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金融机构资本金补充论文

2022-04-27

中小金融机构资本金补充论文 篇1:

吉林省中小金融机构现状与发展对策

[摘要]中小金融机构是金融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同大银行一样具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但同时也有其独特的特点。文章以吉林省中小金融机构为例。研究了其发展的处境,提出了其发展过程所面临的严峻处境,同时提出了加强中小金融机构自身建设,促进吉林省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中小金融机构 金融监管 金融环境 公司治理结构

中小金融机构是从规模角度来进行划分的,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各国的具体划分标准也不一致。从广义上,我国的中小金融机构是指在宏观调控能力、资产负债规模、信用担保体系、网络覆盖范围、机构整体机能以及服务手段、社会地位等方面都明显低于国有大银行的中小型商业银行、中小型保险公司、信用合作社、财务公司、消费信用机构、邮政储蓄机构等。而通常意义上的中小金融机构是指以存贷业务为主的中小商业银行,即全国性或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乡信用合作社等。

一、中小金融机构的特点

1、经营机制比较灵活

由于自身规模较小,在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时,可以做到船小好掉头;在提供金融服务时,由于中间委托管理层较少,中小金融机构拥有较高的办事效率;在提供个性化服务方面也具有优势,比较适合居民和中小企业小、频、急、特的信贷需求。

2、具有较强的地域优势

由于国家法律规定限制,或者资金实力不足,大多数中小金融机构经营区域有限,分支机构也限于在总部所在区域设立。但这种特征也为中小金融机构获取区域优势奠定了基础。

3、在金融创新中起到“领头羊”的作用

由于资产与资本规模较小,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业务不具备全面性、综合性特点。但在传统银行存贷款业务外,它们都有各自的创新业务,如“一卡通”、“电话银行”、“24小时自助银行”等,都是由中小金融机构首创。

二、吉林省中小金融机构现状分析

1、金融生态环境恶劣

“金融生态环境”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2003年提出的,它主要是指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也就是金融运行的一些基础条件。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包括稳定的经济环境、完善的法制环境、良好的信用环境、协调的市场环境以及规范的制度环境。从金融生态环境来看,吉林省中小金融机构存在如下问题:(1)地方法规不健全。目前,吉林省有关中小金融机构的地方法规很不健全:首先,金融法治薄弱,对金融犯罪的打击力度不够,导致了吉林省中小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增长;其次,中小金融机构破产法规缺失,地方政府出于社会、金融安全考虑,对金融行业给予过度保护,致使经营不善乃至严重资不抵债的中小金融机构无法及时退出市场,从而不利于中小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2)信用环境不佳。现代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更是信用经济,目前,吉林省不但没有建立起一整套信用体系,而且信用环境恶劣,严重制约着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首先,信用环境不佳限制了吉林省中小金融机构业务拓展,如零售业务和网上资产业务的前提都强调企业与居民的信用意识。由于担心信用缺失可能导致的损失,吉林省中小金融机构基本放弃了一些零售业务和网上资产业务。其次,信用环境不佳也加重了社会对吉林省中小金融机构信用的怀疑。目前,吉林省中小金融机构普遍面临社会信任危机,一旦出现金融危机动向,社会首先就会怀疑中小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甚至发生挤兑中小金融机构事件。

2、区域经济落后

就像金融与经济是相互影响一样,中小金融机构与区域经济也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一方面,中小金融机构通过提供独特的金融服务,可以完善区域金融体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环境也决定了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规模、发展质量和发展特色。由于吉林省经济发展缓慢,经济总量较小,工业化程度较低,优质客户较少,因此金融业吸纳力和扩张力很弱,也就是说落后的区域经济很难支持吉林省中小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

3、金融监管不够

从现有的监管措施来看,吉林省金融监管部门对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是不够的,主要表现为监管内容缺失、监管手段单一、监管方式有限。首先,金融监管内容应包括市场准入、经营过程监管以及市场退出。但是目前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法则,使得吉林省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先天不足,如资本金不足、人员素质低等。另外,现有监管体系也没有形成针对中小金融机构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和完善的市场退出机制;其次,金融监管手段包括三种即行政监管、经济监管和法律监管,而现阶段吉林省金融监管部门对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较多运用行政手段,采取严厉的行政干预措施,力度虽猛,但收效较差;再有,金融监管方式除了金融当局的外部监管以外,还应包括金融机构的自我管理以及社会监督。目前,吉林省监管职能仅由金融当局负责,是必会造成信息不通畅,监管效果不理想。

地方政府在中小金融机构发展过程中不仅表现为主导多,还表现为支持力度不够。比如在资本金补充上,中小金融机构无法发行金融次级债券或以其他方式补充资本金,只能依靠地方财政、企业和个人增资扩股;还有吉林省中小金融机构也没能在税收、项目开发等方面享受到更为优惠的政策,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的呆坏账核销得不到地方财政的支持,保值贴补利息支出没有弥补。

