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项目开放金融风险论文

2022-04-23

货币可兑换通常指本国货币可以兑换为外国货币。根据交易性质,货币的可兑换状况可以划分为经常项目可兑换、资本项目可兑换,以及包括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可兑换在内的完全可兑换。资本项目反映了国际间资金流动的主要渠道,因此资本项目下的货币可兑换对于促进国内金融开放,便利金融交易,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资本项目开放金融风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资本项目开放金融风险论文 篇1:

资本项目开放视角下的金融风险防范初探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本项目的开放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本文对资本项目的开放、容易诱发的金融风险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为金融行业的工作者提供如下参考。

关键词:资本项目开放  金融风险  防范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在保持经济独立发展的同时,也逐渐加大同国际市场的贸易往来。怎样在自由贸易的环境下,将金融风险降到最低,本文进行如下分析。

一、资本项目开放的概念

资本项目也名资本账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资本项目指的是“国际收支中因资本输出和输入而产生负债的增减项目,包括直接投资、各类贷款等【1】。”资本开放具有如下几个特征:①居民可以通过经常项目获得外汇交易,并且不受到限制。②所得的外汇可以在外汇市场上出售给银行或个人持有。通过上述可以得知“资本项目的开放”同“资本项目的可兑换”有一定的差异。资本项目是指解除资本项目中的流动管制,这种管制包含跨境资本交易和相关的外汇管制。由此可见,外汇交易包含以下几个意思,将资本交易完全放开,二是给予资本交易相关的资本汇兑的自由。从理论角度上来说,随着自由贸易的加大,会给监管带来一定的难度,也会造成资本项目的可兑换难度加大,但在实际的开放中,资本开放项目同可兑换依然存在一定的区别。不能单纯的认为实现资本项目的开放就可以实现资本项目的可兑换。

二、我国资本项目开放的基础

在推行资本管制改革开放的同时,我国应该结合有关的国情,积极的创造有关的条件,推进资本项目的开放进程。

(一)制定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健康的财政政策对资本项目的开放有积极的意义,通过以往的经验表明资本管制措施一旦降低或减少,在我国存在高财政赤字的情况下,短时间内就会造成资金快速的流出或流入,对国家财政的稳定性造成很大影响【2】。同时因为补偿的方式不同,财政赤字也会造成不同的结果。如果通过债券发行来缓解财政赤字,那么会引起市场上利率上调,并且很有可能超过国际水平,造成货币下降,这样会造成货币供应的加大,从而引发通货膨胀并降低利率。在这样的背景下,对资本的放松管理则会引起短期资本大规模的流出,造成货币贬值,对社会的经济发展造成影响。因此,在开放资本项目的同时,我国一定要防止资本出现过度的流动,否则会引发严重的金融风险。

(二)贸易自由化和经常项目的开放需要注意的问题

资本项目的开放也增加国际收支均衡管理的难度,对资本管制放松管制后,会在短期内出现资本大量的流入,会大量的积累国际收支顺差,从而造成汇率上升,造成出口竞争力下降从而形成项目恶化【3】。因此,国家首先实行贸易自由化及对经常项目线性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对国际收支的平衡起到缓解作用。因为根据以往的经验,在发展中国家,开放经常性项目和贸易自由化后,在短时间内会增加贸易的逆差,要保持这种逆差不能低于经济发展的水平,才能有助于实现国际收支的总体平衡。

(三)需要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

要健康的进行资本项目的开放离不开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的约束。因此,在实施全面的金融资本开放项目之前,要制定好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4】。要认识到金融监管同资本项目开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为,资本开放市场需要有在一个稳定、积极的市场进行,缺乏金融监管的市场会增加金融风险和金融动荡的发生,这样必然会对市场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对金融自由化的进程也难以避免的造成中断,可能会不得以再次进行严格管制。在金融自由化程度高度发达的欧美国家,对金融的监管十分重视,从这个方面也体现了金融自由化和监管方面的相互作用力。根据我国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有不少条件尚未充分具备,虽然近年来我国实行的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也不可避免的造成巨大的财政赤字。在货币政策方面也缺乏间接的市场调控工具,对货币政策的实施形成一定制约。在汇率的监管方面存在漏洞,造成违规操作事项时有发生,由此可见,我国尚不具备令资本项目自由化的充分条件。

