶出来的文学思想和文学精神。《红楼梦》描写的贾府的日常生活,有很多满足人的习俗,而且主人公贾宝玉也是在满汉文化融合下成长起来的贵族青年,他的许多思想,比如自由、奔放、活泼等很像满族人的性格特征。同时,《红楼梦》中的语言风格,也是借鉴了很多满族文学的艺术。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文化受到北方民族文化的影响非常大,中国古代文学也是在北方民族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而来,从历史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古代中的北方民族的文化,可以看到很多的体现。从文学形式,文学题材内容,文学思想艺术,都可以看到北方文化的影子。

3、结束语

北方民族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多元性下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北方民族文化扩展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内容题材和精神思想,在中国文学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断提供新鲜的血液,促使古代文学不断的繁荣昌盛,也逐渐促进古代文学发展的地域文学形式内容上的平衡。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过程中,北方民族文化没有给过足够的重视,本文研究和探讨北方民族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体现,就是站在民族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文学的整体内涵,分析北方民族文化对古代文学的意义,尝试从多元、立体的方向研究古代文学。

参考文献:

[1]魏纲.图腾崇拜对中国北方民族萨满教的文化影响.天津师范大学.2011.

[2]寇少丽.中国北方草原人物纹饰与古代北方民族文化考察.《中央民族大学》.2012.

[3]寇少丽.中国北方草原人物纹饰与古代北方民族文化考察.《中央民族大学》.2012.

[4]袁志伟.10-12世紀中国北方民族的佛教思想与文化认同.《西北大学》.2014.

[5]王泽民.试析土默特文化对北方民族多元文化传承的历史作用.《阴山学刊》.2014.

[6]王又一.国之北疆,车之要轮--论北方民族在中国历史中的影响力.《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作者:曹存有

民族古代文学论文 篇3:

古代文学艺术滋养中华民族

中国古代文学与艺术是伴随着祖先的审美需求而产生的。数千年中华大地的灵气,把她哺育成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具特色的奇葩。其强烈的民族性和精湛的艺术性,以及无比丰富的典藏,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从时间范围说,古代的中国文学,应该从上古的仓颉造字和神话传说算起,直至1911年清王朝结束;从文字角度说,所有白话文出现以前的诗词歌赋、文章小说都是古代的中国文学,我们通常称为古代文学。应该说明的是,今天使用的白话文的出现,是在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在中国古代,没有“文学”这种称谓,用古文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统称为词章之学。我们开口就能说的《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应包括其中。词章之学分为五个门类,我们应该了解其中的基本知识。

许多学者都认为:任何一个民族最初的文化形式,一定是诗歌;一个伟大民族的记忆总是首先保存在其歌谣之中。

中国第一次用文字记录的诗歌总集《诗经》,就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大约产生在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即春秋时代)的黄河流域。200年后的公元前4世纪(即战国时代),在长江流域的楚国产生了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这两个源头飞流直下,留传下来数不胜数的名诗佳作,以至我们自己也称呼中国为“诗歌大国”。

词,又称长短句,就广义而言,也是诗的一种形式。《中国文学大辞典》上说:词是“指隋唐时代随着燕乐兴盛而产生的一种合乐可歌的新诗体”。宋代是中国词的创作最高峰,产生了大量优秀作品。

南宋末年,随着国体衰败,盛极宋代的词的创作与流行已逐渐僵化、没落,而民间的俗谣俚曲、市井俚歌的创作日臻成熟。这个时期由于草原民族南下,新的乐器、新的乐章传入中原,与中原的民间俚曲相互融合产生了新的韵文文体——曲。

在元代以前,配乐的诗歌中,文字称为诗或词,配的音乐称为曲。而到了元代,称这种新的韵文文字为曲,也就是通常说的元曲。

剧曲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元杂剧,是以唱为主的舞台剧,它使原本以打浑为主的滑稽戏,变成了以人物、故事为内容的正剧。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窦娥冤》就是元杂剧中的扛鼎之作。

所谓文,就是文字、文辞;所谓章,就是自起到止,按一定意图将文辞组织联系起来的篇章。

清代学者姚鼐在将古代文章分为十三大类:(1)论辩类,(2)序跋类,(3)奏议类,(4)诏令类,(5)书说类,(6)赠序类,(7)传状类,(8)碑志类,(9)杂记类,(10)箴铭类,(11)颂赞类,(12)哀祭类,(13)辞赋类。这样的分类法能概括出古代文章的类别与全貌。

在中国文学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诗歌、散文始终占主流地位,而小说始终居于边缘,直至明清时代才有所改观。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小说始于“街谈巷议,道听途说者之所造”,属于“琐屑之言”,无关乎“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在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将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分为十家,小说家排在最后一家。小说在传统社会中被轻视可见一斑。

谈到中国古代艺术,我们首先会想到中国画(也称国画)和中国书法。这是纯中国艺术,堪称国粹。

中国画和中国书法是用中国古人发明的毛笔、宣纸(也有用绢、帛代画纸)、墨、砚、印章和颜料完成的,所以是纯粹的中国艺术。1000多年来,不但创作了大量精美的国画和书法作品,同时造就了一大批名扬千古的画家、书法家,一直传承到今天。中国的绘画与书法早已成为世界美术大家庭中的两颗璀璨明珠。

中国古代的音乐与舞蹈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1978年在湖北随州曾侯乙墓里出土的一套乐器,被命名为“曾侯乙编钟”。这套乐器除了完整的一套青铜编钟外,还包括:编磬、古琴、均钟、瑟、笙、篪(音:chí)、排箫、鼓等,共计9种125件乐器。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器乐组合,竟然聚集在距今2400多年前的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墓穴中。最重要的是,全套编钟音律准确,具有绝对音高的观念,各层钟构成的七声音阶,除了一个音差半个音阶外,其他音与现代音乐的七声音阶完全相同。这让世界震惊了,被国际学者称为“世界第八奇迹”。

音乐的发达必然带动舞蹈的发达。我们仅从敦煌壁画中优美的长袖舞女和反弹琵琶舞女的动人姿态,就可见中国古代舞蹈发展之一斑了。

说到敦煌,我们不能不提起莫高窟——中国著名的四大石窟雕塑群之一。另外三大石窟是:洛阳的龙门石窟、大同的云岗石窟、甘肃的麦积山石窟。站在这些依山开凿的石窟雕塑群面前,你会感到强大的震撼,你会为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拍手称绝。当然这四大石窟还远不能全面概括古代雕塑艺术。中国古代还有石雕、玉雕、牙雕、木雕、铜雕、漆雕;还有大到一只手上可以容纳四个人打扑克的乐山大佛石雕;还有一篇古文《核舟记》,所描绘的一个枣核大小的雕刻,雕刻出了苏东坡三人泛舟游赤壁的情形。作者赞叹这位明代的雕刻家为“奇巧”之人。

作者:李荣胜

上一篇:消费者法完善论文下一篇:初中学生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