三、促进吉林省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途径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吉林省中小金融机构应根据《公司法》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的有关要求,建立和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议事制度和决策程序,明确股东、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权利和义务的同时,引进先进的公司治理模式,建立独立董事制度,从而达到三个方面的杜绝,即:杜绝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形同虚设,无法约束高级经理层的行为,实现“三会”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股东大会权利;杜绝大股东内部操纵,架空董事会或高级经理层职权的行为,在法律赋予的权限内,充分发挥CEO的主观经营能动性;杜绝虚假财务报表、虚假财务核算,实现真实反映资产和利润,审慎提取呆账准备金,合理分红等。

2、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管理

吉林省中小金融机构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首先要建立系统的、全面的内部管理机制,对现有的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序要做一次全面的归集梳理,使内控制度渗透到各项业务管理和操作环节,覆盖所有岗位,不留空挡和死角;其次要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要积极探索权、责、利相结合的科学考核机制,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工作潜能,最大限度地防范各种风险。

3、业务定位于创新,突出区域特色

目前,吉林省中小金融机构应在保持传统业务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大力开拓符合中小金融机构优势特点、有现实或潜在盈利空间的中间业务品种,如委托代理业务、财务顾问业务、评估审核业务、基金托管业务等,不断扩大中小金融机构的收入来源,培植新的利润增长点,增强经营的活力,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另外,吉林省中小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具有显著的“本土化”特征,由于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特色、生活习俗比较了解,容易与服务对象找到共同语言,在业务拓展过程中,突出核心业务和特色产品,创品牌服务。

作者:吕静秋 董 竹 孙 婷

中小金融机构资本金补充论文 篇2:

准确把握当前形势 扎实做好“四篇文章”

为推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有必要在准确把握当前宏观经济金融发展态势的基础上,继续做好深化改革转型、守住风险底线、服务实体经济、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四篇文章,努力在改革上取得新进展,在发展上实现新跨越,在指标上得到新改善

2013年,各级监管部门和广大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传统风险与新型风险共抓,较好地守住了风险底线;大投入与下沉重心共抓,有效服务了实体经济发展;深化改革与建设标杆共抓,切实推动了转型发展;完善政策与优化方法共抓,强化了监管能力建设。

当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改革服务工作迈入又一个十年。风帆正举,起航在即。为推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有必要在准确把握当前宏观经济金融发展态势的基础上,继续做好深化改革转型、守住风险底线、服务实体经济、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四篇文章,努力在改革上取得新进展,在发展上实现新跨越,在指标上得到新改善。

当前应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作为市场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宏观经济金融变化可以用两个关键词加以概括:一是“三期叠加”,即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二是“四改并举”,即利率市场化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存款保险制度和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建设并举。上述重大改革和显著变化,将深刻影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速度、发展方式和发展质量。

(一)金融领域的重大改革倒逼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快改革深化。在“四改并举”中,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关系最为密切、影响最为直接的,是利率市场化和存款保险制度。前者将推动建立市场起决定作用的利率形成机制,后者将以显性担保取代国家信用的隐形担保,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我国利率市场化后,虽然利差大幅收窄的可能性较小,但利差缩小是必然的,依靠高利差覆盖高信用成本和资金成本的传统发展模式将难以维系。这种影响是排山倒海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和银行监管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首当其冲。从目前看,改革只是开了个头,更大的浪潮在后面。而实施存款保险制度,一方面会因保费成本加重财务负担,另一方面限额赔付会触动存款人安全神经。如应对不当,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城区机构“存款搬家”的可能性很大,甚至可能引发支付风险。几十年来,我国的银行业机构都是在利率管制和国家信用担保的市场条件下开展业务,对于改革之后如何生存和发展,准备还很不充分。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树立底线思维,从最坏处打算,争取最好的结果,只有这样,才可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金融业态的重大发展倒逼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影子银行和互联网金融两种新的金融业态的快速发展,冲击和影响不可低估。银行业在城市的发展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模型,有相对强大的金融需求解决能力,但农村金融还仍然是一个世界性的大难题,在我们国家更为突出。特别是贷款难和难贷款同时并存,这个死扣怎么解开,大家都在绞尽脑汁地寻找方法。如何兼顾农村金融服务的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两种性质;如何兼顾其商业性和政策性;如何在保持金融资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同时,让广大的农民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得金融服务。这是一个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要做的工作很多、挑战很大、难度很大。影子银行本身存在放大融资杠杆、藏匿信用风险、加剧期限、流动性错配等方面的问题,是外部风险向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传染的重要渠道。而传统银行业对现代信息科技应用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网点资源的战略价值,削弱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点多面广的传统优势。商业银行通过ATM、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自助渠道,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都可以不设立网点就能开展业务,侵蚀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客户资源。对于这些新的金融业态,我们必须趋利避害、直面竞争,加快转变经营模式,打造核心竞争力。