(四)合理的对汇率进行安排

根据蒙代尔的“三元悖论”介绍,在资本可以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对汇率进行合理的安排可以令本国货币具有独立性,并且可以有效降低外部市场动荡带来的不利影响【5】。在资本大量流动的情况下,汇率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调节作用,对资本的流出起到抑制作用。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防止资本的非正常流动,也可降低利用利差套利的概率。因为在资本管制放开后,资本的流动需要依赖利率进行调节,如果继续实行环境的利率管制,则容易造成资金价格的信号缺乏真实性。若人为管制低于国际水平管制,则容易造成资本外逃,反之,则会造成短期资本的过度流入。

三、资本项目开放可能引发的风险

(一)金融体系可能存在的风险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其银行体系尚不完全,资本在短时间内频繁的流入或流出都可能成为金融危机的诱因。也容易造成过度借贷的问题。资本市场的开放会对市场造成如下影响:①容易增加市场的波动性,②会增强国内外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使本国资产容易受到其他国家资本市场的传染,若缺乏健全的金融体系,在金融监管机制发展尚不成熟的中国,资本项目开放会对我国造成很大的冲击【6】。

(二)降低我国货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根据有关的文献表明,若资本市场在保持固定汇率不变的情况下进行自由的流通,必然会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造成影响,如政府想要降低通货膨胀发生的概率,通过提高利率来平抑市场需求,就容易造成资本大量的流入,为保证汇率的稳定性,从而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外汇市场进行一定的干预,造成国际储备大量的吨积,这样造成本位币的投放也随之增加,造成利率降低到国际利率水平,因此对货币的有效性也会大大削弱。

(三)增加我国资本外逃发生的风险概率

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特殊性:①中国的物价政策一直属于稳中有升,名义上的利率较低,但国内资产拥有较高的估值,而通过开放资本项目造成资本过度流入的经济体特征通常有高膨胀,高利率及产品价格低廉的特征。②中国有大量的FDI,雄厚的外汇储备和超大的国际债权。由于中国经济体具有的特殊特征。在中国开放资本项目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应该是资本外逃。尤其是在项目开放后,逃避管制的成本也会降低、渠道也会多元化,在短期内容易造成资本大量的外逃。

(四)汇率升值容易引发的风险

随着资本项目的开放,大量的资本流入市场,针对这一情况,我国为保持汇率的稳定性,会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外资流入进行干预,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引发本位币供应量加大和通货膨胀概率加大,令我国的资源从贸易部门转化为非贸易部门,给经常项目

造成危机,令名义汇率得不到维持,从而造成资本流出,引发货币危机【7】。

四、避免风险发生的对策

(一)要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性

不稳定的宏观经济容易造成资本出现大规模的流动性投机。为避免资本出现负面流动的概率,必须维持市场宏观经济的稳定性。需要采用如下策略:①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避免财政过度扩张产生大量的赤字,从而造成利率上升,对经济的稳定造成影响。②采用灵活的货币政策,减少银行对货币市场的干预,减低资产价格波动性,给投资者提供更加理性的决策思想【8】。③保持经常项目之间存在顺差,因为经常项目同资本项目的关系密切,对资本流动的影响较大,保持经营项目的顺差对可以提高我国增加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为资本项目开放提供宽松的环境。

(二)对国内的金融进行改革

全面的资本账户开放必需建立在国内金融市场自由化的条件下。因为过于死板的利率体系对国际收支和资本的形成容易产生不利影响。同时,政府可以通过调整利率水平减少债券的发行成本,对社会资源的配置也会形成一定影响,造成资本出现大量的波动。因此,在我国想要全面开放资本账户,必须要发展好各类货币市场的工具,建立高效健全的公开市场操作机制。