(三)农业农村经济的重大变革倒逼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快支农服务创新。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并首次提出要慎重稳妥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抵押担保。这些重大战略部署,将有力推进我国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指明了“三农”金融服务创新的方向。我在做地方工作时,为解决三权抵押融资的问题,想尽了办法。重庆市人大出条例,重庆市高法出通知,当地政府又拿出几个亿的资金成立一个专门的公司,各方联手进行了探索。当时之所以花大力气推进此事,就是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贷款抵押担保难的问题。试点几年后,发现存着许多难题,主要是上位法不支持。现在,人民银行、银监会等有关单位正在抓紧制定实施办法,开展试点时机良好,三权融资的有关政策障碍也有望得到解决。三权抵押融资,对于农民来说意义非常重大。如果把农村的房屋和土地的产权激活了,让它流动起来,那农民的金融服务需要就有望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贷款难和难贷款也就不再是难题。目前,农业部确定在两个省份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试点,其他省份至少选择一个县开展试点。国土部也正在研究制定宅基地管理办法。目前,虽然担保法、物权法等法律修订工作还需要过程,但赋予農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住房财产以抵押权能的政策闸门已经打开,具体的政策安排即将出台。对于农业农村经济的重大变革,我们必须及时跟踪、积极参与,加快推进金融服务创新。

(四)金融风险的重大变化倒逼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强风险防控。当前,我国债务水平高位上升,房地产市场走势分化,对银行业资产质量的影响持续加大。2013年末,我国银行贷款占GDP的比重已升至135%,整体债务率已超过200%,分别比2012年末提高了5个和10个百分点,并可能进一步上升。综合经济金融发展形势,我国的债务风险,今年将主要集中在政府融资平台、产能过剩、房地产等领域。地方政府性债务和集合信托今年迎来还款高峰,一旦出现集中违约,将向金融领域传染。调整过剩产能有助于化解金融风险,但短期可能会引起个别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使潜在金融风险显性化。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仍很不稳固,部分三四线城市开发过度、商品房积压严重,房价已经出现下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主要集中在三四线城市,要保持高度警惕,尤其不能忽视土地储备贷款和房地产开发贷款。2013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防控工作成效明显,但潜在风险仍不可小视。

这四个外部问题,错综复杂,相互交织,在不同省份、不同机构,都会有各自的具体表现。我们务必要增强忧患意识,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矛盾越大,问题越多,越要攻坚克难、勇往直前。

扎实做好改革、发展、服务、监管“四篇文章”

第一篇文章:深化改革转型

时代在变化,事业在发展。改革转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要集中精力抓好四个方面的改革。

(一)稳妥推进省联社改革。省联社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逻辑,改革省联社,不是要把省联社改掉,而是要把省联社改好。方向就是国务院金融工作会议确定的淡出行政管理,强化服务功能。今年,银监会将选择条件成熟的省联社开展综合改革试点。改革总的思路是,按照规范履职、转换职能、深化改革的三个步骤,抓住管理的去行政化、服务的专业化、运作的企业化三个关键,把省联社改革成为利益联合、定位服务、专业高效的服务平台。省联社改革要坚持四条底线:一是坚决维护农村信用社体系的完整性,不能把方向改偏,把机构改散,把人心改乱。二是坚决保持县域法人地位的稳定,不得按省统一法人,不得再造一个农村资金的“抽水机”。在现有的金融制度安排下,很多银行机构扮演着农村资金“抽水机”角色,而农信社是将县域吸收的资金主要投放当地的金融机构。如果改制让农信社也变成了“抽水机”,那农村的信贷投放谁来做,“三农”发展的重任谁来承担,这是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事关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不负责任。三是农字当头,农村金融机构要着力服务农业产业链的上游环节,不能犯方向性错误。四是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省联社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各地不得自行其是,抢跑越线。当前的工作重点,仍然是贯彻落实好中央关于“省联社要淡出行政管理职能,强化服务职能”的要求。要定规则。要抓紧研究出台加强省联社服务职能建设的指导意见。下大气力清理规范省联社资金业务。要划边界。各省联社要结合实际,区分好中差,实施差异化管理。要制定具体办法,分类明确管理的内容、方式、目标以及管理责任,并于4月底前报当地银监局备案。要抓规范。各银监局要利用审慎监管会谈、现场检查等方式,加强对省联社法人治理和履职行为的监管。要督促加快推进地市办事处改制成区域审计中心工作。要强服务。各省联社要在IT系统建设、人员培训、行业审计、政策协调等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进一步强化对市场定位的引领、风险防控的指导和业务发展的中后台支撑,显著提升整个农村信用社行业的服务功能与核心竞争力。

(二)积极推进农村商业银行组建。农信社改制农商行的效果明显:风险化解了,资本金补充了,支农能力提升了,公司治理水平提高了。今年,要继续下大气力推进这项工作,在认识上必须统一,在行动上必须坚决。一是坚定改制方向。应该看到,在当前宏观经济增速换档、地方财力普遍趋紧、企业效益总体下滑的背景下,改制组建的难度加大。各省联社要积极牵头创造条件,当好改革的催促者和组织者;要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争取政策支持。各拟改制机构也要按照“先财务重组、后股份制改造”的原则,加强经营管理,打好改制基础。二是提高改制质量。改制不能弄虚作假,千万不能在数字上耍花招。银监会不设定任务不下指标,成熟一家改制一家。省联社要主动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注入优质资产,引进战略投资者。三是完善政策流程。要继续优化机构改制的许可流程,建立准入预评估和后评价机制,在严控质量基础上提高改制审批效率。

(三)加快建立现代农村金融企业制度。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实质是转换机制。要以标杆行制度为抓手,强化对转型发展的集成探索和经验推广。战略要准。要聚焦“三农”定战略,坚持“草根”筑特色,秉承“普惠”求共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客户战略、产品战略、渠道战略,以及配套的战略支撑体系,确保战略得到有效执行。治理要实。当前,银行业公司治理体系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结合实际,根据股东结构、发展战略、资产规模和风险特征,进一步完善适合“小法人”特点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做到架构简洁、激励兼容、治理有效,不摆“大而全”的花架子,要从追求形似向神似转变,形成相互制约机制。防止治理结构和实际运行“两张皮”。导向要对。这个导向就是绩效考评体系。绩效考核就是银行经营管理的指挥棒。各省联社和法人机构的绩效考核工作,都要以发展战略和价值创造为导向,突出和细化转型发展、风险合规两大类指标,加快建立以风险调整后资本回报率和经济增加值为基础的绩效考评体系。风控要精。要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强化资本约束、风险约束和财务约束。继续组织开展好新资本协议试点工作,落实好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和流程银行建设要求,科学搭建前、中、后台三道防线,确保风险防得住、控得牢。银行的流程建设经历了以自我为中心、以产品为中心、以客户为中心三个阶段。真正的流程银行应该是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四)稳步培育发展村镇银行。总的原则是,继续提升质量,优化布局,平稳推进。重点是按照本土化、專业化、民营化方向,把村镇银行培育成专注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社区性银行。村镇银行一定要有别于农信社,千万不能做发起行的复制品和拷贝品。一是本土化。在坚持主发起行制度的基础上,引导多吸收本地优质涉农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投资入股。鼓励优先招募大学生村官和当地户籍的高校毕业生。支持下沉服务重心,到乡镇设立网点,开发适合当地经济特点的金融产品,把根扎深、扎实,扎到乡镇和行政村去。二是专业化。要督促村镇银行把存贷款等传统业务作为立行之基,把支农支小的草根经营特色作为发展之道,把稳健经营、控制风险作为生存之要,把业务做精、做专。三是民营化。支持村镇银行要稳步降低主发起行持股比例,提高民间资本占比。今年将选择一定数量发展成熟、经营稳健的村镇银行,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主发起行转让股权等方式,探索开展民营化村镇银行改革试点。要合理把握单家发起行组建数量,支持大中型银行在全国、中小银行在省内规模化集约化发起设立村镇银行。优先支持到中西部及老少边穷地区、粮食主产区和小微企业聚集地区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考核上不强调当年盈利,引导机构把工作重心放在夯实制度和机构的基础上。

第二篇文章:守住风险底线

当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经受着银行业共性风险的困扰,只不过风险的程度、表现形式和演变路径有所差别。同时,合规风险、问题机构风险、大额贷款风险等个性风险也非常突出。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基础差、底子薄、机构小、链条长,风险的主动识别、计量、监测、控制的能力较低,风险的多发、频发、复发的问题严重。巩固和扩大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发展成果,守住风险底线,必须彻底扭转被动局面,锁定存量,控住增量,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一)缓释平台贷款风险。平台公司融资成本逐渐走高,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速下滑,双向作用将加速平台贷款的风险暴露。借新还旧、扩大非信贷融资,将成为地方政府延缓债务风险的主要途径。要在执行银监会统一政策的基础上,重点督促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全口径授信管理,在严格贷款管理的同时,对已直接或间接购买各类非信贷融资产品的,要迅速摸清底数,实施并表监控。严防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充当了其他行表外贷款的接盘手,使风险击鼓传花式地传递。二是建立新发生平台授信业务报备机制,法人机构要事前分别向省联社和当地监管部门报备。三是对于以各种方式承接他行退出平台债权,或新增平台债权的,特别是单独或抱团购买当地政府发行的定向私募债、城投债、市政债等的,要组织专门力量核查,把责任落实到人头。对出现问题的,该停业务的要停业务,该摘帽子的要摘帽子。四是抓好存量风险处置,探索运用市场化手段削减存量平台贷款,确保风险真实化解。

(二)严控产能过剩贷款风险。产能过剩尤其是绝对产能过剩的化解,肯定会形成一部分不良贷款,甚至造成损失。这再次验证了贷款投放区域分散、行业分散、客户分散原则的极端重要性。再强调三个问题:一是严控新增。严禁承接他行退出的产能过剩授信。对产能过剩行业的新增产能项目,严禁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存贷比低,总想为富余资金找出路,贷款营销就显得非常重要,常常找不到合适的投放项目。一些产能过剩行业,之前因为竞争激烈,一直无缘,这时其他行退出了,有些机构就想乘机接盘,这是非常危险的冲动,这是充当了产能过剩的二传手,是在主动制造信贷风险。二是退出保全。要主动参与产能过剩企业的关停和处置工作,坚决压缩退出存量贷款,科学制定债权保全措施,依法保护金融债权。三是核销处置。积极联系财税部门,及时核销不良贷款,并探索打包转让等市场化处置手段,多渠道化解处置。