(三)灵活的运用人民币汇率

恰当的汇率制度是货币安全兑换的保证,根据以往的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表明,汇率制度的僵化是造成金融危机的主要诱因,对市场汇率进行不合理的干预,对本币的错误判断都会造成市场机制作用失灵。因此,要在基本市场下进行本币的自由兑换,必需对市场的有关制度进行一定的改革,为了避免过度强调汇率的稳定性导致货币政策丧失独立性,有弹性的对汇率进行安排是一种明智的做法。

(四)增加国际上的合作

如今金融危机也逐渐表示出明显的国际性,也凸显金融合作

的重要性。由在不少的国家因为具有类似的需求和目标,实行区域性合作能有效的实现各自的需求和目标。其次建立好防范金融危机的预警机制,协调各地区的金融政策。如建立宏观信息交流、政策协调、货币互换等政策。

结束语

综上所述,开放资本项目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在开放之前需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如健全金融监管制度、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性等,因此,我国在开放经常性项目的道路任重道远,还需要经过不断的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苏晓艳,范兆斌.金融开放条件下外资金融机构的行为选择与风险机理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4,12(6):65-67.

[2]王俊方.维护我国金融稳定的对策研究--一个基于金融脆弱性理论的分析[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3(2):34-37.

[3]曹勇.资本项目开放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J].海南金融,2013,23(12):28-32.

[4]陈创练.资本账户开放的金融风险研究新进展[J].金融管理研究,2014,63(2):55-68.

[5]张晓敏.中国如何开放资本项目[J].技术与市场,2010,101(12):52-54.

[6]吴成颂.试论开放条件下我国金融风险预警管理机制的构建[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0,2(8):36-38.

[7]柏宝春.国际投机资本流动与金融风险传染相关性分析[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3,(3):96-103.

[8]李瑶,陈炳才.逐步推进的进程--非国际货币与资本项目可兑换[J].国际贸易,2013,54(6):49-51.

(作者单位:南方电网财务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市  510623)

作者:陈斌

资本项目开放金融风险论文 篇2: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必要性

货币可兑换通常指本国货币可以兑换为外国货币。根据交易性质,货币的可兑换状况可以划分为经常项目可兑换、资本项目可兑换,以及包括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可兑换在内的完全可兑换。资本项目反映了国际间资金流动的主要渠道,因此资本项目下的货币可兑换对于促进国内金融开放,便利金融交易,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利弊分析

在对资本项目可兑换政策进行利弊分析时,有着两种相反的视角:一种是从资本项目管制的视角出发,考虑其原因及成本;另一种则是从资本项目开放的角度出发,讨论其收益和风险。在理论上看,这两种视角似乎是完全等价的,但在实际的政策讨论中却并非如此,因为不同的视角常常有着不同的初始条件假设和参照系。例如,主张资本项目管制的研究经常以资本项目开放和经济增长的不相关性来否定其作用,反之,赞成资本项目开放的研究则通过否定资本项目管制与金融稳定之间的正相关性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但这两类研究都经常忽视了其作为基准点的现行制度的运行成本。同时众所周知,现实世界中很少有完全自由的资本流动或无漏洞的资本项目管制,大部分的资本项目政策都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取其折中。因此,要对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相关政策做出严谨的判断,需要尽可能全面地分析相关的利弊因素,然后在此基础上做出综合的比较。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潜在收益

对于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通常被列出的潜在收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促进国内与国际资金的优化配置。资本项目开放将会使得资金的跨境流动进一步便利化,为国内金融市场带来充足的资金,引导国际投资者参与国内的风险投资和技术创新,也有助于加快国内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使之能够在国际金融市场中进行投融资,在这一过程中促进资金与项目的优化匹配。