(三)分类处置大额贷款风险。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大额贷款风险,有三大表现:一是集中度风险,二是社团贷款投向风险,三是集团关联贷款风险。不但在额度上超比例,投向上更是向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产能过剩等明令慎入甚至禁入的领域集中。对于年内解决不了集中度问题的,要采取有力监管措施,必要时暂停相关机构的非涉农授信业务。对于新发生集中度超标贷款,以及省联社牵头组织或协调发放非涉农银(社)团贷款的,要对相关機构特别是银(社)团贷款的牵头行主要负责人严肃问责。

(四)紧盯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突发性强、破坏性大,是银行业风险的最终表现形式。要统筹考虑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同业流动性风险传染,以及自身资产负债错配等因素,严密防范流动性风险。一是做好存款营销工作。各省联社要在继续推进改革、化解风险的基础上,抢先抓早,组织在辖区内开展扎实深入的改进服务、方便客户的营销活动,强化正面宣传,提升市场形象,稳定储户信心,防止存款保险制度出台后出现存款大规模搬家的问题。二是强化重点机构监测。对高风险机构和流动性敞口较大的机构,要实施名单制管理,开展常态化的压力测试,留足备付金,努力做到发现在早、防范在先、处置在小。三是强化资产负债管理。要主动降低杠杆率,做实资产负债表,避免盲目跨区、跨业、跨表经营。四是强化系统互助。借鉴国际上关于小微银行的保护机制,鼓励和推动省联社建立辖内法人机构的流动性风险互助基金。要认真落实好村镇银行主发起行流动性支持承诺制度。

(五)加快化解问题机构风险。对于问题机构的风险处置,要总结经验,寻求支持,多管齐下,早化解,早主动。省联社要协调问题机构,取得地方政府尤其是一把手的支持。一是落实主体责任。各省联社要切实负起对问题机构处置的组织实施责任,逐家组织制定风险处置方案,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要主动向省级政府汇报风险情况,争取支持。各问题机构是风险处置的责任主体,理(董)事长是第一责任人。二是多渠道处置风险。大力推动和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战略投资或财务投资问题机构,同步输入管理人才和先进技术,对系统内机构给予优先支持。积极借助市场力量并购重组,允许民间资本阶段性控股。加强协调沟通,推动地方政府出台支持性政策。三是加强督促检查。各级监管部门要将问题机构风险处置情况作为省联社履职评价的主要内容,加强督促检查,把压力传导给省联社和农信社。

(六)严防影子银行业务风险。2013年年底,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政策措施。目前,银监会合作部就非标资产投资问题,已经出台了具体的政策。各地要认真抓好政策落地,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对于理财业务,要建立单独的理财组织体系和业务管理体系,归口一个专业部门,实施单独建账管理。要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计提资本和拨备。二是对于跨业的交叉产品和合作业务,必须以合同形式明确风险承担主体和通道功能主体。代销产品一定要披露风险,不承诺预期回报。三是对于不持有金融牌照的信用中介机构,要继续审慎与其及其关联企业开展业务合作。四是对于互联网金融,要按照有关监督管理部门即将联合出台的制度办法,抓好具体落实工作。

(七)毫不放松地抓好其他薄弱环节的风险防控工作。一是关于案件风险。要一手抓制度建设和执行,一手抓违法违规行为处罚。二是关于房地产贷款风险。要继续紧盯余额大、占比高的地区和机构,督促严格控制增量,并强化企业“名单制”管理,稳步压缩房地产特别是商业地产贷款,严控土地储备贷款和房地产开发贷款。三是关于票据业务风险。要继续坚决实施严查贸易背景、严查交易对手、严查会计核算、严查保证金管理等“四个严查”,今年要严厉打击部分机构充当下家、参与倒票的恶劣行为。四是关于市场风险。要提早做好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有关应对工作,完善市场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合理设定市场风险限额,明确权限结构和责任机制,加强压力测试与组合风险管理,有效控制市场风险。五是关于声誉风险。要培育声誉风险管理文化,主动引导舆情,实时跟踪舆情,妥善应对舆情,有效维护机构和行业声誉。

第三篇文章:服务实体经济

“三农”金融服务,事关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和农民增收,具有全局意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根固于农,业本于农,必须扎扎实实做好“三农”服务工作,不断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一)持续推进“三大工程”。要鞏固前期成果,进一步聚集智慧,探索创新,确保“三大工程”年年都有新内容,工作都有新进展。一是要以发展普惠金融为统揽,大力推进进村入社区工程。党中央深化改革的课题有很多,但银监会作为第一课题牵头单位的只有两个,一是民营银行,二是普惠金融。必须做足做好普惠金融这篇大文章。重点是深化乡镇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提升服务广度深度,向行政村延伸基础金融服务。基础较好的省份,可在具备网络通信条件的行政村部署开展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暂不具备条件的省份,也要采取措施,提升便民服务点和自助服务终端的覆盖面。二是以提升金融服务的公开和公平性为目标,大力发展阳光信贷工程。要全面推广服务标准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责任公开的“四公开”工作,引入社会评议机制,加强社会监督,让农民评价服务质量。三是以富民惠农为导向,推动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要深入做好本地化、特色化的金融创新,加快微贷技术在农村地区的应用,推广产业链金融模式,加大对地方优势农产品、支柱产业和特色农业的信贷支持。要打通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要让金融活水流进每一家每一户。