为居民提供更多投资渠道,提高其资产收入和稳定性。目前我国居民的投资渠道还相当有限,金融资产结构单一,很难根据自己的投资和风险偏好进行投资组合的优化配置。这种情况不仅阻碍了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提高,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国内金融投资的“跟风”现象,推动了资产泡沫的形成,加剧了金融风险。资本项目开放可以为居民投资提供更为广阔的渠道,使其得以优化投资组合,分散风险,获得更高收益。

提高国内金融市场的效率。资本项目可兑换不仅会扩展国内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与产品种类,还有利于引入外国金融机构及其先进的金融技术和管理经验,产生学习效应和竞争压力,推动国内金融机构的运营效率提高。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还有助于推动金融产品与制度创新,促进监管者提高监管技术,提供更好的法律和制度环境。

推动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对于金融市场的建设而言,开放的金融环境是一个重要的支持条件,尤其对于上海自贸区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便捷的跨境资金流动更是其中的关键。由于资金的高度流动性质,试图通过与大陆市场隔离的离岸金融市场来为上海自贸区提供开放的国际金融环境面临着很高的成本与不确定性,而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则是更为根本和彻底的保证措施。

为汇率体制改革创造条件,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我国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长期“双顺差”状态导致了外汇储备的迅速积累,给国内经济造成了巨大的通胀压力与资产泡沫风险。解决上述问题,汇率体制改革与资本项目开放是必要的手段。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资本项目可兑换也是汇率体制改革的重要前提,只有在开放的国际资本流动环境下,才能更好地了解人民币汇率是否处于合理的区间内,并发挥其对国内经济与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

但是,尽管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存在着多种理论上的潜在收益,关于其能否在改革后得以真正实现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这种争议有一部分是来自于国际经验上的不确定性。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学界对于发展中国家资本项目开放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做了大量经验研究,而其结论并不一致。有的研究肯定了资本项目开放对于经济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但另一些研究结论对此则是否定的。这种状况也导致了一些国内和国际学者对于我国资本项目开放的必要性持怀疑态度。不过如果更为细致地对上述研究结论进行梳理,我们会发现资本项目开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国家的具体经济与社会条件,尤其是其金融发展水平。对于那些有着良好经济制度环境并具备一定金融发展水平的国家,资本项目的开放能够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这一点正越来越成为相关领域学者的共识。

对于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潜在收益的怀疑态度还有一个重要的来源,就是由于特殊经济与社会发展背景而对于金融功能产生的误解和偏见。根据默顿与博迪的总结,金融体系具有六项基本功能:提供支付结算方式以便利交易;提供集中资源和投资分散化的机制;提供跨时间、国界和产业的经济资源转移方式;提供风险管理方法;提供价格信息以帮助协调经济各部门的分散化决策;当交易各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时提供解决激励问题的方法。但长期以来,我国学界、政府与社会对于金融功能的理解更多地集中在其资金动员与配置功能上,而忽视了其他重要功能。这种现象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在理论上,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我国学术界对于金融学的研究存在不足,金融学教科书长期为“货币银行学”所代表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在这种陈旧的理论体系中,金融被看作为经济活动输送资金的“血脉”,却漠视了它作为市场制度有机组成部分的角色。第二,在实践上,高速经济增长对于资金的渴求和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也使得人们产生了金融的功能就是筹集和配置资金的观念,而对于金融的其他重要功能视而不见。

上述关于金融功能的误解不仅导致了我国金融体系建设中的诸多问题,如金融市场的长期发育不良,也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政策讨论中得到了反映。例如有些学者简单地将跨境资本流动划分为“长期资本流动”和“短期资本流动”,并认为前者是与实体经济结合的有益金融活动,后者则是导致金融不稳定的“热钱”。这种简单的思维方式也导致了“我们已经开放了外商直接投资,为什么还需要短期资本流动?”这样的问题,并且在实际上阻碍了关于资本项目可兑换讨论的深入。很多人没有认识到,便捷的资本流动是金融体系实现其诸多重要功能的必备条件,而随着我国的经济与金融发展,这些在简单资金筹集和配置之外的金融功能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并且与我国经济发展范式的转型密切相关。正如在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上,许多人只强调伴随经常项目的资本输出,却没有想到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内金融市场不仅能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强大的助力,并且也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潜在收益的重要条件。因此,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政策讨论上,抛弃那种陈旧狭隘的金融功能观,代之以对现代金融体系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是客观分析资本项目开放收益的一个前提。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风险

与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潜在收益相对应的,是可能存在的成本或风险。除了在宏观经济政策上的挑战之外,人们高度关注的是资本项目开放可能给金融体系造成的冲击,包括“热钱”导致的资产价格波动和金融产业在国外竞争压力下的衰退。客观而言,上述危险确实存在,但是另一方面,它也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对国际经济环境和自身条件的误解而被扭曲或夸大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尚未直接遭受过境外资金的冲击,因此关于金融与货币危机的概念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国际经验,尤其是拉美国家的货币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对于国际经验的借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我国与这些经济体,尤其是拉美国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除了经济总量之外,我国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更具组织性的社会结构、庞大的外汇储备规模等都是独特的优势。回溯2000年之前关于加入WTO对于我国产业,包括金融业冲击的研究,我们会发现其中许多结论现在看起来都过于悲观。事实证明,我国的经济环境与经济主体远比当初所预想的要更为健康和富有活力。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国际资本冲击与金融危机毕竟不是国际经济运行的常态,在资本项目的管理上可以针对危机状况设置特殊应对措施,但是不应该将其与资本项目运行的常态相混淆。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是以金融体系的效率损失为代价的。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必要性

以上关于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利弊的分析并不表明我们认为实行资本项目开放已经具备了充分的理由和到了适当的时机,后者还需要具体的政策部门再加以更为详细的论证,但在初步的政策讨论中,抛弃现有的错误观念则是必要的前提。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问题上,政策分析的出发点应该是现代金融体系在经济运行与发展中的重要功能。从这个角度来看,资本项目开放并非孤立的政策领域,而是我国金融体系改革与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必须与其他相关的金融改革相协调,后者包括人民币汇率改革、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开放等等。

在与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密切相连的金融市场化改革中,金融市场的开放是一个核心。正如前面所分析的,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国内金融市场是最大限度发挥资本项目开放积极作用的基础条件。通过更为丰富的金融产品和多样化的金融机构,金融体系的市场支持功能会得到更有效的发挥,为经济发展和增长方式转型提供更多的助力。从这一角度来看,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本身就是金融市场开放的内在要求和有机组成部分。

到目前为止,我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主要是通过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机制展开的。除了受限于额度规模之外,这种投资机制着眼于境外资金的引入,却无助于国外先进金融技术与金融创新的引入,也难以创造国内外金融机构的良性竞争,因此与金融市场开放的真正要旨有着相当的距离。值得注意的是,尽管QFII的规模非常有限,其实际利用率却并不高,以致有境外投资机构放弃QFII资格。这种现象反映了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与单纯着眼于资金的开放方式之间的潜在冲突,即由于可交易的金融产品种类不足,使得外部资金缺乏投资对象。在以粗放型经济为服务对象的银行主导金融体系中,不会暴露出太大问题,但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后,更为精细化的集约生产方式也要求更为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来加以配合,同时金融市场也需要以更为丰富的金融产品来吸引投资者,这时我国金融市场的发育不足就可能成为一个现实瓶颈。

在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同时,积极促进金融市场的开放,引入更多类型的金融主体,推动金融创新,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条有效路径。在这一过程中,一个重点环节就是改变银行主导的市场结构和信贷主导的产品结构,而境外金融机构、金融消费者和资金的进入无疑可以在其中起到推动作用。在这一意义上,资本账户开放也是金融市场开放的催化剂,它能够大大加速后者的进程。反过来,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则能够为国内外的投资者和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和环境,使资本项目开放的潜在收益得到更大程度的实现,形成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金融所)