(二)切实加大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要顺应农业农村经济的深刻变化,调整优化金融支持“三农”的重点。切实加强粮食主产区的信贷倾斜,加强粮棉油糖高产创建、种养业良种生产等方面的金融支持,促进粮食稳产高产,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农村金融供给面对两类市场主体,一是传统的一家一户,一是规模化经营的现代大农业,两方面的金融需求目前都没有得到充分满足,金融服务必须统筹兼顾,不能顾此失彼。要前瞻性地探索符合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需求特点的产品和服务,积极做好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重点要在资本实力、授信体系、风控体系等方面做出适应性革新。

(三)慎重稳妥开展“三权抵押”贷款试点。从目前看,随着中央政策的明确,各部门的协力推动,开展“三权抵押”试点的外部条件正在逐步成熟。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紧密跟踪试点工作的部署,协助地方政府开展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及时总结“三权”抵押贷款业务的经验,并将行之有效的做法适当固化成相关贷款制度,提早打造这一业务领域的竞争优势。要结合“三权”抵押业务的特殊性,加强贷款的管理和风险评估,加大贷后管理力度,做好贷款风险评估和动态监测。

(四)加强定位“三农”的机制建设。使“三农”金融服务成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业务发展的内生要求,要靠政策引导,更要靠机制保障。一是打造以农为主的股权结构,形成服务“三农”的战略认同。持续吸收当地涉农企业、种养殖大户、各类农村经济组织入股。二是强化董事会决策的“三农”导向。积极引进涉农企业独立董事,原则上每家农村商业银行都要有一名农业背景的独立董事。继续探索在董事会下设“三农”专业委员会制度。三是进一步加强“三农”战略定位的监管。在市场准入、监管评级、标杆行评选等环节全面体现支农导向,做到有激励、有约束、有效果。总之,要引领金融机构做好服务“三农”的工作,要做得更扎实、更到位、更有效。

第四篇文章:强化监管能力建设

科学有效监管是推动改革发展、防范化解风险的保障,是做好“四篇文章”的基石。要进一步转变监管理念,优化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有效性。

(一)优化市场准入。一是做好简政放权。按照市场能办的还给市场、社会能办的让给社会、属地监管能办的交给属地的原则,继续推进简政放权。二是完善准入制度。实行农村商业银行组建进度与质量挂钩政策,探索实施组建后评价制度。要针对金融业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快的趋势,加强新业务准入的政策研究。要制定股东管理办法,加强高管人员资质审查,从严控制个案审核,促进提升治理能力。三是落实准入责任。要研究做好许可下放后的配套监管制度安排,按照谁准入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强化考核评价,确保放而不乱、活而有序。

(二)提升非现场监管质效。非现场监管工作,要努力做到“五要”。一是分析要透,就是要做好宏观经济运行、行业产业状况的深度分析,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潜在风险、发展演变的趋势,以及冲击影响的程度做出科学判断。二是把握要准,就是要完善监管指标体系,加强动态监测分析,科学确定重点风险区域和重点风险机构,抓住核心风险。三是识别要早,就是要健全分层预警机制,推广压力测试,早发现、早提示、早干预、早控制,防止局部性风险演化为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四是指导要细,就是要在统一的监管目标、框架和要求下,区分机构好中差、城郊乡、大中小等机构个体差异,实施分类指导和差异化监管。切实加强对发展战略、风险偏好、组织架构、产品创新、业务流程等各方面的指导,以监管促进转型发展。五是约束要强,就是要加强非现场监管政策落实的有效性。健全非现场与市场准入、现场检查的联动机制,发现的问题要通过现场检查来核实确认,综合多种手段加大处罚力度。同时,要将审慎监管会谈、省联社监管约谈和村镇银行联动会议等三项行之有效的做法制度化、常态化,使之成为非现场监管工作的重要抓手。

(三)加强现场检查能力建设。当前,现场检查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效率还不够高。要进一步强化现场检查发现问题、纠正问题的功能,注重深挖重大风险,着力解决屡查屡犯问题。要推进现场检查技术、方法和标准的传承应用,全面收集、定期更新法人机构的组织架构、经营数据、现场检查、非现场监测,打通现场和非现场之间的信息隔离墙。

(四)完善监管服务。要紧扣为民监管要求,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体现到监管工作的成效上。本着“多支持、重服务”的原则,加强与机构间的沟通交流,深入基层联系点开展调研,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进一步推广差异化监管要求,避免“一刀切”式的工作部署。继续完善定期通报和风险提示制度,促进同质同类机构加强比较借鉴,掌握风险苗头。要利用好银监会网站、合作媒体等权威平台,做好信息发布工作。要组织开展重点课题研究,推广同业先进经验。

坚决保持县域法人地位的稳定,不得按省统一法人,不得再造一个农村资金的“抽水机”。

作者:周慕冰

中小金融机构资本金补充论文 篇3:

“巴塞尔协议Ⅲ”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的影响及策略

按照我国银监会统一要求,旨在增强银行业抵御风险能力,加强风险监管和治理的巴塞尔协议Ⅲ即将于2013年1月1日在我国银行业全面实施。基于此框架,监管部门出台《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新规实施后,正常时期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分别为11.5%和10.5%,因此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而言,新规的实施对资本充足率无论在计量方法还是在监管标准方面都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相对大型银行而言,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资本补充渠道较窄。充分认识实施新资本协议、执行新资本管理办法对资本充足率计量的影响,并且在资本追加不易的背景下,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新规实施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

与旧资本管理办法相比,新资本管理办法调整了信用资产的风险权重转换系数,考虑了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对银行的影响,这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的计量来说有利有弊。

(一)有利因素

1.降低了符合要求的小微企業贷款风险转换系数。在新框架下,符合要求的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转换系数由先前的100%降至75%。这使得部分风险资产得以缓释,有利于资本充足率的提高。符合要求的小微企业贷款是指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的企业贷款:①企业符合国家相关部门规定的微型和小型企业认定标准;②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对单家企业(或企业集团)的风险暴露不超过500万元;③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对单家企业(或企业集团)的风险暴露占本行信用风险暴露总额的比例不高于0.5%。这其中“风险暴露不超过500万元”的定义不仅包括表内授信余额,还包括表外授信余额乘以一定转换系数的额度,且不扣除相应保证金等(例如银行承兑汇票,无论有无保证金,均全额计入表外加权风险资产)。

2. 降低了个人贷款风险转换系数。按照新资本管理办法,除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依旧执行50%的风险资产转换系数以外,对个人的其他债权(包含但不限于个人汽车贷款、个人综合消费贷款、个人助学贷款、个人小额短期信用贷款、个人质押贷款、个人信用卡透支、以个人住房作抵押,用作其他用途的贷款、个人商业用房贷款、个人商住两用房贷款以及个人经营性贷款等)执行75%的风险转换系数。相对于原来100%的风险转换系数,此次调整也有利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的提高。

(二)不利因素

1.将操作风险纳入资本监管框架。新资本管理办法扩大了资本覆盖风险的范围,不仅包括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也将操作风险纳入资本监管框架,这提高了资本的风险敏感度,加大了资本补充压力。

2.将同业债权纳入风险资产权重计算。原资本管理办法规定我国其他商业银行四个月以内的同业债权风险权重为0%,而新办法规定原始期限三个月以内的同业债权风险权重为20%、三个月以上的为25%。由于同业资产主要以短期为主,风险权重计量将对同业债权占比较高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3.将表外信用资产纳入风险资产权重计算。一是信用卡授信未使用部分将根据是否符合标准卡而适用20%或50%的风险权重计算表外风险资产。二是按新资本管理办法规定,不可无条件撤销的贷款承诺(不可无条件撤销的贷款承诺是指有条件撤销或不可撤销的贷款承诺。主要指已同客户签订的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约,向客户作出在未来约定的有效期内,按商定的条款为该客户提供约定数额授信的承诺,即授信未用信贷款额度。)按期限适用于20%或50%权重转换系数。

4.贷款损失准备的计入金额可能减少。按现行监管规定贷款损失准备多提部分可按贷款余额的1%作为贷款损失一半准备计入附属资本,而新规规定“超额贷款损失准备可计入二级资本,但不得超过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1.25%”。就目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拨备提取状况而言,部分机构计入附属资本的“贷款损失一般准备”数额较高,实行新资本管理办法后,资本总额可能会出现下降暂时现象。

5.非自用不动产风险权重系数提高。新资本管理办法对非自用不动产的资本要求十分严苛:因行使抵押权而持有的在法律规定处分期限内(取得之日起二年)的非自用不动产适用100%的风险资产权重系数,而超过两年尚未处置的非自用不动产则适用1250%的惩罚性权重。

6.个人住房抵押追加贷款风险权重系数提高。所谓“个人住房抵押追加贷款”是指对已抵押房产,在购房人没有全部归还贷款前,银行以再评估后的净值为抵押追加的贷款。按照新资本管理办法,个人住房抵押追加贷款部分将按150%权重进行风险资产计算。

7.股权类投资适用的风险权重普遍较高。其中:对金融机构的股权投资权重为250%,被动持有工商企业的股权投资权重为400%,对工商企业的其他股权投资权重为1250%。以股权质押发放的贷款,一但形成风险而被迫持有其股权将对资本充足率产生负面影响。

二、相关建议及应对策略

为持续满足新监管标准要求,综合上述利弊,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可以采取两手抓的策略,积极应对监管要求,增强抗风险能力。