作者:程炼

资本项目开放金融风险论文 篇3:

关于我国资本项目开放问题的探讨

摘 要:在全球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下,资本项目的自由化是一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之中的一种趋势。资本项目的开放有利于我国吸引外资、稳定汇率、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但是,纵观各国资本项目开放历程可以发现,它应建立成熟的条件,中间要经过一个很长的准备时间。因此,应本着谨慎、有序的态度,在逐渐完善各种条件的前提下,逐步开放人民币资本项目。

关键词:资本项目;流动性过剩;开放条件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2005年10月“十一五”建议中明确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是我国“十一五”期间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这是我国首次将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问题纳入五年规划之中,同时也标志着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战略进一步明确,即“逐步实现可兑换”。近两年来,由于国际资本大量流入和国际收支失衡,我国产生了较严重的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这对我国经济发展与宏观调控的影响越来越大。一方面造成流动性过剩的直接原因是我国外汇占款的不断增加,为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中央银行只能增加投放基础货币,造成我国货币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失效,根据蒙代尔的“三角悖论”,为改变货币政策失效的局面,有必要重新考虑开放资本项目的必要性;另一方面,目前国际上大都对人民币看涨,一旦资本项目完全开放,势必会有大量外资,特别是具有冲击性的游资进入我国,这种投机性资本的进入会威胁到我国的金融稳定与安全,因此,必须慎重考虑资本项目的开放。

二、我国资本账户开放的现状

我国在1996年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资本项目的开放也在积极有序地推进。截至2004年底,按照IMF划分的7大类43项资本交易项目,已经实现可兑换的有11项,占25.6%;较少限制的11项,占25.6%;较多限制的15项,占34.9%;严格管制的6项,占13.9%。2007年上半年,我国在资本项目开放方面又有了很大进展,如2007年1月14日,批准内地金融机构在香港发行人民币金融债券,扩大香港居民及企业所持有人民币回流内地的渠道;大力拓宽我国企业和居民的对外投资渠道,扩大商业银行代客理财业务的境外投资范围,允许QDII投资于境外股票、基金等金融市场。[2]

(一)我国资本项目开放目标

实现包括资本项目可兑换在内的人民币完全可兑换,是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也是我国参与世界合作与竞争所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在经常项目可兑换情况下,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资本流动的管制效率会愈来愈低,资本项目开放已经成为一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二)我国的资本项目开放步骤

对于资本项目的开放,我国采取逐步放开的策略,在原则上遵循“先流入后流出,先长期后短期,先直接投资后证券投资,先机构投资者后个人投资者”。

在顺序上按照“先放松流入,后放松流出;先放开长期资本流动,后放开短期资本流动;先放开对金融机构的管制,后放开对非金融机构和居民个人的管制;先放开有真实背景的交易,后放开无真实背景的交易”。

在阶段上,逐步实现从“部分可兑换”过渡到“基本可兑换”,最后到“完全可兑换”。并在近期实现资本项目75%以上的可兑换比例,达到资本项目“基本可兑换”的阶段。同时,人民币实现完全可兑换仍将是一项长期目标。

三、我国目前全面开放资本项目的时机尚不成熟

(一)缺乏弹性的汇率制

自从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后,我国人民币汇率机制形成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这几年的发展情况看,有积极的一面,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一是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被动性。因为我国实行严格的结售汇制度,当银行持有的结售周转外汇超过最高限制比例时,就必须通过银行间外汇市场出售,不够时必须从市场买入,从而使央行干预成为必需的行为。二是汇率没有真实反映国内外市场价格变化和各国物价水平,而且人民币汇率变化缺乏弹性。[3]图1和表1显示了我国近几年国际储备及人民币汇率变动情况。

表1可以判断人民币汇率水平不是纯粹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在很大程度上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约。2004年,在“双顺差”的推动下我国外汇储备资产已达到了6099.32亿美元,但是从1995年8月到2004年7月,人民币升值5%,人民币对美元的比价在1美元兑8.27-8.31元人民币之间波动,汇率基本是钉住美元,波动幅度和弹性极小。1994年4月IMF对成员国汇率安排统计方法进行了调整。[4]在新的统计方法下,我国被列入实行“固定钉住汇率制度”的国家。但若在资本项目开放以后仍实行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将会对金融体系造成极大的冲击:资本的流动使得外汇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不断变化,央行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亚洲金融危机中泰铢的遭遇即是很好的证明。根据蒙代尔的三角悖论,要想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自由流动,必须实行浮动汇率制。有弹性的浮动汇率制能自发地调节资本流动,有效地防止投机资本攻击。因此,要能够真正按多种货币不同加权所组成的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变动而变动,以及主要根据市场供求来确定汇率,还需作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二)金融市场不完善

完善的金融市场是抵御资本项目开放所引发的大规模资本流动的重要防线。[5]就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来看,股票市场虽然经过10多年的发展,但仍不成熟,如很多上市公司的质量堪忧,并且庄家操纵市场以及上市公司损害中小股东和债权人利益的新闻不断爆出。在市场规模相对偏小、有关法律制度不完善以及监管部门本身经验能力存在不足的情况下,外资流入股市极易引起股票价格的大幅度波动。从债券市场来看,中长期国债的发行规模较大,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的规模偏小,债券市场的规模结构不尽合理,而且债券二级市场的交易不够活跃,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和商业银行进行流动性管理受到限制,企业的融资结构偏重于银行贷款和股权融资。从货币市场来看,同业拆借市场发展比较迅速,票据市场等发展明显滞后,其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三)金融监管效率不高

在资本流动性不断上升的总体背景下,只有在一个金融监管严密有效的市场上,国际资本流动的积极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其破坏性影响才会被减至最低程度。[6]虽然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初步框架已经形成,但是由于监管手段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监管效率并不理想,各种违规操作事件仍然屡有发生。金融法制建设也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是法制建设落后,一些重要金融领域尚未纳入法律规范;另一方面是金融执法中普遍存在金融违规、违法和犯罪等问题。

此外,在企业改革方面,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国有企业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其中绝大多数仍未建立起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造成经营低效和财务亏损的根源并未消除;在宏观经济政策体系方面,货币市场间接调控工具匮乏,使得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受到明显制约,从而迫使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不继续经常以直接调控工具贯彻其货币政策目标。

四、当前我国资本项目分阶段、有步骤开放的对策建议

(一)实行意愿结汇,扩大人民币的国内可兑换

尽管意愿结汇不是IMF关于经常项目可兑换的必备内容,但它对于完善经常项目收支,促进合理汇率的形成,进而过渡到资本项目的放开具有重要意义。

意愿结汇作为近期的操作目标具有较好的现实基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降低微观经营成本。在强制结汇的条件下,大额频繁的交易意味着买卖汇差的巨大损失,意愿结汇则有利于从减轻财务负担的角度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同时,企业能够根据经营的需要,自主地进行币种的选择,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2.有利于提高中央银行货币投放的自主性。近几年由于外汇储备持续增加,我国外汇占款在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其结果造成了资金在地区间和企业间分配的严重不均衡。而允许企业意愿结汇无疑有利于改善货币投放的结构,提高中央银行再贷款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3.有利于汇率生成机制的改进。意愿结汇实际上是对外汇储备和“民间藏汇”的重新分配。由于交易主体的多元化,短期内汇价可能在寻求价值回归中表现出更大的不确定性,但一段时期后就能够反映出市场供求变化的规律。而部分资本项下(如资本金)意愿结汇的加入,使汇率不但反映经常项目的供求关系,而且受资本项目供求的影响,向真正的均衡汇率靠近。