(一)强化资本金补充,持续提升抗风险能力。

充足的资本金既是监管要求,也是银行抵御各种风险的最后保障和支撑公众信心的关键。因此,必须有重点、有计划地选择多种途径来解决资本金不足问题。

1.加强内生积累,增加留存收益。利用自身的留存利润来增加资本金是提高核心资本最根本、最持久的途径。利润留存筹资不仅成本低,而且不会稀释每股收益和所有权。但因为其也存在一年才能提取一次,补充方式不够灵活以及股东放弃获得其他投资收益机会将未分配利润再投资于银行,必然要求取得股权投资收益等不足,所以使用也不可盲目。

2.加强外部合作,引入战略投资。引入战略投资者在充实资本金、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和产权关系的同时还能够给银行带来优秀银行的先进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因此,择优选取合作对象,引进战略投资不失为一种良好的筹资渠道。

(二)加快经营策略转换,有效满足监管要求

1.加强成本核算,促进负债有质量增长。新资本管理办法迫使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必须由资本扩张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向质量提高的内涵式增长模式转变。因此必须及时转变组织资金的理念,增强成本核算意识,强化效益指标考核,注重组织资金的数量,更注重组织资金的质量。加大投入成本低、稳定性高的卡存款以及企业、事业单位对公账户活期以及一年以下单位定期存款的公关、协调。同时,在组织资金过程中,适时加强对资金结构的管理和相关监管指标的测算,保持存款规模增长与整体经营需求相适应,防止盲目吸收存款带来的资金闲置和监管指标下滑。

2.优化信贷结构,调整信贷资金投向。新资本管理办法对信贷投向发出了明确的信号:即在风险可控、信贷规模既定的前提下,大力发展零售贷款,会相对降低对资本金的要求。因此,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按照“做小、做散”的路径,积极加强资本管理,实时测算贷款营销规模,合理配置信贷资源。大力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和个人客户的信贷支持,这一点与江苏省农信社倡导的支农、支小不谋而合。另外,明确不得发放监管限制类信贷产品(如住房抵押追加贷款等),谨慎投放股权质押类贷款。通过有效调整信贷业务结构,降低资本金补充压力。

3.加大处置力度,迅速变现不良资产。一是充分认识抵债资产的危害性,灵活运用拍卖、打包出售等多种处置方式手段加大加快不良资产处置特,别是超过监管规定期限的抵债资产的处置力度。二是充分认识不良贷款余额过大是造成银行风险资产过高,资本充足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加大不良贷款清收、盘活力度,减少风险资产数额。三是积极运用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拓展优质客户,严格把握新增贷款投向,寻求提高经营效益的增长点,实现新增贷款的进一步优化,避免新的呆账、坏账。

4.转变经营理念,加速低资本占用业务拓展。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如果继续过度依赖传统的存贷利差收益模式,则很快会陷入因贷款扩张而造成的资本短缺的局势。因此,加快业务经营转型,创新、拓展低资本占用业务,多渠道增收,实现有效积累,提高核心资本份额,势在必行。一是大力拓展零售业务。零售业务具有分散风险的作用,按照将来的发展趋势,如果按照标准法计算操作风险资本,零售业务风险资本系数为12%,相对较低。二是大力拓展中间业务。中间业务除其收入需要计算较低的操作風险资本外,基本无其他的资本需求。因此,必须加速拓展风险小、成本低的各类代理、投资咨询、支付结算、家庭理财等中间业务来多渠道增收。三是大力拓展电子银行业务。加强科技支撑,加强电子化渠道建设和电子银行业务拓展,降低营业费用,增加手续费收入,实施节约化经营。四是加强资金营运。新资本管理办法提高了对同业债权的资本需求,因此在合理规划负债规模基础上加强资金多渠道运用是必由之路。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下一阶段必须多措并举,强化资金运作,努力提升资产运营效率。

5.力促授信使用,减少表外信贷承诺。将表外信贷承诺纳入资本管理要求,促使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必须关注表外业务发展模式,加强表外业务信用风险的度量与管理。一方面,应合理控制表外授信额度,将授信额度控制在既满足客户需求,又不虚高的范畴,减少不使用授信额度对资本的占用;另一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不断促进贷款、信用卡等业务的用信率提高,努力增加信贷资产运用和收益。

6.引进先进技术,培养专业化人才。引入国内外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并结合实际予以改进。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我国银监部门提出的计量方法,在信用风险计量方面,加快构建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通过引进先进银行的先进评级理念,借助专业评级公司的技术力量,建立和完善内部评级基础数据库,构建符合国情的内部风险评级模型。整合与内部评级相匹配的新的信贷流程和组织架构,培育专业化的风险评级队伍,逐步建成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在市场风险计量方面,比较国际流行的VAR值方法,选择适合本行的VAR值计量模型,并通过银监部门认可。在操作风险计量方面,在引入员工行为计分卡的基础上,按照新协议的要求,合理划分并正确对应九条产品线,对不同产品线的资本要求系数,可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汇总计算出操作风险需计提的资本准备,并逐步向高级方法过渡。另外,直接引进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现象,这就要求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必须加快组建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风险人才队伍,研究开发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模型框架和参数体系,并在经营管理中认真落实。

(作者单位:江苏东台农村商业银行)

作者:周生云 吴海燕 张明华

上一篇:网络教育对传统教育影响论文下一篇:概念图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论文