(二)明确政策边界,重点是扩大以实物经济为背景的资本项目的开放

所谓以实物经济为背景的资本项目主要是指与直接投资、中长期直接债务相关的收支转移,也就是说是有真实交易背景的资本交易。与单纯的金融交易相比,直接投资与实物经济的联系更为紧密,就直接影响而言更多的是影响贸易商品的供求关系,对国际收支和实际汇率的影响有限,尤其是与证券投资相比其相对应的中长期项目的支出流量相对稳定,且具有较大的不可逆转性,因而造成金融动荡的可能性较小。而单一的金融交易如证券投资由于价格易变,如果没有完善的金融监管制度,金融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性、投资性和泡沫性容易引发金融风险和金融动荡。[7]所以,我国资本项目开放推进的策略应当考虑“先易后难、宽入严出”的原则。具体在国际收支项目上,先放宽对资本流入的管制,后放宽对资本流出的管制;先放开对长期资本流入的管制,后放宽对短期资本流入的管制;先放开对直接投资的管制,后放宽对间接投资的管制;先放开对银行贷款的管制,后放开对证券投资的管制。同时,鉴于交易主体的风险不同和承受力差异,在开放的对象上,可以考虑按照先居民后非居民、先国内机构后跨国机构、非金融部门后金融部门的次序,逐步开放。这样的政策边界一方面可以消除对放开资本项目的担心,似乎一谈资本项目开放就是取消一切管制;另一方面有助于避免在实现资本项目开放进程中毕其功于一役的简单化做法。

(三)逐步建立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体系,有效地防止或减少资本项目开放的风险和负面影响

随着我国资本项目的开放,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和金融全球化发展的形势下,资金跨境流动频率越来越高,情况越来越复杂,外汇监管的难度也越来越大。[8]可以说,资本项目的每一个开放步骤都会对国际收支平衡产生影响,稍有不慎,可能还会诱发金融市场的波动,甚至危及经济和金融稳定,引发政治和社会动荡。因而需要对资本项目的各子项科目的开放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进行评估,同时建立起高度灵敏的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体系,使有关监管当局及时掌握大额资金流动状况,有效地防范国际游资大规模流动的冲击,防止或减少资本项目开放的风险和负面影响。考虑到我国资本项目开放的现状和重点以及加入WTO后的市场变化,这一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体系应该是一个依托外汇指定银行和全方位监测网络,主要包括实时银行代客跨境资金流动、金融机构境内外外汇资产划拨、直接投资外汇资金流出入、非贸易跨境资金流动、跨国公司外汇资金跨境流动和国际短期资本跨境流动的统计和监测。所有上述各项统计监测系统还必须建立相互间有机的内在联系和信息共享,以方便相关监管当局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以做出正确的决策。

当然,这些对策建议只是从纯粹的国际收支角度来考虑的,要真正实现资本项目的可兑换,更重要的是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配套的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利率、汇率政策)、审慎的监管框架和风险约束机制(重点是公司治理结构)等,并且根据国内外条件的变化进行不断的调整。实际上,实现资本项目开放的进程是在与建立完善上述配套措施中交互实现,并适时推进的,是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1] 王国刚.资本账户开放与中国金融改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 楼铭铭,胡庆康.论中国资本项目开放[J].世界经济文汇,2001,(4).

[3] 何道隆.中国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前景及制约因素[J].四川大学学报,2003,(2).

[4] 张礼卿.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不稳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 孙兆军.我国资本项目开放条件与次序研究[C].硕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4.

[6] 乔桂明.货币替代:中国资本项目开放进程中的考验与政策选择[J].国际金融研究,2003,(11).

[7] 李屹轩.积极、渐进方针:我国资本项目开放顺序初探[C].硕士论文,厦门大学,2002.

[8] 倪晓云,周耿.资本项目开放过程中的风险控制[J].金融与经济,2003,(6).

作者:胡尊东 李佳益

上一篇:国际政治投资风险研究论文下一篇:基于生活化的初中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